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池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供应装置。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环保的电池类型,已经成为了现代电子产品中的重要能源供应方式。

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离不开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如LiCoO2)向负极移动,而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如石墨)向正极移动。

因此,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十年中,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新的材料不仅有更高的存储容量,而且充放电速度更快,循环寿命更长。

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

然而,由于石墨本身的容量限制以及其充放电速率性能的限制,石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新的负极材料已经开始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硅材料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因其高存储电容量(4200mAh/g)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硅材料具有体积膨胀问题,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导致硅微粒的损失,从而降低电池性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方法,例如制备纳米尺寸的硅颗粒、使用聚合物涂层来固定硅微粒以及将硅微粒包在奈米碳管或氧化石墨烯中等等。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晶格结构材料,其具有高的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能,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又一有前途的候选材料。

叠层石墨烯纳米片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石墨材料的容量限制和电导率问题,大大改善了负极材料的性能。

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等化合物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这些化合物具有更高的存储容量,更长的寿命和更稳定的性能。

总的来说,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石墨、硅材料、石墨烯以及金属氧化物和磷酸盐等新型负极材料,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方面。

这些材料在锂电池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锂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这些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推动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

碳基材料一直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因其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中。

通过控制碳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可以有效提高其对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能力,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不过,碳材料在储锂过程中很难实现高容量储存,这一问题已成为碳基负极材料的研究难点之一。

硅基材料也是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与碳材料相比,硅具有更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结构破坏,电化学活性和循环寿命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硅材料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合成纳米结构的硅材料、设计多孔结构、以及与碳等材料的复合等方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通过材料设计与合成新型的碳基材料,以提高其储锂容量,并且降低材料的制备成本。

研究者也将继续探索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出铁电影响碳材料电化学行为的机理。

将进一步发展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通过纳米结构设计、表面涂层等方法,提高硅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也将探索硅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应用,以扩展硅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范围。

对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寻找新型金属氧化物材料,并且改进其结构与性能。

研究者也将进一步研究金属氧化物的嵌入/脱嵌机制,以解决其循环稳定性问题。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及其存储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以及大规模储能系统中。

而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提升电池性能、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

我们将简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负极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然后,我们将重点综述各类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当前负极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包括硅基负极材料、锂金属负极材料以及新型二维负极材料等。

我们将展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类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容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应用需求,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碳材料:碳材料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软碳和硬碳等。

石墨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可以提供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软碳和硬碳则具有较好的嵌锂能力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合金材料:合金材料如锡、硅、锗等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热门候选。

然而,合金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容易导致电池循环寿命下降。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缓解合金材料的体积变化和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氧化物材料:氧化物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CoO、Fe2O3等)和锂氧化物(如Li4Ti5O12)等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导电性较差,需要进行改性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铁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铁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铁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铁基氧化物半导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最重要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装置之一。

然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容量、循环性能和安全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寻找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铁基氧化物作为一类新型半导体材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以铁氧化物(Fe3O4)为例,其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良好的可控合成性,使其成为备受研究关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首先,铁基氧化物具有高的理论容量。

以Fe3O4为例,其理论容量高达924 mAh/g,大大超过了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石墨(372 mAh/g)。

这意味着铁基氧化物具有潜在的高储能能力,可以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其次,铁基氧化物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离子传输特性,铁基氧化物表现出良好的电导率和离子扩散性能,使得电池具备较高的充放电速率。

同时,铁基氧化物具有较低的电极极化,能够提高循环稳定性和容量衰减的抵抗能力。

此外,铁基氧化物还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和可逆性。

铁基氧化物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经历了多相反应、界面反应和离子扩散等多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

这些反应不仅影响电池的性能,还与材料的结构调控、纳米级粒子分散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调控反应过程和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铁基氧化物的锂离子嵌入/脱嵌反应效率,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

然而,尽管铁基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铁基氧化物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的破碎和容量衰减。

其次,铁基氧化物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离子不稳定中间氧化物,形成电极的重组行为,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应关注铁基氧化物的结构设计、界面调控和电极材料的包覆等问题,以提高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性能。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1. 传统负极材料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

石墨作为最为常见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比容量有限,且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

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电化学活性较差,循环性能不稳定。

传统负极材料在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展望1. 高能量密度随着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

开发高容量、高电化学活性的负极材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都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重要负极材料。

2. 循环稳定性循环稳定性是锂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当前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的循环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需要通过界面工程、复合材料设计等方法来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 安全性锂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传统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导致安全隐患。

未来需要开发更安全稳定的负极材料,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

4. 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环境友好性要求的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考虑其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需要注重材料的资源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结语在锂电池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和满足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被认为是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锂电池负极材料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也需要注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努力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电池类型,其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使用体验和能源存储系统的效率。

负极材料研究报告

负极材料研究报告

负极材料研究报告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起储存和释放锂离子的关键部分。

其性能和结构对电池容量、循环性能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负极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常用的负极材料有石墨材料和非石墨材料。

石墨材料是首选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然而,石墨材料的理论容量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存储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转向非石墨材料的研究。

非石墨材料包括硅、锡和硅锡合金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储存容量,甚至是石墨材料的数倍。

然而,这些材料的体积膨胀率大,容易导致电池结构破裂,从而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方法,如合金化改性、纳米化和包覆等,以提高这些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展了其他负极材料的研究。

例如,碳基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备高容量和高倍率锂离子电池。

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等复合材料也具有较高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调控材料的结构和形貌,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总的来说,负极材料的研究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热点之一。

通过研究和改进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进一步推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同时,还需要
进一步研究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合成机理和材料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等,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车、电子设备等领域。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优化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正负极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扩散及反应来实现电荷和放电过程。

正极材料主要负责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负极材料主要负责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

正负极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

对于正极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材料是氧化物类材料,如锰酸锂、钴酸锂和镍酸锂等。

锰酸锂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的材料,但其能量密度较低,故常用于功率型电池,如电动工具。

钴酸锂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但价格较高。

镍酸锂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循环寿命相对较低。

此外,新型材料如磷酸铁锂和钒酸锂也在研究之中,它们具有更高的循环寿命和更低的成本,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对于负极材料的选择,目前最常用的是石墨材料。

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承受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反应。

但石墨材料存在容量限制,即每个石墨层板只能嵌入和脱嵌一定数量的锂离子。

为了提高电池容量,石墨材料的表面通常经过特殊处理,如增加表面积或改变结构。

同时,也有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负极材料,如硅、锡、碳纳米管等。

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锂储存能力,但还存在着容量衰减快、体积膨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正负极材料的优化是为了提高电池的性能。

其中,提高能量密度是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正极材料,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比电压来增加能量密度。

比容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正极材料中可以嵌入锂离子的数量来实现,比电压的提高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更高电位的材料来实现。

对于负极材料,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的比容量来增加能量密度。

此外,优化电池的结构和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也是提高能量密度的有效方法。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对这些负极材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展望。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及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已被广泛用于3C电子产品(Computer,ConsumerElectronic和Communication)、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及船用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170Wh/kg),约为传统铅酸蓄电池的3~4倍,使其在动力电源领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负极材料。

金属基材料1.1锡基材料目前锡基负极材料主要有锡氧化物和锡合金等。

1.1.1锡氧化物SnO2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781mAh/g)而备受关注,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次不可逆容量大、嵌锂时会存在较大的体积效应(体积膨胀250%~300%)、循环过程中容易团聚等。

研究表明,通过制备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抑制SnO2颗粒的团聚,同时还能缓解嵌锂时的体积效应,提高SnO2的电化学稳定性。

Zhou等通过化学沉积和高温烧结法制备SnO2/石墨复合材料,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达450mAh/g以上,在2400mA/g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超过230mAh/g,实验表明,石墨作为载体,不仅能将SnO2颗粒分散得更均匀,而且能有效抑制颗粒团聚,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1.1.2锡合金SnCoC是Sn合金负极材料中商业化较成功的一类材料,其将Sn、Co、C三种元素在原子水平上均匀混合,并非晶化处理而得,该材料能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提高循环寿命。

锂离子电池中金属氧化物负极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中金属氧化物负极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中金属氧化物负极的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效率、低耗能的充电电池,其采用的是锂硫化物为正极和金属氧化物为负极的设计。

而锂离子电池中金属氧化物负极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整个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文就探讨一下关于锂离子电池中金属氧化物负极的研究进展。

一、金属氧化物负极的基本情况金属氧化物负极起到阴离子扩散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离子在电池内部传递的过程中经过负极,通过在负极上嵌入和脱嵌等过程完成电极的充放电。

金属氧化物负极通常包括二氧化钛(TiO2)、氧化钒(V2O5)、氧化铁(Fe2O3)、氧化锰(Mn2O3)等。

其中,二氧化钛是电化学性能最佳的金属氧化物,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

但是,由于其电极电位较高,充放电容量较低,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需求。

二、金属氧化物负极的研究进展1、掺杂改性为了提高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掺杂改性的方法。

例如,将氧化钒材料中的钒原子部分替换为其他过渡金属元素,如铜、铁、锰等,可以显著增加其电容量和导电率,提高其充放电性能。

此外,还有些研究者对金属氧化物进行了复合掺杂改性,或是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等,均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2、纳米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具有着很好的性质,其能够提高材料的表面积,增大材料的活性位点数量,从而达到提高其电容量的目的。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制备了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例如,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其比表面积可以达到200平方米/克以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

3、异质结构材料利用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组成异质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由于异质结构的特殊性质,可以在负极材料中形成保护膜层,从而增加其充放电容量和稳定性。

例如,将二氧化钛与碳或钛酸锶(SrTiO3)等材料制备成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其性能。

4、新型金属氧化物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中金属氧化物负极的性能,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成为了能源存储领域的主流技术。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优点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

然而,石墨负极材料的储锂容量较低,在高倍率下往往出现电化学性能下降、安全性差等问题。

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改进石墨的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2. 硅基材料硅是一种优良的材料,因其高的储锂容量而备受关注,理论储锂容量可以达到3579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

然而,硅具有极强的体积膨胀性,很难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中保持实际容量。

因此,针对硅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掺杂、结构设计、纳米多孔、复合结构等。

3.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材料储锂容量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逐渐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例如,Fe3O4、Co3O4等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可以作为替代石墨的材料。

然而,金属氧化物也存在由于循环而引起的容量衰减、体积膨胀等问题,这成为了限制金属氧化物应用的瓶颈所在。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改进方法主要涉及纳米化处理、涂覆保护等。

4. 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因其纯净、多孔、可控的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

其中,石墨烯等材料因其良好的电导率、高特异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然而,碳材料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性能稳定性较差、循环容量变化大等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杂化改性、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5. 其他材料除了上述几种材料外,还有很多材料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例如Alloys、硫化锂、碱金属化金属等。

这些材料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调优。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电源应用很广泛,但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选取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最重要的因素。

简单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和从新型碳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三方面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现状0 引言目前全球最具潜力的可充电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用碳负极材料的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可逆比容量已达350 mA∙h/g,快接近理论比容量372mA∙h/g[1]。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日益普及,发展中的电动汽车等对电池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2]。

开发新型、廉价的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就目前而言,主要有新型碳材料、锡基材料、硅基材料等,本文研究了这些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锂离子电池是指用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作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必须有能够接纳锂离子的位置和扩散路径,目前应用性能较好的正极材料是具有高插入电位的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锂的化合物,如LixCoO2,LixNiO2以及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等,这些正极材料的插锂电位都可以达到 4 V以上(vs.Li+/Li)[3].负极材料一般用锂碳层间化合物Li x C6,其电解质一般采用溶解有锂盐LiPF6、LiAsF6等的有机溶液。

锂离子电池实际上是一个锂离子浓差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构成.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此时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负极处于贫锂态.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与构成电极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本身及锂离子的浓度有关[3]。

2新型碳材料在新型碳负极方面,未来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高功率石墨类负极及非石墨类高容量碳负极,以满足未来动力和高能电池的需求。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电子产品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电子产品离不开电池作为其能源支持,而现代锂离子电池正逐渐成为主流电池。

制造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是合适的负极材料,因为负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种类目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硅、锂钛酸盐、金属氧化物等。

其中,石墨是最为常见的负极材料之一。

由于其成本低、容易加工和储存,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过,其储锂能力有限,容易出现“石墨有限容量”效应,从而限制了电池的续航能力。

硅是一种有潜力的材料,具有极高的储锂容量,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体积膨胀、晶格位错等。

锂钛酸盐储能量很低,但它的电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耐充电及放电、不爆炸等,因此适合用于安全性要求高的电器电池。

金属氧化物虽然储锂容量较低,但电化学性能稳定,能够通过表面修饰、孔隙调控等措施来提高其容量和循环性能。

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制备负极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法等。

固相法一般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通过热处理原料使其成为所需的化学结构。

溶胶-凝胶法是将化学药品在水溶液中形成溶胶后,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形成凝胶,再经过煅烧制备目标材料。

气相法是将混合气体通过电弧等方式使其被分解,生成所需的化学组成。

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其储锂机制、循环性能、比容量、充放电速率等性能。

储锂机制是指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的嵌入和脱出机制。

不同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不同的储锂机制。

例如,石墨是一种插层化合物,储锂机制是锂离子在石墨的内部间隔层中插层,形成LiC6,通过化学或物理方式对锂离子的插入和脱出进行监测。

硅的储锂机制是锂离子通过化学反应与硅发生合成反应,形成Li4Si等离子体或合金。

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分析

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分析

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分析摘要:锂离子电池是绿色环保的可充电电池系统之一,具有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毒性低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商业石墨具有价格低廉和导电性好的优点,是最广泛的工业负极材料。

然而,石墨的放电容量较低,这限制了其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的应用。

能够提供高放电容量的新型负极材料的开发已成为突破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限制的关键。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引言: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材料。

正极材料已经达到其各自理论比容量极限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比容量的提升只能依靠负极材料的发展。

在新型碳材料中,石墨烯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青睐。

锂离子可以储存在石墨烯片的两侧。

基于双电层吸附结构,石墨烯的理论比容量非常高,相当于传统石墨负极的2倍。

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本特点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锂电子负极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锂离子负极材料要为层状结构或者隧道结构,这样结构能够使得锂离子脱嵌,并在锂离子出现脱出、嵌入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从而使得锂离子电池电极具备良好的充放电能量,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第二,锂离子要能够尽可能多的完成嵌入和脱出,从而使得电子具有较高的可逆性。

同时,在锂离子脱嵌的过程中电池本身要能够实现平稳的充电和放电。

第三,第一次不可逆电池的放电量比较小。

第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性能。

第五,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电解质溶剂的相容性比较好。

第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资源获取丰富、多样,价格低廉。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本类型(1)碳材料①石墨。

碳材料按照结构可以划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元素。

石墨是锂离子电池常用的碳负极材料,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晶度,且石墨本身还具备完整的层状晶体结构,十分适合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在工业领域会选择多鳞片的石墨来作为碳负极原材料。

②无定形碳。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高效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讯、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其中,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负极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负极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明确了负极材料在电池性能中的作用。

综述了不同类型负极材料(如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合金材料等)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优势,分析了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接着,重点介绍了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新型纳米技术等,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总结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分类与特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性能也在持续提升。

以下将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特点。

碳基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是最早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软碳、硬碳等。

石墨负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层状结构以及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石墨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下降。

软碳和硬碳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高的比容量,但其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

锡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良好的嵌锂性能,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MnO2与TiO2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MnO2与TiO2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摘要锂离子电池已经成为现代电子设备和移动终端的能源核心,在全球能源消费市场中所占的比率不断增长。

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智能移动设备和大功率电器、电网储能领域的发展,人们对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在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高倍率性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是一种新的高比容量材料,由于锂转化反应加快,同时也有良好的储锂性能,经过材料优化和结构升级,可尝试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MnO2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233 mAh·g-1),但是在放电过程中容易粉化,而TiO2具有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好的优点。

因此,我们使用MnO2/TiO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并通过其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储锂性能。

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为MnO2/TiO2的复合材料。

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100mA·g-1的电流密度下,TiO2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6.7 mAh·g-1,而MnO2/TiO2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提高到了740.7 mAh·g-1;100次循环后MnO2/TiO2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仅为38.7 mAh·g-1,比纯TiO2的48.1 mAh·g-1还低,说明在充放电过程中MnO2还是发生了明显的粉化,二氧化钛的结构稳定作用不太明显。

倍率性能结果表示,1000 mA·g-1的高电流密度下可以获得的放电容量是在100 mA·g-1的低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的 5.2%,表明制备的MnO2/TiO2材料结构在大电流密度下结构破坏更加迅速。

MnO2/TiO2的复合材料能够提高其储锂比容量,但是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并没有得到提升,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nO2/TiO2AbstractLithium-ion batteries have become the core of modern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mobile terminals, and the market share in the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growing.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 vehicles, intelligent mobile devices, high-power electrical appliances and power grid energy storage, the higher specific capacity and cycle stability and rate performance are requested. Among them, the transition metal oxide anode material is a new high specific capacity material, because of the rapid lithium conversion reaction and good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Through material optimization and structural upgrading, the transition metal oxide can be used as a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MnO2 has a 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y (1233 mAh/g), but it is easy to pulverize during the charge/discharge process. However, TiO2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stability of charge and discharge cycle. Therefore, we use MnO2/TiO2 as the anode material of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 storage has been studied.X-ray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materials were MnO2/TiO2 composites. The electrochemica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discharge capacity of TiO2 is 106.7 mAh/g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g, and the first discharge capacity of MnO2/TiO2 composites is increased to 740.7 mAh/g. The discharge capacity of MnO2/TiO2 composite is only 38.7 mAh/g after 100 cycles,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pure TiO2(48.1 mAh/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nO2is obviously pulverized dur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rocess and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effect of titanium dioxide is not obvious. The results of rate performance show that the discharge capacity at 1000 mA/g is 5.2% of that under the low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g, indicating that the prepared MnO2/TiO2material has a obvious structure damage at high current density.MnO2/TiO2 composite material can improve the specific capacity of the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but the cycle stability and magnification performance have not been improved, which need further study.Key words:Lithium-ion batteries;Anode material;MnO2/TiO2目录1 文献综述 (1)1.1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发展 (1)1.1.1 电力电网储能领域 (1)1.1.2 消费电子和移动终端领域 (1)1.1.3 运载工具的动力领域 (1)1.2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目前面临的问题 (2)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1 负极将是能量密度提升的关键 (2)1.3.2 有机物包覆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 (3)为骨架结构混合其它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电极材料 (3)1.3.3 以TiO2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5)2.3 实验步骤 (6)2.3.1 电极材料的制备 (6)2.3.2 材料的表征 (7)2.3.3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7)2.3.4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8)3.1 材料的表征 (8)3.1.1 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8)3.1.2 样品的红外谱图分析 (8)3.1.3 样品的元素分析 (9)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10)3.2.1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 (10)3.2.2 100次循环充放电曲线 (12)3.2.3 不同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测试 (14)4 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1 文献综述1.1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与发展1.1.1 电力电网储能领域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的高效绿色清洁能源已经开始的到大规模应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08-1 3080313115 班继航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述了在锂离子电池中已实际使用的碳素类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正在探索中的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与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的。

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存在较低的质量比容量(理论值为372 mAh/g )和较差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尤其是体积比容量相当有限。

因此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的空间很小,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容量长寿命电子设备的需求。

近年来,金属及合金类材料是研究得较多的新型高效储锂负极材994 料体系,其中锡金属与锡合金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mAh/g)和低成本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高体积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7200 mAh/cm3,是碳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0倍,因此现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流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锡基候选电极材料的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去寻求锡基嵌锂材料,探索一种合金理论设计方法,并用于指导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模拟和预测锡基材料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对未来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好的负极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比能量高;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位低;充放电反应可逆性好;与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兼容性好;比表面积小(小于10m2/g),真密度高(大于2.0g/cm3);嵌锂过程中尺寸和机械稳定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空气中稳定、无毒副作用。

浅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浅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浅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摘要:文章主要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分析,以期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构建和性能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4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二、碳类负极材料1.石墨石墨材料导电性能好,结晶度高,层状结构良好,适合锂的嵌入与脱嵌,易形成锂-石墨层间化合物Li-GIC,充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300mAh/g以上,其充放电效率在90%以上,不可逆容量低于50mAh/g。

锂在0~0.25V左右在石墨中发生脱嵌反应,具有良好的充放电电位平台,可与提供锂离子的正极材料LiMn2O4,LiNiO2,LiCoO2等匹配,制成的电池平均输出电压较高,是目前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多的负极材料。

2.软碳软碳又称为易石墨化碳材料,是指在2500℃以上的高温下能石墨化的无定形碳材料。

根据前驱体烧结温度的区别,软碳会产生3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分别是无定形结构、湍层无序结构和石墨结构,石墨结构也就是常见的人造石墨。

其中无定形结构由于结晶度低,层间距大,与电解液相容性好,因此低温性能优异,倍率性能良好,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软碳首次充放电时不可逆容量较高,输出电压较低,无明显的充放电平台,因此一般不独立作为负极材料使用,通常作为负极材料包覆物或者组分使用。

在石墨负极中掺杂一定比例的软碳,发现可以改善电池的低温充电性能,且掺杂含量越高,低温充电性能越好,但循环性能后期则有所下降,经试验论证,掺杂20%的软碳能够实现低温充电和循环寿命的性能平衡。

3.硬碳硬碳又称难石墨化碳材料,在2500℃以上的高温也难以石墨化,一般是前驱体经500~1200℃范围内热处理得来。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引言: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电能储存设备,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电动车辆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无污染等优点,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1. 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正极通常采用的是氧化物,如锰酸锂(LiMn2O4)、钴酸锂(LiCoO2)和三元材料(LiNiCoMnO2)。

正极材料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获得或释放锂离子。

2. 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常是石墨,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可逆嵌入/脱嵌锂离子的特性。

负极材料的嵌入/脱嵌过程使得锂离子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在正负极之间传递。

3. 电解液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它通常由有机电解液和无机盐组成。

有机电解液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性和稳定性,同时可以抑制电池内部的金属锂形成,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4. 锂离子运移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传递。

当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出来,经过电解液传递到负极材料中嵌入。

当电池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嵌出来,经过电解液传递到正极材料中嵌入。

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运移使得电池可以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

氧化还原反应:1. 充电过程当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时,正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负极材料发生还原反应。

以钴酸锂和石墨为例,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通过氧化反应释放出锂离子和电子:LiCoO2 → Li+ + CoO2 + e-负极材料石墨通过还原反应嵌入锂离子:Li+ + 6C → LiC62. 放电过程当锂离子电池进行放电时,正极材料发生还原反应,负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

以钴酸锂和石墨为例,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通过还原反应接收锂离子和电子:Li+ + CoO2 + e- → LiCoO2负极材料石墨通过氧化反应释放出锂离子:LiC6 → Li+ + 6C结论:锂离子电池通过正负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了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通过充放电过程可以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12-2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904690-1);沈阳市科技基金资助项目(030241)・作者简介:吕成学(1960-),男,吉林梨树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高级工程师;翟玉春(1946-),男,辽宁鞍山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25卷第6期2004年6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25,No .6Jun .2004文章编号:1005-3026(2004)06-0567-03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吕成学,褚嘉宜,翟玉春,田彦文(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摘 要:采用氨解法制备了SnO ,Sb 2O 3,GeO 23种氧化物粉末,将其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利用恒电流电池测试仪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这3种活性物质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其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1520mAh /g (GeO 2),820mAh /g (Sb 2O 3),1040mAh /g (SnO );首次充电容量分别为800mAh /g (GeO 2),520mAh /g (Sb 2O 3),800mAh /g (SnO )・同时还发现其不可逆容量损失也较大,讨论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的办法・关 键 词:氧化物;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充电容量;放电容量;不可逆容量;循环中图分类号:T M 911.11 文献标识码:A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安全性好、质量轻、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优点・近几年来,研究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石墨以及各种碳材料,但研究表明,碳材料存在较大的能量损失和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差等缺点[1,2]・碳负极在有机电解质中易形成钝化膜(SEI ),引起初始容量的不可逆损失,且碳材料的电极电位与金属锂相近,当电池过充电时,碳电极表面易析出金属锂,形成枝晶而引起短路・因此,寻找更好的更可靠的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人们的研究方向・自1997年Fuji 公司研究人员发现无定形锡基复合氧化物(简称TCO )有较好的循环寿命和较高的可逆容量,这一结果在《Science 》发表后,氧化物负极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3~5],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氨解法,分别制备了SnO ,Sb 2O 3,GeO 23种氧化物,将其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用金属锂片作对电极组成模拟电池,测试并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能,讨论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1 实验部分1.1 活性物质的制备取一定量的SnCl 2・2H 2O 溶于无水乙醇中,在搅拌下滴加过量的浓氨水,加热回流,趁热过滤,用蒸馏水反复洗涤,将沉淀在120℃下烘干48h ,得到黑色的SnO 粉末・分别以SbCl 3,GeCl 4和浓氨水为原料,以相同的方法可制得白色的Sb 2O 3和GeO 2的粉末・1.2 电池的组装及其电性能的测定分别将活性物质、碳黑、粘结剂、按照其质量比85∶10∶5混成胶状,均匀涂在已知质量的泡沫镍上,制成电极片,在110℃下真空干燥24h 后,在30kg /cm 2下压紧,继续在110℃下烘干4h ,称量电极片的质量,以纯金属锂片作为对电极,以1mol /L LiPF 6/EC -DEC (体积比1∶1)作为电解质溶液,以Celgard 2300作为隔膜,在氩气氛手套箱中装配模拟电池・电池由计算机控制,在自动充放电仪中进行其电性能测试,模拟电池的电流密度为0.1C /g ,充电截止电压为2.0V ,放电截止电压为0.0V ・2 结果与讨论2.1 氧化物粉末的XRD 分析图1是用氨解法制备的3种氧化物粉末的X -ray 衍射图・从衍射图中可以看出,采用此法制备出的3种氧化物纯度较高,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粒度在1.0~50μm ・图1 X 射线衍射图谱Fig .1 XRD patterns of three oxides (a )—GeO 2;(b )—Sb 2O 3;(c )—SnO ・2.2 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图2~图4是以氨解法制备的3种氧化物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充放电曲线・从充放电曲线中可以看出,这3种氧化物负极材图2 GeO 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充放电曲线Fig .2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GeO 2asanode in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图3 Sb 2O 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充放电曲线Fig .3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b 2O 3asanode in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图4 SnO 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充放电曲线Fig .4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nO asanode in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料的第一次放电容量分别为1520mAh /g (GeO 2),820mAh /g (Sb 2O 3),1040mAh /g (SnO );它们的第一次充电容量分别为800mAh /g (GeO 2),520mAh /g (Sb 2O 3),800mAh /g (SnO )・这3种氧化物表现出类似的性质,在第一次放电过程中,都有一个较长的放电平台,但在以后的放电过程中不再出现,这可能是氧化物和锂的第一步反应为还原取代反应,如反应方程式(1),是一个不可逆反应,是不可逆容量损失的主要来源;第二步反应为锂的合金化/去合金化反应,如反应方程式(2),是可逆反应的主要来源・2y Li +MO y →y Li 2O +M (M =Ge ,Sb ,Sn )(1)x Li +M →Li x M (0≤x ≤4.4)(2)虽然这3种氧化物都没达到反应方程式(1),(2)所预期的理论容量,但它们在容量方面的差异性却与相应的金属与锂的合金能力是相一致的(合金最高含锂式Ge 5Li 22,Li 3Sb ,Li 22Sn 5)・且不同氧化物材料在循环充放电时,其放电曲线的电位平台与相应合金反应的电位平台是相一致的(GeO 2为0.4~0.6V ,Sb 2O 3为0.8~1.0V ,SnO 为0.0~0.8V )・另外,其金属元素能与锂形成多项合金的氧化物的充放电曲线也出现多个平台・从充放电曲线中可以看出,这3种氧化物的不可逆容量损失都很大,GeO 2为720mAh /g ,Sb 2O 3为300mAh /g ,SnO 为240mAh /g ・不可逆容量损失除了来自于氧化物和锂的不可逆还原取代反应外,还可能来自于氧化物电极表面、金属锂电极表面发生的溶剂分解反应・这种反应可在电极表面产生一层固体电解质膜(SEI ),其组分为Li 2CO 3,ROCO 2Li ,LiF ,Li 2O 等[6~8]・当SEI 膜厚到溶剂无法进一步从电极表面得到电子时,溶剂的分解反应将被终止・而SEI 反应所消耗的锂必然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3 结 论(1)以NH 3・H 2O 和GeCl 4,SbCl 3,SnCl 2・2H 2O 为原料,可以制得纯度较高的粒度较小的相应的金属氧化物粉末・(2)SnO ,Sb 2O 3,GeO 23种氧化物粉末都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它们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活性物质时,其不可逆容量损失也较大・(3)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意消除或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从可能的反应机理中,可以看到,可以通过减少活性物质中氧的含量,或在氧化865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5卷物中进行元素掺杂或修饰[9],或选择更好的制备方法制备出粒度更小的活性材料(如纳米材料)[10~14],以及开发性能更好的电解质材料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少在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物质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参考文献:[1]Dahn J R ,Z heng Tao ,Liu Yinghu ,et al .Mechanisms forlithium insertion in carbonaceous materials [J ].S cien ce ,1995,270:590-593.[2]Qiu W ,Zhang G ,Lu S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 ture and elec troch em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materials [J ].Solid State Ionics ,1999,121:73-77.[3]Courtn ey I A ,Dahn J R .Electrochemical and in si tu X -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th e react ion of lithium with t in oxide composites [J ].J Electrochem Soc ,1997,144:2045.[4]Li Hong ,Hua ng Xuejie ,Ch en Liquan .Direct imaging of the passivating film and microstructure of nanome ter -scale SnO anodes in lithium rec hargeable bat teries [J ].Electrochem Sol id -State Let t ,1998,1:241.[5]Wa ng Y ,Sakamoto J ,Surampudi S ,et al .Lithium -7N MR investiga tion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of lithium with SnO [J ].Sol id State Ionics ,1998,110:167.[6]Aurbach D ,Ein -Eli Y ,M arkovsky B ,et al .Th e study of Li electrolyt e solut ions b ase d on ethylene and diethyl carbonat es(E C -DEC )for rech argeable Li bat teries .1.Graphi te electrodes [J ].J Electrochem Soc ,1995,142:2882.[7]Aurb ach D ,Granot E .T he study of electrolyte solutions based on solvents from the “gly me ”family (linear polye th ers )for secondary Li bat tery systems [J ].Electyrochemica Acta ,1997,42(4):697-718.[8]Yang C R ,Wang Y Y ,Wan C C .Composit ion analysis of the passive film on the carbon electrod e of a lithium -ion bat tery wi th an EC -b ase d electrolyte [J ].Jou rnal of Pow er Sou rces ,1998,72(1):66-70.[9]Yoshio Idota ,T adahiko Kubota ,Akihiro Matsufuji ,et al .Tin -based amorphous oxide :a high -capacity lithium -ion -storage material [J ].Scien ce ,1997,276:1395-1397.[10]Cullis A G ,Canham L T .Visible light emission due to qu antum size effects in highly porous cryst alline silico [J ].Nature ,1991,353:335-338.[11]Li W Z ,Xie S S ,Qian L X ,et al .Large -scale synthesis of aligned carbon nanotub es [J ].Science ,1996,274:1701-1703.[12]Han W Q ,Fa n S S ,Li Q Q ,et al .Synth esis of gallium nitrid e na norods through a carbon nanotube -confin ed reaction [J ].Science ,1997,277:1287-1289.[13]R ao A M ,E klund P C ,Bandow S ,et al .Eviden ce for charge transfer in doped carbon nanotube bundles from R aman scat tering [J ].Natu re ,1997,388:257-259.[14]Morales M ,Lieber C M .A laser ablation method for the synth esis of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J ].Scie nce ,1998,279:208-211.Study on the Oxide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L Cheng -xue ,CHU Jia -yi ,ZHAI Yu -chun ,T IAN Y an -wen(School of Materials &Metallur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China .Correspondent :L Cheng -xue ,E -mail :lchengxue 8@sina .com )Ab s tra ct :Three powdered materials ,SnO ,Sb 2O 3and GeO 2,were prepared by aminolysis ,and any of them was used as an active material for the anode of lithium -ion cells .Using a constant -current cell tester to measure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ies are 1520,820and 1040mA ・h /g and initial charge capacities are 800,520and 800mA ・h /g for GeO 2,Sb 2O 3and SnO ,respectively .Both are high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irreversible capacities were also found high .Ke y w o rd s :oxide ;anode material ;lithium ion battery ;charge capacity ;discharge capacity ;irreversible capacity ;cycle(Received December 26,2003)待发表文章摘要预报线性系统具有方差约束的可靠控制王福忠,姚 波,井元伟,张嗣瀛在指定极点区域和状态方差约束的前提下,研究了线性不确定系统的可靠控制问题・采用比离散故障模型更实际和一般的连续增益故障模型,利用LMIs 方法在不附带保守性的情况下,给出了可靠控制存在的条件・在执行器故障的情况下,保证一个可接受的方差上界,同时优化无故障情况下系统的性能・仿真例子说明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比较正常控制与可靠控制的效果,说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必要性・轧制工艺参数对钢板平面形状的影响刘 慧,王国栋,刘相华利用有限元法计算软件ANSYS /LS -DYNA ,对不同工艺参数的立辊轧边、展宽轧制及精轧的中厚板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由模拟计算知,随立辊侧压量增大,展宽轧制后板坯前端由凸鼓形向凹鼓形变化,后端始终为凸鼓形,展宽轧制后轧件切头尾长度及宽度波动量先减小后增加,精轧后轧件宽度波动变化与展宽轧制时相似・展宽比大时,立辊轧边对减少宽度波动量效果较好;要得到好的轧后平面形状,应使展宽轧制后的钢板边部保持平直或微凸・模拟计算结果为合理匹配立辊侧压量、展宽比及精轧延伸率,提供了理论参考・965第6期 吕成学等: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