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细菌性传染病

几种猪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专业:兽医硕士

姓名:吕林

学号:2014120215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在养猪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使猪传染病的病谱和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很少引起猪发生传染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明显加强,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几乎在大多数养猪场都时有发生;原来临床症状极其明显、典型,仅凭临床症状就可做出诊断的传染病,如猪链球菌、猪肺疫和猪巴氏杆菌病等,现在变成了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的非典型性传染病;猪的远距离交易和大量外国种猪的引进,使我国原来没有发生过的传染病,如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附红细胞体病、蓝眼病等也相继传人我国,并且广泛流行;以往多呈单独感染的传染病,现今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猪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现将猪场容易发生的几种细菌性疾病的诊治介绍如下。

一、猪链球菌病

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颊部脓肿及局部皮肤和皮下脓肿

1败血型:5—11月份多发,体温升高至41-43度,食欲废绝,展颤,耳,颈下,腹部出现紫班,此类型多发生于架子猪,育肥猪,怀孕母猪,是本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2脑膜炎型:多见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除体温升高和拒食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有的磨牙,发出尖叫和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抹,四肢出现划水样动作,最后麻痹死亡

3心内膜炎型:本病多发生于仔猪,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很快死亡,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4关节炎型:通常出现于1—3日龄的仔猪,表现为跛行和关节肿大,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由于吃不上奶而迅速消瘦。

5化脓性淋巴结炎型: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受害淋巴结首先出现小脓肿,逐渐肿胀,触诊硬固、热痛、可影响采食,病程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此外,链球菌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淡或胸膜肺炎;也可经生殂道感染,引起母猪不孕和流产。

[诊断]本病症状和病变较复杂,易与急性猪丹毒,急性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相混淆、因此确诊要进行室脸室诊断。

[防治]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外清洁,干燥。做好定期消毒工作。防止外伤,减少感染。病猪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治疗,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免疫预防可选用灭活疫苗(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或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弱毒冻干苗注射。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本病都有发生于温暖或雨水较多的季节。

[临床症状]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仔猪的发病率、感染率最高,成年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体温高达42度,呼吸困难。耳朵、四肢先开始发红,

后逐渐弥漫全身,故俗称“红皮猪”。仔细观察可见皮肤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红斑。耳朵边缘发绀,严重者耳朵可能发生环死、脱落,发病后期,猪全身苍白,严重的皮肤黄染。

母猪发烧、厌食、乳房或外阴水肿,妊娠后期容易出现流产或死胎增多,或出现繁殂障碍。如不发情,受胎率低,产弱仔等。贫血母猪所产仔猪既使未被感染也表现贫血。如发生营养不良或混合感染其它疾病,症状将复杂化,严重时可发生死亡。

[诊断]临床上如果出现皮肤苍白或黄染,有血尿,高烧不退,剖检血液稀薄,全身皮下脂肪,各脏器浆膜黄染,喉头苍白或黄染,皮肿大,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减少不良应激。定期消毒、驱虫,杀灭蚊蝇。

早期用药能有效控制疫情,中晚期用药疗效欠佳,预后多不良。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血虫净(贝尼尔)、阿散酸、新砷凡纳明、941、土霉素、四环素等。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几乎有疗效。病情严重时,需对症治疗。贫血严重的猪肌注左旋糖苷铁,并配合维生素C 和维生素B12治疗。

三、猪丹毒

猪丹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菜花样)等。各种年龄的猪均有发生,以3—6月龄的猪多发。

[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无任何临床表现,突然死亡,病程极短。

2急性型:又称败血型,高热,体温42度以上,眼结膜充血,皮肤潮红。在耳、腹部、腿内侧出现大小和形态不等的红斑,按压暂时褪色。、

3亚急性型: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菱形方形或圆形,的诊快。

4慢性型:多由亚急性型转变而来,在临床上表现为心内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等。单独发生或并发关节炎型的病关节肿大,腿僵硬,疼痛,行动困难,皮肤坏死型的病猪常表现在背、耳、肩等处病变皮肤变黑色,干硬,似皮革状。

[防治]

1每年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疫苗,我国有很多家兽医生物制品厂可提供商品疫苗。

2治疗常用青霉素,无效时可用四环素肌注,每日两次,但要注意在临床上恢复正常后仍要继续用药1—2次,以免复发,卡那霉素,新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基本无效。

3经常保持用具清洁卫生,定期用小毒剂(10%石灰乳等)消毒,猪群中发现患猪,应立即隔离。

四、气喘病

气喘病也称支原体肺炎。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患病猪生长缓慢。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3型

1急性型:比较少见,

2 慢性型:很常见,小猪多在3—10周龄时出现第一批症状,潜伏期10—16天,反复明显干咳和频咳是本病的特征,

[防治]

1无病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对新引进的猪应隔离观察,对有本病的猪场,可利用康复母猪培育无本病的后代,建立健康猪群,,加强饲养卫生管理,避免各种应激放映的发生

2药物治疗关键是早期治疗,常用支原净,盐酸土霉素,泰乐菌素,硫酸卡那霉素,洁霉素,土霉素油剂和金霉素等药物,大剂量连续用药5—7天,均有交好的治疗效果。

五、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临床症状]

1最急性型:表现为发烧,体温高达41—42度,食欲废绝,咽喉部发热,红肿,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末,迅速死亡

2急性型: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发烧、咳嗽、有痛感,后期病猪消瘦、

3慢性型: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食欲不振,常出现腹泻,极度消瘦[防治]

1定期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避免应激因素对猪的影响

3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四环素、璜胺类等

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本病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41.5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明显的呼吸症状,从口鼻流出炮末样淡血色的分泌物,死亡多发生在发病24—36个小时,个别猪死前见不到症状,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体温41.5度以上,拒食,呼吸困难,有的张口呼吸,咳嗽,由于饲养管理及气候条件的影响,病程长短不定,可能转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很少发病或体温正常,有不同程度的一过性或间隙性咳嗽,生长迟缓。慢性感染猪群中,如果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可使症状加重。、

首次暴发本病,可见到流产,个别猪可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和不同部位的脓肿

[[防治]

1搞好猪舍的日常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2对无本病的猪场,在引进猪前应进行隔离检疫,防止引进阳性猪,坚持抗体检测,淘汰阳性猪,建立净化猪群

3用从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控制脑膜肺炎的发生

4饲料中添加支原净,强力霉素,北里霉素连用5—7天,有很好的疗效,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实验。

七、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病猪打喷嚏,时断时续,有时为连续性,流鼻涕,表现为鼻炎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对有病猪场实习严格检疫,引进猪必须隔离观察,发现病猪立即淘汰

为了控制和预防本病的发生,可采取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作饲料添加剂,磺胺间甲氧嘧啶拌料(100—450g/t或磺胺噻唑纳饮水(0.06—0.1g/l)连续用药4到6周,在疫区使用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于仔猪出生后连续饲喂12天或于3日,6日和12日注射其中一种药物,或出生后48小时用25%硫酸卡那霉素液喷雾,以后每周用药1—2次,每个鼻孔0.5ml直到断奶为止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一定的效果。

八、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一周以内,以1—3天最常见7天以上很少发生。出生时体抗正常,12小时以后,同窝仔猪相继发病,拉黄色,糊状的粪肛门四周均有粪便,很快消瘦,因脱水而死亡。

仔猪白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最为常见一月龄以上的仔猪因机体抵抗力增强,很少发病。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灰白色,白色,黄白色的稀粪,气味腥臭,病猪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逐渐消瘦,病程3—7天,多数能自行康复

[防治]

1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增强妊娠母猪的体质和哺乳期的均衡成乳,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2健全产房和妊娠母猪产前,产后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认真解决猪舍的排污问题,搞好猪舍内外环境卫生

适时,适量补充铁和微量元素硒,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4母猪于产前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对预防仔猪发病的效果明显

5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治疗时应全窝给药

九、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胡一种急性、散发性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肠黏膜显著水肿,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且以体格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常见本病春秋常见。病猪突然发病,病程仅为数小时,体温无明显变化,病猪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或转圈或倒地后四肢划动,发病1—2天眼瑕肿胀

[防治]

1哺乳仔猪应及时进行补料,断奶后应切忌饲料突然改变,饲料应多样化,还应增加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饲料

2在缺牺地区或长时间使用缺牺地区的饲料,要注意添加西和维生素E

3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并辅以对症治疗

十、猪沙门氏菌病(副伤寒)

本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大肠发生弥漫性和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本病常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猪,1—4月的猪发病最多,一般呈散发性,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多雨和潮湿的季节发病较多。

[临床症状]

1急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体温高达41—42度,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腹泻,耳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病死李较高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逐渐消瘦,眼有碱性分泌物,长期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恶臭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素性分泌物,皮肤有症状湿疹,病程持续可达数周,或死亡或成为僵猪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饲料和饮水清洁,清除发病诱因

2本病常发猪场,应添加敏感抗生素(如环丙沙星)进行预防

3发现本病时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治疗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要长

十一、猪渗出性皮炎

病初皮肤排出物多且呈红色或铜色,在液部和肋部出现薄的,灰棕色的片状渗出物,3—5天扩展到全身,,皮肤呈油脂状,褶皱,有大片表皮脱落,食欲不振,脱水,

早期皮肤发红,有清亮的渗出物,腹部皮肤轻刮即可剥离

晚期皮肤表面有一层厚的,,棕色,油腻并有臭味的伽

恢复期皮肤结咖,死亡猪脱水消瘦,外周淋巴结水肿

[防治]

1改善环境卫生,减少檫伤

2可选用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壮观霉素,林可霉素,头孢拉定等进行药物治疗,连用五天

3患猪出现严重脱水时,需口服补液盐补液,局部用皮肤抗感染药或抗生素,如红霉素,金霉素等治疗

十二、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临床上以消瘦,腹泻,粘液性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病变为盲肠,

体温基本正常,排水样腹泻,粪便中充满血也,病猪迅速消瘦,

[防治]

1加强饲养卫生消毒工作,粪便应做无害化处理。

2不随便引进猪只,引进时做好隔离检疫工作

3,用痢菌净,庆大霉素,新霉素,泰妙林等治疗有效,治疗时间长,且全场猪只必须同时用药

十三、猪梭菌性肠炎

猪梭菌性肠炎亦称仔猪红痢,本病发生于一周以内的仔猪的肠毒血症,特征是出血性腹泻,小肠后段有弥漫性出血或坏死,病程短,病死率较高

[防治]

1搞好猪舍和周围环境地卫生工作,定期消毒,产前母猪的乳头要清洗和消毒,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2给妊娠母猪注射菌苗,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仔猪出生后早期注射抗猪红痢血青可获得充分保护

3由于本病发病迅速,病程短,发病后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必要时可对刚出生的仔猪口服青霉素,链霉素等进行紧急预防

十四、猪增生性肠炎

该病临床表现为:育肥猪和青年种猪亦不同程度的腹泻(带血或不带血),食欲下降,皮肤苍白,生长速度减缓等,虽然本病的死亡率很低,但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且淘汰率上升,给猪场造成严重胡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该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

1急性型:多见于4月龄以上的猪,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夜游发生突然死亡,或者没有粪便异常,仅表现为皮肤苍白突然死亡,发病率高达40%,慢性型:临床上最为常见,多见于6—12周龄的猪,通常只有10%—15%的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可出现特征性厌食即表现为想吃但不吃,出现间歇性腹泻,粪便变软、变稀,呈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贫血,如果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不超过5%

3亚临床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加强粪便的管理,改善饲料环境卫生,增加消毒次数,并且使用非氨类消毒药消毒,定期进行灭鼠以切断传播途径。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转栏,并栏,或有强应激因素存在时可以给以适当的药物进行预防

2药物治疗目前认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对其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治疗时必须病猪与同群猪同时治疗用药:泰乐菌素15o0mg/kg,磺胺制剂或泰乐菌素100mg/kg,添加在饲料中,连续用药2—3周,利高霉素可溶性粉,按80mg/kg给药,连续用药3—7天,硫粘菌素,(120mg/kg)林可霉素(120mg/kg)等拌料或饮水,连续用药14天,也能有效预防或治疗本病。

3接种疫苗

十五、副猪嗜血杆菌病、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

山东农业大学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兽医硕士 学生姓名冯柳柳 学号2013120181 指导老师胡敬东老师

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摘要:绿脓杆菌存在于环境以及正常畜禽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动物疾病研究的深入,其中有关绿脓杆菌感染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学等方面对绿脓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脓杆菌;条件致病菌;血清型 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existing in environment and norm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bod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nimal diseas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infection, research advances on were reviewed from some aspects of eti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serotypes 绿脓杆菌是1882年首先由Gersard 氏从伤口脓液分离得到。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以及动物肠道和皮肤中,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引起动物及人感染发病,如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感染鸽子、鹧鸪和人等。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绿脓杆菌引起的疫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绿脓杆菌对禽属条件性致病性菌,常从正常禽的肠道、呼吸道和卵中分离出来,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禽发病,致死率在1% 90%以上,应激是幼禽暴发绿脓杆菌病的主要原因。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人医上,绿脓杆菌能引起术后和伤口的感染还能引起人的关节炎和角膜炎等疾病免疫力下降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绿脓杆菌的毒素残留还能引起食物中毒为了探讨有效控制和治疗绿脓杆菌病的方法,对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病原学 1.1 形态和培养特性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成双或成短链。所有菌株均能运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菌体一端有一根很长的鞭毛和很多绒毛。 该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41℃可生长,4℃不生长。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圆形,光滑带蓝绿色荧光。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大而光滑、边缘平坦、中间凸起(煎蛋样)的菌落,另一种为小而粗糙、隆起的菌落。临床材料多见大菌落,而环境分离的常为小菌落,大菌落易变为小菌落,但极少发生回变。呼吸道和尿道排泄物中还可见到黏液型菌落。大多数菌株能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蓝色)和荧光素(带绿色荧光)。蓝绿色素向菌落周围扩散,使培养基带有颜色,某些菌株也分泌一些暗红色素。而有些菌株不产生色素,或只在特定的培养基上才产生色素。该菌在麦康凯生长良好,但菌落不呈红色。在血平板上,菌落稍变大,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绿脓杆菌纯培养物的保存,传统的方法是保存于普通斜面上。该方法需要1个月移种1次,保存到半年则会出现存活率低。复苏后色素不明显,长期保存容易变异等缺点。有报道了用超低温甘油保存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菌种保存2年多其活力高达100%,且细菌的生物特性未发生变异,这为实验室保存菌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幼 儿 园 常 见 传 染 病 知 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

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学校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方案50069

郎溪益华双语学校 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8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工作,切实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去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场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 组长:孙伍志 副组长:汪忠成左则伟凃莉余凡诸先成 成员:左则伟张虹罗书锐倪静肖学勤江小四李生亮及各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 2、疫情报告人即校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3、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校医、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4、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 (1) 晨检在校医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告知年级部,然后由年级部统计报告给校医, 校医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班主任及生活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报告给校医。校医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治疗。 5、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1) 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 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校医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必须第一时间带医院检查治疗并及时通知家长。 (4)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最好立即报出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5) 专门制定秋冬季传染病及病愈情况日报表, 日报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于每天(包括周六和周日)上午8;00前经年级部交校医室,即使无新发病例,也必须每天作“零报告”; (6) 校医要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郎溪县人民医院和县疾控中心报告。 6.认真做好消毒防患措施 (1)教室门窗要打开,尽量保持通风,课间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待在教室里,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猩红热G+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 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 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 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 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 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 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 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预防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1、麻疹 麻疹病毒致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发生在学龄前。特点:发热、皮疹、明显卡他症状。 皮疹特点:发热3-4天后出疹,3天出齐暗红色斑丘疹大小不均匀,皮疹、皮粘膜斑,疹间皮肤正常顺向性发疹——从头到脚卡他症状:流泪、流涕、刺激性咳嗽;发热:高热,症状重,病后终身免疫 传染源及隔离期:病人为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隔离3周,病人居住过的屋子开窗通风1小时。 2、风疹 风疹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2天的病人均有传染性。患者口、鼻、咽部份泌物,血及大小便中均有病毒存在。出疹前后的病人传染性最强。风疹流行起,人群中的人多为轻型或隐性感染,同样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直接经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婴儿患者排毒时间较长,5~6个月内于唾液、尿、粪便中仍有病毒派出,护理人员与患儿密切接触可间接传染。 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在托幼机构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又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清咳和流涕。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病情轻。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和躯干部,疹间皮肤正常。皮疹2~3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 临床诊断:风疹常因临床症状轻微而难以诊断,仅在本病有流行时交易做出临床诊断,皮疹特征是细小色淡、出现较早,全身症状轻微,可与麻疹相鉴别。根据皮疹的特点和突出的咽部症状,易于猩红热区分。终身免疫。 3、水痘 水痘是婴幼儿或较大一点的儿童易患的一种轻症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可通过飞沫、唾液、咳嗽传染给健康儿童,另外也通过接触受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衣物等物品传播。(但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外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2.根据传染病疫情,适时开展传染病防控救治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传染病的能力。 3.在病人来院进行保健、诊疗、康复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开展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4.通过专家讲座、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橱窗、版报、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以多种途径对病人及公众开展健康教育。 三、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四、实行国家免疫规划制度,按规定开展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五、对传染病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实行首诊负责制。

六、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报告。 七、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原则,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 八、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防止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九、诊疗过程中传染病的防控。 1.按国家要求设置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医院指定的科室进行诊治。不得歧视、推诿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2.对患有甲类传染病以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 和病原携带者,必须安置到医院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根据需要按规定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 3.按国家规定对特定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转诊、追踪随访。 4.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 处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猪常见细菌性疾病

生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一、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 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 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 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 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 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病理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 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 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 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 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 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 (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 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二、猪传染性萎缩性萎鼻炎 (一)综述 简称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次是产毒素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绿脓杆菌、防线菌、嗜血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猪鼻炎霉形体、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等也参与感染。 本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打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部变化,主要造成猪的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出栏期延长。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也无季节性。 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毒感染仔猪,再由仔猪扩大感染的传染现象比较普遍。本病传播缓慢,散发。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猫、牛、马、羊、鸡、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二)临症 鼻炎、喷嚏,呼吸不畅;粘性、脓性、带血的鼻液;流泪,“半月形”泪斑。 鼻、颜面变形;歪曲,变短或上翘。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 目录 麻疹防治 (2) 腮腺炎的预防 (4) 手足口及预防 (5) 手足口病十问 (7) 水痘与预防 (8) 关于幼儿园传染病家长应知应做 (10)

麻疹防治 一、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俗出庄稼,主要有发热、出疹、咳嗽、流鼻涕及结膜炎等症状,传染性强。 典型症状 接触过麻疹患儿的孩子2~3周后开始出现高热,同时伴有眼睛流泪、流鼻涕甚至咳嗽等貌似感冒的症状。3~4天后在口腔两侧与第二臼齿相对的颊黏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疹,即麻疹特有的口腔黏膜斑。之后全身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增多融合呈暗红色,皮疹间能见到正常皮肤。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渐头面部、全身,最后到手足心,出疹时体温达最高峰,3~4天出齐,疹齐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慢慢消退。 其他症状 严重者发热可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诊断依据 1.患儿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 2.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3.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 4.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

二、麻疹是怎样传染的?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到空气中,易感者吸人后即可感染,或接触患儿用物是传染。 三、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 麻疹病毒只感染人,故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不携带病毒。 四、哪些人群容易得麻疹? 人对麻疹普遍易感,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五、麻疹的潜伏期一般多长时间? 麻疹潜伏期7~21天,多为9~14天。 六、预防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其次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房间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目前预防麻疹的疫苗有麻疹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如果你的小孩从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请及时到各疫苗接种点进行接种,不管你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各疫苗接种点都会根据你小孩的年龄(8月龄-7岁儿童免费)接种以上疫苗中的一种。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护理 病名传播途径主要症状护理 水痘经飞沫传播低热,初为红色丘疹,渐成水 泡,水泡干缩结痂。 注意皮肤清洁,简短指甲 以免抓破水泡继发感染 流行性感冒经飞沫传播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 痛,与感冒比较,呼吸道症状 较轻 多喝水,适当降温,避免 高热惊厥。 麻疹经飞沫传播病初2~3天发热、咳嗽、眼 怕光流泪,颊粘膜上可出现白 色小点(科氏斑)。继而出皮 疹、高热。 注意口腔、眼的护理,室 内空气新鲜,饮食宜富于 营养而好消化。 流行性腮腺 炎经飞沫传播 发热1~2天后腮腺肿痛(以 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下 方肿大,边缘不清),吃酸性 食物时甚痛。 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 质、软食为宜,避免酸辣 的食物。 猩红热经飞沫传播为 主,少数可经被 污染的食物、日 用品传播 发热、咽痛1~2天内全身皮 肤发红,并广泛分布着针尖大 小的皮疹,舌乳头红肿、突出, 退疹后脱皮。 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 洁,病后2~3周检查尿, 因少数病人可并发肾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飞沫传播 起病急,高热,头痛,神志淡 漠,喷射性呕吐,皮肤上有淤 点、淤斑(压之不退色的皮下 出血),惊厥,昏迷。 病初似感冒,在冬春季流 脑流行季节,应注意观察 病情,以免耽误诊治。 流行性乙型 脑炎蚊虫叮咬 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嗜睡,惊厥,昏迷。 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 发现小儿高热、头痛、喷 射性呕吐,应及时治疗 细菌性痢疾经饮食传播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呈脓 血样,里急后重(有排不净大 便的感觉)。 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 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 意便盆的消毒。 传染性肝炎甲型肝炎主要 经饮食传播,乙 型肝炎主要经 日常生活接触 及医源性传播 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 乏力,尿色加深,部分病人巩 膜、皮肤黄染。 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 轻微活动。饮食宜少脂 肪,适量的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多吃水果、绿叶 蔬菜,注意隔离及消毒。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识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识 一、几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点: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腮腺炎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潜伏期为12~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

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麻疹主要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相关疫苗发明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麻疹的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细菌性传染病

几种猪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治 专业:兽医硕士 姓名:吕林 学号:2014120215 摘要:随着养猪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在养猪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使得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使猪传染病的病谱和各种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很少引起猪发生传染病的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明显加强,如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等几乎在大多数养猪场都时有发生;原来临床症状极其明显、典型,仅凭临床症状就可做出诊断的传染病,如猪链球菌、猪肺疫和猪巴氏杆菌病等,现在变成了临床症状不十分明显的非典型性传染病;猪的远距离交易和大量外国种猪的引进,使我国原来没有发生过的传染病,如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附红细胞体病、蓝眼病等也相继传人我国,并且广泛流行;以往多呈单独感染的传染病,现今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几种传染病在同一猪场同时发生和流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现将猪场容易发生的几种细菌性疾病的诊治介绍如下。 一、猪链球菌病 临床上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颊部脓肿及局部皮肤和皮下脓肿 1败血型:5—11月份多发,体温升高至41-43度,食欲废绝,展颤,耳,颈下,腹部出现紫班,此类型多发生于架子猪,育肥猪,怀孕母猪,是本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2脑膜炎型:多见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除体温升高和拒食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有的磨牙,发出尖叫和抽搐,共济失调,或作圆圈运动,或盲目行走,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抹,四肢出现划水样动作,最后麻痹死亡 3心内膜炎型:本病多发生于仔猪,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绀,很快死亡,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4关节炎型:通常出现于1—3日龄的仔猪,表现为跛行和关节肿大,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由于吃不上奶而迅速消瘦。 5化脓性淋巴结炎型: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受害淋巴结首先出现小脓肿,逐渐肿胀,触诊硬固、热痛、可影响采食,病程3—5周,一般不引起死亡。 此外,链球菌可经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淡或胸膜肺炎;也可经生殂道感染,引起母猪不孕和流产。 [诊断]本病症状和病变较复杂,易与急性猪丹毒,急性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相混淆、因此确诊要进行室脸室诊断。 [防治]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内外清洁,干燥。做好定期消毒工作。防止外伤,减少感染。病猪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治疗,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免疫预防可选用灭活疫苗(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或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弱毒冻干苗注射。 二、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本病都有发生于温暖或雨水较多的季节。 [临床症状]不同日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仔猪的发病率、感染率最高,成年猪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体温高达42度,呼吸困难。耳朵、四肢先开始发红,

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二、幼儿常见得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 (1)病因 水痘就是由水痘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得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得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得皮疹为红色得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得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 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隔离期限就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病人停留过得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 (1)病因 麻疹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毒存在于患儿得口、鼻及眼得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在流通得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得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就是早期诊断麻诊得重要依据.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得顺序出皮疹。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切症状随之减轻。

(完整版)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二、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 (1)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的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的皮疹为红色的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的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 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隔离期限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 (1)病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毒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在流通的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是早期诊断麻诊的重要依据。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的顺序出皮疹。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幼儿园认真贯彻方针政策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法》,成立幼儿园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和方案,规范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传染病防治措施在校内实施。 一、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1 、规定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保证传染病发病信息获取渠道通畅。 2 、幼儿园班主任老师承担疫情责任报告人,主要负责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收集、核实、登记、报告和分析工作。 3 、幼儿园发生的各类传染病应及时填写报告,在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内上报三要镇中心学校、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教育局。 4 、建立幼儿园传染病登记专册,做好传染病病例的登记工作。 5 、禁止瞒报、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二、加强幼儿健康情况检查工作 1 、开展每日幼儿晨午检工作,掌握幼儿传染病发病信息,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建立晨午检工作登记专册,做好每日晨午检记录并执行相关工作制度。 2 、每周一次由班主任记录好本班幼儿健康情况。 三、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 、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并严格掌握患病返校幼儿传染病的隔离期限,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在校内传播。 2 、按照上级要求,健全和执行幼儿园消毒管理制度,实施预防性消毒和传染病终末消毒工作。 四、卫生健康教育 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 五、严格幼儿预防接种凭证入学制 积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要求,配合卫生院保证幼儿完成各类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幼儿免疫水平。 永丰镇中心幼儿园 二○一三年九月一日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 1、病因:冠状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 3、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4、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 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 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 6)中药辅助治疗

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8)重症病例进入ICU AP治疗简易流程图 临床诊断AP病例 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甲基强的松龙100mg/天*3 有低氧血症者 甲基强的松龙500mg/天*3 收住ICU 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 5 、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6、预防 1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认真做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3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 )加强晨检工作 5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报告可疑病例。 (二)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1 预防为主2传染病的监测与法制管理3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预防为主: 针对易感人群……健康教育、免疫预防。 针对传染源……及时发现、严格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1综合性卫生措施: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卫生设施、饮水、食物卫生管理。2预防性消杀灭。 预防接种。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常规报告……甲、乙、丙三类共37种传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征;媒介生物种类、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人群免疫水平、人口资料;疫情研究、防疫措施评价。 哨点监测……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点。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1980年消灭天花;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2010年消灭麻疹活动; WHO 2001年发起全球“终止结核”活动:2005年全球TB感染者75%得到诊断,其中85%被治愈。2010年全球结核病负担下降50%,2050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1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制度;完善了传染病疫情预报、通报制度;完善了传染病暴发时的控制措施;强化了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救治措施;强化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尤其是严格控制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加强了传染病防治的经费保障。 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制度:预防接种制度;传染病监测制度;传染病预警制度;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控制与应急处理制度;保障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变化: 一、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列入乙类,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 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达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艾滋病虽降级管理但仍受到“重点关照” 传染病防治法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治艾滋病的传播。这部法律还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类传染病。 三:建立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隐瞒、谎报、缓报者将受惩处 --传染病疫情报告遵循属地原则,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增加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四:强化实验室安全严防病原体扩散 2004非典疫情在北京再现,源于实验室疏于管理。 按照法律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

幼儿常见传染病

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⑴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⑵防止继发感染。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三、水痘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性期病人。 ⑵传播途径: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⑵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初为红色细小斑丘疹,数小时后变为圆形的,有薄膜包围的"露珠"状疱疹,周围有红晕,伴有痒感,1-3天后疱疹变干结痂。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间内可见斑丘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4.并发症: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也可见脑炎、心肌炎等。 5.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⑵注意室内通风。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6.治疗 ⑴对症处理:发热时用退热剂;保持皮肤、指甲清洁,避免抓破疱疹,如疱疹已破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涂用1%龙胆紫等。 ⑵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⑶按医嘱进行其他相关治疗。 四、猩红热 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