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众数》优秀教学设计
有关《众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有关《众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众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
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
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经理3000副经理__员工A900员工B800员工C750员工D650员工E600员工F600员工G600员工H600员工I550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
广告是否符合实际?(2)你有什么想法?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众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众数》教案《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
3、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4、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能针对不同情境正确选择统计量表示。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众数师: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你们填写成语的能力,大家想一想表现给老师看看。
请看屏幕:( )所周知万( )一心 ( )志成城师:三个成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那就是“众”“众”的含义是什么?(是大多数的意思)师:同学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挺扎实的,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众”字有关。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同学们手上的计算器在还没用到之前我们先不去碰它,能做得到吗?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
师:喜欢体育运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因为它能让人强身健体。
老师发现,我们很多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而且他们的球技也不错,老师这儿有一组学生的投篮练习成绩,请看屏幕:10个学生每个学生投10个球,练习成绩如下:单位(个)5 56 1 5 2 5 5 5 5你们能同桌合作,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吗?平均数是:4.4 中位数是: 5师:你们是怎样算出平均数呢?生:把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加起来再除以个数,就得到.师:大家也是这样算吗?师:这么说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所有数都关系,反映是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和所有数据有关)师:中位数呢,你们又是怎么求?生:(5+5)÷2=5师:说得真好,大家也是这样求吗?你们在求出中位数前,是先怎样整理这组数据?生:按大小排列顺序。
师:这么说中位数和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因为中位数处于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所以它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教案主要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众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数据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众数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难点: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操作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求众数的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众数的定义和求法PPT,用于呈现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用于操练和巩固环节。
4.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如调查某班同学最喜欢的季节,统计数据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季节。
让学生初步感受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明确众数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求众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众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完成求众数的任务。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众数》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众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众数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四教具准备投影。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485m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众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一、认识中位数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
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
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
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职员月工资经理 3000副经理 2000员工A 900员工B 800员工C 750员工D 650员工E 600员工F 600员工G 600员工H 600员工 I 6002、思考与讨论(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3、交流与沟通(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众数”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章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众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平均数,对于求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众数与平均数有所不同,它不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而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的方法,并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的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众数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据分析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众数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众数的含义:通过具体案例,解释众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求解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讨论求解过程。
4.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区分众数和平均数,并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不同作用。
5.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1众数课程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1众数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众数;2.掌握计算众数的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众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什么是众数;2.计算众数的方法。
难点1.在实际问题中理解众数的应用;2.理解多个众数的情况。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众数的概念;2.众数的计算方法;3.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实例演示法;3.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自己计算众数。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3, 2, 4, 2, 6, 3, 2,问他们觉得哪个数最常出现。
引出众数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介绍众数的定义和概念;2.讲解众数的计算方法:找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第三步:练习计算众数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组数据,让他们自己计算众数。
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纠正错误。
第四步:应用1.通过小组讨论,想象一下如果一家面馆每天卖出的面条分别是10碗、8碗、12碗、8碗、10碗,那么这家面馆最常卖出的是什么?2.通过小组讨论,想象一下如果学生们参加了一场数学竞赛,分别取得100分、80分、90分、90分、90分、95分,那么这场数学竞赛的众数是多少?第五步:总结和小结1.确认学生对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2.让学生思考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小组活动中,每组的计算过程和结果;2.小组讨论中,对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3.学生在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和思考。
《众数》教学设计
20.1.2众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集中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归纳─总结.四、教具准确多媒体演示.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问题1出示蛋糕店图片,引入问题,某蛋糕店,在一天内销售蛋糕100个,各类蛋糕销售量如下表:如果你是店主,进货时在选择蛋糕种类上,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抽取1-3名学生表述观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做引导.设计意图: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引入课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答.(二)探究新知问题2像这一类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归类叫做什么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众数的概念: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3练一练:求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① 3、4、3 、2 、4、5 、5、5、4 、4 、1② 2、3、2、-1、2、1、3、3③ 1.0 、1.1、0.9、0.8、1.2、1.7、1.9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在学案上总结出每组数据的众数,教师与教室流动观察学生完成情况.设计意图:设计三个小题分别为众数为1个,多个,以及没有众数三类题型,让学生从实际例子当中总结出众数的特点.(三)典例讲解例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根据上面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哪种尺码的鞋销量最多,哪种尺码的鞋销量最少?②请你根据上面①中得到的结果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7章《统计》(众数)教案1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7章《统计》(众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下第7章《统计》(众数)》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求众数方面,学生可能存在对众数概念理解不深,求众数方法不明确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释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求众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众数的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
2.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确众数的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
小组合作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教学素材(包括数据集、统计表等)。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众数。
例如:某商场举行抽奖活动,奖品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奖品总数相等,请问哪种奖品的中奖概率最大?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众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讲解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包括: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比较大小,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或者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计算每个数出现的次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众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众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众数的教学设计
引言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在人教版教材中有效地教授众数的概念和应用。
众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分布和集中趋势。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提高其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
- 理解众数的概念和定义;
- 掌握计算众数的方法;
- 能够应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众数的概念
- 列举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数据的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中心值的概念,并引出众数。
步骤二:讲解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解释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 教授计算众数的方法:通过频数表或直方图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步骤三:练计算众数
- 给学生一组数据,让他们按照步骤二的方法计算众数;
-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过程和结果。
步骤四:应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利用众数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步骤五:总结和扩展
- 总结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
- 鼓励学生思考众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以及其他与众数相关的统计概念。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 检查学生计算众数的准确性;
- 评估学生应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灵活
调整和扩展。
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
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1众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1众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众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众数;2.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3.运用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众数和其他统计中的概念的区别;2.运用众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做习题,自己掌握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众数相关的问题;3.演示教学:教师通过具体实例演示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组某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数据,让学生尝试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讲解众数的概念。
2. 讲解与练习1.讲解众数的概念,通过例题演示众数的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计算众数,分组讨论如何求解、如何确定众数;3.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练习题。
3. 贴近实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所学的众数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例如:某市发放环保奖励,一共有1000个名额,每个名额奖励金1000元,现有65万市民申请,如何确定每个市民能获得到奖励?学生可以运用众数知识,对市民的收入、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获得奖励的市民所在的收入、面积、家庭人数等特征,进而决定每个市民能获奖金的金额。
4. 总结回顾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总结,让学生掌握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对众数的理解,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众数。
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通过对学生会做的题目进行测试,对学生众数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课堂讨论:通过听取学生对于统计文献的讨论,评价学生对于统计学概念的理解;3.任务完成:通过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实际问题解决等评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2.杨晓岚. 看懂数据: 统计学入门 [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3.King, J. T., & Rohlfing, D. L. (2002). Practicingintermediate-accuracy arithmetic can improve arithmeticproficien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4), 776.。
人教版五年级下《众数》优质教案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统计——众数。
设计理念: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数学概念的来源;提供探究任务,明晰数学概念的内涵;组织变式训练,深化数学概念的理解;回归问题原型,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准备:小组活动记录卡。
多媒体应用: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情入境,孕伏旧知。
1、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相信大家一定都愿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是不是?那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展开一场超级无敌争霸赛,看看谁最具有敏锐的洞察和分析决策的能力。
(课件展示开幕式场景)接受挑战吗?2、(课件展示第一回合:圆圆跳绳)。
问题情境:一次跳绳比赛中,圆圆所在的第七小组跳绳成绩如下:26 113 121 125 127 130 142圆圆的成绩是113,她算出这次跳绳成绩的平均数是112,所以她跟妈妈说,这次跳绳她的成绩居中上游,你认为她对自己的评价准确吗?3、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提问,落实下列问题:(1)谁来发表你的见解?(2)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112正确吗?(3)应该跟什么数比较?为什么?(4)什么叫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5)圆圆的成绩到底怎么样呢?4、课件展示问题答案:不准确,应该将圆圆的成绩跟中位数125比较,居中下游。
5、祝贺你,勇闯第一关。
下面这个问题一定不在话下。
二、合作探究,拓展新知。
1、展示问题情境,理解众数含义(课件展示:第二回合选演员)问题情境:五(2)班要选10名同学参加集体舞比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1众数课程设计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1众数课程设计一、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学中的平均数,并且对于数据之间的关系有了基本的理解。
本次课程将引入更加深入的概念和应用,通过教授“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特征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提高学生对于数据分析和应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 活动一:认识概念活动目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具体步骤:1.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例如:3, 5, 6, 6, 9, 12, 15;2.学生观察数据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3.学生分别在课堂上或者小组中讨论,提出自己对于“众数”的理解;4.老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给出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5.学生自主运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数据中的众数。
教师指导:在引导学生讨论时,老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特征出发,推理得出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活动二:应用练习活动目的:帮助学生将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一步掌握计算技巧。
具体步骤:1.老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某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分别是74,80,80,85,85,90,90,95,95,95,请问这个班级的众数是多少?2.学生自主计算众数;3.学生思考并讨论众数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指导:在学生独立计算众数的同时,老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数据本身的分析。
例如,在本题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同学们成绩的分布状况,为什么出现了众数等。
3. 活动三:交流展示活动目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巩固知识点并提高表达能力。
具体步骤:1.学生在小组中或者个人中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和思考;2.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就众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进行表达和思考;3.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
人教版五年级下《众数》优秀说课稿
众数说课稿一、教材说明1、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众数。
2、教材简析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
众数是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
他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让学生统计班上部分同学的龋齿情况,发现龋齿颗数是“1”颗的最多,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再通过“试一试”、“议一议”加深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
二、说学生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
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众数的意义的理解并不困难。
难就难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并理解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
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众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适合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计算器、相关课件。
一、导入新课。
1、随机找4位同学问年龄,然后说出老师的年龄(或者是猜年龄游戏)
板书:11、11、11、11、31(可能会出现12岁的)
让学生算出平均数,平均15岁,
2、把刚才问过年龄的4位同学请上讲台,和老师站在一排,问其中一位同
学:你今年15岁吗?那你们说用这个平均数来表示我们五个人的年龄的一般水平(集中情况),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接着问:为什么用平均数不合适呢?(平均数容易受较大数据或较小数据的影响)
3、我们还学过统计中的什么量呢?你能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接着问:同学们觉得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集中情况)怎么样?
4、还有什么量能反映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集中情况)吗?
学生可能回答众数
5、你知道什么是众数?众数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疑问:既然有了平均数,中位数,哪么为什么还要有众数呢?
肯定会有平均数和众数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这么答)
二、新课讲授
1、创设情境,出示数据。
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肯定会举行文艺活动,你们班准备节目了吗?老师所带的班准备了一个舞蹈节目,可在选取队员的时候老师有困难了?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吗?
课件出示:教材122页数据
2、学生整理数据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用计算器)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通过比较师生共同确定最合适的人选,并且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小试牛刀:找众数
说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12,15,30,18,30
(2)5.2,5.0,4.9,5.2,4.8,5.1
(3)40,50,40 , 65,65, 100
(4)10.5,9.7,8.62,10.3,9.27
让学生说说做完这道题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总结:众数的不唯一性
1、课件出示p123页“做一做”
学生合作完成学习卡,分组汇报,教师总结:让学生注意保护视力。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3、课件出示“我能行”
4、课件出示“发挥你的创造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