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精心打造 杜甫_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各个阶段及代表作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课件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 反映和对不公平和不义行为的批判。
五、结语
杜甫的精神遗产
杜甫的作品传承了他对真实、 正直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成为 历代文人的楷模。
杜甫的现代价值
杜甫的诗歌思想在现代社会仍 有启迪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灵 成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成为“诗圣”的原因
杜甫用他的诗歌才华和人格魅 力,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 尊敬,成就了“诗圣”的称号。
二、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的诗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常常描绘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的代表作品
杜甫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登高》、 《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等。
三、杜甫的成就
1
杜甫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杜甫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杜甫通过他的诗作,抒发了人民普遍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四、杜甫和“万方多难”
1
杜甫的人生境遇
杜甫生活在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年代,
杜甫的政治立场
2
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杜甫对朝政持批判态度,他通过诗歌
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的
改革期望。
3
杜甫的反映和批判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 的“诗圣”》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真实感人、豪放深沉 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一、杜甫生平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他是唐代杰出的文人之一。
杜甫的成名之路
杜甫的才华早在年轻时就被发现,但在官场的不顺和家族的变故中,他的诗才渐渐为人所知。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杜甫的主要诗作和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杜甫诗歌文本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解析,深入剖析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如与李白、王维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 现实意义:讨论杜甫诗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杜甫关注民生的情怀。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杜甫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手法等,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回答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原文一、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是万方多难啊。
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
他经历着战乱、饥荒、流离失所。
他在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看,国家破败了,山河虽然还在,可春天的城里长满荒草,看到花开他不是高兴,而是伤心落泪,听到鸟叫也惊心。
这就是他在万方多难中的真实感受啊。
二、杜甫啊,他四处漂泊。
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雁。
他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那些苦难就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他心头。
他在里描述的场景多让人揪心。
官吏夜晚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去应对。
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啊?杜甫把这些写进诗里,他的心该有多痛呢。
三、他自己的生活也是一贫如洗。
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
可他还心系着天下。
他的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自己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却想着天下贫寒的人都能有房子住。
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在那么多难的情况下还能这样想。
四、杜甫啊,他和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带着万方多难的痕迹。
他送别朋友的时候,那心情就像秋天的落叶般凄凉。
在中“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到处都是战乱,朋友却还要远行,亲朋好友只能哭着送别。
这和我们现在和平年代的送别是多么不一样啊。
五、他在旅途中也是充满艰辛。
仿佛是一个迷失在沙漠中的行者。
他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你看他独自在小船上,看着星空和广阔的原野,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沙鸥,在天地间无所依靠,这种孤独和迷茫是万方多难带给他的啊。
六、他目睹着社会的种种乱象,那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恶狼在撕咬着美好的东西。
在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战争让百姓骨肉分离,这样的场景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忍不住要把这些写出来,让后人知道那个时代的黑暗。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作者:冯至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7年第21期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他被调任河西县尉。
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
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高适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挞人民了。
如今他绝不愿重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挞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但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
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
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
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一天比一天尖锐。
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
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
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
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
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宫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第一课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2杨伦:《杜诗镜诠》中称其为“高 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七言律 第一.
3.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 律第一,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
4.旷代第一
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沉郁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意境: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好书悦读
冯至《杜甫传》 闻一多未竟之作《杜甫》 《唐才子传·杜甫传》 《唐之韵.千秋诗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单元
登高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 白鹤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许巍
人生充满劳绩, 但我们仍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 荷尔德林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
千 秋 诗 圣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 过于李—-白居易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理解诗句, 把握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 国运衰微 壮志难酬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忧国忧民——诗品即人品 万方多难成就诗圣
杜甫是唐代律诗艺术最高成就的体现
沉郁顿挫——风格即人格
• 1.意象运用巧妙独特 • 2锤词炼字精炼传神 • 3.言简意丰,悲秋蕴多意 • 4.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 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 的,他写出自己的痛苦经历,写出国家的 命运和时代的悲凉,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 镜子。人世间所有最悲惨的事情他都经历 过,然后用他最深沉的声音唱出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诗歌。人们至今还被这个崇高的 灵魂所吸引着、感动着他是他那个时代独 一无二的天才。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 桑句便工,那段历史的不幸给造就了杜甫 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却光辉灿烂了那 一段历史,使后世看到,那个时代除了血 泪、卑污之外,还有崇高和光明.
杜甫_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正式版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__《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4.暴力开边,民生困顿: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___《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动唐朝十大 诗人——杜甫
你披着一路风尘,踏 着大唐的土地,带着满身 血泪,迎面走来;你把伟大 与贫穷,高尚与困窘,不 可思议地集于一身;你的 绝唱,你的情怀,至今让 我们感慨不已!
忧民
忧国
浑 欲 不 胜 簪
白 头 搔 更 短
家 书 抵 万 金
烽 火 连 三 月
恨 别 鸟 惊 心
感 时 花 溅 泪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求
初到长安时, 这时 政治正显 漫游时代的豪放 情绪还没有消逝。 露出日趋 但随着与现实的 腐化的征 接触渐多,豪放 象。长安 的情绪逐渐收敛,《兵车行 长安十 被阴谋和 杜甫在李林甫的 》《丽人 年( 恐怖的空 阴谋政治里受到 行》《自 746— 气笼罩着,打击。他一方面 京赴奉先 被贫穷压迫,一 县咏怀五 755) 唐玄宗纵 方面被事业心驱 百字》 情声色, 使,为了求得一 李林甫专 个官职已经到了 权,杨国 不择手段的地步。 忠等贪污.
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 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三别”之一《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 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 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 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 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病 死 孤 舟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32岁的杜甫和43 岁的李白 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东都洛阳会面、结下深厚的友谊。 李白那时是诗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刚从长安宫廷生活 中解脱出来,而杜甫还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那 时杜甫参加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游历各地,来到洛 阳。后来,又一个43岁诗人高適也来一起结伴而游。 他们入酒肆谈文学,临寒风伤古迹,古今多少事,付 诸笑谈中。那杜甫对李白的印象如何?他有首诗是这 样写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以后他又一再在诗中表达对李白的倾 倒崇拜之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以说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fans),以至后来写了十几 首思念李白的诗。
• 李白对杜甫的印象呢?据唐代笔记记载,李白写过一首 诗:“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 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就 是说杜甫很瘦,作诗很苦。当然这首诗不见于李白的集 子,并不可信。但可以看出当时人认为两人是完全不同 类型的人。 • 李与杜仿佛是天生对立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 人性格不同、活法不同:李活了61岁,诗酒人生,豪放 不羁,一生大起大落,大开大阖,传世诗歌900多首; 杜活了58岁,方正严谨,严肃悲悯,一生坎坷,历经磨 难,传诗歌1200多首。李是“诗仙”,杜是“诗圣”; 李的思想是道家,杜的思想是儒家;李诗豪放飘逸,杜 诗沉郁顿挫;李如天上的日月照耀,充满浪漫色彩,杜 如地上江河奔流,更多关注痛苦的人生。
• 困顿长安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 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 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 辛万苦,来到了四川。 这一时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杜甫的代表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杜甫的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爱他人;(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 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3.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2.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3.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研究文献;2. 学生准备:预习杜甫的诗歌,了解其基本信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诗歌文本、相关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
4. 课堂讲解(1)讲解杜甫诗歌的基本背景和创作动机;(2)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阐述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杜甫的诗歌。
7. 课后作业(1)阅读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等方面。
“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认真学习和理解, 让诗圣拉着我们的手前进!
问题:1.什么是传记文学?
品茶、 学习、 论道
回答:1.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 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 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 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2)诗人因历经盛衰,沧桑,眼光峻切,忧愤 深广。(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 嗔。——《丽人行》)
5.诗风评价:潜气内转 ,波澜老成,沉郁顿 挫,亦有清新流丽,气势海涵地负,千汇万 状皆可入诗,对国家、黎民饱含热泪深情。
6.杜甫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杜甫以其崇高的 品质,博大的胸怀,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人格化身,影响了 白居易、张籍、王建、曹邺、皮日休、杜荀 鹤、韩愈、李贺、李商隐、王安石、苏轼、 黄庭坚和文天祥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爱国主 义诗人。杜诗也成为中国忧国忧民的现实主 义诗歌的最高典范,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不 可超越的高峰。
点击添加文本
参考观点: 一个没有学会尊重和爱戴 关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仁人志士的人是 最可悲的!
四、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该 点击添加文本 添 如何更加客观和公正地评价杜甫在中国文学史 加 及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卓越贡献?
文 2.通过这篇传记的学习,对我们评价文学家、 本
点击添加文本
4.暮年时期(759—770)(求生阶段) 客观环境:战乱频发,国政混乱,每况日下。 个人生活:孤苦无依,百病缠身。 “亲朋无 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流。”——《登岳阳楼》“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 《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二、探究、沟通、交流 1.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备课参考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备课参考教学参考0905 1719《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备课参考教学提示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伟大诗人杜甫的人格抱负及其创作心境,体会诗人关注民生、感时忧国的情感,忍耐和承受艰难、不懈地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
同时,让学生对文学性传记的真实性特点,有大致的了解。
这篇传记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事件,学生阅读可能有困难。
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历史课相关内容,简要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安史之乱等),但提醒同学主要精力不要放在对历史事件的讨论上,而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为引起学生对这篇传记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布置学生回顾在课上或者课外读过的杜甫的诗,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尽力想像诗人当时的生活与创作状况,看能否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找到一些历史的感觉。
然后,在传记的阅读中“印证”和丰富自己原来的想像。
第二,是用“互文阅读”法,即让学生将他们已经学过的杜诗(或者《杜甫传》中引述的诗),与传记中相关的记载作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传记与杜诗两方面)的感悟与认识。
注意,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是为了读懂传记,引起对杜甫创作生涯的关注与兴趣,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杜甫的人格、文品的探究。
这一课相对难度大一些,也可以先选读其他几课,把这一课调换到后面。
思考与探究第一题要求用杜甫有代表性的诗作来说明其思想转变的过程。
可以提示学生依照“长安十年”和“流亡”的线索,大致回顾杜甫这一段的生活历程;然后,选择传记中提到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石壕吏》,等等,对应传记中相关的记述,了解每一首诗写作的背景,把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诗人在特定历史氛围中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体会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选自冯至的《杜甫传》。
本文创作讲求忠于史实,所有的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
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达到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的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
但是这篇传记的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设想《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选自冯至的《杜甫传》,篇幅较长,上起来难度较大。
基于教材与学情,于是我尝试用群诗联读的方式来走进文本。
群诗联读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关注文本,关注文人,关注文心。
杜甫跨越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写下了诸多经典的作品。
于是我选用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可全面的反映诗人在不同阶段心灵世界的主旋律,于时代风貌和内心波澜中窥见诗人始终如一的家国情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以读促赏,感受诗歌的魅力。
2.在诗歌里品味杜甫的形象。
3.认识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风格和思想意义。
教法选择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平时,我们读诗,诗是诗,诗人是诗人,我们是我们,三者之间存在着隔膜。
只有打通了诗歌,诗人和我们自己之间的隔膜,我们才能透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怀和意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T 立唐代的诗人,他就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我来考一考同学们。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杜甫人一辈子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
杜甫人一辈子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一、念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0 岁漫游吴越,5 年以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等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鸟瞰天下仗剑远游,对以后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踊跃进取。
代表作《望岳》表现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理想。
二、困守长安时期(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熟悉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期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关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初期的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抑扬”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45 岁——48 岁)安史之乱携家人和难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又遭肃宗贬斥。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想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顶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 岁——59 岁)相州取胜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成都过了一段平稳日子。
严武身后,再度漂泊,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诗歌带有丰硕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期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拜;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用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想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杜甫是位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他曾豪情满怀要为国出力,但他的人一辈子充满诸多无奈,报国无门。
朝廷衰败,安史之乱暴发,个人穷困潦倒,终生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民
忧国
浑 欲 不 胜 簪
白 头 搔 更 短
家烽 书火 抵连 万三 金月
恨 别 鸟 惊 心
感 时 花 溅 泪
城 春 草 木 深
国 破 山 河 在
【注释】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诗人被叛军所 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字子美,唐朝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 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 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 巧,故又有“诗圣”之称。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 被清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 部集》。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 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 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 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 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 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 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 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 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 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 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 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 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 “诗史”。
忧国忧民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落正崔岐 花是九王 时江堂宅 节南前里 又好几寻 逢风度常 君景闻见 。,。,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 江 南 逢 李 龟 年 》
安史之乱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 建了一座草堂定居。 在这里,他被严 武的人推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 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 要内容,如《江畔独步寻花》等。
杜 甫 草 堂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 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 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 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 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 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 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 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 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 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 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 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 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 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 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 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 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 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 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 湘(今湖南)水舟中。
病 死 孤 舟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
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 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 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 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杜甫 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①矛盾的心 情反映在他 前期的诗里: 一方面羡慕 自由的“江 海人士”, 一方面又想 在长安谋得 一个官位。 ②在现实主 义的诗歌创 作道路上迈 开了坚实的 第一步。
忧国忧民, 关心民生 疾苦; 形成沉郁 顿挫的诗 歌风格。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爷)娘 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 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 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 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 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 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 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 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
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 进士考试,但由于奸臣捉弄,没能考取。 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全国,先后和 高适、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 并和李白结下了伟大的情谊。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杜甫 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 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的生活,甚至为解决 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 时才有所改善(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 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 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 级的罪恶。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目标:1.把握杜甫的人生经历 2.体会杜甫关注现实、感时忧国 的精神 3.掌握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
重点阅读“长安十年” 部分,填写表1
时间
社会状况
这时的政 治正显露 出日趋腐 化的征象。 唐玄宗骄 奢,李林 甫专政, 杨国忠贪 污;正直 的人被排 挤。
杜甫经历
《得舍弟消息》
亲情和友情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杜甫诗歌的典型情感 :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
(四)眷恋亲情、友情。
爱国主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动唐朝十大诗人
你披着一路风尘,踏 着大唐的土地,带着满身 血泪,迎面走来;你把伟大 与贫穷,高尚与困窘,不 可思议地集于一身;你的 绝唱,你的情怀,至今让 我们感慨不已!
小结: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
阅读“流亡” ,填写表格2
字词 胡羯(jié ) chuán ) 月氏(zhī ) 屋椽( 鄜( fū )州 潏(yù )桥 镐(hào )京 zhì ) 歔欷(xūxī ) 武陟(
时间
社会状况
安史之乱 开始,唐 代的政治 经济发生 了剧烈变 化:政治 上,丧失 中央集权 的统治力 量,对外 抵御不了 外族的入 侵;经济 上,生产 力下降, 社会贫困 日渐加深。
初到长安时, 漫游时代的 豪放情绪还 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 实的接触渐 多,豪放的 情绪逐渐收 敛,杜甫在 李林甫的阴 谋政治里遇 到打击。一 方面贫困, 另一方面为 了谋求一个 官职不择手 段。
代表作品
诗歌特点
人格追 求
① 《大
礼赋》
② 《兵
746 — 755
车行》 《前出塞》 《丽人行》 《自京赴 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
十年长安客,一腔辛酸泪
1.参加欺骗性考试; 2.作宾客,卖药; 3.屡次献赋、投诗,求取官职; 4.病痛饥寒,身体衰弱; 5.结交众友人; 6.贫穷而无法养家; 7.十年谋得一低微职务 。
总结: 杜甫这十年的困顿孕育了他思 想变化的种子。长安十年的生活磨 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 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 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 诗歌风格。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eng)云,决眦(zì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 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 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作者 简介
冯至(1905— 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 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 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先 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深受到 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 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影响甚大。曾被鲁迅誉为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 人」。
“诗圣”杜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
冯至
解
题
万方:1、指姿态多种多样。如“仪态万方”。 2、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万方多难:多指国家处于山河破碎、朝廷正处于 风雨飘摇的危难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