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优伶——安徽太和清音戏

合集下载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太和清音是安徽省太和县地方传统戏曲曲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流行于清朝,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

它是太和地方戏曲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和清音主要包括歌、说、念、做等几个篇目,其中以杂剧为主要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表演元素,深受观众的喜爱。

太和清音一直以来都是太和地方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是太和人民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太和清音曲种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太和清音在年轻一代之间缺乏传承人才,这导致了曲种的衰落和流失。

现代市场经济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也使得观众对太和清音的需求减少,对此,保护和传承者们需要创新,从传统模式中寻找发展的出路。

为了保护和传承太和清音曲种,许多措施已经被采取。

政府加大了对太和清音的扶持和资助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项目来支持太和清音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机构和团体加强了对太和清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培训班等形式来提高太和清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太和清音传承人也积极开展活动,如组织交流、比赛等,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艺和水平。

在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传统需要发展,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中,需要与当代观众的需求相结合,通过注入现代元素和创新的方式来提高太和清音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传承人也应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来宣传和推广太和清音,增加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还应加强对太和清音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只有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和传承人,才能保证太和清音的传承和发展。

对于年轻一代,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种渠道来培养他们对太和清音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成为太和清音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太和清音作为安徽省太和县的地方戏曲曲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价值。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之地,太和清音便是其文化成果之一。

清音是指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唱腔形式,太和清音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清音艺术形式。

作为安徽省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太和清音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太和清音起源于安徽省太和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和清音以其音色纯正、旋律高峰、情感真挚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民间艺人到现代艺术家,太和清音一直是一项闪耀于安徽文化之中彰显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清音的音调婉转柔和,具有均衡的声音,既准确又清晰,是许多传统戏曲的主要演唱方式之一。

其独特的味道,不仅因为旋律的高潮和分明,而是由于其艺术表现的生动和感人的情感所表现出的魅力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在这一大背景下,太和清音还需要面对着来自新的时代和娱乐形式的竞争和冲击。

传统戏曲在电视、电影、音乐和互联网等方面面临新型的生命周期冲击,精品艺术的知名度不断缩小,艺术生产的市场化也呈现出不良的趋势。

这一方面突显了文化传承体系的脆弱,另一方面也促使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融合。

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

太和清音不仅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和推广,还应该加强各地学校和组织的艺术教育。

如太和县政府就加强了对戏曲文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通过文化艺术馆、文化广场、剧场等公共平台,提高了太和清音的传播率,使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太和清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政府也应该组织专业人士研究整理太和清音的内容和历史,制作书籍和视频,用多种视听形式向公众介绍和向后人传承这一艺术瑰宝。

除了政府和公益机构的支持外,社会力量也可以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太和清音,是安徽省太和县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清音又称“太和戏”、“太和花鼓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而闻名,被誉为“戏曲之乡”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

太和清音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太和清音是在太和县的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戏曲形式,它融合了当地的方言、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太和清音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为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传统戏曲文化逐渐式微,太和清音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戏曲人才的稀缺。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更倾向于选择更加现代化的职业发展,传统的戏曲表演技艺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加之现代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多,收入更高,戏曲表演并不是一种吸引人的职业。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推动戏曲艺术的传统继承。

戏曲市场需求不足。

在当下社会,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戏曲市场需求不足,太和清音演出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

如何创新太和清音的演出形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与当地文化活动、旅游活动的结合,开拓新的演出市场,增加太和清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

太和清音的传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传承机构对传统技艺进行系统的传承与保护。

在目前的情况下,太和清音的传承机构相对较少,使得传承工作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缺乏文化保护政策的支持。

太和清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缺乏相关的文化保护政策法规。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源于太和县,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

太和清音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徽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与传承,加大文化扶持力度,注重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共同努力,让太和清音这一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太和清音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时期。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由乐器、声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清音的旋律优美悠扬,表现了太和清乐人对生活、对美好的追求,集中体现出古老的民族情感和智慧。

从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到舞台布景,每一个环节都融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太和清音的独特魅力。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太和清音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市场优势,曾经繁荣的文化形态也渐行渐远。

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没有被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喜爱,导致其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要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与传承,首先要深入挖掘太和清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太和清音,让太和清音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开展太和清音的传统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太和清音的传承人才,让太和清音得以传承下去。

要在学校和社区开设太和清音的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和学习太和清音,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加大文化扶持力度也是保护太和清音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要加大对太和清音的扶持力度,加大投入,支持太和清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打造太和清音的宣传平台,让太和清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要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将太和清音推向国际舞台,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和喜爱太和清音,为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县清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和清音源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太和清音的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降低,太和清音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风险。

由于清音演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并且演唱时需要用到口技和响指等特殊技巧,这对继承人的要求较高,也制约了传承的延续。

太和清音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清音的传承主要以口传为主,没有固定的谱曲和歌词记录,导致一些曲调和技巧无法有效地传承下来。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的变化,对太和清音的关注度和保护力度也有所下降。

针对太和清音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要加强太和清音的宣传与推广。

可以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太和清音的优秀表演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承和保护中来。

可以组织太和清音的培训班和比赛,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参与其中。

通过专业培训和比赛,提高太和清音传承人的技能水平和传统意识,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太和清音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可以加大经济投入,建立太和清音的专门保护机构和基地,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传承环境。

加强对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太和清音获得更好的保护。

要提高社会对太和清音的认知和关注度。

可以组织太和清音的演出和巡回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太和清音的魅力,增强大众对太和清音的保护意识。

太和清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培训和保护力度、提高社会关注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安徽省太和县清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

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被誉为“音乐之乡”、“清音之乡”。

太和清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加强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音乐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太和清音的历史传承太和清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太和地区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文化基础。

宋朝时期,太和清音有了更为完善的发展,并渗透到当地的日常生活之中。

明清时期,太和清音更是达到了鼎盛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清音在太和地区的传承活动,经历了从宫廷乐队、民间艺人到现代表演团体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秉承着古老的音乐传统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和表现形式。

二、太和清音的音乐特色太和清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器乐、声乐和舞蹈。

器乐方面,太和清音以琵琶、箫、笙、笛、胡琴等乐器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声乐方面,太和清音注重唱腔的音调和情感的表达,以清朗、悠扬的声音为特色。

舞蹈方面,太和清音的舞蹈以柔美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

太和清音的音乐特色丰富多样,音乐形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老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太和清音的传承需要加强音乐教育,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传承太和清音的音乐技艺和表演传统,保护太和清音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音乐特色。

太和清音的保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舆论引导,加强宣传和推广,促进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

太和清音的保护还需要注重挖掘潜在价值,促进音乐产业的发展,让太和清音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浅谈对太和清音的认知与思考

浅谈对太和清音的认知与思考

录, 但在保护传承发展过程 中, 仍 然存在 着不同的问题。 笔者从事文化工作 多年 , 先后参与 了太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汇编 , 并主笔 太和清音的 申报 资资料。 关键词 : 太和清音; 认知 ; 思考
中图分 类号 : J 8 2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0 — 一角色 , 不操乐器 , 专 职表演 ,
乐队同演员分离 。 近年来 , 清音演 出形式更加丰富 , 有: 1 、 单人 演唱 ; 2 、 群 口坐唱 ; 3 、 表演唱 , 4 、 自弹 自唱时 , 常加伴舞 以增加 观赏性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清音表 演形式也不断发展创新 。 ( 四) 清音的价值
传 承保 护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任重而道远 ,老一辈清音艺人都
1 、 清音 的基本 唱腔是 【 四句腔] , 特 点是行腔舒缓 柔和 , 节
奏变化 明显 。 且 曲词上下起伏大 , 每句腔都有 表现不 同情绪 的
唱法 , 且文雅考 究。 老 四句腔发展变化的唱腔。 其 中有 1 、 头句 腔转跺子 。 2 、 三句腔带截煞板 。 3 、 闪板带跺子板。 4 、 头句腔三 句尾。5 、 头句腔二句尾 。 6 、 五字音 。 7 、 双回龙 。8 、 滚板等。各 种小调是清音吸收 民间小 调为 己所用而形成 的唱腔 , 如 1 、 叠
会 逐渐解体 , 但在太 和一些 老会友还时有演唱 , 他们相互进行 交流 。1 9 5 4年 , 太 和县 文化 馆成 立 了清 音业 余剧 团 , 把《 追 舟》 、 《 赏雪 》 、 《 安 安送米》 、 《 永乐观灯 》 等搬 上舞 台 , 使 清音坐 唱改为戏曲上演 , 出现 了一批 以张洪奎 、 谢树 英为代表的青年 演员 。1 9 5 8 年, 清音传统 曲 目《 追 舟》 参 加 了安徽省首 届 曲艺 汇演 , 受 到国家领导人 、 董必武 、 邓子恢等 同志 的好评 , 同年成

富含道教因素的地方戏曲--太和清音

富含道教因素的地方戏曲--太和清音

富含道教因素的地方戏曲--太和清音*导读:太和清音,历史悠久。

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

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
太和清音,历史悠久。

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

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

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

清代中叶,清音流传到太和,民间出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

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

1954年,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上演。

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

曾多
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清音戏选场、选段播放。

60年代初期,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被撤消。

80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恢复业余清音组活动。

如今清音老艺人已全部去世,原清音戏剧团培养的青年演员也都年过花甲。

由于没有相应的培训措施,太和清音后继无人,濒临灭绝。

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源自太和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太和清音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和“中国京剧的摇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太和清音传承面临着种种挑战,亟需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太和清音的历史渊源太和清音产生于安徽省太和县,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太和清音最早起源于唐代长恩寺,以蒲剧、河殿为主要表演形式,后来又与南戏、乱弹、说唱等其他曲艺形式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和清音艺术。

太和清音曾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被誉为“中国京剧的摇篮”,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太和清音的表演特色太和清音艺术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著称于世。

其表演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美学特色。

太和清音以其独特的旋律和优雅的曲调,展现了其深厚的音乐底蕴。

曲牌丰富多样,适合各种情景和人物形象的演绎,使得太和清音表演生动鲜活、婉转动人。

2.表演形式多样。

太和清音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从单独独角戏、对唱、小生、旦角、丑角、刀马旦等各种表演形式,使得太和清音具有很高的表演可塑性。

3.表演技巧精湛。

太和清音的演员在表演技巧上非常讲究,擅长演绎各种戏曲剧目,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表演技巧和深沉的情感,塑造出丰富的戏剧人物形象。

三、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尽管太和清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其传承与保护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太和清音的传承人群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面临断代危机;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古老的戏曲艺术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陷入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传承人群的选拔和培养还不够完善,导致了传统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和市场开发,使得太和清音缺乏了解与关注。

安徽太和清音生存现状调查及发展断想

安徽太和清音生存现状调查及发展断想
观 察
1 O 一 1 3 4: O 4: 0
反映
前来参加清音会的成员大都是 16 9 1年解散 的原太 和清音剧 团的成员 和一
1清音会 友们 陆续 到场 , . 相 些清音爱好者 , 我想 , 正是这个销声 匿迹 近半个 世纪的清 音的重现生 机 , 方让这 互问侯 , 系显得 十 分 融洽 , 关 都 些几十年来各奔东匹的老人今天重 新相 聚 , 因此 , 们异 常珍 惜这个 难得 的机 他 洋溢着兴 高采烈 的神情 。 会, 也可 以看 出他们希望通过 这样 的活动使 清音 能 有所继 承和 发展 , 使得这一
活动 的人员 当中来 得 最 早 的一 力 , 从事演唱几十年风雨不 断 , 清音文 化怀有 可贵 的理 想与追 求。同时他也 对 位。 是 目前 能登 台演 唱为数 不多 的男演 员 , 为保 护和 继承 清音文 化作 出 了巨大贡 献, 实在令人敬佩 。 3 这 期 间 与会 人 员 开始 摆 . 放桌椅 , 布置活动会场 。 4 谢树 英 老 人 1 :7分 到 . 42 他们一丝不苟地摆放着桌 椅板凳 和乐器 , 动作很轻 , 噪声极小 , 与大殿 内安 谧的环境很 是协调一致 。 老人是最后一位到场的 , 但仍 比约定 的时间提前 了三四分钟 。清音会 的会
演 中获奖 , 火一 时。 06年在 有关部 门、 红 20 专家、 清音 爱好 者 的共 同努 力下 , 太和 清音被评 为安徽 省非物 质文化遗
产。目前 , 清音 同其他地方戏 曲剧种一样 , 举步维艰 , 如履 薄冰 , 面临着岌岌 可危的生存 困境 。本< ̄
危剧种的未来发展提 出一些 自己浅显的想 法。 关键词 : 太和清音 ; 生存 现状 ; 发展 ; 张洪奎 中图分类号 : 0 J 5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4— 3 0 2 1 )6— 0 9— 4 10 4 1 (0 0 0 0 0 0

皖北稀有剧种音乐对比研究

皖北稀有剧种音乐对比研究

皖北稀有剧种音乐对比研究盛滋波亳州学院摘要:皖北稀有剧种有:淮北的花鼓戏、凤台的推剧、亳州的二夾弦、太和的清音,它们同处于淮河流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继承性,其音乐上必然有着相似性。

本文从这四种戏曲的音乐板式、旋律上进行比较分析研 究,得出板式上都有板腔体的基本形式,旋律上都有相同的调式调性,旋法上有相似的音程组等。

关键词:皖北稀有剧种戏曲音乐中图分类号J 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64-03皖北地处苏鲁豫皖交接处,地理位置处于淮河流域, 其文化受南北影响,呈过渡性、融合性特征。

特殊的地理 区域孕育了丰富的稀有剧种,有淮北花鼓戏、清音、二夹 弦、推剧等剧种,这些戏曲音乐文化在自己的土壤里孕育 生长的同时,受到了北方河南梆子,南方花鼓戏、庐剧等 的影响。

同样的地理位置和音乐文化生长环境,皖北稀有 剧种的音乐有何特色?其间有何异同?下面将从板式、唱 腔旋律、节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_、板式皖北淮北花鼓戏、太和亳州清音、二夹弦、推剧等稀有 剧种基本是属于板腔体。

板式音乐是戏曲音乐的节拍和 节奏形式,利用节奏变化来进行戏曲音乐的发展,是音乐 戏剧化的基本表现手法,板式“变奏”是戏曲发展成熟后 期戏曲音乐发展和戏剧性表现的的重要手段。

板腔体的 成套唱腔一般是按散、慢、中、快、散的速度模式来组织 的。

在板式变化体的戏曲中,贯穿戏曲始末的主要唱腔称 为“基本腔”,板式为【原板】,也称【二六板】。

(一)二夹弦的板式二夹弦的唱腔属于曲牌和板腔的综合体,其板式变 化是在某些曲调的基础上进行由慢到中速、快板,再到慢 的过程。

二夹弦的传统唱腔主要有基本曲调、专用曲调和民歌小调三种类型。

基本曲调由【大板】【二板】【三板】等板 类组成,其特征是在基本框架中生成较多的上下句。

专用 曲调有【北词】【娃娃】等。

【北词】有【单北词】【双北词】【三 板北词】等。

【娃娃】是由民间俗曲发展而来,有【大板娃娃】 【二板娃娃】【三板娃娃】和【武娃娃】四大类。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被誉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太和清音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安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和清音是一种以琵琶为主导乐器,用嗓音和琵琶混合演奏的音乐形式,常以古代文人的诗词为曲调,表现出古雅的特点。

其音域较高,旋律优美,节奏流畅,音色独特,具有浓厚的古韵和文化气息,能够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成为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精神寄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许多困境。

由于人口迁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太和清音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这一音乐形式的了解和认同度也较低,导致传统技艺的丧失。

现代娱乐文化的多样化和音乐市场的竞争,让太和清音难以在当代社会中找到适合的推广和传播渠道。

为了保护和传承太和清音,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对太和清音的研究和记录工作,将其音乐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档,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加大对传统艺术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开设太和清音课堂和培训班等形式,传授太和清音的演奏技巧和知识,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还可以通过组织太和清音的音乐会、演出和比赛等活动,提高社会对太和清音的认知和热爱度。

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如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将太和清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开创太和清音的新表达方式和市场。

除了以上措施,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该加强对太和清音的保护和扶持。

应该加大对太和清音传承人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提供演出场地和宣传渠道等帮助,鼓励他们坚持传承和创新。

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传统艺术中心,加强对太和清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推动太和清音的国际认可和传播。

太和清音作为安徽传统音乐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太和清音,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和传承人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研究和记录工作、加大传统艺术教育的力度、举办音乐会和演出等方式,保护太和清音的传统技艺和知识,推广太和清音的市场和影响力,将太和清音传承和发展得更加健康和持久。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是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和清音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历史以及民间音乐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太和清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兴于宋代,盛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时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和清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在演唱、曲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承载了太和文化的精髓和民族传统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太和清音面临着传统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文化消费的变化,传统艺术的市场需求日益下降,太和清音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太和清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传统艺术的传承环境和条件较差。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太和清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应该加强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的研究和挖掘,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和资料库,为后期的传承工作提供有效的历史文化基础。

应该加强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的保护工作,加大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表演和演唱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措施,保护太和清音传统艺术不受商业开发和恶搞。

应该加强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制定相关的传承计划和政策,培养一批太和清音的传承人,建立起太和清音的传承家族和团体,传承太和清音的技艺和精髓。

应该加强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艺术节目、学术研讨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太和清音的价值和魅力,增强社会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的认同和关注。

太和清音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历史以及民间音乐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强太和清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必须加强对太和清音传统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宣传普及工作,为太和清音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是中国传统的宗教音乐之一,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安徽省太和县的独特音乐艺术形式。

太和清音以其优美的旋律、悦耳的音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闻名,被誉为"天籁之音"。

太和清音起源于明代的宗教音乐,最早是用于祭祀仪式和佛教法事中,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太和清音的表演形式主要为合唱,通常由男声演唱,并结合打击乐器、弦乐器等伴奏。

太和清音的旋律由低沉的底音逐渐升高,再回到底音,音域较宽,音质纯净,具有独特而磁性的音色。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得益于太和县关于文化传统的重视和保护。

太和县地处苏皖交界的太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文化繁荣的地方,丰富的历史积淀为太和清音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和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太和清音的传承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推动。

太和清音的传承主要依靠传统的师徒制度,年轻的学习者通过跟随老一辈演唱家学习演唱技巧和曲目,从而熟悉太和清音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太和县举办了多次太和清音的比赛和演出,为年轻的演唱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太和清音。

为了保护太和清音的独特性和纯正性,太和县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太和县加大了对太和清音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对太和清音的曲目、演唱技巧等进行了整理和记录;太和县加强了对太和清音演唱家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推动太和清音走出太和,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太和清音需要有一批优秀的演唱家去传承和演绎,但由于太和清音的演唱技巧较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年轻人往往缺乏耐心和兴趣去学习。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也对太和清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太和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太和清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太和清音;也需要加大对太和清音演唱者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才艺。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清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冲击,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太和清音起源于安徽省太和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丰富的曲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太和清音以其大气、庄重和婉转的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不仅在古代享有盛名,也对宋代以后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太和清音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太和清音是太和县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于该地区的文化自信和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是对太和县民间艺术的一种保护和传承,能够促进太和县人民的文化认同和自尊。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加大了对太和清音研究和保护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团队进行太和清音传承和保护的工作。

一些文化机构和音乐学院也积极开展太和清音的学习和研究,组织演出和比赛,推动太和清音的传播与弘扬。

很多太和清音的传承人也自发组织展览和演出,将太和清音带到全国甚至国际舞台上。

太和清音传承与保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太和清音的传承人逐渐减少,传承环境越来越困难。

许多年轻人对太和清音缺乏兴趣,更愿意接触流行音乐和现代艺术形式。

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但目前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太和清音的保护也面临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加大对太和清音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大众对太和清音的认知和理解。

清音的典故

清音的典故

清音的典故文/蓝凝123元朝的时候,在泰和颖州(今太和县)泉河岸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名叫梅郎的小伙子,他和年近80的老母亲一起生活。

梅郎是位博学之人,不仅喜欢读书还吹得一手好笛子,村子里的人都特别喜欢并敬重他。

有年秋天,村里闹旱灾,几乎家家庄稼都没有太多收成,乡亲们为了不饿肚子偶尔靠猎鸟打野兔来糊口。

一天,邻居李二猎得一只巨大的白鹤,正要磨刀拔毛美餐一顿。

梅郎听见白鹤凄厉的叫声,看见白鹤在绝望地挣扎,不禁生了怜悯之心。

于是一再央求邻居放了受伤的白鹤,并把自己钟爱的长笛送给了李二换下了这只受伤的白鹤。

后来,梅郎和母亲一起医治好这只白鹤的伤口,把这只巨大的白鹤放生了。

第二年春天,梅郎遵从母亲的叮嘱背上行囊去京城赶考功名。

不巧在赶考路上第二天就遇见暴雨,于是梅郎就在一棵大树下躲雨。

过了很长时间,天色都有些暗了,暴雨才停,梅郎正要急匆匆继续赶路,突见迎面来了四个轿夫,抬着一个华丽的轿子停在了他的面前。

前面的轿夫冲着他行了个礼说:“梅郎,我们是鹤仙宫的特使,早年您救的白鹤就是我们鹤仙宫的主人。

今日特奉主人之命迎接您去鹤仙宫,请您上这个轿子,到鹤仙宫吧”。

梅郎感到很奇怪,并婉言谢绝了。

梅郎说道:“……我要去什么鹤仙宫的话,丢下我的老母亲怎么办?我的母亲已经80了,只要我母亲在,我哪里也不能去……”只见那四个轿夫异口同声道:“梅郎,我等奉命来请您,若不能复命,主人必定会责备。

您的母亲决不会有什么不妥,我们会安排她过的很好,总之,请您上轿吧。

”梅郎经不住劝说,终于坐上了轿子。

梅郎上轿不久,好象来到了一个烟雾缭绕的地方。

轿子在一个巍峨瑰丽的宫殿大门前停下了,在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侍女们簇拥着一个身穿白色衣衫的美丽仙女出来迎接他,白衫仙女道:“梅郎,当年为了救我您甚至失去了钟爱的长笛,我一定要报答您。

您看我这鹤仙宫各样乐器都有,琴筝笛任您选……”。

于是,鹤仙宫天天盛宴款待,梅郎每日弹琴吹笛,仙女唱歌跳舞,那歌声美妙动听犹如天籁,让人留恋忘返。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略谈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安徽省太和区清音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音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太和清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太和清音的传承历史太和清音起源于安徽省六安市太和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清音是以太和方言为基础,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唱词、旋律、音调和表演等多种元素,是太和地区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太和清音以其悠扬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婉转的音韵而著称,广泛流传于当地农村和城市周边地区。

历史上,太和清音曾是宫廷音乐的一部分,受到皇宫和贵族的青睐。

清代乾隆年间,太和清音走向宫廷,成为朝廷宴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音经过久远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太和地区乃至整个安徽地区的文化符号。

二、太和清音的特点与魅力太和清音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音乐层面上具有美妙动听的旋律,更包含了丰富的民俗和历史内涵。

太和清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是《拉乐》,《鼓》和《唱》。

《拉乐》主要由二胡、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音色优美悠扬。

《鼓》则以击鼓之声刚猛有力,气势磅礴。

而《唱》则是以太和方言为基础,搭配传统的唱腔,涵盖了民歌、山歌等多种形式,讴歌了太和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太和清音的演出形式多样,可以独唱、合唱,也可配以器乐。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太和清音就会在集市、庙会等场所进行演出,吸引众多的观众前来欣赏。

太和清音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演出形式,吸引了众多的民众和游客前来欣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

三、太和清音的保护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太和地区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形式日益多元化,太和清音等传统艺术在现代文化冲击下逐渐式微。

论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论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

论安徽省太和清音的传承与保护作者:王依妮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4期【摘要】太和清音起源于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曲艺“清音”,主要流行于安徽阜阳、太和、颍上、亳州等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和清音和众多“非遗”一样,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的境地,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清音随着社会的动荡盛衰兴替、跌宕不安,清音传人相继离世。

笔者不愿意看到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就此消失,因此来到安徽省太和县清音传承基地对太和清音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家乡的戏曲艺术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太和清音;清音传承基地;戏曲艺术传承中图分类号:J60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3-01据已故清音老艺人张俊明先生所撰的《清音小史》记载,元末明初,颍州汝河南(即今阜阳市泉河南岸)有一位玄禅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

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出家后更是终日研习音乐,并创出一种音律作为曲歌,与众徒弹唱,其曲调委婉缠绵,清雅悠扬。

于是这清雅高尚的音韵,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于民间,便成为今日的“清音”。

清音的唱腔难学难唱,所以发展缓慢。

直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才由阜阳发展到太和。

清音在太和民间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清音会”这样的自发组织,其会友多为文人雅士,他们唱清音完全是为了自娱自乐。

清音的演唱形式很简单,在堂上或庭院里摆上桌子,演唱者坐在四周,每人各拿一乐器,边唱边伴奏。

清音的基本唱腔是“四句腔”,行腔舒缓柔和,节奏强,曲词上下起伏较大。

演唱内容有诸如《天官赐福》《全家福》等表示吉利或喜庆的戏词,还有《赏雪》《昭君和番》等文明小戏。

后来,清音渐渐从庭院演唱的半封闭状态中解脱了出来,各种节日和庙会也可以听到清音的演唱。

太和清音虽唱腔优美,曲调清丽,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也难逃被淘汰的厄运。

在2015年9月份,笔者曾来到太和县,对清音传承基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希望能为太和清音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清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音 戏 ”是 由 “ 清 音 ”逐渐 发展 的一 个剧
种 。据说 ,太 和清 音起 源很 早 ,元末 时汝 河南 ( 现在 的阜 阳泉河 那 时叫汝 河 )有一
能只 是一些 个简 单 的乡野 小调 。但从 那 天 以后 ,我 改变 了 自己浅 薄的看 法 ,对真 正
在阜 阳这 片土 地上 孕育 出的这 个剧 种 ,既
汇演 并获 奖 ,同年 8 月 , 成 立 了 全 国 唯 一
奏 ,其他 有 三弦 、琵琶 、筝 、笙 、二 胡 、 古 板 、萧 ,后 来 因搬 上 舞 台 了 的需 要 ,
增 加 了锣 鼓 打 击 乐 。清 音 在 道 白方 面 , 比一般 曲艺 更接 近戏 曲 ,它念 白上韵 ,亦


我见优伶——安徽太和清音戏
徐寒春
( 安徽省阜 阳市演艺公司 ,安徽 阜 阳 2 3 6 0 0 0 )
2 0 1 2 年8 月 ,应太 和县文化馆 原馆长高
些 清音爱 好者 ,他 们为 了 自己心底 的那 份
种 以 上 不 同 的 唱 法 。 除 了 四 句 腔 以外 , 尚有 许 多 小 调 ,如 “ 一马呕” 、 “ 上 河 调”、 “ 下河 调 ” 、 “ 夜落 金钱 ” 、 “ 太 平年” 、 “ 罗江怨” 、 “ 满 江 红 ” 等 几
虎 的邀请 ,我 和母 亲各 自带 了古筝 、琵 琶

热 爱定期 都来 唱 唱 ,演 唱者 虽多 是些 耄耋
老 人 ,声 色 、形 态 已不 如往 昔 的亮丽 和矫 健 ,但 我从 中还 是感 受到 了该 曲种 的流传 悠 远 。乍一 听它 的唱 腔优 美动 听 ,抑 扬顿
道 驱 车去 了太和 县为他 们馆 里排 练整 理
挫 间 与 中国昆 曲有几 分相 似 ;再 细 品 ,清
心 的曲调节 奏强 、行 腔长 又和 佛 曲倍 感相
2 0 0 8 年 时我 曾参 与过 安徽省 文化 艺术 志和
阜 阳地 方文 化艺 术志 的整理 工作 ,所 以知
像 ,仿佛 眼前 出现 了一位 古典 柔美 的女 子
在轻柔婉转问让人清新抒怀又浮想联翩 。 “ 太 和清 音 ”原是 曲艺 形 式 , “ 太 和
党 和 国 家 领 导 人 董 必 武 在阜 阳视 察 工 作 时 ,听到 此 曲后 高兴 地说 : “ 此 曲应从 天
上来 ,”对 太 和清音做 了高 度评 价 。1 9 5 9 年 ,安徽 省黄 梅剧 院著 名作 曲家方 少池 在 太 和 经过 长达 3 个 多月 调研 ,把 清音 的 幽 雅 、清丽 、动听 的唱腔 带进 了黄梅 戏 中 ,
道 “ 太 和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戏 ”是 一个濒 临失 传 的地方
剧种 ,但从 未真 正聆 听过 ,一 直以 为它 比 起 中原地 区 曲剧 、梆 剧这样 的大剧种 ,可
是 在 比较 激 动 、狂 欢 、恼 怒 等情 绪 时 才
有长达几十字的 “ 垛 子 ” 出 现 。 清音 也 有 “ 梆 腔 ” ,多 用 在 剧 终 。 唱 的 调 子 是 “ 双 煞 ” ,而 用 在 剧 中 的 唱 的 调 子 既 是 “ 煞” 。 太 和 清 音 的伴 奏 乐 器 主 要 是 坠 胡 领
情 ,有 叫板 、哭板 等 ,据 目前 统计 有百 出
性 ,吸收 了民歌 小调 和 当地流行 的淮 调及 伴 奏乐 器 ,形成 了今 天较 完整 的形 式。 清 代 中叶 ,清 音 流传到 太和 ,民间 出现 了 自 发性组 织 “ 清音 会 ” ,建 国 以前太 和清 音 流行 地 区很 广 ,从安 徽 的阜 阳 、太 和 、颍
般 的曲艺 一人演 唱 多角形 式 ,曲 且内也 分 角色 ,演 唱者各 演一 角 ,而且 面部 也有 表
的安徽省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 太 和清 音戏 ” 老 唱 段 伴 奏 。太 和 县 一 直 隶 属 阜 阳 市 管
辖 ,半 小时 的路程 就到 达 了 目的地 。由于
十种 ( 从 曲牌 名看 是 吸收淮 调 的 ),但 可 惜 的是 许多 调子都 失传 了。清音 唱词 比较
严 格 ,文 学 性 很 强 ,多 是 十 字 韵 ,也 有 七 、十二 以 至 几 十字 的 ,但 不 常 见 , 只
太 和 清 音 原 曲 目很 多 , 后 来 突 破 了 一
的太 和县清 音戏 剧团 ,在全 省各 地巡 回演
出 ,广 受欢 迎 ,曾多 次参加 省 、市 文艺汇 演并 获奖 ,安徽 人 民广播 电 台也 曾录制清 音戏选 场 、选段 播放 。上世 纪5 O 年代 末 ,
此传说 虽 不能 全信 ,亦 无史 料 可考 , 但我 们从 “ 清 音” 的音乐 结构 、旋 律 、节 奏 及 情 感 来 看 ,确 有 很 多 类 似 佛 曲 的地 方 。再从 它 的演 唱形式 看 ,演 唱者仰 首和 目,不 慌 不 忙 ,也 很 像 佛 家 诵 经 。 因此 它 可能 是佛 曲发展 ,后 流传 到 民间 ,因要 演 唱大 部头 的故事 ,表 现人 物关 系 的复杂
分 生 、旦 、净 、 末 、 丑 , 成 为 “ 老式 徽
停 吟 ,静 心研究 佛 曲韵律 ,大 概借 此消 除 怨气 ,传说 “ 清音 ”便 由此开 始 。该 僧后 被传称 为 “ 弦 坛法 师” ,著有 筝谱 一册 和
曲拍数种 。
白” ,估计 可能 是吸 收戏 曲 的 ,但它 又 很 接近生活 口语 ,听起来亲切舒适 。
老僧 ( 姓 氏不祥 ),曾半世 为官 ,晚年不
愿 睹 当时社会 现状 ,弃官 削发 为僧 ,由于 他 平 时爱好 弦歌 ,出家后 更是 不停 琴 、不
刮 目相看 ,有倍感伤怀 …… 听老艺 人 介绍 ,1 9 5 4 年太 和县 文化 馆 组织 清 音老 艺人成 立 了业余 剧团 ,率先 把 清音 弹 唱改为 戏 曲上演 。1 9 5 8 年 ,太 和清 音 传统 曲 目 《 追 舟 》参 加安 徽省 首届 曲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