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3 诗词三首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新课导入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

让我们共同品味!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柯.(kē) 畔.(pàn) 暂.(zàn)2.作者链接(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导读: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课《诗词三首》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课《诗词三首》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课《诗词三首》教案.doc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形式及特点
2.学习《将进酒》、《登高》以及《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介绍诗词的定义和形式
3.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4.欣赏古代诗词,学习诗词的吟咏和朗诵技巧
教学重点:
1.对于初学者来说,古代诗词的韵律和内容往往比较难懂,需要加强解析和讲解
2.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析古代诗词,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朗读法
3.简析法
教学过程:
Step 1 课前导入(10分钟)
1.引出古代诗词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2.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宋词(例如《静夜思》、《钗头凤》等)
2.组织学生对三首诗词进行比较和分析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1.要求学生在家里跟读诗词,并进行朗诵练习
2.以小组的方式,讲述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解析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三首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4.学生能够自主跟读、欣赏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doc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doc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九年级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李白【教材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

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

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法】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词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一单元的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不够深入;2. 在欣赏诗词时,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3.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背诵、理解及情感体验;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

2.难点: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诗人背景、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和活动道具,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教案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教案2

《诗词三首》自主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技巧,体会诗歌内涵。

3.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难点: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技巧,体会诗歌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问:这是谁的诗?参考:这是杜甫称赞李白的,只有李白才能当得起这样的称赞,这是说李白写起文章来,才华横溢,笔力万钧,一笔一落;诗一写成,连鬼神都为之哭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也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其一)》的心境。

二、检查预习【精品课件】(一)检查诗歌预习。

1.说说你所知道的李白。

2.说说你所了解的写作背景。

3.你了解诗题“行路难”吗?参考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唐代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著有《李太白集》。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优质部编】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优质部编】2019-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3《诗词三首》教案(三)第3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叫“明月千里寄相思。

”它好在几乎道出了所有与明月有关的作品的主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借月抒怀的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优秀的代表作《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3.写作背景。

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2.反复练习来提高。
3.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
4.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讨论不充分、观点不一致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促进课堂互动。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要求学生课后阅读《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以外的诗词作品,至少选取一首进行深入阅读,感受其文学魅力,并做好阅读笔记。
2.诗词鉴赏: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运用课堂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撰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理解诗词曲中的文学形象和意境。
2.掌握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如韵律、对仗、修辞等,能分析并解读诗词曲的文学特点。
3.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词曲的文学特点、情感表达、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4.小组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共同提高。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学会运用声调、节奏、语气等表达诗词的情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曲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与诗词曲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创意表达活动,如诗词改编、创作、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深入挖掘诗词内涵。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在本案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同时,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首与今天课程相关的古诗词作为引子,如《静夜思》,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随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诗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诗词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悟?”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诗词价值的思考,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三首诗词曲的作者、背景和创作特点,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深入分析每首诗词的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描绘了诗人在古迹前的沉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行路难------今安在”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

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

(先同桌互读,再推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PT: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757年,获罪,流放夜郎759年,遇赦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3《诗词三首》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学习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2.体会诗歌中的用典作用,把握诗句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通过理解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名句在诗中的情境和深刻含义。

2.领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假设一下,如果你与一个很久没见过面的好朋友突然相遇,会是怎样的情景和心情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两位故人相聚时作的诗。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诗歌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史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解题“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地点是在扬州。

“初逢”理解为久别之后,再次相逢。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朗读诗歌1.自由放声朗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注意字音:酬(chóu)吟(yín)烂柯人(làn kē)侧畔(cè pàn)暂凭(zàn pínɡ)长精神(zhǎnɡ)2.师范读。

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2)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与重音。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
2.这首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作词缘由。
3.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下阕:对月怀人
环节三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环节四








1.《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2.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2.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3.颈联巧用比喻。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意在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环节三




4.尾联化龙点睛。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2019年新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2019年新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1)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1)

13 诗词三首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诵读、体味、欣赏这三首诗词曲。

3.体会诗词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诵读、体味、欣赏这三首诗词曲。

2.体会诗词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导入: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

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题: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全诗。

同学整体感知诗文。

明确:弃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乱我心绪的是诸多烦忧的今日。

秋日的天空是那么辽阔,万里长风也赶来助兴,坐在他所饮佩的谢朓楼上,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开怀畅饮了。

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我的文章也象谢朓一样清新秀发。

两人(诗人们)都怀有超迈的意兴和雄心壮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难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发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隐遁江湖。

2.师生互动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

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

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

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

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

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

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

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

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

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的年号。

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

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

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

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

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

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

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

壮思:雄心壮志。

览:同“揽”,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

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

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

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

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

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

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

明朝:第二天早晨。

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

扁舟,小船。

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四、小结反思评价一、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诵读、体味、欣赏这三首诗词曲。

3.体会诗词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诵读、体味、欣赏这三首诗词曲。

2.体会诗词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渔家傲》(一)导入: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反映边塞军旅征战生活的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齐背“黑云压城城欲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这首词通过对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

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全词,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

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

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

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

笛声悠远,寒霜满地。

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

2.师生互动上阕:着重写景。

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

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

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

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

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

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

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

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

“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

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

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

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

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

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

笛声悠远,寒霜满地。

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

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

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

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

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秋思》(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大家都已知相当熟悉,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元代的曲这种文学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