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二课《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一、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二、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

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

缇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目叱之曰:“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

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

六月十节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乱经过。

(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

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

魏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经而死。

三、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

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

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

(以下各段同此)评点: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三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四至六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导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五人墓碑记》是徐则臣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揭示了贪污、腐败、追求名利等社会现象。

小说描写了清朝末年一群官员及其家族的丑恶行径和悲惨遭遇,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此书以朴实、生动、细腻的语言,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关切。

2.教学目标1)能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容及主旨。

2)能够分析、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倾向。

3)能够分析、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联系当下社会问题,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因为《五人墓碑记》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重视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探索海量信息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注重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1. 提问式授课通过提问确定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可以是以问题导向的互动形式,也可以是以课前或课后任务的形式,或者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巨大的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组成小组,共同探索问题,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分析,研究出问题的解决途径。

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让小组根据主题进行探究。

3. 互动讨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问题、主题和任务,然后给learning等工具。

通过互动,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彼此之间的不同见解和思路。

三、教学流程设计1. 小说阅读小说制订个中心: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基础了解,回答基本问题,包括小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主题。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及判断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和区分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业评价:1、一组罗宇杰、七组朱泓宇未完成学案,各扣1分2、完成得较好的组:2、4、5、6、8各加1分3、完成得最好的组:3(王诗雯、王良彬、罗佳妮、郑静)加2分六、巩固反馈:(1)“貌”:名词,状语,表面上(答“礼貌”错)(2)“疾病”:名词,动词,患疾病(3)“夜”:名词,状语,夜晚(4)“前”:名词,动词,走山前(答“向前”错)(5)“抚”:名词,动词,抚慰(答“安抚”也对)(6)“日”:名词,状语,每天(答“天天”也对)(7)“株”:名词,状语,用株连的方式(或动,动,株连)(8)“哀”:动,为动词,为······哀叹(9)“分”:名词,状语,按照职分(10)“道”:名词,动词,取道(11)“先”:形容词,名词,表率(12)“屈”:动词,使动词,使······屈身(13)“轻”:形容词,意动词,认为······轻,轻视(14)“前”:名词,动词,走上前(15)“重”:形容词,名词,重大作用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五人墓碑记》五、六段附:课堂演练①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草”“露”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②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_③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 ____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__⑥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历史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们教师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案和教学设计,主题为“五人墓碑记”,适用于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历史科目。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掌握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并理解其对唐朝时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3. 了解五人墓碑记绘画风格和手法,深入了解唐代绘画美学。

4. 了解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历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2. 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3. 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4. 五人墓碑记在贞观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使学生了解唐代历史的发展变化。

2. 分组研讨: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讨论归纳总结,逐一展开思考和交流。

3. 课堂讲解:通过精彩的课堂讲解,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并通过比较分析,深入剖析其对唐代绘画美学的贡献。

4. 互动式授课: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1. 老师讲授:介绍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对唐代背景有基本了解。

第二节: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1. 学生分组研讨:讨论五人墓碑记的历史背景、内涵及意义。

2. 小组间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节: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1. 老师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等多样化的方式,详细介绍五人墓碑记的绘画风格和手法。

2. 学生互动式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的感性理解。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之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徒、私、行、明”等;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为”等;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并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提问重点..字词句,然后课件呈现预习学案答案)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由学案知识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能力)目标(1)归纳重点词:发、为(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解释)目标(2)(07年年四川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07年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06年江苏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05年浙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05年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目标(3)综合应用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选自《吕氏春秋·权勋》)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必不吾受也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2..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总体学习目标】1.学习全文,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和意思;2.积累如下重要实词:去、声、相、发、按、逮、矫、视、私、徒;3.理解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以及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4.学习并能够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几个长句的停顿;2.几个疑难句子的翻译;3.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4.积累重要实词【学法指导】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用好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知识链接】1.五义士: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

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又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

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

3.张溥与复社: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2苏教版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2苏教版必修3 教案
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用木匣装起来)
B.形容词用作动词
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
C.形容词用作名词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重大作用)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
D.名词用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使之(象对奴隶那样)
E.动词使动用法
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使……倒下)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使……屈身)
3.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检测
二、知识梳理
实词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通“又,”用于整
数与零数之间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通“资”,钱财
3、 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古今异义
1、慷慨得志之徒(慷慨 古义:胸怀大志或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不吝啬)
2、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泛指颜料或染料)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非常 古义:不同于一般的
4、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 古义:头和脖子 今义:领导、领袖)
5、吴之民方痛心焉(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义:同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课题
《五人墓碑记》(二)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2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难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2、能力目标: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能体悟五位义士舍生取义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掌握各种文言词法和语法等。

体味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能领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教学还是要求教师在对文言文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检测之,以期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文言的教学程式,在此基础上很大的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和臧克家怀念鲁迅的诗《有的人》中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导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取义”,因为义重于一切。

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五人墓碑记》,想想这五个人是为何而死的呢?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听录音,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检测预习。

1、听录音,找出生字并注明生字音。

2、检查翻译疏通情况。

做到字字落实。

三、整体感知(一)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明确: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三)、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为何而逮捕?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

天启五年,被迫害的。

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

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4苏教版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4苏教版必修3 教案
2、学生分析句式
3、学生回答问题。
课外作业
完成学案练习
教 学 小 结
五人墓碑记
课题
五人墓碑记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将教学过程中,文言字词易混知识进行二次巩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
难点:学生掌握“之”用法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整理
1、结构助词“的”,连结定语和中心词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蹈:踏上(赴汤蹈火)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卒:终于(卒与尸合)
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杜门不出)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比较,和……相比
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抒发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徒:仅仅、只有(徒有虚名)
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暴霜露,斩荆棘)
赠谥褒美 谥:谥号,褒贬死去的皇帝的称号或高官。
四海之大
宾语前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状语后置句: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被动句: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判断句: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斯固百世之遇也
三、重点实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易:改变 (世易时移)
素不闻诗书之训 素:平时、平素(素不相识)
人皆得以吏使之(代指人,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代指物,石碑)
安能屈豪杰之流(指示代词,这)
5、助词,无实意,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3•、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一一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二、辨形正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逡巡畏义()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 ) 抶打() 缙绅()户牖()蹈死不顾( )阉党( )矫诏() 佯狂( )扼腕() 暴于朝廷 ( )社稷( )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 )张溥() 废祠() 淹没()曷故() 赠谥褒美( : )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主旨和文学特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自我意识,提高情感认知和自我决策能力。

二、教法措施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大量阅读、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墓葬、写作和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五人墓碑记》的文学特色和背景知识。

3.《五人墓碑记》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4.《五人墓碑记》的写作与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并探究学生有关墓地和死亡的文化与认知背景。

提问:为什么人们建造墓地?你对死亡有什么想法?2.阅读教学(1)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并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言行和命运,以及小说的主题和文学特色。

(3)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各种隐喻、象征和反思,比如“枫叶”、“银杏”等自然景观,以及“鬼魂”、“蝉”等文化或宗教符号。

3.写作教学(1)以《五人墓碑记》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2)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和文学特色,进行表达和演讲,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

4.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参观墓地,感受人生短暂、生死相依的主题,了解人类对死亡与命运的各种印记。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人类命运与社会关怀类的志愿者活动,体验志愿者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笔试成绩:分析学生对小说情节、主题、文学特色的把握和理解情况。

2.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参观墓地、进行实践活动和演讲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高中语文_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义”这一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夹叙夹议、对比手法的运用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习课时】1 课时【预习设计】一、字词正音湮( ) 皦皦()赀()财缇骑()抶()溷()缙绅()逡巡()蓼()洲傫()詈()缳()曷() 暴()于朝廷扼()腕牖()社稷()冏()卿佯()狂谥()二、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

崇祯初年,他组织“复社”,以继承东林(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 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传统自居, 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议论朝政,影响很大。

张溥是知识分子中进步阶层的代表,他所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三、时代背景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

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

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

此时,魏阉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

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

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四、解题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忠贤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当时,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七年,魏阉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阉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6课五人墓碑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new)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6课五人墓碑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new)

第6课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

崇祯四年进士。

他曾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的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主要作品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评价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有一月尔。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五人墓碑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五人墓碑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9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9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19教学过程一、导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

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

另补: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

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

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

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

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

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

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

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5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5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15一、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四.授课安排:授课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徒、私、行、明”等;
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为”等;
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并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提问重点
..字词句,然后课件呈现预习学案答案)
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由学案知识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能力)
目标(1)归纳重点词:发、为(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解释)
目标(2)
(07年年四川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07年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06年江苏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05年浙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05年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目标(3)综合应用
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
(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
③必不吾受也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
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
2..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①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①君子清心寡欲就不会被身外事物所役使
②谨身节用,远罪丰家②小心谨慎节攒用度,远离罪恶使家室丰裕
御孙说:“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

所谓的共,就是相通的地方,是说有道德的人都是从节俭开始的。

一个人如果节俭就会贪欲少,君子如果贪欲少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就能够按正道做事;没有地位的人如果贪欲少,就能够约束自己,节俭用度,远离
祸害,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

’一个人如果奢侈就会贪欲强烈,君子如果贪欲强,就会羡慕富贵,为了富贵就会违法招致灾祸;没有地位的人如果贪欲强,就会不加节制的滥用,这样就会使家庭衰败使自己丧失名誉。

因此贪欲强烈的做官一定会贪污,一般的平民一定会偷盗,所以说:‘奢侈,是恶行中的大恶。

’”
3.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①诚然,卿不朕欺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

”(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

2.班内交流。

教师小结:(课件呈现)
目标一
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知者(头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为:其为时止有十一月尔(介词,从…看来)
以旌其所为(名词,行为,事迹)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动词,成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介词,替,给)
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动词,是)
目标(2)
(07年年四川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07年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动词,成为)
(06年江苏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05年浙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05年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介词,替)
1.【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三)精讲点拨翻译(课件呈现)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四)巩固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蓼.洲(liăo)湮.没(yān)皦.皦(jiăo) B.赀.财(zī)缇骑.(qī)抶.(chì)C.鼓噪.(zào)傫.然(lěi)詈.骂(lì) D.缙.绅(jìn)暴.露(pù)户牖.(yǒu)2.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B.在丙寅三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匿:藏,躲藏
D.按诛五人按:斩杀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②去今之墓.而葬焉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④
人皆得以隶.使之⑤不能容于远近
..⑥安能屈.豪杰之流⑦亦以明死生之大.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①②③④ B.⑤⑦ C.③④⑥⑧ D.④⑧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是
A.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C.蹈死不顾,亦何故哉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阅读课文第6段完成5--6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或.师焉,或否焉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亦以明.死生之大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有剪发杜.门(塞、闭)其辱人贱.行(卑贱)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本来)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C.显荣.于身后(荣耀)斯固百世之遇.也(际遇)
D.以老.于户牖之下(老人)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也(同情)
一、课后提升
201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