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2)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5章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
的城市中心。
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
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
更高的增长率。
(2)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 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 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第五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
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 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 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 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 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 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一、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 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 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 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 途径: 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
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 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 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 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手段,实现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均衡和协调,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
2. 区域发展的内涵(1)均衡发展。
促进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均衡,增强各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协调发展。
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和谐,避免出现发展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
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城乡一体发展。
促进城乡间交通、信息、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互通互补,实现城乡融合和互利共赢。
二、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各地区发展的基础,对区域内外的交通、贸易、人口迁移等都有影响。
2. 自然资源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差异影响了地区间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方向。
3. 政策环境政府发布的政策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比如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
4. 人口因素人口规模、素质、结构等都会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5. 历史文化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等。
6. 产业结构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7.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不同地区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土地、水资源等。
8. 社会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会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教育、宗教、价值观念等。
三、区域发展的战略1.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1)明确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撑产业。
(2)整合资源。
合理布局地区间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布局规划。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规划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
(4)政策扶持。
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保障人才和市场等。
第五章区域发展整体评价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二
2004-3-1
18
附:罗斯托的不同经济成长阶段的主导产业序列
经济成展阶段 起飞前阶段 起飞预备阶段 起飞阶段 走向成熟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导产业(群) 农业 食品业、饮料业、烟草业、水泥业、砖瓦业等 纺织业等 钢铁业、煤炭业、电力业、化工业、铁路运输业等
汽车业等
服务业(含文教、卫生)、城市和城郊建筑业等
2004-3-1 3
2、关于绿色GDP(自学解疑,了解) (1)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2)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的构建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3)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难点: 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 按市场价格,但有的项目环境成本难以科学估算。
第五章
区域发展整体评价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2004-3-1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前
言
构建合理的指标与指标体系
注意区域发展观念的转变
2004-3-1
2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 (1)概念辨析 GD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形 态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增加值之和)。 GNP指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 原始(初次)收入总和价值。 GDP为国土或生产概念;GNP为国民或收入概念。 二者的关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3)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 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
2.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 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 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 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 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 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 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考虑到这种区际间收人的 流动,便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 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 酬和资产收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 收入。
作业: 某一地区2000年人口识字率为70%,婴儿死亡率为 15 ‰,1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5岁。 另外,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以来世界各国婴儿死 亡率最高的是加蓬,达229 ‰,最低的是瑞典, 达7 ‰。1950年越南1岁人口预期寿命值最低,为 38岁,2000年瑞典值最高为77岁。 请大家计算该地区2000年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值。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内涵与计算方法: 1)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 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 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 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 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净额+营业盈余
通常,PQLI<60为低素质;60~79为中等素质;>=80为高素 质;据计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PQLI=82.5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指标(及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等三项基础变量,按
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
一、区域优势
(三)区域优势的类型
➢ 2.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毛 分呢 工葡 前萄
酒
毛 分呢 工葡 后萄
酒
英国
100人.年/单位
120人.年/单位
220人.年 2.2单位
葡萄牙
90人.年/单位 80人.年/单位
170人.年 2.125单位
合计
2单位 2单位 2.2单位 2.125单位
可持续发展度指 世纪议程》内容,于1996年提出了覆盖经济、社会、环境、制度四大领域,包括 标体系(DSD) 134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01年又提出了基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主
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5个主题,58个指标。
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
区域优势 区域竞争力
当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 好A国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或成本低),而生产Y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低,B国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但生产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则A、B 两国分别在X、Y两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 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 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可打印修改)
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
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
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
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39
关键术语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40
思考题
1.如何从系统分析的角度 理解总部经济的概念内涵?
2.总部经济的形成 机理和价值链分析 哪些内容?
3.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包括哪些内容?
4.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是怎样设计 的?
5.总部经济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风险分析包括 哪些内容?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16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一、从主流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来阐述总部 经济的经济学原理 5.替代函数模型:Y=f(X1, X2 ,..., Xt)
替代函数变量的基本特点:其一,与替代函数的因变量 具有相关性;其二,由公司总部直接控制和管理。
1.生产函数描述的对象时传统的企业,替代函数描述的是现代大型 企业 2.在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被视为 是一个生产函数,而总部则是一个替代函数 3.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提供的是企业的基础收益,而总部对 替代函数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基础收益而且还会产生替代增值收益
表5-7 不容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
影响因素
特征
向心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工业化;人口增长
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和扩展,由外 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技术与经济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
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 济的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中心区进一步发展,出现市 郊区,向城市中心移民的速度减 慢,城市拥挤,市中心向城郊移 民,出现分散化趋势
第五章 总部经济
30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4. 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述评
第5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绿色GDP
(二)平均指标
(三)相对指标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二、综合指标
(一)UNRISD的指标体系 (二)PQLJ指标 (三)人类发展指标 (四)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五)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
(一)国家竞争力的概念 (二)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IMD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
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一)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及研究意义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 2、不同层次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三,起飞阶段。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进入起 飞阶段,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 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个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 制度结构。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 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转移;资 本大规模地向工业集中;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 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区位性衰退:即由于区位优势失去而导致经济增长 出现衰退。(2)资源性衰退:因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 枯竭致使经济增长发生衰退。(3)结构性衰退:带动区域经 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同时又没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代, 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4)消聚性衰退:即经济活动在 地理空间上集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而获得集聚经济。然而, 如果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集聚,不仅会失去原有的集聚经济, 反而可能产生集聚不经济,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和 水资源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给紧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 的持续增长。 如果在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初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 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可能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维持经济增 长的稳定,甚至有可能使区域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05
区域发展建议
经济发展建议
经济发展水平
评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 等指标,为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创新能力
鼓励区域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和技术 流入。
产保护、文化活动开展等。
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自然资源
节能减排
评估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土 地、水、矿产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研究区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 包括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生态环境
分析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空 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
03
区域发展评价方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
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教育水平
该区域的教育水平较高,基础教 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 备,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医疗卫生
该区域的医疗卫生条件良好,医 疗设施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居民健康状况良好。
文化体育
该区域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 育设施丰富多样,满足了居民的 文化体育需求。
总结词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区域发展评价方法,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多个单项指标整合为综合指数, 以全面反映区域发展的整体状况。
详细描述
综合指数评价法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然后对每个指 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接着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将多个指标合成综合指数;最后对综合 指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区域发展评价的意义
05-1《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发展综合评价_20200326
第五章区域发展综合评价❑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评价❑第二节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第三节区域投资环境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总量评价指标❑个量评价指标❑增速评价指标❑结构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区域发展的总体水平,则需要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加以应用,即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描述、解释、评价、监测和预测的功能。
❑在确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根据评价目的选择指标。
(2)考虑各指标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3)考虑选取指标的可获性。
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提出,包含15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
主要包括:1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6.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0.每个男性农业指标(及测算)UNRISD 的指标体系劳动者的农业产量;11.人均电力消费;12.人均钢材消费;13.人均能源消费;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PQLI 指标体系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
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
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标(及测算)绿色GDP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用以衡量扣除因发展所造成的自然和人文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数量。
(1)自然部分虚数: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以及物质、能量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损失等。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2讲课文档
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业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 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 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以及影响,称 为极化效应。
第19页,共24页。
2、聚集经济类型
A、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 施或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 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合理性, 是随着企业本身产出量的增长而获得的。 B、区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从配置 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来源于企业外部、部 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随着该区位、 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的增长而产生的。 C、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
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的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 的综合经济利益。
第20页,共24页。
(三)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 扩散:指在一段时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 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 的过程。 1、扩散效应:改变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并提高了区域的国民经济实力。 扩散效应既反映出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化,也反映出区域经济部门 结构的变化,还反映出区域经济空间的变化,这就是增长极的扩散效 应的机制。扩散效应还可以对周围亚区域、亚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 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 。 由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区域最终将形成围绕着主导部门综合、 全面发展的,多部门、多行业有机结合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将形成以 增长极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网络结构。
3、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服务和为人民生活服务的 产业。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区域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10
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一)区域竞争力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
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 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谋福利的能 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 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 人民素质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人们对买用消费品和劳动力服务的 需求空前增长。产业发展转向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部门成为主导。
(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
他认为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 结构转化来推动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的依据。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
A 反映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 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100%; 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
B
基尼系数=A/(A+B)
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二)综合指标
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总规模 :GDP (2)经济增长活力:以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值的年递增长率; (3)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地区实际资金累计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 (4)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区域工业总产值/区域社会总产值)1/2 ·(区域工业劳动者数/区域社会劳动者数) ½ (5)结构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主导指标,并兼顾人口规模 资源丰度和现有结构层次。 (6)人口文化素质: 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百人中文盲半文 盲人口数。 (7)技术水平指数; (8)城市化水平; (9)居民生活质基本设施竞争力 金融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 对外开放度
第五章 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理论
分数
A B C A B C C C C A C A D C D D B D C
13.8 10.1 7.7 12.4 11.8 7.7 8.7 7.7 7.4 12.7 9.4 12.8 5.7 6.7 4.7 6.7 11.8 5.7 6.7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美国高盛公司 摩根斯坦利
社会资源—技术
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主要有: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 CES 生产函数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 数生产函数法、DEA 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 各种方法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正累积循环的“传播效应”:一旦某地区开始发 展经济,它将从其他地区吸引资本与劳力。这些 新资源将有助于经济发展过程。 负累积循环的“逆流效应”:持续贫困通常导致 高人口出生率、营养缺乏以及低劳动生产率,所 有这一切将促使贫困加剧。 —1968《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 )。
3、乘数原理
地理区位优势 内陆交通1.0 B B B A B B B B C A C B D C D C B D C
港口 0.7 A B D C A D D D C D C A D D D D A D D
与竞争城市的距离 1.0 A C D B B D C D C A B A C B D C B B C
综合等级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分类
二、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三、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教学目标:
认知 目标
理解区域竞争力的概念,掌握区域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定量评价方法——多因 素综合评价法
能力 目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二、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为什么我国京津唐、长江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 发达?
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本、科技
日本的电子产品为什么风 靡全球? 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的能力 以色列的国民收入为什么那 么高(2.7万美元)?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008年河南省人民 政府为承接珠三角地区 的产业转移,拟在许昌 和平顶山两个地方选择 建设以电力装备制造业 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 集聚区-中原电气谷, 最终选择建在了许昌, 为什么?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申请三 种专利数、县级以上科研机构人均科研经费支出
实际利用外资额、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未居民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恩 格尔系数 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文盲和半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 例、人均受教育年限 基尼系数、城镇化率
生活质量
政府效率
注意:
围绕评价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量化原则、一致性原则、简明已操作原则、 独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主要内容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重点)
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难点)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2)省级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南京大学教授
因素 区域经济实力 产业竞争力 区域基础设施状况 区域投资能力状况 科技实力 对外经济发展状况 居民生活水平 人口素质 社会发展 因子
崔功豪)
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 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近五年三次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铁路密度、高等级公路密度、民用航线数、百人拥有电话数(固定电 话和移动电话)、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的个数、供电保证率、供 水保证率、万人拥有医生人数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平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上市公司融资额
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指标体系
2.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标体系 3.人类发展指数 4.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5.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力评价定 量分析的技能
情感 目标
通过课后作业训练,培养同学们的科研 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以年均 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创 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中国一跃 成为GDP的“世界老二”,并大有赶超 美国之势。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
1、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三大经济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李小建)
经济实力(f1)
经济管理水平(f 2) 涉外能力(f 3) 科技竞争力(f 4) 基础设施(f 5) 国民素质(f 6)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单一指标
总量指标: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平均指标: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 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等 相对指标:GDP增长率、城镇化水平、恩格尔系数、 霍夫曼系数、基尼系数等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Y 100
n
2012年人 从小到大 标准化后 均GDP 排序 分值 (元) 62628.43 17 94.44 45699.01 15 83.33 23065.38 5 27.78 40479.52 13 72.22 28605.51 8 44.44 31337.79 10 55.56 17788.2 1 5.56 44692.37 14 77.78 30628.06 9 50.00 19259.91 2 11.11 23064.33 4 22.22 19576.56 3 16.67 25921.73 6 33.33 51262.83 16 88.89 27935.39 7 38.89 31858.82 11 61.11 35027.53 12 66.67 64810.72 18 100.00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1)因素因子的确定
评价因子由于单位不同(比 如人均GDP和每万人拥有的 医生人数),无法进行比较 分析,所以要进行无量纲化 处理
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
(2)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素因子的属性值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实际调查等 多种方式取得。因素因子标准化的方法主要有位序 标准化和极值标准化。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 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 从竞争的行为主体来看,可将竞争力分为四 个层次上的竞争:
一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二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 三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即区域竞争力; 四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
b、极值标准化
区域号 地级市
Yij 100 ( j )
X ij X j X max X min
Yij——第i个区域的第j项因子分值;
α(j),Xj——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区 域竞争力正相关时,α(j)= l且 Xj=Xmin;当 第j项因子指标与区域竞 争力负相关时,α(j)= —1且 Xj=Xmax; Xij——第i个区域第j项指标值;
(3)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山大学教授 魏清泉)
因素 经济 竞争力 一级因子
经济总量及其效益 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集聚度 城市基础设施
二级因子
城市 GDP总量、人均 GDP、百元投资利税率、全员 劳动生产率 城市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 主导产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例 货运总量、客运总量、民航线路数、城市道路密度、 城市用电保证率、城市用水保证率、城市每千人拥有 互联网的用户 医院总床位数、城市人均医生数、城市的大中学校 数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
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二、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区域竞争力研究意义 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讨论如何提升区域竞争 力,创造竞争优势,来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在大 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为区域经济战略与决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人均GDP(f11)、GDP增长率(f1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f13)、人均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f14)
非国有企业工业产值比重(f 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f 22)、产品 质量合格率(f 23)、新产品产值率(f 24) 贸易依存度( f 31)、人均实际利用外资( f 32)、人均旅游收入( f 33)、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 f 34) 三种专利批准量(f 41)、县级以上科技机构工作人员数(f 42)、县 级以上科技机构人均经费支出(f43)、技术市场成交额(f 44) 铁路面积密度(f 51)、公路面积密度(f 52)、邮电通信工作人员数 (f 53)、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率(f 54) 每十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f 61)、人均教育支出(f 62)、城 镇人口比重(f 63)、万人拥有医生数(f 64)、15-64岁人口 比重(f 65)
基本设施竞争力
社会服务设施
金融 竞争力 科技 竞争力 对外开放度 人口 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年平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上市公司融资额 科研费占GDP的比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 科技成果转化率 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 外资企业净出进口额占GDP的比重 每年接待中外旅游总人数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就业状况 城市人口收入及消费状况 社会公平 居住状况 交通状况 环境质量 社会治安 社会保险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人均地方财政支出 每百人供养的政府行政人员 城市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市失业率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 城市人口平均每天上下班的路途时间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空气质量指数 城市人口犯罪率 城市医保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