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合集下载

名记者研究

名记者研究

警惕媒介审判维护司法公正“9月25日,21世纪报系总编沈颢、总经理陈东阳25日下午被警方带走”,这则消息使得公众对早前“21世纪报系涉嫌严重经济犯罪案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9月30日,央视《东方时空》和新华网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公众对央视东方时空的报道褒贬不一,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央视在报道该事件中是否存在“媒介审判”?视频中,沈颢身穿囚服,“我觉得我违背了当初自己对新闻行业的承诺;所以,我觉得非常后悔……”。

面对镜头,沈颢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就此,我想就央视《沈颢:一个“新闻圣徒”的跌落》谈谈自己的看法。

囚服,手铐,悔意,认罪,这是沈颢在视频中给公众的印象,在案件侦查阶段,沈颢在公众面前认错,揽下责任,央视未审先定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还违背侦查不公开原则。

无独有偶,2013年10月26日,《朝闻天下》对陈永洲的采访亦是如此,光头的陈永洲戴着手铐面对镜头说出了:“我愿意认罪,愿意悔罪”等话语,在法院未经审判时,央视对陈永洲进行“媒介审判”,无论是话语还是视频中陈永洲的个人形象,央视对其行为已经进行了定性、定罪。

这种“媒介审判”阻碍了司法的独立和公正,是对法院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如何避免媒介审判,维护司法公正,是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将从媒体角色、媒体介入案件时间和媒体报道的内容三方面来叙说。

媒体角色,媒体就是媒体,任务就是将事实客观、公正、全面地传递给公众。

媒体拥有的只是舆论监督的权利,没有行政权力。

所以,媒体不要当法官,不能居高临下审讯式地提出一些问题,也不能对一些存在争议的事情或是是非不明的事实贸然下结论。

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媒体应该是局外人的角色,真实、客观、全面地呈现各方观点。

在陈永洲事件中,记协严厉谴责了陈永洲涉嫌虚假报道的行为,并未跟风作出其有罪的评论,这一点是值得媒体学习的。

媒体介入案件时间不能过早,在审判结果未出来之前,媒体不应对案件内容进行过多的报道。

中国名记者研究大纲

中国名记者研究大纲

《中国名记者研究》《中国名记者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0220420中文名称:中国名记者研究英文名称:Studies on Chinese Famous Reporters适用专业:新闻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课时间:第5学期总学时:36学时总学分:2学分二、课程简介中国名记者研究是新闻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将对国内从近代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一些著名记者进行详细的研究,对这些记者的不同侧面的关注,如他们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办报策略、经营手段等。

通过系统学习和讲授,使同学们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

该课程和中国新闻史的一些内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选择的名记者也是中国新闻史中涉及的记者,不过本课程的讲授和研究更为系统,更加集中。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编号):《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编号:00210110)并修课程(编号):无特别要求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著名记者的新闻活动,理解中国著名记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点,了解其新闻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通过分析中国著名记者的新闻作品,把握其不同的内涵、风格以及特点。

从中国著名记者的个案研究中,认识他们成功的新闻实践,认识他们在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判定其个人价值,把握新闻记者成功的共性,认识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通过对中国著名记者成功经验的剖析,使学生从他们的成功中汲取经验,进而指导学生的新闻实践。

(二)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著名记者的新闻活动,理解中国著名记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观点;正确剖析名记者成功的深刻社会原因;把握他们成功的内在规律;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所要讲的中国著名记者有所了解,在课堂上参与积极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思考题。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从这些记者的工作实践中找出对自己今后工作有价值的成功经验。

名记者研究开题报告

名记者研究开题报告

名记者研究开题报告《名记者研究开题报告》一、背景介绍名记者是新闻界的精英,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调查报道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名记者的角色和影响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名记者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名记者的地位和作用名记者作为新闻界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

其次,名记者的报道往往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专业分析,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名记者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三、名记者面临的挑战然而,名记者在当前社会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面临着质疑。

名记者需要更加迅速和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及时发布报道,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名记者还需要面对舆论的压力和批评的声音,他们的报道往往受到各方的关注和评判。

因此,名记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和职业操守,保持独立和客观的立场。

四、名记者的机遇然而,名记者在当前社会中也面临着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新闻传播的门槛降低,名记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和发布报道。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名记者提供了更多的报道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

此外,名记者还可以通过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等方式提供更有价值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关注。

五、研究方法和目标本次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和报道,深入探讨名记者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的目标是为名记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六、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名记者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名记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名记者研究》学习心得

《名记者研究》学习心得

《名记者研究》学习心得记者素有“无冕之王”的雅称,从我们踏进大学校门,学习新闻这一专业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记者是个辛苦而又危险的职业。

的确,无论春夏秋冬的环境如何险恶,只要有新闻线索,记者就必须深入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名记者中就不乏一些战地记者。

作为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桥梁,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民众前往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通过报道呈现于大众媒体上。

我们知道当代诸多名记者都是在新闻领域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他们或许为着祖国的解放事业,或许为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而付出了一定的心血和牺牲,而他们的许多精神和作风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经验是留给我们后辈最好的财富。

在学习了范长江、李庄、水均益、闾丘露薇等当代中国名记者的新闻事迹后,我认为记者不仅要忠实记录、勇于发表新闻,讲究新闻作品的艺术表达,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作品在真实性、新鲜性、影响力和公信力上有较高的要求之外,在精神方面,也要对国家、对人民保持社会责任感、道义感、使命感与紧迫感,能够审时度势,并且有着品性高尚,学养丰厚,洞察力强等能力和素质。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名记者。

而对于现实中大多数新闻记者,也应具备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尚俭守德的品格等素质,但记者的这些素质绝非天生的和不必经过培养的。

优秀的记者首先要有责任心。

李大钊曾言:“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

记者的一言一行都连着整个社会,一稿发表,读者上亿。

记者工作始终是站在社会的制高点,从政治、全局和社会规律的高度向大众提供信息。

新闻记者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闻事业,要有一颗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热情和恒心以及勤学吃苦的干劲,要有坚韧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遵循实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新闻的共性规律,才能在采访中游刃有余。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

名记者名作品重点(改)

名记者名作品重点(改)

名记者赏析复习资料题型:名解(4-5个)简答(3-4个)论述(1-2个)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与贡献新闻思想:1、报刊作用。

“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1)监督政府指舆论监督,报馆凭借出版的言论自由来监督政府,在报馆与政府的关系上梁启超认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者也”。

(2)向导国民指鉴既往,亦将来。

2、办报宗旨。

“一曰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3、报道要求。

记事:速、宜、确、正。

言论:公、要、周、适。

4、关于舆论。

定义:多数人的意见之发表于外。

形成:需群体自愿而非胁迫。

力量:天下之最大势力者。

1902年,《新民丛报》中梁启超发表民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研究舆论学的专文《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舆论之敌”指敢于冲破世俗,敢于同传统观念斗争;“舆论之母”指唤欧起舆论、造成舆论,指导和操纵舆论;“舆论之仆”指要顺应、尊重舆论。

5、报人修养:自重自爱、志存高洁、敬业如初。

6、宣传方法:忠告、向导、浸润、煽动、反复、通俗、吓唬、主一、丰富。

贡献:1、创造报刊新文体,推动争论写作的发展。

2、写出了一批堪称中国史上重要文献的文章,形成自己的报刊思想。

3、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报人社会地位,是将中国近代政治报纸发展到顶峰人物。

“时务体”(“新民文体”)特点:在《清改报》《新民丛报》中发挥极致,“纵笔所至不检束”;“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调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贡献邵飘萍《京报》创办者,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新闻思想:1、新闻纸功能。

(1)传递信息——报纸之第一任务。

(2)教育国民。

2、事实为本为。

3、公正的立场。

“新闻记者是社会的公人”。

邵飘萍提出确保报业社会角色突现的内在要求:内容上确保言论独立;政治上坚决与党派划清界限;经济上实现报业的“营业性”,以公益为目的、以营业手段“利义兼顾”。

邵飘萍浸润着“五四”民主、自由的思想精髓,强调言论自由民主。

名记者研究

名记者研究

从邵飘萍的采访功夫看如何做新闻新闻081 武玉振0820200172 引言:在近代中国,那个东西方文明激烈冲突,势力混战,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特殊时代,中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报业巨擘,新闻奇才。

他们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挥斥方遒,创造了一个个新闻传奇,他们的努力不仅对社会时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代新闻事业的星空上,就曾有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邵飘萍。

关键字:邵飘萍采访功夫正文: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但有一个人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他曾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

他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他思想自由激进,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

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他就是被人称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

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之所以声名远扬要归功于其出色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其新闻理念集中体现与他15年的记者生涯中。

邵飘萍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

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

”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仿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1、巧做戏。

邵飘萍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具体说明了“做戏”方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新闻暗访。

记者掩盖身份装扮成另一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暗中调查。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名记者研究课程教学大纲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名记者研究课程逐渐受到关注。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名记者的研究能力,帮助他们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成功的秘诀。

本文将探讨名记者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简介名记者研究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生涯。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名记者的职业背景和工作特点。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职业生涯和工作经验,学生可以了解名记者是如何成为顶尖新闻从业者的,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掌握名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

名记者独特的采访技巧和写作风格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学生将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掌握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名记者研究课程将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和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学生将通过撰写研究论文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名记者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课程内容1.名记者的职业生涯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职业背景、工作经历和成就,了解他们是如何成为名记者的,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2.名记者的报道作品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分析他们的报道风格、写作技巧和新闻价值。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学习到名记者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技巧。

3.名记者的采访技巧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在采访中的技巧和策略,了解他们是如何获取信息、提问问题和与采访对象建立联系的。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采访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

4.名记者的成功秘诀研究。

学生将研究名记者的成功秘诀,探讨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成功因素和经验教训。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

四、课程实施方法1.案例研究。

通过研究名记者的报道作品和职业生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名记者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名记者及其作品研究大纲

名记者及其作品研究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针对低年级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学生开设,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中外著名记者的新闻作品,把握其不同的内涵、风格以及特点。

从著名记者的个案研究中,认识他们成功的新闻实践,认识他们在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判定其个人价值,把握新闻记者成功的共性,认识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通过对中外著名记者成功经验的剖析、比较,使学生从他们的成功中汲取经验,进而指导学生的新闻实践。

Course Profile: The course opens to studen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in the lower grades who are required to analyze the news works of famous journalist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different connotations,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uccessful journalism practice and the position and impact in the journalism history of the famous journalists will be learnt from the case studies. The commonality of the success of journalists and the intern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will be found out after evalu ating the journalists’ personal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the success experience and- 5 -improve their journalism practice through analyses and comparisons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ell-known domestic and overseas journalists.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in the lower grades to learn the news thought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of well-known journalists; major events in journalism history, famous journalists and their works will also be included.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earn from the outstanding journalists in history, including their morals, insights,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journalism work. Consisting of 13 sections,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ewspaper industry and the journalists’ though ts and work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different angle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2.设计思路:本课程引导低年级新闻与传播学类专业学生掌握名记者的新闻思想、写作特点和职业经历,了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及其作品;借鉴历史上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学习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德、识、才、学上向名记者学习,更好的为现实新闻工作服务。

名记者研究(读后感)

名记者研究(读后感)

记者:用智慧还原真实的人—《名记者清华演讲录》读后感作为一部具有开启新闻眼光作用的书,《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以14位著名记者、主持人的真实演讲为我们展现了他们各自对新闻的理解。

有人说记者是一个忠实的新闻事实记录者。

我想说记者是一个记录者但他还是一个挖掘者,一个还原者。

他要用智慧来挖掘事实的真相,还原故事真实的面目。

记者是用智慧还原真实的人。

记者应该首先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任何新闻都是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那么,为了把这个故事完整而准确的表现出来,记者就必须首先认真的倾听这个故事。

换句话说,好记者要写好稿子,好稿子要有好素材,好素材则要有好采访。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将“亲和”在不经意间忽略掉。

采访是一种交流,作为记者我们是应该为抓住事实的真相服务。

但是,我们的采访难道又没有承担着交流和沟通的这样一个责任吗?既然有采访使一种交流,那么久不得不说到一个天下所有记者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亲和与表现。

所谓沟通并不是指记者必须非常能说会道,而是记者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一种功能揣摩人的能力,接近人的能力。

具体来说亲和力就是一种“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对学生说要有校园味儿,对农民说要有农村味儿,对学者说则要有学术味儿。

记者的倾向和态度直接决定了一次采访成功与否。

倾听的艺术在于记者在倾听对象倾述的过程中给予对方一种信赖感,在不知不觉中引导采访对象回答自己的问题。

如同央视四大名嘴之一的敬一丹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采访后的感触一样:“我不知道,也想不出他问了我什么,我一般是不太喜欢谈很个人的事情啊,可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居然把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家的遭遇全都告诉他了。

”记者其次应该是一个好的记录者记录者,顾名思义即是原原本本地真实记录下所有事实的人。

记者是记录者,但是记者同时又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

记者既要准寻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同时又要“为文但求一句新”。

创新,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特色,也是一篇好新闻的内在要求。

《名记者研究作业》课件

《名记者研究作业》课件
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名记者现象,以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
02
深入研究成因
探索更多影响名记者形成的因素,如个人特质、媒体环境等。
THANKS。
法拉奇
美国著名记者,他曾深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等重要人物,并写下了大量珍贵的报道。
迈克·华莱士
04
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与写作风格
倾听技巧
提问技巧
观察技巧
应对技巧
01
02
03
04
名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倾听,能够捕捉到被采访者的言外之意和重要信息。
他们善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被采访者深入阐述观点和经历。
名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捕捉到被采访者的非言语表现,如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07
结论
通过对名记者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成功地理解了这一社会现象的背景、成因和影响。
研究目的达成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未能涵盖所有名记者案例,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偏差。
研究的局限性
03
持续关注影响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名记者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演变,需要持续关注并进行研究。
名记者的定义
名记者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广泛知名度、影响力和声誉的记者。他们通常在主流媒体机构工作,拥有丰富的新闻报道经验和卓越的新闻采写能力。
名记者的特性
名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准确捕捉社会热点和事件,并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揭示事实真相。他们通常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和信息渠道,能够为受众提供全面、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
跨文化交流
具备全球视野的名记者将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新闻事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关于名记者的研究综述

关于名记者的研究综述

关于名记者的研究综述作者:王迪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9期【摘要】方汉奇先生在为夏林根主编的《近代中国名记者》一书作序时指出:“历史是由众多人物扮演的,研究历史,理所当然地应该研究人物活动”,“杰出的历史人物,更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闻史人物和名记者的研究,几乎成了禁区”,在新闻史的研究领域中,人的研究“却始终是个薄弱环节”。

随着新闻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原本身处“幕后”,是新闻创作主体的记者终于成为了新闻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关键词】名记者研究综述新闻史上出现了很多著名记者,他们用新闻的笔触记录下了历史,反映了时代特征、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研究资料。

笔者在亚马逊网和中国知网以“记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目前对名记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对记者本人生平的综合性研究,二是对记者职业身份的研究,三是对记者新闻业务及作品的研究。

一、对记者本人生平的综合性研究首先,以记者群体为研究主体的综合性著作数量众多。

邓利平《中外名记者研究》一书,对于不同歷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记者,从个人经历、新闻风格、新闻理念以及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从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到徐铸成、赵超构、穆青等14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以及从约翰·赛拉斯·里德、约瑟夫·普利策到冈特·瓦尔拉夫、本多胜一等15位外国知名记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吕一民的《世界著名记者传》,则是记述了普利策、斯特朗、邵飘萍、里德等33位中外记者的生平。

与此类似的,还有王文科的《中外名记者的梦想与追寻》等著作。

除此之外,也有对某一特定时期知名记者的群像研究,如尹均生《中外名记者及其新闻风格》一书,对19世纪末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捷克、日本等的中外著名新闻记者,特别是采访过世界重大事件的顶尖名记者进行介绍,对他们的生平事迹、采访艺术和技巧、名著名篇进行研究和解读。

读者·记者·作者——统编版《语文(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

读者·记者·作者——统编版《语文(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何为“活动·探究”单元?王本华老师是这样定义的:“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首先,“活动·探究”单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其次,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最后,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统编版教材华丽转身,教师也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

基于此,笔者根据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精心设计初中阶段第一个“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学活动。

笔者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题,对“新闻活动探究”单元学习进行导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明确活动探究单元课型的主要特征;2.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同时在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学习新闻精神。

具体设置了如下几个环节: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意义及其特点、新闻常识我知道、新闻的前世今生、培养新闻精神。

本节课让学生对“活动·探究”单元有了整体的认知,为后面的学习铺垫蓄势。

之后笔者带领学生按照“当读者学会阅读新闻”———“当记者进行采访实践”———“当作者撰写新闻稿件”的顺序开展活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具体展开说明。

一、当读者学会阅读新闻统编版教材编者匠心独具,提供了“助学系统”:任务说明,明确了各活动具体内容;课文,提供了学习的基础内容,无练习;旁批,提供了基础知识、提示理解难点。

这体现了编者矫正———统编版《语文(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孙宏丽(石家庄市第42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动任务为核心,形成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根据统编版教材“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的任务要求,教学过程中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按照“当读者学会阅读新闻”———“当记者进行采访实践”———“当作者撰写新闻稿件”的顺序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OO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

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

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 年代前后和30 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

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

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 篇,约300 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名记者研究——精选推荐

名记者研究——精选推荐

名记者分析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用更简明的结构,让语气和人物角色更具叙事的特征。

使用简短、具体而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

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创作表现出现代主义内向化的特征,重视人物内心对事件的感受,将作者的感受融于其中,重视细节描绘和气氛的渲染。

鲁豫的主持风格:鲁豫的形象定位是清新、时尚、知性的,她的主持风格亲和、自然而不失锋芒,处处表现出机敏和智慧,是“挖掘式的采访”。

这个特点在她的《鲁豫有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访谈中,她与嘉宾的谈话方式是聊天式,看似很平静却暗藏锋芒,引导性穿插其中,很自然地让嘉宾畅谈自己的故事。

她的采访嘉宾,主体为艺术家,作家、演艺明星、学者、体育人士基本持平。

这些采访对象多是能够见证历史舞台的群体,在他们身上都撰写着传奇色彩。

她通过展示这些嘉宾的丰富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去感动观众,善于在节目营造宽松真实的气氛并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拨动嘉宾甚至观众的心弦。

作品分析:《鲁豫有约》内容主题开放,以询问口气、平等视觉对事件进行立体展示,打捞事件的各个方面,让掩盖的事实真相浮出水面,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追踪社会热点,适时捕捉社会焦点满足当下受众的欲求心理,搜索最新最热最具争议的时间信息带来短肌的收拾狂潮,吸引新的受众群体的关注目光。

许戈辉的主持风格:(1)采访:通过委婉、迂回的提问方式挖掘名人内心的内心情怀,主要体现在:首先,旁敲侧击,委婉迂回的发问,自然地导入敏感话题,既避免冲突,又显示了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其次及时抓住嘉宾情感波澜的刹那间调动嘉宾的情绪,对被访者的内心波动进行捕捉式提问。

(2)访谈:优雅庄重不失活泼。

她会在自己的访谈节目中针对不同的嘉宾增加新元素,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3)说话方式:充分发挥人际传播的特性,重交流重分享,体现在:善于抓住“谈”的要点,善于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善于运用非语言符号,如嘉宾在说话的时候,她会做出倾听的姿态,吸引嘉宾说下去。

《名记者传》教学大纲

《名记者传》教学大纲

《名记者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2105302课程名称:名记者传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教研室:新闻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是所有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教学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名记者的生平经历和著作成就,尤其要重点掌握中外名记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新闻业务方面的成功经验;第二,通过对中外名记者的探讨,培养学生新闻业务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门课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从业技能,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中外名记者的生平经历和著作成就,尤其要重点掌握中外名记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新闻业务方面的成功经验,培养学生新闻业务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PPT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考试,综合成绩构成为: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黄远生的生平和职业生涯;掌握黄远生的新闻思想;掌握黄远生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掌握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和黄远生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教学难点是黄远生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4.教学内容一、黄远生生平二、职业生涯三、新闻思想四、新闻作品赏析第二讲“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邹韬奋的生平和职业生涯;掌握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掌握邹韬奋的经典新闻作品采写的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报 人近年也 有相关研究 著述 出现 。比如 中华 书局 就出版了一套 三种研究 “ 报人 时代 ” 的丛 书 , 张季 即《 鸾与 <大公报 >》 《 、 邵飘萍 与 <京报 >》 《 、 陈铭德 与 < 民报 >》 新 。这不仅 丰富 了新 闻史料 , 有利 于探 更 讨新 闻界人物成 长 的道路 以及 借 鉴他 们在 业 务 、 思 想 、 品等方面 的经验 。应该 说 , 作 吕一 民、 尹韵公 、 刘 海贵等学者 的研 究都 是 先从 过世 的 名人 写起 , 由远 及近。但 是新 中国成 立前后 的名记 者——特别 是忠 于 中国共产 党新 闻事业 的一 代代 名 记者 , 些 人 的 这 研究则相对 匮乏 , 这就 导致 在教 学 活动 中缺少 比较 适用的教材 , 且部分 教材 的 内容 已经 显得 比较 陈 并
可以说《 记者研究》 一课程是 要通过全 面介 名 这
绍名记者( 编辑 、 名 名评论员 等 ) 的新 闻言论与 活动 , 综合讲述各历 史 时期 新 闻名家 的新 闻 思想 、 闻 学 新 说, 从而展示 中国新 闻名家 的人 生经历 和新 闻贡献 , 并着力勾画 中国名 记者 与 中国社 会变迁 的关 系。可 以说 这是从历 史角度考 察名记者这一群 体在社会 发
展 中的地位 与作用 , 展示其人文精神 , 通过鉴古 知今 , 最终见贤思齐 , 培养 与造就更 多的名记 者 , 动新 闻 推 事业 的新 发展并从而促进社 会更大进步。 目 国内对于《 前 名记者研 究》 的教学 大体可 以分 为两类 。 类 是只讲授 中国名记者尤 其是 以新 中 国成 立 前后的名记者为主 。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 他们 主要 是按照 中国新 闻事业 自身发展规 律作为历 史沿革 , 中选择优贡 献突 出的新 闻思 想家 、 闻言 从 新 论家 以及新 闻从 业者 作个 案分 析 , 研究 中国新 闻 传 播业历史人物 , 注重对新 闻界人 物作客 观公正 、 事 实
4 2
则因为意识形态不 同而关 注者不多。
研究教学的意义
的有且仅有张建伟一 人。中 国记者协会 也 曾主编过 本《 中国新 闻界人 物》 这本 书 里面收 录 了 4 , o位新 闻界名人 , 中所 收录 的最 年轻 的名记者 是郭 梅尼 , 其

可以说随 着 国 内改革 的 深化 , 争 意识 已经 渗 竞 透到各 个领域 , 闻界 也不例 外 。而 自 19 年 以来 新 92 都市报的报业大 战 , 、 广播 电视不仅延 长了播出时间 , 更 是处于平面媒体 与新媒 体夹击 之 中。新 闻的竞 争 可以说已经在 所有 媒体 中形 成 了混战 , 闻竞 争 是 新 报道方式 、 方法 的 比拼 , 更是新 闻从业 人员 素质高 低 之 间的 比较。那么 , 高从业 者的素质就是学界所要 提

求是 的评价 。
另一类则 主要 侧 重于 中外 名记 者 的采 写经 验 、 新 闻理论方面 的介 绍。如广西 大学新 闻传播 学院 的 《 名记者研究》 课程 内容 , 就包括 中 国近 现代名 记者 、 中国当代名 记者及 外 国名 记者 三部 分 , 并对 中外 名 记 者在新 闻事业 发展 中的经验与成就进 行理论性 的 归纳 。这对夯实学 生新 闻学 专业理论 功底 和提高 其 实际工作 能力 , 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旧。
不仅是对 中国当代 名记者 的研究存 在发 展不平 衡 的情 况 , 于外 国名记 者 的研究 也 呈现 厚此 薄 彼 对 的现象 。那些 国内读 者 比较 熟悉 的如埃德 加 ・ 斯诺 、 奥利亚娜 ・ 法拉奇及奥 帕拉 ・ 温弗 丽等外 国记者 就研 究成果丰富 , 但是 同期 的美 国著 名记者杰 克 ・ 贝尔登
试论 《 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梁 颖峰
方汉 奇先 生在 为夏 林根 主编 的 《 代 近 中国名记 者》 书 作序 时指 出:历史 是 由 “ 众多 人物 扮 演 的, 究历 史 , 研 理所 当然 地 应 该研 究人 物 活 动。 ”长 期 以 来 , 闻 学 的 新 研究 与教 学 应 该说 是成 果 丰 硕 的 , 是 涉 但 及新 闻史人 物 尤其 是 当代 名 记 者的研究与教学 , 却仍是 一个薄弱环节 。
缺乏适用的新教 材
应该说对 于 当代 名记 者 的研究 , 国 内的开 展 在 并不是很晚。在上个世 纪八 十年代初 , 河南大学 的彭
各新 闻院校 开课情 况
正普就开始研 究 国内名 记者并 进 行课 程讲 授 , 还 他 将 讲义结集出版 了《 当代 名记者》 书。而复旦 大学 一 陆云帆、 周胜林等一 批学者 , 也在 上个世 纪八 十年代 陆续出版 了不少名记 者研究专 著 , 如周胜林 在《 放 解 军报》 开有《 学步漫记 》 的专栏 , 专门写访 问名记 者的 随感 式文章 , 王艾 生则有 《 而 中国 当代 名 记者 小传 》 等。 0自此研 究名记 者 、 讲授 《 记者 研究 》 名 开始 在新 闻院校兴起 , 门课程 经过 十数 年 的发 展最 终成 为 这
新 闻学专业 的骨干课程之一 。 但是进入 新世 纪后 , 记者 的研 究 还存 在本 开设 有《 记者 研 名 究》 这一课程 。当然课程名称不尽相 同 , 除了叫《 名记 者研究》 还有 的 叫《 , 中国名记 者研究 》 中外名 记 或《 者》 。不少新 闻学 界名人都曾担任这 门课程 的授课 教 师, 例如方汉 奇先 生 就 曾在 中国人 民大 学新 闻学 院 登坛授课 , 而河北 大学新 闻传播学 院主讲《 名记 者研 究》 的则 是乔 云霞先生 。
薄弱环节 。虽然对于新 闻史上的人物 , 其研究成 果还 是 比较丰硕 的 , 但这 些人 主要 集 中在清 末 民 国初期
这一 时间段 。如对王韬 、 黄远生这 些活跃于清末的新 闻界人物 , 以说相 关研究 早 已从 各个 角 度分 析得 可 相当透彻 。而对 民国时期 的张季鸾 、 飘萍 、 邵 陈德 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