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库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身边的物体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探究兴趣。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胀冷缩现象(如热水膨胀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热胀冷缩的原理。

3.分析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胀冷缩原理。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胀气、热水袋的使用等。

5.总结: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原理。

6.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现象:物体受热膨胀,受冷缩小•原理:分子间距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发言等,评价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水受热以后》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水受热以后》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水受热以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受热以后》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水的性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水的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的原因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并能够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解释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究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

同时,我也会采用讲解法和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讲解与提问:根据实验结果,讲解水在受热以后的性质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4.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距离增大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进行。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的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形成与演化、月球的表面特征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

本节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拓展阅读,既有图片展示,又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月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答案。

但同时,学生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表面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月球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表面特征。

2.教学难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月球表面特征的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a.月球的基本概况:介绍月球的名称、位置、直径、自转周期等基本信息。

b.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讲解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忒伊亚星的撞击等。

c.月球的表面特征:介绍月球的地形、地貌,如环形山、月海、月溪等。

3.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4.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拓展文章,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像科学家那样……》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和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和发现。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学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探究方法。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一. 教材分析《地球、月球和太阳》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共有4课,分别是《地球的结构》、《月球的奥秘》、《太阳的力量》和《人类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探索》。

本单元主要围绕地球、月球和太阳展开,通过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仍然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月球盈亏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探究月球的奥秘: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环形山、平原等,并探讨月球的盈亏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度。

但是,对于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从而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2.难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温度变化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

3.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胀冷缩的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现象: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原理:分子运动导致物体体积变化•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和原理。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和应用热胀冷缩的知识。

3.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热胀冷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原理解释三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仍处于基础阶段,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探究。

2.教学难点: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现象,总结规律。

3.原理: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使学生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4.应用:讨论热胀冷缩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现象、实验探究和科学原理三个方面。

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苏教版小学科学4下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4下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4下说课稿苏教版小学科学4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从物质的变化角度来揭示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和探究物质变化的原因。

本课主要介绍了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以及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如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等,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了解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教学策略:本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和防治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铁生锈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铁为什么会生锈,引出本课主题。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3、知识讲解:针对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和拓展,如介绍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

4、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七、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堂练习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养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养昆虫》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0.《养昆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养昆虫》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昆虫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以及如何养昆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昆虫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昆虫,但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学会如何养昆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昆虫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养昆虫的方法。

2.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特点,养昆虫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特征和习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昆虫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1)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触角、翅膀等。

(2)讲解昆虫的习性,如繁殖、捕食、迁徙等。

(3)讲解如何养昆虫,包括饲养环境、食物、温度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亲自动手养昆虫,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

4.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养昆虫的技巧和心得。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6.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习性:养昆虫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繁殖》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繁殖》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繁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繁殖》是一个关于动物繁殖行为的学习单元。

本单元共安排了3课,分别是《动物的繁殖》、《鸟的生殖和发育》、《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本说课稿主要针对第一课时《动物的繁殖》进行阐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特征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动物的繁殖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激发学生对动物繁殖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知道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养成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繁殖行为。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繁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繁殖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一:学生观察动物繁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

3.探究活动二: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总结动物的繁殖行为。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繁殖行为的角色扮演,加深对动物繁殖行为的理解。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繁殖行为2.繁殖方式3.繁殖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回答动物的繁殖行为、繁殖方式和繁殖特点。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太阳有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太阳的特征,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此外,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大小、温度、发光原理等;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知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关爱地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太阳的发光原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大小、温度、发光原理等。

3.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4.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太阳,记录太阳的外观特征。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太阳的发光原理,分享自己的看法。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7.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太阳在其他行星上的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影响气候变化•促进生物生长•其他行星上的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说出太阳的基本特征,说明教学目标达到。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各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自然现象、物质世界、生命世界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还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科学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教学难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情景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课件等资源,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4.应用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将教材中的关键概念、原理以图示、流程图等形式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像科学家那样》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专题学习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发现和探索科学现象的。

课文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他们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以及他们是如何发现和探索科学现象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科学现象,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3.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思考过程。

4.总结: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观察、实验、思考2.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提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科学家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理解程度。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6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6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像科学家那样》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专项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模仿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科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科学观察与记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学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科学探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科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学会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科学观察与记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模仿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乐于探索未知世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学会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科学观察与记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有效的问题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科学家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科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科学探究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观察与记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动物的庇护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庇护所》是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庇护所的概念、种类和作用,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动物庇护所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动物庇护所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保护动物、关爱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动物庇护所的实例,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庇护所的概念、种类和作用,能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庇护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物庇护所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保护动物、关爱环境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庇护所的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动物庇护所的种类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庇护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庇护所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动物庇护所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动物庇护所的重要性。

4.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动物庇护所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5.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制作完成的动物庇护所模型,分享保护动物、关爱环境的感悟。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动物、关爱环境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养昆虫》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养昆虫》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习性,学会如何饲养昆虫,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材中,我们通过引入各种昆虫的图片和生活习性的描述,让学生对昆虫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养昆虫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于昆虫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会如何饲养昆虫。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饲养昆虫的操作,并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昆虫的图片和生活习性,使用实物模型和标本,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昆虫。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和生活习性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昆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解: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介绍饲养昆虫的步骤和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饲养昆虫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饲养成果,分享饲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饲养成果进行评价,总结饲养昆虫的要点,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昆虫特征2.了解生活习性3.饲养步骤a.准备饲养容器b.提供食物和水c.观察和记录4.注意事项a.保持清洁b.适当调节环境c.尊重生命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一、填空1、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3、一只手上有(27)块骨头。

4、人的骨骼又(硬)又(结实),它们是可以(生长)的,不但可以长(长),还能长(粗),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做(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骨头里面有(血管)。

5、关节常见的运动方式有(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6、我们的身体能够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它占到了人体重量的(40%)。

7、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运动而实现。

8、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的,一个(收缩),另一个放松,当肌肉(收缩)时,两块骨头就会相互靠近。

9、我们身体的肌肉有(600多)块。

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0、(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

11、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韧性)、(肌肉发达)、(体力充沛)、(更有耐力)。

特别是(游泳)对增强这三种效果都有好处。

12、为了使的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的工作,平时需要多吃(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13、在做剧烈运动之前,先要做(准备活动),避免受到伤害。

14、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15、我们全身的骨头分为四部分(头)(躯干)(手臂)(腿脚)。

16、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7、人体主要关节有:(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18、关节常见的类型有:(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19、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1)屈伸: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桡尺关节(前臂)(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肩关节、颌关节(下巴)、髋关节20、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21、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22、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23、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1增强体力的运动项目:举重、游泳。

○2增强柔韧性的运动项目:体操、伸展肢体、游泳。

○3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羽毛球、自行车、慢跑、游泳。

24、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鱼、虾、肉、蛋类;豆、奶类。

钙含量高的食品有:豆、奶类。

25、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做好准备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

二、连线髋关节屈伸肩关节膝关节桡尺关节(前臂)既能屈伸又能旋转指关节肘关节旋转颌关节(下巴)三、判断1、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

(×)2、人体静止不动的时候,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

(×)3、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4、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方法是摸。

(√ )5、膝关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屈伸;上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旋转;肩关节即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

(√)6、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7、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8、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9、肌肉占到身体重量的40%。

(√)10、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11、骨骼是一个完整的骨架,一块或一群都不能称为骨骼。

(√)12、膝关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屈伸;上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旋转;肩关节即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

(√)四、问答1、经常运动有哪些好处?答: 经常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心脏功能和增大肺活量;肌肉发达,体力充沛;延缓衰老;身体匀称,更有耐力。

2、怎样预防运动受伤?答: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做好准备活动。

3、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答: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

4、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答:鱼、虾、肉、蛋类、豆类、牛奶类、蔬菜类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

第二单元养蚕一、填空题1、蚕的一生分为(蚕卵)、(蚕)、(蚕蛹)、(蚕蛾)。

2、刚出生的小蚕叫(蚁蚕),在蚕生长的过程中,它要经过(4)次蜕皮,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3、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它的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4、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5、还有其它昆虫如(蝴蝶),也像蚕一样,一生要经过(4)次变化。

6、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7、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8、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

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9、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10、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11、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12、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3、(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4、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5、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二、选择题1、蚕蜕皮是因为(B )。

A、它身上的皮长老了,要换一层新的。

B、它身体长大,外面的皮紧裹着它,只有蜕掉旧皮,才能长得更大。

C、因为它身上的皮破了,必须蜕掉再长一层好的。

2、关于蚕蛾翅、脚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它有一对翅、六只脚B、它有两对翅、八只脚C、它有两对翅、六只脚3、对于蚕蛾的描述,下面正确的是(C)。

A、蚕蛾有口器,也吃东西B、蚕蛾有口器,但不吃东西C、蚕蛾没有口器,所以不能吃东西三、判断题1、刚出壳的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去捏。

(√)2、把蚕养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是最好的。

(×)3、蚕蜕皮时,我们可以帮助它。

(×)4、蚕宝宝有时一天的取食会超过它自身的体重。

(√)5、蚕没有听觉,不怕声音,但在吐丝结茧时不能受惊吓。

(√)6、蚕专爱吃桑叶,这是因为桑叶的营养成分最能保障蚕的健康发育。

(√)7、当蚕蛾产下卵时,它的一生便即将结束了,它的生命将由卵来延续。

(√)8、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四、将蚕蛾的特征与它们的性别用线连起来。

身体比较肥大屁股高翘身体瘦小雄蛾屁股不翘运动不灵活有生卵器运动灵活触角是黑色腹部末端有毛丝雌蛾触角是褐色腹部末端没有毛丝会扇翅膀求偶不会扇翅膀求偶五、问答题1、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答: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不同点:(1)蝴蝶能飞,蚕蛾不能(2)蝴蝶采吃花粉,蚕蛾不吃东西(3)蝴蝶有彩色花纹,蚕蛾没有。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一、填空题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改变,我们把这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运动的速度就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3、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1)次。

4、气象台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外,还强调(方向)。

5、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6、我国古书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舟)为参照物。

7、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与(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无关。

8、乘客坐在行驶火车上,以火车为参照物时,人是(静止)的,以路旁树木为参照物时,人是(运动)的。

9、(伽利略)根据教堂的吊灯不停的摆动,发明了“脉搏计”。

以后又出现了(摆)。

10、(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11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13、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4、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15、(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6、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1指甲的生长,○2月亮的移动,○3水位的上升,○4小苗的生长等。

17、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20、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1、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22、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拉力(越大),走得越快。

23、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24、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

二、判断题1、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

(√)2、摆得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3、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椅子为参照物,司机动了,方向盘也动了。

(×)4、在斜坡上滑落的木块是直线运动,小朋友立定跳远时从脚的运动轨迹看属于曲线运动。

(×)5、我们说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是相对的。

(√)6、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7、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8、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

(√ )9、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三、选择题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A)来说的。

A、参照物B、太阳系C、太阳D、地球2、“月亮在云中走”,“鱼儿在水里游”,它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C )。

A、云、鱼B、月亮、鱼C、云、水D、星星、水四、简答题1、如何解释“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句话?答:“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2、世界上有没有不动或绝对静止的物体?答:世界上没有不动或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3、毛泽东写过“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答:以地面为参照物,“ 坐地” 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 巡天” ,“ 一千河”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