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型分离技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膜分离和渗透汽化。前四种膜分离技术在应用技术 上都相对较成熟,称为第一代膜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 实现工业应用的气体分离膜技术为第二代膜技术;80年 代开始应用的渗透汽化为第三代膜技术。其他膜分离过 程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和中试开发过程。
1.5 膜分离过程
种类 微滤MF 超滤UF 渗析DL
40年代:透析(dialysis) 50年代: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60年代:反渗透(或称高滤reverse osmosis,RO,hyperfiltration);
70年代:超滤(ultrafiltration,UF)和液膜(liquid membrane,LM); 80年代:气体分离(gas separation,GS);
推动力
压力差
孔径
0.025~14 μm 0.01~0.02 μm
应用 不溶物浓缩过滤,如除水、药液中的菌、啤 酒中的混浊物 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微粒,如制纯水、食 品药物浓缩,纸浆的废水处理 用于人工肾、化工食品中高聚物及低分子的 分离 利用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性分离,如溶液脱 盐、碱的制备、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1.1 膜的定义
膜的广义定义:膜是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它 以特定的形式控制着物质的传递。 这一广义定义不包括膜的材料、结构等信息,属于宏
观层次的“黑箱”定义,而膜分离的研究开发往往需要在
微观层次上进行。 膜一般很薄,厚度从几微米至几百微米。膜可为固体、 液体或气体,常用的膜为多孔或非多孔的固相聚合的膜和 近年来发明的液膜。从生产和应用,固体膜都占99%以上。
(4)气体分离
混合气体在压差作用下通过分离膜,利用混合气中的 各组分分子在膜中的透过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原料气 残留物
渗透物 气体膜分离过程示意图
特点:能耗低、操作简单、装置紧凑并可按处理量改变等。
应用:合成氨弛放气中回收氢气,天然气中分离CO2、空气、有机蒸气 或天然气的脱湿、燃烧废气中CO2的回收和燃烧废气脱硫等。
90年代:渗透汽化或称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PV)。
5、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 结合的集成过程(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膜分离技术发展以来,已有工业应
用的膜技术主要是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渗析、
氢组分送往压缩机五段入口,贫氢组分送往燃烧炉燃烧。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应用膜分离技术回收合成氨驰放气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具体表现在:A。工艺潜力大,净化回 收效率高。一级氢气回收装置氢气浓度和氢气回收率都达到
90%以上,并得到15%以上的浓氨水供碳化工段使用。B、能
耗低。C、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本装置能同时对压力、液位、
中空纤维是一种形状较细的高强度空心管,能够自身支撑 膜.原液可以与中空纤维平行,也可以成径向流动,滤液只能 从一端引出. 特点: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大,操作压力低,该膜不需支 撑材料,使用寿命长.但制造技术较复杂,原料液需预处理,易 堵塞,不易清洗.
四种膜组件的性能比较见下表:
螺旋卷式
填充密度/ (m2▪m-3) 200~800 中等 中等 较好 组件 复杂 较高 需要
3、螺旋卷式膜组件
结构:双层结构,中间为多孔支撑材料,两面均是膜,其 中三边密封,卷起来形成螺旋式组件,外面为压力容 器. 特点:充填密度高(>900m2/m3),结构简单.但无法用 机械清洗,料液必须预处理,此外压降较大.
4、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结构:将数十万根中空纤维捆扎成纤维束弯成U型,装入圆柱 型耐压容器中,纤维端部只与一个端板粘合.
(2)非多孔型膜(Nonporous Membranes)
也称致密膜,孔径率小于10%,孔径5~
10Å,由金属、无机物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孔结 构无法在显微镜下分辨,用气、液的渗透或气 体吸附法等间接描述。其渗透阻力与膜厚度成 正比,因此,该类膜很薄(50~50000Å),也 称为超薄膜。
(3)非对称膜
(5)复合膜
用坚韧的材料制备支撑基体,然后在多孔
支撑层上以各种方法制备超薄脱盐层,具有高
的溶质分离率和透过速度。
1.5 膜分离过程发展
1、1748年Abbe Nollet发现水能自发地渗透到装有酒精溶液的猪膀胱内的
现象,成为人们开始认识和研究膜分离过程的标志。
2、直到19世纪中叶Graham转变,成为一项高效节能的新分离技术。 3、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4、30年代:微孔过滤(microfiltration,MF),
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论证,决定采用 膜分离法回收弛放气中的氢气。 按12万t/a合成氨设计膜分离系统,暂设五组分离膜, 且留有扩产的余量,其工艺流程如下:合成系统送来的 高压驰放气经调节阀减压至12MPa进入水洗塔,由高压 水泵送来的软水由塔顶喷淋净化气体,得到15%的氨水 送往碳化工段,水洗后的氨气含量低于200mg/L,经过 预热器预热至40~50℃后送往膜分离组进行分离,然后富
(4)通常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因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 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5)适用广泛(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分离、特殊溶液体系如 共沸物的分离) ;
(6)膜的性能可以灵活调节;
(7)膜组件简单,可实现连续操作,易与其他分离过程或 反应过程耦合,易自控和维修,易于放大。
1.3 膜材料
材料 二醋酸纤维素 (CDA)、三醋 酸纤维素 (CTA)、硝化纤维素 (CN),混合纤维素(CN-CA)、 乙基纤维素(EC)等。 特点 成孔性、亲水性好、价廉易得,使用 温度范围较广,可耐稀酸,不适用于 酮类,酯类、强酸和碱类等液体的过 滤。
负荷重、驰放气量大、氨损失等问题。
目前弛放气中氢气的回收方法通常有变压吸附法和
膜渗透分离法。采用变压吸附法分离回收弛放气,其纯
度可达99% ,但回收率低,一般在60% ~80%之间,
对于氢气回收率要求高的合成氨厂,不宜应用。膜分离
法采用特制的中空纤维束组成膜分离器,根据弛放气中 各组分对中空纤维膜管壁渗透能力的不同达到分离气体 的目的。它具有设备少、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和占地面 积小、操作灵活、氢气收率高(可达9o%)、氢气纯度可 以调节等特点。
由于组分的通量与膜厚成反比,因此要达
到高的渗透通量,必须使膜尽可能薄。非对称 膜由一层很薄的致密表面(活性层)和一个置 于其下的多孔支撑层构成,活性层对传质过程 起关键作用,决定了膜的分离性能。
(4)离子交换膜
由碳氢链构成的基膜和固定的离子官能团
组成。若固定离子是酸性的,则为阳离子交换
膜;若为碱性的,则为阴离子交换膜。
纤维素
聚Biblioteka Baidu胺
尼龙-6(NY-6)、尼龙-66(NY具亲水性能,较耐碱而不耐酸,在酮、 66)、芳香聚酰胺(PI)、芳香聚 酚、醚及高相对分子质量醇类中,不 酰胺酰肼(PPP)、聚苯砜对苯 易被浸蚀,孔径型号也较多。 二甲酰(PSA) 聚砜(PS)、聚醚砜 (PES)微滤 膜 聚偏氟乙烯膜(PVDF)、聚四 氟乙烯膜(PTFE)、聚全氟磺 酸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耐辐射,机械强度较高。 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如PTFE膜, -40~260oC,可耐强酸,强碱和各种 有机溶剂。具疏水性,可用于过滤蒸 气及腐蚀性液体。
液过滤、血液灌流和血浆分离等多 种治疗方法上得到应用。
原液
(2)反渗透
渗透现象:即纯溶剂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一侧向溶液一侧 的自发流动过程。 渗透压:渗透过程达平衡时半透膜两侧形成的压差 。 反渗透:在浓溶液一侧加压,使膜两侧的压差大于溶液的 渗透压(p>),溶剂从溶液一侧向纯溶剂一侧液流动。
p>
半透膜 半透膜
半透膜
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渗透
平衡
反渗透
(3)超滤
原理:溶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溶剂和小于膜孔径的溶 质由膜透过,而大于膜孔径的溶质则被截留,从而达到溶液 的净化、分离和浓缩。 超滤应用非常广泛,从家用净水器到现代化工业生产。
A+B 溶液 A 溶液
B 溶液
驰放气量及温度实行自控,并能及时进入自动报警与连锁停
车等自我保护状态。D、投资少,效益大。一次性投资90万元, 半年即可全部回收。 采用此技术回收驰放气中氢,缓解了合成氨装置的负荷, 使其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有效地保证了原料气的正常消 耗。经对比核算,年可增产氨气2%,经济效益可观。该技术 减少了放空量,社会效益显著。
压力差 浓度差
1.5~10nm
电渗析 ED 反渗透 RO
电位差 压力差
1~10nm
0.0001~0.001 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如海水脱盐,溶液、 μm 食品脱水。
纳米过滤 NF
压力差
2nm
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从溶液中分离出相 对分子质量300~1000的物质的膜分离过程, 如制药、纯水制造、废水处理。
近年来膜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化工、 生物、食品、饮料加工,污水处理,冶金技术, 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等。
河南颖青化工有限公司(原临颍县化肥厂)是年产
合成氨10万t、尿素13万t、碳铵10万t、甲醇1.5万t、 甲醛2.5万t以及2*6000kW的热电联供的综合型化工企 业。在生产过程中,1h排放驰放气1400~2000Nm3, 驰放气组成为:氢气57%,氮气19%,甲烷12%,氩 气5%,氨气7%。放出的驰放气若充分回收,每年可 多生产合成氨2000多t,并能较好地解决合成工段设备
1.6 膜 分 离 设 备
1、平板式膜组件
特点:膜组件中原溶液 流过平坦的矩形通道, 充填密度可以达到 100~400m2/m3,能 量较少,整个元件均可 更换.
2、管式膜组件
结构:膜呈软管形式置于耐压管内 侧,支撑管和膜之间安装一个薄的 多孔聚乙烯管,也取到支撑作用. 特点:流动状态好,流速易控制,易 清洗,无死角,适宜于含固体较多的 原料液的处理,机械除杂质较容易, 还可以调整流动状态,防止浓差极 化现象和污染. 与平板膜比较,管膜的制备条件 难以控制,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 积较小,压降大,管口密封较困难.
中空纤维
500~30000 大 差 差 组件 复杂 较高 需要
管式
30~328 小 极优 优 膜或组件 简单 中 不需要
板框式
30~500 中等 好 好 膜 非常复杂 低 需要
聚砜
含氟材 料
1.4 几种典型膜的结构和性能
(1)微孔膜(Microporous Membranes) 由纤维素酯等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制成的 高度均匀的多孔薄膜,属筛网过滤介质,可制成指 定孔径。对于液体,微孔应小于100,000Å;对于气
体分离,微孔为50~100Å,具体取决于气体运动的
平均自由程。
第六章 新型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分离技术在其他科学技术的带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刺
激下,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并不 断发展和完善。 本章主要介绍膜分离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型分离技术。
第二节 膜分离
膜(Membrane)分离是一种新兴的多种学 科交叉的高效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 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无相变),可实现连 续分离,易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易于放大,膜性 能可调节,无污染等优点。
1.2 膜分离特点
膜的分离作用是借助膜在分离过程中的选择渗透作用, 使混合物分离,宏观上相似于“过滤”。 物质选择性透过膜的能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外 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区位向高区位的流动;另一类是以 化学位差为推动力,物质发生由高位向低位的流动。
膜分离过程共同的特点:
(1)膜分离过程中被分离的物质大都不发生相 的变化,能耗通常较低; (2)一般无需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从而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 (3)可以实现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同时进 行,大大提高了过程效率;
(1)渗析
在一半透膜两侧的两种溶液中
的小分子溶质或溶剂通过膜进行交 换,而大分子被截留在各自的一侧 的现象,称为渗析。 人工肾是渗析过程最成功的范 例。自1943年Kolff 用醋酸纤维素膜 制成的人工肾对血液进行透析治疗
A 溶质 x1 x2 渗出液 溶剂+扩散分子 水 渗析液 水或溶剂
B
尿毒症获得成功后,渗析技术在血
1.5 膜分离过程
种类 微滤MF 超滤UF 渗析DL
40年代:透析(dialysis) 50年代: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 60年代:反渗透(或称高滤reverse osmosis,RO,hyperfiltration);
70年代:超滤(ultrafiltration,UF)和液膜(liquid membrane,LM); 80年代:气体分离(gas separation,GS);
推动力
压力差
孔径
0.025~14 μm 0.01~0.02 μm
应用 不溶物浓缩过滤,如除水、药液中的菌、啤 酒中的混浊物 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微粒,如制纯水、食 品药物浓缩,纸浆的废水处理 用于人工肾、化工食品中高聚物及低分子的 分离 利用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性分离,如溶液脱 盐、碱的制备、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1.1 膜的定义
膜的广义定义:膜是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它 以特定的形式控制着物质的传递。 这一广义定义不包括膜的材料、结构等信息,属于宏
观层次的“黑箱”定义,而膜分离的研究开发往往需要在
微观层次上进行。 膜一般很薄,厚度从几微米至几百微米。膜可为固体、 液体或气体,常用的膜为多孔或非多孔的固相聚合的膜和 近年来发明的液膜。从生产和应用,固体膜都占99%以上。
(4)气体分离
混合气体在压差作用下通过分离膜,利用混合气中的 各组分分子在膜中的透过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原料气 残留物
渗透物 气体膜分离过程示意图
特点:能耗低、操作简单、装置紧凑并可按处理量改变等。
应用:合成氨弛放气中回收氢气,天然气中分离CO2、空气、有机蒸气 或天然气的脱湿、燃烧废气中CO2的回收和燃烧废气脱硫等。
90年代:渗透汽化或称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PV)。
5、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 结合的集成过程(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膜分离技术发展以来,已有工业应
用的膜技术主要是微滤、超滤、反渗透、电渗析、渗析、
氢组分送往压缩机五段入口,贫氢组分送往燃烧炉燃烧。
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应用膜分离技术回收合成氨驰放气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具体表现在:A。工艺潜力大,净化回 收效率高。一级氢气回收装置氢气浓度和氢气回收率都达到
90%以上,并得到15%以上的浓氨水供碳化工段使用。B、能
耗低。C、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本装置能同时对压力、液位、
中空纤维是一种形状较细的高强度空心管,能够自身支撑 膜.原液可以与中空纤维平行,也可以成径向流动,滤液只能 从一端引出. 特点: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大,操作压力低,该膜不需支 撑材料,使用寿命长.但制造技术较复杂,原料液需预处理,易 堵塞,不易清洗.
四种膜组件的性能比较见下表:
螺旋卷式
填充密度/ (m2▪m-3) 200~800 中等 中等 较好 组件 复杂 较高 需要
3、螺旋卷式膜组件
结构:双层结构,中间为多孔支撑材料,两面均是膜,其 中三边密封,卷起来形成螺旋式组件,外面为压力容 器. 特点:充填密度高(>900m2/m3),结构简单.但无法用 机械清洗,料液必须预处理,此外压降较大.
4、中空纤维式膜组件
结构:将数十万根中空纤维捆扎成纤维束弯成U型,装入圆柱 型耐压容器中,纤维端部只与一个端板粘合.
(2)非多孔型膜(Nonporous Membranes)
也称致密膜,孔径率小于10%,孔径5~
10Å,由金属、无机物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孔结 构无法在显微镜下分辨,用气、液的渗透或气 体吸附法等间接描述。其渗透阻力与膜厚度成 正比,因此,该类膜很薄(50~50000Å),也 称为超薄膜。
(3)非对称膜
(5)复合膜
用坚韧的材料制备支撑基体,然后在多孔
支撑层上以各种方法制备超薄脱盐层,具有高
的溶质分离率和透过速度。
1.5 膜分离过程发展
1、1748年Abbe Nollet发现水能自发地渗透到装有酒精溶液的猪膀胱内的
现象,成为人们开始认识和研究膜分离过程的标志。
2、直到19世纪中叶Graham转变,成为一项高效节能的新分离技术。 3、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4、30年代:微孔过滤(microfiltration,MF),
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论证,决定采用 膜分离法回收弛放气中的氢气。 按12万t/a合成氨设计膜分离系统,暂设五组分离膜, 且留有扩产的余量,其工艺流程如下:合成系统送来的 高压驰放气经调节阀减压至12MPa进入水洗塔,由高压 水泵送来的软水由塔顶喷淋净化气体,得到15%的氨水 送往碳化工段,水洗后的氨气含量低于200mg/L,经过 预热器预热至40~50℃后送往膜分离组进行分离,然后富
(4)通常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因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 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5)适用广泛(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分离、特殊溶液体系如 共沸物的分离) ;
(6)膜的性能可以灵活调节;
(7)膜组件简单,可实现连续操作,易与其他分离过程或 反应过程耦合,易自控和维修,易于放大。
1.3 膜材料
材料 二醋酸纤维素 (CDA)、三醋 酸纤维素 (CTA)、硝化纤维素 (CN),混合纤维素(CN-CA)、 乙基纤维素(EC)等。 特点 成孔性、亲水性好、价廉易得,使用 温度范围较广,可耐稀酸,不适用于 酮类,酯类、强酸和碱类等液体的过 滤。
负荷重、驰放气量大、氨损失等问题。
目前弛放气中氢气的回收方法通常有变压吸附法和
膜渗透分离法。采用变压吸附法分离回收弛放气,其纯
度可达99% ,但回收率低,一般在60% ~80%之间,
对于氢气回收率要求高的合成氨厂,不宜应用。膜分离
法采用特制的中空纤维束组成膜分离器,根据弛放气中 各组分对中空纤维膜管壁渗透能力的不同达到分离气体 的目的。它具有设备少、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和占地面 积小、操作灵活、氢气收率高(可达9o%)、氢气纯度可 以调节等特点。
由于组分的通量与膜厚成反比,因此要达
到高的渗透通量,必须使膜尽可能薄。非对称 膜由一层很薄的致密表面(活性层)和一个置 于其下的多孔支撑层构成,活性层对传质过程 起关键作用,决定了膜的分离性能。
(4)离子交换膜
由碳氢链构成的基膜和固定的离子官能团
组成。若固定离子是酸性的,则为阳离子交换
膜;若为碱性的,则为阴离子交换膜。
纤维素
聚Biblioteka Baidu胺
尼龙-6(NY-6)、尼龙-66(NY具亲水性能,较耐碱而不耐酸,在酮、 66)、芳香聚酰胺(PI)、芳香聚 酚、醚及高相对分子质量醇类中,不 酰胺酰肼(PPP)、聚苯砜对苯 易被浸蚀,孔径型号也较多。 二甲酰(PSA) 聚砜(PS)、聚醚砜 (PES)微滤 膜 聚偏氟乙烯膜(PVDF)、聚四 氟乙烯膜(PTFE)、聚全氟磺 酸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耐辐射,机械强度较高。 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如PTFE膜, -40~260oC,可耐强酸,强碱和各种 有机溶剂。具疏水性,可用于过滤蒸 气及腐蚀性液体。
液过滤、血液灌流和血浆分离等多 种治疗方法上得到应用。
原液
(2)反渗透
渗透现象:即纯溶剂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一侧向溶液一侧 的自发流动过程。 渗透压:渗透过程达平衡时半透膜两侧形成的压差 。 反渗透:在浓溶液一侧加压,使膜两侧的压差大于溶液的 渗透压(p>),溶剂从溶液一侧向纯溶剂一侧液流动。
p>
半透膜 半透膜
半透膜
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渗透
平衡
反渗透
(3)超滤
原理:溶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溶剂和小于膜孔径的溶 质由膜透过,而大于膜孔径的溶质则被截留,从而达到溶液 的净化、分离和浓缩。 超滤应用非常广泛,从家用净水器到现代化工业生产。
A+B 溶液 A 溶液
B 溶液
驰放气量及温度实行自控,并能及时进入自动报警与连锁停
车等自我保护状态。D、投资少,效益大。一次性投资90万元, 半年即可全部回收。 采用此技术回收驰放气中氢,缓解了合成氨装置的负荷, 使其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有效地保证了原料气的正常消 耗。经对比核算,年可增产氨气2%,经济效益可观。该技术 减少了放空量,社会效益显著。
压力差 浓度差
1.5~10nm
电渗析 ED 反渗透 RO
电位差 压力差
1~10nm
0.0001~0.001 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如海水脱盐,溶液、 μm 食品脱水。
纳米过滤 NF
压力差
2nm
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从溶液中分离出相 对分子质量300~1000的物质的膜分离过程, 如制药、纯水制造、废水处理。
近年来膜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化工、 生物、食品、饮料加工,污水处理,冶金技术, 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等。
河南颖青化工有限公司(原临颍县化肥厂)是年产
合成氨10万t、尿素13万t、碳铵10万t、甲醇1.5万t、 甲醛2.5万t以及2*6000kW的热电联供的综合型化工企 业。在生产过程中,1h排放驰放气1400~2000Nm3, 驰放气组成为:氢气57%,氮气19%,甲烷12%,氩 气5%,氨气7%。放出的驰放气若充分回收,每年可 多生产合成氨2000多t,并能较好地解决合成工段设备
1.6 膜 分 离 设 备
1、平板式膜组件
特点:膜组件中原溶液 流过平坦的矩形通道, 充填密度可以达到 100~400m2/m3,能 量较少,整个元件均可 更换.
2、管式膜组件
结构:膜呈软管形式置于耐压管内 侧,支撑管和膜之间安装一个薄的 多孔聚乙烯管,也取到支撑作用. 特点:流动状态好,流速易控制,易 清洗,无死角,适宜于含固体较多的 原料液的处理,机械除杂质较容易, 还可以调整流动状态,防止浓差极 化现象和污染. 与平板膜比较,管膜的制备条件 难以控制,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 积较小,压降大,管口密封较困难.
中空纤维
500~30000 大 差 差 组件 复杂 较高 需要
管式
30~328 小 极优 优 膜或组件 简单 中 不需要
板框式
30~500 中等 好 好 膜 非常复杂 低 需要
聚砜
含氟材 料
1.4 几种典型膜的结构和性能
(1)微孔膜(Microporous Membranes) 由纤维素酯等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制成的 高度均匀的多孔薄膜,属筛网过滤介质,可制成指 定孔径。对于液体,微孔应小于100,000Å;对于气
体分离,微孔为50~100Å,具体取决于气体运动的
平均自由程。
第六章 新型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分离技术在其他科学技术的带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刺
激下,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并不 断发展和完善。 本章主要介绍膜分离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型分离技术。
第二节 膜分离
膜(Membrane)分离是一种新兴的多种学 科交叉的高效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 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无相变),可实现连 续分离,易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易于放大,膜性 能可调节,无污染等优点。
1.2 膜分离特点
膜的分离作用是借助膜在分离过程中的选择渗透作用, 使混合物分离,宏观上相似于“过滤”。 物质选择性透过膜的能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外 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区位向高区位的流动;另一类是以 化学位差为推动力,物质发生由高位向低位的流动。
膜分离过程共同的特点:
(1)膜分离过程中被分离的物质大都不发生相 的变化,能耗通常较低; (2)一般无需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从而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 (3)可以实现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同时进 行,大大提高了过程效率;
(1)渗析
在一半透膜两侧的两种溶液中
的小分子溶质或溶剂通过膜进行交 换,而大分子被截留在各自的一侧 的现象,称为渗析。 人工肾是渗析过程最成功的范 例。自1943年Kolff 用醋酸纤维素膜 制成的人工肾对血液进行透析治疗
A 溶质 x1 x2 渗出液 溶剂+扩散分子 水 渗析液 水或溶剂
B
尿毒症获得成功后,渗析技术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