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本节课将学习以下内容:•了解《古诗三首》这一经典古诗的内容与意境。
•掌握该古诗里的常见词汇和诗歌韵律等。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预习任务1.翻阅教材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查找《古诗三首》的原文。
2.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
3.记录《古诗三首》中的生僻词和相关考点知识点。
4.通过理解、背诵和应用,深入领会这首古诗的含义和韵律。
正文1. 《古诗三首》原文原文如下:“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耿耿寒泉夜入来。
水晶帘幕望平野,月在青天影在波。
这里会有高人,不问姓名自唐宋。
二十年前奏大雅,音尘绕梁三日长。
“绝句”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 《古诗三首》内容与意境《古诗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和李白并称“李杜”。
这首诗包含了《望岳》、《登高》和《绝句》三首,共132个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望岳》描绘了作者在巍峨高山前仰望,远山如黛,壮阔而壮美,启示了人们心灵中追求卓越、高峰的精神追求。
《登高》通过描写自然风景、文化背景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神话传说、传统文化和时代意义的思考,寄托了其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厚感悟和抒发。
《绝句》则短小精干、意境深远,通过对两个短小的画面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人间的无常,以及对故乡的怀旧之情。
三首诗均有极高的诗歌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国内外广泛传播的优秀文学遗产。
3. 《古诗三首》的常见词汇和诗歌韵律等•《望岳》:1.“岱宗”:泰山的别称。
2.“齐鲁”:山东的古地名,因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重合而得名。
3.“阴阳”:指太极图中的两极,男女两性、阴阳之分的哲学概念。
4.五绝,韵脚为“了晓”。
•《登高》:1.“猿啸哀”:猿猴发出的凄厉声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三课,该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唐代的古诗,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寻隐者不遇》。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诗歌文化知识面。
一、课文主要内容《古诗三首》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唐代的古诗,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寻隐者不遇》。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色、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记忆三首古诗的内容与作者。
2.理解诗句的表达意思,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正确表达方式与方法写作。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记忆三首古诗的内容与作者。
2.理解诗句的表达意思,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学生跟读三首诗,重点注重语音语调和停顿之处。
2.向学生提问:你对古诗有什么了解?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什么?为什么?二、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纸质素材,用图片展示《登鹳雀楼》、《春晓》和《寻隐者不遇》这三首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用简短的描述来描述诗人描绘的内容。
3.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猜测诗的内容和意思。
三、学习课文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介绍《登鹳雀楼》、《春晓》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和诗的内容。
2.逐句解读三首诗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教师提问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诗句的特点和美学价值。
四、理解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理解诗句,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评价这三首古诗。
五、运用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以《春晓》为题,写一篇100字的感想或自己的春天的经历。
六、课堂小结1.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
2.对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收获和心得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三课,通过学习这三首唐代的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诗歌文化知识面。
小学语文六年级3《古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3、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
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1.会认“迢迢皎皎纤纤札札脉脉”等叠词。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寒食》导学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提示单一。
。
”1.作者简介。
韩翃(h óng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主要作品有《宿石邑山中》 同题 仙游观》等。
2.自读,读准字音3.解释(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来理解)。
春城:御柳: 汉宫: 传蜡烛: 五侯:4.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二、合作探究预习提示单二1.看看诗的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2.简要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思考: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柳”呢?3.解释“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思考:汉宫这里指什么?“轻烟散入”四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资料链接】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
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古诗三首》导学案
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课件)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课件)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闯关一:解诗题,知作者:(课件)望洞庭:洞庭湖:刘禹锡:闯关二:抓字眼,明诗意。
(课件)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和:秋月:潭面:遥望:翠:青螺: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课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闯关三:多诵读,悟诗情: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①《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
这首诗描写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
②从《望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我可以想象出洞庭山水的秀美。
③让我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达标检测:1、《望洞庭》中的“________”写出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的景象。
“_________”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_________”写出了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像一件工艺珍品,使人爱不释手。
诗人通过恰当的___________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
2、“能不忆江南?”通过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___________与怀念,同时与___________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1.制作课件:作者的图片,西湖的图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诗人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
一、名句导入,引出课题。(用时:4分钟)
1.出示诗词名句,接上下句。
2.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写景的词句旨在表达情 感,并非单纯的写景。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两首写景的诗词,让我们走进诗词中的景,感受作者的情。
1.进行接上下句的词句练习,教师要选择写景的句 子
2.对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时间。3.提示学生借助注释学习。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提出自读要求:
自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正确,读流利。
3.通过看插图,查找工具书,尝试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本诗的灵感可谓突出一个“醉”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赋成即景佳作,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醉”。
;
三、拓展诵读(用时:12分钟)
1.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 雨》。感受作者的不同写法。
2.指导朗读,了解大意。3.简单介绍:体会西湖的美。(出示图片)
4.再次说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西湖雨景的特点:狂放。作者是通过描写疾风骤雨来表现的。
2.继续学习古诗,板书诗题。
3.引导学生解诗题。
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
1.背诵《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读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根据教师提示,结合书上注释,说诗题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9 古诗三首
9《古诗三首》导学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素材积累】
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以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
经燃完了。
”有选择就会有错误,有错误就会有遗恨,但即使第一步错了,只要及时地发现并纠正,未必步步都错下去。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路断尘埃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双翅膀;厄运突降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雨雪连绵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份责任和梦想。
天下路都是相连的,沿着心中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同样能抵达你想要去的地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理解《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3. 学习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掌握朗读和书写。
【课前准备】1.绘声绘色的朗读《古诗三首》;2.书写、背诵古诗;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古代文学。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我们将学习《古诗三首》,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
二、导读课文【15分钟】1.导读课文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或PPT等工具,呈现课文《古诗三首》。
教师用抒情的口吻给学生讲述《古诗三首》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意。
2.背景知识讲解学生通过上一学期学习,已经了解到古代文学的背景,可以谈谈《古诗三首》的作者和古代的文化背景。
1.品味诗句根据教师朗读的《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1)第一首诗《蝉》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诗中的“嗚嗚”反复出现,给读者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
请问大家,白居易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2)第二首诗《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很短,只有四个句子,在几句简单的词语之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念和孤独之情。
请大家思考一下,李白思念的是谁?(3)第三首诗《早梅》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诗中写道:“雪里已知春信至,黄鹂又啼花外枝。
”请问大家,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境?2.背诵古诗请学生闭上眼睛,再次朗读《古诗三首》,感受其中的诗意和情感,然后大声跟随朗读几遍,尝试背诵整首诗。
四、知识点拓展【15分钟】1.默写重点词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PPT上写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然后打开幻灯片供学生记忆并默写。
2.咏诵《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参考教师的朗读,亲自咏诵《古诗三首》,发挥自己的情感来朗读或背诵。
欣赏与欣赏,通过韵律美享受美的感受。
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寒食
风景飞花东风御柳斜
风俗日暮传蜡烛五侯家家家禁火
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
叠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
十五夜望月中秋节望月怀远
思亲之情
教后反思
1、从传统习俗导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点。
2、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的任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小学语文课时导学案《古诗三首》
年级
六年级下册
单元
第一单元
课时
第3课
设计者
学习任务
收集古代的民风民俗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学生能体会传统习俗。
4、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学习《寒食》、《十五夜望月》
(1)知诗人、解诗题。
(2)明诗意、绘诗景。
(3)品诗境、悟诗情。
(4)诵古诗、感意境。
学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借织布来排遣思念的愁苦,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愁苦到了极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这两首诗的内容与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展现的是具有特色的民俗画面,内容并不难,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再结合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就更好理解了。但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加入了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导学案
搜集三位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阅读质疑
1.了解三位诗人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请积累下来。
预习单
课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我已经读了()遍课文 , 我能把课文读得(达标请打“√”)
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 )
2.本文共有()首诗,我会背诵下来。
预习字词
生字新词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径( )斜( )赠( )刘( )残 ( )犹( )
君( )傲( )橙( )橘( )挑( )落( )
2. 描一描,写 一 写 ,并口头组词。
寒径斜霜赠盖菊残君橙送 落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寒山石径 霜叶 好景篱落促织萧萧
内容感知
《山行》描写了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_______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________之情。《 赠刘景文》描写了________的萧瑟景象,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___________。《夜书所见》通过秋夜所见,勾起了诗人对________的回忆,抒发了_______之情。
《古诗三首》导学案
《古诗三首》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
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浥”,会写“孟”“陵”“鹤”。
依据问题自主探究,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送元二使安西》
1、注音浥轻尘舍朝
2、介绍作者
3、理解课题的意思;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5、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介绍作者
2、说说各句诗的含义:
3.最后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反馈:
提升自我,体验收获的快乐
背默两首诗:。
第3课《古诗三首》导学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预习导学案3.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会认“擢、札”等 4 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走进作者】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十三年(754 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广为传诵。
他的主要作品有《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一字千金”。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他的诗以田家、蚕农、织妇、水夫等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的主要作品有《江馆》《水夫谣》等。
【自主预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侯()章()盈()脉()栖()鸦()(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处()脉()(3)读读下列词语,读两遍。
王侯文章哭泣盈盈脉脉栖息乌鸦(4)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春城: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十五夜:中庭:地白:擢:素:札札:机杼:章:零:盈盈:脉脉:2.再读课文,概括古诗主要内容。
《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3.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寒食节:《寒食》①下列关于寒食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B.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人们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风俗。
C.相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被大火烧死的介子推而设立的。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
自
我
总
结
教师
课后
反思
hán lěng zèng sòng jú huā shí jìng
( ) ( ) ( ) ( )
xié yáng gài zhù jū zǐ chéng zi
( ) ( ) ( ) ( )
二、读句子,给多音字注音。
要把这桶水挑( )起来对我来说是一个挑( )战。
三、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 )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补全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1.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尽已无擎雨盖。( )
3.残菊犹有傲霜枝。( )
4.夜书所见。(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
三、我是小诗人,我会根据诗意写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课
《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难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深厚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
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通过播放《送别》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诵读送别的诗句,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
一、初读古诗,解题读诗
(1)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渭城朝雨赠汪伦白日曛的读音
(2)再读古诗,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重音,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儿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方法指导。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绍、注释、评析等,让学生筛选。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
课上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的图片,或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明白诗中写了什么事,为下面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
⑶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形式自主学习。
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的问题提出来班内交流。
教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
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给予解决。
②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较恰当地表述出来。
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
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
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异议的地方。
③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
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
可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
三、积累内化。
⑴自选佳句。
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后背诵两首诗歌。
写字课导学案
课题古诗三首
课型写字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育民小学校张颖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美观的书写本课12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本课疑难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学习重点
难点
准确书写“踏、朝、雁”等字,掌握结构特点。
导学流程一、自主学习
1.通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要认的字。
3.将本课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本课生字的结构特点,归纳整理。
左窄右宽()左右均等()左上包右下()
上窄下宽()上下等宽()
2.怎样才能把字写正确、美观,应该注意什么?
(1)写“尘”字时,“小”字无钩。
(2)写“雁”字时,要注意右下部是两个单人,而不是双人。
(3)写“酒”“赠”“汪”“踏”“桃”“纷”时,要注意两部分的比例及组合在一起时的笔画变化。
3.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易错字。
三、交流展示
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四、书写《写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