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郭治民到云南支教的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二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二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 少数民族学生帮扶

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 少数民族学生帮扶

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少数民族学生帮扶
案例一:
某大学的辅导员小李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注意到学校中有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小王,他来自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家庭,家庭条件相对较为贫困。

小李主动与小王交流,了解到小王心理压力较大,学业压力也很大,由于文化差异,他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也遇到了困难。

小李决定给予小王帮助和支持,帮助他顺利度过大学的学习阶段。

首先,小李与小王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鼓励他主动与辅导员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其次,小李向学校申请了一些减免学费和奖学金的机会,帮助小王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减轻他的负担。

同时,小李与小王积极合作,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解决了学业上的问题。

小李为小王提供了学习辅导和指导,帮助他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最后,小李还帮助小王参与了一些校内活动和社团,并鼓励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项目,提高他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小李的帮助和支持,小王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并获得了一些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小王自信心大增,也展现出了深厚潜力。

这个案例中,辅导员小李通过了解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困难状况,根据小王的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种量身定制的帮助方式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有效。

支教教案合集6篇

支教教案合集6篇

支教教案合集6篇支教教案篇1课题:叶子上的“血管”课型:绘画课时:一课时教学目的:情感____感受树叶的美感。

认知____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构造。

操作____用常用美术工具材料表现树叶的美。

重点:用铅笔、水彩笔、水笔、等画树叶。

难点:绘、制出各种形态具美感的树叶,并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已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各种树叶、绘、制好的范例图。

学具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树叶,彩色纸张、剪刀、胶水、各种笔具,等常用美术用具。

教学过程:一.入导入:播放美丽的森林、树木、植物。

春、夏、秋、冬景色各种树叶特写。

二.导入:启发学生讲一讲春姑娘或秋天的童话三.启发谈话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有没有注意到校园的花草、树木季节不同会有什么不一样?1.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树木的花衣衫,“季节不同树木的花衣衫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活动绿、黄、红等,师:适当引导)二.结合教材揭示<<叶子上的小“血管”>>1.师:展示树叶提问?叶子有“血管”吗?学生回答师引导“血管”就是叶脉。

2.叶脉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学生活动叶子上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

三.观察、探索1.师:展示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拿出收集的树叶交流仔细观察,比一比有什么不同)2.师:提问。

(1)你们看到的树叶外形有什么不同?边沿有没有不同?学生发言各种形状的可能性,师:适当板画外形,供学生参考。

(2)颜色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言混色、带色点的都有可能(3)不同的树叶“血管”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多片叶子间(详细对比、细致入微观察)学生发言师:适当板画。

(4)正面背面有什么不同?(5)摸一摸这些不同的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发言(6)还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发言组织学生说一说对叶子的感受(师:总结;每一种树叶都有各自的面目,象小朋有的脸蛋,虽然每人都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但没有绝对的一样。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云南省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生动又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蒙古族、藏族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多彩的云南》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云南的魅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小学美术《支教》教案

小学美术《支教》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支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通过讲解支教活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支教对于贫困地区学生的帮助,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2)掌握人物绘画的基本技巧,学会运用线条、色彩表现人物动态和情感。
举例:教授人物绘画的基本方法,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独立设计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支教主题作品。
3.学习支教过程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掌握人物绘画的基本技巧。
4.运用创意思维,设计一幅表现支教活动的美术作品。
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支教》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支教场景,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艺术鉴赏力。
2.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力,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生动描绘支教活动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交流。
小学美术《支教》教案
一、教学内容
《支教》是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章的教学内容。本章通过介绍支教活动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支教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支教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支教活动的重要性。
2.观察并描绘支教场景,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动态和情感。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时间,让他们充分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其次,对于教学难点的解析,我需要找到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国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行政区划,如省、市、县等。

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国旗、国歌、国徽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国家的基本信息,通过图片、地图等方式展示。

介绍国家的行政区划,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展示。

介绍国家的国旗、国歌、国徽等,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展示。

1.3 教学活动观看国家基本信息的视频或图片。

制作行政区划的思维导图。

学习国旗、国歌、国徽的相关知识,如设计自己的国旗等。

第二章:了解我们的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美食,如饺子、月饼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

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展示。

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通过图片、食谱等方式展示。

2.3 教学活动观看传统文化的视频或图片。

学习制作传统节日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灯笼等。

尝试制作传统美食,如包饺子、做月饼等。

第三章:探索我们的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基本组织,如家庭、学校、政府等。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医院、交通等。

让学生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如医生、教师、工人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社会的基本组织,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

介绍社会的公共设施,通过实地考察、图片等方式展示。

介绍社会的职业分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展示。

3.3 教学活动观看社会组织的视频或图片。

实地考察公共设施,如公园、医院等。

学习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贡献,如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等。

第四章:培养良好习惯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4.3 教学活动观看良好习惯的短视频或图片。

制定自己的良好习惯计划,如每天刷牙、按时完成作业等。

第五章:保护我们的环境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99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99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第699期)文学知识篇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方法(二)【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下雨天出门远行沈婧懿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就坐在光秃秃的床板上拨弄着他的木吉他,用自己很欣赏的嗓音动情地自弹自唱了一首Five hunDreD miles,然后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

他没打伞,远游的游子不需要这些,他的行囊尽可能地轻便,能扔的东西他一件也没留下。

他就这样走在大街上,头也不回。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在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

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

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

那里到处回旋着传说中的天籁,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就种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

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

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

雨越下越大,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

跳跃的雨滴跌入积水成洼的路面,了无痕迹。

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

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

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

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

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

的确,像这样的雨天,这样坑洼不平的马路,错过了这班车,谁知道下一班什么时候再来,有没有下一班都是个问号。

2024年四年级品社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浙教版

2024年四年级品社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浙教版
当堂检测:
1.请列举出云南的三个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特色文化。
答案: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藏族(晒佛节)。
2.请描述云南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
答案:云南的自然环境多样,高山、平原、盆地等地形都有,这种多样性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例如,傣族生活在热带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而藏族生活在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案例研究法:分析具体的少数民族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项目导向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云南特色文化展示的项目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导入:播放云南风光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基本情况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播放云南风光宣传片和展示图片,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云南的兴趣,让他们对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产生了好奇。同时,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在讨论和分析中更好地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我在项目导向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任务分配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小组在完成项目时遇到了困难。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云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和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文化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云南这个具有丰富少数民族资源的省份,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特点,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基本概况,知道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分布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分布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有关云南的少数民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风情,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展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图,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如服饰、饮食习惯、节日等。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学支教思想教育教案模板

小学支教思想教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团结友爱的含义,认识到团结友爱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团结友爱,提高与人相处的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团结友爱的含义。

2. 学会团结友爱的行为。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团结友爱。

2. 如何培养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故事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

2. 学生:提前了解团结友爱的故事和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团结友爱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什么是团结友爱?”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团结友爱,共同成长》。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团结友爱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友爱就是关心他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 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团结友爱的意义。

如《小猫钓鱼》、《龟兔赛跑》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团结友爱行为,总结团结友爱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身边有哪些团结友爱的例子?(2)如何践行团结友爱?(3)团结友爱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好处?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环节1. 教师布置任务: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每人至少做一件团结友爱的事。

2. 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计划。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团结友爱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环节中的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积极性。

2. 检查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了解团结友爱的践行情况。

3. 收集学生课后分享的感悟,评价学生对团结友爱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团结友爱,共同成长一、团结友爱的含义二、团结友爱的意义三、团结友爱的行为四、践行团结友爱。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改善自己命运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们的祖国1. 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地理、人口、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

第二课时:我们的社会1.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如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等。

2. 讨论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三课时:我们的责任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课时:我们的梦想1. 鼓励学生敢于梦想,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2. 教育学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五课时:我们的行动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努力改善自己命运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等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分组讨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4.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等。

3. 课后实践:关注学生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乐于助人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材》2. 课件:包含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3. 参考资料: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发展的相关文献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案例,拓宽学生视野六、教学内容第五课时:我们的责任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

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案(小学支教)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人文与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以及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社会、历史、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话题,通过故事、讨论、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激发他们对人文社会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和了解。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5. 激发学生对人文社会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社会1. 社会的定义与特征2. 社会结构与功能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单元:了解历史1. 历史的概念与重要性2. 中国历史简介3. 历史事件的影响与启示第三单元:探索文化1.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3.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第四单元:学习伦理1. 伦理的概念与原则2. 道德行为与道德规范3. 伦理困境与决策第五单元:公民意识与责任1. 公民的定义与责任2. 公民权利与义务3. 公民参与与社会发展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社会知识。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社会身份的责任和义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游戏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

3. 作业与测验: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人文与社会课程教材,如《人文与社会》、《社会与文化》等。

支教讲课主题教案设计模板

支教讲课主题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案名称(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填写,如:数学基础知识讲解、英语口语训练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游戏、故事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2. 讲授新课(1)根据教学目标,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3)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4.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布置作业(1)布置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引导。

以下为教案模板的具体示例:教案名称:数学基础知识讲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的运算和化简。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案2024必修三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案2024必修三

统编版必修三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学案奇台一中高一政治梁信端[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明确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能,说明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理解基层民主实践的途径与方式。

3.公共参与:积极、主动、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教学重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教学难点:为什么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课本知识自主预习】知识点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2.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3.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1)村民委员会①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主要职能: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调解民间纠纷, 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③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④管理意义: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或,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2)居民委员会①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②主要职能: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③产生:④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思考] 村(居)民委员会是基层政权机关吗? 知识点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1.实践途径:(1)民主选举: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

(2)民主协商: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3)民主决策①在农村,凡关系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作出决定。

西盟县组织师生观看“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五讲

西盟县组织师生观看“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五讲

西盟县组织师生观看“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五讲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时政)》2022年第03期
本刊讯(通讯员龚建军郭萍芝) 3月1日,云南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五讲。

西盟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县一中、县职业高级中学和县民族中学的全体师生积极参与观看学习活动。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走进大讲堂,以《奋斗的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题讲授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朱有勇院士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尤其是在花甲之年,以双手为笔、以双脚为尺、以汗水为墨,在祖國大地书写“科技扶贫”论文的故事,讲述科研团队同当地群众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朱有勇院士及他率领的扶贫团队成员的动情讲述,让观看大讲堂的全体师生深受感动。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不仅仅是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它还为以后自己该如何去报效国家,怎样去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指明了方向。

而朱有勇院士等专家学者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也激励着全体收看大讲堂的教师们时刻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彝族、傣族、白族、纳西族、藏族作业设计方案-导游基础知识》

《彝族、傣族、白族、纳西族、藏族作业设计方案-导游基础知识》

《彝族、傣族、白族、纳西族、藏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与背景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同砚了解和精通我国多民族之间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加深对彝族、傣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了解,增进民族和谐,培育同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设计内容与形式1. 彝族:(1)调查彝族的分布状况及特点,介绍其服饰、建筑、饮食等文化;(2)进修彝族的民歌、舞蹈,并进行现场实践;(3)用彝族语言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彝族文化的理解。

2. 傣族:(1)了解傣族的地理分布及习俗,进修傣族传统手工艺;(2)进修傣族的传统节日,制作傣族传统服饰或饰品;(3)观看傣族传统舞蹈表演,并进行感想与沟通。

3. 白族:(1)调查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崇奉,了解白族传统音乐;(2)进修白族传统绘画艺术,制作白族传统剪纸;(3)品尝白族特色美食,听取白族故事。

4. 纳西族:(1)了解纳西族的历史及传统节日庆祝方式,进修纳西族传统戏剧;(2)制作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进修纳西族文字;(3)倾听纳西族音乐,了解纳西族传统听说。

5. 藏族:(1)探究藏族的宗教崇奉及文化习俗,了解藏族寺庙建筑风格;(2)进修传统藏族舞蹈,体验藏族传统服饰试穿;(3)藏族传统绘画课程,进修藏族传统音乐乐器。

三、评判方法同砚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进修后,依据以下评判标准进行评判:1. 完成调查或资料整理的质量及深度;2. 创作出的手工艺品或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和表现力;3. 参与实践活动的乐观性及表现;4. 能否用所学知识进行跨文化沟通和沟通。

四、作业要求1. 同砚需要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相应的调查、进修、实践等活动;2. 同砚需要提交书面报告、手工制品或其他创作作品;3. 同砚可以选择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进修和实践活动;4. 同砚需要在规守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给老师。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同砚将能够全面了解和体验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进对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培育同砚的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的实践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的实践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的实践发布时间:2022-12-10T13:33:09.46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1月1期作者:马碧辉[导读] 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互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更具备活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彼此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文将从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教学现状,高中地理课堂双主体互动模式的优势,以及各种地理师生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马碧辉云南省永平县第一中学摘要: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互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更具备活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双向沟通的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彼此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文将从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教学现状,高中地理课堂双主体互动模式的优势,以及各种地理师生双主体互动教学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主体;师生互动;课堂实践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1-092-01引言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所开展的双主体活动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渠道。

因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可以为学生提出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于地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拓展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动力。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充分了解对方,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起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地理课堂上应当建立起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让这两个主体之间进行互动,才能够得到积极正向的课堂反馈。

一、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教学现状在一直以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太过专注于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希望提高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成绩,应试思维状态下导致课堂互动意识薄弱[1]。

阿者科计划

阿者科计划

阿者科计划一、概况(一)地理区位者科村很边远,坐飞机到了昆明之后,再坐公交车到这个村大概要8—10小时。

如果有吉普车,车程大概要6个小时。

(二)资源特色阿者科村于1988年建立,因其保存完好的四素同构、空间肌理、蘑菇房建筑和哈尼族传统文化,成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5个重点村寨之一,同时也是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阿者科村是典型的富饶的贫困。

富饶是梯田的文化景观,这是全世界最壮观的梯田大地雕刻艺术。

哈尼族祖祖辈辈开发梯田,从最高到最低有3000多级。

梯田在没有旅游开发的时候,就是一个生产空间,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景观,很吸引人,所以从景观的角度看,极其地富饶。

(三)社会经济情况这般美轮美奂的古村落,却是元阳县典型的贫困村。

全村共64户,479人,村内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年总收入仅3000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统也会渐渐消失,这不仅仅是脱贫攻坚的问题,更是留不住乡愁、是遗产保护问题;这同时也是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广大农村的缩影。

为解决以上问题,阿者科计划作为社会科学的试验田应运而生。

二、改造方向一、强调对梯田和传统建筑的保护。

在公司与村民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中,梯田的维护管理作为一条重要内容写了进去:村民负责景区内梯田的正常维护,并按季节耕种、管理、收割;崩塌的梯田要及时维修,保持梯田原有景观;不得随意撂荒梯田,不得随意在梯田种植水稻以外的作物。

而给村民分红方面,也强调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梯田的种植维护。

其中,根据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梯田的种植维护情况,给予70%的分红;根据是否在村里居住及是否保留户籍,给予30%的分红。

三、经营模式复兴、传统村落保护,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

好的利益机制调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强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意识。

全体村民在本地干部与外部技术援助人员的带动下,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三项事业。

实践证明,这一计划的实施,让这个随时可能衰落的小村寨,有了焕然一新的可能。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郭俊明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3)5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 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建立以教育服务为中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机制,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具体对策.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郭俊明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理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学生工作 [J], 王群
2.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学生工作 [J], 王群
3.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工作 [J], 张仲豪;高燕
4.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 [J], 姜晓宏
5.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学生工作 [J], 李丽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人生教案制作人:郭治民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思考:在我个人的想法中,我们去教的是不同年级,不同知识水平的小学生,并且我们萤火虫支教活动只有短短的半个月。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我们去支教的主要目标放在教授课本的知识方面。

一是时间短,能教的知识量不多;二是他们学习的知识不同步,我们更不是专业的老师,对学生们的实用性不大。

所以,我大胆地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思想教导方面,然后只是通过数学的形式,潜移默化中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思想。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我觉得应该让他们知道,不是为了上学而上学,而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让他们学会对人生进行思考,教给他们走出大山的方法及发奋的目标!教学的整体布置与课时目录:第一课时————————————《人生之加减乘除混》第二课时————————————《平面——图解人生》第三课时————————————《速解——捷径人生》第四课时————————————《变量——乐观人生》第五课时————————————《坐标——分析人生》第六课时————————————《画图——行动人生》第七课时————————————《应用——踏实人生》第一课时《人生之加减乘除混》一:课程基本信息授课地点:双屯小学教室授课时间:40分钟授课对象:双屯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授课人:郭治民课程名称:《人生之加减乘除混》二:教学目标1)首先,因为是第一次认识同学们,所以,并不打算在第一节课上很多的内容。

计划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引入我的教学思想,让同学们对我的课程有个整体的认识。

2)第二,因为对于同学们来说,我是刚走进他们生活的人,所以,我先要让他们认识我,除了介绍我的一些基本信息,还要让他们认识我的友好、我的性格。

3)第三,老师要很好地向同学们传授知识,最根本的是我们能很好地互动,互相沟通,互相信任。

所以,要在第一节课搞好师生关系,减小我们间的距离感,能玩成一片,认识大家。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激起同学们的热情,让他们乐于接受我的思想,从数学中学到学习的意义与目的,让他们知道他们辛辛苦苦来这里学习为了什么,学到如何思考人生,走出大山!2)难点:如何让同学们适应我的讲课方式,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如何从他们熟悉的数学课中表现出这门数学人生课的特点,让他们更多地去在学习基本知识时思考学习的目的;如何把握住尺度,让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学一样的课程而没人感到太难或太简单。

四、教学形式主要是互动传授,适时进行小组测试。

五、课前准备准备好学生名单,准备好相应的教案和课堂中需要的素材及教学中的小礼物。

向学校领导和我们的组长了解清楚学生平时的上课情况,生活习惯等有关学生的信息,做到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最大的成效。

六、教学过程1)介绍自己,要给同学们留下和蔼,风趣,友好,值得尊重的印象。

(大概5分钟)串词:同学们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让我们走到一起,先让哥哥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郭治民,(一边在黑板上写;一边风趣地调起课堂气氛说:郭是郭治民的郭,治是郭治民的治,民,还是郭治民的民),开个小玩笑啦,其实,哥哥平时生活中就是个喜欢玩笑的人,同学们不要把哥哥当成老师,就当成你们的兄长,在这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你们有什么事都可以找哥哥,哥哥都会尽力为你们解决的。

包括学习或者生活方面,哥哥的很多秘密大家也可以放心地提问,哥哥都会很乐意回答的!(减少我们的距离感,让大家打成一片,如果有喜欢起哄的孩子真的问起来我的秘密时,将大概花5分钟时间来回答,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2)介绍我的课程,引入教学目的,并争取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大概5分钟)串词:(如果有回答秘密环节,就先稳定一下课堂气氛,说:好了好了,这次先问这么多了,同学们先静下来,否则下次哥哥就再也不告诉你们哥哥的秘密了),你们知道哥哥这次来是给你们教什么的吗?(让同学们简单回答几次,保持着互动、活跃的氛围),嗯嗯,你们说得很对,那就让哥哥来总结说明一下吧,哥哥这次确实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但是,在哥哥心里认为,哥哥这次更像你们的校长(防止兴趣下降,吊住胃口),为什么呢?因为哥哥这门课是想希望你们了解你们在这里学习的目的,不是考高分,不是全班第一,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来用,学会日后可以通过利用自己的知识,走出大山,到大城市中去奋斗。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哥哥将慢慢给你们分析,到底我们如何才能成功!想问下大家,在你们的眼中成功是什么呢?(时刻保持着互动),嗯嗯,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如何大家都希望成功,那么,老师就放心了,接下来的课你们可要竖起耳朵来听,可能一不小心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让同学们对我的课程充满期待)3)了解同学们,分好组(大概10分钟)你们看,老师说了这么多了,还没去好好认识一下你们呢?这里老师只有你们的一份名单,老师也知道你们是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所以大家希不希望借这个机会大家认识一下呢?老师这里有个叫“大家好”的小游戏,能帮助大家互相认识,大概需要十个左右的同学上来参与(因为时间问题,只要一小部分同学参与,通过游戏的方法增进我们的友情),看看哪些同学比较积极,(若同学们很积极参与,就鼓励一下说,看来老师这次是来得很恰当啊,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主动,主动认识多点朋友,就会多点出路,这几位同学做得不错,大家要好好向他们学习,来告诉老师叫什么名字)or(若同学们怯场不愿上来,就奖励一下说,老师第一次来,带了点小礼物,谁先上来,老师就奖励给谁,如果他们还是不上,就说,你们不好意思上,那老师我自己来点的了,点到的上来,如:这位小妹妹你先上来,还有你……)等他们上来后,让他们在讲台前围成一个圈,伸出手一起拍手,第一位同学说:大家好,我叫AA,大家好;第二个说: 大家好,AA 好,我叫BB,大家好;第三个说:大家好,AA好,BB好,我叫CC,大家好……以此类推……说错的同学就有小小的惩罚(简短自我介绍或唱歌)游戏完后,给他们分好组,选好组长。

四,进入初步上课(大概15分钟)1)引入话题串词:很开心,现在我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在我们小学的数学中,加减乘除可谓是数学计算中最基本的运算,掌握了加减乘除,我们的计算将会毫无压力。

人生也如此,只有我们培养着最基础的品质习惯,我们才能很好的经营人生(引入数学与人生的联系),加减乘除相信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怎么用到我们的人生中,它们蕴含着什么寓意呢?2)故事加法大家都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了,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不是1+1+1=3?这里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学的加法去算呢?原来啊,在实际生活中,当人多的时候,大家都不愿自己多点付出,觉得这样自己就亏了。

但是没水喝的结果告诉我们,我们要有团队精神,乐于奉献,这样我们才能喝到水。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加法,是门耐人寻味的艺术,我们要想办法让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融和了团队的力量才能创造奇迹,成就成功的人生!3)动手练习现在出一道题目给大家做做:由1、2、3、4、5五个数来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相乘,求它们最大积的组合(适当地让同学们参与了课堂教学,增加气氛)答案:431*52=22412串词:不管同学们做得对不对,答案不重要,这道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很少会出现,老师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人生,给你几个数,不一定就考你的乘法,还要想想怎么去组合这些数,改变一下组合能有什么意外的收获。

在人生中也是如此,给我们一件事的时候,有的人就是按照我们已有的固定习惯去做,感觉做得很好,却不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逃不出固定思维的行动是没有竞争力的,你会这样做,别人也会这么做。

特别是对于我们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来说,老师我也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当我来到大城市的时候,发现他们家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以上,而我们的这些同学们就算成绩很好,很多人却因为经济问题不能去继续完成学业。

所以单靠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很难和别人比的,因为别人读的书更多。

我们要成功必须要发散自己的思维,打开想象,有创新的精神(给他们说明他们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优劣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并且能让他们加深这门课的作用的理解。

但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小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4)用混合法总结加减乘除来由于第一节课,时间比较紧,加减乘除今天就不一一讲了,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可以找我,我给大家讲下减法和除法的故事。

现在大家看看这个式子(a+b)×c-d÷e。

(如果时间允许,就让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回答一下,看到这个式子有什么想法,发散一下他们的思维。

若时间不允许,就自己讲)大家看看,这个式子是不是加减乘除都有了,这个叫混合运算。

作为数学计算,大家很清楚每做错一步可能整一道题就错了,但是,今天老师来这里就是跟你们从数学中学人生的,在人生中,不可能每一件事都一帆风顺,举个例子,我们在考试中经常考到了第一名,但是,在某一次考试时我们感冒了,或者我们因为一时不小心做得不好,考差了。

是不是说我们就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呢?显然不是的。

所以,当某一天我们走出这里,到大城市中去的时候,我们也有可能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我们不用在意,莫太在意生命过程中的成败,因为它只是综合运算中的其中一步而已,莫大的天才也不过做对了综合运算的某几步而已。

(若时间允许再讲一下爱因斯坦和马云的事例)七、学生回顾总结(最后5分钟)1)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关于这节课老师上课的方式怎样,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一下,虚心倾听他们的建议。

2)适当问一两个问题,探讨一下同学们收获多大,有没有进入了这门课的思维中。

3)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我的纪律要求,并告诉他们有关下节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课后)1)关于学生的建议,自己该怎么补足。

2)仔细回想分析,各个同学的特点,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案,让他们更好地学习。

3)找出学习积极,活跃的学生,让他们做带头作用,让整个班变得更团结,整体,一起快乐地学习!第二课时《平面——图解人生》一:课程基本信息授课地点:双屯小学教室授课时间:40分钟授课对象:双屯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授课人:郭治民课程名称:《平面——图解人生》二:教学目标1)改善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提升和同学们的关系密切度,从第二节课起要课堂进入正常化。

2)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平面图形的学习,首先掌握了基本的图形性质,然后在从图形学习中提取图形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将其提升为学生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图形的知识比较多,要严谨地分配好时间,在将知识升华为道理时,确保基本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学好课本所需的教学内容。

2)难点:如何在将图形与人生道理联系起来的时候,能让方式更加风趣,更加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更好地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