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doc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通过实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泡沫塑料、橡皮、竹片、娃娃跳等;各种非弹性物体:如橡皮泥、湿黏土块等;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言:谈话:这节课,老师要送一些小礼物给大家。
这些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二、学习新知1、学生分组实验认识弹性物体教师谈话: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
(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黑板上的实验记录)问: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改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外力作用)教师质疑: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去掉外力)教师质疑:你认为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弹性)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
2、认识物体的弹力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跟我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拿起竹片,用手握住竹片的两端,用力将竹片弄弯,然后慢慢地松开手,让学生体验手的感觉。
学生按教师要求实验,将手上的感受记录在实验表上, 教师帮助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的体会。
讨论:为什么手会被一股力推开?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我们松开手的时候,物体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就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教师板书: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学生读教材49页有关弹性、弹力的表述。
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向学生出示娃娃跳)问:哪位同学会玩娃娃跳?老师请他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学生到台前给其他同学表演娃娃跳。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科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为四年级上、下两册。
四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教案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督促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督促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共性。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内外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效果;•督促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昆虫的生态特征、群体行为等;•能够对某一种类型的昆虫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单元环境中的声音•掌握声音的来源、产生、传播和接收;•督促学生认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空气和气候•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空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第四单元感光器官•了解人类的感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人类眼睛的视觉机理;•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线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单元消失的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和其它古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消失的原因;•能够对某一种古生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究。
第六单元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第七单元物质变化•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关注的对象和内容;•掌握食品的基本营养元素、检测方法;了解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能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并正确进行食品消费。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课型课时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2、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3、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课前准备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
小黑板四个钩码20个(每组五个)。
塑料尺24个。
拉簧4个。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二次备课集中话题教师出示健身器: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教师: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你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
教师板书:拉-变长,松开后恢复。
手费劲。
探索和调查教师: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教师: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去。
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
)教师: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观察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手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和刚才的情况基本类似。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2. 教学内容2.1 单元一:天气变化- 学习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天气现象- 探索天气与季节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天气观察实验2.2 单元二:物质变化- 学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过程- 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2.3 单元三:生物的生长变化-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求- 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繁殖方式- 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验2.4 单元四:人体的生长变化- 学习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进行简单的人体观察实验3.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通过直观的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学评估- 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 笔试评估:组织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检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资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实验器材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投影6. 教学安排- 每个单元约需花费2-3周的时间进行教学和实践探究。
- 每周安排2-3节科学课,每节课时长为40分钟。
7. 教学活动设计7.1 天气变化- 活动一:观察天气- 活动二:季节和天气的关系- 活动三:制作天气预报仪7.2 物质变化- 活动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区分- 活动二:物质的溶解和凝固实验- 活动三:气体的扩散实验7.3 生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植物的繁殖实验- 活动三: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7.4 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一: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活动二:观察人体的生长变化- 活动三:制作人体器官模型以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任课教师莫念举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与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瞧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瞧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就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您们观察这副图,您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您怎么知道她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就是怎样运动的。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回顾什么就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就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她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骨骼》1.骨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借助轻易捏、看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介绍人体内骨骼的原产与形成,可以组装一个完备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晓得骨骼就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存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晓得人体的骨骼具备刻画体形、积极支持躯干、运动、维护内脏器官、生产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借助最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介绍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共同组成。
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成,上课时带回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3.课前去菜场出售一些无肉的猪骨头可供学生观测用;4.压缩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折页;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6.人体骨骼的有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1.回答: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就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必须构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具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2.(电子幻灯片出具完工后的大楼)回答:大楼投入使用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踪影了?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1/30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5.概括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自学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形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
精选文档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课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课纲领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足发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研究科学识题,认识科学知识,试试科学实验,渐渐培育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育创新性人材打好基础,为此后的持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课目的: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四周常有事物有关的浅易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平常生活,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试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渐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四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勇敢想象、尊敬凭证、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亲密自然、赏识自然、爱惜生命、踊跃参加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怀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剖析:肉的运动,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地点,进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照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课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沟通会的形式指引学生回首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经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研究活动,指引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因素、运动方式的特色,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察看;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有的“力”的要求,环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检查与展望,本单元主若是培育学生科学研究过程的技术学习,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察看与丈量、排序与分类、检查与展望、解说与成立模型、沟通与怀疑、假定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课基本举措: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掌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色,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分教课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电1.1 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B、雷电的知识C、富兰克林的故事D、关与电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教学目标: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质教案第一单元1.骨骼【教学目标】1.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通过拼图,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相联系;通过观察图片能够推测骨骼作用。
2.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知道人体骨骼是由206块骨头构成;认识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认识骨的结构与特征。
3.学生很愿意学习相关人体骨骼的内容;能够尊重科学事实进行汇报交流;通过本次学习能善待自己骨骼。
【教学重点】认识骨骼概念。
【教学难点】将零散的骨骼概念建立完整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骨骼模型。
学生材料:骨骼拼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导入1.请看图片,这是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的迪拜塔(图),高828米,160层啊,老师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东西在帮着它支撑而屹立不倒呢?2.学生回答。
3.(看图)对,是钢筋帮着它支撑。
你是怎么知道的?二、深入探究,了解骨骼(一)建立骨骼概念1.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这么善于观察,观察观察我,这么大个,130多斤,站这,你说说是什么在支撑着我站着不倒呢?2.学生回答4.学生回答5.透过肌肉通过透视原来我们就是一副骨架。
(图)摸摸你们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6.学生触摸。
7.你有吗?你有吗?大家都有吗?嗯原来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副骨架,组成了我们人体的支架,我们把这副骨架称为骨骼!(板书)(二)从作用、成分、个数、组成部分来认识骨骼1.关于这副骨骼你们都想知道点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整理问题类别,分别是:组成部分、名称、个数、作用、成分。
3.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哪些好方法?那我们现在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呢?好现在带着你们的问题去找答案吧。
4.学生开始搜索有用信息。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都找到答案了吗?请同学们说说看。
学生汇报,老师总结板书。
6.同学们刚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自己检索信息,看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7.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画概念图。
8.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看,一张关于骨骼的知识网总结归纳出来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二单元养蚕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回顾什么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二单元养蚕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回顾什么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探索和调查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
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些难度,教师可以适当提示教师: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回顾和解释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并举出例子。
第二课:运动的快慢。
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会使用秒表。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但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探究能力:层次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不会使用秒表。
层次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
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层次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
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
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
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回顾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和解释第三课运动的方式课程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2.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
2.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简单运动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运动和摆动。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不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不能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不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层次3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
会描述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一、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探索和调查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