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②民生问题,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十七大报告十大关键词

十七大报告十大关键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专家解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贺福: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因为当今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加上改革开放也进行了近30年的时间,一些需要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不容回避。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探索成就。

因此,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乃至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进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深化改革开放,意义十分重大。

二、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四、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专家解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贺福:这正是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始终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伴随。

五、和谐十七大报告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主题内容

党的十七大主题内容

党的十七大主题内容
党的十七大主题内容主要包括: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主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并明确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 科学发展观。

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 改革开放。

主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互促进,强调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

4. 党的建设。

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全面发展。

6. 民族团结与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7.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强调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8. 港澳台事务。

提出坚持"一国两制"、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对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支持和帮助。

9. 国防和军队建设。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军队现代化。

10. 外交工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党的十七大主题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思想和目标,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建设的提出

社会建设的提出

回顾社会建设的提出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最初作为党的基本建设提出来,就是十七大报告。

那么十七大当年首次提出四大建设,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然后叫做加快推进改善民生,首次提出社会建设,回顾一下我们整个党的文件。

1982年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第一次加上一个词社会发展,所以可见在六五之前,我们国家历来的计划叫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改革开放以后才知道,国家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概念叫社会发展,所以1982年第一次加上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所以现在历来都叫国民经济与社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理解,开始有社会的含义了。

当然社会建设这个概念,十六大报告里面还没有,十六大报告里面讲什么?讲的和谐稳定,十六大报告它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后来十七大报告就把这个思想扩展了,扩展为社会建设。

真正提出这个理念是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当年锦涛这一代领导集体刚刚执政的时候,刚一执政碰到一个难题,非典,咱们也都经历了非典那段时期。

所以当时就意识到,一个社会还有一种体系,它不完全是由经济体系、政治体系能够控制住的,一个社会还应该有套叫做社会管理体制。

所以我觉得从这种角度提出一个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这是六中全会,这是2006年,开始提出叫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七大最初作为党的基本建设提出来。

这里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大家仔细想想这个概念,你说经济,大家都理解,那是企业界运作的经济投入产出建设,政治也很清楚,文化呢,大体上知道大家是指软实力的东西,唯独有一个概念比较复杂,就是这个社会。

你说还有什么不是社会吗?这里解释一下,首先这个社会不是大社会,你们社会那就是指人类的一种互相交往的现象,当然这里面有政治,有经济的,全是社会,社会是最大的概念。

当我们说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时候,我们不是说大社会,也不是说小社会。

小社会是指什么?小社会是指我们传统的社会事业,科教文卫体,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学校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
要内容,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工作实践中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民族振兴需要英才,而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办
人民满意学校,育国家需要英才。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当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
要内容,这是一个新的提法。

通过学习,自己认识到,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深切呼唤优质教育,希望学生在学校能有较好较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办优质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办好学校靠教师,名校之名在于名师。

自己要向名师努力,同时要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向名师靠近,出名师,创名校,大家一起努力,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通过学习,自己也发现了不足,那就是步子迈的还不够大,究其原因,还是学习不够,理论支撑不足,所以胆子小,步子迈的不够大。

发现不足就要改正,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大步前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大家同心合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学校。

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学校
绿园区正阳小学
栾晓薇。

《加快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加快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精品文档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概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文件,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通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五年工作的部署和指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发布的。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工作部署。

报告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创新,加强与国际合作等。

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报告强调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报告还提到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对外政策与国际合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报告还提到要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实施与成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部署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同时,中国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结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报告提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案和工作部署,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

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党员主体地位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建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

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氛围,创造党内和谐的工作环境。

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

党员主体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

从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能充分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从党员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广大党员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和活动,具备一定的参政议政的素质和能力,在认真履行党员各项义务的同时,积极行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长期以来,重视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积极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对党内民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路线和途径。

首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并通过修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

其次,2004年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作了更加具体、规范的规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完善,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明确界定,使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了制度保障。

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

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及解读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解读:党中央之所以如此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因为当今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加上改革开放也进行了近30年的时间,一些需要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不容回避。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最可宝贵的探索成就。

因此,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乃至中国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进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深化改革开放,意义十分重大。

二. 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读: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实践中形成的,就其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构成的意义来说,的确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找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路径所在,找到了中华民族重新走向世界走向振兴更加自信的光明坦途。

但是,事业愈是伟大,就愈是挑战重重。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回答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智慧给予科学解答。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对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的科学回答。

三. 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解读: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

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

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特别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三步走”战略进一步丰富,形成了“两个100年”的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上,又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概括起来,我们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也即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左右,也即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根据教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共正义,努力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然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因此要做到下面六个方面:因此要做到下面六个方面:因此要做到下面六个方面:一、一、一、优优化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队。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从惠及全民的角度审视,我们确实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这六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这六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作者:肖新国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6期【摘要】社会建设,民生为重。

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夯实民生基础;解决就业问题,重视民生根本;增加居民收入,关注民生源泉;改善医疗卫生,心系民生疾苦;健全社保体系,完善民生依托。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大亮点,主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将继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列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一、深刻认识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1.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2、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的重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基层群众,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十七大关键词

十七大关键词

导读: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查看全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详细报道]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详细报道]三、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详细报道]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详细报道]五、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详细报道]六、民生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详细报道]七、和平协议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详细报道]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详细报道]九、惩治腐败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详细报道]十、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学习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PT文档资料

学习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PT文档资料

二、关于民生
2、注重民生问题的意义
⑹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是,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 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 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 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 较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 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 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
二、关于民生
2、注重民生问题的意义
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抓住机遇实 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 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 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 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关于民生
2、注重民生问题的意义
⑸是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 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 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 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 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 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同时又是十分重要 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键词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键词解读
件 ,对 任何 腐 败 分子 ,都 必 须依 法严 惩 ,
决不 姑息 !
初 次 分 配 也 要 体 现 公 平
要坚 持 和 完善 按 劳 分配 为 主体 、 多种 分配 方 式 并存 的 分 配制 度 ,健 全 劳 动 、资 本 、技 术 、管 理 等 生产 要 素 按贡 献参 与 分 配 的制 度 ,初 次 分 配和 再 分 配都 要处 理 好 效 率 和 公 平 的 关 系 ,再 分 配 更 加 注 重 公
保 障 。 合 理 有 序 的 收 人 分 配 格 局 基 本 形
成 ,中等 收 人者 占多 数 ,绝 对贫 困现 象基
公 民意 识
推 进 决策 科 学化 、 民主 化 ,完 善 决策
信 息 和 智 力 支 持 系 统 。加 强 公 民 意 识 教 育 ,树 立 社 会 主义 民主 法 治 、 自由 平等 、
跃 居 第 四 ,但 一 旦 除 以 人 口 总 量 ,人 均 GD P 仍 然 排 在 靠 后 位 次 ;而 且 一 味 追 求 GD P 总 量 ,容 易 导 致 “ GDP 崇 拜 ” 、甚 至助 长 不科 学 发展 。人 均 GD P 反 映的 则是 国 民 的富裕 程 度 和 生 活水 平 。在 讲 综 合 国 力 的 同时 ,注 重 国民 富裕 程 度 ,既 是 从百 姓视 角 来衡 量 发 展 质量 ,也 是要 求经 济发 展摒 弃 片面 追 求数 量和 规模 的 方式 。
公平正 义理 念 。
本 消 除 。人 人享 有 基本 医疗 卫生 服 务 。社
会 管理体 系 更加 健 全 。 解 读 :进 人新 世 纪新 阶 段 ,随 着 温饱 问题 的解决和 “ 翻 一 番 ” 目标 的 提 前 实

【教育学习文章】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社会和谐

【教育学习文章】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社会和谐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十七大报告,“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提法随处可见,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年来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反过来,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实现较大程度的和谐,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更高层次上的民主法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固然重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稳定和公平的规则同样重要。

在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中,首要的便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将和谐社会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坚实基础之上。

实践表明,完全忽视对个人利益的合法保障,只会带来社会财富增长机制的萎缩,最后必然会损害社会的真正和谐。

因此,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而要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就必须大力加强法治保障。

社会和谐也是更高层次上的公平正义。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成员存在能力禀赋上的差异,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不严密的地方,我国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扩大等现象。

十七大报告要点解析

十七大报告要点解析

十七大报告要点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报告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写到主标题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这是报告的灵魂和标志,也是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

2、首次明确指出和深刻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首次完整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首次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的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5、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这一表述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将“建设”改为“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6、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中。

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的胜利而奋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党中央做出了下面的部署。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有事的根本途径。

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教育机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选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摘要: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做执政的第一信号,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的生动体现。

将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用“五有”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不仅果断地转移到民生领域,而且具有了明确的治理目标。

关键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加强社会建设是时代所需1.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惊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包括发展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阶层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以及城乡不平等和地区不平等在加剧,而且生态灾难的阴影又逐渐逼近。

这些矛盾导致中国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民族之间面临巨大的离心趋势,一旦面临全球性的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将缺少有利的回旋余地。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化解发展中的风险。

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本身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社会建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适时地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也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稳定。

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1、社会事业,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2、社会建设基本制度,
指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规则,包括城乡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3、社会公平与公正;4、社会秩序与规范;5、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社会管理水平集中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优化社会资源上。

十七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五有”表明,我们党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民生“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我们党要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建立稳固的执政基础,就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感受群众的冷暖安危,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

第二,实现民生“五有”的社会建设
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内容。

实现民生“五有”是和谐社会目标的具体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

只有做到民生“五有”,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公平正义。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实现民生“五有”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经历一个从低层次到高水平的逐步完善过程。

第三,实现民生“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为各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提供了可供检验的标尺。

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系统阐述了民生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百姓从发展中受益。

因此,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问题建设得如何,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正确“三观”的标尺。

总之,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前所未有地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从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等方面入手,
推进民生”五有”建设。

这必将进一步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从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