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教学设计)《点与线》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教学设计)《点与线》

《点与线》点、线、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并且它们还是基本几何图形,是以后学习的对象,所以对点、线、的认识是重点;由于点、线、线段,直线,射线,三个不同概念,而【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2.掌握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3.理解并掌握“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个基本事实.【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情境感知点和线,认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这些几何图形.2.通过观察和画图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关系及其表示方法.3.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个基本事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2.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教学重点】 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难点】 “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复习上一节的知识.新课导入同学们见过这种电子显示屏吧?你知道显示屏上的数字和图形是由什么基本要素构成的吗?[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点”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自主探究,新知构建活动1 点与线1.出示课本图2 - 2 - 1,请在图上找出表示石刻园、展览中心、花卉园、茶餐厅和健身区的点,并用笔加重描出这个公园的边界线.[设计意图] 体会和感受点和线的关系,为深入理解几何上的点和线做认知准备.2.请指出图中平面图形的顶点和边,立体图形的顶点和棱.[处理方式] 先让学生说出两个平面图形的顶点和边,初步让学生从几何的角度认识点和线的关系,随后让学生说出两个立体图形中点和棱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用笔描的方式画出一些点和棱.3.点和线的关系的初步描述点的形象随处可见,如地图上用来表示城市位置的点,绘画中表示天空中星星的点,几何图形中表示顶点的点等等.点运动的轨迹是线.活动2 线段、射线和直线思路一1.线段及其表示方法线段的直观形象是拉直的一段线.如跳高的横杆、直尺的边沿、一段铁轨等,都给我们以线段的形象.点和线段的表示方法如图所示.。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1.1 数的概念》和《1.2 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和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点的性质,线的性质,点的坐标,线的方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的基本概念,掌握点的坐标和线的方程的求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点和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点的坐标和线的方程的求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点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的坐标和线的方程的求法,理解点、线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的坐标和线的方程的求法,点、线的基本概念。

2.难点:点的坐标和线的方程的求法,点的性质和线的性质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和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点和线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上的点表示城市,线表示道路,引导学生认识点和线。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对点和线有哪些认识?”2.呈现(10分钟)讲解点的性质,如点的坐标表示方法,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讲解线的性质,如线的方程表示方法,线的方程的变化规律。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 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 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点和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点和线”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点的特征,掌握点的表示方法,理解线的特征,掌握线的表示方法,以及点与线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与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点和线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点的特征,掌握点的表示方法。

2.理解线的特征,掌握线的表示方法。

3.掌握点与线之间的基本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的表示方法,线的表示方法,点与线之间的基本关系。

2.难点:点的表示方法,线的表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与线。

2.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掌握点与线的基本特征和表示方法。

3.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点与线表示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点和线的图片,实例动画。

2.教学道具:点模型,线模型。

3.练习题:点的表示方法,线的表示方法,点与线之间的基本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点和线的实例,如自行车上的点、直线、曲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点与线。

2.呈现(10分钟)呈现点的表示方法,线的表示方法,以及点与线之间的基本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点与线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点和线表示出来,并解释点与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点和线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点和线》 说课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点和线》 说课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基本信息•书名:《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名称:点和线2.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学中的点和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及相关应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理解点、线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掌握线段的求长方法,绘制线段及平行线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解尚不牢固,对点和线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练习,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掌握点和线的概念;•熟练使用线段求长的方法;•能够绘制线段及平行线。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准确沟通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点和线的概念及特征;•线段求长的方法;•线段及平行线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难点•线段求长的方法的掌握;•线段及平行线的绘制要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入本课。

我将给学生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多个点和连线,然后询问学生他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概括出点和线的特征,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a. 点和线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点和线的概念。

以具体的例子和图片,通过指向黑板上点和线的标记,向学生展示点和线的特征和不同之处。

然后,我会请学生大声读出点和线的定义,并让他们找出身边的实例。

b. 线段求长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线段求长的方法。

我会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用尺子来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通过具体的示例,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并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2 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2 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点和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2节“点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之后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点的特征,掌握线的性质,以及点和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点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为学生今后学习直线、射线、曲线等更复杂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点、线的性质时,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点的特征和线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点的特征,掌握线的性质,能够正确运用点和线描述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的特征,线的性质,点和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点的特征和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点和线的性质,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点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点的特征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点的特征、线的性质以及点和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深入理解知识点。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点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教案及教学反思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教案及教学反思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的概念,能够用线段表示一个点,并能对点进行标号;2.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和命名方法;3.能够画出给定两个点之间的线段;4.能够识别平行和垂直的线段;5.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判定线段是否平行或垂直。

二、教学重点1.点和线的概念,线段的命名方法;2.画出给定两个点之间的线段;3.平行和垂直的线段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内容1.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3.给定两个点之间的线段的画法;4.平行线段的判定方法;5.垂直线段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示意一下黑板上的一些点和线段的图形,引导学生讲述它们是什么,由哪些部分组成。

2. 学习新知识•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示意图:画出一个点的示意图;2.口诀:“点就是一点,没有长宽也没有高,只有位置。

”;3.用线段表示一个点,给点标号。

•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示意图:画出一个线段的示意图;2.口诀:“线段连接两点,两端各有一个。

”;3.线段用两个点表示,记作AB,且保证A、B不同。

•给定两个点之间的线段的画法1.示意图:画出给定两个点之间的线段的示意图;2.具体操作:在纸上标出两个不同的点,用尺子连接这两个点,得到线段。

•平行线段的判定方法1.示意图:画出两个平行线段的示意图;2.定义:平行线段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互相不相交且距离相等的两条线段;3.发现规律:观察示意图,发现两条平行线段的斜率相同。

•垂直线段的判定方法1.示意图:画出两个垂直线段的示意图;2.定义:垂直线段是指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线段且两条直线交角为90°的两条线段;3.发现规律:观察示意图,发现两条垂直线段的斜率之积为-1。

3. 课后练习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请学生在课后完成,并交到教师处。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和难点,巩固学生所掌握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点和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给定两个点之间画线段的方法,并能准确识别垂直和平行的线段,达到了初步掌握《点和线》的目标。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1.1 数的概念》和《1.2 数的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几何图形进行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主要介绍点和线的概念,性质及其关系,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点和线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的概念及其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点、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点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点和线的概念。

2.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点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点和线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点和线的图片、实例及性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有关点和线的图片、实物等教学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实践操作的材料,如彩笔、剪刀、胶水等。

4.教学视频:准备一些有关点和线的教学视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和线的图片,如斑马线、棋盘等,引导学生关注点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 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 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2.2点和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涉及了2.2节“点和线”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简单的点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基本属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关于点和线的基本知识,但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点和线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点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和线的定义及其关系的理解。

2.难点:学生对点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点和线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运用示例法,展示点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探讨点和线的特点。

4.利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3.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交通地图、围棋棋盘等,引导学生关注点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这些实例中的点和线有什么认识?2.呈现(10分钟)讲解点和线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基本属性。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点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点和线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点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平面图、计算图形的面积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点和线的定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点和线》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点和线》

《点和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第二节课,本章是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要求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1.(1)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和____,面分为____面和____面两种,线分为____线和____线两种;(2)包围体的是_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___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__。

2.点动成__ 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

3.三种常见图形旋转后的几何体:(1)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后形成____ ;(2)长方形绕一边旋转后形成____ ;(3)半圆绕直径旋转后形成__ ___。

二、新课学习图形构成的元素1.下面几何体中,全是由曲面围成的是( D )A.圆锥B.正方体C.圆柱D.球2.下列立体图形中面数相同的是( D)①圆柱;②圆锥;③正方体;④四棱柱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3.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字,这说明了点动成线__ _ _;动画片中,孙悟空舞动如意金箍棒形成一个圆面,这说明了_线动成面_ _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锥体,这说明了_面动成体_。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点和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点和线概念的理解,掌握点和线的性质,学会用点和线表示几何图形,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点和线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点和线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概念,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点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表示点。

2.理解线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表示线。

3.能够运用点和线表示几何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和线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2.难点:点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模型展示点和线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点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点和线的模型和实物,如圆点、直线、曲线等。

2.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见过点和线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对点和线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点和线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例如,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它有长度但没有宽度和高度。

同时,教师用实例和图形进行解释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点和线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

例如,“如何在纸上表示一个点?”“如何用线段表示一条直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加深对点和线的认识。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3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3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点和线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点的性质、线的性质、点的坐标、线的坐标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点和线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为后续学习直线、平面几何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但是,对于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点的性质、线的性质,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点的性质、线的性质,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

2.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点和线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计算点的坐标和线的坐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图形、点坐标和线坐标的教具。

2.教学资源:相关学习资料、习题库。

3.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座位排列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 点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1.1 数的概念》和《1.2 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几何图形进行深入研究的开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点的概念、线的概念以及点与线的关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与线的本质特征,掌握点与线的基本性质,并为后续的平面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点的概念、线的概念以及点与线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点与线的概念,理解点与线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的概念,掌握点的性质。

2.了解线的概念,掌握线的基本性质。

3.理解点与线的关系,能够正确运用点与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的概念,线的基本性质。

2.难点:点与线的关系,点的运动对线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展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点的概念和线的基本性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点与线的关系。

3.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点与线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有关点与线的PPT,展示相关图形和案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案例分析。

3.教学工具: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点与线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点的概念、线的概念以及点与线的关系。

通过图形的展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点与线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探索点与线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点与线的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优秀教学案例
2.演示操作:利用多媒体展示点、直线的画法,并现场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和圆规画线段、直线、射线。
3.举例说明:通过实例讲解点与点、点与线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点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点与线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如十字路口、田径场跑道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点和线。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点和线?点和线有什么作用?
3.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点和线》。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讲解点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讲解直线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注重问题导向,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点和线的性质与关系。
3.小组合作的互动学习
案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评价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课后,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在评价中,既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点和线》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
5.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上,尤其是点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可能还较为陌生。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5.加强作图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反复练习基本作图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6.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7.注重课后反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c.运用基本作图方法,画出给定图形,并标注相关线段的长度。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点和线,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例子,用文字和图形描述其数学特征,并解释其应用。
3.小组合作任务:每组设计一个与点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组内成员共同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
4.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优秀教案2018-2019学年最新冀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图形中的点线面》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2018-2019学年最新冀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图形中的点线面》教学设计

1.2 图形中的点、线、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点、线、面也是基本的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到点、线、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体会利用图形描述世界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及区别的理解与掌握。

教材分析:点、线、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并且它们还是基本几何图形,是以后学习的对象,所以对点、线、面的认识是重点;由于点、线、面是三个不同概念,而且彼此间又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联系,所以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课时安排:1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喷泉、亭子……教师引导:垂柳象什么?湖面象什么?小船象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处处存在点、线、面,下次我们共同研究1.2图形的中点、线、面学生欣赏美景。

学生进行抽象。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形象上的认识。

新课1、我们由下列物体想到哪些立体图形?多媒体展示:图片(砖、饮料罐、篮球)分别为:长方体、圆柱、球。

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各小组分别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

探究一(静态)2、它们都有表面,但表面不同,有平的,有曲的。

3、在长方体中,面与面交接的地方形成什么?4、在圆柱中,两个底面与两个侧面交接的地方形成什么?5、在长方体中,棱与棱相交形成什么?用多媒体展示。

归纳总结:包围着几何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交成交成板书:面线点得出答案,每组的组长汇报成果,全班进行研究。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新课探究二(动态)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1)灿烂夜空,有流星划过天际。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点和线公开课优质教案(2)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2点和线公开课优质教案(2)

4.1 点和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的概念以及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2.知道点、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会按要求画出线段、射线、直线;3.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从不同的情景中形成点的概念;2.通过操作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学难点:使用简单的几何语言。

教材分析:本节是从最基础的图形------点和线开始学习,通过观察探究让学生体验“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性质,介绍它们的表示方法。

因此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本节的重点。

点和线是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又是构成其他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因此也与以后各章的学习密切相关,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必要基础。

应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为今后学好几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引导法。

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简单的平面图形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

教具:电脑、投影仪、硬纸条、大头针、泡沫板、课件资源、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你对点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我们找一找第3题每个图形的顶点.你对点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你对点的认识。

我们用大写字母表示点.请同学们说出“做理解射线如手电筒的光束)射线只有一种表示示,第一个字母一定是射线直线学生抢答,教师点判、课堂调查问卷。

教学反思: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由学生自己讨论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概念,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更加活跃。

利用课件对三者关系的变化过程进行演示更为生动有趣,“变”的意义更明显,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和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几何图形及表示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直线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物体都是由几何图形构成的,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仔细观察,它们是由什么几何图形构成?(通过大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美妙图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教师可做引导).
二、分析探索.
在我们学习的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是点和线,在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实际上点和线是构成其它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学生活动:做一做(学生用数字展台来展示)
三、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做习题,我们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学生齐答)那么具体的点和线用数学方法怎样表示呢?请
看大屏幕(通过大屏幕展示点和线段及表示方法)
点: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或点B
线段:伸直的一段线,线段顶端的点叫做线段的端点(两个).
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
教师:如果把线段延伸就会变成射线或直线,接下来我们分组研究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分小组学习射线、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讨论交流:(大屏幕展示、学生总结)
射线:由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图形叫射线;表示为射线AB(注意表示端点的字母在前)
直线:由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图形叫直线;表示为直线AB(或
直线BA)或直线l
教师:我们了解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下面我们来动手做一做:
1、已知一条线段AB,请把它延长成一条以A为端点的射线,并把它表示出来.
2、已知一条线段AB,请把它延长成一条直线,并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可用数字展台展示)
大家谈: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关系
区别:
延伸)就成为直线,(线段)和(射线)都可以看作(直线)上的一部分.
实际应用:
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现象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四、观察操作.
教师引导:我们来观察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大屏幕展示)
学生观察:
1、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墙上,木条能转动吗?
2、用两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墙上,木条能转动吗?
学生操作:
1、经过一点可以做几条直线?
2、经过两点可以做几条直线?
教师:由刚才的观察和操作,你有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
经过一点,可以有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大家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比如我们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怎样才能把一行树苗栽直?请你想出办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通过大屏幕展示)
实际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