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袁加程)第二版
《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重要污染物(1)元素:Cr,Hg,As,Pb,Cl,KCN(2)无机物:CO,NOx,SO2(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5)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6)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7)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8)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9)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环境化学第二版课后题详解(第4、5章)
(辛硫磷)
(C2H 5O)2P ON C
(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是它们转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化学农药对土壤微 生物有抑制作用。 同时, 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 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用下, 使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 CO2 和 H2O。如马拉硫磷可能被两种土壤微生物——绿 色木霉和假单胞菌——以不同方式降解,其反应如下: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原理:以离子价为为依据,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 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等价交换。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特点:1 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2 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 较强的交换能力。 3 土 壤 中 一 些 常 见 阳 离 子 的 交 换 能 力 顺 序 : Fe3+>Al3+>H+>Ba2+>Sr2+>Ca2+>Mg2+>Cs+>Rb+>NH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植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 盐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缓冲体系,对酸碱具有缓冲作用。 举例:当向土壤加入盐酸时,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与其作用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抑制了酸度 的提高。 NaCO3+2HCl=2NaCl+H2CO3 土壤的缓冲作用, 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 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 作用。
②光降解:有机磷农药可发生光降解反应,如辛硫磷在 253.7nm 的紫外光照射 30h 下,光解 产物如下:
O (C2H5O)2P SN O S (C2H5O)2P CN (C2H5O)2P O
CN C (辛硫磷感光异构体)
土壤环境化学2.
高
非线性 竞争吸附
2. 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
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烈 的偶极作用,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 难占据矿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对 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表面矿 物质上的吸附起着一种有效的抑制 作用。
在干土壤中,由于土壤表面的强烈 吸附作用,使林丹和狄氏剂大量吸附 在土壤中; 湿润土壤中,由于水分子的竞争作 用,土壤中农药的吸附量减少,蒸汽 浓度增加。
除草剂2,4,5-T难以降解,可利用苯 酸脂而生长的细菌对其有共代谢作用。 间-硝基酚难以降解,但利用对硝基酚 而生长的黄杆菌可与其发生共代谢作用降
解成硝基醌。
4、微生物转化农药的方式
去毒作用(变有毒为无毒) 活化作用(变无毒为有毒,或毒性加剧)
结合、复合或加成作用(形成复杂的物质)
改变毒性
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浓度、扩散速率) 土壤(含水量、吸附性) 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等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
(1)土壤水分含量
非气态扩 散
干燥土壤 无扩散
基拉粉砂壤土中林丹的不同转移途径
(2)吸附
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 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 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 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 低。
根>茎叶>颖壳>籽实
2. 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上层土壤>下层土壤
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
3. 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原理 阳离子价态越高,吸附量越大;
离子半径越大,吸附量越大。
各类胶体对Cu2+吸附顺序为:
氧化锰>有机质>氧化铁>伊利石>蒙脱 石>高岭石
三、主要重金属在S-P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环 境 化 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表面可吸附
阳离子,可与土壤溶液中另一些阳离子 发生交换。
2013-8-12
20
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
阳离子 (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土壤(胶体,颗粒, SiO2/R2O3、pH等)
不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不同:
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 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活体(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2013-8-12 13
2.土壤有机质
非活体
非腐殖质(动植物残体、蛋白质、糖 类、纤维素、树脂、有机磷、有机氮、有 机酸等,约占10%)。
腐殖质(土壤中特有的有机物,由植 物经微生物降解转化而成,不属于有机化 学中现有的任何一类,占85-90%)。
2013-8-12 11
高岭石
P204-205
[Al4Si4O10(OH)8] 是风化程度极高 的矿物。
特点:粒径较大,为0.1-5.0μ m ,膨胀性小,阳离子代换量也低,极 少发生同晶取代。透水性好但保肥能 力低。
请比较三类土壤矿物质的特性!
2013-8-12 12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 土壤肥力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 的总称(Soil Organic Matter,SOM), 包括:
p215
有些学者认为酸性土壤中单独存在 的Al3+也起缓冲作用,酸性土壤(pH<5) 中Al(H2O)63+ 与碱作用,当加入碱使土 壤溶液中OH- 继续增加时,Al3+ 周围水 分子继续离解H+中和OH-,使土壤pH不 致发生大的变化。
《环境化学》(第二版)全书教学课件
2024/1/26
5
环境化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与化学的关系
环境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应用化学的理论 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02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环境 科学提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效应方面的 理论支撑。
03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环境化学还与生态学、毒理学、地理学、气象学
包括混合、扩散、挥发、 吸附等。
化学过程
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络合等。
生物过程
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富集 、生物转化等。
污染物迁移途径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 用,水-土界面交互作用, 水-气界面交互作用等。
2024/1/26
14
04
土壤环境化学
2024/1/26
15
土壤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一般占土壤 固相部分质量的95%~98%。土壤矿
等。
迁移
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机械迁移是指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机械运动 ,如耕作、灌溉等引起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混合和搅动;物理-化学迁移是指污染物在 土壤中的溶解、吸附、解吸、沉淀、气化等过程;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
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18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运输与转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 标准等。
3
环境影响评价
预测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
2024/1/26
24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01
颗粒物治理技术
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电除 尘等。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RCHNH2COOH+ HClNH3ClR CHCOOH+ NaOH + H 2ORCHNH 2COOH R CH NH 2COONa(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 -盐基离子):土壤胶体 M +HCl 土壤胶体 H +MCl对碱缓冲:土壤胶体 H +MOH 土壤胶体 M +H 2OAl 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 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 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 -增多时,Al 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 +,中和OH -:2Al(H 2O)63+ + 2OH - [Al 2(OH)2(H 2O)8]4+ + 4H 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NEW)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汞的迁移转化过程 汞在沉积物中经过细菌进行分解,转化为甲基汞,然后进入水体中 的微生物体内,之后鱼类摄取微生物为食物,进而进入鱼的身体内形成 毒性更大的有机汞,另一部分通过水的蒸发进入到空气,在空气中发生 分解又形成了汞,通过降水或降尘进入到沉积物或者水中。汞的迁移转 化循环过程如图1-2所示。
目 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第八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3.什么是环境污染?如何判别?请依据下图叙说由物质(污染 物)因素引起环境污染的概念。[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研]
图1-1 答:(1)环境污染的定义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 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的过 程。 (2)判别环境污染的依据 具体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 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1-2 汞的迁移转化循环
四、论述题 谈谈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控制、治理中的应用。[河北大学2014年 研] 答: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 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 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控制、治理中的应用如下: (1)在大气环境化学方面,研究对象涉及大气颗粒物、酸沉降、大 气有机物、痕量气体、臭氧耗损及全球气候变暖等。空间尺度从室内空 气、城市、区域环境,远距离乃至全球。关于大气环境化学过程研究主
(完整版)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胶体|-xNa+ + yH2O → 土壤胶体|-(x-y)Na+、yH+ + yNaOH
24
3、土壤的缓冲作用(Buffer Action of Soil )
27
▪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土壤中有多种有机、无机物的氧化、还原过程。
土壤 E 与土壤通气状况的关系: ➢ 旱地通气好,游离氧占优势,E 较高,以氧化作用为主。 ➢ 水田通气差,游离氧很少,E 较低(甚至可以为负值),以还 原作用为主。
28
▪ 土壤的自净作用
土壤有优越的自身更新能力-自净作用: ➢ 氧气氧化 ➢ 胶体吸附,配位 ➢ 微生物降解
可交换阳离子
致酸离子:Al3+、H+。 盐基离子:Ca2+、Mg2+ 、K+ 、Na+、NH4+ 等。
19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交换。易被 吸附的阴离子是 PO43-、H2PO4-、HPO42- 等,与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中 阳离子 Ca2+、Fe3+、Al3+ 等结合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强烈吸附。
土壤的自净作用决定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其它性质, 也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有关。
土壤的自净作用一般比较缓慢。
29
第二节 土壤的化学污染 2.1 土壤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物
▪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 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即为土壤污染。 ▪ 土壤受到污染后,不仅会影响植物生长,同时会影响土壤 内部生物群的变化与物质的转化,即产生不良的生态效应。
环境化学课件(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2. 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岩石经历化学风化(氧化、水解和酸
性水解)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发 生了改变。次生矿物粒径较小,大部分以黏粒和胶体 (粒径小于0.002 mm)分散状态存在。
分类:根据次生矿物的性质与结构划分为简单盐类、 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是土粒中最细小的部分, 比表面积大,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强烈的吸水膨胀、 失水收缩的特点, 称为黏土矿物。有明显的胶体特征, 所以土壤学中习惯把黏土矿物视为土壤矿物胶体。次 生矿物是构成土壤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中无机 污染物的行为和归宿影响很大。
极细砂
0.2~0.06
100
粉砂 粘粒
砂质粉砂 中粉砂 细粉砂 粘粒 胶体
0.06~0.02 0.02~0.006 0.006~0.002
<0.002 <0.0002
10000
100000 1000000
(二)土壤质地分类和主要特性 土壤质地:土壤粒级组合体所表现的粗细程度称为质地 .
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 标准的。主要有国际制、美国制和前苏联制。
四、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具有吸附性能是因为土壤中存在具有巨大表面能,并带有电荷的矿物胶 体和有机胶体,能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或离子。 1. 土壤胶体的性质 (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比表面是单位体积或重量物质的总 表面积。土粒愈细,总表面积愈大,比表面也愈大,表面能也越大。
➢气候是直接的水、热、空气条件,它使相同的母质在不同的 气候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
➢地形使气候因素发生局部的重新分配,是间接的水、热、空 气条件。
➢生物通过生长繁育、新陈代谢进行着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一方面充实与丰富了土壤的基质,另一方面以有机物形式为土 壤累积化学能。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 O 、Si 、Al 、Fe 、C 、Ca 、K 、Na 、Mg 、Ti 、N 、S 、P 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 缓和其酸碱度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 细菌 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 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 +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 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 +和Al 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 +浓度,使土壤pH 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 、NaCl 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 +、Al 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 +、Al 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一、选择题 1.在土壤中,下列离子( )的交换吸附能力最强。 A.Ca2+ B.Na+ C.Fe3+ D.H+ 【答案】C 【解析】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过程除以离子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和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外,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①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 子交换能力越强;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 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Fe3+>Al3+>H+ >Ba2+>Sr2+>Ca2+>Mg2+>Cs+>Rb+>NH4+>K+>Na+>Li+。
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离子交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过程除以离子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和质量作 用定律支配外,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电荷数、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土 壤中阴离子交换吸附是指带正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阴离子与溶液中阴离子的交换作用。
2.下列吸附现象属于离子交换吸附的有( )。 A.土壤胶体吸附碱土金属粒子 B.土壤颗粒吸附非离子有机化合物 C.金属水和氧化物吸附过渡金属离子 D.腐殖质吸附非离子型农药 【答案】A 【解析】离子交换(或代换)吸附是指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
《环境化学》第四章
土壤的自净作用
• • • • • • 首先,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 第二,土壤是一个胶体体系。 第三,土壤是一个络合-螯合体系。 第四,土壤是一个氧化-还原体系。 第五,土壤是一个化学体系。 第六,土壤是一个生物体系。
土壤环境污染
• 土壤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 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 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 度量土壤污染时,不仅要考虑土壤的背 景值,更要考虑植物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生物反应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土壤环境污染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 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 由于采用城市污水或工业污水灌溉,使其中的 有机物及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 • 矿渣、炉渣及其他固体废弃物任意堆放,其淋 溶物随地表径流进入农田;这些都可造成土壤 重金属污染。 • 当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超 过作物的需要和可忍受的程度,作物生长受到 影响;或作物生长并未受害,但其产品中重金 属含量超过卫生标准,就有可能对人、畜产生 一定的危害。
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 物。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比较
土壤空气 CO2 0.15%~0.Biblioteka 5% 大气 0.033%O2
H2O
10.36%~20.73%
>70%
20.96%
<4%
N2
78%~86%
78.1%
第三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的吸附特性
土壤中具有胶体性 质的微细颗粒
土壤的吸收性能
(5)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土壤对 可溶性物质中的离子态养分的保持能力。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带负电荷的土壤胶 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 子发生交换而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土壤的阴离子交换:带正电荷的土壤胶 体所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 子发生交换而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2)
目前,世界范围年产农药约200多万吨,种类数达1500之多(大量生产又广泛应用的约有300种)。
由于农药在环境中残留的持久性,尤其像DDT类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有害的作用与影响,农药污染现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通过挥发、扩散、移动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造成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1. 扩散气态发生(挥发)农药在田间中的损失主要途径是挥发,如,颗粒状的农药撒到干土表面上,几小时内几乎无损失;而将其喷雾时,雾滴复干的10分钟内,损失达20%。
影响农药挥发的主要因素: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浓度、扩散速率)土壤(含水量、吸附性)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等例:为估计DDT 在土壤中的挥发能力,做了如下试验:在容积为50m 3、25℃的密封空箱了内,有一个盛有1L ,且浓度为1mg/L DDT 的敞囗容器,求达到平衡时箱子内DDT 浓度为多少?已知25℃时DDT 在水—气两相间的分配系数K D =6.2x102。
解:1x[DDT]aq +(50x103-1)[DDT]g =1mg K D =[DDT]aq /[DDT]g K D [DDT]g +(50x103-1)[DDT]g =1mg)/(1097.1)11050(102.61 )11050(1][5323L mg K DDT D g 一般物质在气相中的扩散能力约是在液相中的104倍,所以当K D >104时以液相扩散为主,K D <104时,以气相扩散为主。
淋溶主要取决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大的农药,淋溶能力强,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以水扩散形式进行农药的水迁移方式直接溶于水中吸附在土壤固体细粒表面上,随水分移动由于农药被土壤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强烈吸附,一般在土体内不易随水向下淋移,因而大多累积在0~30 cm的土层内。
农药对地下水污染并不严重,但由于土壤侵蚀,农药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一些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和淋溶指数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
(NEW)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 程及毒性 5.1 复习笔记
图1-6 汞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 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三种。 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 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甲基汞脂溶性大,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被鱼类等生 物吸收,难以代谢消除,能在食物链中逐级放大。甲基汞可进一步转化 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难溶于水,有挥发性,易散逸到大气中,容易被 光解为甲烷、乙烷和汞,故大气中二甲基汞存在量很少。在弱酸性水体 (pH4~5)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为一甲基汞。
(2)生物圈。人类的砍伐、屠杀野生动物,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食 物链的断裂或减少,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受到影响,各种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以及抗破坏力减弱; (3)土壤圈。树木的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人们盲目施肥造成土壤污 染。 (4)水圈。重金属等对水的污染日益凸显。 (5)岩石圈。酸雨产生溶洞腐蚀,过度砍伐使风化现象加剧。 五大圈层相辅相成,一个受到影响会引发其他的影响,进而造成自然灾 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人类的活动最终的苦果还要人类自己承受。 3.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 何体会? 答:(1)氧、碳、氮、磷、硫元素的循环过程 ①氧的循环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______、 ______、______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武汉科技大学 2015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二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4)磷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石大环境化学讲义04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一节本节内容要点:土壤环境化学的研究历史、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等。
1)研究简史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J.T.Way和wes发现了土壤中阴离子的交换作用,开创了土壤中元素化学行为研究的新领域。
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土壤胶体进行系列专门研究,并开始应用X 射线进行黏土矿物分析。
10多年后,R.K.Schofield提出了土壤矿物中同晶置换引起的永久负电荷和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的水合氧化物带有正电荷等理论,自此,对土壤的离子吸附机理才有了明确的认识。
50年代起,随着对络合物化学和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人们对土壤中有机物与金属离子络合物还原作用,Fe、Mn、As、Cr等元素价态变化与pH、pE及有机质的关系等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金属,尤其是重金属的形态及其转化条件的研究。
以上这些研究为现代土壤污染化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土壤污染化学的发展相对较晚。
70年代前后土壤污染化学的研究重点为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研究;到80年代,主要研究目标转移到有机物、酸雨和稀土元素等问题上。
在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的研究中,人们最关注的是硒、铅和铝等的行为;研究内容也更集中于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降解等行为及元素的形态等。
2)研究热点当前,土壤污染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下:(1) 土壤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等环境行为的研究;(2) 金属存在形态及其转化过程的研究;(3) 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研究;(4) 稀土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归宿及其生态效应研究;(5) 土壤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吸收与传输研究;(6) 土壤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
3)我国研究现状自70年代以来,我国在土壤污染化学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70年代中期,我国对以DDT和六六六为代表的有机氯农药在粮、棉、油、烟草等主要作物区的污染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当时我国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普遍性和某些地区污染的严重性,为农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2.土壤液相
• 指土壤中的水分及其水溶物。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
壤水分既是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也是进入土壤的各种污染
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3.土壤气相
• 指土壤中有无数的空隙充满空气,典型土壤约35%的体积 是充满空气的。 土壤中空气与大气差异: (1)不连续体系; (2)O2和CO2含量差异大; (3)CH4、H2S、H2和NH3等还原性气体; (4)污染物。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五、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 1.土壤的酸碱性
1. 土壤酸度
根据土壤中H+存在的形式,土壤酸度可分为两类: 活性酸度 activity acidity(有效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 度的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通常用pH表示(通常描述土壤性质 时表示作土壤pH值 )。 潜性酸度 potential acidity: 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
• 国际上粒级的划分标准及详细程度主要有三种不 同的划分:即国际制、前苏联制和美国制,其划 分情况见下表。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我国的土壤粒级的划分标准为五级:石块、石砾、砂砾、粉 粒、黏粒
颗粒名称 石块 石砾 粗砾 细砾 砂粒 粗砂粒 细砂粒 粉粒 粗粉粒 细粉粒 黏粒 粗黏粒 粗黏粒
Al3+离子造成的。H+、Al3+致酸离子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产生
H+离子才显示酸性,因此称潜性酸度。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
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可逆过程)
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表面可吸附阳离子,可与土壤溶液 中另一些阳离子发生交换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 阳离子交换吸附实际是胶体分散系统中扩散 层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 达到平衡的过程。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阳离子吸附过程是一种可逆反应的动态 平衡。 ②阳离子交换量是等量进行的。 ③各种阳离子被胶体物质吸附的亲和力大 小各不相同。
原因是: ①黏土矿物颗粒微细、具有很大的表面积,伴随 产生巨大的表面能,因此能够吸附进入土壤中的气、液态污
染物。
②黏土矿物带负电荷,阳离子交换量高,对土壤中 离子态污染物有较强的交换固定能力。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结合而成的一种胶 体,其性质介于上述两种胶体之间。土壤胶 体大多是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砾土类
壤土类
砂土及填质砂土
砂质壤土 壤土 粉砂质壤土 砂质黏壤土 黏壤土 粉质黏壤土 砂质黏土 壤质黏土 粉质黏土 黏土 重黏土
0~15
0~15 0~15 0~15 15~25 25~45 25~45 25~45 45~65 65~100
0~15
0~45 35~45 45~100 0~30 20~45 45~85 0~20 0~45 45~75 0~35 0~35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第一节 水环境化学 基础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退化的过程
第四篇 土壤环境化学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 引起土壤流失;
受纳酸雨或过多使用氨氮肥料: 引起土壤酸化;
灌溉水中含过多盐分或深度风化作用: 引起土壤盐碱化;
干旱: 引起土壤板结、龟裂、结构单元破坏甚至荒漠化;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不同粒径土粒的化学组成(%)
粒径 (mm)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P2O5
1.0~0.2 0.2~0.04 0.04~0.01 0.01~0.002 <0.002
93.6 94.0 89.4 74.2 53.2
1.6 2.0 5.0 13.2 21.5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 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离子等的吸附作用和螯合作 用可同时发生。
Hasler指出土壤有机质结合金属离子能力的顺序为:Pb> Cu>Ni>Co>Zn>Mn>Mg>Ba>Ca>Hg>Cd。 Jonasson认为胡敏酸、富里酸吸附金属的顺序为:Hg2+>C u2+>Pb2+>Zn2+>Ni2+>Co2+。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阳离子交换量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CEC:表示每千克土中阳离子的总含量,是表示土壤吸附性质的重要指标。
可交换 阳离子
致酸阳离子(Al3+、H+)
盐基阳离子 (Ca2+、Mg2+、K+、Na+等)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盐基饱和土壤: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阳 离子时,这种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
粒 径(mm)
>10 10~3 3~1 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各粒级的主要矿物成分和理化特性
• (1)石块和石砾
• (2)砂砾
多为岩石碎块,直径大于1mm。土壤中含石块和石砾多时,其空 隙过大,水分和养分易流失。 主要为原生矿物,大多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其中以石 英为主。粒径为1~0.05mm。空隙大,通气和透水性强,保水保 肥能力弱,营养元素含量少。 是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混合体,粒径为0.05~0.005mm。物理 化学性质介于砂粒与粘粒之间。团聚、胶结性差,分散性强。保水 保肥能力较好。 主要是次生矿物,粒径<0.001mm。含黏粒多的土壤,营养元素 含量丰富,团聚能力较强,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但通气和透水 性差。
水涝: 引起营养物浸出和流失; 污染: 引起土壤中有毒物质累积。
6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的组成
土壤中的水分及 水溶物
土壤 固相
土壤矿物 质、土壤 有机质
土壤 液相
土壤气 相
土壤中所含有的气体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简图
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1.土壤胶体的性质
• (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越大,胶体的吸附性 越大。 • (2)土壤胶体的电荷及电性 • 电荷的数目决定于土壤吸附离子的多少,而 电荷的密度决定于离子被吸附的牢固程度。
•
土壤胶体微粒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决 定电位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 层(反离子层或扩散层),即合称双电层。
• (3)粉粒 • (4)黏粒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石英 粒径(mm) 长石 云母 角闪石 其它
1~0.25 0.25~0.05 0.05~0.01 0.01~0.005 <0.005
86 81 74 63 10
14 12 15 8 10
7 21 66
4 3 5 7
3 3 3 7
什么是土壤,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土壤
是由地壳岩石及矿物经过长期风化形成的。在风化 过程中,岩石、矿物变成碎屑(土壤母质),它们在生物及 其遗骸、微生物作用下,通过腐殖质形成地表疏松层,它是 陆生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农业的基础,除可生 产食物外,也是外界同化和代谢物及大部分污染物的承受体 ,是维持全球人口生存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1 2 3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第四章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 • 土壤的组成
二 三 四 • 土壤的结构 • 土壤的粒级其理化特性
• 土壤胶体的性质及离子交换
• 土壤的酸碱度和缓冲性 •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五 六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二、土壤的结构
块状
柱状
结构
片状
团粒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三、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 • 1.土壤的粒级分组与各粒级的理化特性 • 土壤矿物质是以大小不同的颗粒状态存在的。不
同粒径的土壤矿物质颗粒(土粒),其性质和成分都不一 样。为了研究方便,按粒径的大小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 为粒组或粒级,同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 有明显差异。
1.土壤固相
• 土壤中的固相物质主要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中 土壤矿物质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土壤有机质占 总重量的1%~10%(可耕土壤中约占5%,且绝大部分在 土壤表层)。 • (1)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主要四类: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 、矿 物、硫化物类矿物、磷酸盐类矿物。 次生矿物——分为三类: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次生铝 硅酸盐类。 • (2)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 残体,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质两大类 。
85~100
55~85 45~55 0~55 55~85 30~55 0~40 55~75 10~55 0~30 0~55 0~55
黏壤土类
黏土类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1975年)
各粒级百分含量 质地组 质地号 1 2 3 质地名称 粗砂土 细沙土 面砂土 砂粒 (1~0.05mm) >70 60~70 50~60 粗粉粒 (0.05~0.001mm) —— —— —— 胶粒 (<0.001mm) —— <30 ——
砂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