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御玺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史上最丑的皇帝 翡翠玉玺竟隐藏着惊天秘密

历史趣谈史上最丑的皇帝 翡翠玉玺竟隐藏着惊天秘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最丑的皇帝翡翠玉玺竟隐藏着惊天秘密
导语:朱元璋的长相之谜,在历史上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多数人都认为,相貌丑陋的画像是真的,而仪表堂堂的画像是画家美化出来的,民间也流传着类似
朱元璋的长相之谜,在历史上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多数人都认为,相貌丑陋的画像是真的,而仪表堂堂的画像是画家美化出来的,民间也流传着类似的故事:
1368年,朱元璋夺得天下,登基称帝,建立明王朝。

朱元璋当了皇帝,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伤透了脑筋。

原来朱元璋长得十分丑陋,用现在的话说他长了一张马脸噘嘴,朱元璋青睐画师为他画像,有位画师,为人耿直,他仔细端详了朱元璋的相貌,拿起画笔,胸有成竹的画了起来,一会功夫就把画像画好了,像画得十分逼真,连脸上的六七颗麻子都一丝不差,朱元璋看到画像(如上图),气的几下就把画像死的粉碎,一拍桌子,把画家杀了。

一连换了几个画师,画得都很逼真,结果朱元璋对他们画的画像都不是很满意,有一位画师见几位同行都遭到处罚,心里害怕极了,眼看就要轮到自己画像了,怎么办呢,于是他花钱买通了朱元璋身边的人,得知朱元璋平生最佩服李世民和赵匡胤,只管找他们俩人的相貌画,保证不死,还会得到奖赏。

第二天,画师上殿画像,他装模作样地仔细端详了朱元璋,拿起画笔,一会功夫把画像就画好了,只见这幅画像(如上图)五官端正,温文儒雅,看上去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没有一处像朱元璋,可是朱元璋见到画像不停地夸奖画的好,还重重奖赏了画师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皇帝有几枚玉玺,为何乾隆把玉玺定为25枚?

古代皇帝有几枚玉玺,为何乾隆把玉玺定为25枚?

古代皇帝有几枚玉玺,为何乾隆把玉玺定为25枚?在故宫交泰殿宝座的周围,屹立着25个宝匣,这宝匣里存放着的,是清朝时期象征着封建王朝皇权的25方宝玺。

故宫交泰殿在古代,皇帝登基不仅需要遗诏,还要看这宝玺传到了谁的手里。

有了这宝玺,才算是皇权在握,才可以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宝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玺,相当于是皇帝的专用印章。

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才能称之为玺,大臣用的只能叫印。

一般来讲,皇帝有7方玉玺,其中的6方玉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它们各有各的用途。

这最后一方玉玺厉害了,它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传国玉玺。

玉玺最早的传国玉玺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

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把传国玉玺视作国之重器,历朝历代的皇帝登基皆以得到传国玉玺而为中华正统。

后来经战乱,刘邦建汉朝将这枚玉玺称之为“汉传国玺”。

王莽篡权时向太后索传国玉玺,太后怒摔玉玺,摔破一角,后辗转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

三国时期,玉玺又传到魏国。

晋朝建立后,经过多次辗转重回司马家。

隋朝萧太后携带玉玺进入北漠突厥。

唐朝李靖讨伐突厥,夺回传国玉玺。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最终在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到北宋哲宗时,有传闻称一农民在田间挖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

至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风雅,增刻玉玺十方。

到了明清两朝制作了大量的玉玺来降低传国玉玺的作用。

明朝制作24枚,称为二十四御宝,由尚宝司官掌管。

至清初时,紫禁城藏玉玺39枚,但使用手续非常繁复杂乱。

到乾隆皇帝时,为整肃宫规,他压缩了印鉴规模,选定25枚玉玺,划分了各自的功能,分别有皇位继承、大臣任命、外交、征伐、赏赐等等。

可为什么是25枚呢?清嘉靖年间的玉玺乾隆皇帝之所以选用25方玉玺,有两方面的寓意。

一是《周易》中有“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说法。

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将自然奇数1、3、 5、7、9这5个数字相加,得数为25,认为这25就是天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
古代对印章的雅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玺:在古代,玺是皇帝的印章独有的称呼,被称为御玺或玉玺。

这个称呼源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

2. 宝:在古代,皇帝的印章也被称为宝。

这个称呼从唐代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3. 符、节、传、券:在古代,印章也被称为符、节、传、券等,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4. 图章:在古代,文人雅士也使用印章,他们将印章称为图章,表示他们的个人印记和身份象征。

5. 朱文、白文:在印章上加盖的印泥颜色不同,形成的印记也不同。

通常,红色的印泥加盖在印章上,形成的印记称为朱文,白色的印泥加盖在印章上,形成的印记称为白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印章的雅称,这些称呼反映了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印章的不同理解和使用方式。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
清乾隆钦定二十五方宝玺”是皇帝号令天下的凭证,皇帝的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之重器,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

乾隆时期,御玺的使用已非常混乱,缺乏统一的模式。

为此,乾隆亲自考证、排列了御玺的使用方式,并将三十九方宝玺数量精简为二十五方。

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因为皇帝的地位显赫、权利至上,帝玺往往质地精良,形制独特,是印章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大清自乾隆盛世到清末,每一项国家大事均留下了它们的印迹。

在故宫秘藏300多年,既是各国元首、亿万富翁都无缘一见的历史瑰宝!
乾隆皇帝亲自厘定25宝玺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
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内,储存于宝箱内,秘不示人。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是根据官职大小和官员品级来决定的。

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皇室印玺:这是皇帝的御用印玺,材质多为贵重的金、玉、象牙等,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文字为阳文。

在古代文学中,皇室印玺被形容为“御玺”,用于皇帝的亲笔签名和重要诏书。

2. 中央官员印玺:包括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的印玺。

三公的印玺一般比九卿的印玺尺寸大,而且制作材料更珍贵。

三公的官印一般以帝国的鸟兽名命名,如龙、凤、虎等,而且上面一般有该官员的姓名、官职和官阶。

3. 地方官员印玺:地方官员的印玺一般分为刺史、太守等较低级别的官员印玺和县令等高级官员印玺。

地方官员印玺的大小、材质和雕刻文字通常会根据官员的级别和任职地区进行调整。

除了印玺的材质和尺寸外,还有各种不同形状和图案的印玺,例如禁卫军的印玺一般采用方形,象征兵权的稳定;而龙虎纽龟鱼纹印章则寓意权力、权威和地位。

此外,不同的官员还可能使用其他特定形状和图案的印章,例如汉代官印中有一种被称为“谒者章”的形状类似小瓦当,四周多用柿蒂纹样。

另外,不同时期的印玺也有所不同。

比如汉代多铸有文字于印面,称为“铸文”,而唐朝开始则普遍使用“凿刻”的方式在已经加工好形状的半圆型玉玺上刻字。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开始使用一种称之为“鱼符”的东西,作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种专用的令印,常用于签署军事命令和重要文书。

在古代官场等级制度中,官印不仅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朝廷对其管辖区域和行政权威的正式认可。

其大小、材质、雕刻图案、形状等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因此,对于古代官印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也可以丰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印玺根据官职大小和官员品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和级别,不同的印玺材质、形状、图案和文字都反映出当时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制度一、引言皇帝玉玺是古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在汉代,皇帝玉玺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政治手段和官方标识。

本文将从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与特点汉代皇帝玉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

据历史记载,西汉刘邦在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特地制作了一枚玉玺,用以向各地的官员下达命令和任命。

这一做法逐渐被后来的汉朝皇帝所继承,并发展成为了一项正式的制度。

汉代皇帝玉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质精良:汉代皇帝玉玺多采用上等的玉石制成,像玉、和田玉等,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2. 形制独特:汉代皇帝玉玺多为横板状,上面刻有龙纹、图案和文字。

其中,龙纹是汉朝皇帝对自己身份和权威的象征,图案则多为吉祥图案,如凤凰、祥云等。

3. 规格统一:汉代皇帝玉玺的规格较为统一,一般为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厚约1厘米,大小适宜,方便佩带和使用。

三、汉代皇帝玉玺制度的演变1. 初期阶段:在西汉初年,皇帝玉玺主要作为统治工具和政令传递的媒介。

刘邦在建立西汉后,将玉玺赐给重要官员,以示命令和任命。

这一做法被后来的汉朝皇帝所继承,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2. 中期阶段:经过几代的发展,汉朝皇帝对玉玺的使用逐渐规范化。

皇帝玉玺开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制作,刻有皇帝的姓名和年号。

同时,玉玺的授予也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高级官员和有功者才能获得帝玺的授予。

3. 后期阶段:到了东汉时期,皇帝玉玺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皇帝玉玺的规格、形制以及刻文都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而且,汉朝皇帝还开始使用多种纹饰的玉玺,以示尊崇和权威。

此外,玉玺的制作过程也更加讲究,要经过多位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雕刻。

四、汉代皇帝玉玺的政治意义1. 象征皇权:汉代皇帝玉玺是皇帝权威的象征,代表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

故宫珍藏的乾隆皇帝玺印大全,尽是帝王风范!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

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

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

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

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

“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

”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

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

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乾隆御赏”竹根印,清乾隆,长2.1cm,宽2.1cm,高1.7cm。

“乾隆宸翰”方石印,清乾隆,长3.6cm,宽3.6cm。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

乾隆的“静挹古香”玺:“自强不息”宝玺(图文)

乾隆的“静挹古香”玺:“自强不息”宝玺(图文)

乾隆的“静挹古香”玺:“自强不息”宝玺(图文)2014-11-24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清宫里,印章是十分重要的文房用品,与皇帝皇后的日常文化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环视宫中殿宇,鲜活的帝后印章遗迹更是比比皆是。

它们与众多的牌、匾、联、额一起,构成了宫殿建筑室内外装饰装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帝玺印及其使用遗迹广泛分布于各类宫廷文物之中,成为宫廷收藏品的重要鉴别依据。

乾隆皇帝的“静挹古香”玺在清代皇帝的御用宝玺中,有一类专门以宫殿名称为印文者,是皇帝玺印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宫殿玺。

皇帝宫殿玺的制作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和皇帝的活动息息相关的。

通过这些宫殿玺,可以揭示出皇帝和相应宫殿间的诸多秘密,也是我们考察皇帝活动的重要物证。

此方乾隆皇帝的“静挹古香”玺即是这样一方御用玺印。

此玺青玉质,立狮钮,印面长3.9厘米,宽2.6厘米,通高5.85厘米。

印文为阳文“静挹古香”四字。

此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微博]的《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著录,经与实物比对,无论是体量大小,还是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记载完全相合,可以确定此玺为乾隆皇帝宝玺的真品。

根据《乾隆宝薮》记载,此玺为三方组玺中的一方,作为引首章使用,而与其相配的另外两方“古稀天子”玺和“执两用中”玺则作为压脚章使用。

这些表明该组玺是乾隆45年以后制作的。

无论是组玺的组合方式还是组玺的内容都显示出乾隆皇帝宫殿玺的基本特点,以及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怀。

乾隆时制作了相当数量的由一方引首章和两方压脚章组成的三方一组的组玺。

这种组玺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引首为宫殿玺,两方压脚为诗文警句玺,用以说明殿名玺中殿名的含义及来历,可称之为宫殿组玺;一是引首和压脚都是成语玺,在内容上可以相互注解,可称之为成语组玺。

从此组玺印的组合方式来看,作为引首章的“静挹古香”玺显然具有宫殿玺的性质。

那么,以“静挹古香”为名的宫殿又在哪里呢?乾隆年编纂的《国朝宫史》西苑部分记载:“又西,由山麓蹑级而上,为悦心殿,临幸常视事于此。

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宝玺

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宝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李宏为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宝玺赏鉴APPRECIATION古代帝王的印章称“宝”或“玺”。

清代皇帝的宝玺分为两类,一类是治国理政使用的公务宝玺,一类是书画赏玩用的休闲宝玺,虽然作用不同,但都称之为“宝”或“玺”。

清代皇帝公务用的宝玺,多由新疆和阗玉制作,很少用其他材质制作,因为玉在古代是皇权的最高象征,自古即是少数皇室权贵的享物。

在清代,除了皇帝以外,太皇太后的宝玺也可以用玉制作,且尺寸与皇帝宝玺相当,也可以用交龙纽,字体用玉柱文。

除此之外,皇太后以下至妃,以及皇太子、亲王,只能用金制作,且尺寸也有严格的限制,但印文也用玉柱文,他们的印章也可称作“宝”。

朝鲜等藩属国国王的印,由大清朝廷颁发,金质或镀金银质,龟纽。

清朝定制,宗室公以下及官府衙门的印章不能称作“宝”或“玺”,只能称作“印”,即所谓“天子所配曰玺,臣下所配曰印。

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

同时,在印的材质上也有区别,公、大将军、将军、侯、伯、都统,以及宗人府、六部、盛京四部、理藩院、都察院、銮仪卫、各省都司、各省布政司、顺天府、奉天府、提督总兵官、提督九门步军统领等用银印,尺寸大小依次递减,印文用柳叶篆文或九叠篆文。

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各省按察司、总管内务府、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外府、宣抚司、翰林院、外州、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慎刑司、都虞司等用铜印,印文为柳叶篆文或九叠篆文。

凡在外镇守一方、把持关隘、管理银钱的衙门官员,如总督、巡抚、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织造、巡视五城御史、府同知、州通判、卫所千总、管理金银库、管理缎匹库、管理颜料库,以及兵部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督捕、提督四译馆、督察各部事件等,公务印章称作“铜关防”,意寓大清疆土关隘坚固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清代皇帝的公务印章——宝玺,也称御玺,是清代皇权的最高象征,凡关系清代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疆土等重大事件及重大要务,并以皇帝谕旨的形式正式发布的,称之为“国书”,均需加盖皇帝御玺。

古代帝王用品古语

古代帝王用品古语

古代帝王用品古语古代帝王的用品丰富多样,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宝物。

这些宝物不仅代表了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更是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瑰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古代帝王用品的古语吧。

1. 御龙屏:御龙屏是古代皇帝的专属坐席,上面绣有金龙图案,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古语中有云:“龙腾御龙屏,九州显威灵。

”意思是说帝王坐在御龙屏之上,彰显着自己的威严和统治力。

2. 玉玺:玉玺是古代帝王的重要象征,也是用来标志皇权的重要物品。

古语中有云:“玉玺传天下,威镇四方间。

”意思是说玉玺传达帝王的意志,统治天下,威震四方。

3. 金甲:古代帝王出征时常常身着金甲,以彰显自己的威武和勇猛。

古语中有云:“金甲战沙场,英勇无比常。

”意思是说帝王穿着金甲征战沙场,英勇无敌。

4. 御马:古代帝王骑乘的御马常常是品种优良、体态健美的宝马。

古语中有云:“御马踏九州,天下皆惊愁。

”意思是说帝王骑乘御马巡视天下,众人无不感到敬畏和忧虑。

5. 金饭碗:金饭碗是古代帝王用来盛放美食的器皿,也是象征着帝王的尊贵和富裕。

古语中有云:“金饭碗盛珍馐,帝王享用无忧。

”意思是说帝王用金饭碗盛放美食,尽享无忧。

6. 御笔:御笔是古代帝王用来批示文书的笔,通常由贵重的材料制成。

古语中有云:“御笔挥乾坤,文辞传古今。

”意思是说帝王用御笔书写批示,才华横溢的文辞流传千古。

7. 紫禁城:紫禁城是古代帝王的居所,也是皇家禁地,普通人不得入内。

古语中有云:“紫禁城宏伟,帝王居所荣。

”意思是说紫禁城宏伟壮丽,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彰显着皇家的荣耀。

8. 御床:御床是古代帝王的寝具,通常由贵重的材料制成,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古语中有云:“御床临金殿,吉祥常相伴。

”意思是说帝王的御床摆在金殿之上,吉祥如影随形。

9. 御剑:御剑是古代帝王常常佩戴的宝剑,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武力。

古语中有云:“御剑擎乾坤,国家安宁春。

”意思是说帝王手持御剑,守卫国家的安宁和春天。

10. 御玺:御玺是古代帝王的令旨和印章,用来标志皇权和统治。

【历史典故】涨知识:从乾隆御玺看御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历史典故】涨知识:从乾隆御玺看御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历史典故】涨知识:从乾隆御玺看御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御玺,可以说是文物中最为特殊的一类。

只有它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皇帝亲自使用过的。

因此在它所呈现的历史事件面前,材质、艺术性这些平日衡量文物价值的关键因素已退居次位。

太上皇与“太上皇玺”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85岁的乾隆皇帝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

第二年新正,乾隆亲自举行授受大典,并下诏:“……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位。

朕亲御太和殿,躬授宝玺,可称朕为太上皇。

”就在宣布传位?琰的同时,乾隆也为即将来到的太上皇生活进行积极准备,九月二十八日他又传下谕旨:“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之宝,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篆刻作为太上皇帝册,用彰熙朝盛瑞。

”乾隆御宝“太上皇帝之宝”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制的这方“太上皇帝之宝”22.5厘米见方,为清代最大的皇帝御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谓“太上”者,无上也,为极尊之称。

“皇”者,得大于帝也,也就是说:太上皇是德高于皇帝的至高无上之人。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最早出现在秦代。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后追封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也是唯一的死后被追尊为太上皇的例子。

“太上皇帝之宝”事实上,太上皇并不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所固有的制度,所以他的出现通常伴随着重大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太上皇们因授受之际的情况不同而境遇各异,但多数是受形式所迫勉强让位。

通观中国历史,名副其实既有尊位又有权势的太上皇,恐非清代的乾隆皇帝莫属。

对于乾隆而言,传位于嘉庆让自己成为太上皇帝,是他自己主动完成的行为,这也就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据北京故宫所藏的《乾隆宝薮》(乾隆御玺印谱)一书记载,在乾隆皇帝授意下,此后内府工匠用不同材质制作了大小各异的太上皇帝御宝20余方。

其中有一方“太上皇玺”倒是极具特色,这方玺使用温润纯净的白玉刻制,整体呈圆柱状,上部做出土红色沁,显得古朴凝重。

九龙金玺龙印底下的4个字

九龙金玺龙印底下的4个字

九龙金玺龙印底下的4个字
摘要:
一、九龙金玺的简介
二、龙印底下的四个字的内容
三、四个字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四、四个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
正文:
九龙金玺,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件皇家宝玺,为乾隆皇帝所制。

玺身为圆形,直径约为11.3厘米,高约为9.8厘米。

其上雕刻着九条立体浮雕的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龙印底部镌刻着四个字,分别为“唯精唯一”。

这四个字源于《论语·尚书》中的“精一之至,至于无形”,强调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

乾隆皇帝以此为玺文,意在告诫子孙后代,治理国家要专心致志,秉持初心,方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唯精唯一”四字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应用。

首先,它体现了专注的力量。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都需要专注于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这四个字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保持初心,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克服。

最后,它还传达了诚信的品质。

一个人只有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总之,九龙金玺上的“唯精唯一”四字,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专注、坚持初心,并秉持诚
信待人。

元朝的皇家宝藏与珍宝

元朝的皇家宝藏与珍宝

元朝的皇家宝藏与珍宝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之一,统治了漫长的127年。

在这段时间里,元朝的皇室积累了丰富的宝藏与珍宝。

这些宝藏不仅代表了皇帝们的财富与权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本文将介绍元朝的皇家宝藏与珍宝。

一、文物宝藏元朝皇家的宝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各种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了帝王们的玺印、玉牌、书画、金银器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忽必烈皇帝的玉玺。

元朝皇帝的玉玺一直被视为神圣且具有传承权力的象征。

它由上等和田玉制成,镶嵌有各种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等。

这些玺印传承至今,展示了元朝皇权的不朽。

除了玉玺,元朝的皇家文物还包括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元朝皇帝崇尚文学艺术,积极赞助文人墨客。

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都在元朝皇帝的庇护下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

这些作品如今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中。

二、金银珠宝元朝的皇家宝藏中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这些珠宝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观而闻名。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闻名四海的至宝——元大钱。

元大钱是元朝皇帝的财宝,也是用来拓展国际贸易和加强外交关系的重要工具。

这些钱币精铸而成,上面镌刻着精美的文字和图案,展现了当时的货币文化和艺术水平。

此外,元朝的皇家宝藏还包括了许多用金银制成的器皿和装饰品。

这些金银器不仅在当时被视为奢侈品,也是皇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如今,一些珍贵的金银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著名的博物馆中,向人们展示了元朝的繁荣和雄伟。

三、珍贵石头除了文物和金银珠宝,元朝的皇家宝藏还包括了诸多珍贵的石头。

这些石头有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些是通过人工加工而成的。

著名的“墨玉”就是元朝的珍贵石材之一。

墨玉是一种深黑色的玉石,因其颜色如墨而得名。

墨玉既有天然形成的,也有经过匠人巧手雕琢而成的。

墨玉被视为一种高贵和神秘的石材,在当时备受崇拜和追捧。

此外,元朝的皇家宝藏中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珍贵石头,如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等。

这些宝石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和光泽,令人叹为观止。

避暑山庄勤政殿宝玺介绍

避暑山庄勤政殿宝玺介绍

避暑山庄勤政殿宝玺介绍避暑山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座落在山脚下的勤政殿是避暑山庄内一座重要的建筑,而勤政殿宝玺则是这座建筑的重要象征。

勤政殿宝玺原为清朝皇帝御用印章,是表示皇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宝玺由黄玉制成,呈长方形,上书“中国避暑山庄勤政殿宝玺”六个字。

整个宝玺的形制简洁大方,刻画精仿,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学的高度。

勤政殿宝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制作工艺,更在于其象征意义。

宝玺上的字样清晰表明了它是与避暑山庄勤政殿相关的重要物品,象征着皇帝在这个地方履行职责的权威和威严。

它见证了当时清朝皇帝在此居住期间的政务处理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勤政殿宝玺的保护和研究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避暑山庄作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保护其历史建筑和文物、传承其历史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勤政殿宝玺作为避暑山庄的重要物品,更需要得到妥善保护。

为了保护勤政殿宝玺,文物保护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对勤政殿的环境进行保护,保证室内温湿度的稳定,防止湿气和虫害对宝玺的侵害。

其次,对宝玺进行定期的保养和修复工作,确保宝玺的外观完好无损。

再次,加强对宝玺的安全防护,采取措施防止盗窃和损坏。

除了保护工作,对勤政殿宝玺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宝玺的细致研究,可以了解到清朝皇帝在避暑山庄勤政殿的日常生活和政务处理情况,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研究宝玺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也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玉器工艺和历史文化提供有益的信息。

避暑山庄勤政殿宝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承载着皇帝权威和历史记忆。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它,让后代子孙也能欣赏到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

同时,通过对宝玺的深入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自信注入新的力量。

历代玉玺简介

历代玉玺简介

玉玺简介玉玺(宝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玺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为失去了宝玺,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自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宝玺制度后,这套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历史上对宝玺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语焉不详,且不同时期的记载常有互相矛盾之处。

加上现存宝玺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宝,清以前的宝玺全无踪影,只有一些印拓流传至今,使现代人对历代宝玺知之甚少。

乾隆年间的玉玺“玉玺”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

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钤用的可称为公章,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

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又因为此时的玺专以玉质(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故称为“玉玺”。

春秋战国时,所有印章均称为“玺”,并有官玺和私玺之别。

官玺又称官印,是诸侯王颁发给下属各级官吏的凭证,即《说文解字》所说的“执政所持信也”。

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秦始皇即秦王位后,与太后长期私通的文信侯吕不韦怕奸情被已长大成人的秦始皇发觉,派舍人嫪毐诈称宦者混入宫中,得幸于太后,还生了两个儿子,被封为长信侯。

始皇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审查。

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伪造秦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作乱。

结果被秦始皇发现其阴谋,他命令相国和昌平君、昌文君发兵包围叛兵,斩首数百,生擒嫪毐。

秦始皇车裂嫪毐及其同党,灭其宗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吸取嫪毐伪造玉玺谋反的教训,决定制作一套国玺,并由自己亲自执掌佩带,亲自铃盖,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他规定天子之印独称“玺”,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称“印”。

又规定以玉作为“玺”的专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为材。

这样,玉玺便成为皇帝的专利。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

雍正皇帝这批宝玺保留了下来,为我们研究雍正皇帝及当时的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玺印概况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明园,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50余方。

二、雍正在位期间,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100余方。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贝勒,府邸位于城东北,即现在的雍和宫。

皇四子胤禛自幼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过着书斋的生活,在皇家的上书房接受严格的文化和军事教育。

胤禛受封贝勒后,跟随康熙帝巡阅四方,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康熙四十八年受封和硕雍亲王,确立政治地位,图耕织,修赐园,为继承人的位置不懈努力。

所以,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前,印章所反映的是胤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清心寡欲、生活恬淡的富贵闲人,与僧人道士谈经论玄,似乎不问荣辱功名。

第一时期的名号玺:有“胤禛之章” “雍亲王宝”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破尘居士”等;斋堂玺:有“朗吟阁” “御赐朗吟阁宝” “圆明园”“煮字亭” “五福堂” “竹梅烟合”“学书草堂”“乐山书院”“洗桐山房”“深柳读书村”“芝兰居”“松柏室”“芝兰室”“敬持斋”“花圃”“谦斋”等;有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清可”“禅悦”“溪云”“啸歌”“临池”“进德”“问芳”“得妙”“任运”“适兴”“越力”“娱耕织”“山水趣”“自在禅”“泉石云林”“高山流水”“冰壶秋月”“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收藏印有“朗吟珍赏”“朗吟阁书画记”“恭临皇父御笔”等。

乾隆帝四大宝物之“无价玉玺”

乾隆帝四大宝物之“无价玉玺”

乾隆帝四大宝物之“无价玉玺”一方方玉玺凭什么成乾隆至宝?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过于大清的乾隆皇帝。

他在位六十年,又当了四年太上皇,64年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以及各种玉玺。

死后这些奇珍异宝玉玺与之同埋裕陵的地下宫殿中。

然而,这些玉玺被军阀孙殿英盗出东陵后,颠沛流离,流落世界各地。

“乾隆御览之宝”共有8方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元年(1736年)的正月初四,雍正皇帝已经去世4个多月,居丧的哀伤气氛被改年号的喜庆所取代。

25岁的年轻皇帝让身边的太监拿着一方铜制的玺印材料去内务府传旨,命令在上面刻“乾隆御览之宝”6个字。

负责此项工作的人战战兢兢接了旨,6天后,请太监将两份篆文草稿呈送乾隆,一份是阴文(字呈白色),一份是阳文(字呈红色)。

皇帝仔细看过后给出回复:用阴文。

再过40天,精心制作的铜玺完工交差。

这个过程中,经办人的心始终悬着。

事实上,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乾隆后来的表现证明,他确实是个不太好伺候的主子——景德镇督陶官唐英,就有三次因为烧造的瓷器不合他的心意,被勒令自己“埋单”,承担烧造成本。

“乾隆御览之宝”后来又刻了7方,材质、尺寸各有不同。

在台北拍卖的这方是所有“乾隆御览之宝”中最大的,印面尺寸为11.7厘米见方,青玉材质,印纽上的螭龙生动威严。

这方玺也是乾隆登基后不久刻制的,完成时间不晚于乾隆三年。

“乾隆御览之宝”之所以要刻这么多,因为它大有用场。

乾隆皇帝酷爱收藏,他编了《石渠宝笈》等几部著录,给自己所欣赏的书画作品登记造册。

凡收入《石渠宝笈》的作品,都会盖上“乾隆御览之宝”和“石渠宝笈”两个玺印,还要盖一个“殿名玺”,表明这个作品收藏在什么地方,是乾清宫、养心殿,还是御书房等地。

《石渠宝笈》中所藏作品又可大致分为上下两等。

上等作品受到格外厚待,在已有上述3个玺印的基础上还要再加3个:即“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当然,这只是一般常见的组合,有时还会出现增减玺印的情况,变化很多。

雍正皇帝10方精品宝玺鉴赏!

雍正皇帝10方精品宝玺鉴赏!

雍正皇帝10方精品宝玺鉴赏!1、“雍正亲贤之宝”,寿山石云龙钮。

通高7.7厘米,8.8厘米见方。

寿山石为红色,质地细润。

正方形玺钮雕行龙四,浮于云水之上,形态生动,镌阳文“雍正亲贤之宝”汉篆字。

2、“雍正敕命之宝”,寿山石云龙钮。

通高10.1厘米,10.25厘米见方。

寿山石为红色,正方形上端呈白色、微带灰,质地细润。

印台四周平雕夔龙纹,钮雕九龙戏水,形态生动,镌阳文“雍正敕命之宝”汉篆字。

雍正敕命之宝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

3、“雍正御笔之宝”,寿山石瓦钮。

通高10.6厘米,钮高7厘米,10.33厘米见方。

钮凸雕螭龙九,戏游于云水之间。

印台四周平雕蟠螭钮,镌阳文“雍正敕命之宝”汉篆字。

4、“雍正尊亲之宝”,寿山石雕象钮。

通高10厘米,钮高6.5厘米,9.8厘米见方。

寿山石白色微黄,正方形钮雕卧象,象侧置宝瓶一。

镌阳文“雍正尊亲之宝”汉篆字。

5、“雍正御览之宝”,寿山石覆斗钮。

通高10厘米,10厘米见方。

石红白色相间,其上正中瑾一,左右蟠螭各一。

镌阳文“雍正御览之宝”汉篆字。

6、“敬天尊祖”,寿山石雕异兽钮。

通高9.5厘米,6.6厘米见方。

寿山石红色,雕异兽钮一。

镌阳文“敬天尊祖”汉篆字。

镌阳文“敬天尊祖”汉篆字。

7、“朝乾夕惕”,寿山石雕异兽钮。

通高7厘米,6厘米见方。

寿山石红色兼有时白,正方形钮雕伏虎形异兽一。

镌阴文“朝乾夕惕”汉篆字。

8、“为君难”,寿山石雕螭钮长方形玺。

长8.6厘米厘米,宽5.2厘米,通高4.5厘米,钮高0.2厘米。

印面为椭圆形,镌阳文“为君难”汉篆字。

9、“亲贤爱民”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6.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5cm。

“亲贤爱民”玺10、“兢兢业业”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

面宽4.3cm,长9.4cm,通高4.5cm,纽高1.8cm。

玉玺有灵千磨万劫还茅山

玉玺有灵千磨万劫还茅山

玉玺有灵,千磨万劫还茅山皇帝用的御玺据说是用“和氏壁”制成的。

元代被推翻时,这颗传国玉玺被元顺帝带着跑到漠南去了,所以朱洪武做了三十一年皇帝也没有用得到这颗玉玺。

永乐帝朱棣原是镇守北平的燕王,他起兵夺取帝位后,听说“和氏壁”被剖成三截,茅山的镇山玉印也是“和氏壁”的一部分。

他觉得自已是富有天下的皇帝,正所谓:天下之财即我财,天下之宝即我宝,茅山的镇山玉印我若取来,让精良的玉工重新镌刻之后,不就是我皇帝的珍宝、朝廷的玉玺了吗?于是,他就发下一道金牌,传下一道圣旨,派出一名能干的官员,到茅山来宣调这颗玉印进宫备用。

钦差大臣到茅山的前一天晚上,茅山道观就有了预兆。

这一天的半夜子时,茅山元符宫和崇禧宫的值夜道士发现大茅峰九霄官红光灿灿,忙鸣锣报警。

两宫道士起身一看九霄宫的红光,怎能不急?便都争先恐后地抢上山来,但山上什么事都没发生。

等大家回至各官后再看大茅峰,依然是灿灿红光似火。

道士们又往九霄宫赶,却仍旧看不见有何灾情。

就这样翻来覆去,搞得道士们忧心仲仲,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等到天刚破晓,钦差老爷就捧着金牌、圣旨到了茅山。

圣旨一下,谁不惊慌?明代朝廷在茅山设有“灵官”,也是正七品、正六品的官。

一见金牌和圣旨,哪敢怠慢?忙备香案,跪拜接旨。

一听说是宣调茅山的镇山玉印,虽是一万个不情愿,谁又敢嘴上说出半个“不”字?正、副灵官只好吩咐掌印道士,捧出玉印交给钦差老爷。

钦差接过玉印,心满意足地回朝复命去了。

茅山这颗玉印,是宋徽宗年间皇帝为褒奖茅山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而下诏镌刻赠赐的。

其玉为珍藏宫中多年的宝玉,相传为“和氏壁”的一部分。

“和氏壁”为战国时代楚国卞和氏发现,后为赵国所据有。

秦襄王曾用十五城向赵国去换取此壁,因而有菌相如“完壁归赵”的美谈。

素始皇并吞六国,同时也夺得此宝。

始皇二十六年,拣选天下良工将此壁剖为三段,中段制成天子的传国玺,其方四寸,顶上镌五龙交纽,印面李斯镌八个篆字为“受命于天,富寿永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东汉《汉官旧仪》载:“皇帝六玺,均门玉, 螭虎纽。” 这说明当时皇帝的玉玺是用和田 玉制成。 玺之寓意:受命于天,至尊无上;世代基业, 兴隆 昌盛 史书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 群臣莫敢也。”玺就是印,但只有皇帝的印才 能称为玺。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 国始称皇帝,初制宝玺,到清末浦仪退位,历 经2132年,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无不 将玺作为皇权和国家威严至高无上的象征.
玉玺的用途


发布皇帝谕旨用“国宝” 象征后妃地位的“册宝” 皇帝才尊崇先帝后妃,为其上徽号时颁“徽宝” 皇帝和何皇后崩逝后嗣皇帝为其上谥号所制 “谥宝”等等
御玺与皇权

御玺:极权、尊荣的象征 历代帝王皆争得传国 玺,奉若奇珍,国之重器。 得 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 ,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帝位而 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 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因此,传国玉玺你 争我夺, 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上 百个帝王和一多年,然终于销声匿迹,没 有下落。汉武帝即位,用和田玉制作六玺。

传国玉玺的历史
“传国玉玺”的材质为“和氏之璧”。在秦 王破赵之后,得到和氏璧,并统一天下。命 李斯 受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传 国玉玺从此而诞生。最后在元至元三十一年 (公元1294),“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 叫卖于市,后遭不测。明清两代,时有“传 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 皆附会、仿造之赝 品。 由是,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扑朔迷 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 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皇帝的御玺
御玺的由来

御玺是从秦代开始使用,专指皇帝使用的印 章。 御玺俗称“玉玺”,从秦代开始,皇帝 的印章就称为“玺”,而它的材质又为玉,因 此称为“玉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 “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 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 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 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代以后 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雕 刻。
玉玺的大小尺寸

面:以6—8cm,12—15cm为主 通高:9—15cm为主 纽高:5—8cm为主
纽发与式样

清代的国玉一律采用龙纽制式 有交龙纽,蹲龙纽,盘龙纽三个样式,其 中以交龙纽最多,据十七方。
交龙式
蹲龙式
盘龙式
谢 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