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苏教版必修2

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
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
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听不进辛弃疾
的劝告,后来就把辛弃疾调离了镇江。这首词就写于被调离后,
时年65岁。
第十八页,共25页。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长江北 岸,在瓜步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在 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 举行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课件 苏教版必修2
14.05.2023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25页。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第二页,共25页。
辛弃疾,字 ,号 ,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 宋爱国词人。他2l岁时就在
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 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此后 几度宦海沉浮。一生主张抗金, 渴望恢复中原,是坚定的主战 派,可惜常受主和派排斥,抱 憾而终。
第五页,共25页。
辛弃疾许多作品抒写力图恢复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著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他流传至今
的词作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 冠。
第六页,共25页。
豪放是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 特征,同时他也吸取各家之长, 不乏妩媚、清丽、婉约之作,兼 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 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1.知人论世,2.了解出处,3.想象联想。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典,是鉴赏辛词的关键。 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阕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 负,一个胸怀复国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责的。词的最后 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再现了词 人的自我形象。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辛词的用典是非 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又在权臣 当道的社会背景下,用典不仅可以借助典故表达词人 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当朝政治,以免因 “直谏”而遭受迫害。
研读课文
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写的就是“千古江山”,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 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 想?
【提示】 苏轼写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 人物;而辛弃疾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 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作者将孙仲谋 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曾 在京口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 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 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 可寻了。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具有什 么深刻的内涵?
【提示】 这几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 已不复存在了。“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 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 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 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
【提示】 自然是影射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 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往事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的庙 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当 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 的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大家都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12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12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12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A.上阕,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目的是歌咏他们的丰功伟业。

B.“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C.最后三句作者以廉颇自比,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二是显示能力。

D.词中多处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答案: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上片怀古抒情。

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

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

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

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

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课件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 “舞榭歌台”指什么?
3、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何理解?
4、这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精选教育课件
6
(四)、分析典故。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括这些典故! 5、小结。
精选教育课件
4
(三)、找典故。小结: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精选教育课件
5
(四)、分析典故。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精选教育课件


辛乐 弃京 疾口


亭1
·
(一)、导入:
学生齐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
精选教育课件
2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读一遍。 2: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自读并思考该词的特点。
精选教育课件
辛弃疾3
(三)、找典故。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
4、这表现了作精选者教育怎课件样的观点?
7
(四)、分析典故。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他北伐的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练习册:专题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oc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练习册:专题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oc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基础知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__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__的作品。

南渡以后,词人一直____________,却始终____________。

这首词写于1205年,词人在登上镇江东北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2.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词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起始“千古江山”六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抵御外侮。

B. 紧承的“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南朝宋武帝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作者杀敌报国的决心。

C. 下阕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作者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 “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

4.这首词善用对比,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与现实的不堪回首对比:感叹“时无英雄”和南宋的萎靡不振。

B.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对草率北伐。

C.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D. 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与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对比: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二、课文精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题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练习册:专题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练习册:专题3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基础知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__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__的作品。

南渡以后,词人一直____________,却始终____________。

这首词写于1205年,词人在登上镇江东北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2.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词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起始“千古江山”六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抵御外侮。

B. 紧承的“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南朝宋武帝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作者杀敌报国的决心。

C. 下阕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作者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 “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

4.这首词善用对比,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与现实的不堪回首对比:感叹“时无英雄”和南宋的萎靡不振。

B.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对草率北伐。

C.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D. 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与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对比: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二、课文精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题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能够理解本词的写作意图,领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2.能够说出本词中运用的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目的,体会辛词的豪放风格,学习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3.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军事家、政治家。

一生投身于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大业之中。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作品:诗今存130余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与其词相同。

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余首。

代表词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文多为奏议类的应用文字,代表作有《美芹十论》《九议》等。

2.探寻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

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他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以“伐金”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于是写下了此词。

1.识字注音(1)重点字舞榭.( ) 巷陌.(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拓跋焘.( ) 元嘉.(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1)赢得仓皇北.顾(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特殊句式(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气吞万里如虎(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1.(1)xièmòxūbìtāo jiā(2)bìfúfóhàng xiàng fǒu pǐ2.佛狸祠/拂晓/狒狒戈壁/摇曳亭榭/凋谢难堪/湛蓝3.(1)名词,太阳/名词,山的南面(2)名词,宋代行政区划名/名词,思想或行动的途径/名词,车(3)动词,看、望/动词,拜访/副词,表反问,难道(4)动词,似,像/动词,及,比得上/副词,仅,只4.(1)名词作状语,向北(2)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5.(1)被动句(2)状语后置句(3)倒装句(4)倒装句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写的就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3.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什么呢?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用典有何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提示:苏轼写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2.2【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2.2【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第四篇课文。

这个单元以“历史的回声”为内容编写课文。

它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瞬间,进行忠实记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

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3.流利地背诵本词。

【教学难点】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对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

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资料链接(一)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苏教必修2苏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上课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典故〞?生:就是经典故事吧!师:有道理!生:典故就是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就像寓言故事差不多,告诉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等。

师:说得很好,很具体!生: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

《现代汉语词典》第280页!〔生笑〕师:很好,能及时查阅词典,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刚刚这位同学说到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事物,这个定义告诉我们那些关于典故的信息呢?生:典故经常运用在诗文中!师:很好,再加上刚刚同学的意见,我们就能明确典故在诗文中会启迪大家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方式!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

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师:首先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词!〔领起〕生:〔齐读〕师:在刚刚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我听到有一个字是两个读音,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是bì〔毕音〕还是fú,到底读那个音,同意bì的同学请举手!那个同学能说说为什么读bì的音,你从哪里得到的依据?生:昨天预习的时候,网上看到的,但也有说是读fú音的,现在我不能确定读什么。

师:好,请坐!能知道积极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这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说,我从另外的途径知道的,确定一点的答案?生:在《宋词鉴赏辞典》上看到的,上面说应该读bì音。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8
古诗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9
• 美 读——读出个性
10
谢谢观看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怀古诗 情 读——品味思想感情
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借鉴 ,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怀古之人事
北魏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4
观眼前之景 北魏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北魏拓跋焘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 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抒一己之怀
5
情 读——品味思想感情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6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ຫໍສະໝຸດ 典故的作用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
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 风流 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金戈铁马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气,吞万里
他曾大举北伐。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 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专题三板块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优秀文档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专题三板块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优秀文档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 城人。幼年丧父,祖父抚 育成人,给他的爱国思想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归 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 败于符离。到宋宁宗、开 嘉年间,韩托胄当权。那 时崛起于斡难河流域的蒙 古部族已给金国后方以重 大的威胁,韩托胄想乘机 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 望,起用一些主张抗金的 人,辛弃疾又一度出任浙 东安抚使、镇江知府官.。
请分析这首词所创造的意境。
艺术表现手法
• 一、虚实相济、起伏跌宕 • 雨霖铃 • 虞美人 • 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 扬州慢 • 三、议论入诗、清新自然 • 鹊桥仙 • 四、格调豪壮,映衬烘托 • 念奴娇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 下词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艺术表 现手法
感谢观看
好大喜功,遗笑天 下。 封狼居胥— 南四归、第 格二调年豪,壮张,浚映出衬兵烘北托伐,败塞于符与离。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京〉写了三人,辛不侧重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
— 方针 好大喜功,遗笑天 下。
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封后、魏禅太,武谓帝积拓土跋为焘坛击于败山宋上文,帝祭,天率曰军封追,到祭瓜地步曰山禅(,在报现天在地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艺术特点
好大喜功,遗笑天 下。
南归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
辛缅怀了创立不朽功业的卓异不凡的人物。
四、格调豪壮,映衬烘托 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
意境:英自雄然的:豪奔情腾与耸悲峙愤,不可一世 南归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
三、两词皆抒怀,但有心绪迥然之别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具有儒将风范及过人的胆识与 才智的周瑜形象
〈京〉写了三人,辛不侧重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 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词笔沉重地追述了 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 免蹈前车之辙。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第4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教案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三专题第4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

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解题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三、朗读,三、疏通文字。

1、学生读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3、齐读四、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2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配套课件 苏教必修2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2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配套课件 苏教必修2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 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 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 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 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 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 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 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只能热泪横流。
[探究结论]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 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 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 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 武之地。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 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中回到眼前现实。佛 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 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 很是热闹。运用这个典故表明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沦陷已 久的江北各地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表现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一组鲜明的对 比,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忧 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素材发现
课内素材
无奈的英雄又一次站在经历了几千年世事沧桑的京口北固亭 上,面向苍天,面对着这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沉重的土地,除 了凭吊那些已经逝去的古代英雄以外,还能做些什么?词人似乎 看到了上天对于英雄故意的嘲弄!然而,辛弃疾就是辛弃疾,在 这懦弱的国家体制下,在不能被重用的境遇中,词人却又坚定地 呼喊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这最苍劲有力的呼喊当中,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姿,虽然不能 被国家重用,但是却丝毫不能退却一个英雄建功立业的雄心。他 不仅呼喊出对当下南宋王朝懦弱的失望,更呼喊出几千年来中国 的英雄们共同的心声,以至一千年后的今天这样愤怒的呐喊依旧 响彻在中国这个民族的上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们燃 起心中奔腾的火焰,继续着自己的英雄事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练习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专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练习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陆龟蒙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够理解本词的写作意图,领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2.能够说出本词中运用的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目的,体会辛词的豪放风格,学习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

3.学习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军事家、政治家。

一生投身于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大业之中。

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作品:诗今存130余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与其词相同。

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余首。

代表词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文多为奏议类的应用文字,代表作有《美芹十论》《九议》等。

2.探寻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1205)秋。

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他于嘉泰三年(1203)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

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以“伐金”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

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览景有感,于是写下了此词。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舞榭.( ) 巷陌.(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元嘉.( ) (2)多音字
2.字形辨认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1)赢得仓皇北.顾( )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5.特殊句式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2)气吞万里如虎( )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答案:1.(1)xiè mò xū bì tāo jiā
(2)bì fú fó hàng xiàng fǒu pǐ
2.佛狸祠/拂晓/狒狒戈壁/摇曳亭榭/凋谢难堪/湛蓝
3.(1)名词,太阳/名词,山的南面 (2)名词,宋代行政区划名/名词,思想或行动的途径/名词,车 (3)动词,看、望/动词,拜访/副词,表反问,难道 (4)动词,似,像/动词,及,比得上/副词,仅,只
4.(1)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5.(1)被动句 (2)状语后置句 (3)倒装句 (4)倒装句
1.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写的就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3.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什么呢?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用典有何目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提示:苏轼写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写的是“千古江
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作者将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曾在京口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2.提示:这几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了。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敬仰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爱国之情自显,同时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提示:自然是影射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当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的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本典故委婉地警告统治者应该慎重决定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

4.提示: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词人想起了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

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吃了一斗的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

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心情。

这几句流露的意思是: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辛酸,体现了一种不被赏识的无奈,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哀。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
备忘吧!
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
1.上阕写到了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详写了哪一位?为什么这样安排?
3.在词的下阕,作者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又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1.提示:孙权和刘裕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作者通过写两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提示:详写了刘裕。

词人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3.提示:“四十三年”三句,是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
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到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今昔之感。

“佛狸祠下”两句,从缅怀往事中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运用这个典故表明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

表现了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这一组鲜明的对比,说明人们已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的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

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提示:观点一:有人嫌他“多用事”“掉书袋”,认为是一个缺点。

据说岳飞的孙子岳珂这样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

”意思是批评这首词题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了。

用事太多增加了阅读困难,影响了这首词的流布。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典,是鉴赏辛词的关键。

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阕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一个胸怀复国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责的。

词的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辛词的用典是非常成功的。

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又在权臣当道的社会背景下,用典不仅可以借助典故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当朝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

观点三:综观辛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

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这是辛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正确鉴赏辛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