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新苏教版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教学准备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2、学生汇报。

3、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

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

学生推测。

6、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1、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问。

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学生讨论回答。

9、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表格式)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表格式)
执教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调整








空气的性质
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教学重、难点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环节: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
5.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
6.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7.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五、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调整








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的性质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2)实验二(分组)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5课《运动与位置》,主要介绍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并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 掌握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能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于参照物的概念可能还存在困惑。

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小汽车和一棵树。

-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小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如何判断的?-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小汽车是在运动,因为它离树越来越远。

-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汽车和树的位置关系,判断出小汽车是在运动的。

那如果小汽车离树的距离一直保持不变呢?2. 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参照物的概念。

- 教师: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我们需要找一个参照物,也就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或位置作为参考。

通过观察物体和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 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教师:假设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站着的乘客,你能判断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我们不能确定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公交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3. 观察实验- 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书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第7课《运动的快慢》,主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快慢以及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速度的概念,能够简单解释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3.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4.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知道速度的概念,初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2.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3.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 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进行设计。

2. 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前几课中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速度的概念,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但对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数据分析还不够熟练。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个小车,一个小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另一个小车在起伏的道路上行驶。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这两张图片,思考一下,哪个小车的运动更快?如何判断的呢?-学生思考片刻。

-学生回答: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小车速度更快,因为它的位置发生变化较快。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车的位置变化,判断出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小车速度更快。

那如果两个小车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但一个小车行驶的距离是另一个小车的两倍,你们觉得它们的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呢?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速度的概念。

-教师: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重要概念。

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置越多,我们就说它的速度越快;当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置较少,我们就说它的速度较慢。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供学习)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供学习)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

与主要指向概念理解及运用的主题单元不同的是,STEM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

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DIY,有种植和饲养,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

为配合学习活动,教材配套了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供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和供学生记录、课外拓展用的活动手册。

全新的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6.重视科技史的学习。

为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教材在主题单元中渗透科技史内容,在专项学习中有专题介绍,在每个年级教材的最后--面,还特别对科技史作概略的梳理,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

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

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

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秀教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优秀的教案,适用于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该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提供有趣且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知识掌握。

教案概述教案将全册科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和主题,每个主题都包含了研究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步骤和评估方式。

教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结合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以下是教案的大致结构:第一单元:科学实验- 主题1:观察实验- 主题2:对比实验- 主题3:控制变量实验第二单元:天气与季节- 主题1:天气变化- 主题2:气象仪器- 主题3:季节变化第三单元:物体的特性- 主题1:物体的形状- 主题2:物体的颜色- 主题3:物体的硬度和柔软度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用水- 主题1:水的重要性- 主题2:水的循环- 主题3:合理用水第五单元:动物的特性- 主题1:动物的特征- 主题2:哺乳动物和鸟类- 主题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六单元:植物的特性- 主题1:植物的特征- 主题2:种子的传播- 主题3:植物的生长条件第七单元:人体的特性- 主题1:人体的器官- 主题2:感官器官- 主题3:保护身体的方式教学特点优秀教案的特点如下:- 研究目标明确,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程度相适应- 教学准备充分,包括教学资源和实验器材的准备- 教学步骤清晰,包括导入、讲解、实践和总结等环节- 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评估方式合理,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结语本文档提供了一份适用于新版苏教版小学4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优秀教案。

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提供更好的科学教学体验。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2020年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科学知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低年段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中年段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高年段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钓鱼第一课:认识鱼类- 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鱼类的外形和特点,培养他们对鱼的兴趣。

- 教学活动:-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看到不同种类的鱼,并询问学生对鱼的认识和了解。

- 2. 通过观察大屏幕上播放的鱼类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鱼类的生活性和特点。

- 3.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的鱼缸,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感受不同种类的鱼,并和同伴分享观察结果。

- 4. 结束课堂,布置课后作业:设计一个鱼类海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鱼。

第二课:钓鱼的基本方法- 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钓鱼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对钓鱼的兴趣,并了解到钓鱼的环保意义。

- 教学活动:- 1. 复前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鱼类海报,引发钓鱼话题。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基本装备和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装备的分析和实际操作,体验钓鱼的过程。

-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保护鱼类资源?钓鱼的环保意义是什么?第三课: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 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钓鱼的技巧和安全知识,增强他们参与钓鱼活动的自信心和安全意识。

- 教学活动:- 1. 复前两课的内容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上一课的钓鱼体验。

- 2. 向学生介绍钓鱼的常见技巧,并示范演示。

-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钓鱼技巧的模拟操作,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

- 4. 强调钓鱼的安全知识,讲解如何避免意外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四课:鱼类的保护与环境保护- 目标:通过研究鱼类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 教学活动:- 1. 向学生介绍鱼类面临的威胁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和水域环境?- 3.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设计海报、标语等,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

- 4.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准备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2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塑料袋、塑料管、餐巾纸、天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2)实验二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领域的一些概念和原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

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一些常见的科学实验器材和工具。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分享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命科学领域中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生命周期等知识。

(2)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科学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2)如何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准确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概念。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某个科学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4、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量杯、动植物标本等。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课件:精心制作的 PPT 或其他教学软件。

五、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吗?它们属于什么类别呢?”2、新课讲授(1)介绍动物的分类方法,按照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并举例说明。

(2)详细讲解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特点和代表动物。

(3)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标本或图片,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3、实验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观察鱼的外形和结构,了解鱼鳍的作用。

(2)让学生观察鸟的骨骼标本,比较鸟类骨骼与其他动物骨骼的差异。

4、课堂小结总结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分类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别动物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认识矿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认识矿物》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认识矿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中的第17课时《认识矿物》。

本节课主要介绍矿物的特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矿物的粉末颜色、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和硬度等特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能力,能准确描述不同矿物的晶体形状、光泽和透明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观察和描述矿物的粉末颜色、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和硬度等特征。

难点:能准确描述不同矿物的晶体形状、光泽和透明度。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到物体的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然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晶体形状、光泽和透明度,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实践。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岩石和矿物的知识。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了解矿物。

请大家思考一下,矿物有哪些特征?学生A:矿物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教师:很好!颜色和形状是矿物的一些特征,还有其他的特征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第二环节:观察与描述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矿物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教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矿物样本,注意它们的粉末颜色、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和硬度等特征。

然后,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你们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们观察并描述矿物的特征。

学生B:老师,我观察到一块矿物,它的粉末颜色是红色的,晶体形状像一个长方形,光泽非常明亮,看上去有金属光泽,透明度很低,几乎是不透明的,而且它的硬度比较大。

教师:非常好!你描述得很详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学生C:我观察到一块矿物,它的粉末颜色是白色的,晶体形状呈现六角形,光泽看起来像玻璃一样,透明度是半透明的,硬度比较软。

教师:很棒!你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并且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矿物的特征。

2019年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2019年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2019年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必备8篇)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

(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2、学生回答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

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

(板书课题)(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

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 空气的性质教学目标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3、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2、难点: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

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2、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3、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2)实验二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2)自我设计实验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过的固体和液体么?(2)谁来说说固体、液体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

(4)学生汇报与补充。

三、巩固新课(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重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作业完成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1、空气的性质占据一定的空间有质量压缩空气有弹性2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3、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空气会流动么?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二、进入新课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②打开冰箱冷藏室。

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板书设计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目标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3、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二、进入新课1、空气的成分(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

(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三、巩固1、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2、学生做介绍。

3、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板书设计3、空气中有什么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重氮气4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目标1、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

3、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4、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5、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2、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准备:空气污染的软件,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⒈讲述: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吗?⒉提问: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⒊讲述: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二、学习新课1、了解空气和生命的关系。

(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2、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2)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质量?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3)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空气受污染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4)我们周围的空气现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去调查一下。

(5)室外的空气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6)室内的空气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查?(7)将我们调查到结果记录下来。

(8)教师介绍表格记录方法。

三、巩固应用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

我们能做什么呢?2、学生介绍书上的6幅图。

3、净化空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板书设计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如何保护空气第一单元检测(1课时)检测目的: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单元讲评(1课时)第一单元讲评见本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第二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建立温度的概念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认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5、小结发现: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