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合集下载

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传染病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增加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将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的疾病。

2. 病原体的种类: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螺旋体等。

3.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直接侵害、毒素作用、免疫反应异常等。

三、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原体1. 细菌性传染病:如肺炎、结核病、狂犬病、霍乱等。

2.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登革热、艾滋病、乙肝等。

3.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皮肤癣菌病、肺曲霉病等。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5. 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四、传播途径及其防控措施1. 直接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

- 接触传播: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体液,如痰、血液等。

- 空气飞沫传播:要时刻注意咳嗽、打喷嚏的礼仪,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 血液传播:要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工具,避免血液直接接触开放性伤口。

2. 间接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等。

- 空气传播: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局部空气污染导致病原体扩散。

- 食物传播:要注意食物卫生,烹饪煮沸食物,避免生食和食用过期食品。

- 水源传播:要保证饮用水清洁卫生,避免饮用未经净化的水源。

3. 预防控制措施:- 病原体研究:加强病原体的监测与研究,及时掌握其变异和传播规律,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疫苗研发:加强疫苗的研发,提供有效的预防手段。

- 健康教育:加强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防控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防控措施: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传染病分类传染病是指通过生物体(包括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传播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类型、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多个因素,传染病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的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性传染病:由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2.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结核病、疟疾等。

3.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念珠菌感染、皮肤癣等。

4.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传播,如麻疹、肺结核等。

2.经口传播:通过口腔摄入病原体引起感染,如痢疾、霍乱等。

3.经皮传播: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皮肤引起感染,如疥疮、蜱虫传播的疾病等。

4.动物叮咬传播:通过某些昆虫或动物叮咬传播,如蚊虫传播的疾病、狂犬病等。

三、按临床表现分类1.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道引起症状的传染病,如感冒、肺炎等。

2.肠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肠道引起症状的传染病,如痢疾、风疹等。

3.皮肤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引起症状的传染病,如疱疹、疥疮等。

4.性传播疾病: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梅毒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疫情防控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传染病:指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3.:一类微小的病原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寄生细胞内复制繁殖。

4.细菌:一类微生物,单细胞有机体,可以孤立生活,也可以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

5.真菌:一类真核生物,包括发酵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6.寄生虫:生活在宿主体内或外部,从中获取养份而给宿主带来损害的生物。

7.飞沫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潜在的病原体携带在飞沫中,传播给周围的人。

8.动物叮咬传播:指通过某些昆虫或动物的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方式。

9.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10.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侵入肠道引起的传染病,多由食物或水源传播。

传染病类型有哪些(一)

传染病类型有哪些(一)

传染病类型有哪些(一)引言: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飞沫、空气传播等途径而传播的疾病。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一直是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传染病的不同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几个主要类型。

正文:1. 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以高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为特点。

-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

-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感染蚊子叮咬传播,具有高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

- 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家禽和野禽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感染人类。

2. 细菌性传染病-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可侵犯多个器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 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

-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表现为生殖器疼痛、排尿困难等症状。

- 破伤风:由破伤风梭菌引起,通过伤口感染,引起肌肉强直、呼吸困难等症状。

- 鼠疫:由鼠疫杆菌引起,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引发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 寄生虫性传染病-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通过感染蚊子叮咬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寒战、头痛等。

- 蛔虫感染:由蛔虫寄生于肠道引起,通过食物或水源感染,引起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 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肠等器官而引起,通过接触感染水源传播。

- 旋毛虫感染症:由旋毛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通过食物、水源的污染传播。

- 蚊虫传播的寄生虫病:如疟疾、丝虫病等,都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寄生虫引起的。

4. 真菌性传染病- 霉菌感染:如肺曲霉病、阴道念珠菌感染等,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 壮观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通常发生在皮肤、口腔等部位。

- 绒毛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组织胞浆菌感染等,可引起肺部感染等严重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它们通常会在人类或动物群体中传播,并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爆发。

传染病的分类可根据多个维度进行,包括病原体类型、传播方式、病程及病例数量等。

下面将对传染病的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1. 病原体类型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的不同,传染病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细菌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肺炎、破伤风等。

•病毒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真菌性传染病: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 传播方式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这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以及传播途径。

下面列举了常见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颗粒传播,如麻疹、水痘等。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或喷溅的液体传播,如流感、肺炎等。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传播,如性传播的性病、皮肤接触的疥疮等。

•水源传播: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如霍乱、痢疾等。

•食物传播: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病原体传播,如肠道病毒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等。

•虫媒传播:通过媒介昆虫传播,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蜱传播的萨姆彗星症等。

3. 病程根据传染病的病程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病程较短暂,通常表现为突发症状,如流感、麻疹等。

•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症状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如艾滋病、乙肝等。

4. 病例数量根据传染病的病例数量,可以将其分为散发病、流行病和大流行病。

•散发病:病例数较少,单个病例通常不会引起广泛传播,如狂犬病、寨卡病毒感染等。

•流行病:某一地区或社群中病例数量的明显增加,如霍乱、肺结核等。

•大流行病: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引起大量病例的传染病,如COVID-19(新冠病毒)等。

结论传染病的分类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传染病的分类

动物传染病的分类

动物传染病的分类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动物引起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空气、水源等途径传播,对动物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动物传染病,需要对其进行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炭疽、布鲁氏菌病、猪肉链球菌病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2.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接触、污染物等途径传播,对动物健康和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3.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白色念珠菌病、皮肤真菌病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空气、食物等途径传播,对动物健康和生产造成影响。

4.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犬瘟热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蚊虫、接触、食物等途径传播,对动物健康和生产造成威胁。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动物之间直接接触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皮肤病、眼病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播。

2.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禽流感、口蹄疫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

3.水源传播水源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水源传播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水源、水生生物等途径传播。

4.食物传播食物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引起的传染病,包括布鲁氏菌病、痢疾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传播。

三、按动物种类分类1.家禽类传染病家禽类传染病是指家禽感染的传染病,包括禽流感、新城疫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对家禽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

2.家畜类传染病家畜类传染病是指家畜感染的传染病,包括口蹄疫、猪瘟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食物等途径传播,对家畜养殖业造成极大影响。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概述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传播给宿主并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宿主机体发生异常反应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分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如病原体分类、传播途径分类、感染动物分类等。

病原体分类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螺旋体传染病等。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破伤风、霍乱等。

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的使用。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控制症状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为主要手段。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病、肺孢子菌病等。

真菌性传染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抗真菌药物。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各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性传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寄生虫药物。

螺旋体传染病螺旋体传染病是由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

螺旋体传染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传播途径分类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类,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媒介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播给人体,如手部的不洁、被污染的物体等。

常见的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空气中的病原体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如肺结核、麻疹等。

空气传播的传染病通常需要接触到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被病人喷嚏、咳嗽时的飞沫。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如流感、新冠肺炎等。

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如在咳嗽、打喷嚏时。

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指通过某些中间生物或物体传播病原体,如蚊子传播的疟疾、跳蚤传播的鼠疫等。

媒介传播通常需要特定的媒介才能传播病原体。

食物水源传播食物水源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可通过传播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可以将传染病进行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 细菌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炭疽、沙门菌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细菌,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引起呼吸道、胃肠道等器官的感染。

2.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引起全身多脏器的感染。

3.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真菌,通过空气、土壤等途径传播,引起皮肤、呼吸道等部位的感染。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寄生虫,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引起多种脏器的感染。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疾病,如流感、麻疹等。

2. 食物传播: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如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3. 水源传播: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如霍乱、痢疾等。

4. 虫媒传播:指通过中间昆虫(如蚊子、苍蝇等)叮咬传播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5. 血液传播:指通过血液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三、报告时间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各国都设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的报告时间一般是根据疾病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来确定的。

对于高度传染性和危害严重的疾病,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禽流感等,通常要求在24小时内上报。

这类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及时上报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

对于病原体较为常见但仍有传染性的疾病,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通常要求在7天内上报。

这类疾病虽然不具备极高的传染性,但对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影响,及时的报告可以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监测和控制。

除了上述时间要求外,传染病报告中还有特殊情况需要关注。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其它病原体的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它们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染病的分类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传染病的分类进行探讨。

二、按病原体分类1.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是最简单的病原体之一,其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并具有侵袭与复制宿主细胞的能力。

流感、SARS、艾滋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可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2.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肺结核、淋病、霍乱等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食物传播。

3.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和多节动物等。

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媒介传播,如蚊、蜱、蚤等。

4.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线菌等。

人类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都可能受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传播,部分也可经过直接接触传播。

三、按传播途径分类1. 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粒、飞沫、尘埃等传播病原体的传染病。

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都属于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2. 食物传播的传染病食物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摄入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霍乱、肠道病毒感染等都是食物传播的传染病。

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是由于食物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引起。

3. 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的传染病。

乙肝、梅毒、艾滋病等都是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感染源与易感人群的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传播。

四、按临床表现分类1. 呼吸系统传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是指侵犯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麻疹等。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

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兽医传染病名词解释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通过感染源传播给感染者的疾病。

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途径传播。

1.1 病原体病原体是导致传染病的病菌、寄生虫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1.2 感染源感染源是指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动物或环境物体,可以传播病原体给别人。

1.3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传染病的病原体通过接触、呼吸、进食等方式传播给另一个个体。

1.4 感染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后,在宿主体内繁殖和生存,导致宿主发生病变。

1.5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间段。

1.6 传播阻断传播阻断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阻止传染病从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个体。

2、兽医传染病分类2.1 性传染病性传染病是由引起的传染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等。

2.2 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炭疽病等。

2.3 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传染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霉菌病等。

2.4 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5 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是指由其他未归类的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如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等。

3、兽医传染病防控措施3.1 病原体检测病原体检测是通过分离和鉴定感染动物体内的病原体,以确定感染病的病原体类型。

3.2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3.3 隔离与治疗隔离与治疗是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避免传播给其他健康动物。

3.4 环境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通过定期清洁、消毒和通风等措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传播。

3.5 追踪调查追踪调查是对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找出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旨在加强对动物传染病的防控管理。

2、《动物疫病防治条例》动物疫病防治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构制定的,用于规范和指导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传染病诊疗规范

传染病诊疗规范

诊断要点
• 2)慢性期:病变在6个月以上,有长期的 低热、寒意、疲惫、夜汗、肌痛、关节及 神经痛、肝脾轻度肿大。 • 并发症:急性期可并发心肌炎、心包 炎、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胸膜炎、 支气管炎、脑膜炎、胆囊炎、肝、脾脓肿。 慢性期可有关节和脊柱强直,肌腱挛缩变 硬。 • 实验室诊断 • 周围血象偏低,以淋巴球为主。骨髓、 血液、脑脊液及脓性分泌物均可培养出细 菌,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帮助诊断。
第二章、霍乱

霍 乱
诊断要点

• • •
• •
• • • • •
流行病学:对可疑病人,应详细询问发病前一周内的活动情况,是否来 自疫区,有无与本病病人及其污染物接触史;是否接受过预防接种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日,短者3~6小时,长者可达7日。 (1)泻吐期:起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多无腹痛 和里急后重。 每日大便自数次至不可计数之频。特征性的大便为白色“米泔水”样便。 一般无发热,少数有低热。本期数小时至1~2日。 (2)脱水期 脱水表现:神志不安、口渴、眼窝深陷、唇舌干燥、声音嘶哑、皮肤 皱缩、弹性消失、体表温度下降等。 循环衰竭: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 肌肉痉挛:以腓肠肌和腹直肌最为突出。 低钾综合征:全身肌肉张力减退、反射消失、鼓肠、心动过速心率不 齐及心电图变化。 其它:本期中也可早期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此期一般为数小时 至2~3日。 (3)反应期及恢复期:脱水纠正后,大多数病人症状消失,尿量增 加,体温回升,逐渐恢复正常。约1/3病人出现发热性反应,约38~39℃, 持续1~3日可自行消退。
诊断要点
• • • • • • • • • • • • 临床类型:分轻、中、重三型。另有暴发型,但罕见。 轻型(非典型):仅短期腹泻,无典型米泔水样便,也无明显脱水表现。血压、 脉搏均正常,尿量可略减少。 中型(典型):有典型的症状、体征,脱水明显,脉搏细速,血压降低,收缩压 为12~9.33kPa,24小时尿量在400ml以下。 重型:病人极度软弱,脱水严重,呈休克状态,收缩压在9.33kPa以下或测不出, 24小时尿量在50ml以下或无尿。 暴发型:也称“干性霍乱”。起病急骤,不待典型的吐泻症状出现,即因循环衰 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红细胞压积和血浆比重升高,白细胞升高,分类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大 单核细胞增多。血清钾、钠在初期在正常范围,经补液后普遍降低。BUN增加,碳酸 氢根下降。 尿检查:可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 粪便检查 粪便直接检查:粪便直接镜检,可见运动力强、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涂片 染色能见到排列呈鱼群状的革兰氏阴性弧菌。应用荧光抗体检测粪便中弧菌,可于1~ 2小时内获得结果; 粪便培养:粪便标本于碱性蛋白胨水中进行增菌培养,以后再接种碱性琼脂平皿 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 (4)血清学检查:包括凝集试验和杀弧菌试验

传染病: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预防与治疗

传染病:病毒性与细菌性感染预防与治疗

抗病毒与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根据病原体的种 类和敏感性选择 药物
考虑药物的副作 用和耐药性
遵循医生的建议 和处方
避免自行购买和 使用药物,以免 延误治疗或产生 不良反应
抗病毒与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联合使用的必要 性:病毒性感染 和细菌性感染同 时存在时,需要 同时使用抗病毒 和抗菌药物进行 治疗。
联合使用的原则: 根据病情和患者 体质,选择合适 的抗病毒和抗菌 药物,并按照规 定的剂量和疗程 进行治疗。
联合使用的注意 事项:注意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产生不良反 应或降低疗效。
联合使用的效果: 抗病毒与抗菌药 物的联合使用可 以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减轻 患者痛苦。
耐药性的产生与应对措施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 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应对措施:合理使 用抗生素,避免长
期使用
耐药性产生的危害: 增加治疗难度,可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 液,用流动水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 免接触生病的人或动物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 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腻食物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及时就医:如有不适,及 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公共卫生措施
疫苗研发和分发:全球疫苗研发和分发 机制,确保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分发公 平、高效。
卫生系统建设:加强全球卫生系统建设, 提高各国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卫生安全:加强全球卫生安全,防止传 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卫生教育:加强全球卫生教育,提高公 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鼓励公众参与健康公益活动,如疫苗接种、健康检查等 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

传染病学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七节 鼠疫

传染病学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七节 鼠疫
➢2010年至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有3248人感染鼠疫,其中病死584人(病死率 17.98%)。
➢我国近年有19个省区发生鼠疫疫情,发病最多的是滇西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 马拉雅旱獭疫源地。2004年至2015年,我国有61人感染鼠疫。
➢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二、流行病学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不分种族、性别、年龄)普遍易感。 ➢职业关系较密切:狩猎、疫区放牧、屠宰等职业易感染发病,其他类职业就较少见。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可降低易感性。
二、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人间鼠疫耶尔森菌感染以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亚洲主要在越南、尼泊尔、 缅甸、印度、俄罗斯和蒙古有流行或病例发生。
三、临床表现
腺鼠疫淋巴结肿大
2. 肺鼠疫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发病急剧。 ➢严重的一般临床症状外,有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症状。 ➢高热,达40~41℃,脉搏细速每分钟120~130次。 ➢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 ➢胸部检查所见与危重的临床症状不相称。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二、流行病学
1.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作为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2. 黄鼠属和旱獭属为主要储存宿主。 3. 褐家鼠、黄胸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4. 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5. 各型患者均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二、流行病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类型与分布
➢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鼠疫疫源地。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5个县。 ➢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流行范围扩大,四川、西藏、广西、贵州新疫源地不断被发现。 ➢云南、广西等间隔多年再度暴发。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拉萨、昆明等。 ➢远距离传播构成新威胁,青海、甘肃、西藏。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

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传染病,科学家将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研究。

传染病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下面将从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感染范围等方面介绍传染病的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细菌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结核病、炭疽病、霍乱等。

这类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体液等途径传播。

2.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流感、登革热、艾滋病等。

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血液、唾液等传播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

3.真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念珠菌病、癣等。

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土壤等传播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

4.寄生虫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土壤、食物或水源等途径传播。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病毒颗粒等途径传播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食物传播食物传播是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

3.水传播水传播是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等。

4.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体液、排泄物等途径传播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结核病等。

5.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指通过生物媒介传播传染病,如蚊子传播的疟疾和登革热等。

三、按感染范围分类1.人传人传播人传人传播是指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人兽共患传播人兽共患传播是指传染病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如狂犬病、禽流感等。

3.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是指传染病在动物之间传播,如口蹄疫、狼疮等。

总结起来,传染病的分类可以从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感染范围等方面进行。

传染病的病毒与细菌

传染病的病毒与细菌

传染病的病毒与细菌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的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其中,病毒和细菌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

虽然病毒和细菌都可以引起传染病,但它们的属性和特点却大有不同。

病毒是一种 RNA 或 DNA 分子构成的微小生物体,它本身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感染宿主时,它会侵入细胞内部,并利用细胞进行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病毒往往会针对特定的宿主细胞进行感染。

比如,艾滋病病毒只会侵入人体的免疫系统细胞,而流感病毒则常常侵入呼吸道细胞。

病毒的感染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因为它能够通过血液、飞沫、唾液等途径进行传播。

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有流感、肝炎、艾滋病等。

相较之下,细菌则是一种完整的细胞结构体,它们能够自主生长和繁殖。

细菌感染时,它会侵入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进而介导疾病的产生。

细菌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生存。

例如,大肠杆菌一般存在于人体肠道内,葡萄球菌则常常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

细菌的传染性相对较弱,通常需要比较密集的接触才会引起感染。

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有结核病、炭疽病、猩红热等。

虽然病毒和细菌都是导致传染病的重要病原体,但它们所引起的疾病却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因为抗生素专门针对细菌,而病毒则无细胞结构,无法被杀死。

然而,细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则可通过抗生素治疗。

此外,病毒疫苗的研发相对困难,因为病毒常常会发生变异,疫苗的效果也可能难以持久。

而细菌疫苗的效果相对更可靠,因为细菌的变异相对较慢,疫苗对多数人有效。

尽管病毒和细菌的特点不同,但我们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类似的。

我们要加强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保持房间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有可能感染病原体的人员或物品;及早接受防疫接种等。

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病毒和细菌都是传染病的重要病原体。

虽然它们的属性、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都有所不同,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是相似的。

传染病分类管理

传染病分类管理

传染病分类管理
传染病管理是一项科学系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方面的技术。

它是一种多学科、多级别的技术,主要包括观察、诊断、报告、计划、监测、调查分析等多个环节。

因为传染病的规律性,也可以利用多种传染病分类促进传染病管理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传染病分类主要是按照病原体类别和传染渠道的不同,根据不同的种类,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病毒病,细菌性疾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者可以更加细致地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肝脏传染病、血液传染病、腹泻传染病等多种。

病毒病主要是指由病毒侵入人体,造成急性传染病的疾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狂犬病、乙型脑炎等。

其中,流行性感冒是国内最常见的传染病,有一定的流行性,并可引起呼吸道症状,比较有研究价值。

细菌性疾病是由细菌侵入人体造成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包括炭疽病、结核病、衣原体感染等,其中,炭疽病是最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流行范围广泛,且引起肝脏传染病,对肝脏有一定的危害,应加强预防措施。

上述传染病分类有助于加强传染病管理和预防,及早发现、及早诊断传染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有效地减少传染病发病率。

同时还可对传染病进行相应的分析,更好地掌握发病机制和组织机构,为传染病控制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传染病猩红热G+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

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

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

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

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2.轻型3.重型:中毒型(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脓毒型(可并发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4.成人型:不典型,皮疹面部首发,极少出现典型特征,5.外科型:不需要隔离。

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者选红霉素。

预防:隔离7天,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咽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出现可解除隔离,密切接触咽培养阳性者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类药物。

保护易感儿童幼托机构流行时,黄连素1:1000喷咽部;出现咽炎或扁桃体炎应用青霉素治疗3~5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率居首位。

成份1菌毛:黏附作用2外膜蛋白:介导侵入,刺激机体免疫应答3荚膜:抗吞噬。

会产生自溶酶。

流行病学、奈瑟球属,G—位于中性粒细胞内,以荚膜多糖分为13个血清群,ABC常见,A群引起全球大流行,BC可引起地区性流行。

我国A型为主(致病力C>B>A,A群带菌率与发病率呈平行关系,流行年份发病人群向高年龄组推移)。

患者和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飞沫空气传播,冬春季流行(3.4月发病高峰),6月~2岁发病率高,内毒素是致病重要因素,引起小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障碍。

病理变化为血管壁炎症、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

可导致施瓦茨曼反应(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192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

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

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

)。

流行特点:①A群发病数减少,但是仍然是优势菌群,B群散发为主②A群流行时,带菌率与病人同时上升,爆发点带菌率可达50~70%③带菌率呈一定的稳定性,可有长期带菌、间歇带菌、不带菌。

病理解剖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害。

血管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发生局造性出血。

2.脑膜炎期:病变软脑膜和珠网膜3.爆发性脑膜脑炎:病变脑实质,严重者脑疝。

临床表现潜伏期1~7d.1.普通型:占90%,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高热头痛、呕吐、全身及关节疼痛,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为特征表现)、脑膜炎期(头痛剧烈、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恢复期。

2.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剧、发展迅速。

有败血症休克型(迅速出现循环衰竭为特征,突发高热、寒战、四肢厥冷、唇指发绀、血压下降,皮肤瘀点瘀斑迅速融合成片)、脑膜脑炎型(脑实质损害明显,严重颅内高压为特征)和混合型(病情最重)。

3.轻型:多见于流行后期4.慢性败血症型:多见于成人,间歇性发热、瘀点瘀斑关节痛,需反复查菌。

并发症:炎症引起脑神经损害;免疫复合物见于病后7~14d,关节炎明显,多为无菌性,关节积液有时可检出IgM、C3或球菌抗原。

5婴幼儿脑膜炎:不典型;咳嗽为主;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6老年人:发病率高;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机体反应差。

辅助检查1.血象:W升高,中粒升高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浑浊如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升高,蛋白质增加,糖、氯化物降低。

(注:24小时后重复腰穿非常重要。

颅内压增高者必须先静滴甘露醇30分钟后再穿刺,且穿刺的针芯不要完全拔出,脑脊液不可留取过多)3.细菌学检查:皮肤瘀点瘀斑涂片镜检,首先推荐使用。

(因此菌在体外可产生自溶酶,故脑脊液标本不宜存放过久),培养需要CO2.4.免疫学:RIA检测脑脊液β2微球蛋白适用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5.影像学:硬脑膜下积液和积脓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区,形成的包膜可强化。

6.杀菌力试验:(TTC法),测定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对Nm的杀菌抗体水平,可用于健康人群的血清抗体测定,是标准试验。

7.Nm对温度敏感,运送时应保持25~35℃之间,不可低温运送。

病原治疗:(一)典型:磺胺类(停药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指征)、青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用于病原菌未明确的5岁以下儿童)。

(二)爆发型(败血症型与脑膜炎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亦可用氯霉素,不宜用磺胺类。

同时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预防: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或不少于病后7天,接触者观察7天。

疫苗程序:流脑A、A+C 4剂。

药物预防:SMZ 3天,口服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使用原则如下:1、A群流脑多糖疫苗:起始接种时间为出生后6—18月,接种2针,第2针与第1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针,与第2针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

2、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

(1)2岁以上者已接种过1针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2)2岁以上者已接种2次或2次以上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最后1针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3)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三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应急接种当发生流脑流行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并根据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人群免疫监测和菌群监测等结果,决定使用疫苗的种类并尽快组织对病例周围高危人群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

监测疫情监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免疫史情况、分析趋势、接种率监测白喉,飞沫传播,儿童易感性最高。

多见于温带地区,冬春季节常见。

锡克试验判定人体有无免疫力(阴性有免疫力,阳性为易感者),已被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法所取代。

G+,无芽孢、荚膜和鞭毛,异染颗粒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为形态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亚碲酸钾培养基(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

产生白喉毒素(外毒素,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才产生,无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不产生外毒素)。

(A片段有酶活性,水解,B片段无酶活性,但与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轻型:本病散发有关中、重型:与流行有关机制:外毒素—急性假膜性炎症—局部吸收后,致全身毒血症状和多脏器变化。

病理改变:以中毒性心肌炎和白喉性神经炎为主,以心肌、末梢神经最敏感,心肌损害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肌:早期浊肿、脂肪变性,继而多发性灶性坏死、肌纤维断裂末梢神经:神经髓鞘呈脂肪变性,随之断裂,眼、腭、咽、喉、心脏受损常见。

肾:浊肿、间质性肾炎肝:脂肪变性与坏死。

临床分型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

1.咽白喉:占80%,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牛颈、淋巴结肿大)2.喉白喉: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症3.鼻白喉:鼻塞、浆液血性鼻涕。

4.其他部位:并发症:中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周围神经麻痹(以软腭麻痹最常见,鼻音声重、呛咳等,多无后遗症)辅助检查1.血常规2.细菌学:亚碲酸钾培养基是国际通用的棒状杆菌筛选鉴别培养基。

CO环境。

毒力试验包括体外(PCR和Elek平板试验)和体内试验(豚鼠注射抗毒素,再注射培养液)。

3.血清学检测:锡克试验。

诊断:①典型症状同时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②不典型者细菌学检查还需锡克试验与毒力试验均阳性方可确诊。

治疗:抗毒素(特异性治疗手段)和抗生素预防:呼吸道隔离3周,重者需4~6周或临床症状消失,患者愈后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方解除隔离,不得早于治疗后7天,接触者医学检疫7天,带菌者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隔离治疗7天。

7岁以上密接可肌注精制DAT(白破类毒素)沙门菌感染G阴性菌,病原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和确诊依据,首选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

伤寒属沙门菌属D组。

周有鞭毛,可活动,无芽孢无荚膜。

抗原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于制备伤寒菌苗。

Vi抗原见于新分离的菌株,是重要的毒力因子,产生的凝集效价低且时间短。

用于发现带菌者和流行病学调查。

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

机制1.潜伏期:穿黏膜入回肠集合淋巴管→经过胸导管→入血(第一次菌血症)→侵入内脏及回肠孤立淋巴结→吞噬细胞内增值→入血(第二次严重菌血症)2.初期、极期:播散、肠淋巴结肿胀、坏死、增生(易出血、穿孔、中毒性心肌炎)。

出现玫瑰疹。

(1~3周出现中毒性肝炎和HUS)3.缓解期:再经肠道侵入淋巴结,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溃疡。

(病程2~3周),可出现再燃。

4.恢复期:肠壁愈合。

病理解剖第一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纽扣样突起。

第二周:淋巴组织坏死、出现黄色结痂第三周:结痂形成溃疡,可引起肠穿孔,病变最严重。

第四~五周: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肠道病变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分型:1轻型,多见于儿童,早期抗菌、疫苗者2暴发型3迁延型:慢性乙肝、胆道结石、慢性血吸虫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