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 圆锥的体积【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P33~34例2、例3,完成教科书P35“练习六”中第4~7题。
教学目标1.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直觉猜想——实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的探索过程,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少数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求这堆沙子的体积就是求什么?【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求圆锥的体积。
师:你有没有办法求出这个圆锥形沙堆的体积呢?【学情预设】预设1:转化成长方体。
预设2:转化成正方体。
预设3:转化成圆柱。
(可能还有学生说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都想到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这样做似乎比较麻烦,想不想找到一种简单而又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出圆锥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数学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猜想。
师: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关,因为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
师:(举起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套在透明的圆柱里)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学情预设】学生猜测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师:我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验证吧!2.探究验证。
(1)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引导学生探素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间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儿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儿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思想,5、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儿何形体。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圆柱:圆柱的认识例1、例2圆柱的表面积例3、例4圆桂与圆圆柱的体积例5-例7圆锥:圆锥的认识例1圆锥的体积例2、例3从具体编排来说,“圆柱”分为三个层次(1)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教材从生活情境引人,结合实物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表象。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让学生充分探究,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作准备。
(2)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相关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计算生活情境中圆柱形厨师帽布料,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计算公式,提高解决同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并攀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重视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引导学生经历把圆柱切开、再拼成个近似长方体的逐步细分的过程,初步感悟直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从而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圆柱体积计算的应用中,数材编排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重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全面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主要知识点:掌握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重要公式和定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公式和定理。
3. 难点解析: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将充分利用。
2.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如数学学习网站、数学教育论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3.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制作一些教学工具或教具,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建议每个课时分配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课时和教学力度。
同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学时间安排。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 (1)第2课时假设的策略 (5)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1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形成相应的策略意识。
2.使学生在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体会画图、转化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一、准备出示:根据下面的分数和比,你能想到些什么?1.果园里苹果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4∶3。
2.一瓶果汁,喝了25。
引导学生由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分数和比等形式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解决问题时,经常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揭示课题: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1.教学例1。
出示例1,指名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根据“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想到什么?启发: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你觉得这道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来解答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自己试一试,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反馈: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想到可以先求美术组的总人数,再求男生人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 圆柱的认识(2)【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圆柱的认识(2)教学内容教科书P19例2,完成教科书P20“练习三”中第2~5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并掌握侧面展开的长方形与圆柱相对应部分的关系。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顺利完成由曲面到平面的转化,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自制的圆柱或卫生纸筒。
教学过程一、回忆圆柱的特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圆柱由哪几个面围成?说一说这几个面的特点。
【学情预设】预设1:圆柱由3个面围成,分别是2个底面和1个侧面。
预设2:底面是圆,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师:请你拿起准备的圆柱,指一指它的侧面。
(学生指出圆柱的侧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2)]【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圆柱面的特征,指一指圆柱的侧面,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柱的侧面1.验证猜想,获取初步活动经验。
(1)师:伟大的发现多源于猜想,请大家猜想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能得到什么形状?【学情预设】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动手剪一剪,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验证之前,先想一想可以怎样剪。
【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用剪刀剪开。
预设2:可以先在圆柱的侧面上画一条直线,再沿着这条直线剪开。
预设3:可以沿着圆柱的高剪开。
预设4:可以用手撕开。
(2)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完成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师:同学们用不同的剪法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大家看,与你的猜想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或不规则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曲面到平面的转化,发展空间观念。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电子教案 第三单元 正比例 反比例
第三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在判断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办法。
5.对现实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正比例关系问题。
【学情分析】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
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
第一课时正比例学科年级班级第二课时画图表示正比例的量学科数学六年级班级究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1)小明跳绳的速度和他的体重。
(2)每盒铅笔的支数相同,盒数和铅笔的总支数。
(3)每米彩带4元,填写下表。
购买彩带的长度和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说出理由。
二、增添新知识,解决新问题1、试着把上表的数据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
3、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2、不计算,看图估计:我知道买1.5米彩带要花多少元,买5.5米呢?3、提问题,并解决。
确)对学检查独立完成对组检查独立完成对组检查组内交流小组交流1.用小黑板出示空白方格图,教师边说边写出横轴和竖轴的数和表示的量。
2.教师介绍数轴的名称。
3.采取先讲解,学生再尝试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
4.让学生观察描出的教师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白方格纸横轴和竖轴表示数据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数轴的名称,方便下面点,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连接各点画出一条直线,再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了解各点连线是一条直线。
然后讨论“说一说”的第(2)个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第3课时)教案
教学笔记第7课时圆柱的体积(3)教学内容教科书P27例7,完成教科书P28~30“练习五”中第9、10、15题。
教学目标1.用已学的圆柱的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2.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3.通过实践,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瓶体是圆柱形的矿泉水瓶,瓶里装有适量清水。
教学过程一、激活学生经验,引出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空的矿泉水瓶。
师: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多少?【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可能无处下手。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求,因为瓶子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
)预设2:也可能会通过寻找标签上的“净含量”来代替矿泉水瓶的容积。
预设3:将瓶子里灌满水,把这些水倒到量杯或量筒中,就能测出瓶子的容积。
师:要是没有这些工具,甚至连一个玻璃杯都没有,怎么办?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求这个不规则瓶子的容积的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3)]【设计意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体验过程,探索瓶子容积的计算方法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水大约有13瓶高)。
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情预设】预设1:瓶子里还有多少水?(就是剩下的水的体积。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的体积。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容积。
) 师: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学情预设】求瓶子里还有多少水。
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情预设】学生汇报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所以只要量出这个瓶子的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就能算出剩下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认真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 ,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并解答。
〔4〕检验。〔5〕写答句。
4.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1〕90×20÷15 〔2〕90÷20×15 90× 90÷
板
书
设
全班练习 ,指名个别板演 ,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
X=120答: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教
学
流
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 ,出示表格填空。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忆与交流 ,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 ,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2、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3、理解比例怕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4、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5、能应用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1、本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意义;2、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关于正反比例的判定。
课时安排:(共20课时)1、比的意义和性质 32、比例尺 3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4、正比例 25、反比例 26、比例应用题 57、复习及测验 3比的意义教学内容: P47 – 49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角比的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列式计算。
⑴、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⑵、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⑶、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
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
(揭题)二、教学新课:1、 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⑴、 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⑵、 自学反馈: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②、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③、 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⑶、 归纳意义;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⑷、 巩固练习: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三单元《比例》教案1-13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探究过程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师: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
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请大家试着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板书:解:20=25×4X=20425⨯=52.出示:解比例445495954954=⨯=⨯==xxxx3.出示:解比例解:4.5x=9×0.8X=5.48.09⨯=1.6(或58)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时规范解比例的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师活动个性化修改探究过程4.出示:解比例.101:81:41x=板书:解:81x=10141⨯x=10141⨯÷81x=52三、拓宽应用。
1.解下面的比例.(1)(2)X:21=13: 56 3.4 :X= 5.4 :2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5和0.8的比等于40及的比。
2.和43的比等于5251和的比。
3.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
已知一个内项是4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5.按要求写比例。
(1)写出两个比值是2.5的比,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及上题的区别。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不同情况下的比例的解法。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有几种情况。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师活动个性化修改(2)写出比值相等的一个分数比及一个小数比,并组成比例.(3)用5、40、8、1组成两个比例式。
6.思考:①a:8=9:b,那么,a×b=()。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探究过程(二)提高练习。
1.自主练习底6题。
2.对比练习。
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一定,圆周率及半径成反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比例教案1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和运算: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温度等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 图形和几何:点、线、面、体、角度、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4. 概率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或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定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示范:通过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练习成绩: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作业成绩: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进行定期的测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6分钟)
1.出示一个装有水但形状不规则的瓶子。
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知道瓶子中水的体积呢?
2.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水的体积会改变吗?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7。
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试着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倒置放平时无水部分的容积就是小明喝的水的体积。
2.完成教材29页10题。
思考:水面为什么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1)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方法。
(4)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指导操作详见课堂活动卡)
2.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哪部分知识也用到了转化的方法?
三、练习提高。(15分钟)
1.完成教材27页“做一做”。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课题
解决问题
编写教师
授课时间
总第课时
累计课时
教学
内容
有关圆柱的解决问题
三维
目标
1.能够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难点
1、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瓶子的容积是由装水的圆柱的体积和倒置放平后无水的圆柱的体积两部分组成的。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五(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五(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练习五(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执行计划,检验结果等环节。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对于复杂的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能够按照计划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问题的实质,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能够按照计划解决问题。
2.难点:对于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能够按照计划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的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和判断的才能,以及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根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理论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
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实物展示法:老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
(学生观察并独立考虑)学生1:圆柱由三局部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老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答复。
【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入,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图形的运动(三)——图形的旋转》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运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旋转概念及性质2.图形旋转的方法和步骤3.运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图形旋转的概念及性质,图形旋转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运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如风车、电风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旋转?2.探究新知活动一:观察旋转现象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板书旋转的性质。
活动二:学习旋转的方法和步骤教师示范旋转一个图形的过程,讲解旋转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巩固旋转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旋转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应用新知活动三:运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如设计一个具有对称美的图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并进行实际操作。
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设计。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图形旋转的概念、性质、方法和步骤。
2.设计一个具有旋转对称的图案,并说明设计思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图形旋转的概念、性质、方法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旋转前后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A:“相同点是形状没变,不同点是位置变了。
”教师:“很好,那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位置是如何改变的吗?”学生B:“图形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就像我们玩旋转木马一样。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1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四、学情份析本班共有学生29人,大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还需端正;有学生自觉性,上课留意力不;作业等;还有学生(胡志强、裴玉琴、陈建宏)基础知识,学习数学有。
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的,应培养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在中人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鼓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题目为线索,恰当应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要求,不购买温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课堂练习的多样化,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题目。
4、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好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延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和空间。
要教材的上风,在教学进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留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情境选择方法解决题目的意识。
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
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来引发和培养学生酷爱数学的情感。
7、对家庭教育的。
家长遵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 过 例。 1.5 和 0.8 的比等于 40 与的比。 2. 和的比等于的比。 程 3.两个外项是 24 和 18,两个内项是 X 和 36 。 4.在一个比例中, 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 数。 已知一个内项是, 另一个内项是多 少? 5.按要求写比例。 (1)写出两个比值是 2.5 的比,组成比 例.
3
教师活动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 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个性化修改
学生自己起名,集体交流:如
师 :你能给 比例各 部分起名 字 中间的两项是内项、 两端的两 吗? 探 板书:16 :2=32 :4 内项 外项 究 2.练一练: ①自主练习第 1 题。 项是外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分别计算出比值后, 确定 能否组成比例。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探究 规律。
师: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 探 些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吗? 请同桌合作提出问题,看谁的同 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多。 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想到的问题? 师根据回答,将答案写黑板上。 2 过 16 :16; :2; 4 :32; 32 :4;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程 师:请观察这两个比(16 :2; 32 :4)看能发现什么?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 义是什么? 师: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就用 等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师: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 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
2
第一天 运输次数 运输量(吨) 2 16
第二天 4 32
学生互相交流。 学生同桌合作,提出有关比 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 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B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 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学生观察后,交流自己的发 现(比值相等)。 学生交流: 如每次的运输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
执笔人 课题 解比例
执教人 课时 2 课型 新授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目标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 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 重点 教师活动 一、复习旧知。 1. 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 学生交流,全体补充。 探 的基本性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 个性化修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 应用比例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 正。 究 质, 判断下面每一组中的两个比是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 否可以组成比例? 过 6∶10 和 9∶15 正。 20∶5 和 4∶1 学生思考后交流。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将下列各 程 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 ∶ 8 = 15 ∶ 40 4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此文档为 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执笔人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执教人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 学 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目标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重点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 学生可能回答:比的意 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探 义及求比值、 比的基本 个性化修改
4
学生举例验证。
教师活动个性化修改Fra bibliotek师:以上比例中的两个比,如果写 学生交流写法。 探 出分数形式,该怎么写? 学生观察交流。
究 师:观察这种比例形式,看你有什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 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过 组成的是否正确。 (1)40 :2 = 60 :3(2) 三、拓宽应用。 程 1.连线:自主练习第 3 题。 2.填空:自主练习第 4 题。 3.自主练习第 5 题: 总结: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②判断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过 例?和 12∶9, 7 ∶ 4 和 5 ∶3 3.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 16:2=32:4 中,除了它 程 们 的比值相 等外, 你还发现 什 么 ?师:谁 愿意谈 谈自己的 发 现? 师:你们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规 律呢?请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对,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 等于两内项的积。这在数学上叫 比例的基本性质。
6
1.5 ∶ 0.2 = 30 ∶
1.出示:解比例 20∶25=4∶x 讨论: 在比例里, 如果已知任何三 教师活动 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 项? 学生独立尝试, 交流时规 个性化修改
师: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 范解比例的过程。 数的值。 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叫做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集体 解比例。 交流。
(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时,说说与上题的区别。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 时说说不同情况下的比 例的解法。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 正。 3.4 :X= 5.4 :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时,说说有几种情况。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 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 流。
究
(2)X:21=13: 56 2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 性质和化简比等知识。 密切的关系。 学生交流。
究
师:在我们山东半岛有一座啤酒飘香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 的城市,你知道是哪个城市吗?对, 回答。
过
青岛的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 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
1
程
学。 出示信息图: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 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出示表 格)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教师活动 个性化修改
师:请大家试着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 板书:解:20=25×4 探 X= =5 2.出示:解比例
4 9 5 x 4x 5 9 59 x 4 45 x 4
流。
究
3.出示:解比例
解:4.5x=9×0.8
X= =1.6(或)
7
过
程
教师活动
个性化修改
8
4.出示:解比例. 板书:解: x= x=÷ x= 探 三、拓宽应用。 1.解下面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