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上)1002.

合集下载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医学、理学部分)(供学术学位研究生参考)。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医学、理学部分)(供学术学位研究生参考)。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一九九七年六月说明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

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1种。

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4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3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ppt课件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等 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心理障碍:适应不良,酒、药依赖等 心身疾病:高血压,哮喘, 溃疡病等 性应激有利于调动机体的功能,提高
适应性 • 过度的应激会造成过度反应,直致衰竭和 死亡 • 心理应激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 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以及脑神经细胞 突触改变 • 药物、心理调节、松驰及运动可恢复以上 变花
运动、养宠物等。 • 助人为乐,帮助和人民健康
要大力普及有关精神卫生知识,人人需要精
神卫生(尤其要关怀弱势群体) 精神卫生需要由政府各有关部门及民间组 织共同参与 要对侮辱和歧视精神病患者现象作坚决斗 争 推广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把精神卫生纳入到精神文明的范畴中去 扩大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9
精神卫生问题非常常见(2)
美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
ECA/DIS/DSMIII
任一 DIS 疾病 .2 0.7
终生 32.2 16.4 14.6 5.8 1.5
10
精神障碍对社会带来的巨大负 担
• 精神病是常见病:患病率高,容易复发,行为
二奶现象 • 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小皇帝,望子成龙,负担过 重‚过分保护 • 老龄问题---离退休,空巢现象,孤独 • 大城市---人口拥挤,噪声,其他污染,移民. •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 婴幼儿时期:胎教,母子关系,关键期作用: • •
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十分重要.养育方式不当:言语,交往,情绪行 为控制差 儿童期:怕生,孤独症,学习困难,注意集中障碍,抽动障碍 生活技能:问题的解决、批判思维、交流、人际交往、共感及应对方 法(儿童—朋友学校) 青少年时期:逃学,焦虑,说谎,家庭暴力,吸毒,网瘾,过度节食, 中年时期:压力大,负担重,婚姻危机,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容易 焦虑抑郁 职业需求与工作技能、社会功能训练、工作环境的心理社会气氛、提 供咨询、早期康复、失业救助和培训 更年期:内分泌变化,情绪不稳,抑郁烦躁 老年期:离退休综合症,疑病,偏执,焦虑抑郁、痴呆 除降低死亡和 病残外,改善生活质量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资料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资料

医疗机构
提供精神科医疗服务
在医疗机构提供精神科医疗服务,包括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康复等,保障患者的身心 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
在医疗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在医疗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公众的心理健 康素质。
团体辅导与训练
团体辅导
01
通过小组的形式,提供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促进个
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团体训练
02
通过特定的训练活动,如沟通技巧训练、压力管理训练、情感
表达训练等,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团体治疗
03
通过小组的形式,提供心理治疗干预,如人际互动疗法、家庭
系统疗法等,帮助个体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06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未来 发展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精神卫生健康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 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精神卫生健康问题。
标准化培训
制定国际化的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标准,促进各国在精神卫生健康教 育领域的培训和发展。
研究合作
鼓励各国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推动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分类
精神卫生涵盖了各种精神障碍的 预防、治疗和康复,包括心理咨 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精神卫生的重要性
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卫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 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自 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改
善生活质量。
预防精神障碍
通过精神卫生教育和健康宣传,可 以增强人们对精神障碍的认知和预 防意识,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

04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下1002

04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下1002

(二)问题集中性应对
–问题集中性应对是指直接指向应激源的应对方式。
• 1、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 指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而不是改变自身的方式来 处理心理应激,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
• 2、预期应对:增加人们的应对能力,可以减轻应激 反应。预期应对可分为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 后果预期是指一个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对该行为将会产生什 么结果的预测;
(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 韦纳(B.Weiner,1971)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三个维度: – 第一,观察者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 – 第二,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稳定)还是 偶然发生的(不稳定), – 第三个维度即控制。
• 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任务 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 因素是指个人的运气。
– (2)行动规划。设想一种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应激情境, 预期可能发生的困难,个体可以实践或排练相应的反应。
– (3)自我调控。这是一种通过认识控制应激反应的能力。 主要通过解释负性情绪、重新认识评价来减轻可能发生的 应激反应。
3、问题集中应对程序▲。
• 解除压力步骤:
– 1、停止:停下来确定问题。 – 2、选择:列出所有选择。 – 3、决定:哪个选择最好。 – 4、行动:作出执行计划、行
• (9)转换: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例如, 一位剧烈心理冲突的病人,虽然身体无恙,却出现心悸、气 短和多汗等躯体症状。临床上的瘫痪、感觉缺失(失明、失 聪)及心因性疼痛,可以解释为通过心理冲突转换为躯体症 状,以帮助病人摆脱自我困境。
• (10)抵消: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抵消已经发生了 的不愉快事情。有人将强迫症病人反复洗手的行为,看作是 一种潜意识的抵消机制。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及调节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及调节
关 系 融 洽 , 应 能 力 良好 。 适
资 料
用对人 的心 理活 动和行 为具有显 著 的影
响, 内部语 言可以引起或 抑止人 的心理 和 行为 。 自我暗示 即通 过 内部 语言 来提醒
和安 慰 自 己 , 提 醒 自 己 “ 要 灰 心 ” 如 不 、 “ 要 着 急 ” “ 切 都 会 过 去 的 ” “ 情 不 、一 、事
临 床 论
C Hl £ C o M M UN I Y D o C T PS N SE 丁 o
精 神 卫 生 心 理 健 康 及 调 节
张 艳 华
退步适应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 , 造成恶性 循环 , 最终导致身体疾病 。
富有节奏和情趣 , 而且能 高效地发挥人们 的潜能 , 而获得 心身 和谐 和心理健 康。 从
10 5 30 1长春市人 民医院
事实上我们 每个人都 可能 面对 不 同
程度的生活变故 、 职业抑郁 、 职场冷暴力 ,
情绪 的表现适 当是该 哭就 哭 , 笑就 笑 , 该
而不要无 限地压抑 自己的情绪 。此外 , 培
关键 词
精神 卫生
心理
健 康
家庭 冷暴力 , 孤独是现代人时常感觉到 的
统放松练 习 , 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 压 升高、 头痛 、 手脚 冒汗、 腹泻 、 眠等生 理 睡 反应 , 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 虑
崩溃 , 通过 交谈促 进其情 感流 露 , 使其恢 复 自信 、 自尊 , 渐深 刻感受 到生命 的顽 逐
强和生存的意义 。实际上 , 每个人生发 展 阶段都潜伏着各种问题和危机 , 人类 正是
地似乎不断在文 章 中规 划一个 诗人 的 自

04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下)1002

04心理因素与精神卫生(下)1002

4、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 (1)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 )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 心理痛苦,为人们赢得时间以便适应外界的挑战。 心理痛苦,为人们赢得时间以便适应外界的挑战。 • (2)但也必须看到,人们在此时只是借助于自欺或 )但也必须看到, 歪曲现实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 歪曲现实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自我防御机制常 会妨碍人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会妨碍人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3)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 ) 心理障碍者可能依赖于某种防御机制, 制。心理障碍者可能依赖于某种防御机制,或毫无 变通地使用单一机制(如否认 处理不同问题 变通地使用单一机制 如否认)处理不同问题。防御 如否认 处理不同问题。 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第二章 亚个体 精神卫生学 (三)
毛富强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 主任 总医院心理咨询门诊 副主任医师
四、应对方式
• (一)应对方式及分类
–1、概念:应对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 1 概念: 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2、内涵:是人们为了缓解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摆脱心身 2 内涵:是人们为了缓解应激对个体的影响、 紧张状态,有意识地综合评价、 紧张状态,有意识地综合评价、判断生活事件的严重程 分析自己能力与现实条件,选择、 度,分析自己能力与现实条件,选择、确定自己认为恰 当的应对手段时产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策略。 当的应对手段时产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策略。 –3、作用: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 3 作用: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应激结果的重要中间变量。 它是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 它是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 –4、分类: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 4 分类: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 和自评。 和自评。

心理护理与精神卫生

心理护理与精神卫生

帮助个体和群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目标
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情感支持、强调家庭和社会支持、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
原则
1
2
3
通过心理护理,个体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护理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关注其社会适应和情感发展,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尊重个体权利
强调预防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手段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预防为主
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法,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跨学科合作
未来心理护理与精神卫生的重点将更加注重预防,通过早期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预防为主
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
个性化护理
从生命早期到老年阶段,心理护理与精神卫生将贯穿全生命周期,关注各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健康问题。
全生命周期关注
远程医疗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实现远程心理咨询和治疗,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获得优质的心理护理服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与精神卫生需求日益增长,为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02
心理健康服务普及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为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区康复的支持
04
CHAPTER

精神卫生与医学心理学

精神卫生与医学心理学
理健康服务机构。
服务内容
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 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以 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
服务方式
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 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以适应 不同人群的需求。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挑战与对策
资源不足
目前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相 对不足,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 量和覆盖面。
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精 神卫生问题中的作用, 如应激、家庭环境、社 会支持等。
未来研究与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加强精神卫生与医学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如神经科学、 生物化学、社会学等,以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
个性化治疗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个性化治疗研究,为不同患者提 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02
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的定义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医学的交叉学科
旨在提高医疗质量, 促进人类身心健康
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的科 学
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
心理评估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 评估,为诊断和治疗提
供依据
心理咨询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 指导,帮助其应对心理
问题
心理治疗
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 ,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
综合治疗
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医学心理学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 估,包括身体状况、心理 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等方 面。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包括认知训练、情绪调 节训练、行为矫正等。

世界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

世界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

世界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精神卫生是指人们在心理、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健康状态。

它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世界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方面的健康状态,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它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二、精神卫生的现状在当今世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其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精神障碍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三、心理健康的保持方法保持心理健康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其次,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四、精神卫生的治疗方法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人们,精神卫生的治疗方法也非常重要。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和情绪,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保持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支持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人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美好的世界。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

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资料: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引言:世界精神卫生日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精神卫生的关注和支持而设立的。

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知、处理情绪的能力和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

它对于个人的整体幸福感、社会关系以及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资料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心理健康素养的十个方面,帮助您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意味着理解、接受并对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保持真实的看法。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挑战,您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和情绪,从而增强自信和自尊。

二、保持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将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应对方式的能力。

通过学习自我平衡、情绪调节和冥想技巧,您可以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三、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非常重要。

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寻找支持的方式,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和应对能力。

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学会沟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能够帮助您享受更加健康和愉快的人际关系。

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可以恢复身体和大脑的功能,提高注意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六、培养积极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是现代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但如何应对压力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学会放松技巧、时间管理和设置合理目标等,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压力,并保持心理的健康。

七、保持适度的锻炼适度的锻炼有助于释放压力和提高心理健康。

定期参加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或参加团体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改善心情和自我感觉。

八、培养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会感恩、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及培养自我体验的能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

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日益繁忙和压力加大的现代社会中,良好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此,制定一个有效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1. 了解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则强调个体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的健全与积极。

了解这两者的概念和含义,是制定有效规划的第一步。

2. 评估与识别问题针对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评估与识别。

通过医学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全面的身体和心理评估,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 制定目标与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明确的目标与策略。

例如,如果个体存在焦虑和抑郁问题,目标可以是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策略可以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身体运动等多种方法。

4. 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是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和指导,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处理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都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6. 培养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稳定且富有情感的联系,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7. 增强心理韧性与应对能力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是应对生活中挑战和困难的重要能力。

通过学习和训练,个体可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逆境。

8. 定期复查与调整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调整。

随着个体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结语: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规划是保障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了解问题、制定目标与策略、心理咨询与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社交支持、增强心理韧性与应对能力以及定期复查与调整,个体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感。

精神卫生基础知识

精神卫生基础知识

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精神卫生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极其重要的领域。

它关系到我们的心理状态、情绪调节、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了解精神卫生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生活挑战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精神卫生。

简单来说,精神卫生指的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良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能够有效地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同时能够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它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自我认知、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影响精神卫生的因素有哪些呢?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

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这并不意味着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病史,个体就一定会患病,但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生活环境,如贫困、家庭暴力、社会歧视等,都可能对精神卫生产生负面影响。

童年时期的经历同样关键。

遭受虐待、忽视或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了解了影响因素,我们再来看看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过度的担忧、紧张和不安。

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身体症状。

抑郁症则以持续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为主要特征,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

此外,还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那么,如何维护良好的精神卫生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等。

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维持内分泌的平衡,从而对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合理的饮食能够为大脑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保持思维的清晰和情绪的稳定。

运动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

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

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

第一节 概 述
一.

医学心理学
1.定义/三类因素/两大内容(P1) 2.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由
来与发展
二.精神卫生学
1.定义/两种类型 (P2) 2.中心内容和主要活动
三.精神病学
1.定义
2.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P2~3)
第二节 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
一.人不仅具有生物特性,同时具有心理 社会特性 二.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三. 饮食障碍
1. 基本表现: 厌食.贪食.偏食 2. 神经性厌食(P41) (1) 临床特点 (2) 相关因素 (3) 人格特征 (4) 治疗
第二章 心理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1)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① 共性 “知”:感知觉、记忆、思维 “情”:情绪、情感 “意”:意志、行为 ② 特性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信念 个性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1.新医学模式的要求; 2.满足社区人民健康需求的基础;
3.实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P7~8)
第一章 心理社会与健康
第一节 心理应激
一. 应激的定义及其特点 (一) 应激的一般概念 1. 应激是有害环境对机体的刺激 2.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环境的反应 3. 应激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过程
(六)智能障碍 痴呆 全面性痴呆 部分性痴呆 心因性假 性痴呆 童样痴呆
二.情绪和情感障碍
情绪高涨 情志和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 意志减弱或缺乏 精神运动性 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违拗症 刻板动作 刻板言语 模仿动作 模仿言语
四.意识和意识障碍
(一)以意识清晰程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 意识浑浊 昏迷状态 (二)伴有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是改变的 意识障碍 谵妄状态 朦胧状态 自我意识障碍(双重人 格 人格解体 自知力缺乏)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教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教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教一、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1 精神卫生的定义1.2 心理健康的定义1.3 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二、常见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预防方法2.1 抑郁症2.1.1 抑郁症的症状2.1.2 抑郁症的预防方法2.2 焦虑症2.2.1 焦虑症的症状2.2.2 焦虑症的预防方法2.3 自卑心理2.3.1 自卑心理的表现2.3.2 自卑心理的预防方法2.4 压力管理2.4.1 压力的来源2.4.2 压力管理的方法三、提升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3.1 健康的生活方式3.1.1 规律的作息时间3.1.2 均衡的饮食3.1.3 适度的运动3.2 积极的情绪调节3.2.1 寻求社交支持3.2.2 学会放松和休息3.2.3 培养兴趣爱好3.3 学会应对挫折和困难3.3.1 接受现实和积极面对3.3.2 寻求帮助和支持3.3.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问题4.1 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的普及不足4.2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4.3 社会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五、加强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和方法5.1 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的认识5.1.1 举办宣传活动5.1.2 制作科普资料5.2 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5.2.1 在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5.2.2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5.3 政府加大精神卫生政策和投入5.3.1 加大精神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5.3.2 增加精神卫生机构的建设和投入六、结语。

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

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

精神卫生防治核心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精神卫生的健康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因此了解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知识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了解精神卫生的基本概念是掌握核心知识的第一步。

精神卫生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状态。

它与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关,以及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知识包括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和促进精神健康。

了解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精神卫生防治的重要内容。

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了解这些精神卫生问题的症状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自己或他人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例如,焦虑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紧张、担心和恐惧,而抑郁症的症状则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我评价过低。

了解这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也是精神卫生防治的关键内容之一。

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例如,遗传因素可以增加某些精神卫生问题的风险,而生物因素可以影响脑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导致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

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是精神卫生防治的重要内容。

精神卫生问题的诊断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学家进行,他们会通过面谈、观察和测试等方式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旦诊断出精神卫生问题,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精神卫生问题的康复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精神卫生防治的核心知识还包括如何预防和促进精神健康。

预防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可以从儿童时期开始,包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促进精神健康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调适和保持社交活动等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中国道家认知疗法
– 简称ABCDE技术
• (1)调查患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
(Actual stress factors);
• (2)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elief system);
• (3)分析其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 (Conflict & coping styles); • (4)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Doctrine direction); • (5)评估与强化疗效(Effectevaluation) 。
–(1)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 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 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2)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 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 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 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是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 是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 不仅要吃,而且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 上也不会狼吞虎咽。
(二)应激认知评价理论
• 1、拉扎勒斯(Lazarus RS,美国)实验。
– 将被试分成三组同看一部电影,内容是一次极严重的工 伤事故。
– 看电影前告诉第一组,这部电影包括人物、流的血都是
假的;告诉第二组,电影里事情是真的,强调安全的重 要性,主要目的是进行教育;第三组不作任何介绍。
– 在看完电影之后,前两组人由于看电影前已获得有关信 息,能够适应影片中的恐怖镜头,生理应激反应比较弱; 而后一组人则明显不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可见, 同样的刺激或变化,并不都引起同样的应激反应,只有 当个体认识并评估威胁存在时候,才出现应激。
(三)人格特点与精神卫生
• 1、人格特点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型式、生活方式和习惯。
• 2、人格特点影响个体对各种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与 生理反应。
• 3、人格特点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 方式、能力与效果。 • 4、人格特点影响着一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 上决定了个体所能得到和利用的社会支持的质量。 • 人格特点影响或决定的,是精神障碍的非特异性因素,又 可以成为精神障碍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格特点是个体在各
中国道家哲学思想
•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 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 知和处下,以柔克刚;
•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庄子(庄周),战国时期宋国 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公 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老子(李耳),春秋末期楚国 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前571年-前471年)。
谢谢!
(三)神经症的认知特征
• 抑郁症:对自己和外界的全面负性认识。
• 焦虑症:无根由地担心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已经受 到威胁。 • 惊恐发作:灾难化地解释自己的细微躯体或心理 体验。
• 恐怖症:极度夸大某些情景和对象的危险程度。
• 强迫症:过分担心可能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反复 的检查、核对和排除。
• 疑病症:多分担心自己的健康,以至于反复求医, 过度临床检查。。
(二)人格的特点
• 1、稳定性与可变性。
– 人格是指人在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个性心理特征。人格具有稳定性特点,并不排斥人格的可 变性,只是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
• 2、独特性与共同性。
– 人格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交互作用 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塑造了各自独特的人 格特征。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级或某一个民族具有共同 的典型的人格特征。这种心理上的共性是在一定的群体环 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并具有稳定性和 一致性。
种刺激作用下发生精神障碍的重பைடு நூலகம்心理机制。
(四)应激易感性人格和抗应激人格
• 1、A、B、C行为类型▲ :
– A型行为特征:形容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向,是心 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危险因 素。
– B型行为特征:是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 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 C型行为特征:为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抑郁、焦虑、克 制等,具有C型行为人易发生心身疾病(如癌症)。 • A型行为类型、C型行为属于应激易感人格,B型行为类型人
Email: maofq@
天津内观研修所
/maofq1968
2、Lazarus应激的认知理论。
• 1、初级评价。个体对自己是否受到事件威胁做出判断。判 断事件无关无反应;判断为平和,产生积极愉快;判断为 威胁,个体就会紧张,进入应激状态。 • 2、次级评价。是个体评价和选择对事件威胁的应对方式和
适应能力。在次级评价中,个体要判断自己能够利用的人、 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消除应激的各种应对方式、由 于应对活动可能带来的新的问题。 • 3、认知性再评价。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从这些变化中会获得一些信息反馈, 个体通过再评价可能会使应激的性质与强度发生变化;或 者通过防御性再评价,变成了没有威胁性的事件。
三、认知评价
• (一)概述
– 认知评价是大脑的功能。
– 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 身反应,因而是应激源是否会导致个体应激反应、并决
定应激反应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 认知评价是指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看法,它涉及一个 人的思想、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等。 • “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 的判断。” •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
• (二)需要的特点
– 1、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 2、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旧 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 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
– 3、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三)需要的分类
• 1、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四)需要层次理论
– 马斯洛(美国,1968) • 1、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 2、安全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 惧和焦虑的需要。
• 3、爱和归属的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 追求爱情,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
•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得 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信。 • 5、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 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 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第二章 亚个体 精神卫生学 (二)
毛富强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
总医院心理卫生门诊副主任医师
第四节 心理学因素与精神卫生
• 一、需要
•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 件的欲求。有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 求恢复平衡。
• 3、整体性。
– 首先表现为人格内在的统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 行为之间保持和谐一致;其次,个别的心理特征也只有 在人格的整体中,在与其它个性心理特征的联系中才有 确定的意义。
• 4、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 人既有生物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因此,在考虑人格的 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人格带有自身的生 物学烙印。
(六)辨证唯物认知评价法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坏里包含着好。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诗经》)
•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好可由坏转化而来。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现在坏,将来好。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否极泰来”。(《易经》)
•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以下两类:
• 1、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 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
• 2、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要求,如对文化 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 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的审美观 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 证。
二、人格特征
• (一)人格及其结构
– 人格乃是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 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 1、意识倾向性。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制约着人
的全部心理活动。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 2、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 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是自我调控系统的核心,它 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它具有自 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四)抑郁症的认知方式
• 非此即彼。
• 灾难化。
• 以偏概全。
• 选择性(只选择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 先入为主。 • 情绪推理(跟着不良情绪走)。 • 个人化(将失败或别人的错误,均归因于自己)
(五)认知重组技术
• 合理情绪疗法
•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事件 – B: Beliefs——相应的信念,是引起个体反应 的直接因素。 – C: Consequences——情绪与行为结果
格则属抗应激人格。
• 2、坚韧人格:属于抗应激人格。
– 在压力情境下,个性愉快、很少烦恼,表现为吃苦、耐 劳、勇敢、果断。
– 是对抗应激和心力憔悴的缓冲物,坚韧人格特征可以概 括为奉献、控制和转变,能灵活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