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

合集下载

农耕文化——故事

农耕文化——故事

社日祭神——节气故事江苏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钱静南北朝时农历二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江陵(现在湖北荆州地区)一个乡村里就热闹起来。

四邻八舍的人们早早起来,梳洗完毕,穿上干净的衣服,带上猪牛羊肉和米酒等祭品,从四面八方匆匆赶往当地的社庙。

原来,今天是当地的社日节,人们要到社庙去祭拜社神啦(即土地神)!一路上,男人们挑着担子,女人们抬着框子,担子、筐子里放着人们为社神准备的社饭,有人准备了酒肉,有人准备了糕点。

小朋友们则欢天喜地地行走于人群前后。

大人们一边匆匆赶路,一边有说有笑,聊着农家乐事,孩子们却随时被眼前的景物吸引,不觉慢下了脚步。

眼尖的小姑娘找到了一两朵小野花,忍不住摘下插在头上,男娃们则用石片打起了水漂。

不久在大人的呼唤声中他们加快了脚步,一路小跑,赶了上来。

来到社庙前,大人们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连孩子们也禁不住收敛了笑声。

大人们来到社庙前的社树下,用带来的木棍和帆布搭起了棚屋。

然后人们进了社庙,把社庙里打扫干净,还用干净的布擦去社神身上的浮尘,尘封一年的社神又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人们把祭品摆在社神前面的供桌上,然后由这一地区的社头(祭祀的负责人)带领,全体村民按照家族辈分顺序站好跪下,朝着社神祭拜,乞求神灵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户户过上幸福太平的生活。

祭拜完神灵后,人们就把祭品从供桌上取下来,拿到帐篷里准备做饭。

男人们搭起灶台,女人们生起了火。

一时间,社庙上空炊烟袅袅,灶台前煎炒蒸炸,鱼肉香味混杂着女人们的说笑声,传遍灶间。

男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谈论着今年的农事,交流着农耕的经验,叙起了家常;孩子们有的放风筝,有的捉迷藏,有的过家家,有的斗草玩,还有的在田野阡陌上追逐奔跑……社庙前后成了他们快乐的天堂。

餐饮开始了,男人们围成一桌喝起了酒,孩子们聚在一起边吃边玩,女人们则忙前忙后。

唱戏助兴的在社庙前早已搭起戏台,粉墨登场,咿咿呀呀唱了起来。

观看的人们不时发出一阵喝彩声。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作者:蒋伟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维扬江都潘氏族谱、江都戴氏族谱等六部族谱中宗族作用资料的收集,通过对祭田资料的整理,归纳出这一时期宗族所产生主要作用是祭祀以维持宗族和睦,从而看出宗族这一特定历史产物在近代所发挥的社会功效。

[关键词]族谱宗族祭祀祭田[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3-0033-01在武进管氏族谱中,可以看到其总目包含谱序,谱例,谱辨,谱论,备考,家训,世表,小传,疏草,墓碑,行述,寿言,哀裱,志记,杂记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知道宗族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敬宗睦族。

如淮安张氏族谱中记载“其法创自文忠老泉,而文正又倡义田之举于法尤优,先于族众婚丧又堪补助,敬宗睦族或可稍慰”,而祭祀、修祠、修谱是宗族实现敬宗睦族的三个主要手段,而其中以祭祀最为重要。

宗族欲修谱、建祠、祭祀,必定需要经费。

朱子《家礼》中规定祠堂建置时,就要设立祭田:“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

亲尽则以为墓田。

后凡正位辛忖者,皆放此。

宗子主之,以给祭用。

”可以看出,族谱对于祭祀内容的记载可谓占到了很大的篇幅。

一、族谱中对于祭田来源内容的记载在中国,祖先祭祀在奴隶时代已初具规模和定制,经过汉儒、宋儒们的鼓吹,这种制度更为定制化。

面对祭祀所需的大量资金,一般宗族主要依靠族田祭田所入。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中的《续修族谱序》中提到“量力捐资置四十亩以作祭产”,《重修潘氏家谱序》中提到“邀族人公议照丁捐钱复公捐项”,“置田十亩轮流收租拜扫,不得变卖更换”。

除此之外,族谱中还有相关专门的章节记录祭祀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祭田的具体情况。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卷二《合族公议拜扫轮分常规》中记载的一处祭田的情况:“王家庄西,祖茔一所,壬山丙向祭田六亩整,在修礼公祖茔西边,每岁春秋共收呆租八斗,六亩内起去填佃住基一方草屋三间,每岁除包租外余田给予填佃作工食佃房系七房公同修造。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常建华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比较丰富的明代地方志以及文集、族谱等资料,对明代的祠庙祭祖礼俗、徽州宗祠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作者认为,明代士大夫受《家礼》的影响,倡导并实践祭祖礼仪,从而使祭礼与祠堂进一步普及。

嘉靖以降宗族祠庙祭祖发展的基本原因正在于此。

关键词:祭礼宗祠士大夫一、引言关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问题,我曾从祭祖礼制的角度对明代家庙令最早制定的时间、胡秉中建议的时间、嘉靖十五年(1536)家庙及祭祖制度的出发点和内容进行了考订,指出“议大礼”的推恩令允许庶民祭祀始祖,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

1陈柯云、赵华富论述了明代中后期徽州宗族祠堂普及的事实。

2日本学者井上彻也考察了“议大礼”与家庙制度的改革,并研究了依据《家礼》制定的明朝家庙制度和程颐、朱熹见解的关系。

3铃木博之认为:基于《家礼》的祠堂未成为明代一般的倾向;明代以祭祀始迁祖为中心祠堂群的存在,多从《家礼》以前的古老时期寻求渊源;在徽州府,宗祠的丛生是在嘉靖年间。

4以上的研究列举了明朝人建立祠堂、家庙的一些事例,尚未能从总体上反映出有明一代祠庙祭祖的时空分布;对于明代宗祠发展的动因,也持不同见解。

鉴于此,我将以祠庙祭祖研究中很少利用的明代地方志为基本资料,结合明人文集、族谱等资料,全面考察明代祠庙祭祖存在状况,以及方志编撰者和建祠者的相关看法。

二、明代风俗志记载祠庙祭祖的一般情形明代地方志对宗族祠庙祭祖的记载主要集中在风俗志的祭礼和岁时节日部分。

祭礼部分记载祭祖礼仪实施情形,涉及祠庙的设置状况;岁时节日部分有节令祭祖活动的记录。

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论述。

(一)从祭礼看宗族祠庙的设置状况先看京师,辖有今天的北京、河北省。

顺天府是首善之区,多有士大夫。

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风俗》记载:“祭礼:士大夫庙祠如朱文公《家礼》;民间朴野,唯岁时市阡张焚于道,寒食持酒肴哭于坟上。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徐登科整理)

重视族谱档案的研究价值与收集工作一、族谱档案的主要内容。

1·族谱档案的历史演变。

族谱是宗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文献汇编。

族谱的内容随宗族组织的发展而变化。

原始社会,宗族组织表现为氏族,若干血缘关系密切的氏族组成部落,再由若干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

组织内部用不成文习惯法管理。

西周为典型的宗法社会。

整个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族,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子。

大宗之下分为若干等次的小宗,诸侯、卿大夫为相应层次的执政者。

宗子政权与族权高度统一,宗族组织为基本的关系和施政的着眼点。

宗族组织内部以宗谱维系。

西汉时,宗法制崩溃,宗族组织瓦解。

从西汉中、后期始,出现宗法性豪强。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即以宗法豪强作为统治中坚。

魏、晋、南、北朝,宗法豪强势力继续扩张,形成门阀世族。

这种宗族以谱牒、婚姻阀阅作维系。

隋、唐两代,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部曲、佃客被租佃制代替,宗法性豪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宗族组织基本溃散。

北宋初年,范仲淹在苏州创义田,“乃设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主要目的在“收族”。

①欧阳修、苏洵修订族谱:“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斯谱牒互风,亲疏有伦。

”则其目的在建立亲疏伦理秩序,以达到“敬宗”的目的。

②范、欧为当时重臣,苏洵为文坛硕星,他们的实践对当世乃至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定下了封建社会晚期宗族组织的基本宗旨:尊祖、收族、敬宗。

宋儒则从理论上论证宗族组织的原则性,并和封建统治结合起来。

张载、程颐定宗子法:“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

”“若宗子法立,则知尊祖重本,收宗族,厚风俗。

”③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系统提出宗族组织的原则,如“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祖。

”“初立祠堂,则计见田亩,每龛取其二十分之一。

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宗子主之,以为祭用,如上世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

”④从此普遍出现影响到近代社会的新型宗族组织———以祠堂、族谱、族产为支柱,以“联宗收族”、“尊祖敬宗”为目的的宗族。

家谱的体例(四)

家谱的体例(四)

家谱的体例(四)家谱的体例(四)一般家谱中世系的记载多遵循欧苏谱例,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

大族的家谱由于枝繁叶茂,为清晰起见,还要依祖先的房派或居住地分别列表,或分别远世、近世立表。

有的家族世系的图录分别记载,图中只有谱名,履历另记;有的家谱则合二为一,在世系图上附记履历;也有的家谱较为简单,只有图而无录。

通过世系,从第一世始祖开始,按辈分次序排列,家族成员的代系、血缘关系、繁衍情况等均可一目了然。

如从《韶山毛氏族谱》的世系记载中即可清楚地看出,毛太华的长子毛清一生二子:毛有恭、毛有信。

毛有恭生子毛震、毛瓒等。

毛震一支称为震房,为长屋,下分竹溪、彬溪、介溪三支。

毛泽东即属竹溪支下,是毛氏第20代传人。

世系中攀附、造伪的现象在家谱中是较为常见的,主要出现在早期祖先的世系之中,大概分二种情况:一是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

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祖大多推至古代的帝王或古代的圣贤,如李姓多奉李耳为始祖、林姓上溯至比干、洪姓则自认为共工之后、钱姓则奉黄帝为始祖,至于萧姓奉萧何、张姓奉张良、袁姓奉袁绍为始祖之类的情况则更常见,即使是历史上以谨严求实闻名的谱学大师欧阳修和苏洵也未能免俗,欧阳修在家谱中将大禹、越王勾践都列为远祖,而苏洵则将颛顼、祝融都纳入先人的行列。

实际上,名人始祖有些确实于史有据,有些则相当牵强。

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辅德审查江西境内家谱,发现其中始祖属荒诞不经者共有1016部,有的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

另一方面是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网打尽,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被纳入世系之中,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

另一种情况则是假造前期祖先的官职,往往是早期世系中将相云集,而近世的世系则多为普通百姓。

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常令后人也感到难以相信。

10、传记传记又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

宗族民俗文化

宗族民俗文化

(二)处理宗族内部事务
商议族内重大事务
邻里矛盾纠纷
奖励与处罚 处理与外族的矛盾
开祠堂门
四、宗族民俗文化的利与弊
• 维系社会和谐(族规族训) • 发挥民间力量帮困助学
• 良好的社会风气
• 狭隘的族群主义
大祭是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一年之中,一般 要进行大祭数次,其时间多选择在节令,如元旦、元宵、春 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分、除夕等。诸次大祭之 中,又以春秋两次大祭最为隆重。春秋两次大祭的时间,各 宗族选择不同。但绝大多数家族都定在春分与秋分这两天进 行。 民国以后,由于族田逐渐被取消或自行消失,除了少数 地方仍保留了传统的祭祖活动外,大多数地区的族祭活动已 逐渐淡化,即是举行,形式也已简单化,主要是在一些大的 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冬至等祭祀祖先,而春、秋大祭 已基本不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港台人士的“寻 族认宗”热,近些年祭祖活动逐渐复兴。
(三)族谱
族谱的功能 族谱的修撰
小修与大修 族训族规
宗祠主要全族人共同活动的空间,是摆放祖
宗牌位和祭祀先人的场所 祠田为维持宗族活动提供经济的保证,同时 带有慈善的意义 族谱是维系宗族关系的记录
三、宗族民俗活动
祭祖 处理宗族内部事务
(一)祭祖
祭拜活动,按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 种类。一般有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 常祭为日常祭祀,每月进行两次,时间分别定在朔日与 望日。常祭的规模较小,一般情况下,每个家庭只由家长代 表全家,于朔、望日早晨去祠堂祭祀。 专祭是对特定祖先所进行的祭祀,如冬至始祖祭,高、 曾、祖、父生辰忌日祭等。 特祭是指凡遇婚丧喜事、突发事件而举行的祭祖活动, 包括娶亲、生子、中举、出仕、升任、生病等,皆要祭祀祖 先,以感谢或祈求祖先的保佑,并祈望祖先在阴间为家人赐 福除灾。

2023届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

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

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

宗族乡村中,个人、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

家庭是最小的单位,家以灶计,积若干家而成户;户以住屋计,积若干户而成支;支以支派计,积若干支而成房;一房之内包含许多大小支派,积若干房则成族。

由此,从家到族构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

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

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

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

《乡村文化建设》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乡村文化建设》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乡村文化建设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乡村,就是农村。

与城镇相对而言,又称非城市化地区。

2. 就社会形态而言,乡村人口密度较小,聚居规模不大,而且以家族为核心聚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3. 乡村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方面的内容。

4.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实质是农业文明。

5. 乡村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以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成果,来反映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内容。

6. 乡村文化的规范功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功用;其二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功用。

7.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

8.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9.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绵延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集体创造出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有关“生”与“育”的种种社会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操作方式。

10. 1957年,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了《新人口论》的书面发言,其核心观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11. 经过两年的“缓冲期”,“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2.儒家把孝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提倡“忠孝一体”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

13.广义的宗族是指同一始祖的父系血缘群体,可以延续数代、数十代,甚至近百代。

14.狭义的宗族则是指上凑高祖,下至玄孙合为九代的父系同宗群体。

15.家族的发端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

16.“五服”制,具体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并以此来确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统关系。

17.宗祠是宗族的标志,也是祭祖的圣地、议事的场所。

18. 法治,是相对于“神治”或“人治”而言的。

19. 精神文明成果的法治文化是整个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江苏天一中学16-17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

江苏天一中学16-17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
A.《十二铜表法》不属于市民法 B.公民法由罗马全体公民参与制定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7.“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该诗中描述的这一技术传入欧洲后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欧洲迎来地理大发现 B.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C.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8.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5、
9.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B.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C.有助于推翻封建皇帝制度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使地域政治开始取代血缘政治
C.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D.易导致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5.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他们自己的法,称之为市民法;根据自然法原理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称之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因而,罗马人民一方面使用它自己的法,一方面使用一切人所共有的法。”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认识到民权主义是核心 B.发展“民族主义”的内涵
C.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意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12.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

《清史稿·阮元传》观后感

《清史稿·阮元传》观后感

《清史稿·阮元传》观后感阮元,江苏扬州人,袁波人,清代道光年间名臣。

清稿《阮元传》有“三朝旧阁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臣”的美称。

以下是由YJBYS 编辑的《清代阮元传》的样本。

请参考它!《清史稿·阮元传》第一印象XXXX是清代儒生阮元诞辰250周年。

除了政府举办的纪念活动外,阮氏子孙还准备在家族寺庙举行祭祖仪式。

扬州阮氏是明神宗时期从淮安迁入的。

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他有18代子孙,可以说是扬州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家族,100多年前修订的《扬州阮氏族谱》至今仍下落不明,原始谱也难以找到。

一百多年来,氏族没有聚集,家谱也没有延续,阮氏子孙散布在全国各地。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血缘关系。

从传说到真实光谱扬州阮家谱抄本由于没有发现原始光谱,许多关于这个光谱的说法是不同的。

谁第一次编制了这个光谱,是什么时候?你之前和之后做了多少修改,谁会继续修改?百度阮姓词条说扬州有一个阮家的家谱,没有分卷。

提交人正在等待检查。

手稿现在保存在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犹他家谱协会。

《唐磊朱安弟子录》和《阮元年谱》记载阮元甘龙六十岁(1795年)回浙江学习政治。

”晚上,他待在正义之桥,回民被分成了几个家族.”然而,根据后人的记忆,他们亲眼看到了阮元宗璞的版画。

阮延云,阮氏第16代的孙子,说他见过他的祖父,他的祖父是阮氏第14代的长子。

春秋祭祀时,阮氏家族在扬州的所有分支和血脉都聚集在他家中,所以他家中有一套完整的“阮氏家谱”,这是文革前夕扬州仅存的一套家谱。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家人担心遭到袭击,于是将家谱暂时存放在对面的杂货店里。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店主撕掉了所有用于包装的页面。

当地文化官员还认为,阮家祖祠、阮家祖祠的修建与早已失传的阮元祖谱直接相关。

”在这两次主要的宗族祭祀活动中,《阮家祖谱》也作了相应的修订.”可以证明的是,根据有关记载,阮元的父亲在修建了合理的阮家祠庙“捐钱建庙祭田”后,阮元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文炳叔恒、吴尹”和另一副是“恩川三、颜倩家族”。

王氏家谱(四)古沛王氏三槐堂仲礼公系下举行清明祭祖典礼

王氏家谱(四)古沛王氏三槐堂仲礼公系下举行清明祭祖典礼

王氏家谱(四)古沛王氏三槐堂仲礼公系下举行清明祭祖典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先人优良家风,敬祖睦邻、启迪后昆。

古沛王氏三槐堂仲礼公系下的族家们於2018年4月5日(农历二月二十)自发齐聚祖居地——沛县王店,隆重举行戊戌年清明祭祖典礼。

上午九时,十修族谱主修、族家代表十九世孙王店王诗河,带领族家依次进行了宣读祭文、叩拜祭祖、瞻仰祖碑、解读碑文、寻根溯源等议程。

(十修族谱理事、十八世王店家珍倾情主持祭祖典礼)(十修族谱主修、王店十九世诗河宣读祭文)(十修族谱理事、十九世王店诗民致欢迎辞)(文明祭扫、厚养薄祭;卮酒奉飨,略表心意)(长门代表族家祭祖,二十四拜大礼: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团结凝聚,彰显家风)(徐州谱牒文化研究会最年轻会员、古沛王氏委员会秘书长、二十世房庄王书法讲述家族源流及先人德风)(施楼二十世王书贡讲述先祖王定勋事迹:家族先贤,文化璀璨;传承发扬,修身养性)(长幼有序、肃静庄重;虔诚祭祖,思念亲人。

)微山后寨门口二十一世王仁新、汇子二十二世王世华、袁堂二十世王书仁和王书平、王庄迁居新疆十九世王诗武、河南范县二十世王书昌、土城王书冉等在外地的族家,均对王氏家族开展戊戌清明祭祖,表示热烈的祝贺以及不能亲身参与的遗憾。

(十修族谱主修、王店十九世诗河宣读祭文视频)十修《古沛王氏族谱》主修王诗河,特别提到房庄95后二十世孙书法,现为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最年轻的会员,大学本科在读。

书法不但发现了流落河南的光绪癸巳年五修《古沛王氏族谱》、联系上了许多外地失联的族人,还致力搜寻王定勋等家族先人的著作,又亲入施楼、王店等村考察,发现并保护清代的王氏墓碑十余通。

(王定勋著《柘亭乐府》整理材料,文史学者张宪涛先生提供)知识链接:王定勋:贡生例进士,字和庵一字铭彝,号云笠山人,王氏十二世孙施楼村人。

他博学嗜古,曾邀请“越中七子”之一童钰号二树助修《三修古沛王氏族谱》,其间住在王氏一野园中常谈诗论文。

(王定勋著《云笠诗钞》原版封面,丁养沛先生提供)王定勋著有《云笠诗抄》、《柘亭乐府》等,前者有乾隆二十六年刻本;后者为抄本,现镇江市图书馆有藏。

江苏春节祭祖习俗

江苏春节祭祖习俗

江苏春节祭祖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年节。

在江苏,春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祭祖。

祭祖作为传承千年的仪式,是表达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记忆的方式。

以下是江苏春节祭祖习俗的介绍。

一、准备祭品在春节祭祖之前,家人会准备各种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祭品通常包括饭菜、水果、茶叶、红烛等。

这些祭品代表着丰收、幸福和吉祥之意。

二、祭拜祖先在正月初一或初二的清晨,家人会整齐地排列好祭品,并点燃红烛。

首先,由家中的长辈或家族的长者代表开始祭拜。

他们会向祖先磕头,烧香并默默祈祷。

然后,其他家庭成员也按照长幼顺序轮流祭拜。

祭拜仪式通常持续数分钟,期间全家人会齐唱家训或祖训。

三、祭祖祈福祭拜结束后,家人会合影留念,并在祖先的墓前或家庙中进行祈福。

他们会在祖先墓前燃放烟花爆竹,传达对祖先的问候和祝福。

祈福过后,家人会相互道喜,分享节日的喜悦。

四、祭祖习俗的意义江苏春节祭祖习俗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这是对祖先的致敬和记忆,是家族血脉的延续。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向他们致以敬意,并借此机会团结全家,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另一方面,在祭拜祖先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思考自己的根源和人生意义,反思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以此为新的一年加油鼓劲。

总结江苏春节祭祖习俗是一项富有情感和仪式感的传统活动。

通过祭祖,人们对祖先表示敬意,感激他们为家族所付出的一切。

同时,这也是亲人团聚、家庭和睦的时刻。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祭祖习俗仍然在江苏流传,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历史的纽带。

愿每一个家庭在祭祖仪式中,都能体会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淳朴的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_规章制度_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宗庙,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凡此种种,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

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在宗庙中,始祖的牌位居中,始祖以下祖先的牌位依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族墓中穴位也分昭穆,井然有序。

区分昭穆便于记住宗族成员的辈次,这在重视行辈尊卑、血缘亲疏的宗法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还有丧服制度。

丧服指居丧期间的衣服制度,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为五服。

清代前期湖南湘乡的宗族建设与地方社会

清代前期湖南湘乡的宗族建设与地方社会

清代前期湖南湘乡的宗族建设与地方社会沈宏格【摘要】从族谱的修撰、祠堂的修建、祭田的置办三方面对明末清初湖南湘乡的宗族进行考察发现,湘乡的宗族建设虽在明代已出现,但基本上都集中在乾隆时期,这与明清时期湘乡的移民、赋税(主要是堕粮)有关,也与朝廷的圣谕宣讲有关.地方各具特色的宗族建设隐藏着当地的社会历史,宗族建设也是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结果.【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8页(P39-46)【关键词】清代前期;宗族;湘乡;地方社会【作者】沈宏格【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1从区域来看,目前的中国宗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晋冀鲁豫陕、长江中游的鄂赣、江南的江浙皖及闽粤等地区,不同区域的宗族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

有关湖南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现代,明末清初时期的研究极少。

本文拟以所掌握的湘乡宗族资料为基础,以湖南湘乡县为具体对象,从族谱的修撰、祠堂的修建、祭田的置办三个方面来探讨湖南湘乡明清时期的宗族建设情况,进而分析湘乡宗族建设与地方社会、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

一、湘乡的地理位置与建制沿革(一)地理位置湘乡位于湖南省中部,属华南湘赣丘陵区,地处雪峰山脉东北余脉与南岭山脉越城岭北端余脉之间。

“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正东至湘潭界五十里,抵广林桥;次东至衡州衡山县界一百里,抵松板桥;东南至衡州衡阳县界一百四十里,抵永伏;正南至宝庆邵阳县界一百六十里,抵太平;次南至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抵临湘铺;西南至邵阳县界一百九十里,抵龙山;正西至安化界一百八十里,抵关王桥;次西至安化县界一百五十里,抵白面市;西北至宁乡县界一百六十里,抵杉木坳;正北至宁乡县界七十里,抵石坝;东北至湘潭县界三十里,抵马托。

”[1]63全县面积约为5526平方公里。

据《湘乡交通志》载,秦汉时期,湘乡就处在贯穿湖南南北的驿道干线上,自江西萍乡入湘,经湘乡、新晃入贵州。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

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2014-10-24 12:49:10 《南开学报》常建华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

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

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

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进行探讨[1]。

一、朱明王朝建立后,如同历史上的其它新建王朝一样,首先制礼作乐。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鉴于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的儒士至京,纂修礼书。

徐一夔等人于洪武三年(1370)九月修成礼书,朱元璋赐名《大明集礼》[2]。

《大明集礼》(注:《大明集礼》收入四库全书时作《明集礼》,本文引文仍从原书名,其它会典等书类似者也如此处理。

)卷六《吉礼六·宗庙》有“品官家庙”、“家庙图”、“祠堂制度”、“神主式”、“椟韬藉式”、“椟式”、“品官享家庙仪”诸条,这是明朝最早的祠庙祭祖规定,应该作为讨论明朝祠庙祭祖礼制的出发点。

“品官家庙”条在该书目录中作“品官家庙考”,更符合正文所述,该文在考察了历代祭祖之礼后说:先儒朱子约前代之礼,创祠堂之制,为四龛以奉四世之祖,并以四仲月祭之,其冬至、立春、季秋、忌日之祭,则又不与乎四仲月之内,至今士大夫之家遵以为常。

凡品官之家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屋三间,外为中门,中门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续立。

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东,缭以外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

祠堂之内,以近北一架为四龛,每龛内置桌。

高祖居西第一龛,高祖妣次之;曾祖居第二龛,曾祖妣次之;祖居第三龛,祖妣次之;考居第四龛,妣次之。

神主皆藏于椟,置于桌上,南向。

家谱内容——精选推荐

家谱内容——精选推荐

家谱内容姓氏起源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

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姓氏起源·伏羲氏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

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据家族网•国家家谱研究中心的报告资料推测,《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

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

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世系表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

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中国历史上“家族族谱”的排字辈一般都有什么依据?

中国历史上“家族族谱”的排字辈一般都有什么依据?

中国历史上“家族族谱”的排字辈一般都有什么依据?族谱是记载本家族延续的时代过程和各分枝的证据,也是防备辈分交错而混乱的杂婚现象,他的保管和延制,一般是有长辈和德高望重切具有文化素养的人管理。

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象征。

一般修族谱都是二十年或者五十年一次,订下来8代或者16代,24代等。

下面我就为大家举几个例子万氏刘姓字辈歌仁义为至善,道德作元良,辛勤正国本,富贵长发强,礼法诚守信,诗书世济祥,忠贞文武继,孝悌古今扬,家和邻里睦,业盛宗族昌,勋统汉刘裔,功振华夏邦石家庄马氏宗亲来自明朝永乐年间,起有山西忻州市麻衣县搬到石家庄灵寿一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关于家谱的辈分延续一般一次添加24辈,前后不得重复。

本人承字辈,后延续世,泽,钰,秀,忠,永……。

一,马氏具有特权,那就是倒入不烧纸,因为城隍爷管不了马家的事。

也就是不去报庙。

(典故)二,马,付,不能成亲否则死后不许入老坟,意思就是开除了。

这些典故虽有记载但不尊规矩的人也不少。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

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中原地区许多家族字辈,是撰写家谱者起草,交各村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后确定,然后印刷到家谱上,刻印在始祖石碑上。

有的村刻印在本村始祖石碑上。

我们确山北驿城区交汇处,有张姓分居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字辈是:耀彩毓秀,履端行方;道持万载,伦守五常。

学勤志远,业兴丁旺;德泽宽厚,福禄呈祥。

人们起名字的时候,可以把你的字辈起在名字中,也可以不用,但你必须知道你是哪个字辈,不能乱派。

吴氏家规家范家训

吴氏家规家范家训

吴⽒家规家范家训 《吴⽒家规》30条【孝⽗母、友兄弟、别夫妇、训⼦孙、敬尊长、睦宗族、修祖庙、进神主、重主祭、肃祭筵、举祠长、择宗相、迎官长、急公赋、清宗派、辨名讳、⾏奖勤、敦风化、殛奸盗、严赌博、杜讼端、息争⽃、理坟墓、正婚姻、持丧服、禁盗砍、禁游闲、端趋向、稽伴仆、饬奴婢】,原载《⽼⽥吴⽒宗谱》,⽼⽥吴66世吴⽇光主⽴。

《吴⽒家范》18条【尽孝道、笃友恭、肃家规、正名分、和家庭、睦宗族、端品⾏、敦忠厚、昭敬慎、息争讼、课读书、勤耕作、崇节俭、慎交游、谨婚嫁、严似续、省丘墓、修祀事】,原载梅塘吴⽒五修族谱。

《吴⽒家训》10条【培植⼼⽥、品⾏端正、孝顺⽗母、友爱兄弟、和睦相邻、教训⼦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读书、勤劳本业】。

《吴⽒家规》 ◇孝⽗母。

⼈⼦受⽗母养育之恩,虽竭⼒捐躯不能报其万⼀,故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母之德如天之⼴⼤也。

彼⽺跪乳,鸦反哺,禽兽犹知报亲,为⼈⽽忤逆⽗母,不将禽兽之不如乎。

族中有愚蠢⽆知,犯不孝之条者,唤⼊宗祠叱⽽教之,有殴辱重情从重责惩,仍前忤逆送官处治。

○友兄弟。

兄弟⼀体⽽分若⼿⾜然,⼈有⾃残其⼿⾜者乎,何⼀体⽽不相亲爱也。

如有听信妇⾔争长较短,或图财产不均,致恶声相加,殴辱相及,甚⾄结讼成仇,⼤伤⼿⾜之情,房长评其曲直,以弟犯兄议杖,兄欺弟议罚。

◇别夫妇。

夫妇和⽽后家道成。

然必夫妇有别⽽后能和,故古⼈夫妇相敬如宾。

今⼈多以情胜⽽相敬之,意衰敬衰则恃恩挟爱狎侮成习,或夫不礼其妇⽽狂暴鞭挞,或妇不礼其夫⽽悍泼擅权,皆⾮成家之道也。

且妇⽆故不出闺门,若有出营外务,甚⾄与俗⼈争辩⼝⾆,⽽夫恬不为怪,真懦夫也,犯者夫责妇罚。

○训⼦孙。

家教之不振,由于不学,然⼦弟不学,⽗兄之失教也,或以延师为多费,⽢温饱⽽痴愚,或以习儒为难成,弃英姿⽽改业,盖⾃功利相夸诗书,⽇贱青箱可废弦诵⽆声,门第之光⼤⼏⽆望矣。

凡为⽗兄者应慎择名师极其尊敬,为⼦弟者宜专攻学业志于⼤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族谱资料看江苏宗族关于祭田祭祀的记录作者:蒋伟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维扬江都潘氏族谱、江都戴氏族谱等六部族谱中宗族作用资料的收集,通过对祭田资料的整理,归纳出这一时期宗族所产生主要作用是祭祀以维持宗族和睦,从而看出宗族这一特定历史产物在近代所发挥的社会功效。

[关键词]族谱宗族祭祀祭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3-0033-01
在武进管氏族谱中,可以看到其总目包含谱序,谱例,谱辨,谱论,备考,家训,世表,小传,疏草,墓碑,行述,寿言,哀裱,志记,杂记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知道宗族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敬宗睦族。

如淮安张氏族谱中记载“其法创自文忠老泉,而文正又倡义田之举于法尤优,先于族众婚丧又堪补助,敬宗睦族或可稍慰”,而祭祀、修祠、修谱是宗族实现敬宗睦族的三个主要手段,而其中以祭祀最为重要。

宗族欲修谱、建祠、祭祀,必定需要经费。

朱子《家礼》中规定祠堂建置时,就要设立祭田:“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

亲尽则以为墓田。

后凡正位辛忖者,皆放此。

宗子主之,以给祭用。

”可以看出,族谱对于祭祀内容的记载可谓占到了很大的篇幅。

一、族谱中对于祭田来源内容的记载
在中国,祖先祭祀在奴隶时代已初具规模和定制,经过汉儒、宋儒们的鼓吹,这种制度更为定制化。

面对祭祀所需的大量资金,一般宗族主要依靠族田祭田所入。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中的《续修族谱序》中提到“量力捐资置四十亩以作祭产”,《重修潘氏家谱序》中提到“邀族人公议照丁捐钱复公捐项”,“置田十亩轮流收租拜扫,不得变卖更换”。

除此之外,族谱中还有相关专门的章节记录祭祀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祭田的具体情况。

维扬江都潘氏族谱卷二《合族公议拜扫轮分常规》中记载的一处祭田的情况:“王家庄西,祖茔一所,壬山丙向祭田六亩整,在修礼公祖茔西边,每岁春秋共收呆租八斗,六亩内起去填佃住基一方草屋三间,每岁除包租外余田给予填佃作工食佃房系七房公同修造。

祖茔树木原为栽培风水此后子孙有计及变卖者合族鸣官究办”。

有关祭田的记载,我们还可以更直观地从各个族谱的目录中看出。

如《吴中叶氏族谱》中的“汾湖祭田纪”“郡城祭田纪”等章节;《江都戴氏族谱》的卷一中就有“置买本族义冢地契”章节。

从这些族谱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祭祀和祭祀的物质保证的祭田在宗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二、族谱中对于祭田管理的记载
祭田名义上属于宗族的公共财产,它的管理经营的产出直接运用于象征宗族团结最重要的活动——祭祀,那么祭田的管理必然与其他公田私田有着一定的区别。

对此族谱中也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维扬江都潘氏族谱卷二《合族公议拜扫轮分常规》中记载:“王家庄西,祖茔一所,壬山丙向祭田六亩整,在修礼公祖茔西边,每岁春秋共收呆租八斗,六亩内起去境佃住基一方草屋三间,每岁除包租外余田给予填佃作工食佃房系七房公同修造。

祖茔树木原为栽培风水此后子孙有计及变卖者合族鸣官究办颖上公、复堂公、明惟公、克柔公、莘夫公、济川公、孔昭公七房轮年收租祭祀,道光二十六年自克柔公之分值年司祭始。

”从资料可以看出,祭田的管理主要采取族中各房轮流管理,轮流办祭的方法。

除此之外,江都戴氏族谱中还记载着一些对于购买祭田的要求,如其中的江都戴氏祠堂条约的第一条便是“一祭田当置,此后或有贤族输金增置祭田,宗长宗相务必通集长老计议,于附近公共老坟旁购置,常年之田租急既可无阙,祖茔又有照应,一举两得,不可图贱卒买瘠田,图使不顾老坟,有辜义举,有负嘉谟”。

三、宗族重视祭祀的原因分析小结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族对于祭祀是相当重视的,一般都通过建制祭田来保证祭祀的正常进行。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份盘川王氏的《春秋办祭规则》。

“本祠办祭,祖先分春秋二祭,春祭清明前三日,秋祭冬至前三日。

凡具有功名以及应试童生均得与祭,祭毕再入奖劝祭奠。

如有在家无故不到以及不入奖劝祠与祭者,永不给胙示罚。

宗祠祭奠长房主祭给胙一斤,如长房过午不到,二房新生员读祝加给胙一斤。

每祭矣,宗祠祭毕再入奖劝祠祭毕,祭毕颁胙。

宗祠祭奠供献三席,猪一,祝文一,帛点照常整备,不得简略,烧焚云青足数三万,正剔四块,始毕双响各三个,琢迁一千。

奖劝祠祭奠供献一席,祝文一,帛酌馔羹点照常整备,烧焚云青足数二千,正剔二十刀,始毕双响各三个,琢迁五百,与祭生各给胙包四只。

捐纳功名无论贡监从九,诸色实职虚衔输纳,祠捐七十钱五两者与祭给胙肉一斤,官阶无论大小,依此量捐给胙。

本祠派丁每逢春秋二祭到祠拜祖者给包一对,六十岁者加给一对,七十者加给包二对,八十岁者给肉一斤,包二对散胙,九十岁者给肉二斤包三对散胙,百岁者给肉四斤包五对散胙”,祭祀不仅需要备办众多的祭品,还需给宗族管理者及扫墓人员一定的报酬,祭祀完毕后还要聚餐散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