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三大基本特性,五大基本原则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和概念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和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710c024a6c30c2259019e35.png)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讲解)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封装最好理解了。
封装是面向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
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继承面向对象编程 (OOP) 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继承”。
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
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要实现继承,可以通过“继承”(Inheritance)和“组合”(Composition)来实现。
在某些 OOP 语言中,一个子类可以继承多个基类。
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子类只能有一个基类,要实现多重继承,可以通过多级继承来实现。
继承概念的实现方式有三类:实现继承、接口继承和可视继承。
实现继承是指使用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而无需额外编码的能力;接口继承是指仅使用属性和方法的名称、但是子类必须提供实现的能力;可视继承是指子窗体(类)使用基窗体(类)的外观和实现代码的能力。
在考虑使用继承时,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两个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关系。
例如,Employee 是一个人,Manager 也是一个人,因此这两个类都可以继承 Person 类。
但是 Leg 类却不能继承 Person 类,因为腿并不是一个人。
抽象类仅定义将由子类创建的一般属性和方法,创建抽象类时,请使用关键字 Interface 而不是 Class。
OO开发范式大致为:划分对象→抽象类→将类组织成为层次化结构(继承和合成) →用类与实例进行设计和实现几个阶段。
多态多态性(polymorphisn)是允许你将父对象设置成为和一个或更多的他的子对象相等的技术,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
面向对象的三大基本特征,五大基本原则
![面向对象的三大基本特征,五大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494fc963168884868762d674.png)
面向对象的三大基本特征,五大基本原则网上的讲解很多,但大都类似,这里进行转载整理。
三大基本特征是理解五大基本原则的前提。
一、三大基本特征:封装、继承、多态1、封装封装就是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控制在程序中属性的读和修改的访问级别,将抽象得到的数据和行为(或功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将数据与操作数据的源代码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类”,其中数据和函数都是类的成员。
封装的目的是增强安全性和简化编程,使用者不必了解具体的实现细节,而只是要通过外部接口,以特定的访问权限来使用类的成员。
面相对象的不就是使用程序处理事情时以对象为中心去分析吗,与面向过程不同,面向过程关心处理的逻辑、流程等问题,而不关心事件主体。
而面向对象即面向主体,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先进行对象的封装(对象是封装类的实例,比如张三是人,人是一个封装类,张三只是对象中的一个实例、一个对象)。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兔子、小绵羊都可以封装为一个类。
比如兔子的属性有两只耳朵、四只腿、一双眼睛、三瓣嘴等;行为(功能)有跑、跳、吃素等。
2、继承继承是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之一,继承机制允许创建分等级层次的类。
继承就是子类继承父类的特征和行为,使得子类对象(实例)具有父类的实例域和方法,或子类从父类继承方法,使得子类具有父类相同的行为。
类似下面这个图:我们在上面已经封装了兔子这个类,其他动物也一样可以进行封装。
在封装过程中我们发现兔子、绵羊这两个类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特性如吃草,所以我们可以抽取共有特征和方法形成高一层的类,如这里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继承之间是子父类的关系。
继承机制可以很好的描述一个类的生态,也提高了代码复用率,在Java中的Object类是所有类的超类,常称作上帝类。
3、多态多态同一个行为具有多个不同表现形式或形态的能力。
是指一个类实例(对象)的相同方法在不同情形有不同表现形式。
多态机制使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对象可以共享相同的外部接口。
java面向对象总结(一)
![java面向对象总结(一)](https://img.taocdn.com/s3/m/6a02a57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e.png)
java⾯向对象总结(⼀)1. 对象的概念及⾯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向对象的三⼤核⼼特性⾯向对象开发模式更有利于⼈们开拓思维,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便于程序的划分,⽅便程序员分⼯合作,提⾼开发效率。
⾯向对象程序设计有以下优点。
1. 可重⽤性:它是⾯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核⼼思路,提⾼了开发效率。
⾯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抽象、继承、封装和多态四⼤特点都围绕这个核⼼。
2. 可扩展性:它使⾯向对象设计脱离了基于模块的设计,便于软件的修改。
3. 可管理性:能够将功能与数据结合,⽅便管理。
该开发模式之所以使程序设计更加完善和强⼤,主要是因为⾯向对象具有继承、封装和多态 3 个核⼼特性。
继承性如同⽣活中的⼦⼥继承⽗母拥有的所有财产,程序中的继承性是指⼦类拥有⽗类数据结构的⽅法和机制,这是类之间的⼀种关系;继承只能是单继承。
例如定义⼀个语⽂⽼师类和数学⽼师类,如果不采⽤继承⽅式,那么两个类中需要定义的属性和⽅法.语⽂⽼师类和数学⽼师类中的许多属性和⽅法相同,这些相同的属性和⽅法可以提取出来放在⼀个⽗类中,这个⽗类⽤于被语⽂⽼师类和数学⽼师类继承。
当然⽗类还可以继承别的类,学校主要⼈员是⼀个⼤的类别,⽼师和学⽣是学校主要⼈员的两个⼦类,⽽⽼师⼜可以分为语⽂⽼师和数学⽼师两个⼦类,学⽣也可以分为班长和组长两个⼦类。
使⽤这种层次形的分类⽅式,是为了将多个类的通⽤属性和⽅法提取出来,放在它们的⽗类中,然后只需要在⼦类中各⾃定义⾃⼰独有的属性和⽅法,并以继承的形式在⽗类中获取它们的通⽤属性和⽅法即可。
封装性封装是将代码及其处理的数据绑定在⼀起的⼀种编程机制,该机制保证了程序和数据都不受外部⼲扰且不被误⽤。
封装的⽬的在于保护信息,使⽤它的主要优点如下。
保护类中的信息,它可以阻⽌在外部定义的代码随意访问内部代码和数据。
隐藏细节信息,⼀些不需要程序员修改和使⽤的信息,⽐如取款机中的键盘,⽤户只需要知道按哪个键实现什么操作就可以,⾄于它内部是如何运⾏的,⽤户不需要知道。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a3f344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e.png)
Java⾯向对象的三⼤特征Java ⾯向对象的三个特征⾯向对象主要由三⼤特性: 封装 继承 多态Java是⼀种⾯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向对象就是再计算机设计程序过程中,参照现实中事物,讲事物的属性特征、⾏为特征抽象出来,描述成计算机事件的设计思想。
什么是类?类是⼀种相关属性和⾏为的集合。
是抽象的什么是对象?对象是⼀类事物的具体体现。
即对象是类的⼀个实例。
⼀、封装封装定义:编写⼀个类就是对数据和数据的操作封装,封装即时隐藏⼀切可隐藏的东西,只向外界提供最简单的编程接⼝。
封装原则:将属性隐藏起来,若需要访问某个熟悉,提供公共⽅法对其访问。
封装的步骤: 1. 使⽤private 关键字修饰成员变量。
2. 对需要访问的成员变量,提供对应的getXxx 和 setXxx ⽅法。
⼆、继承继承定义:⼦类继承⽗类的特征和⾏为。
提供继承信息的类被称为⽗类(基类),得到继承信息的类被称为⼦类(派⽣类)继承特点:1、⼀个类只能继承⼀个⽗类,构造⽅法不能被继承。
2、⽀持多层继承 3、⽗类private 的属性和⽅法不能继承继承格式: class ⽗类 { } class ⼦类 extends ⽗类 { }super 和 this : super.成员变量---⽗类 super.成员⽅法 ---⽗类 this.成员变量---本类 this.成员⽅法 ---本类三、多态多态定义:同⼀个⾏为具有多个不同表现形式或形态能⼒。
优点: 1、消除类型之间耦合关系 2、可扩充性 3、接⼝性 4、灵活性 5、简化性 6、可替换⾏多态实现⽅式:⽅式⼀:重载与重写重载:在⼀个类中,同⼀个⽅法名称,不同的参数类型及个数,可以完成不同功能。
重写:同⼀个⽅法名称,⼦类继承⽗类的⽅法,根据操作的⼦类不同,所完成的功能也不同。
⽅式⼆:抽象类和抽象⽅法抽象⽅法:⼀个没有⽅法体的⽅法称为抽象⽅法。
格式:修饰符 abstract 返回值类型⽅法名(参数列表){}抽象类:abstract class 类名{}特点:1、抽象类中不⼀定有抽象⽅法,但有抽象⽅法的类⼀定是抽象类 2、抽象类不可以是实例化 3、抽象类的⼦类,可以是抽象类,也可以是具体类。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和详解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和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d0d0e330b4c2e3f5727631d.png)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出处:CSND shixinbao的专栏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封装最好理解了。
封装是面向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
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继承面向对象编程 (OOP) 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继承”。
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
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要实现继承,可以通过“继承”(Inheritance)和“组合”(Composition)来实现。
在某些 OOP 语言中,一个子类可以继承多个基类。
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子类只能有一个基类,要实现多重继承,可以通过多级继承来实现。
继承概念的实现方式有三类:实现继承、接口继承和可视继承。
∙实现继承是指使用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而无需额外编码的能力;∙接口继承是指仅使用属性和方法的名称、但是子类必须提供实现的能力;∙可视继承是指子窗体(类)使用基窗体(类)的外观和实现代码的能力。
在考虑使用继承时,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两个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关系。
例如,Employee 是一个人,Manager 也是一个人,因此这两个类都可以继承 Person 类。
但是 Leg 类却不能继承Person 类,因为腿并不是一个人。
抽象类仅定义将由子类创建的一般属性和方法,创建抽象类时,请使用关键字 Interface 而不是 Class。
OO开发范式大致为:划分对象→抽象类→将类组织成为层次化结构(继承和合成) →用类与实例进行设计和实现几个阶段。
多态多态性(polymorphisn)是允许你将父对象设置成为和一个或更多的他的子对象相等的技术,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
面向对象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
![面向对象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48a9e9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c.png)
⾯向对象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
1.抽象与封装:
抽象是把系统中需要处理的数据和在这些数据上的操作结合在⼀起,根据功能、性质和⽤途等因素抽象成不同的抽象数据类型。
每个抽象数据类型既包含了数据,⼜包含了针对这些数据的授权操作。
在⾯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抽象数据类型是⽤“类”这种结构来实现的,每个类⾥都封装了相关的数据和操作。
封装是指利⽤抽象数据类型和基于数据的操作结合在⼀起,数据被保护在抽象数据类型的内部,系统的其他部分只有通过包裹在数据之外被授权的操作,才能与这个抽象数据类型进⾏交互。
2. 继承:
它是与传统⽅法不同的⼀个最有特⾊的⽅法。
它是⾯向对象的程序中两个类之间的⼀种关系,即⼀个类可以从另⼀个类(即它的⽗类)继承状态和⾏为。
继承⽗类的类称为⼦类。
继承的优越性:通过使⽤继承,程序员可以在不同的⼦类中多次重新使⽤⽗类中的代码,使程序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和修改,⽽⼦类⼜可以提供⼀些特殊的⾏为,这些特殊的⾏为在⽗类中是没有的 。
3.多态:
是指⼀个程序中同名的⽅法共存的情况,调⽤者只需使⽤同⼀个⽅法名,系统会根据不同情况,调⽤相应的不同⽅法,从⽽实现不同的功能。
多态性⼜被称为“⼀个名字,多个⽅法”。
面向对象五大原则汇总
![面向对象五大原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10bcd95f121dd36a32d825c.png)
面向对象五大原则面向对象, 原则在写设计模式读书笔记之前,我想先总结一下自己对于面向对象设计五大原则的理解,他们分别是:SRP——单一职责原则;OCP——开放封闭原则;LSP——Liskov替换原则;DIP——依赖倒置原则;ISP——接口隔离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在《敏捷软件开发》中,把“职责”定义为“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说,就一个类而言,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在《UML与模式应用》一书中又提到,“职责”可以定义为“一个类或者类型的契约或者义务”,并把职责分成“知道”型职责和“做”型职责。
其中“做”型职责指的是一个对象自己完成某种动作或者和其他对象协同完成某个动作;“知道”型职责指的是一个对象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定义“职责”的话,就与《敏》中对单一职责原则的定义不太相符了,所以还是理解为“变化的原因”比较恰当。
这个原则很好理解,但是既然谈到了职责,就不妨再来看看GRASP——通用职责分配软件模式(选自《UML与模式应用》)。
按照我自己的看法来讲,在下面这些职责分配模式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问题,是建立在现实世界抽象层次上的设计,从这个层次上进一步细化,才到了设计模式所说的针对接口编程和优先使用组合的两大原则。
在这个层次上的抽象,一定要按照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从我们人类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把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化成程序能够理解的思维方式,绝不允许在这一步考虑程序代码如何实现,那样子的架构就是基于程序实现逻辑,而不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业务逻辑(参考“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
1 专家模式。
在一个系统中可能存在成千上万个职责,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定义对象的交互时,就要做出如何将职责分配给类的设计选择。
专家模式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一个职责分配给信息专家——掌握了为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信息的类。
按照专家模式可以得到:一个对象所执行的操作通常是这个对象在现实世界中所代表的事物所执行的操作——这恰恰印证了我上面中的说法。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2f4f760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c.png)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分别为:封装、继承、多态,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1.封装: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细节隐藏起来,把该公开的公开,把该私有的私有。
那如何封装一个类?类中含属性和方法,属性可有可无,并且应该设置为private.方法可有可无,对外的方法的应该公开,对内的方法应该私有.一个类的方法,大致有:构造方法 -> 可以生成存/取属性值的方法,也就是 getter/setter 属性方法. -> 可以生成业务方法,实现此类对象的真正业务功能,是程序员真正需要花心思考虑的。
针对类中的方法,有以下两种封装策略:1).把存/取属性方法、构造方法、业务方法全部封装到同个类中。
2).把业务方法单独独立出来,形成一个业务类,这个类用来操作与它所相关的实体对象。
它一般由接口与实现类组成.实体(Entity)对象,就是指含业务属性和属性存/取方法的对象.如:封装策略一:public class Account {private long id;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double balance;private String pwd;....// getter/setter方法// 构造方法....// 业务方法public void withdraw(double money) {if(balance < money) {System.out.println("余额不足");return ;}balance -= money;}public void deposit(double money) { }}//采用封装策略二:首先是实体类public class Account {private long id;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double balance;private String pwd;....// getter/setter方法// 构造方法}//再定义一个业务类,操作Accountpublic class AccountService {// 业务方法public void withdraw(Account a,double money) { if(a.getBalance() < money) {System.out.println("余额不足");return ;}a.setBalance(a.getBalance - money);}public void deposit(Account a, double money) { }}注:此处在真实的场景中应该由接口与实现类组成。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
![Java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026626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0.png)
public class Demo2 {
public int num;
public Demo2(){ this(1);
}
// this关键字调用类中的其他构造函数
public Demo2(int a){
this.fun();
// this关键字调用类中的其他方法
System.out.println(a);
}
在子类中重写:
public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 * 一个跟父类方法一样的方法 */ public void say(){ System.out.println("我会说英语");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n son = new Son(); son.say(); }
/** * 父类中的成员方法 */ public void say(){
System.out.println("我会说话"); }
public void eat(){ System.out.println("我会吃饭");
} }
2)、编写子类,继承父类
a.子类继承父类时只能继承一个父类
b.继承的关键字 extends
}
二、继承
1、继承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继承是Java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一块基石,因为它允许创建分等级层次的类。
继承就是子类继承父类的特征和行为,使得子类对象(实例)具有父类的实例域和方法,或类从父 类继承方法,使得子类具有父类相同 的行为。
特点:
继承鼓励类的重用 继承可以多层继承 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父类 父类中private修饰的不能被继承 构造方法不能被继承
面向对象六大基本原则的理解
![面向对象六大基本原则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02de10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f.png)
⾯向对象六⼤基本原则的理解在学习设计模式的时候,总是被推荐先学习⼀下⾯向对象的六⼤原则,学习后果然受益匪浅。
以下完全是我对六⼤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官⽹解释可能有出路,⽽且我更多是站在设计模式的⾓度,⽽不是⾯向对象的⾓度理解,如果有什么错误,敬亲谅解。
1.开闭原则很多教程都把开闭原则作为这六⼤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他是各个原则的核⼼。
开闭原则指的是,⼀个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和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于这个具体怎么理解,我也看了很多教程,有些教程说当我们遇到新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对我们模块继承的形式进⾏扩展,⽽不是修改代码。
这样的解释貌似有道理,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做了,程序结构只会更加复杂,业务逻辑只会更不清晰,完全是⼀种作死的做法。
当业务发⽣改变的时候,肯定是要修改代码的,不需要的东西留着只会让程序臃肿,让维护者搞不清什么是有⽤的代码,什么是已经过时的代码。
我不太相信开闭原则的真谛是让我们⾛向这样⼀个死胡同。
对于开闭原则,我的理解是,我们在设计软件的时候,⾸先要搞清楚程序当中什么是未来可能变化的,什么是未来不会变化的。
对于可能变化的东西,我们要提前给与可以对应的扩展接⼝。
当然实际开发中,即便是我们认为这些不会变化的地⽅,未来还是可能变化的,这种变化就只能改代码了,但是这种修改仅仅只是改变个别细节,整体架构往往不会变化。
⽽对于可能变化的地⽅,我们要给出可以⾜够扩展的空间,让其能够⾃由扩展,基本发⽣了重⼤的需求变更,整体架构也不会受影响。
例如:⼯⼚模式中,我们将创建对象的过程封装了起来,这样创建对象对的过程中,创建的代码就和调⽤的代码尽可能地解除了耦合。
创建过程可能是变化的,⽽调⽤过程往往是不变的。
我们创建⼀个对象之后,需要为其初始化,设定⼀些配置,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给出可以扩展的余地,⽽且要求扩展的时候不能影响调⽤部分,所以需要使⽤⼯⼚模式,将可变的创建过程封装起来,供不变的调⽤模块。
这样说来,开闭原则的核⼼是解耦了?没错,我认为开闭原则讲的就是解构,但是他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重点要预判出什么地⽅是会发⽣变化的,并要为变化的地⽅留出余地。
面向对象三大特征的理解
![面向对象三大特征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f4d292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d.png)
面向对象三大特征的理解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编程范式,强调将程序看作一系列对象,将程序开发过程中的代码组织成具有层次结构的类和对象,以及使用类和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程序的功能。
OOP 的三大特征如下:1. 封装(封装):将程序中的敏感信息(如数据和方法)隐藏在类的内部,只向外部暴露一些公共接口供其他对象访问和使用。
封装使得类能够更好地保护数据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修改和破坏,同时也使得类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内部状态。
2. 继承(继承):类可以从其他类继承属性和方法,实现类之间的多态性。
继承使得类能够更好地模仿其他类的形态和行为,同时也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 抽象(抽象):抽象类没有具体的实现,只声明了一些公共的接口,需要使用实例化的对象来调用接口方法。
抽象类可以减少代码的重复和冗余,同时也使得类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消抽象。
除了上述三大特征,OOP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特征,如多态性、接口、类层次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的原则等。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编程范式,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程序的代码和功能。
除了以上三大特征,面向对象编程还有一些常见的实现方法和技术,如继承、多态、接口、类层次结构、抽象类等。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程序的代码和功能。
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重要的编程范式,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
在实际编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征和常见的实现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程序的代码和功能。
面向对象编程三大特性
![面向对象编程三大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acb2883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向对象编程三⼤特性⾯向对象:以对象为中⼼的编程思想,通过指挥对象实现具体功能。
⾯对过程:以过程为中⼼的编程思想,实现具体功能都是⾃⼰实现。
类和对象的关系:类:类是对现实⽣活类中具有共同属性和⾏为的实物的抽象。
类是对象的数据类型,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为的⼀组对象的集合。
类就是对现实事务的⼀种描述。
⽽对象则是以类为模板所创建的。
类的组成*属性:指事物的特征,也就是成员变量。
*⾏为:指事物能执⾏的操作,也就是成员⽅法。
*构造⽅法:⽅法名与类名⼀致,没有返回值类型,没有返回值。
⽤于创建对象,没创建⼀次对象,执⾏⼀次构造⽅法,不能⼿动调⽤构造⽅法。
系统默认为⽆参构造,如果定义了构造⽅法,⽆参构造不存在。
对象创建内存模型(1)当程序开始运⾏,⽅法区以加载好程序所需类的字节码⽂件。
(2)栈内存加载程序,当运⾏到需要创建对象时,会在堆内存中创建对象,此时对象的成员变量为初始值,成员⽅法为地址,指向⽅法区中的类成员⽅法。
(3)堆内存中所创建的对象指向栈内存中引⽤,然后赋值。
可以通过对象引⽤找到堆内存中的成员变量进⾏赋值,使⽤成员⽅法则是通过引⽤找到堆内存中的成员⽅法地址,然后在⽅法区中找到具体的成员⽅法。
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的区别:(1)位置不同:成员变量在⽅法外,局部变量在⽅法内部或⽅法声明上(2)内存位置不同:成员变量在堆内存中,局部变量在栈内存中(3)声明周期不同:成员变量随对象的存在⽽存在,局部变量随⽅法的调⽤⽽存在,⽅法调⽤结束就消失(4)初始化值不同:成员变量默认初始化值,局部变量没有默认初始值,必须⾃定义初始化赋值才能使⽤。
⾯向对象三⼤特性之⼀———封装将成员变量隐藏在对象内部,外界⽆法直接操作,通过该类提供的⽅法来实现对隐藏信息的操作和访问,封装通过get、set⽅法的⽅式来控制成员变量的操作,提⾼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复⽤性。
封装的思想实现类⾼内聚、低耦合this关键字this修饰的变量⽤于代指成员变量,其主要作⽤是区分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的重名问题。
OOP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五大原则
![OOP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五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12fc19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a.png)
OOP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五大原则面向对象编程(OOP)是一种常见的编程方法,它基于对象和类的概念,允许开发人员将代码组织成可重用和易于理解的结构。
OOP有三个主要特性,分别是封装、继承和多态。
此外,还有五个重要的原则,即单一责任原则、开放封闭原则、里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和接口隔离原则。
下面将对这些特性和原则进行深入探讨。
面向对象编程的三大特性:1. 封装(Encapsulation):封装是将相关数据和方法组合在一个单元(称为类)中的能力,以隐藏内部细节并使其对外部不可见。
通过封装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并维护代码的可维护性。
封装还提供了数据的访问控制,通过定义公共和私有成员,可以限制对数据和方法的访问权限。
2. 继承(Inheritance):继承是一种通过现有类创建新类的方法。
新类(称为子类)可以继承现有类(称为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添加新的属性和方法。
通过继承,可以实现代码的重用,避免在不同的类中重复编写相同的代码。
继承还支持代码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通过添加、修改或删除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可以影响到所有的子类。
3. 多态(Polymorphism):多态是指同一操作对于不同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通过多态,可以统一处理不同类的对象,并根据对象的类型选择正确的行为。
多态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通过替换对象的类型来实现不同的行为效果。
多态常用的实现方式有重写(Override)和重载(Overload)两种。
面向对象编程的五大原则:1. 单一责任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意味着一个类应该只负责完成一个单一的功能或职责。
这样可以降低类的复杂度,增强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开放封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这意味着通过扩展现有的代码,而不是修改它,来适应新的需求。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675e81e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a.png)
⾯向对象的三⼤特性⾯向对象的三⼤特性⽬录⼀、封装1.1 隐藏属性封装是⾯向对象三⼤核⼼中最核⼼的⼀个特性。
封装就是将类的某些属性隐藏起来,然后通过接⼝对外开放,但是在外部不能直接进⾏查找属性。
在类内部的变量属性或者函数属性名前加上两个下划线。
就实现了对该属性的隐藏,此时,通过外界就查不到该属性。
# 属性的隐藏class Student:__school = "清华"def __init__(self,name,age):self.__name = nameself.__age = agedef tell_info(self):print("学校:%s 姓名:%s 年龄:%s"%(self.__school,self.__name,self.__age))stu_1 = Student("tom",18)print(stu_1.__school) # 这种⽅法是查看不到该学校属性的。
print(stu_1._Student__school) # 采⽤_类__属性的⽅法就可以查看了。
stu_1.__handsome = "帅" # 定义完毕类之后在添加__属性,该属性是不会隐藏起来的。
通过上述的查看⽅式,就⼤概看出来,这个隐藏其实是⼀种变形,这个阶段主要发⽣在定义阶段,当执⾏类内部的代码时候,遇到__属性的⽅式就会将其变为_类__属性名的形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外界通过这种形式调⽤查看该属性。
由于是在定义阶段发⽣的变形,因此,在外界我们在重新指定对象的属性的时候,是不会在发⽣变形的。
这种隐藏的⽅式并不是完全的没办法访问,但是如果你还想调⽤查看的话,请⼀开始就不要搞这种隐藏,多此⼀举。
这种隐藏其内部是可以使⽤的,因为其内部在定义的时候都发⽣了转变,所以内部使⽤的⽅式也变成了_类__属性的⽅式。
那为什么要设置隐藏呢?1. 隐藏数据是为了限制外界对属性的直接修改。
面向对象3大特性
![面向对象3大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b8684bc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4e.png)
⾯向对象3⼤特性1.⾯向对象的三⼤特点:封装、继承、多态。
2.字段:存储数据,访问修饰符设置为privae;属性:保护字段。
对字段的取值和赋值进⾏限定。
调⽤构造函数对每个属性赋值的过程称为对象初始化。
new 关键字:1.在堆中开辟内存空间,2.在开辟的内存空间中创建对象、3,调⽤对象的构造函数初始化对象。
字段保护的三种⽅法:1.通过属性中的get;set设置;在构造函数中先判断在给属性赋值来实现保护作⽤。
return的作⽤:1.⽴即结束本⽅法;2.在⽅法中返回要返回的值。
this的作⽤:1.代表当前对象2.在类中显⽰的调⽤构造函数。
继承:继承解决了代码冗余,实现多态,增强了代码的扩展性,便于维护。
继承的特点:1.单根性2.传递性⼦类中并没有继承⽗类的构造函数,⼦类在创建对象时,在⼦类对象中创建了⽗类的对象,故需要调⽤⽗类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对象,若⽗类中声明了有参数的构造函数,则⼦类创建对象时,不能创建成功,因为在创建过程中,不能调到⽗类中⽆参数的构造函数;解决办法:1.在⽗类中显⽰的声明⽆参数的构造函数。
2.在⼦类中调⽤⽗类的构造函数,是⽤base()关键字。
如果⼀个⼦类继承了⼀个⽗类,那么这个⼦类除了可以使⽤⾃⼰的成员外,还可以使⽤从⽗类那⾥继承过来的成员,但是⽗类永远都只能使⽤⾃⼰的成员,⽽不能使⽤⼦类的成员,⼦类之间也不能相互使⽤对⽅的成员。
⾥⽒转换:1.⼦类可以赋值给⽗类2.⽗类中包含⼦类,则⽗类可以强制转换成⼦类。
bool b = A is B .若A能转换成B,则b= true;否则b = false;B b = A as B 若A能转换成B ,则返回B类型,否则转换不成功。
多态:实现多态的三种⽅法:1.虚⽅法如果⽗类知道如何实现,并且⽅法知道如何写。
此时⽤虚⽅法可以实现多态。
2.抽象类如果⽗类不知道如何实现,且⽅法不知道怎么写,则⽤抽象类来实现。
3.接⼝。
面向对象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面向对象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4229432a83c4bb4cf7ecd1a4.png)
面向对象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封装、继承、多态。
1·封装性封装性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他体现于类的说明,是对象重要的特性。
封装使得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封装为一个整体,想成独立性很强的模块,使得用户只能看到对象的外部特性(对象可以接受拿些信息,可以进行何种处理),而对象的内部特性(内部私有属性和实现处理能力的算法)用户是看不到的。
简而言之就是说,封装使对象的设计者与对象的使用者分开,使用者只要知道对象可以做什么就可以了,无需知道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借助封装有助于提高类和系统的安全性。
2·继承性继承是一种由已有类创建子类的机制,利用继承,可以先创建一个共有属性的一般类,根据这个类再创建具有特殊属性的子类,被继承的类成为父类,当然子类也可以成为父类来继续向下扩展。
3·多态性同一个信息被不同的对象接收到时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这就是多态性。
有继承(接口)有重写,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就会产生多态。
多态可以改善程序的组织架构,提高程序的可扩展性。
二、面向对象设计的五个基本设计原则面向对象设计的五个基本设计原则是:单一职责原则(SRP)、开放封闭原则(OCP)、Liskov替换原则(LSP)、依赖倒置原则(DIP)、接口隔离原则(ISP)1·单一职责原则(Single-Responsibility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为:一个类只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引起他的变化。
单一职责原则可以看做是低耦合,高内聚在面向对象原则上的隐身,将职责定义为引起变化的原因,以提高内举行来减少引起变化的原因。
职责过多可能引起他变化的原因也就越多,这将导致职责依赖,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从而大大损伤内聚性和耦合度。
单一职责就是指,只有一种单一的功能,不要为类实现过多的功能点,有些功能可以定义为接口来实现,以保证只有一个引起他变化的原因。
专注是一个人优良的品质。
同样的,单一也是一个类的优良设计,杂交不清的职责将使得代码看起来特别别扭,牵一发动全身,有失没敢和必然导致丑陋的系统错误风险。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五个基本设计原则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五个基本设计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c1b984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6.png)
⾯向对象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五个基本设计原则⼀、⾯向对象的三个基本要素:继承、封装、多态。
⼆、五个基本原则:1.单⼀职责原则(Single-Resposibility Principle)⼀个类,最好只做⼀件事。
只有⼀个⽅向引起它的变化;个⼈经验:具体做法就是分模块进⾏封装,不要写⼀个功能复杂的类。
2.开放封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的。
1)、对扩展开放,意味着有新的需求或变化时,可以对现有代码进⾏扩展,以适应新的情况。
2)、对修改封闭,意味着类⼀旦设计完成,就可以独⽴完成其⼯作,⽽不要对其进⾏任何尝试的修改。
个⼈经验:如果⼀个类要修改最好采⽤属性或⽅法注⼊的⽅式(采⽤接⼝),即依赖注⼊;或者采⽤继承的⽅式;3.Liskov替换原则(Liskov-Substituion Principle)⼦类必须能够替换其基类个⼈经验:基类是个超级类(抽象类或⼀个接⼝),⼦类实现时要实现⼀些必要⽅法;4.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cy-Inversion Principle)依赖于抽象。
具体⽽⾔就是⾼层模块不依赖于底层模块,⼆者都同依赖于抽象;抽象不依赖于具体,具体依赖于抽象。
依赖于抽象,就是对接⼝编程,不要对实现编程。
个⼈经验:将具体被调⽤类的实现封装起来(使⽤接⼝或抽象类),提供接⼝给具体调⽤的类;5.迪⽶特法则(Law of Demeter)⼜叫最少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LKP),就是说⼀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不和陌⽣⼈说话。
个⼈经验:尽量少暴露类的⽅法和属性。
接⼝隔离,使⽤多个⼩的专门的接⼝,⽽不要使⽤⼀个⼤的总接⼝。
面向对象的三大要素和五大原则
![面向对象的三大要素和五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cc6b094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8.png)
⾯向对象的三⼤要素和五⼤原则1.三⼤要素封装,继承,多态2.五⼤原则:(1)单⼀职责原则(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个类,最好只做⼀件事,只有⼀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举例:图书馆和宿舍都有桌有椅,为什么学习还是应该去图书馆?因为宿舍有⼈看球,有⼈吃饭,和其他事情,相互⼲扰,违反了单⼀职责原则。
也就是说⼀个类如果继承了多个职责,那么这些职责在并发执⾏时可能会相互⼲扰(2)开放封闭原则(OCP:Open Close Principle)软件实体应该是可扩展的,⽽不可修改的。
也就是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举例:你想要变帅,有两种⽅法。
⼀.穿漂亮⾐服,做头发,化妆,这些就是扩展⼆.你也可以整容,割双眼⽪,隆胸等这就是修改。
之所以对修改关闭,是因为修改是要付出代价的,通常都是危险的。
所以说⼀修改就容易出现Bug,应该对修改关闭(3)依赖倒置原则(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举例:之前我们通过货物交换的⽅式来买到⾃⼰想要的东西,⽐如我⽤⼀个斧⼦换了⼀只鸡,但是感觉太⿇烦了,所以我们发明了货币,任何⼀个商品都是有价值的,所谓的交换⽆⾮就是按各⾃的价值量去交换,既然如此那就⽤货币来代表这个抽象的价值量,其他东西都来跟他交换就可以了这就是依赖倒置原则(4)接⼝隔离原则(ISP: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客户端不应该依赖他不需要的的接⼝,⼀个类对另⼀个类的依赖应该建⽴在最⼩的接⼝上,应该多使⽤⼀些⼩的接⼝,⽽不是使⽤⼀些⼤的接⼝1.使⽤多个专门的接⼝⽐使⽤单⼀的总接⼝要好2.⼀个接⼝代表⼀个⾓⾊,不应该将不同的⾓⾊给⼀个接⼝没有关系的接⼝合并在⼀起,形成⼀个臃肿的⼤接⼝,这是对⾓⾊和接⼝的污染。
(5)⾥⽒代换原则(LSP: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所有使⽤基类的地⽅必须能够透明的使⽤其⼦类的对象举例:⼈固有⼀死,列宁是⼈,所以列宁会死。
面向对象三大基本特性,五大基本原则
![面向对象三大基本特性,五大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c26d5cc28ea81c758f578be.png)
透切理解面向对象三大基本特性是理解面向对象五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三大特性是:封装,继承,多态所谓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封装是面向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
简单的说,一个类就是一个封装了数据以及操作这些数据的代码的逻辑实体。
在一个对象内部,某些代码或某些数据可以是私有的,不能被外界访问。
通过这种方式,对象对内部数据提供了不同级别的保护,以防止程序中无关的部分意外的改变或错误的使用了对象的私有部分。
所谓继承是指可以让某个类型的对象获得另一个类型的对象的属性的方法。
它支持按级分类的概念。
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要实现继承,可以通过“继承”(Inheritance)和“组合”(Composition)来实现。
继承概念的实现方式有二类:实现继承与接口继承。
实现继承是指直接使用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而无需额外编码的能力;接口继承是指仅使用属性和方法的名称、但是子类必须提供实现的能力;所谓多态就是指一个类实例的相同方法在不同情形有不同表现形式。
多态机制使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对象可以共享相同的外部接口。
这意味着,虽然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操作不同,但通过一个公共的类,它们(那些操作)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予以调用。
五大基本原则单一职责原则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是指一个类的功能要单一,不能包罗万象。
如同一个人一样,分配的工作不能太多,否则一天到晚虽然忙忙碌碌的,但效率却高不起来。
开放封闭原则OCP(Open-Close Principle)一个模块在扩展性方面应该是开放的而在更改性方面应该是封闭的。
面向对象四大原则
![面向对象四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d71886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1.png)
面向对象四大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SRP):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避免类的职责过多过于复杂,容易引起类的不稳定,而且修改某些具体职责时可能会影响其它职责的功能,使得系统变得复杂和难以维护。
2. 开放封闭原则(OCP):一个软件实体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即:一个模块或者函数应当被设计成可以在不被修改的情况下被扩展。
3. 里氏替换原则(LSP):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面向对象的继承是实现代码重用的重要手段,但是继承必须遵循一定规则,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其基类。
4. 接口隔离原则(ISP):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
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任何代码依赖的都应该是它所需要的最小接口,而不是更大、更复杂的接口。
避免类之间的耦合度过高,修改一个类时,不应当影响到与它没有关系的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切理解面向对象三大基本特性是理解面向对象五大基本原则的基础
三大特性是:封装,继承,多态
所谓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封装是面向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
简单的说,一个类就是一个封装了数据以及操作这些数据的代码的逻辑实体。
在一个对象内部,某些代码或某些数据可以是私有的,不能被外界访问。
通过这种方式,对象对内部数据提供了不同级别的保护,以防止程序中无关的部分意外的改变或错误的使用了对象的私有部分。
所谓继承是指可以让某个类型的对象获得另一个类型的对象的属性的方法。
它支持按级分类的概念。
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要实现继承,可以通过“继承”(Inheritance)和“组合”(Composition)来实现。
继承概念的实现方式有二类:实现继承与接口继承。
实现继承是指直接使用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而无需额外编码的能力;接口继承是指仅使用属性和方法的名称、但是子类必须提供实现的能力;
所谓多态就是指一个类实例的相同方法在不同情形有不同表现形式。
多态机制使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对象可以共享相同的外部接口。
这意味着,虽然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操作不同,但通过一个公共的类,它们(那些操作)可以通过相同的方式予以调用。
五大基本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是指一个类的功能要单一,不能包罗万象。
如同一个人一样,分配的工作不能太多,否则一
天到晚虽然忙忙碌碌的,但效率却高不起来。
开放封闭原则OCP(Open-Close Principle)
一个模块在扩展性方面应该是开放的而在更改性方面应该是封闭的。
比如:一个网络模块,原来只服务端功能,而现在要加入客户端功能,
那么应当在不用修改服务端功能代码的前提下,就能够增加客户端功能的实现代码,这要求在设计之初,就应当将服务端和客户端分开,公共部分抽象出来。
替换原则(the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
子类应当可以替换父类并出现在父类能够出现的任何地方。
比如:公司搞年度晚会,所有员工可以参加抽奖,那么不管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
也不管是总部员工还是外派员工,都应当可以参加抽奖,否则这公司就不和谐了。
依赖原则(the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 具体依赖抽象,上层依赖下层。
假设B是较A低的模块,但B需要使用到A的功能,
这个时候,B不应当直接使用A中的具体类:而应当由B定义一抽象接口,并由A来实现这个抽象接口,B只使用这个抽象接口:这样就达到
了依赖倒置的目的,B也解除了对A的依赖,反过来是A依赖于B定义的抽象接口。
通过上层模块难以避免依赖下层模块,假如B也直接依赖A的实现,那么就可能造成循环依赖。
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编译A模块时需要直接包含到B模块的cpp文件,而编译B时同样要直接包含到A的cpp文件。
接口分离原则(the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
模块间要通过抽象接口隔离开,而不是通过具体的类强耦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