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高职院校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作者:马春丽王娅茹刘义成赵俊杜芬张玲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为探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护理专业“岗位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级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导向,用文献回顾、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尝试。
最后得出,该培养方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素养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能将日常实践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技能大赛、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紧密结合,便于构建“四聚焦、四融合”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课程递进式职业能力课题:2019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ZYKYJGYB201903)。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提出,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开启了老年照护、母婴照护等专业化道路,这与国家发展专科护士队伍,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背景相适应。
因此,学校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以全科护士培养为主,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评判性思维等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立足校内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四融合、四聚焦”递进式高职护理实践课程体系,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融入不足、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欠缺、评判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4、5],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典型案例三:整合企业优质资源,校企共育人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高职本科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课程体系构建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实现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育人目标,各高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并在高职本科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探讨。
一、协同育人模式概述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在高校内部各专业之间或者是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积极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该模式以专业间的交叉合作和资源共享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各个专业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形成全面的育人体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
二、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1. 整合课程资源在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整合各专业的课程资源。
各专业之间可以共同开设一些通识课程,比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人文科学等,这些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扩展学生的视野。
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也需要根据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整合和共享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2. 跨学科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实现跨学科融合。
通过搭建跨学科的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将工程技术、管理学科、文理学科等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项目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或者科研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教学环节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专业课程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比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方联动_聚力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
治企有道管理视窗104Enterprise Civilization2023年第10期重庆电力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是由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和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共同牵头,联合50余家电力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组成的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
近年来,集团紧跟国家“双碳”战略,聚焦能源行业碳中和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3年,集团成功入选重庆市示范性职教集团。
深耕能源电力行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出发点,重庆电力职业教育集团与多家国有电力企业携手合作,在开发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上共同探讨、深入剖析,将企业标准、岗位规范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企联合制定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聘任教师、质量评价的 “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自2020年起,职教集团联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先后开设供用电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两期,累计为偏远地区培养基层农电技能人才超百名。
依托成员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建成贯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函授本科学历教育的电力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每年输送200余名中职电力专业学生进入高职电力专业学习的目标。
近五年,职教集团先后为国网重庆电力公司、华电奉节发电有限公司、重庆能投集团旗能电铝有限公司、国电恒泰发电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重庆分公司等企业培训函授专升本学员800多人。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职教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与成员单位在科技创新、技术技能服务、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实现优质资源在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之间共建共享。
近三年,集团与成员企业累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80余项,获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奖20余项。
职教集团联合重庆新世纪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立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双基地项目,双方共建企业专家工作室和技术工作站,成立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设计中心,承担电力工程设计15项;成立高压电气设备抽检中心,完成电力设备监造技术服务11项、电力设备抽检技术服务2项。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之外,高职院校开始引入了“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一教育机制结合了课程思政和学徒制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结合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育方式,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中,学徒制教育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变化。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就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现代学徒制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可以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到企业实习并参与实际工作,获得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在“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中,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校学习阶段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养。
学校还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
企业作为教育实践主体,在学生实习阶段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实际岗位的工作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社会作为教育支持主体,在学生社会实践阶段主要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和职业发展空间,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需求,拓展职业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高职院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高职教 育教学 、 水 电工程建设与管理。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0
2 4 }
当 代 职 业 教 育 , 2 。 1 3 年 第 4 期
础上 , 与水 电行业 主 管部 门和 电力 企业 进行 了多 层次 、 全 方位 的洽 谈 , 初 步 形成 了 “ 岗课证 融通 、 四阶段 递进 ”
庆水利 电力职业技 术学院电力 系统继 电保 护与 自动化专业 建设 的实践情况 , 围绕现代水 电事 业 发展 的需要 , 从创新“ 行 校企” 合作 新机制 、 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 加 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 能
力建设等 方面探 索该专业建设的路 径及 方法, 以 提高 人 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示范建设为引领 , 创新“ 行校企” 合 作体制机制 , 大力推进合作办学 、 合作育人 、 合作就业 、 合作发展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加 强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学资源库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增强办学活力 , 丰富办学特色 , 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
立 了重庆 水利 电力 职业 技术 学 院 电力 系 统继 电保 护与
齐 备 的校 内模拟仿 真 、 与工程 实际紧密结 合 的继 电保 护 实 训 中心 。提升 社会 服务 能力 , 扩 大社会 服务 领域 , 为
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 已初步形成以准专业带头人为主 导、 骨干教师 为核心 、 专兼结合 的教 学团队, 建有多个 校 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 能基本满足学生实训 、 职
电力行业培养面向生产 、 建设 、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 的“ 下得去、 留得住 、 用得上” 的高素质、 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策略——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策略——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摘要:2014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高职院校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应当从各个不同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引导毕业生以务实态度选择自己的职业,做到先就业后择业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形势据分析,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这意味着,继去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将再增28万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强力推进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制培养”,努力提升学院办学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和贡献力。
学院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认真分析学生就业态度,通过多种举措,化解了毕业生就业难题。
一、毕业生就业态度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
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潮流、报冷门、择业标准不现实,或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
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错位”现象。
部分学生首先将党政机关作为就业首选,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不愿意甚至从来没想过自主创业。
并且,多数毕业生把进城特别是进入大城市作为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认为大城市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出现部分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到中小型企业工作的现象,忽视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
部分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还是以被动居多。
缺乏主观能动性与主见,存在相互攀比现象,形成了一些毕业生过于依赖家长、亲属,挖空心思找关系、托门路找就业单位等问题。
部分毕业生希望实现终身就业。
毕业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择业就业缺乏合理定位,不切实际地争取“好单位”,希望一次择业实现终身就业。
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倦怠问题。
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四维”协同教学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四维”协同教学模式构建作者:鲍宇科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9期摘要为了解答“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难题,实现立德育人的终极教育目标,以社区矫正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从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视角构建“四维”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维度,要重新梳理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开发课程思政金课;在网络互动维度,要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拓展课程思政网络阵地;在社会实践维度,要重建课程教育实效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成效;在校园文化维度,要构建渗透型德育模式,树立课程思政典范。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9-0060-05社区矫正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社区矫正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司法行政行业、专业社会组织,能够从事社区矫正刑事执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1]社区矫正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准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但对于“怎样培养人”这个具有极强过程性、长期性的问题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中。
“怎样培养人”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工具理性强调专业技能,价值理性关注职业素养。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中,“怎样培养人”是核心和关键,只有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为了解答“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难题,本研究突破以往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狭隘观念,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矫正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从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视角构建“四维”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1)。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着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不够深入、体系化的情况,难以满足实际产业的需求。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就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提高技术技能教育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成员的管理和实效评估,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能够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激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
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学校校企合作的开展。
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行业的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研究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高职“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气实践——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其 “ 行校 企”合作模式最终搭建 的顶层架构,以及如何加强与行 业、企业的沟通 ,通过这一切入点去找 “ 双赢” 结合点 ,为行校企 的深层 次合
作 打 下基 础 。
关 键 词 :高 职Fra bibliotek行校 企
合作模式
探 索与 实践 “ 依 托 行业 ,服务 行 业 ” 。 2 .落 实 服 务行 业 措 施 ,加 强行 业企 业 沟 通
定近 4 0 0 0人 次 。
查 ,以及 2 0 1 2年近 2 0 0名学 生参 与的武隆 县水利调查 等 ,积极 探索 “ 行校企 ”合作模式 , 探索其长效机制建设 。2 0 1 2年我 院被批 准为重 庆市市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 ,结合我院骨干院校建设 ,进行 了 “ 行校 企” 合作机制顶层设计 。 1 .以市级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 ,搭建 “ 行校企” 合作顶层架构 1 . 1“ 行校企”合作平 台建设 我院立足重 庆水 利行业 ,以提高 人才 培养 质量 为核心 ,建立 了 “ 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 ,搭建 了专 业规划 与发展委 员会 、师资 队 伍建设委员会 、实 训基地建 设与管 理委 员会 、培训 与技术 合作 委员 会 、人才需求与就业协 调委员会 5个平 台,构建了紧密 型 “ 行校 企” 合作办学 机制 和 具有 水 电特 色 的行 校 企合 作 、工 学 结 合人 才 培 养 模式 。 1 . 2“ 行校企” 合作机制建设 由重庆市水利局 ,行业协会与企业 ,学 院三方共 同成立了 “ 重庆
打 下 了基 础 。
1 . 3“ 行校企”合作建设内容 充分 发 挥 “ 理 事 会 ” 作 用 ,优 化 办 学 环 境 , 通 过 “ 行 校 企 ” 三 方共同确定我院事业发展方向。依托 五个平 台 ,实现五个共 同:①依 托 “ 专业规划与发展委员会 ”平台 ,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开发教学 资 源 ;②依托 “ 师资协调委员会 ”平台 ,共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打造 专业教学 团队;③依托 “ 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平 台,共 同建 设实习实训基地 ;④依托 “ 培训 与合作委员 会”平 台,共 同加强校 企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⑤依托 “ 人才需求与就业协调委 员会 ”平 台 ,共 同制订人才需求方案 ,协调解决学生就业 。最终形成行业 、学校 、企 业三方有机合作 ,科学运作的合作办学体系 。 总之 ,创建了 “ 举办方主导 、理事会参与 、校企互 动” 的管 理新 模式 ,为促进 “ 行校企 ” 紧密对 接 、深度 合作 打下 了基 础 ,形成 了 “ 人才共管 、过程共 管、成 果共享 、责任共担 ” 的办学格局 。由于还 未找准互利互 惠点 ,各 区县水利 局 、协会 、企业参 与 的积极 性仍 不 高。如何有效推动 “ 行校企” 的实质性进展 ,我院通 过讨 论 ,主要是 要 找到 “ 双赢”这一结合点。要准确找到这一结合 点,必须 找到如何 加 强与行 业 、企 业 沟通 的切入 点 ,我 院走 出 的第一 步 是行 业办 学 ,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高职院校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探索高职院校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是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制定并运用一系列机制管理学生并从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2014年2月,项目开始在学院实施,经过两年半的实践、推广和运用,2016年12月基本上形成了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等“四课堂”协同育人的协同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系列机制体系。
一、“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提出的意义“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签署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形成“教学课堂”为主体,“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为辅助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该模式不仅要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而且对再就业或多次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和操守、管理知识和服务理念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课堂就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客观上必然引起第一课堂的延伸或拓展,形成多课堂育人的新格局。
(二)是对“四学会”育人要求的有机对接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布德洛尔《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主题报告,报告把当代教育的任务概括为“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四个学会”把我国高职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我们提出并实践“四课堂”,即“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并将“四课堂”与“四学会”有机对接,互相补充,相互协同,形成高职院校“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见下图1)。
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析——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专 业课 程教 学现状及存在 问题
高职 院校有较 多 的是 由中专升格 而成 , 在 这 个转 变过 程 中, 课 程体系及 教学 内容或多或少存在 一些 问题 。重 庆水利 电
力职业技术学院是 2 0 0 4年 由 中专升格 而成的 高职 院校 , 近几 年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 中, 课程体系和教学 内容 以及老 师们的
( 二)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 岗位 工作任务要求 依托“ 发 电厂及 电力系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 扩大企业 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 实施专业共建和人才共育。一方
面让校 内专业教 师到各供 电企 业、 各发电企业去调研、 顶岗, 结
有待进一步完善 , 如校 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践教学基 地的建设 还有 待完善 。四是课程建设还未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 的特点 , 基于职业能力标 准的课程 体系建设 有待进一 步探索 。五 是服 务地方经济 、 服务电力行业 的能力需要进 一步提高 。
合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 电厂及 电力 系统专业课程 体 系与教学 内容建设 情况 , 围绕岗位 导向 , 学训 融合 的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从校企合作平 台 建设 , 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课程体系重构等方 面探 索该专业课程体 系与教 学内容 的
建设改革路径。
[ 关键词 ] 高职 ; 课程体 系; 教 学内容 ; 改革 ; 探析
湖北 函授 大学学报 ( 2 0 l 3 ) 第2 6卷 第 5期
高 职发 电厂 及 电力系 统专业 课程体 系 与教学 内容改革 探析
— —
以重庆水利 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 明钱
“数字校园”建设探索与研究——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 建 设 目标
实现在越来 越多 的应 用 系统 流程 清 晰可 现 、 繁 杂 的 信 息 资 总体 建 设 目标 是 新 校 区 的 数 字 化 校 园 应 该 休 现 其 : 集 源 快 速 定 位 和 实 现 信 息 按 需 定 制 、 按需访 问 。 各类 信息 收集 、 信 息 整理 、 指挥、 管理 、 事件 控制 、 各 业 务 部 2 . 4 实 现 一 体 化 的 业 务 数 据 管 理 门 的 办公 、 教学 、 生 活等多项 功能 为一 体 的大型 、 综 合性 、 现
一
1 指 导 思 想 和 建 设 原 则
基于“ 以师生为 本” 的数 字 化 校 园建设 思想 , 围 绕 学 校 资源 、 教学 、 服务 l 一个要 素 来 建设 “ 数 字 校 园” 系统 , 构 建 学 校 数 宁 化 的科 研 环 境 、 教 学环 境 、 服务 环 境 和生 活 环境 , 最
何 小 波
( 重 庆 水利 电 力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重庆 4 0 2 1 6 0 )
摘 要 : 重庆水利 电力职业技 术学 院新校 区( 以下 简称新校 区) 数 字化 校 园是重 庆水利 电力职业技 术 学 院新 校 区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按 照 重 庆 市教 委 关 于数 字 化 校 园 建 设 要 求 , 把 我 院的新 校 区建 成一 个 高效、 节能 、 安全 、 舒 适、 环 保 的现 代化 、
实现“ 人 人会 、 天天用 ” 重庆水 利电力职业技术 学 院新校 区 ( 以下简 称新 校 区) 高现代 教育技术 的使用和管 理水平 , 建立 网 络 教 学 平 台 和 校 际 网 络 教 研 平 台 , 创 新 教 研 数 字 化 校 是 重 庆 水 利 电力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新 校 区 的 重 要 组 的 目标 ,
校企合作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与实践
248职业教育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现状1、校企教师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
授课的主线不清晰,重点不太突出,甚至讲故事,讲哪算哪。
我院校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PPT 演示,讲授多,交流少,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讲述内容剖析的不足,不彻底,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更进一步地讲述,没有留下很深印象。
2、教学模式单一,强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落的不实 。
我院校企教师课堂教学未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建设不合理。
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
3、校企教师课堂掌控能力较差。
首先,校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授课方式也过于死板,缺乏激情,不善于鼓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校企教师课堂时间掌控能力较差。
教师在有效时间内未能抓住同学的注意力,时间把握能力较差。
例如,对于休息时间安排不合理,对时间分配不注意,下课完全看心情,未做到劳逸结合。
4、注重知识传授,缺少思考能力引导 。
缺乏思考能力引导的课堂讲授,缺乏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创新理念的课堂设计,重点教学内容不够突出,课堂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实践指导不够主动能。
导致怠学率高,学习成效低。
因此,校企合作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将基于问题式的将传统课堂(Face to Face)和讨论课堂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创设课堂参与情景,优化考核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促进知识内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新型课堂教学形态1.构建校企合作下以学生为中心的PBL+互联网+PAD 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下课堂教学以以问题为导向把四分之一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师进行讲授,四分之一时间分配给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四分之二时间以企业项目化任务式在教师辅导下自主学习进行内化吸收,并把讲授和交互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相隔一周),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进行拓展巩固性的个性化内化吸收。
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共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意见
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共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永川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1.07•【字号】渝水〔2019〕8号•【施行日期】2019.0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教育其他规定正文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永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共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意见渝水〔2019〕8号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教委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永川区人民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推进重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服务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5〕17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8〕162号)等文件精神,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永川区人民政府决定共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现制定意见如下:一、共建宗旨三方共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旨在进一步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联合办学的优势,推动学院加快实施发展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实力,突出学院在区域和行业职业院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服务全市水利改革发展和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主要任务(一)三方共同任务1.共同支持学院发展战略。
将学院发展分别纳入水利行业、教育事业、永川区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学院创建优质高职院校和向应用型本科院校方向培育。
2.共同支持学院教育综合改革。
支持学院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科研转化机制、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鼓励学院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度建设,在改革试点、发展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大力支持,促进学院坚持特色办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 共同支持学院规范办学。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职业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典型案例,探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方式和效果。
首先,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可以通过融入实践教学相互协同育人。
在一些职业院校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会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这时,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践中的道德、伦理等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
与此同时,在思政课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思考其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其次,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相互协同育人。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有效手段。
在职业院校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等地进行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和认识社会问题。
课程思政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思政课程则可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学习和分析社会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协同,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相互协同育人。
在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一些与思政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思政知识。
例如,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关于科学道德和安全意识的内容。
通过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政教育,形成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程思政视域下水文化育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OCCUPATION|职业课程思政视域下水文化育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文 / 孙文鑫■摘 要: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学改革中最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
首先,带着“三问”挖掘水文化中的思政素材;其次,从“四处、三环五面”中寻找水文化素材和数学知识的融合点;最后,采用“情境引问题—问题引知识—知识建模型—模型拓应用”的教学思路,将水文化中的思政素材融入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施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水文化育人;高职数学■课 题: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川渝水文化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水文化育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55(SZ)]、2021年度重庆市教委“十四五”规划课题“科学家精神融入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GX-177)、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教改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13 (SZ)]的研究成果。
课程思政是针对新时代高校关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它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
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爱岗敬业,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教学的育人效果。
水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我国水文化中有很多思政育人素材。
例如,大禹治水、水滴石穿、都江堰的修建、大运河的修建、三峡水库以及水利精神等。
这些素材不仅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展现了兴水利造福天下的家国情怀。
水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水利工程建设等都含有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模型。
例如,水滴石穿、都江堰以及大运河的修建案例中的思想方法与高职数学中极限、定积分的思想有很大关联。
这些关联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人在数学思想上的建树和底蕴。
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辩证思想。
“四课联动、双核共融”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摘要]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对“四课联动、双核共融”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以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指导,构建了框架和流程。
“四课联动”解决了教育和教学“两张皮”,“双核共融”将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熔为一炉,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全校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四课联动;双核共融;教育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04-0010-02“四课联动、双核共融”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①王文潇,王华,卢喜宏,薛尚兵,先霞(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四川泸州646200)四川三河职业学院,走过了近十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学校建成“三个满意”的品牌学院。
在“十三五”规划即将完成的今天,通过我们的回顾和总结,我们认为: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坚持办学方向;坚持“四课联动、双核共融”就能收到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在2017年对人才培养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共发出调研情况反馈表1231份,并充分借鉴四川省发改委委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全省职业教育的开展调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我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区域内企业所需的素质要求;技能的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区域内企业岗位的发展需求。
针对调研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的校情、学情,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培养人才,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学校召开了师生座谈会、院务委员会等会议,进行讨论和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要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和技能,就必须调动学校的资源,把第一课堂教学课堂、第二课堂课外课堂、第三课堂校外课堂和第四课堂网络课堂形成联动,目标一致,整体部署,构建框架和流程,服务人才培养;必须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升。
学校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探索模式,全面实施,才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培养合格人才。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杨秀伶
【期刊名称】《新一代:理论版》
【年(卷),期】2021()24
【摘要】如何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路径?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课程思政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课程思政的逻辑结构,试图给出协同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总页数】2页(P0021-0022)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作者】杨秀伶
【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商科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实践探索为例
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药品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4.“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展望——新生研讨
课发挥课程思政效力的实践探索5.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高职院校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是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制定并运用一系列机制管理学生并从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2014年2月,项目开始在学院实施,经过两年半的实践、推广和运用,2016年12月基本上形成了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等“四课堂”协同育人的协同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系列机制体系。
一、“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提出的意义“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签署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形成“教学课堂”为主体,“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为辅助的“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该模式不仅要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而且对再就业或多次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和操守、管理知识和服务理念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课堂就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客观上必然引起第一课堂的延伸或拓展,形成多课堂育人的新格局。
(二)是对“四学会”育人要求的有机对接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布德洛尔《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主题报告,报告把当代教育的任务概括为“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
“四个学会”把我国高职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我们提出并实践“四课堂”,即“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并将“四课堂”与“四学会”有机对接,互相补充,相互协同,形成高职院校“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见下图1)。
图1:“四课堂”与“四学会”协同育人理论模型(三)是落实学院“强化内涵”发展战略的需要高职教育在我院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这14个年头里,学院全体教职工风雨兼程,励精图治,获得了“水利部示范院校”“市级骨干院校”的称号。
站在新的起点上,2014年学院提出了“稳定规模、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文化引领”的发展战略。
为了走一条“强化内涵”的发展道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学院提出并实践“‘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出一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二、“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运作根据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高职学生实际的素质水平,高职院校教学课堂迫切需要拓展、延伸,形成“教学课堂、实践课堂、宿舍文化课堂、综合素质课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代教育提出的“四个学会”有机对接,形成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见图2)。
图2:“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运作模式(一)教学课堂。
该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课堂或主体课堂,主要解决学生“求知”问题,除了教务处、督导办对课堂进行常规管理外,成立了学风督查办,对全校上课情况实行随机抽查制,并开发计算机分析统计系统,通过互联网APP 同步送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生活老师,同时建立了“一课四责”机制,把学生上课情况纳入任课老师、辅导员、生活老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优评选、晋级相结合。
(二)实践课堂。
“实践课堂”作为学生“做事”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社团与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对社团、社会实践项目、社区学校、创业配备指导老师,建立“一业绩多分享机制”,其业绩纳入学生素质考核、评优评选奖学金考核评定标准内容,纳入辅导员月度、年度考核,与绩效工资直接对接;纳入指导老师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范围。
(三)宿舍文化课堂。
“宿舍文化课堂”作为学生“共处”能力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宿舍文化建设中心,按照1:500配备专职生活老师,开发宿舍管理考核系统,通过互联网APP同步推送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生活老师,建立“一室四责”机制,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业绩纳入生活老师、辅导员老师的月度、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内容,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和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的考核;纳入教学系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考核内容。
(四)素质拓展课堂。
“素质拓展课堂”作为学生“做人”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标准和计划、互联网考核机制,实现APP同步推送,开设了12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开放式主题班会”“尚善名师大讲堂”“创客沙龙半月谈”等大学生素质“四级七维三测评”体系,设置素质学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素质业绩三挂钩”机制,学生其素质拓展业绩与本人综合素质、奖学金、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考核直接挂钩,与辅导员岗位业绩、月度绩效工资考核挂钩,与教学系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围绕“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建立了管理机构支撑、管理队伍人员支撑、管理制度支撑、考核评价支撑、激励机制支撑、互联网网络支撑等体系。
最终构建了大学生“1+x+0”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和互联网+同步考核APP推送系统,实现了全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考核精准化、数据处理网络化、信息传输同步化、同步管理、同步评价、同步教育。
三、“四课堂”的协同运作与保障机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学院要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单靠教学课堂是不行的,需要多课堂协同“作战”,多机制相互铆合。
(一)“四课堂”的协同运作“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共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实现这一总目标,四个课堂的任务各有侧重。
教学课堂重点教会学生求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同时拓展、延伸协同育人的三个课堂,从而承担或分担了第一课堂之外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课堂”主要通过校园社团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从制度设计、机构保障、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为训练和培养学生“做事”的素质和能力。
“宿舍文化课堂”主要通过宿舍文化营造、行为规范制定、行为引导矫正、考核激励机制等来培养学生在宿舍“社会生态”“阳光心态”“共处”的素质和能力。
“素质拓展课堂”主要通过系统的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战训练、开放式主题班会和名师大讲坛以及创客沙龙半月谈等系列平台的互动熏陶,通过考核测评机制作为保障来培养学生“做人”的素质和能力。
四课堂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各有担当,全面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元协同保障机制为了保障“四课堂”相互联系、协同发展,还需要多元机制协同作用。
一是督查和“现场直播”机制。
具体地讲,教学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课堂,主要解决学生“求知”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问题,除了有教务处、教学督导处(办)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常规管理外,还成立专门的学风督查办和专门的团队,对全校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督查,按照统计学原理要求实行随机抽查,开发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通过互联网APP每天同步推送给学生、辅导员、任课老师、生活老师。
让学生和管理者知晓学习、工作的状况。
二是建立“一课四责”多元协同激励机制。
该机制把课堂学生上课率情况直接纳入任课老师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职称晋级推荐分值的计算范围,作为考核辅导员、生活老师月度岗位绩效工资标准的重要内容和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级推荐分值的计算范围;把课堂上课情况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内容,与学生评优评先和推优入党直接挂钩,彻底解决课堂任课老师不管辅导员也不管的历史问题。
三是建立“一果多享机制”。
“实践课堂”作为训练或培养学生“做事”的平台,学院成立了校园社团与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对学校社团、社会实践、社区学校、创新创业配备指导老师,建立“一果多享机制”,其成果纳入学生素质分值考核和评优评先考核评定标准的内容,纳入辅导员月度、年度岗位职责、评优评先考核,与绩效工资直接对接;纳入指导老师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内容。
四是建立“一室四责”多方激励机制。
“宿舍文化课堂”作为训练或培养“共处”能力的平台,成立宿舍文化建设中心,按照1:500比例配备专职生活老师,开发宿舍管理考核系统,通过互联网APP同步推送给学生、辅导员、生活老师,建立“一室四责”多方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业绩纳入生活老师、辅导员老师的月度、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分值和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的考核内容;纳入教学系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考核内容。
五是建立“素质业绩三挂钩”多方协同育人激励机制。
“素质拓展课堂”作为训练培养学生“做人”训练平台,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标准和计划、设置素质拓展分值,开发互联网同步考核机制,通过APP同步推送,开设了12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开放式主题班会”“尚善名师大讲堂”“创客沙龙半月谈”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平台,建立“素质业绩三挂钩”多方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学生其素质拓展业绩作为本人综合素质考核内容,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考核直接挂钩,与辅导员岗位业绩、月度绩效工资考核挂钩,与教学系年度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
六是建立了“1+X+0”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机制。
为了全面落实“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学院建立了“1+X+0”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机制(1代表学习成绩合格,占55%,X代表综合素质分值,占45%,0表示无违纪记录)实现班级、系级、院级三级同步考核,班级建立了“1+3”(一个辅导员带考核员、监督员、信息录入员等三个学生)同步考核团队。
四、“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效果“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目标实现的全新路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机制的创新和重构,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布局,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路径的重新诠释。
在3年(6个学期)的实践推广过程中,学院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调整,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明显的效果并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学生由原来的厌学、迟到、早退,变得愿意学,出勤全、就寝有序、学习有奔头,实践能力强,学到了技术、获得了技能。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良好学习习惯基本养成。
学校因“四课堂”协同模式的实施校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图书馆自习室座无虚席。
二是学生代表学院外出比赛赢得了荣誉。
三年来学生赢得国家级奖项5项;市级奖20项;区级奖20项。
三是学院招生和就业赢得了“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的良好局面。
社会上高度认可我院“四课堂”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产生了可喜效果,众多媒体譬如中国教育报、永川读本、重庆华龙网等蜂拥而至,争相报道,向社会传播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