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完整word)孟子二章综合试题及其答案

(完整word)孟子二章综合试题及其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孟子二章》综合复习及其答案一、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完成练习(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 )于虑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同步练习2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同步练习2带答案一、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出汉字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传说.( ) 畎.面( ) 版筑.()法家拂.士(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子yú( ) 二、加点字说明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舍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选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三、以下句子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A·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而后作B因此动心忍性生于忧患C·望桓侯而还走环而攻之D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四、翻译句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委而去之译:舍弃这座城然后到城外去了。

(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那个人。

( ) 3·人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国恒亡。

译:进来没有大法家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出来没有外来的祸害,国家常常要衰亡。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取得少数人支持的君王到了极点,连亲戚也背叛他。

(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故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在横线上默写出原句。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最新精选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习题精选六十二

最新精选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习题精选六十二

最新精选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7 《孟子》两章习题精选六十二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舜与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A、“舜发于畎田之间”,发,是“起”的意思。

B、“管夷吾举于士”,士,是狱官的意思。

C、“百里奚举于市” 市,是指市场。

D、“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是永远的意思,过,是犯错误。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B、百里奚举于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C、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D、入则无法家拂士随风潜入夜【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填入下文画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________。

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景象,最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阿富汗呢?A、天气逐渐清凉了B、异国秋色愈来愈浓了C、秋风日渐凄冷了D、秋天的脚步愈来愈近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讲解学习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讲解学习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复习练习及答案

孟子二章复习练习及答案

《孟子二章》复习练习班级:姓名:一、翻译下列划横线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蹴尔而与之: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万钟于我何加焉: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8.是亦不可以已乎:9.发于畎亩: 10.举于士:11.空乏其身: 12.曾益其所不能:13. 人恒过:14.衡于虑:15. 而后作:16. 而后喻:17. 入则无法家拂士:18. 出则无敌国外患:19. 生于忧患:二、翻译下列语句。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课文理解。

1.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2. 《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4.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人教版九下课《孟子二章》中考题精选附答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下课《孟子二章》中考题精选附答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下第18课《孟子二章》2014中考题精选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4-7题。

(16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③?’”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④,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⑤之则安,辅之则强,非⑥之则危,背之则亡。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第1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至若/春和景明C.贤者/能勿丧耳D.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5)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分析】课文译文: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孟子两章》复习 附答案

《孟子两章》复习 附答案

《孟子》两章教学目的:1.辨析疑难字、词、句的意思。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采用的“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特点。

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字,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二、字词解释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亲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④(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封疆之界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天下之所顺/ 亲戚之所畔②而:委而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夫环而攻之攻之而不胜/ 然而不胜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③于:舜发于畎……举于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故君子有不战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古今异义①、池非不深也:②、城非不高也:③、亲戚畔之:④、委而去之:⑤、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⑥、舜发于畎亩之中:五、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第二课时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三里之城……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倾听诸子华章18《孟子》两章复习精选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倾听诸子华章18《孟子》两章复习精选题

《孟子》二章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孟子》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孟子》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孟子》二章测试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翻译,划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指内城),七里之郭.(指外城),环.(包围)而攻之而.(却)不胜。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句首语气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的原因),包围起来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指城墙)非不高也,池.(指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指武器装备)非不坚利.(锐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弃城而逃,这是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凭、靠)封疆之界,固.(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人)多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寡助。

寡.(少)助之至.(极点),亲戚畔.(同“叛”背叛)之。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族内外的亲戚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凭)天下之所顺,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去攻打那连族内外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翻译,划分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的复习训练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的复习训练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的复习训练题及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必先苦其心志二.翻译以下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以记之2、以下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为哪一项()A、行拂乱其所为入那么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4.选出讲解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那么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C.敌:出那么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四、问答题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孟子》二章 复习精选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复习精选题及答案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复习精选题及答案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2.域( )民3.寡( )助4.忧患( )5.畎( )亩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2.失道者寡助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6.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

(1)故(2)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作者是,他是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温故而知新C.桓侯故使人问之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文中的“亲戚”古义是,今义是。

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6.“得道”为什么重要?请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①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②不能治士③,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①馁:饥饿。

②士师:法官。

③治士:办案。

1.根据短文判断该文出自;孟子主张“行仁政”,我们学过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这一思想。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比其反也( )(2)则冻馁其妻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么?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池非不深也( )(2)委而去之( )(3)以天下之所顺(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侑道者多助B.去国怀乡去留两便委而去之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辍耕之垄上攻亲戚之所畔跳往助之3.文中空缺处按照原文填写。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选文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曰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晏予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曰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jì):天放晴。

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晏子避席对曰( )(3)齐人固善盗乎( )(4)叶徒相似( )(5)晏子入见,立有间( )(6)逸而知人之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略作评析。

14. 一个女孩,总觉得自己屈材。

和班上同学比,自己成绩稍差,她就抱怨老师“水平太低”;参加作文比赛没获奖,她就埋怨比赛组织者“有眼无珠”;父母过早双亡,兄妹相依,她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哥不设法把她送到省城更好一横线的中学读书。

一天,友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意自定,文体不限,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16. 给加横线字注音米粟()亲戚畔()之傅说()法家拂()士17. 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池非不深也。

古义:今义:20.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河曲智叟亡以应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国恒亡安能辨我是雄雌则有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21.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人因不能无失。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参考答案1. 1.xù 2.yù 3.guǎ 4.huàn 5.quǎn 6.bì2. C3.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 1.至商无上至理名言2.寡不敌众寡廉鲜耻5.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6. 这样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使他无所不能7.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贵君轻8. 1.(1)所以 (2)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9. 1.孟子战国 2D.A、D 4.内外亲属专指族外亲属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略10. 1.《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等到凄于和孩子3.如果法官不秉公办案,如何处置4因为孟子连用两个事例类比,将宣壬置于无路可逃的尴尬境地,宣王只能环顾左右而言他11. 1.(1)护城河 (2)放弃 (3)归顺、服从2.B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1)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2)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4)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5.以攻城和守城为例来论证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