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
大学生攀比心理
大学生攀比心理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攀比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常态,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攀比心理更加普遍。
大学生攀比心理指的是大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追求虚荣、追逐表面的东西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就大学生攀比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1. 大学生攀比心理的表现大学生攀比心理在大学校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表现方式:1.1. 物质攀比大学生攀比心理表现为对物质的攀比。
大学生们追求时尚潮流的衣着、品牌的手表、高档的手机等,这样的攀比行为常常在班级或者社交媒体上进行。
他们通过展示自己拥有的物品来获得同学们的羡慕和赞美,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1.2. 学术攀比大学生攀比心理还表现为对学术成绩的攀比。
大学生们追求优异的成绩,以及取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
他们比较自己和同学们的成绩,争夺学校的奖学金或者荣誉称号,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1.3. 社交攀比大学生攀比心理还在社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学生们追求与有优势的人交往,希望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
他们比较自己和别人的社交圈子,追求参加更多的活动、结交更多的名人或成功人士。
2. 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2.1. 现象之前的教育环境现象之前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攀比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们受到的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和竞争性,他们被教育系统灌输了攀比胜过友善的价值观。
他们被告知只有超过别人才是成功的,这种竞争心理逐渐渗透到他们的思维中。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攀比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消费和社交圈子成为了人们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攀比来追求他们所认为的成功。
2.3. 自身心理需求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还与他们自身的心理需求有关。
大学生群体大多处于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的阶段,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大学生攀比心理论文
大学生攀比心理论文大学生攀比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一种比较崇拜他人,追求虚荣和功利的心理状态。
这种现象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给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术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原因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理原因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消费和虚荣心理逐渐成为主流观念,导致大学生也开始追求名牌、奢侈品以及拥有与他人相比的优越感。
他们普遍认为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2.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分数的竞争和等级排名,培养了大量攀比心理较强的学生。
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激烈,导致学生们在升学阶段就形成了攀比心理的种子,以及对各种排名、奖学金等功利性的追求。
3.自身心理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攀比心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对比他人、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方式,满足个体在心理上的需求。
二、对大学生的影响1.消极心理影响攀比心理的存在会使大学生对于他人的评价和认同成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导致他们的自尊心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
当他人超越自己,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优异的能力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受到威胁,产生焦虑情绪。
2.学习动力下降攀比心理往往使学生过度关注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他们更加注重在课堂上获得好成绩,而不是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这将导致他们最终在学术发展上失去全面发展的机会,并可能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3.社交关系受损攀比心理使大学生更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而忽视与他人的真实交流和互动。
他们往往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而不是真正地去理解他人和建立真诚的友谊。
这可能导致社交关系的浮躁和交往质量的下降。
4.金钱压力增加攀比心理往往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名牌,导致大学生对金钱的需求更加强烈。
他们可能会为了攀比而进行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消费,导致经济压力的增加。
浅析大学生攀比心理成因与危害以及建议
浅析大学生攀比心理成因与危害以及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逐渐改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攀比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攀比心理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以比较为动力,表现出对其他人的比较、评价、追求等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和危害以及几点建议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攀比心理成因1.社会文化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物质消费的倾向逐渐加强,很多人认为只有获得更多的财富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地位。
因此,攀比心理也就逐渐形成。
2.家庭教育因素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往往会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期望和压力,以至于大学生在校园里也会延续这种攀比心理活动。
3.网络媒体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大学校园里,各种媒体渠道不断涌现。
这些信息渠道会通过各种渠道散播各种攀比心理的信息。
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地暴露在这些信息当中,那么就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攀比心理。
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危害1.影响心理健康大学生攀比心理过于强烈,有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当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过于强烈,一旦发现他人所拥有的财富或物品超出自己的预期,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适。
2.影响人际关系大学生攀比心理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名大学生攀比心理太重,那么很容易与他人产生负面情绪。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学生之间产生负面情绪,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
3.浪费时间和资源如果一名大学生过于追求社交场合的攀比,那么他就会把大量时间和资金浪费在无意义的攀比活动上,这样无形中会降低他日后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
三、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建议1.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大学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挑战。
在面对这些难题的时候,如果能有积极的心态,那么不难克服各种困难。
2.理性的遇事态度在面临任何事情的时候,大学生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遇到问题时,不要盲目从众。
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的原因:
1.社交压力:大学生一方面需要展示自己的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也担心被人嫌弃、不受欢迎。
由此,他们会去追求更高档次的消费品,表现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2.沉溺于消费文化: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认为拥有昂贵的物品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价值。
此外,还可能涉及到时尚、潮流的追求,过度追求潮流造成了不良的消费心理。
3.缺乏理财意识:大学生往往没有经历过独立生活,而父母提供了舒适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得大学生缺乏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缺乏理财意识是导致他们不合理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策:
1.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消费品真正的价值,明确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条件,知道如何高效地利用自己的金钱。
比如,在购买商品时,应该参考产品的价格、使用寿命等因素,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2.强化理财意识:大学生应该开始养成储蓄的好习惯,定期规划和核算自己的生活费用。
每个月将部分资金定向存入储蓄账户,长期利用利率回报进行理财。
3.建立正确的社交心态:大学生应该摆脱社交压力,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并独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值得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交地位而过度消费。
4.适当借鉴先进经验:可以向经济学老师、成功理财的朋友,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等取经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金钱。
浅谈当代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成因及应对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成因及应对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热门话题。
本文对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也从大学生心理、外部因素与个人因素探讨了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与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济来源于父母资助有83.2%、其中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有9.7%、个人兼职收入有7.1%。
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以及家庭的资助,但部分大学生所享受的生活档次之高与其收入水平相差甚多,甚至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现阶段的部分大学生在诸多消费行为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且部分不合理消费已然开始侵害大学生的消费观。
一、大学生不合理消费心理及原因1、攀比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指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
攀比消费作为攀比心理的具体表现之一,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1]。
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不断购买名牌衣服、鞋包、化妆品和电脑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完全不考虑实际需求及自身经济实力。
这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消费轨道,形成不良消费观和价值观。
看到身边的同学穿着上万元的一双老爹鞋,苹果xs某些同学的内心就燥热不止,心里想着他们有我也可以有,于是就做了“吃土月光”一族,尽管已经这样,但他们却没有想到自己家里能否支撑自己如此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不合理消费艾瑞网于2018年发布的《大学生消费洞察报告》[2]显示,大学生中,女生每月日常消费的主要领域56.8%为食品饮料、66.0%为日化用品、69.9%为服饰鞋包、17.2%用于个人爱好、32.7%用于人际关系支出;男生每月日常消费的主要领域58.5%用于食品饮料、42.4%用于个人爱好、46.7%用于人际关系、27.3%用于日化用品、38.1%用于服饰鞋包。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食品上的消费力度较大,而女生在化妆品、衣服、包包方面消费力度较大,物质层面花费太多。
大学生盲目消费分析报告
大学生盲目消费分析报告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生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习惯和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社交需求的提高,大学生在消费时往往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
本报告旨在分析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表现以及对其生活和个人经济状况的影响,以期引起大家对于理性消费的重视。
一、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1. 社交压力:大学生在校园中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巨大社交压力。
在一些社交场合,有的学生为了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购置昂贵的物品。
2. 虚荣心理:个别大学生对于名牌和流行物品有较高的关注度,追求时尚潮流成为他们的心理需求,因此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追逐潮流,盲目消费。
3. 自我价值认同:一些大学生通过购买高价值的商品来证明自己在物质上的价值感,以此来缓解心理上的不安和自卑感。
二、大学生盲目消费的表现1. 不理财: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个人财务并不关注,没有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消费。
大部分时间,他们的消费只是凭借一时欲望进行的,没有将长远利益考虑在内。
2. 乱花钱:大学生在生活上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如频繁外出就餐、购买各种无用物品等。
这种浪费通常是由于对自己消费水平的盲目自信和过度消费的需求驱动。
3. 负债压力:部分大学生由于盲目消费过程中超出个人承受能力,导致负债累累。
其中包括信用卡透支、贷款借款等情况,这对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对大学生生活和个人经济状况的影响1. 生活压力增加:盲目消费导致大学生财务状况不稳定,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增加了生活的压力,甚至为此产生心理困扰。
2. 理财意识淡薄:由于没有理性消费的意识和经验,大学生无法正确规划自己的理财计划,并且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3. 降低经济实力:长期盲目消费导致大学生的财务状况恶化,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培养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1. 增强理财教育: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习惯。
大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办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
应该懂得去珍惜。
然后就是帮助孩子人士自己,人士世界,让孩子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让孩子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最奋斗。
家长应该从自我做起不盲目追求名牌,不乱花钱,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从而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榜样。
通过身边的事或者通过说故事、看教育电影等方式帮助让孩子知道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样让孩子认识到良好的品德才是最美的。
在不同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会拥有不同的三观,所以在做事之前,应该教育孩子有明确的规划,在做事的时候,也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这样也能避免攀比情况的发生。
要给孩子营造不攀比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个机会。
不要溺爱孩子,直接进行满足的行为,只会让孩子的攀比不断升级,还有,多去陪伴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声音,不要以金钱来满足他们。
最后应该经常引导孩子客观看待自身和他人的短处和长处。
只有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的优缺点,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大学生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1、经济疾速起飞,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值得提高。
各种优秀的品牌为人们所喜欢和追求,有了喜欢,经过交流就会产生攀比心理。
2、不少家长从小就教育小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什么都是最好的,一味的溺爱孩子,孩子要的家长都尽量满足,家里的消费支出很大局部上都在孩子身上。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滋长了大学生们的攀比心理。
3、进入大学就好比进入了半个社会,所以这个风气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将社会的攀比带入了校园,使大学生逐渐产生了攀比心理。
大学生有攀比心理的危害1、影响个人的人生定位,增加精神压力。
由于缺乏消费理性的消费冲动,极易导致过度消费,无休止的攀比会吞噬我们生活的真实性,会使我们在攀比浪潮中迷失自我,再也看不清人生的航标,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
2、适当的攀比可以立志,但过度的攀比会令人丧志。
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共5篇]
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共5篇]第一篇: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大学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分析摘要: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了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倾向。
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他们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以及群体心理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伴随而来的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
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
其特征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表现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发现,1996年有67.2%的大学生月开支为200~400元,1999年有72.7%的大学生月开支为250~500元,2003年有 70.9%的学生月开支为 300~750元。
最近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偏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4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 450元。
2004年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 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
他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
主要表现为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倾向。
1.高档型消费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
不少大学生喜欢追求一些反常的豪华奢侈、气派新奇的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
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原因分析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心理原因分析
1. 追求社会认同感:大学生处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获得社会的认同感。
通过购买昂贵的品牌产品,他们可以凸显自身的品味和优越感,从而获得同伴或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2. 塑造个人形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他们希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打造自己的形象。
一些大学生会选择购买名牌服装、奢侈物品来塑造自己时尚、高尚的形象,以此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羡慕。
3. 解压和情绪调节: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炫耀性消费可以成为一种解压和情绪调节的方式。
通过购买奢侈品,他们可以暂时忘却学业的压力,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并通过他人的羡慕与赞扬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 社会压力和攀比心理:大学生经常面临来自家庭、同学、社会的各种压力,炫耀性消费可以成为一种应对这些压力的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5. 广告和媒体的影响:大学生是广告和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他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商业广告和娱乐节目。
这些广告和节目不断灌输着炫耀性消费的观念和价值,使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
6. 社交需求和人际关系:大学生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他们希望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提高社交地位和人际关系。
购买奢侈品或进行炫耀性消费可以帮助他们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赞美,增强他们在社交场合的影响力和地位。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追求社会认同感、塑造个人形象、解压和情绪调节、社会压力和攀比心理、广告和媒体的影响以及社交需求和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心理原因是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炫耀性消费。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学生攀比现象在当前社会中十分普遍,不论是在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物质条件还是社交关系上,都存在着学生攀比的现象。
学生攀比不仅会对个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为此,本文将就学生攀比现象展开探析,探讨其原因及对策。
一、学生攀比现象的原因1.媒体和社会的影响在现今社会,媒体广泛普及且信息传递迅速,许多时尚潮流、明星偶像、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都会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学生。
这些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使得学生更容易对名利、物质产生攀比之心。
2.学校教育制度当前学校的评价标准多集中在成绩、排名等量化指标上,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通过攀比彰显自己的优越感,同时也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一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希望他们能够在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学生攀比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上的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对学生的攀比心理产生了影响。
二、学生攀比现象可能带来的问题1.心理问题攀比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不安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攀比过多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对自身不断否定,对他人不断嫉妒。
2.缺乏自我认知长期攀比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人际关系问题攀比会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产生嫉妒和敌视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交往能力,失去真心交流的能力,最终导致孤独感和隔阂。
三、应对学生攀比现象的对策1.教育引导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攀比心理。
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明白攀比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2.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学校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情感发展。
不要过分强调排名和比较,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当前大学生盲目攀比心理的思想教育对策探析
÷ 轰 s 哥 主 c' 对策考 是 消 费攀 比。大学 生在 消 费上追 生非 理性 的攀 比心理 。二 是家长 纸醉 金 生 活上 的盲 目享受 和盲 目攀 比往往 求奢 华 , 比谁 穿的衣 服是 昂贵 的名牌 ; 比 迷 , 出入不正 当场所 , 一掷 千金 , 甚 至有些 伴 随着道德 的坠落和 工作学 习 目标方 向 谁用 的 电子产 品档次 高 、 价格贵 ; 比谁在 家 长 为 官 不 清 廉 的 “ 榜样示范作用 ” , 使 孩 的 迷 失 。大 学 生 过 分 追 捧 潮 流 化 、 前沿化 饭店吃饭花 的钱最 多等 。 二 是住 房攀 比 。比谁家 住 的房子最 地段最好 等。
念和人格 , 严重阻碍其成长成才。
利益 , 无视作 品导向 , 盲 目地向观众灌输 、 亦云, 则是 不可取 的 , 这很容 易促 使大 学
提倡 高品质奢华生 活 , 对大学 生价 值观产 生 为了 和别人一 样 , 进行 比较 , 甚 至是 盲
当前 大 学 生 盲 目攀 比心 理 生影 响 。 目攀 比 , 从 众 心理 是 攀 比心 理 的典 型 表 的表现 ( 2 ) 学 校 因 素 。学 校 是 大 学 生 学 习 生 现 。
学 生 盲 目攀 比 心 理 的 表 现 、 成因、 危 害 及 其 对
策。
这 就导致 了他们 总喜欢 在其 1 . 客 观环境 对大 学生盲 目攀 比心理 愿 比别人差 ,
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分析近年来,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愈发普遍,许多大学生在没有稳定收入的情况下,过度消费甚至负债消费,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经济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1.社交压力在大学校园内,同学之间的社交关系非常复杂,社交活动经常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定的消费。
许多大学生为了在社交中不输人,会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导致超前消费。
2.信息泛滥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商家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各种消费诱惑随处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相对薄弱,对诱惑很难自拔,更容易较大程度上地超前消费。
3.家庭教育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行为影响深远。
一些家庭可能过度宠爱孩子,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因而容易出现超前消费的问题。
1.经济压力大学生多数时候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超前消费很容易导致经济压力过大,甚至陷入负债困境。
随着生活成本增加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超前消费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经济压力最大的一群。
2.心理压力超前消费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压力。
当发现自己财务状况日益艰难,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时,大学生很容易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消费观念偏差长期的超前消费行为容易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认为快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就是最重要的事情,造成对未来规划的忽视。
1.正确的消费观念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教育,告诉他们消费要适度,不要为了面子或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超前消费。
2.理性消费指导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明确区分消费和投资,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确立长远的消费规划。
3.增加经济知识教育大学生应该增加经济知识教育,了解收入、支出、储蓄、投资等基本财务知识,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能力,规避超前消费的危险。
4.提高社会赋权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来源,减少超前消费的可能性。
浅析大学生消费攀比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消费攀比的成因及对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攀比现象日趋严重,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形成畸形观念与人格,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用的对策。
标签:大学生消费攀比原因及对策如今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追逐潮流,使得许多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相攀比的心理,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和个性发展。
分析大学生消费攀比的成因,探讨其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攀比的种种表现1.服饰消费名牌化在社会时尚潮流的推动下,年轻的大学生盲目追求款式新颖、价格却异常昂贵的品牌服饰、化妆品,并互相攀比,使得大学生群体衣着打扮逐渐“贵族化”。
在他们看来,名牌就是自信、高贵、身份的象征,“要買就买最好的,要买就买名牌”。
因此,在高校校园里,“Nike”、“Adidas’’、“安踏”、“淑女屋”等名牌服饰随处可见。
2.饮食消费高档化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消费攀比现象非常普遍。
过生日、过节或庆功请客不愿在学校消费,而是到西餐厅、KFC、麦当劳或星级饭店消费。
为了摆阔气,满足虚荣心,请很多人赴宴,一顿饭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吃饭不为肚子,摆面子、讲排场是最主要的目的。
3.娱乐消费新潮化随着大学生物质消费攀比现象的日益严重,精神娱乐方面的消费攀比也日趋激烈:MP3、MP4、带摄像头的手机以及数码相机、高档电脑、录音笔是追求时尚的大学生的必备的随身物件。
去高档包房唱歌,去迪吧蹦迪也是大学生消费攀比的方式。
二、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危害1.大学生消费攀比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的大学生70%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高校并轨收费后,家庭经济压力增大,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生活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致使家庭难以承受。
2.大学生消费攀比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生活上的享受往往伴随着道德的堕落和学习目标的迷失。
浅谈大学生过度消费现象的成因及引导方法
浅谈⼤学⽣过度消费现象的成因及引导⽅法2019-01-30⼀、⾼校⼤学⽣过度消费现象现状(⼀)攀⽐消费部分⼤学⽣在消费时不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和周围的同学相互攀⽐、相互炫耀,⽽不考虑消费是否必要。
此类现象在⼀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中表现突出,具体表现在经常购置名牌⾼档的服装,出⼊⾼消费的娱乐场所,观光旅游,追求⾼档次的各种电⼦产品等。
(⼆) 缺乏理财意识调查显⽰,90%以上的学⽣没有安排过消费计划,37.5%的⼤学⽣,从来没有计算过⾃⼰每⽉、每学期的消费额是多少。
⼤部分⼤学⽣从来没有给⾃⼰的消费记过帐。
在和学⽣的⽇常接触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每⽉的⽣活费⽤都超出了预计,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族”。
(三) 趋从消费调查显⽰:许多学⽣在努⼒适应社会和在融⼊周围⼈群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在消费过程中趋从⼼理。
从着装、发型到饮⾷习惯,很多⼤学⽣都是盲⽬从众。
(四) 恋爱消费⼤学⽣因谈恋爱⽽发⽣的过度消费现象在近⼏年增长较为明显,在深受⼤学⽣喜爱的各类偶像剧中此类为爱情⽽不惜⼀掷千⾦的剧情⽐⽐皆是,给⼤学⽣造成了不良的⽰范作⽤。
很多家庭条件⼀般甚⾄并不好的学⽣因谈恋爱⽽每⽉的⽣活费⼊不敷出。
⼆、当前⼤学⽣消费现状成因分析(⼀)⼤学⽣偏颇消费⼼理的驱使⼤学⽣处于⾛向社会的预备期,有着强烈的渴望被尊重、被承认的⼼理。
这种⼼理表现在消费⾏为上,就是对物质⽣活的⾼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富裕的物质⽣活来充实美化⾃⼰的形象,得到周围⼈们的认可和羡慕,以求得⾃尊的满⾜和⼼理的平衡。
这种消费现象⼀旦在学⽣群体中形成为⼀种被认可的统⼀的意识,就会形成⾼物质消费的风⽓。
在推崇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消费⾏为中往往会滋⽣独领风骚的消费⼼理,借此引起⼈们的注意和重视,更好的彰显⾃⼰。
这样,就产⽣了相互攀⽐的消费现象。
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理导致⼤学⽣过度看重物质消费,⾛⼊过度消费的误区。
(⼆)⾼校对学⽣消费观的教育没有⾜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失⽬前,我国⾼校思想教育⼯作主要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和政治学习为主,对学⽣的消费⾏为重视的不够。
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特征具有冲动性、随意性、攀比性、结构不合理等特点。
当然并不是某一原因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消费不合理、奢侈、浪费、攀比等现象,它是综合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因素,个人因素等。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体包含两个方面:社会因素、自身所处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国城乡贫富差距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很深的影响。
大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也和此类社会原因有着一定的关联。
由于社会上一些畸形消费观点和舆论的误导,以致使他们以一种非理性的以互相攀比的心态为特征的消费倾向。
一定时期的消费倾向、消费观念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舆论,也会对这些面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兴趣的大学生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大学生生活在青年群体场所中,对这些变化的反应往往更加敏感、迅速。
所以,社会的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特别深刻的。
再有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教育总体水平的不断加深,我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化越来越明显。
家长从小就对子女呵护有加,乃至于这些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也成了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特别是子女上大学以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孩子。
另一方面,这些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来,“金钱来之不易”这些词汇在他们心中完全没有概念,以至于他们花钱大手大脚。
2、家庭和学校消费教育缺失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家庭的家长更注重的是子女的文化知识素养的教育,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几乎没有对子女进行过正式且全面的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了子女从小就没有能树立起完整且系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心理,以至于进入大学财政相对独立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费。
再有就是,大学消费教育的缺失与高校的思想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不到位有关。
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攀比心理论文
大学生攀比心理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攀比心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交比较中,通过与他人比较对自身价值的评估与满意感。
这种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篇论文将探讨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原因1.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崇尚个人成功和名利的价值观,以及对物质和外在形象的过度追求,使得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攀比心理。
2.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家庭过于关注成绩和排名,忽视了品德、人格等方面的培养,会导致大学生自身的攀比心理。
3.同伴压力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同伴之间的攀比压力。
同学之间的攀比行为会进一步加剧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发展,使得学生们感到迫切需要获得更多的名利。
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影响1.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攀比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自卑、压力过大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长期处于攀比心理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2.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攀比心理会使学生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与他人的比较上,忽视了自身的学业发展。
他们在追求名次和成绩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学习的真正内涵,陷入浅层次的攀比观念中。
3.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攀比心理会导致大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攀比心理的存在,容易产生嫉妒、敌意和争吵等负面情绪,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措施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和学校应当共同努力,从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和优势,引导大学生注重个人的内涵和成长,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名利。
2.提供全面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和人生观念。
3.倡导积极的社交环境学校应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平等友好的社交环境,鼓励同学之间互助互爱,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攀比心理中培养友善和合作的意识。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攀比现象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生在学习、生活、消费等方面都存在攀比的现象,这种现象给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就学生攀比现象进行深入探析。
学生攀比现象在学习上表现为争强好胜、攀比成绩。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很多学生为了在成绩上超越他人,会采取各种比较极端的手段,例如作弊、抄袭等,以此来获取好成绩。
在这种攀比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变得功利性很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攀比成绩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焦虑情绪增加,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
学生攀比现象在生活方面也很常见。
生活中的攀比主要体现在各种消费行为上。
现在的学生对于高价值的消费品有着很大的追求欲望,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
这种攀比心理导致了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容易形成“攀比消费、攀比消费”这种不良的消费方式。
一方面,这会给学生造成经济的负担,也可能会出现攀比消费导致人际关系的矛盾。
生活中的攀比也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学生攀比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攀比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激化,社会的整体风气也会变得浮躁。
一个攀比的社会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发展。
在学生攀比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将受到负面的影响。
学生攀比现象不仅仅是涉及到学生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问题。
面对学生攀比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学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攀比现象的关注和引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理消费、追求内在价值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减少攀比现象的发生。
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拥有的,不盲目攀比。
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多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健康成长。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学生攀比现象,指的是学生之间展开的各种比较,包括成绩、家庭背景、外貌、穿着、用品等等。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愈发严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三个方面来探析学生攀比现象。
一、原因分析1.教育背景传统教育体制追求的是成绩,班级排名和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了学生的攀比心理,他们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成绩,如果落后便会产生焦虑和自卑。
2.社会影响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商家们通过广告和宣传让人们的心理渴望名牌、豪车、名校等等,给学生的攀比心理提供了温床。
学生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也会受到父母、亲戚或同学的影响,他们会不断比较同龄人的优劣,进而激发出攀比心理。
3.压力和自我意识二、影响学生攀比行为对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1.消极情绪增加学生产生的攀比心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负面情绪中消耗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并失去对自我的认知。
2. 教学质量下降班级中的攀比行为会使学生们在心理上和心态上出现斗争,将注意力从学术和个人表现移开,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
3. 社会价值观扭曲学生攀比行为会引发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认为拥有物质财富、出众外貌、优秀背景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将把个人成功建立在攀比能力上。
三、解决方法为了解决学生攀比现象,应采取如下措施:1. 多维度评价教育成绩要改变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其身心健康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
2. 强调基本素养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既包括专业技能培养,也包括良好的品德和情感素质。
3. 倡导和谐互助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愉快、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感悟真善美教育者应传授“真善美”的精神,培养学生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和他人,不断激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价值,关注他人的优点,培养同理心。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
探析学生攀比现象学生攀比现象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学生攀比现象愈发突出,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生攀比现象的原因、表现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来看一下学生攀比现象的原因。
学生攀比现象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攀比现象屡见不鲜,媒体上、社交平台上满目皆是奢侈品的宣传和昂贵物品的炫耀,这无形中给学生们树立了攀比的观念,让他们认为拥有名牌、奢侈品才是成功和价值的象征。
二是家长的过度期望。
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社会精英,因此把过大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肩上,期望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表现出色。
如果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不如同龄人,就会让家长感到焦虑,甚至采取一些激烈手段去攀比其他孩子的优点,激发孩子的攀比情绪。
三是学校教育的压力。
当前教育制度下,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养,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为了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不得不以攀比为手段,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名声。
一是攀比成绩。
许多学生为了在学业上超越他人,常常比较成绩,以此作为攀比的工具。
一些学生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包括作弊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好成绩,让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的优异表现。
二是攀比物质。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好的物品,比如名牌服装、手机、电子设备等,这样可以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获得认可和尊重。
三是攀比人际关系。
学生攀比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包括与同学的交往关系、老师的评价等。
学生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人际关系上处于较好的位置,因此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提高自己在亲密关系上的相关度。
我们来谈谈应对学生攀比现象的对策。
只有将学生攀比现象引起的原因澄清,我们才能够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遏制这一现象。
社会应该倡导健康、平等的社会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摘要】:大学生消费攀比是高校校园不争的事实,服饰消费名牌化、饮食消费高档化、娱乐消费新潮化在高校已经非常普遍。
这比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畸形观念和畸形人格。
这种心理的形成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溺爱的原因。
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弱化消费攀比心理,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观;攀比今年“3·15”期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在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进行了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消费者,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明显,表现为攀比消费、超前消费、随机消费、冲动消费等,攀比消费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消费攀比有两面性,从一方面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成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和个性发展。
分析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心理成因,探讨其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攀比面面观在精彩而复杂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不一样的家庭环境,他们自然就构成了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攀比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总的来讲,大学生的消费攀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消费名牌化。
在社会时尚潮流的推动下,年轻的大学生盲目追求款式新颖、价格却异常昂贵的品牌服饰、化妆品,并互相攀比,使得大学生群体衣着打扮逐渐“贵族化”。
在他们看来,名牌就是自信、高贵、身份的象征,“要买就买最好的,要买就买名牌”。
因此,在高校校园里,“Nike”、“Adidas”、“安踏”、“淑女屋”等名牌服饰随处可见。
2、饮食消费高档化。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消费攀比现象非常普遍。
过生日、过节或庆功请客不愿在学校消费,而是到西餐厅、KFC、麦当劳或星级饭店消费。
为了摆阔气,满足虚荣心,请很多人赴宴,一顿饭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吃饭不为肚子,摆面子、讲排场是最主要的目的。
3、娱乐消费新潮化。
随着大学生物质消费攀比现象的日益严重,精神娱乐方面的消费攀比也日趋激烈:MP3、CD、MP4、带摄像头的手机以及数码相机、高档电脑、录音笔是追求时尚的大学生的必备的随身物件。
去高档KTV包房唱歌,去迪吧蹦迪也是大学生消费攀比的方式。
二、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危害1、大学生消费攀比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国的大学生70%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高校并轨收费后,家庭经济压力增大。
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生活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致使家庭难以承受。
2、大学生消费攀比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生活上的享受往往伴随着道德的堕落和学习目标的迷失。
大学生追求时尚、前沿化的消费攀比在学生中容易形成“示范效应”,在校园中形成不良的校风、学风,不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
3、大学生消费攀比容易使学生形成畸形观念和畸形人格。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在攀比意识的刺激下,少数学生为了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不惜挺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引发青少年犯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心理成因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过程受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客观环境对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影响1、社会对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二是“享乐主义”价值观盛行。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年龄阶段上,乐于接受各种新的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享受生活”成为他们指导消费的核心观念。
三是媒体的推动。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2、家庭的溺爱为大学生消费攀比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关怀的重心总是在下一代身上,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的是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家长的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
(二)个人价值取向的不成熟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内在成因社会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外在因素,个人则是内在动因。
个人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消费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
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2、独辟蹊径的求异心理。
大学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
他们更容易热衷于以衣食住行的时髦和文化领域的时尚,甚至以叛逆式的标新立异的奇特行为,以“追逐前卫和新潮”的消费心态向成人社会显示自己的存在,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和行为,从而产生攀比消费行为。
3、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盲目消费是由于经验不足、消费目的不明确、消费决策失误造成的,从众消费是盲目消费的典型表现。
四、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弱化消费攀比心理,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心理不在“堵”,而在“疏”,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向他们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消费。
1、学校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为了使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学校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学校思想教育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狠抓学风、校风建设,净化校园环境。
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就拥有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目前还不是特别发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学校还可以多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如“创新能力”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校园演出,利用校园文化的传播功能,形成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舆论氛围的同时,推崇新的价值取向,塑造大学生优良品格。
(2)运用课堂,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方式。
学校可以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消费心理学》等消费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技巧与技能等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此外,将消费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使消费道德教育有了正规的渠道和途径,又能将消费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强化教学征对性,又增强课程实效性。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性消费:一是引导学生养成消费记帐的好习惯,防止出现经济危机,杜绝“月光族”现象,尽量避免冲动消费,无克制消费。
二是引导学生花钱花在刀刃上,不要追求档次与攀比,买物品的时候考虑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实际需要。
三是学会理财。
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教师可教学生学会如何计划开支,消费得当。
(3)引导大学生自立性消费。
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引导他们从事勤工俭学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勤工俭学既能使学生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对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进行反省,又能使他们学会自立,成为自信、自强,有社会能力,有责任心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弱化攀比盲从心理。
2、家长应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从消费领域看,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往往与家庭影响有关。
为此,家庭应做到:(1)家长自身应该有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
家长应关心子女的花费情况,作到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各类费用。
家长的一味迁就,不利于孩子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
家长关心子女,不仅应在物质上关心,更要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
(2)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的消费观。
一方面,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家长给学生提供优越的条件是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是用以追求享受。
大学还是积蓄力量,准备展翅高飞的时期,购物重在实用。
另一方面,子女的消费行为深受家庭的影响,家长应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引导子女科学合理的消费,提高消费质量。
3、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学时代转瞬即逝,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为此,大学生应该尽量做到:(1)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外在美只是人的个性化的一个方面,人的内在的学识修养和能力才能使人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弱化盲从、虚荣心理,增强自律自主意识,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不贪图享受,节制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高消费。
(2)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科学的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理念。
科学的消费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理性,表现为会花钱;二是能够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消费;三是根据收入来源,量入为出。
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消费心理,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正确处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关系,促进知识结构和道德情操的完善。
参考文献:[1] 田丽萍张亚平刘刚.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9][2] 余琼余江.大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J]. 经济师, 2005年[6][3] 雷滕.论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其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8][4] 司金銮. 消费心理学[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