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4讲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

合集下载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程标准】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的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的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1.三大改造的过程(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 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是发展 多种所有制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 企分开等,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这 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封建 土地制 度严重 阻碍着 生产力 的发展
小农 经济难 以满足 国民经 济发展 的需要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核 心 内 容
结 果
废除 封建地 主土地 所有制, 实行农 解放 民土地 了农村 所有制 生产力, 为农业 生产的 发展和
土地等主 要生产资料 由私有制变 为公有制, 并实行集体 经营 到1956年 底基本完成, 我国农村建 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有
单元总结提升 │ 单元要点归纳
►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 革
农业合 作化运 动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 运动 责任制 一些领导 人主观地认 为农业合作 化的规模越 大,就越能 促进生产发 党中央正确 总结了合作化 和人民公社化 的经验教训, 作出实行经济 体制改革的伟
主 要
原 因
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方法素养
[方法总结] 探究型选择题的解答,一是阅读探究情境, 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 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用阶段特征分析法、史实支撑法、理论 分析法等。
单元总结提升 │ 学科方法素养
【跟踪训练】 1.在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这 是一个必须认真汲取的历史教训。„„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 工作的着重点移到 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一个 重大战略决策。”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方面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重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 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 要求 大办工业 、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 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3)1975年 邓小平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自给型经济,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 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 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

2014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方案配套课件:第11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人教版

2014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方案配套课件:第11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人教版

返回目录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 力实际水平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2)影响:“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 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返回目录
第19讲
主 干 知 识 梳 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误区警示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 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3.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的高潮。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社会主义________基本建立起来。 经济体系
返回目录
第19讲
主 干 知 识 梳 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劫难 (1)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 域扩展到________。 经济领域 (2)表现: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 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调整 (1)1971年,________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 周恩来 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全面整顿 (2)1975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的思想,使国 民经济迅速回升。
返回目录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探究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历程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失误的 表现、原因、特征、危害是什么? (1)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大 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 大二公”)。 (2)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 (3)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湖南师大附中内部资料】高中历史新课标总复习课件:高三历史(第11、1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湖南师大附中内部资料】高中历史新课标总复习课件:高三历史(第11、12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思考: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 路线,其精神与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 针是否一致?为什么?? 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 “大跃进”运动: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 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失误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 ②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③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个人专断作风 滋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 析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②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严重堵塞;通 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严重堵塞;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大跃进”时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浮夸风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表现: “大跃进”运动: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 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超 人民公社化运动: 越历史发展阶段,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 危害: 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思考: 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 ②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特点? ③二者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 这一运动有何严重后果? 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 来 ④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

【新】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

【新】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

第十一单元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2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过程,(1)○(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2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含答案解析

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 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 )。

2.之所以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

3.“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

4.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

5.“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7.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分别经过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

9.经济特区的创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10.推动改革开放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事件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 )。

答案1.×正确答案:“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 3.√4.×正确答案: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 倾错误5.√ 6.√7.√8.√9.√10.√【易混、易错、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为“一五”建设模式,请问其实质是什么?答案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思想的措施是什么?答案进行公私合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指导策略
1. 复习本单元,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探索出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国以来,在经济领 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建国初期实现由新 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新时期实现由计划经济 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围绕这条线索梳理相关的知识 点,形成关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精选版ppt
4
第十一单元 │ 复习指导策略
2.在梳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的同时,要注意 与必修1、2中的相应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相联系,形 成关于模块之间的知识网络。
3.重点结合中共八大、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等去分 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建设实 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从探索中的失误中归纳不符合科 学发展观的做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从中得到的教训、 启示。
精选版ppt
5
第十一单元 │ 复习指导策略
4.注意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现实问题 紧密结合,特别是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三农”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等联系在一起,建立完整 的知识网络。
5.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 制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苏联和西方在经济 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调整及相互借鉴。明确结合国情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性。
(194
9 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内 乱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精选版ppt
197
历史特征
(1)“一五”计划期间,社 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举。 探索主要围绕社会主要 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 速度和规模进行 (2)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 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 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 成功与失误并存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⑴时间:1953年提出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①从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三、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掀起的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点题训练1】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开始,⑬____________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中心环节: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点题训练2】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考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点题训练3】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过程,(1)______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3)1988年,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1992年,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内地开发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新飞跃条件,(1)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意义,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___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__________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题训练4】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要点一关于几个经济体制的比较1.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2.比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典例训练1】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要点二比较旧中国的“开放”与当今中国的开放【典例训练2】从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再到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这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 )A.注重发展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B.遵循齐头并进全面开放的原则C.重视边境与内地的协调性发展D.经历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通向成功的试金石【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高尚全《编入课本的“改革语言”》史料二“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史料一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二主要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根据史料一,归纳城市企业发展的弊端。

(2)根据史料二,说明城市改革的目标。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学以致用的训练营【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1.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良好愿望2.如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第2题图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C.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已建立4.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1982,45,551986,36,641990,26,74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考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

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直接背景是( ) A.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设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行C.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四个经济特区B.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7.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

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时空定位穿梭时空的定位单元概述透析历史的大讲堂【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4讲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程讲义现代化建设【主干知识梳理】①真理标准问题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现代化建设⑤改革开放⑥人民公社体制⑦安徽、四川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⑨家庭联产承包⑩ 家庭承包经营⑪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消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⑫城市经济体制⑬1984⑭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⑮南方谈话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⑰21世纪初⑱深圳珠海汕头⑲海南⑳外资211984 90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省会○【点题训练】1.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表格可见,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故A项正确;B、C、D三个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时间不吻合,故B、C、D选项错误。

2.D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故C项错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项正确,故选D。

3.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选项A.B.C的说法均符合题意正确,故不选。

表格显示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历程,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改革开放,这一趋势在进入8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这是发生在1984年的史实,故B项错误;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故C项错误;“开发和开放上海××区”是发生在1990年,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