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s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示第 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 2x=20×2 40X=9603x 3x÷3=60÷3 解:40X÷40=960÷40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X=40是原方程的解·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教学难点: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x=1 12-Y=4 S+12=4921-b<24 x=14+78 16+a=27+ba +b=6 b-8=100 X+10 4X=60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1)X-20=30 (2)5x=2.4解: X=30○□解:x=2.4○□X=□ x=□(3)3.6+X=5.7 (4)4.8÷x=12解: X=5.7○□解:x=4.8○□X=□ x=□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二.指导练习1.p7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3.P7第13题学生口答练习4.出示小黑板判断题(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四.作业1.P7第10题2.P7第12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12x=31.2 9.6y=48解:x=31.2÷12 解:y=48÷9.6X=2.6 y=5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2.课件出示例7: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X+2.5=36 36-X=2.5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二.完成“练一练”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P10练一练.P11-12练习二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能准确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找出下列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35个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5倍多9只语文书的4倍少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2.应用等式的性质说说解方程的过程:4x = 56 x+15 = 30 x÷9 = 23x - 98 = 100 5 x – 6 = 9你觉得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办法解方程?二.新授教学1.学习例8:师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两生板演后反馈)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2x-22=64(数量关系: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大雁塔的高度)2x-22+22=64+22(等式的性质)2x =86x=86÷2x=43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检验)注意:要将x的值代入题目中检验才比较准确·答:小雁塔高43米·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揭题:两步解的方程3.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三.专项练习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多0.8千米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2.练习二第6题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生独立完成后校对·3.练习二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练习二第8题生独立完成.两生板演后校对·四.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桌互相交流解题的注意点·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七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练习二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高0.04米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2.8元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2. 练习二第10题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3. 练习二第11题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4. 练习二第12题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5. 练习二第13题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6. 练习二第14题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7. 练习二第15题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三.总结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四.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八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 P10练一练. P11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出示相应图片)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索教学P9例81.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5.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即使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1.做P10“练一练”(1)先将练一练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2.做练习二第5-6题·四.你知道吗?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方程的由来.了解古代数学就家李冶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六.课堂作业:P11练习二第7~8题·板书设计:第九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7】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列方程.不计算·(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平均每天修0.6千米.(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2.我当包公.判一判.(1)0.5是方程3x+0.7=1.6解(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4)X+2=2+x是方程3.择优录取.选一选(1)方程4x-2=10的解是()A.x=2 B.x=3 C.x=32 D.x=48(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A.2x-8=68 B.2x=68+8 C.68=2x+8(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岁.A.7 B.c C.c+7(5)x=1.5不是方程()的解·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二.综合训练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2.解决问题.我能行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1)P12第11-12题小瓶容量×3=1.5。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1、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分析质量问题,温度问题。

“调查体重”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这节课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一个相对完整的事把温度、收入支出和海拔三个关键词串在一起。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更有兴趣。

3、这节课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理解相对意义的量。

例如:,出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照片,与海平面比,一高一低。

这些都是相对意义的量。

有了这些形象的照片,就更有利于学生相对意义的量的理解。

4、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5、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将知识落到实处?”“交流时,如何选择个别交流与集体交流?老师的评价怎么才能更到位。

”我想这些都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三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是由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内容整合而成。

修订后的教材有几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变化。

一是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同时适当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进行思考。

二是增设列方程解稍复杂相遇问题的例题。

三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不同方程的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材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和方法的逻辑关联,有序地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真分数与假分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第二部分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4)“分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亦已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所以本单元教材十分注意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删除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转化是一种重要而又最为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圆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2.圆的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的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圆的面积。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发现和总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圆的面积的概念、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问题的展示等。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圆形卡片、剪刀、彩笔等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圆的面积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圆形的桌面、硬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可能会提到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米来计算,但是不知道如何具体计算圆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圆的面积。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的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首先,教师介绍圆的面积的定义,即圆的面积是指圆的表面或围成的圆形表面的大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3.学生能够将三位数的小数转化为分数。

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做出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掌握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掌握三位数的小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法,演示法等五、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一节课中老师有没有讲到有关小数的知识。

2.复习小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小数的概念与表达方法。

3.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1)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48 第一题:小数变为分数(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49 第二题:分数变为小数(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0 第三题: 找规律,快速转化小数和分数4.三位数的小数:(1)老师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小数的特性。

(2)老师讲解三位数的小数的读法方法。

(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1 第四题: 根据读法写出小数(4)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2 第五题: 根据小数写出读法5.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1)老师通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讲解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

(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3 第六题:小数加法(3)老师让学生一起做习题册P54 第七题: 小数减法6.综合训练:(1)老师让学生一起做课本P45 第二题(2)老师让学生一起做课本P47 第五题(3)老师收集学生课前所作作业,组织学生进行答疑,纠正学生的错误。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巩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化和三位数小数的加减法操作,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能够正确读出三位数小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还使用了课件、习题册和课本等多种教学工具,增强了教学效果,并且还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纠错,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授课设计苏教版 【篇一: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授课设计(崭新全册)[1]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授课内容:1、认识负数:教材第1 - 6 页例1 - 例4 以及练习一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 - 11 页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平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领悟数学与平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感情与态度:经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领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边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看作些准备。

授课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授课难点:理解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课时安排: 3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负数〔一〕授课内容:认识负数〔p1-3 练习一1-5 题〕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出入、海拔高度等拥有相反意义的量。

3、感情与态度: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亲近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授课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授课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授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授课过程:课前游戏: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

一、授课例 1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告片头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授课用正负数和0 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 摄氏度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 3 摄氏度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出示图片:南京0 摄氏度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出示图片:北京零下 3 摄氏度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分数的意义1.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分数的意义1.

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母、分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有一天唐僧师徙四人来到火焰山的脚下,火焰山的热浪烤得唐僧师徙四人口干舌燥,这时孙悟空翻一个筋斗找来一个苹果,围绕如何分这个苹果,八戒和悟空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能帮悟空解决这个问题吗?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2.米尺来测量木板的长度,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许多例子都可以告诉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我们通过计算或是测量都是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为了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产生了新的数——也就是分数表示。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还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其实分数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会太陌生,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分数的意义。

二、互动探究(一)复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今天我们就分成小组,四个人一起来研究分数的意义,老师发给每一组的材料要充分利用。

小组内成员要(1)学生分组合作研究要求:表示的分数尽量不要相同材料:一个饼、一张正方形纸、一分米长的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研究过程。

(2)集体交流,小组汇报1.汇报:你是拿什么操作的,表示的是什么分数?(1)把一个饼平均分(切开)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2)把正方形纸平均分若分4份,怎样分?(对折)怎样折?学生有以下三种折法:质疑:空白部分表示几分之几?()为什么三种折法不同,这其中一份的形状都不同,却都可以用 1/4 表示呢?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出示一个不是平均分成4份的,其中能叫1\4吗?)(3)把线段平均分把线段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一份2.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
突破方法: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反复实践,巩固分数与小数的转化方法。
(2)图形面积的转化策略在复杂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面对复杂几何图形时,可能无法准确找到转化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图形面积转化的常见方法,如切割、拼接等。
(3)问题简化与转化的思维方式。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进行简化与转化。
其次,图形面积的转化策略让学生们感到有些挑战。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示转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实物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转化的方法。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敢提问。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氛围还不够宽松,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疑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复杂问题变简单的情况?”比如,购物时如何快速计算折扣后的价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转化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最新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以及运用这些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对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2.难点:运用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和探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3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3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整体规划一、教学目标通过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五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小数加减及应用;2.学会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3.掌握连分数和商数;4.学会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小数加减2、测量长度、质量、容积3、连分数和商数4、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三、教学重难点1、小数加减的应用2、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连分数和商数的掌握4、图形运用的空间思维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探究式学习法;3、问题解决方法;4、互动式学习。

五、教材配套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小数加减的特殊性质第二课时:小数加减的规则第三课时: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第四课时:小数乘除的特殊性质第五课时:小数乘除的规则第六课时:小数乘除的混合运算第七课时:怎样测量长度第八课时:描绘实际长度第九课时:怎样测量质量第十课时:常用体积单位第十一课时:连分数第十二课时:连分数的应用第十三课时:商数和带余数第十四课时:应用图形进行空间计算七、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作业评定3、大测验4、考试。

八、教学反思本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较为灵活,注重情境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反馈,及时纠错,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估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估和综合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反馈信息。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班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多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但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多数孩子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能力,但在合作中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的基础差、习惯差,究其原因是经常上课走神,课后不做作业;需要时时刻刻地督促辅导。

从上学年的质量检测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本学期需要继续与这家长沟通,做好问题孩子的转化工作,争取更多人取得更大进步。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有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

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

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

(2)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

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

《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2)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解决的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大多数都是第一学段里没有出现的。

这些实际问题如果列算式解答,学生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难度;如果用方程的知识解答,利用的是问题中最本质的数量关系,思路就顺畅得多。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

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昨天剪好的长方体展开图,说说自己是怎样展开和折叠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挺愿意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和与积的奇偶性》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学生已经学习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对奇数和偶数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实例、游戏和练习题。

2.准备奇数和偶数的卡片,用于游戏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回顾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奇数和偶数的卡片,学生迅速判断卡片上的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以及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和的奇偶性以及积的奇偶性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班共有**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多数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但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多数孩子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能力,但在合作中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的基础差、习惯差,究其原因是经常上课走神,课后不做作业;需要时时刻刻地督促辅导。

从上学年的质量检测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本学期需要继续与这家长沟通,做好问题孩子的转化工作,争取更多人取得更大进步。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有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中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联系上述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3次实践活动,教学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还编排了一些“你知道吗”,介绍数学背景知识。

编排一些思考题,作为弹性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

教材适当调整了编写体例,设置了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整理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平面图或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7.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并根据统计图做出简单的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五、教学措施:1.努力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1)营造宽松、合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关注学生的个人体,作好参谋;(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

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

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2)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重点,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

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7、扎实开展培优辅差。

(一)优秀学生培养措施: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培优指导。

(二)后进生辅导措施: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对后进生做到:诚心、爱心、耐心。

2、加强对后进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

3、及时辅导后进生,课堂上多给后进生机会,适时的给与辅导,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4、后进生的作业要尽量做到当面批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5、多进行家校联系,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共同促进后进生进步。

六、教学进度:见下页周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3.4-3.10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22 3.11-3.17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的含义【1】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1】练习课【1】 2、5的倍数特征【1】43 3.18-3.24 3的倍数特征【1】 2、3、5倍数特征练习课【1】质数和合数【1】奇偶性【1】练习课【1】54 3.25-3.31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1】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1】表面积解决问题【1】4 月考5 4.1-4.7 表面积练习课【1】体积和体积单位【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1】3 清明节6 4.8-4.14 体积单位的进率【1】容积和容积单位【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整理和复习【1】探索图形【1】57 4.15-4.21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产生和意义【1】分数与除法【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1】真分数和假分数【1】假分数化的转化【1】58 4.22-4.28 练习课【1】分数基本性质【1】最大公因数【1】因公因数的应用【1】约分【1】59 4.29-5.5 约分练习课【1】最小公倍数【1】 2 劳动节/月考10 5.6-5.12 公倍数的应用【1】分数大小的比较一【1】分数大小的比较二【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1】511 5.13-5.19 整理和复习【1】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认识旋转【1】画旋转后的图形【1】练习课【1】描述图形的运动【1】512 5.20-5.26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分母加减法【1】练习课【1】异分母加减法【1】练习课【1】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513 5.27-6.2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1】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应用【1】练习课【1】打电话【1】4 月考14 6.3-6.9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1】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2】415 6.10-6.16 总复习一因数与倍数【1】 1 测试16 6.17-6.23 总复习二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1】 1 测试17 6.24-6.30 总复习三图形与几何【1】总复习四统计与广角【1】2 测试18 7.1-7.7 期末检测教师:***2018年3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

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

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

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

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