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是造成我国林业损失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毁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松毛虫的生物特性、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松毛虫灾害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松毛虫的生物特性松毛虫是松树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松树幼苗和树苗。

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昆虫,成虫呈灰色,繁殖力强,一年可产卵3-4次,每次产卵200-300颗,卵期10-15天。

幼虫羽化后,先是以松树嫩叶为食,随后进入松树叶、针的内部取食,造成了松树叶片的枯黄和落叶,严重影响了松树的生长和生长速度,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成本。

二、松毛虫的危害特点1. 对树木的危害松毛虫主要危害松树的叶片,吃食松树的嫩叶,使叶片枯黄,掉落,严重影响了松树的光合作用,导致松树生长缓慢,长势不好。

松毛虫的危害还会导致松树树冠稀疏,树势不健壮,使得松树林整体生长情况不佳,影响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松毛虫的大量繁殖和危害会导致松树林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松树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松树林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松毛虫危害还会导致大面积的林木死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害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松毛虫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松毛虫的繁殖和危害。

利用天敌控制松毛虫繁殖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如天敌线虫、肉食性昆虫等进行松毛虫的防治,以减少松毛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松毛虫进行防治,通过喷洒或熏蒸等方式来杀灭松毛虫。

但化学防治法对环境、人畜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使用化学防治法时要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机械防治法是通过人工采摘松毛虫的幼虫和卵来减少松毛虫的数量,达到控制松毛虫的目的。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作者:白林喜王绍景荣昌鹤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的重要森林害虫,对林业的危害极大。

该文主要介绍思茅松毛虫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学特性,详细介绍对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的防治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危害;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55-03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福建等地。

主要为害思茅松,思茅松毛虫在思茅主要吃思茅松,而在昆明喜欢以滇油杉为主要食物,如果吃完滇油杉,也会吃其他松科植物。

该虫大暴发时,可把全株针叶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引起枯萎死亡,被害树呈火烧状。

近40年来云南地区经常周期性发生此虫危害。

幼树被害后死亡率达22%,成年树木受害后平均直径生长降低45%,产脂量降低30%[1]。

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的重要森林害虫,对林业的危害极大。

1 思茅松毛虫概述1.1 形态特征1.1.1 卵。

松毛虫的卵都产在松针或者小枝上,有的排列整齐,像一串串小珠。

卵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卵的数目从数十粒到数百粒不等,卵为棕褐色,卵壳上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两侧各具1个棕色小圆点,点外为白色环。

1.1.2 幼虫。

幼虫为棕褐色,头部为桔黄色。

中后胸节背面为黑色,并有毒毛。

中间为黄白色,老熟幼虫为黑红色(图1)。

1.1.3 蛹。

长椭圆形,初为淡绿色,后变栗褐色,壳上有毒毛。

雌蛹比雄蛹长且粗,外被灰白色茧壳。

末端有时卷曲成圈状。

1.1.4 成虫。

雄蛾全体为暗红褐色,头、胸、前翅黄褐色,腹和后翅为褐色。

触角梗节黄褐色,前翅有一大而明显的白斑,外线有明显的锯齿状,缘毛黑褐色,后翅有隐约的2条深色纹,缘毛为灰白色。

翅背面为淡黄褐色。

雌蛾棕红色,前翅外线为锯齿状。

外线和中线间有色纹。

后翅浅红色,斑纹不明显。

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2015年第3期现代园艺1思茅松毛虫的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思茅松毛虫引起的病虫灾害的相关情况,对各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思茅松毛虫主要给幼中林思茅松、马尾松纯林带来的危害最大,每株树苗的虫口密度最多可以高达600条左右,基本上所有的松木都会有思茅松毛虫,受害面积可达95%,只有国外松的受害程度比较轻。

一般情况下,思茅松毛虫的成虫中,雌蛾的体长是36m m 和50m m 之间,翅展为80m m 和113m m 之间,呈现棕黄色形态,比雄蛾的颜色要浅一些;雄蛾的体长一般为30~45m m ,翅展是60~75m m ,呈现暗褐色形态。

触角一般是双栉状,呈现黑褐色形态,而中肋呈现黄褐色形态;前翅翅基到亚外缘线之间分布有4条黑褐色的波状纹,而亚外缘线是由9个与圆相似的淡黄色斑构成,在他们中间都有1个黑点;中室有较多的白斑,而雄蛾的中室白斑和翅基之间分布有1个淡黄色的肾形斑。

2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思茅松毛虫每年可以繁殖2代,较多是以4个月龄的幼虫形态在树干裂缝、针丛之间过冬,少部分是以5个月龄的形态过冬。

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幼虫专门取食松木针叶行为而使林木受到危害,5月中旬时期会结茧化蛹,一般蛹期为19~22天,6月上中旬时期成虫会产卵,第1次繁殖的幼虫会在6月底~7月之间危害松木,在8月上旬时期会结茧成蛹;第2次生育的幼虫会在9月上旬破害树林,到12月中旬时期过冬。

一般情况下,思茅松毛虫的成虫大多数是在6~8点羽化,在当天或者第2天凌晨时分交尾,并呈现“1”字型,在20个小时和23个小时之间分散后会在松针上产卵,并且,卵会聚集成块,差不多有好几十粒到上百粒卵,卵期一般是7~12天之间,在孵化前会呈现暗黑发亮形态。

思茅松毛虫的产卵量和幼虫活动取食的数量、质量有着直接联系,一般是110~400粒之间。

幼虫的孵化一般是在上午8~11点之间,特别是9~10点,孵化的数量最多,并且,孵化出的幼虫具有取食卵壳的特性,在幼虫初期进行的活动一般是群体性。

浅析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浅析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思茅松 毛虫( e do mu kk ci t m r , D n rl s iuhi s ua)属鳞 翅 i Ma u
少 数 以5 虫 越 冬 。 冬 幼 虫 在 翌 年 的6 上旬 至 中旬 化 龄 越 月
目( e io tr 、 叶蛾 私 aicmpd e)是 松 树 主 要 L pd pea)枯 KL s a ia , o
虫越冬 。 并根据 该 虫的生物生物 学特性提 出 了有效 的防治 方法。
关键 词 : 思茅松毛 虫; 生物学特性 ; 防治
中图分 类号s 6 . 7 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3 2 1 )0 - - 0 0 7 7 l( 1 8 1 0 2 7 0 2 0
山 丰( .r n i ) 黄 山 松( . ia ess 、 南 五 针 松 公 Pama di 、 Pt w n n i ) 海 a
( . n e a a)雪 槲 C du e dr 、 Pf zl n 、 e i ersdo aa)云南油 杉( ee ei K tl r e a eey in ) vlna a 等多种树 种 。 通过对全 乡松林进 行普查发 现 , 思
快 成林郁 闭。 42 物 理防治 . 生 物制剂物 理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 : 工捕杀 、 人 灯光诱 杀
其 寄 主 主要 有 : 马尾 松( . soin 、 茅 松( iu Pmasna a)思 Pn s k s a vra g in ni 、云 南 槲 Py n a e ss) ei a.n ba e s y 1 s) .u nn n i 、华
纯林 区。
封 山育林 , 合理 栽植 其他树 种 , 造人 工纯 马尾 松林 。 改 尽 量选 择 乡土 树种 , 合理 搭 配树 种组 合 , 根据 各 树种 之 并 间相生相 克特性 , 择老 幼混交 、 阔混 交 、 选 针 乔灌 混交等 造 林 模式 。 照天 然林 复合 结构 模 式 , 定合 理 的混 交方 式 仿 确 和结 构 比例 , 允许 值范 围 内尽 量密 植 , 成新 造林 地 尽 在 促

思茅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思茅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 收 稿 日期 :2 0 0 6一O —1 4 4

作者简介:张红 (95 ) 17 一 ,女 ,云南景东人 ,助理工程师 ,从事 营林 造林 和森林保护工作 。
维普资讯
增刊
张 红 :思茅松毛虫的危害与 防治措施
・ 19 - 7
旬出现第 2 幼虫 ,并 以此越冬。成虫有趋光性 , 代

2 ~7龄 以前体 色接 近,背线桔黄 色 ,为倒三 角形斑组成。两侧为黑褐色及黄 白色相 间的纵纹 , 体侧有一明显的白色波状纵带横贯于气 门上。
2 2 3 茧 .+
1 0 m之 间,多 以思茅松林 占绝对优势 ,作为 0 9
重要树种 ,它对景东县的经济、生活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也是景东木材经济收入 的支柱。每年的思 茅松原木源源不断远销省外 。另外 ,思茅松的分泌 物——松脂也是全县财政增收 ,山区农民经济的主 要来源。农村的建筑和薪材也以思茅松为主 景东 是恩茅松毛虫的老灾区 , 据有关资料统计 ,中华人
32 选择可行的防治方式 .
3 2 1 防治 方式 ..
1 景 东县 自然概 况及 松毛虫危害情况
景东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思茅地区北端 ,地 处澜沧江以东 ,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在起伏不平
松 、海南松 、云南油松及马尾松等。在云南思茅及 临沧等地区,常与云南松毛虫混 同发生于思茅松林 内,为害甚为严重。 2 2 形态 . 分布于云南思茅、临沧及安宁县等地 的恩茅松 毛虫的成虫色泽 、大小等差异较大。
2 2 1 卵 ..
的云南高原南部 ,地势北高南低 , 由北向南倾斜 呈
状。县境山高谷深 ,山峦起伏 ,江河纵横 ,坡向各 异,海拔高差悬殊 ,地貌复杂 ,因而气候垂直变化 异常明显。兼有大 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无量 山及众多分支 山脉 占全县 总面积 的 9 %,光、热、水 、土条件优 越 ,亚热 5 带气候 自 然环境得天独厚 ,林木 四季常绿 。多种多 样的立体气候和土壤类型 。使景东的生物资源和物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May.Sci.Bull.2013,19(09)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汪涛(石台县小河镇林业站,安徽石台245111)摘要: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80.69%,林木绿化率84.68%,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该文在观察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控制措施:坚持以预测报为主,营造混交林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综合采用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把马尾松毛虫控制在危险性水平以下。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91.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9-116-02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松毛虫,是我国森林中发生面积最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

目前全国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面积常年在200~300万hm2。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的松针被吃光,对松树造成巨大危害,并易导致松树衰弱引起蛀干类害虫的大发生,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当前松毛虫的防治已被列为国家级害虫治理示范工程。

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1林业概况石台县总土地面积1412.3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3.3km2,占国土面积的87.3%。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92.6km2,占88.6%;疏林地面积15.3km2,占1.2%;灌木林地面积100.6km2,占8.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km2,占1.3%,其它用地面积8.7km2,占0.8%。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松毛虫作为一种危害林木的害虫,对于林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松毛虫的防治,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从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预防措施、监测技术和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1.生活习性松毛虫是松树林中最为常见的毛虫害虫,主要寄生于松树的树干和枝条上。

成虫翅膀上有白色的斑点,体长约2cm-3cm,一般在5月至7月出现,飞行能力较差。

卵一般在3月至4月孵化,幼虫主食松针和嫩叶,从5月至8月是杉毛虫的高发期。

幼虫虽在寒冬蛰伏,但能承受高温干旱条件,也适应低温和大雪,因此松毛虫常常成为诱发森林火灾的因素之一。

2.危害松毛虫的危害以食害为主,对松树的幼枝、嫩叶、针叶和树皮等造成较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等不利天气下,松毛虫危害更为严重,会导致林木受损更大,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枯死。

因此,对松毛虫的防治十分重要。

二、预防措施1.选择抗虫树种为了松毛虫防治的效果,应选择一些比较抗虫的树种,如云杉、马尾松等,这些树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松毛虫的危害。

2.精心管理林分及时清除病虫枯木和枯树,加强松树的修剪,及时清除枝叶和过多的水果,不留下树叶垃圾和草丛,杀虫剂使用后应保持10-15天的间隔,这样能够减轻松毛虫对林分的危害。

3.加强病虫害监测加强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三、监测技术1.双诱剂双诱剂是目前常用的松毛虫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人工设置的双诱剂可以吸引松毛虫,然后进行捕捉和统计,以便了解虫口密度和松毛虫的趋势。

2.内容器测量法对于内陆山区较多的林分,可采用内容器测量法进行监测。

依靠内容器测量法,能够准确地了解松毛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3.树皮干吸附板使用树皮干吸附板,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松毛虫监测方法之一。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_1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_1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根据松毛虫在各个时期的特性,应采取不同药物和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一、成虫期松毛虫成虫的体色呈黄褐色,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

根据这一特性,可利用高压电网黑光灯诱杀,每35公顷左右的松林放置一个灯组。

灯组设置在距离林缘100米左右的开阔地带,开灯时间在成虫阶段的晴天晚上8时至次日凌晨4时,并对灯下诱杀的未死成虫喷药杀死。

二、卵期松毛虫的卵呈椭圆形,粉红色,呈串珠或堆状,在这一时期可用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放蜂时间要求在晴天无大风的上午8时左右,每公顷设放蜂点60个左右,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树枝的树干背荫处。

三、幼虫期松毛虫主要在幼虫时期为害松树针叶。

松毛虫的幼虫呈灰黑色,幼虫背面生有深蓝色毒毛,体侧有许多白色长毛。

幼虫一般6—8龄,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受惊就有弹跳下落的习性。

幼虫时期应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在生物防治方面,用含孢子数1—2亿毫升的青虫菌、杀螟杆菌或苏云舍杆菌菌液喷杀幼虫,用含孢子数1—2亿/毫升的白僵菌菌液或菌粉,在温度24℃以上,相对湿度95%以上时喷撒;用松毛虫多角体病毒喷撒松叶,使松毛虫发病而亡。

化学防治方面,可喷洒3%敌百虫粉,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进行喷撒,还可采用灭幼脲类药剂进行防治。

四、蛹期松毛幼虫老熟后在树皮缝或针叶丛结茧,针叶受害较严重的松林则在树下灌木、杂草上结茧化蛹,在这一时期,应发动群众人工采茧,防止松毛虫的爆发。

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成虫 : 雌蛾 体 长 3 6—5 m, 展 8 0m 翅 0—1 3 m, 黄 1m 棕
色, 较雄 蛾色浅 ; 蛾体 长 3 4 m 翅 展 6 雄 0— 5 m, 0—7m 暗 5 m, 褐色 。触角 双栉 状 , 褐 色 , 黑 中肋 黄 褐 色 。前 翅 翅 基 到 亚
外缘线 间有 4条 黑褐 色波状 纹 , 亚外缘 线 由 9个 近圆形 淡
灭性 灾害 。19 99年在 泾 县 昌桥 乡 境 内思 茅松 毛 虫发 生面
毛。大小为 6 —15 m× 0— 6 m, 0 0m 2 2 m 第一代茧比越冬代
茧大 , 虫茧 比雄 的大 。 雌
蛹: 体长 3 — 5 m, 5 4m 长椭 圆 形 , 褐 色 , 部 4— 节 黑 腹 8 密布 黄色短 毛 , 腹部末 端有 丛生 弯曲 的臀棘 。
害。
率 9 % , 害株 率 9 % , 国外松则 轻度 受害 。 8 受 5 而
九月上 旬第 2代 幼 虫危 害 , 1 至 2月 中旬越 冬 , 8月上 旬第 一代幼 虫结 茧化蛹 。
3 2 生活 习性 . 成虫 : 成虫 多 在 1 8—2 0时 羽化 , 羽化 后
2 形态特 征
当天 或第二 天凌 晨交 尾 , … ’ 型 , 续 2 2h 分 散 呈 1字 持 0— 3 ,
后 即在 松 针 上 产 卵 , 卵堆 成 块 , 数 十粒 到 数 百 粒 不 等 。 有 产 卵量 与幼虫期 取食数 量 与质量 相关 , 一般 产卵 10— 0 1 4O 粒 , 虫 白天静伏 隐蔽 场 所 , 间活 动 , 成 夜 以傍 晚最 盛 , 有 具 趋光 性 , 雄虫 寿命 2— d左 右 , 3 雌虫 4— d 5。 卵: 卵期 7—1 d卵 孵化前 暗黑发 亮 。 2 幼 虫 : 虫孵 化 多 集 中于 8~1 幼 1时 尤 以 9时孵 化 最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

摘要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的重要森林害虫,对林业的危害极大。

该文主要介绍思茅松毛虫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学特性,详细介绍对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的防治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危害;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2-0155-03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白林喜1王绍景2荣昌鹤2*(1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白土墙国营林场,云南开远661699;2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福建等地。

主要为害思茅松,思茅松毛虫在思茅主要吃思茅松,而在昆明喜欢以滇油杉为主要食物,如果吃完滇油杉,也会吃其他松科植物。

该虫大暴发时,可把全株针叶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引起枯萎死亡,被害树呈火烧状。

近40年来云南地区经常周期性发生此虫危害。

幼树被害后死亡率达22%,成年树木受害后平均直径生长降低45%,产脂量降低30%[1]。

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的重要森林害虫,对林业的危害极大。

1思茅松毛虫概述1.1形态特征1.1.1卵。

松毛虫的卵都产在松针或者小枝上,有的排列整齐,像一串串小珠。

卵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卵的数目从数十粒到数百粒不等,卵为棕褐色,卵壳上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两侧各具1个棕色小圆点,点外为白色环。

1.1.2幼虫。

幼虫为棕褐色,头部为桔黄色。

中后胸节背面为黑色,并有毒毛。

中间为黄白色,老熟幼虫为黑红色(图1)。

1.1.3蛹。

长椭圆形,初为淡绿色,后变栗褐色,壳上有毒毛。

雌蛹比雄蛹长且粗,外被灰白色茧壳。

末端有时卷曲成圈状。

1.1.4成虫。

雄蛾全体为暗红褐色,头、胸、前翅黄褐色,腹和后翅为褐色。

触角梗节黄褐色,前翅有一大而明显的白斑,外线有明显的锯齿状,缘毛黑褐色,后翅有隐约的2条深色纹,缘毛为灰白色。

翅背面为淡黄褐色。

雌蛾棕红色,前翅外线为锯齿状。

外线和中线间有色纹。

思茅松毛虫防治

思茅松毛虫防治

思茅松毛虫防治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kikuchiiMatsumura,又名褚色松毛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

主要以取食松针为食。

分布:江西均有分布),福建,台湾,云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

寄主:思茅松(ngbianensis),云南松(P.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马尾松(P.massoniana),黄山松(台湾松)(P.taiwanensis),海南五针松(P.fenzeliana),雪松(Cedrusdeodara),云南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

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22~41mm,翅展53~78mm,棕褐色至深褐色,前翅基至外缘平行排列4条黑褐色波状纹,亚外缘线由8个近圆形的黄色斑组成,中室白斑明显,白斑至基角之间有1肾形大而明显黄斑。

雌蛾体长25~46mm,翅展68~121mm,体色较雄蛾浅,黄褐色,近翅基处无黄斑,中室白斑明显,4条波状纹也较明显。

卵近圆形,咖啡色,卵壳上具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中间纹两侧各有1咖啡色小圆点,点外为白色环。

幼虫幼龄幼虫与马尾松毛虫极相似。

1龄幼虫体长5~6mm,前胸两侧具两束长毛,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头、前胸背呈橘黄色,中、后胸背面为黑色,中间为黄白色,背线黄白色,亚背线由黄白色及黑色斑纹所组成,气门线及气门上线黄白色。

2~5龄斑纹及体色更为清晰。

6龄以前除体长逐龄增外,体色无多大变化,从6龄开始各节背面两侧开始出现黄白毛丝,7龄时背两侧毒毛丛增长,并在黑色斑纹处出现长的黑色长毛丛,背中线由黑色和深橘黄色的倒三角形斑纹组成,全体黑色增多,至老熟时全身呈黑红色,中后胸背的毒毛显著增长。

蛹长椭圆形,初为淡绿色,后变栗褐色,体长32~36mm,雌蛹比雄蛹长且粗,外被灰白色茧壳。

生活习性在福建省等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6月上、中旬出现第1代卵,6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8月下旬结茧,9月中、下旬羽化,9月下旬开始产卵,10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至11月下旬开始越冬。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摘要: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松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松毛虫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松毛虫防治工作为基础,简要概况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接着分析了松毛虫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松毛虫有效防治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松毛虫 ; ;发生原因 ; ;有效防治引言松毛虫是是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破坏严重等,会使大面积松林枝叶干枯或死亡,直接对树木的生存生长产生影响。

本文结合多年来松毛虫防治经验,重点探讨松毛虫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其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松毛虫生物特性在松毛虫生长发育中主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在1年可以发生多代,松毛虫越冬时大都以3~5 龄幼虫选择在树根四周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隙内。

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树叶,幼虫取食量非常大,随着取食量的增大,兑皮增龄。

6月则结茧化蛹,随后羽化成虫,进入到8月后开始有秋代幼虫出现,对树木的危害时间会持续到11月份。

松毛虫的卵多大都选择在松针或小枝上,呈现出珠状、串状或块状,数量超过了十粒,颜色以青绿色或淡黄色为主。

针对老熟幼虫来说,身体长度在70~85mm之间,此时以深褐色或灰褐色为主,身体有背毛和侧毛,同时有斑纹。

幼虫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2~32℃之间。

若早春季节连续数天的温度在8~10℃之间,松毛虫开始危害树木;当晚秋连续数天的温度下降到3~8℃,松毛虫开始潜藏越冬。

对于单只个体幼虫来说,通常要蜕皮4~7次,也就是5~8 龄才结茧化蛹,雌虫比雄虫多1次。

松毛虫的茧呈现椭圆形,身体表面有毒毛,从初期到后期,逐渐由白色变为褐色,茧化蛹的过程需要经过3d,蛹以棕褐色为主。

成虫长度在20~35mm之间,翅展 45~85mm,多为黄褐色,雄体长度高于雌体,蛾体与前翅有明显的斑纹,假死性和趋光性特征较为明显,产卵会选择在中龄林中,存活时间在4~5d,产卵1~5次,其中产卵最多的则出现在第一次。

松毛虫病虫害防治

松毛虫病虫害防治

松毛虫病虫害防治松毛虫是常见的树木害虫之一,它主要以松树为食,大量滋生的松毛虫会对松树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针对松毛虫的病虫害防治是保护和维护松树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松毛虫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 了解松毛虫的生命周期:松毛虫有四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

了解其生命周期有助于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时机。

2. 文化措施: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松树可以降低松毛虫病虫害的风险。

例如,保持松树的健康和 vitality,及时修剪树枝,清除树叶和树皮的落叶等。

此外,保持松树周围的整洁和清理可能的虫害源,如腐烂的木材和杰克等。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一些昆虫和鸟类会捕食松毛虫幼虫和成虫。

这些天敌可以帮助控制松毛虫的数量,减少其对松树的危害。

4. 化学防治: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松毛虫。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之前,务必要仔细阅读并遵守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以保证安全使用并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5. 陷阱和诱杀剂:设置粘虫板和夹虫器等陷阱来捕捉和杀死松毛虫。

此外,可以利用特定的诱杀剂,如锦纹松毛虫诱捕剂等来吸引和杀死松毛虫。

6. 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松树的叶子和树皮以发现松毛虫的存在。

及早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可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恶化。

7. 防治措施的持续实施: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努力。

定期检查和监测松树,以及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有助于保护和维护松树的健康。

总结起来,松毛虫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了解松毛虫的生命周期,合理管理松树和利用生物防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化学药物,但要注意正确使用和剂量。

此外,定期检查和监测松树的健康状况,以及持续的防治工作,也是有效防范松毛虫病虫害的重要步骤。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松毛虫对松树的危害,保护和维护松树的生态系统。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摘要思茅松毛虫是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对外松林危害极大。

本文结合宣城市宣州区思茅松毛虫的发生情况、特征特性及危害等,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特征特性;危害;防治措施;安徽宣城中图分类号S763.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09-0159-01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程克华(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杨林分场,安徽宣城242000)思茅松毛虫又名褚色松毛虫,是森林常见害虫,以松针为食,主要发生在江西、福建、云南、浙江和安徽等地[1]。

据报道,2016年安徽省松毛虫等松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突破6.67万hm 2,危害严重。

2017年又有多个市县的外松林(火炬松、湿地松)发生了大面积思茅松毛虫虫害,例如宣城市泾县、宣州区等,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时可造成毁灭性灾害。

因此,迫切需要采取科学措施防治思茅松毛虫。

1发生情况宣州区发生过2次大面积思茅松毛虫虫害,分别在2000年和2017年。

2000年6月中下旬,杨林林场项目林工区思茅松毛虫发生面积约133hm 2,虫口密度达100~200头/株,虫龄为5~6龄。

虽然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防治,但是由于防治不彻底仍然对外松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017年6月中旬再次暴发思茅松毛虫虫害,发现时虫龄已经达5~6龄,大的体长5~7cm ,有4~5个外松林小班(140hm 2)虫口密度多达200~300头/株,受害株率高达80%~90%。

6月17—25日,林场组织人力、物力,选用高效氯氰菊酯、敌杀死加柴油喷烟雾防治(2次/d )。

之后连续观察30d ,发现防治效果非常显著,幼虫不但无法结茧,而且每隔3~4d 虫口数量就会相继减小(这是由于大龄思茅松毛虫喷烟后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才会慢慢死亡),而且二代思茅松毛虫在8—9月也没有发生。

2特征特性2.1形态特征思茅松毛虫生长阶段可分为卵、蛹、幼虫和成虫4个阶段。

其中,该虫的卵近圆形,典型特征是卵壳上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一、松毛虫的概述松毛虫是松林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属于鳞翅目、松毛虫科显蛾亚科。

幼虫结构独特,身体长约2~3厘米,褐色或灰褐色,背面覆盖棕黄色棘毛,像松针似的,故称松毛虫。

幼虫以松树的嫩芽、嫩叶、嫩松针为食,能破坏松树的增长,也对松林与林业生态循环造成影响。

二、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1. 生物防治1.1 松毒杆菌防治。

松毒杆菌属于厌氧菌科,在松林土壤内常见。

通过增殖松毒杆菌,可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这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污染较少。

但松毒杆菌对温度、湿度有较高要求,而且防治效果较慢。

1.2 其他生物防治方法。

如使用人工养殖松毛虫的天敌,比如食笔昆虫、食蛾蜂等,用于捕食松毛虫幼虫。

2. 化学防治2.1 杀虫剂防治。

使用松毛虫专用杀虫剂,对松林及周围地区进行喷雾防治。

杀虫剂防治方法防效快,但环境污染较大。

2.2 熏蒸防治。

在松林的下草层使用松毛虫专用的熏蒸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控制松毛虫的繁殖。

但熏蒸剂对环境污染较大,使用时需要慎重考虑。

3. 清理及生态调控3.1 清理舞毒武器。

舞毒武器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系列化的防治方式。

通过在松林中设置低放毒的毒虫,使用药剂气味将松毛虫吸引到该设施,并进行清理。

3.2 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指通过改变松林及周边环境的自然因素来达到防治松毛虫的目的。

比如,改变松林的光照条件,增加松树的密度,改变土壤湿度等。

这种方法需要长期观测及环境因素的具体把握,运用难度较大。

三、结论针对松毛虫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利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清理及生态调控等综合手段,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治理。

要达到防治的目的,关键还在于加强松毛虫监测,增强对防治技术的掌握,及时进行防治。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防治措施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松毛虫是一种会给森林、果园、花圃等植被带来极大危害的昆虫,它们危害性强,扩散速度快。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给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正确有效的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有助于防治松毛虫,保障农业、森林业的稳定发展。

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自然、环保型的优良防治方法。

它利用一些有益的生物,在松毛虫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防治的关键是选择适合的生物对松毛虫进行攻击。

比如,可以引进寄生主气玛、圆椿小蜂,它们会寄生在松毛虫的幼虫体内,使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还可以利用虫生菌、昆虫病毒等杀灭成虫、幼虫,保证松毛虫不能大规模繁殖。

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系统被破坏。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机械、物理手段对松毛虫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环保、有效,不会对环境、生态造成影响。

机械防治主要是利用人工进行,通过捕捉、手动剪除,限制松毛虫的威胁。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直接杀虫法,采用物理方法杀虫,如温度、湿度、辐射等。

例如,温度达到45℃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杀死成虫、蛹、卵等不同阶段的松毛虫。

物理防治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现代农业防治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针对松毛虫特定的生理特征,选择适当的药剂,抑制松毛虫的生长和发育。

药剂的选择应当符合本地作物种植习惯和作物防治需求。

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松毛虫时,要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规定进行操作,防止对环境、人体造成危害。

灭松多、毒死蜱等杀虫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松毛虫防治领域,但是需要注意,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松毛虫对药剂产生抗药性,降低药剂效果。

四、营养防治营养防治是通过增强作物的免疫力,保障作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

蚜虫、松毛虫等害虫,常常喜欢攻击生长发育不良的作物。

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浇水、植物促进剂等软性措施,提高作物的抗御能力,降低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常常获得出奇效果。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松毛虫隶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中国四大林业食叶害虫之一。

该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大面积松林枝叶枯干甚至死亡,直接影响了松树的生存生长。

分析松毛虫对林木的影响及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松毛虫害防控与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松毛虫发生规律及其灾害的特点松毛虫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平均每10a左右爆发1次,松树一旦遭受松毛虫害,第一年停止生长,第二年就会死亡,危害不亚于森林火灾。

中国松毛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具有危害面积大、危害严重和灾害频率高等特点。

2造成松毛虫为害的主要原因2.1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抗性差某些林木片区单一种植松林,松毛虫缺少天敌,导致其迅速繁殖蔓延;其次某些松树林分质量低,郁闭度低,抗虫能力弱,一旦发生虫害,就会导致整片松木枯萎死亡。

2.2人畜活动频繁导致生态失衡由于人口数量剧增,在松林内放牧、采伐过度,造成林内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松毛虫在没有足够天敌的控制下,此起彼伏,每隔几年又暴发成灾。

2.3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技术落后目前对松毛虫灾害的防治意识和能力都还比较低,以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造成松毛虫害发生蔓延。

在防治技术上,长期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方法,尽管暂时控制了松毛虫害,但同时也大量杀伤了天敌,并严重污染了环境。

2.4虫害预报技术落后我国在松毛虫害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过不少方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松毛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还比较落后,仍存在着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技术不系统,高新技术应用不多等问题。

3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与措施3.1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松毛虫是产生虫害的主体,所以防治措施应首先针对虫源,在其生活史的脆弱阶段采取有效手段重点铲除,以减少虫口密度和数量;其次是针对林木结构及生长状态,松树的树种质量和树势的强弱是决定松毛虫是否发生的重要条件;第三是环境,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松毛虫生长。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松毛虫是一种对松树和其他针叶树威胁严重的害虫,它的繁殖能力强,对树木的危害也相当大,给人们的生活和森林资源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松毛虫,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干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抓住松毛虫的越冬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的相关内容。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松毛虫是一种以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为食的害虫,主要以树叶为食,其幼虫对针叶树的危害尤为严重。

一般来说,松毛虫在春季开始产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幼虫开始在树叶上大量进食,经过几次蜕皮后成虫,交配产卵,一年中可能产生数代。

松毛虫受低温影响较大,冬季虫卵要比幼虫和成虫更能适应低温环境,因此越冬代成为了防治松毛虫的重点。

二、为什么要抓住越冬代越冬代是松毛虫翌年第一代幼虫的来源,其数量和存活率会直接影响到翌年的松毛虫数量。

如果越冬代数量较多,那么翌年新一代的松毛虫数量就会变得更加庞大,对针叶树的危害也会更加严重。

抓住越冬代,有效降低其数量和存活率,就成了松毛虫防治的首要任务。

三、抓越冬代的方法1.破坏越冬场所松毛虫越冬主要在树皮下或者地面上的松落物、枝叶积压物、以及土壤中过冬。

抓住越冬代的关键是要对这些越冬场所进行彻底清理和破坏。

首先要及时清理树冠下的松叶、松针、树皮碎屑等落叶,切断松毛虫越冬的环境。

其次要清理树干周围的杂草、枯枝、树皮等杂物,使得松毛虫无法寻找到足够的隐蔽地点越冬。

还可以通过在越冬场所喷洒杀虫剂等方法,破坏松毛虫的越冬环境,有效地压缩其越冬数量。

2.喷洒杀虫剂在冬季的时候,还可以对松毛虫的越冬场所进行喷洒杀虫剂,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越冬代的数量。

喷洒杀虫剂时,应该选择渗透性好、对松毛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的药剂,对越冬场所进行充分的覆盖。

喷洒的时间要选择在白天气温较高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增加杀虫剂的渗透效果,提高松毛虫的死亡率。

3.生物防治方法除了化学防治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抓住松毛虫的越冬代。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

防治松毛虫要抓越冬代松毛虫是农作物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在生长季节大量繁殖,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松毛虫,我们要抓住它们的越冬代,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松毛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以杂草和农作物为食。

其幼虫主要危害谷子、大豆、玉米等作物,损害严重时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松毛虫幼虫在作物上为害,成虫在树上完全为害,炮弹式地产卵,给农作物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松毛虫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春夏季节为害最为严重。

二、抓住越冬代在松毛虫的生命周期中,越冬代是最容易受到控制的关键时期。

松毛虫的越冬代一般是成虫,它们会选择一些避寒处越冬,如树洞、石缝、草堆等地方。

我们可以通过精确的越冬代监测和定点防治来有效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1. 越冬代监测为了抓住松毛虫的越冬代,我们首先要对其活动区域进行监测。

可以选择树木周围、农田边缘、草丛等松毛虫容易越冬的地方进行观察和监测,寻找成虫的踪迹。

一旦发现成虫的越冬地点,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害虫进一步扩散。

2. 定点防治针对发现的松毛虫越冬代,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定点防治。

在成虫越冬的树洞或草丛中投放适量的杀虫剂,以达到消灭松毛虫的目的。

还可以借助灯光诱杀、黏虫板等方式对成虫进行防治,减少越冬代的数量。

三、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在抓住越冬代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松毛虫进行全面而有效的防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幼虫消灭松毛虫,如蚁、蝗虫、蜓、蜻蜓等天敌,以及瓢虫、茧蜂、绣球虫等松毛虫的天敌幼虫,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适时选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在松毛虫孳生的季节,可以选用比较有效的杀虫剂喷洒在作物上,起到消灭松毛虫幼虫的作用,但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守使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自身健康造成影响。

3. 配套防治结合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台县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作者:杨立新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17期
摘要:思茅松毛虫是石台县重要的松树害虫,近年来,思茅松毛虫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明显增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该文介绍了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关可持续控制措施。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石台县;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81-02
思茅松毛虫,又名褚色松毛虫,为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

其幼虫龄期长,取食时间长;幼虫体形较大,取食量大,对松树的正常生长造成很大影响,是我国南方松树的重要害虫之一。

在石台县,以前主要以马尾松毛虫危害较为严重,但近年来,思茅松毛虫在本地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大多发生在马尾松纯林,严重发生林区虫株率达90%以上,虫口密度每株达700条,危害严重地区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由于松树受其危害造成树体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能力下降,又导致次期性蛀干害虫大发生,对松树造成更大危害;而且其幼虫和茧上毒毛易造成当地群众中毒,思茅松毛虫已成为石台县的重要害虫。

为了尽量减少对松树造成的损失,我们对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防治技术措施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基本概况
石台县总面积约0.14万km2,主要以低山和高丘分布最广,山地总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

石台县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降水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较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每年4~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 626.4mm;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 700h。

石台县优良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繁多的自然植物,境内共有1 000余种野生植物,其中木本植物就有520余种。

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还保存有典型的原始植被,常见的有: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等。

但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他地区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大多转变为自然次生植被。

2 分布与寄主
思茅松毛虫在我国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十几个省市。

在安徽省分布于南部山区,在石台县主要分布于马尾松中幼纯林区。

思茅松毛虫主要取食马尾松、云南
松、黄山松等多种树种。

近年来,通过对横渡镇思茅松毛虫普查,主要危害马尾松的纯林,而且调查表明其发生面积、虫口密度逐年增加,因此需采取有效防治手段,控制其不成灾。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思茅松毛虫的雌蛾体长24~45mm,翅展66~120mm,体黄褐色,近翅基处无黄斑,中室白斑明显,4条波状纹也较明显。

雄蛾较雌蛾短小,长为20~40mm,翅展为52~80mm,体棕褐色或深褐色,中室的白斑比较明显,白斑至基角之间有1个明显黄斑。

3.2卵卵为咖啡色、椭圆形,有3条浅黄色的环状花纹。

3.3 幼虫思茅松毛虫的幼龄幼虫与马尾松毛虫较难区别。

1龄幼虫身体红色,间有黄绿色花纹,其前胸两侧有两束长毛,长毛的长度较长,超过体长的1/2,头及前胸背板为浅黄色,中、后胸背面为黑色,中间为黄白色,第1代1龄幼虫体长约5.0mm,头宽0.8mm;2~5龄幼虫体色及斑纹更为清晰,2龄幼虫体长约6.0mm,头宽约1.0mm;3龄幼虫体长11.2~
15.4mm,平均13.6mm,头宽1.5~2.1mm,平均1.9mm,颜色与1龄和2龄相同,但前胸两侧的2束毛束较1、2龄变短;4龄幼虫体长为22~30mm,平均24.6mm,头宽3.2~4.6mm,平均3.4mm;5龄幼虫体长27~32mm,平均28.7mm;头宽3.2~5.8mm,平均4.3mm;6龄幼虫体长31~48mm,平均37.4mm;头宽4.1~4.9mm,平均4.3mm;7龄幼虫体长44~
62mm,平均52.6mm;头宽5.2~6.8mm,平均6.1mm;老熟幼虫的体色为黄褐色。

3.4 蛹蛹为长圆形,最初为浅绿色,后渐变为深褐色,外有灰白色茧壳,雄蛹较雌蛹短小。

第1代蛹始见于8月底,于10月初结束;第1代蛹平均长为31.2mm,宽为9.8mm,重为3.1g;第2代蛹始见于5月初,终于6月上旬。

越冬代蛹平均长为31.6mm,宽为10.1mm,重为3.9g。

4 生物学特性
4.1 生活史每年思茅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2代,以幼虫进行越冬,在第二年5月初开始化蛹,羽化高峰期为5月下旬,第1代卵于6月初开始出现,6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8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9月中、下旬陆续羽化、产卵,10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至11月底幼虫开始越冬。

4.2 生活习性(1)成虫。

大多选择傍晚18∶00~20∶00羽化,羽化后立即或隔天进行交尾,交尾时间持续20h,后在松针上产卵,卵堆有数十粒到数百粒不等,一般产卵300粒左右,最多可产卵达500粒,成虫白天在隐蔽场所静伏,傍晚后开始活动,成虫具有趋光性,而雄虫的趋光性较雌虫更强,雄虫寿命3d左右,雌虫长于雄虫1~2d。

(2)卵。

卵期7~12d,卵孵化前暗黑发亮。

卵多成块产于松针、杂灌木或杂草上,少数散产。

卵有黏性,排列无规律,卵外无覆盖物。

第1代卵始见于5月下旬,终止于7月上旬;第2代卵始见于10月上旬,终止于11月上旬。

卵第1代孵化率为95%左右,第2代孵化率降低为80%左右。

(3)幼
虫。

卵孵化时间大多8~11h,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群集生活的习性,后分散取食;幼虫易受惊吓,稍受惊即吐丝下垂或弹跳落地。

幼虫最少为6龄,最多可达8龄或9龄,其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加,6龄幼虫后期24h可取食针叶长度为898㎝,而7龄期可取食1 110㎝,其中夜间取食则占70%,幼虫在平均温度低于10℃时开始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达日平均10℃以上,其幼虫恢复取食。

(4)蛹。

思茅松毛虫茧结于灌木丛或松枝中,蛹期达19~22d。

5 防治措施
5.1 营林措施注重营造马尾松纯林为混交林,马尾松可与竹类、栎树、杉树等树种混交;同时加大抗虫树种引种工作,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对松树的强度修枝,提高松树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5.2 做好测报工作思茅松毛虫是间歇性猖獗的松树重要食叶害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松树死亡,因此做好虫口数量变化的监测工作,为有效控制该害虫的大发生奠定基础。

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密度调查可采用振落、性激素监测以及黑光灯诱测等方法。

5.3 生物防治由于思茅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这段时期抗药性最差,所以在其越冬代期间进行防治不仅节省化学农药使用量,而且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可采用超低容量的白僵菌油剂、乳剂或白僵菌水剂喷雾防治其幼虫;同时喷洒苏云金杆菌菌剂防治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此外,思茅松毛虫自然界有很多天敌,比如,灰喜鹊、蚂蚁、螳螂、寄生蜂以及赤眼蜂具有很大的潜在防治价值。

调查表明,灰喜鹊的食谱很宽,可捕捉思茅松毛虫幼虫;蚂蚁、螳螂、寄生蜂和赤眼蜂,它们是松毛虫的主要的天敌,对控制思茅松毛虫具有重要的作用。

5.4 人工物理防治在思茅松毛虫危害较轻时,可采用人工防治措施,摘除虫茧进行集中烧毁;在思茅松毛虫幼虫大发生时,可人工捕捉幼虫。

同时,在成虫盛发期,在距离林缘500m 左右的开阔地带设置黑光灯诱杀。

5.5 化学防治在幼虫越冬前和越冬后,选用菊酯类农药(15~30mL/hm2)超低容量喷雾;选用马拉硫磷乳油、辛硫磷乳油、杀虫畏乳油、敌敌畏乳剂以及敌百虫等药剂喷杀4、5龄以前幼虫;还可选择敌丙油雾剂、敌马油雾剂加1~2倍柴油稀释,使用量为1 500~2
250g/hm2,防治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

参考文献
[1]国家森防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蔡邦华,刘友樵.中国松毛虫属的研究及新种记述[J].昆虫学报,1962,11(3):237-258.
[3]汪维礼,黄德仁,夏敏君,等.思茅松毛虫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6,16(4):25-29.
[4]蔡邦华、侯陶谦.中冈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的修订(枯叶蛾科)[J].昆虫学报,1976,19(4):443-454. (责编:吴祚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