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_张春新

合集下载

新闻语言中的“非常”现象

新闻语言中的“非常”现象

新闻语言中的“非常”现象作者:王立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3期新闻(包括报刊和网络)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汉语书面语载体,因其多领域、多层次的服务对象,及时、准确、生动地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是其主要任务。

每时每刻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概念都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所以常常用到一些“新”词“新”语“新”结构,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增强与读者的贴近性。

新闻注重一个“新”字,力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言语形式去报道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

本文就新闻语言中出现的几种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做一些分析。

非常规词汇行业术语大规模“跳槽”。

术语是语言系统中词汇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术语有三个特点:第一,科学性、专门化;第二,单义性;第三,精确性。

术语的理解不必依赖上下文,没有感情色彩,没有深层的隐含义和言外之意。

①但是在新闻语言中,很多术语“跳了槽”。

比如战争术语大规模进入体育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新华社汉城9月27日电(记者王训生)奥运会今天无大战事,本可平静地过去。

事有猝然,清晨,“飞人”约翰逊服用违禁药被戳穿;晚间,“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惨败,失去决赛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股市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整套金融股市的术语被人们用来描写婚恋与家庭了,如:心理价位即择偶标准,解套即离婚,抛出原始股即初次恋爱,原始股即学生男朋友、前途不可知,平仓即离婚后分割财产,资产重组即再婚等。

反过来,一些词语也由别的领域进入金融股市领域。

“回归”一词本指返回到原处,如“香港回归”,股票市场将股价涨升或降落到原有的位置称为“股价回归”。

“跑道”原在运动场,股市指买进、卖出的技术通道,如抢跑道、跑道畅通。

“塌方”、“下泻”、“跳水”等表示股市下跌。

这些用法既提高了语言的利用率,又丰富了语言表达。

还有,“工程”原义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但现在很多“工程”却看不见任何设备:“五个一”工程、“再就业”工程、“希望”工程、“211”工程、“形象”工程、“爱心”工程、“幸福”工程等。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中国语文》1952-2011年目录资料

2002年1期优选论与汉语主语的确认潘海华梁昊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杉村博文“由于”句的语义偏向屈哨兵浅论科技语体中的“似乎VP”句宗守云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吴福祥“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杨永龙“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张云秋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裘锡圭“一头拾来”的“拾”本字为“射”考史秀菊秦汉简帛补释陈伟武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沙加尔徐世璇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乔全生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曹先擢·简讯·中国语言学会在扬州举行第十一届年会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南省语言学会召开第八届年会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纪念专刊征稿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将于2002年10月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评奖委员会2002年度评奖工作即将开始《蒋礼鸿集》出版座谈会在杭州举行胡裕树教授逝世王辅世教授逝世中国语文2001年(总第280-285期)篇目索引2002年2期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袁毓林儿童语言中方位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孔令达王祥荣动词重叠式VV与V一V的语用差别徐连祥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赵长才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梁冬青汉语牵涉介词试论钟兆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山东方言分区钱曾怡蔡凤书汉语方言特殊语法现象小札赵日新/梁金荣/孟庆泰关于“蝴蝶”的讨论沈怀兴/严修鸿“窈窕”考刘毓庆也说“贰”字华珍汉语同义语素编码的参数和规则王东海汉语拼音运动的回顾兼及通用拼音问题王理嘉语文规范文献的自身规范魏钢强《现代汉语词典》审订委员会200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侧记寸木·书评·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王云路方一新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在徐州举行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在厦门举行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发布会暨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第九届评奖工作圆满结束语序类型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在四川大学召开简讯四则投稿重要提示2002年3期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曹剑芬信息传达的性质与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罗仁地潘露莉论“反复”李宇明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邓思颖从宋代邵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邵武方言的特点及其归属刘晓南北京话庄组字分化现象试析高晓虹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儿化现象李焱说“韵”和“韵部”杨亦鸣王为民《汉语大词典》一些条目释义续商王锳从汉文佛典俗字看《汉语大字典》的缺漏郑贤章《汉语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李茂康《现代汉语词典》中同形多字词目分析王楠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周国光从词头“不、布”谈起——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比较札记张双庆张惠英“们”的定指意义童盛强黄冈方言的后加成分“和你”刘晓然“赔”字究竟始用于何时?谭耀炬《训世评话》中的授与动词“给”张美兰“夷陵”与“彝陵”郑铁生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王均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03年6月在北京举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即将举办讣告二则2002年4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江蓝生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潘悟云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王宁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陆俭明数目短语李艳惠陆丙甫“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邢福义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方梅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蔡维天优选论和天津话的连读变调及轻声王嘉龄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戴庆厦傅爱兰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长沙举行第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第一届韩国中语中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延世大学举行第四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2002年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专家咨询会在京召开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即将举行《南开语言学刊》即将创刊2002年5期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沈家煊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徐烈炯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刘丹青《苏州同音常用字彙》之文白异读丁邦新十九世纪的福州音系陈泽平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曹志耘早期吴语支脂之韵和鱼韵的历史层次秋谷裕幸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赵金铭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祖生利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中国语文》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在南昌召开《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立项课题简讯三则2002年6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董秀芳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周清海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冯胜利普通话对话中韵律特征的声学表现李爱军“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上)鲁国尧北京音系里文白异读的新旧层次陈重瑜“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董琨先秦指称理论研究周建设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二届优秀期刊奖揭晓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上海召开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晋语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市举行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IACL-12)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JSCL-2)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提要丁邦新、郑锦全教授应邀为山西大学作学术讲演林杏光教授逝世2003年1期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袁毓林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史金生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傅爱平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吴福祥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马贝加《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姚振武也谈《儒林外史》语言中的“异质”遇笑容据出土文献评论两部辞书释义得失三则唐钰明“刀头梦”≠“三刀梦”白维国袁津琥对《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两点意见》的意见苏培成词语杂谈四则唐发铙·简讯·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研讨会在泉州市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在开封召开第35届汉藏语暨语言学国际会议在美国召开纪念赵元任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江苏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常州举行第四届吴玉章奖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组评选结束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座谈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广州话正音字典》出版座谈会在穗举行第二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著名语言学家刘坚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2年(总第286-291期)篇目索引2003年2期唐宋“煞”字考袁宾见母的上古音值曾晓渝论“做”字的音李蓝《圆音正考》与《音韵逢源》所记尖团音分合之比较研究杨亦鸣王为民“颜之推迷题”及其半解(下)鲁国尧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周荐论格式义对“V双+N双”定中结构的制约李晋霞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王晓梅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邢向东常用词“隅”“角”历时更替考牛太清“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梁银峰《洛阳伽蓝记》札记三则化振红·书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读后詹人凤·悼念李荣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逝世李荣先生追思会纪要·简讯·中国社会科学院句法语义学科工作研讨会纪要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第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第三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格罗斯教授追思会在巴黎举行王力语言学奖金第十届评奖工作即将开始2003年全国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将在复旦大学举办简讯一则2003年3期复句三域“行、知、言”沈家煊说“生、死”与“前”的组合邢福义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储泽祥谢晓明“宁可”的语用分析及其他王灿龙普通话“V完”式初探关玲合音式疑问代词“咋”与“啥”的一些问题冯春田古汉语句法变换研究中的语义问题袁本良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杨逢彬名量词“人”示例范崇高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邓晓华王士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所反映的轻声及其他声调现象张树铮广州话“听日”的语源甘于恩湖北浠水方言中的叠合式正反问郭攀山东郓城方言的一种方位词重叠吴永焕《五十二病方》词语拾零孟蓬生说《贞观政要》中的“物”魏达纯“银行”探源何帆《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李子君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二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简介简讯二则会议消息四则来函照登2003年4期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陶红印“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字的功能扩展木村英树动词的控制度和谓宾的名物化之间的共变关系王冬梅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汪维辉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时兵中古汉语里否定词前的“了”字康振栋韩、日汉字探源二题张涌泉福州话“毒”的本字冯爱珍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分析徐蓉陕北绥德话“的”的一种用法黑维强中华书局《世说新语译注》读后蒋宗许《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商榷金国泰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刘子瑜释“少列”赵望秦“疆场”一词首见于辽代彭玉兰·简讯·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主办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韵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议延期消息四则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征集图片、文稿资料第四届研究生语言学学术会议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91—1995)出版李格非教授逝世2003年5期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陆俭明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张谊生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卢建兰州话的“V+给”句——兼及甘宁青新方言的相关句式王森王毅是无动把字句还是一种行事句蒋平能进入“被/把”字句的光杆动词刘承峰《董西厢》清入作上、次入作去证黎新第从方言比较再探粤语浊上字演化的模式刘镇发从非音节性词尾看入声韵尾[?]的脱落周磊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赵日新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贾齐华量词义语义源流三则董为光量词加词尾不晚于唐代王启涛《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词语训释吉仕梅《成语源流大辞典》序季羡林“小姐”考刘毓庆说“讀賣”及其他吴悦文字假借不是词义引申王世华·简讯·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4年6月在北京举行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贵阳市举行第三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年卷)编辑工作启动关于提倡“基础华文”的建议会议消息三则书讯一则2003年6期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石定栩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汪国胜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薛宏武“不听”之“不允许”义的产生年代及成因方一新“不听”作“不允许”解的年代考证补陈秀兰明代歌曲释词三例曾昭聪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迟乃鹏王梵志诗“脆风坏”讨论二则曾良叶爱国《马氏文通》的一处标点错误邵霭吉客家方言“鱼虞”之别和“支”与“脂之”之别谢留文“吐蕃”音辨谢仁友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苏新春原形借词——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新发展俞品祝吉芳“SARS”与“非典”——关于术语定名问题的探讨柯平吴志杰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顾金元也谈竖钩的笔形归类魏钢强·简讯·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比利时根特市举行西洋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语文2003年(总第292-297期)篇目索引2004年1期2004年2期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蔡维天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储泽祥“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李晋霞刘云语义感与语法感的关系王培光原始闽语中的清弱化声母和相关的“第九调”王福堂蒋藏本《唐韵》异常音切考察徐朝东说“否”周生亚“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徐时仪关于《训世评话》的授予动词“给”兼及版本问题陈莉《红楼梦》中的“动+将+补”结构张燕来副词“白”的始见书证邱冰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周掌胜《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牛太清词语考释五篇范崇峰郭芹纳魏耕原魏景波杨会永刘瑞明竖钩归折的主要理由苏培成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届评奖揭晓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简讯二则2004年3期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袁毓林论元结构与句式变换詹卫东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吴福祥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钱乃荣聊斋俚曲里的假设助词“着”及相关问题冯春田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荣晶丁崇明“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洪波董正存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乔全生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王军虎《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李无未“语言文字规范与辞书编纂”学术座谈会简记石典《现代汉语词典》对异体字的处理魏励语言声调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简讯4则2004年4期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邓思颖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兼复刘乃仲先生徐杰比喻相异点的句法实现——谈“大”、“小”修饰名词性喻体的一种功能陈青松介词“于”在甲骨文和汉藏语里的起源梅祖麟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梁银峰论汉语史上的“副词并用”杨荣祥也谈“已经”的初见时代张艳中古译经处置式补例朱冠明“走作”补义卢烈红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王洪君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符其武李如龙江西安福话指人量词“只”的特殊用法邹韶华“歙”字音读考陈广忠古文字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桂光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苏培成中宣部召开“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座谈会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法语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200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评选揭晓大型纪念画册《吕叔湘》即将出版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2004年5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江蓝生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李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陆俭明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邢福义说“VP”之前与“没(有)VP之前”王灿龙汉语元音的高顶出位朱晓农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陈泽平吕叔湘先生与中国的语言规划陈章太吕叔湘先生语言学小品文赏读——附《烧麦》小文纪念先生百年诞辰游顺钊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吕叔湘先生100周年诞辰暨《现代汉语词典》发行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第十二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国“国际音标增补符号”提案在ISO获通过汉字书写系统改进国际研讨会在南昌举行邢公畹教授逝世2004年6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沈家煊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陈平黏合式名词短语结构关系的考察和分析傅爱平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施春宏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跟精见组的关系钱曾怡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张光宇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晁继周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杨润陆深切感念吕叔湘先生郑张尚芳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2004年)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法律与语言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语言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俄罗斯第十二届中国语言学国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女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陈建民教授逝世方经民教授逝世2005年1期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刘丹青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张国宪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高增霞试论“人”的量词属性王绍新从东汉以前的文献看“者”介入定中之间的过程俞理明论“A里AB”重叠形式的历史来源石锓关于“X得很”中“很”的性质聂志平方以智《切韵声原》与桐城方音孙宜志徽语中的长元音赵日新关于汉语成语释义和引证的规范问题——读《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张茂华孙良明全国语言学暑期讲习班协调小组定出长期发展计划2005年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开始招生第七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简帛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第十一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福州举行第四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修辞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渤海大学召开“桂北平话及周边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首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召开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泰安召开第五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日本中国语学会第五十四届全国大会在京都大学举行著名出版家陈原先生逝世中国语文2004年(总第298—303期)篇目索引2005年2期“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袁毓林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陈立民句类与词语同现关系刍议陈一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刘永耕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李宗江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刘利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罗自群广东四邑方言的“减”字句甘于恩吴芳“动宾短语+开/起”西北方言补例莫超史部新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鲁国尧《韵会》赀字母韵考论刘晓南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丁治民《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邵文利杜丽荣智公、忍公和等韵门法的创立聂鸿音《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王彦坤“麋鹿为菹”的“菹”不是肉酱金元中也说《儒林外史》中的“俺”张能甫商务印书馆2004年度语言学出版基金评选揭晓商务印书馆设立中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奖学金庆贺周有光先生百龄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字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在桂林举行首届中国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第二届语言学科建设高级专家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第六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谈谈教学词典学

谈谈教学词典学
学及 词典 部 ( 名 普 希 金语 言学 院教 学词 典 学 部 ) 现 在 16 9 6年才正 式成 立 。 ( p cH O1 9 :3 8 这 可 以 Ma ye K 9 6 0 )
题 做 出解答 , 而且 所有 我们 所 知道 的有关 教 学词 典 学
的著作 也都 回避 了这 个 问题 。
21 0 0年 2 月 第 2 9卷 第 1期
中国俄语教学
PYCC KHI 3 I B KITAE ; f b K / Il I
 ̄ e p m ,2 0 . Ba 01 r
T 2 .9
№ 1
谈 谈 教 学 词 典 学
黑 大学 语言文 研究中 张春 新 龙江 俄语 学 心
提要 : 教学词典学是词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在教学词典学的定义和研究 内容 , 教学词 典学的特殊性 以及 教
5 5
21 0 0篮
中国俄 语 教 学
第 j期
的改变 , 提出 了教 学词典学更 为 宽泛 的定 义 :教 学 词 “
1 .教 学词 典学 的定 义和研 究 内容
义为 以较少 的 词形 包 含 较 多 教 学 针 对性 的 词 典 学 。 ” 这个 定义提 出之 后 , 到 了广泛 的认 可 。但 是 , p 得 Mo- KB  ̄ O I H认为 , C 这个 定义 之 中存在着 一个最 开始 并不 显
教学 词典 学 是 一 般 词 典 学 最 年 轻 的分 支 学 科 之
பைடு நூலகம்
初 级 阶段学 习编 纂 的词表 ) 以及 用 来解 决 难 于 掌握 的 词 的词 汇教 学 参 考 书 或 者 教科 书 的词 汇 表 是 否 属 于
教 学词 典学 的 范 围 呢?不 仅 这 个 定 义 不 能 就 这 一 问

当代汉语中新的_名1+名2_形式--名词陈述化的一种新形式

当代汉语中新的_名1+名2_形式--名词陈述化的一种新形式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当代汉语中新的"名1+名2"形式--名词陈述化的一种新形式作者:刁晏斌, DIAO Yan-bin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刊名:
语言与翻译(汉文)
英文刊名:LANGUAGE AND TRANSLATION(CHINESE)
年,卷(期):2005(4)
被引用次数:3次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1998
2.邹韶华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 1990(02)
3.沈家煊"有界"与"无界" 1995(05)
4.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 2001
5.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期刊论文]-中国语文 2001(03)
6.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 1998(05)
7.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 1996(04)
8.刁晏斌新时期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语言文字应用 2003(02)
1.孙艳"名词1+名词2"形式研究[期刊论文]-语文学刊 2009(17)
2.刘正光.曹志希指称意义与句法变化[期刊论文]-外国语 2007(2)
3.姜红解读"数字"系列流行语[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本文链接:/Periodical_yyyfy200504006.aspx。

北京语言大学22春“汉语国际教育”《汉语修辞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4

北京语言大学22春“汉语国际教育”《汉语修辞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4

北京语言大学22春“汉语国际教育”《汉语修辞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反复的基本类型包括:连续反复和()。

A.间隔反复B.对比反复C.排比反复D.对偶反复参考答案:A2.对偶可以说是汉民族钟爱成双作对文化心理在言语行为上的反映。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张雪涛认为辞格设立结构上具有()。

A.模式性B.能产性C.超越性D.特定性参考答案:A4.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

A.婉曲B.回环C.排比D.通感参考答案:A5.运用排比,无论是多项全举,还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6.反问也是明知故问。

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7.张雪涛认为辞格设立方法上具有()。

A.模式性B.能产性C.超越性D.特定性参考答案:D8.唐钺的《修辞格》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修辞格”专著。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9.“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

()A.正确参考答案:A10.文学语言是一种()的语言。

作家笔下描绘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真切的、充分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A.情境性B.情景性C.语言性D.话语性参考答案:A11.“白毛男”属于()。

A.音仿B.词仿C.义仿D.字仿参考答案:C12.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式叫()。

A.排比B.连珠C.通感D.双关参考答案:D13.对偶有宽严之分,工对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实虚各自相对,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而宽对只要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了。

术语多元化、通俗化的限度与词典编纂的对策——以“法人”英译名为例

术语多元化、通俗化的限度与词典编纂的对策——以“法人”英译名为例

d cin r , e e a it n r n p ca ito a . elt ro a h p i fter lto s i si h itTh rtra it a y g n rldc i a a d s e i l cin r Th at fe c aro eain h p ste gs. ec i i o o y d y e h e

术 语标 准化 ・
2 1 年第4 0 1 期
术语 多元化 、通俗化 的限度与词典编纂 的对策
以 “ 人 " 英 译 名 为 例 法
何 瑞 清
( 广东海洋 大学外语 学院 ,广东 湛 江 5 4 8 2 0 8)

要 :术语 的多元化 、 通俗化是有限度的, 底线就是不可以违 反术语的单义睦。 这需要词典编纂者甄别。 词典如
mo o e y o e ms n s m ftr ,wh c h u d b i e e tae y d ci n r o le s I sa dci n r ’ e p n i ii o tl ih s o l e df r n itd b i t ay c mp ir . ti it a Sr s o sb l y t el f o o y t
Li ia i n t n Co t r e s e fDi to r m pia i n g i t m t to o a d un e m a ur so c i na y Co l to a a ns
Pl r l m nd P0 l rz tO fTe m s u a i a pu a i a i n o r s
众化词 条 去改写术 语 的现象 。
有学者对术语变异进 行研究 , 对术语变体持宽

试谈语言中的非语法现象

试谈语言中的非语法现象

作者: 赵立刚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讷河市广播电视大学!161300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80-81页
主题词: 非语法;语言现象;语法规范;汉语语法;语法形式;现代汉语;反义词;语法结构;语法表达;语法规则
摘要: 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语法,就像思维不能离开逻辑一样。

在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中,只有语法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极为缓慢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语言的最重要的法则。

一般地,人们都承认语法规范对于语言应用有着绝对的指导意义。

一个语法法则若是失去了概括性,就不再成为一条法则;一个语法的发展变化如果不再缓慢,即失去了它的稳固性,那就势必会造成一种语言的混乱,从而影响人们的交际。

然而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语法不可解释的语言现象很多,其中有些甚至可以说是与语法背道而驰。

我们暂且就叫它非语法现象吧。

比如“胜败”,这是一对反义词,“日本大胜”,“日本大败”正是因它们的存在而构成反义语。

但在“中国大胜日本”、。

陈望道的术语学思想

陈望道的术语学思想

Chen Wangdao's Attitudes to Terminology
作者: 张春泉[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当代修辞学
页码: 4-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陈望道;术语学思想;变动性;国际性;术语解释
摘要:陈望道十分重视术语运用,并采用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术语研究.陈望道的术语学思想相伴相生于其学术活动全过程,散见于论文、信函(公开信)、专著等,贯穿于陈望道先生所从事的所有研究领域.陈望道指出,术语具有变动性、国际性和语义精确性,术语自身须语义精确分明.术语的生成或建构须纯粹、标准.就外来词的翻译而言,能用意译的就尽量意译.陈望道还指出,术语解释要符合逻辑,包括术语解释在内的术语运用应遵循"讲求正确""追溯历史""崇尚普通""打通隔碍"等原则.陈望道的术语学思想有其逻辑学、语汇学、修辞学等方面的学术理据,亦有编纂《文学小辞典》《辞海》(未定稿)等实践动因;同时,术语学思想又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学术发展.。

特殊词法现象特殊句法现象本文的表达方式

特殊词法现象特殊句法现象本文的表达方式

特殊词法现象与特殊句法现象在语言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反映了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本文中,将结合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探讨特殊词法现象与特殊句法现象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一、特殊词法现象的表现形式在汉语中,特殊词法现象表现为词的构词方式的变化。

词的派生、复合、转化等方式都属于特殊词法现象的范畴。

其中,派生是指通过在词根或词干上加上前缀、后缀、或者进行词素添加等方式来产生新词的现象。

复合则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词根的组合形成新的词语,这种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

而词的转化则是指词的词性发生变化,例如动词转化为名词,名词转化为动词等。

二、特殊句法现象的表现形式特殊句法现象包括倒装、省略、借代等句法结构的变化。

倒装是指语序发生倒置,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和部分倒装。

省略则是指在句子中省略一些成分而不影响语法结构和意义的现象,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借代则是指通过一些代词或其他词语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增加语言的表达层次。

三、特殊词法现象与特殊句法现象的影响特殊词法现象和特殊句法现象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表达力和灵活性。

通过派生、复合等方式,可以产生大量新的词语,丰富了语言的词汇资源。

而倒装、省略等句法结构的变化则使句子更加生动、抑扬顿挫,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特殊词法现象与特殊句法现象的使用技巧在汉语的表达中,特殊词法现象和特殊句法现象的使用需要注意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在使用特殊词法现象时,需要结合词语的语义和语境,确保新词语的产生合乎语言的习惯和规范。

而在使用特殊句法现象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平衡和自然流畅,避免过度夸张或生硬僵化。

总结:特殊词法现象与特殊句法现象是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它们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力。

在汉语的表达中,我们需要善于运用这些现象,但也需要注意其合理性和适用性,以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优美性。

特殊词法现象与特殊句法现象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不仅展示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在汉语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7115580_术语的认知整合

27115580_术语的认知整合

术语的认知整合彭㊀懿㊀张雪莹㊀肖晨星(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㊀410081)摘㊀要:在术语的知识导向型研究中,学者围绕不同专业领域的术语知识表征先后推出系列概念模型㊂然而,此类研究并未明确兼顾术语的已有定义和实际使用语境,也未充分探索概念框架以外与术语相关的认知结构与建构㊂新近提出的认知整合模型是对这两点不足的尝试补充,在框架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改良了事件域认知模型,引入了概念隐喻㊁概念转喻㊁概念整合认知机制,兼顾术语的已有专业释义和实际使用语境进行研究㊂将其应用于探析中国绿茶定名,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充实术语的知识表征与建构,有助于术语的理解与使用㊂关键词:术语;认知整合模型;知识表征与建构;绿茶定名中图分类号:H083;C0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 :10.12339/j.issn.1673-8578.2022.03.003Terminology from the Cognitiv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PENG Yi,ZHANG Xueying,XIAO ChenxingAbstract :In the knowledge-driven study of terminology,scholars have successive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eptual models with re-gard to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f terminology in different specialized fields.However,these studies have not explicitl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existing definitions and actual usage contexts of terms,nor have they fully explored the cognitive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s related to terms beyo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The newly proposed Cognitive Integrated Model (CIM),which is built upon the basis of Frame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is an attempt to supplement such two weaknesses.CIM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existing professional definitions and actual usage contexts in which the terms are applied,examining not only the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but also conceptual metaphors,metonymies and blending.The use of CIM in analyzing Chinese green tea names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enrich th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erms.Keywords :terminology;the Cognitive Integrated Model (CIM);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green tea naming收稿日期:2022-01-23㊀㊀修回日期:2022-02-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术语知识视域下的中美生态环境话语对比研究 (21BYY089);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能源新闻话语的认知研究 (20YBA168)阶段性成果引言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对术语价值的认识加深,术语研究的内容和路径日益充实和精进㊂从术语研究的内容而言,术语与概念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备受术语学界关注,相关研究往往聚焦于术语词汇(如L Homme [1])㊁概念知识(如Faber [2])两个方向㊂但鉴于语言和知识的复杂性,词汇导向型与知识导向型的术语学研究,均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㊂本研究侧重探究术语的知识表征与建构㊂我们发现在这类研究中,学者们围绕不同专业领域的术语知识表征推出诸如海岸工程事件模型[3]和大气环境事件模型[4]等系列概念模型㊂从术语研究的路径来看,这些研究均属于广义范围的认知术语学,包括:Temmerman 的社会认知术语研究[5],她指出术语是一种理解单元,大多数术语属于原型范畴,能在理想认知模型中得以理解;Faber [6]㊁Ga-monal 和Torrent [7]㊁Costa 等[8]㊁Faber 和León-Araúz [9]以框架语义学为基础开展的系列术语研究;Peng 基于框架语义学和改良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对简单术语的认知探讨等[4]㊂然而,这些知识导向型的术语研究至少仍存在两点不足:(1)没有明确兼顾术语的专业释义和实际使用语境的术语概念知识与认知建构;(2)除基本的概念框架或认知模型之外,没有充分探索与术语相关联的其他认知结构如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认知建构如概念整合㊂Peng 等提出了术语知识表征的认知整合模型(Cognitive Integrated Model,CIM)[10],整体看来,是尝试对认知术语学研究以上两点不足的补充㊂本文首先在现有CIM 基础上补充了相关在线整合变体,提出了一个更丰富的认知整合模型㊂之后应用该认知整合模型探讨中国绿茶名,揭示中国绿茶名相关的知识结构与建构,以期在印证认知整合模型解释力的同时,提供更充实的术语概念知识与认知建构㊂1㊀认知整合模型Peng 等基于框架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提出CIM(如图1),兼顾术语的离线与在线知识结构与图1㊀术语知识表征的认知整合模型[10]建构[10]㊂将术语知识分为离线知识(offline knowl-edge)和在线知识(online knowledge);前者来源于术语的已有释义,可储存于术语使用者的长期记忆中;后者在术语应用的实际语境被激活,与术语使用者的工作记忆相关联㊂这些离线与在线知识主要涉及三类认知结构即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ECM)㊁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CM 1)和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CM 2),用于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CB)㊂㊀㊀由于该理论侧重术语的离线知识结构与建构部分,仅列出了主要的离线整合模型变体,并未对术语的在线知识结构与建构做详细分析,也未列出相应的在线整合变体㊂基于此,本文将相关的在线整合变体进行补充,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表征术语知识的认知整合模型图(图2),简称认知整合模型㊂图2㊀认知整合模型1.1㊀ECM 1和ECM 2ECM 1和ECM 2分别是CIM 的离线和在线知识结构㊂这两个知识结构的提出基于王寅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如图3)[11]:人们以 事件域(event-domain) 为单位,体验和认识世界;事件(EVENT)是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的三层结构,两个图3㊀事件域认知模型[11]核心要素是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也是第一层级;第二层级是具体的子行为(A 1,A 2,...A n )和子事体(B 1,B 2,...B n );第三层级是具体子行为的显著特征(D 1,D 2,...D n )和具体子事体的分类信息(C 1,C 2,...C n );事件的边界由虚线标明,因为一个事件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事件发生联系[11]㊂ECM 涉及动态和静态的行为与事体,能够有层次地解释概念结构和不同层级语言的认知机制,包括语义㊁句法和言语行为等㊂然而,事件,尤其是复杂事件,往往涵盖各种行为和事体,仅凭ECM 目前的结构难以阐明行为㊁事体以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Peng 等基于框架语义学将其调整为ECM +(如图4)㊂图4㊀ECM +的基本模型[10]如图4所示,ECM +引入了框架语义角色的典型元素 施事者(AGENT)㊁过程(PROCESS)㊁受事者(PATIENT)和结果(RESULT),将事件视为一个动态模型,施事影响受事并产生结果㊂ECM +中的事件由三个层次构成㊂第一层的主要成员为AGENT㊁PROCESS㊁PATIENT 和RESULT;前三个语义角色出现频率更高,比结果更具有原型性,这些差异由虚线箭头标明㊂当然,在术语的实际运用中也可能会出现其他概念角色,如THEME 和GOAL,具体分析时可依据ECM +的基本模型做相关角色替换㊂第二层由第一层各概念的特定成员组成㊂第三层包含第二层概念的进一步特征信息㊂术语知识离线部分和在线部分中的ECM +分别被标记为ECM 1和ECM 2,并且可能与其他相应的离线与在线认知结构进行整合[10]㊂1.2㊀CM 1和CM 2由图2可知,术语知识离线部分的概念隐喻和转喻分别记作CM 1和CM 2,而相应在线部分的概念隐喻和转喻各记为CM 1 和CM 2 ㊂Lakoff 和Johnson 首先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以人类经验为基础,将某一概念域投映到另一概念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12]㊂此后,概念隐喻研究开始兴盛,大批学者陆续跻身该领域的探索,如Lakoff [13]㊁Sweetser [14]㊁Gibbs 和Steen [15]㊁Ev-ans 和Green [16]㊁Kövecses [17]㊂正如CIM 的离线和在线概念结构一样,Kövecses 的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也将概念隐喻分为离线和在线两类,在线隐喻相对离线隐喻而言更加具体[18]㊂关于概念转喻,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概念转喻发生在同一认知域㊂如Lakoff 和Turner 指出转喻是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源域代表目标域;转喻主要用于指称[19]㊂Croft 认为转喻具有领域突出的特点[20]㊂Mendoza 提出转喻与同一域内的单一对应映射有关[21]㊂Barcelona 关于概念转喻的观点值得赞同,即概念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或ICM 范围内出现的概念映射,同一ICM 中的源元素为其目标元素提供心理通路[22]㊂同时,概念转喻如概念隐喻一样可分为离线和在线两种㊂出于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在线转喻涉及的源元素通常较离线转喻的源元素笼统一些㊂1.3㊀CB 1和CB 2如图2所示,术语知识离线和在线部分中的概念整合机制分别记作CB 1和CB 2㊂Geeraerts 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的完善与扩展[23]㊂关于概念整合,Fauconnier 和Turner [24-25]指出:特定的意义构建过程具有特定的输入表征;在此过程中,推理㊁情感和事件整合并不存在于任何输入中,它们由合成空间动态构建而成㊂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如图5)包含4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I㊁输入空间II㊁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其核心过程是概念整合㊂类属空间的元素可追溯到两个输入空间中成对的对应元素,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结构被依次映射到输入空间内;该结构同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经过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形成包含新信息的层创结构㊂概念整合网络主要分为四类:简单型网络㊁镜像型网络㊁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㊂简单型网络中,输入空间I 的抽象㊁空白框架中的全部元素被投射到缺乏框架的输入空间II㊂镜像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元素不同但一一对应,通过组合㊁完善和扩展产生层创结构㊂单域型网络具有两个不同框架的输入空间,但仅其中一个空间的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㊂双域型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框架,并且均有部分元素被投射到合成空间[24-25]㊂1.4㊀CIM 的变体根据术语离线和/或在线的具体情况,CIM可以图5㊀概念整合网络[24]衍生出多种变体㊂Peng 等探讨了CIM 的五种变体[10],本文将基于图2,以三项绿茶名为例,讨论另外三种CIM 的变体,即ECM 1+CM 2+CB 1+ECM 2+CM 1 +CM 2 +CB 2㊁ECM 1+CM 1+CM 2+CB 1+ECM 2+CM 1 +CM 2 +CB 2和ECM 1+CM 2+CB 1+ECM 2+CM 2 ㊂这三类变体的图示依次如图6㊁图7和图8所示㊂这些图示中的术语知识在线部分的ECM +标作ECM 2,其下一层的元素记为A [1]㊁P [1]㊁B [1]㊁R [1]等,其第三层各元素标为I [1]㊁D [1]㊁C [1]㊁F [1]等㊂图6㊀ECM 1+CM 2+CB 1+ECM 2+CM 1 +CM 2 +CB 2模型图7㊀ECM1+CM1+CM2+CB1+ECM2+CM1 +CM2 +CB2模型图8㊀ECM1+CM2+CB1+ECM2+CM2 模型㊀㊀以上图示均表明术语的知识结构和建构往往涉及ECM1㊁ECM2㊁CM1㊁CM2㊁CB1和CB2等㊂其中,CM1的出现意味着某术语不仅与它所属事件域的成员相关,而且与另一事件域的成员相关㊂由于CM1中的映射是单向的,因此使用单向箭头来指示映射方向㊂CM2关乎同一认知域内两个有时能够相互替代的元素,所以使用双箭头来连接CM2的这两个元素㊂ECM1和ECM2分别为相关的CB1和CB2提供一定概念背景和层次关系㊂CB1和CB2展现术语基于已有释义或实际普通语境的相关意义构建过程㊂在实际语境内的在线建构中,涉及在线转喻的情况往往较多㊂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其转喻源元素较其释义粗略,但是所指代的目标元素都很明确,在茶事件域中即指代某种茶㊂我们用ә泛指在线转喻的大体下层级元素,一般是茶的某类信息或特征㊂已有释义相关的在线建构中,与ә位置对应的元素则可具体呈现㊂术语的离线知识是其在线部分的基础,在线部分则能回溯和/或更新离线部分㊂2㊀中国绿茶名的认知整合分析本文以典型的中国绿茶名 径山茶 平水珠茶 屯绿 为例,运用认知整合模型的上述三种变体,结合这些绿茶名的权威释义和源于报纸的例句,解析与绿茶名相关联的认知结构与建构㊂以上三个绿茶名均被收录于‘中国茶经“[26-27]‘中国茶叶大辞典“[28]‘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29]‘绿茶名品图鉴“[30]这些茶学专著,以及百度百科㊁360百科㊁茶艺网和第一茶网等网络资源中,具备权威的绿茶名释义和真实使用语境㊂根据‘中国茶经“[27]167, 径山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一带 ㊂由此释义可知 径山茶 中的 径山 表示该茶的产地,并推知 径山茶 的离线知识结构和建构㊂在径山茶事件域中, 茶工 和 芽叶 等位于第二层级;产地 径山 作为茶的分类信息位于第三层级;施事即茶工,过程是摊放㊁整理㊁揉捻等行为,受事是芽叶,结果为茶叶㊂ 径山茶 语境之外的意义建构主要基于概念转喻和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㊂其中,离线转喻源元素即具体产地 径山 指代其目标元素 径山茶 ㊂在该概念整合网络中,所有的心理空间共享输入空间 茶树 的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基于此框架的共同元素投射入合成空间,形成的层创结构为 径山茶是生长在径山香气清馥的茶叶 ㊂此外,结合例1,将揭示 径山茶 的在线知识结构与建构㊂例1. 径山茶名气响了,身价高了,我家的楼房也造起来了㊂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4日)例1中, 径山茶 的知识结构因为加入具体的实际语境而发生转变,如施事角色由茶工变为卖家,过程角色由揉捻变为卖,受事角色由芽叶变为茶等㊂该术语实际语境内的在线建构也不同于其离线知识的意义建构,包含在线概念转喻和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涉及 径山茶 和 人 两个事件域㊂在径山茶域中,由于真实语境实际交流的经济㊁高效目的,在线转喻源元素笼统涉及其产地(不会细究具体地点细节),指代其目标源元素 径山茶 或 大概的某类茶 ㊂同时, 人 域的分类信息 名气 身价 映射到 径山茶 域,对应该茶的 影响力 价格 ㊂在 径山茶 和 人 两个输入空间中,各自将对应元素投射进类属空间,而这两个组织框架经过融合和调整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了层创结构 正如人的地位受名声影响,径山茶的价格也会随其知名度的改变而改变 ㊂图9展示了 径山茶 的认知整合模型包括其离线和在线知识结构与意义建构㊂根据‘中国茶经“[26]384, 珠茶,亦称圆茶,原产浙江省平水茶区㊂平水是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一个集镇,过去毛茶均集中在平水加工,所以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叫作 平水珠茶 珠茶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宛如珍珠㊂ 该释义表明 平水 是 平水珠茶 的加工集散地, 圆紧 是其外形特征㊂由此可推出 平水珠茶 的离线认知结构和建构㊂在 平水珠茶 事件域中:第二层级的施事和受事分别为茶工和芽叶,过程包括加工㊁集散等,结果是茶叶㊂第三层级包括平水珠茶的分类性信息 平水 与形状特征 圆紧 ㊂ 平水珠茶 的离线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概念隐喻㊁概念转喻和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茶的整体形状与珍珠的形状相似,因而可用珍珠事件域中的源要素 珍珠 来理解 平水珠茶 事件域中的图9㊀ 径山茶 的认知整合模型目标要素 茶 ,其理解建立在 茶的形状是珍珠的形状 这个具体的形状隐喻之上㊂ 平水珠茶 的产地 平水 和形状 圆紧 指代此茶,运用了 部分代整体 的概念转喻㊂在双域型概念整合网络中,输入空间I 茶叶 和输入空间II 珍珠 投射到类属空间的共享元素为 形状㊁来源㊁价值 ㊂两个空间均有部分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 茶树的加工地+珍珠的价值㊁形状 构成了层创结构 平水珠茶是在平水加工的㊁如珍珠一样外形浑圆㊁颗粒状的名贵茶品 ㊂另外,结合例2,我们将揭示 平水珠茶 的在线知识结构与建构㊂例2.鲁迅一看之下,惊喜不已,说道: 我跟这茶(平水珠茶)确乎久违了! (‘绍兴日报“2019年11月8日)例2中, 平水珠茶 的知识结构在真实的使用语境中有所变化,如施事角色由茶工变为鲁迅(我),过程由种植㊁采摘㊁集散㊁加工变为久违㊂同样, 平水珠茶 的普通语境内的在线构建也发生了变化,涉及在线转喻和隐喻,以及双域型整合网络㊂在线转喻中的源要素为大体的加工集散地和形状㊂在线隐喻包含 平水珠茶 和 人 两个域,其中源域 人 的下层级元素 分离 相聚 映射到目标域 平水珠茶 ,对应该茶的 间隔 喝茶 ㊂两个输入空间 鲁迅饮平水珠茶 和 鲁迅交友 的共享元素为 重复做某事 ,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提取部分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了层创结构 鲁迅久未饮平水珠茶,再次饮此茶如见旧友 ㊂图10展示了 平水珠茶 的认知整合模型包括其离线和在线知识结构与意义建构㊂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28]230,屯绿是 产于安徽黄山市休宁㊁歙县㊁黟县㊁祁门东乡和屯溪区的长条形炒青绿茶 历史上与本区相邻的江西婺源等地生产的炒青多集中于屯溪加工销售 ㊂基于该专业释义,我们可知 屯溪 是 屯绿 的加工地,也可推断出此绿茶的普通语境外认知结构和建构㊂在屯绿事件域中, 茶工 生产 加工 等位于第二层级;绿茶加工地 屯溪 和具体特征 绿色 等为第三层级㊂ 屯溪 普通语境外的在线建构基于概念转喻和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㊂屯绿的加工地和颜色特征被用于代指屯绿茶本身,此过程即体现图10㊀ 平水珠茶 的认知整合模型了转喻思维㊂在该概念整合网络中,心理空间均共享输入空间 茶叶 的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基于此框架的共同元素投射入合成空间,形成的层创结构为 屯绿是在屯溪一带所产炒青绿茶的总称 ㊂结合例3,我们将揭示 屯绿 的在线知识结构㊂例3.章荣剑说,省内外各种假冒和劣质的 屯绿 充斥市场,以低价销售 (‘黄山晨刊“2017年7月7日)例3中, 屯绿 的语境为市场交易, 屯绿 的知识结构与离线时的不同,施事角色由茶工变为卖家,过程角色由生产㊁加工㊁销售变为卖,受事角色由芽叶变为茶㊂此外,由于术语语境内意义构建受制于语用交际目的,以经济㊁高效的交流为主,在线认知机制和整合过程虽会无意识牵涉其中,但细致的结构和烦冗的整合过程鲜有涉及或可忽略不计㊂如例3, 屯绿 的实际语境内的在线构建主要是在线概念转喻:茶的大体加工地和颜色或大体信息特征直接指代此茶㊂图11展示了 屯绿 的认知整合模型包括其离线和在线的知识结构以及意义建构㊂图11㊀ 屯绿 的认知整合模型3㊀结语Peng等[10]提出的CIM侧重术语的离线知识结构与建构部分,文章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在线整合变体,组构了更丰富的认知整合模型㊂此外,分别用认知整合模型的三类变体即ECM1+CM2+CB1+ ECM2+CM1 +CM2 +CB2㊁ECM1+CM1+CM2+CB1+ ECM2+CM1 +CM2 +CB2和ECM1+CM2+CB1+ ECM2+CM2 探究了 径山茶 平水珠茶 屯绿 这三个典型中国绿茶名的离线与在线知识结构与建构㊂通过上述理论补足与实例论证,可以看出认知整合模型能较充实地揭示术语相关的知识表征与建构㊂一方面,术语的确立往往伴随相应的专业释义,根据该释义和相关认知机制可推知术语在实际语境之外的主要知识结构和建构㊂另一方面,术语也时常被用于具体的实际语境中进行交流,由该语境和相关认知机制可勾勒出术语在真实语境内的在线知识结构与建构㊂相对于术语的离线(实际语境外的)隐喻㊁转喻和整合,其在线(实际语境内的)隐喻内容更具体,在线转喻涉及的源元素更粗略但目标元素同样明确,相应的在线概念整合更简明㊂参考文献[1]L HOMME M-C.Mainta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e lexicon in terminology:A methodology based on frame semantics[J].Lexicography,2018,4 (1):3-21.[2]FABER P.The dynamics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Simulational reconstruction or the perception-action interface[J].Terminology,2011,17(1):9-29.[3]FABER P,LINARES C M,VEGA EXPÓSITO M.Fram-ing terminology:A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J].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Meta:Translators Journal, 2005,50(4):121-146.[4]PENG Y.The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perspective on terminology:A case study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erms[J].Lexicography,2019,6(1):43-67. [5]TEMMERMAN R.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0.[6]FABER P.A cognitive linguistics view of terminology and specialized languag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12:15.[7]GAMONAL M A,TORRENT T T.The linguistic-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metonymy in the FrameNet Brasil lexi-cal database:A case study[J].LinguíStica,2016,12 (1):82-94.[8]DA COSTA A D,GAMONAL M A,PAIVA V M R L,et al.FrameNet-based modeling of the domains of tourism and s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 travel assis-tant applic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LREC2018).Miyazaki:European Language Resources Association(ELRA).2018:6-12. [9]FABER P,LEÓN-ARAúZ P.Designing terminology re-sources for environmental translation[M]//MENG J C, LAVIOSA S(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587-616.[10]PENG Y,LUO B,XIAO C.Enriching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f terminology:A cognitive integrated perspec-tive[J].Lexicography,2022,9(1):1-35. [11]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1):17-26.[1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3]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4]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5]GIBBS R W,STEEN G.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16]EVANS V,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Edinburg UniversityPress,2006.[17]KÖVECSES Z.Metaphor in media language and cogni-tion:a perspective from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J].Lege Artis,2018,3(1):124-141.[18]KÖVECSES Z.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0. [19]LAKOFF G,TURNER M.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20]CROFT 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4(4):335-370.[21]DE MENDOZA I F J R.The role of mappings and do-mains in understanding metonymy[C]//BARCELONA A(ed.).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22]BARCELONA A.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a cognitive perspective[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23]GEERAERTS D.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24]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25]TURNER pression and representatio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6,15(1):17-27. [26]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27]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28]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9]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30]王广智.绿茶名品图鉴[M].香港:万里机构㊃万里书店,2013.China Terminology /2022㊀Vol.24㊀No.3作者简介:彭懿,女,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研究生导师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学者㊂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㊁术语学和英语教学㊂目前主持1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㊁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与教育厅项目;在Lexicography 和‘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CSSCI 期刊发表论文多篇㊂通信方式:yipeng @.cn㊂㊀㊀张雪莹,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㊁术语学和认知诗学,曾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㊂通信方式:1554252574@qq.com㊂㊀㊀肖晨星,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学,曾在Lexicography 等期刊发表论文㊂通信方式:1260920399@㊂版权说明凡向本刊所投稿件,一经刊用,稿件的复制权㊁发行权㊁信息网络传播权㊁汇编权等权利即转让给本刊㊂本刊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包括印刷版式㊁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㊂如作者不同意转让版权,请于来稿时声明㊂目前本刊已加入的数据库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㊁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㊁龙源期刊网数据库㊁中邮阅读网㊁博看网㊁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㊁EBSCO 学术数据库㊂‘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6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语11秋《社会语言学》思考题

北语11秋《社会语言学》思考题

1、陈建民、陈章太(1988)对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和西方学者对社会语言学的定义的主要差别在哪里?(请参考教材中给出的不同定义自己思考,不要参考教材上给出的总结,因为那个总结并不恰当)2、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的区别是什么?3、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各自有哪些?4、言语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和言语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分别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5、导致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可分成哪几个类别?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是哪类原因?6、语言变异一般在语言的那些层面上发生?举例说明。

7、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各个方言和汉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8、语言变体一般分成哪几个类别?9、为什么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多个语言社团?10、造成语言上的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女国音”是什么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2、教材种提到英语中女性用反意问句和虚拟语气句较男性为多,以示对听话者的恭敬、礼貌与言谈中所具有的正式色彩。

使用不规范的语法句式,男性远多于女性。

女子一般谨慎小心,非常注意语法规则。

而男子则不那么循规蹈矩。

请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举汉语的例子?是不是说汉语的男性和女性的语言上没有明显的语法差别?13、性别歧视在汉语中的表现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4、语言的年龄变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那个几个层面上?请举例说明?15、语言年龄变异的成因主要有哪些?16、行话的来源有哪些?行话的功能有哪些?17、语言相对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两层含义是什么?举出一些支持该假说的例子。

18、黑人英语和白人英语之间的差别是不是天生的?19、什么是克里奥尔英语"(Creole English)?20、常见的语言偏见行为有哪些?语言偏见的实质是什么?21、举例说明语音借用,比如北京话。

22、举例说明汉语中的词汇借用现象。

23、日语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属于哪种借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24、汉语“他、她、它”的分工是怎么产生的?这是语言现象还是文字现象?25、举例说明强势语言在语言接触中对弱势语言的影响(从语言借用的角度思考)。

术语研究的重要拓展r——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述介

术语研究的重要拓展r——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述介

术语研究的重要拓展r——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述

胡霞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3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胡霞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4
【相关文献】
1.术语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J], 袁慧莲;张道俊
2.从实证角度研究术语认知语义的重要著作\r——读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J], 马晓红
3.术语研究的重要拓展——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述介 [J], 胡霞;
4.认知语义:中文科技术语研究的新范畴
——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J], 杨帅;金高辉
5.认知语义:中文科技术语研究的新范畴——张春泉《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J], 杨帅;金高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新词语探究

汉语新词语探究

汉语新词语探究
张松青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应变性,它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从而完善丰富起来.因此,社会生活中很多变化都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新词语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汇,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社会文化内涵.对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应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总页数】3页(P246-248)
【作者】张松青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相关文献】
1.2006年汉语新词语探究
2.汉语新词语中字母词的特点考察r——以2006~2013年《汉语新词语》中的字母词为例
3.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信息探究——基于171条汉语新词语的社会学分析
4.辞书编纂现代化趋势下的新词语词典编纂——评《2007汉语新词语》《2008汉语新词语》
5.汉语新词语初探--以《网络新新词典》和《2006年汉语新词语的选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误现象类型、原因及对策

口误现象类型、原因及对策

口误现象类型、原因及对策
张春超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6
【摘要】口误是英语、汉语等语言里常见的现象,它有多种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八种类型.分析口误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口误的策略,对于语言教学者及口译实践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34-135)
【作者】张春超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9
【相关文献】
1.公务员能力偏差现象的类型、原因及对策探析 [J], 叶剑锋
2.播音员口误的类型、成因与对策 [J], 徐海霞
3.央视主持人口误现象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J], 刘安祺
4.口误现象初探 [J], 韦雯
5.“吃空饷”现象的类型、原因及解决对策 [J], 楚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语用失误分析
张兴芳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2
【摘要】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其中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非语言行为不能与文化分割,所以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非语言语用失误.本文试图从身势语.副语言,客体语以及环境语等方面来探讨非语言语用失误行为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并对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总页数】2页(P141-142)
【作者】张兴芳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分析——基于中职英语教学的视角 [J], 陈建波
2.礼貌原则视阈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分析 [J], 李丽;
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研究 [J], 刘红达
4.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分析 [J], 陈旭
5.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语用失误 [J], 李绪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英语歧义现象分析

英语歧义现象分析郝瑞松【摘要】从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词汇和语法混合型歧义,以及语境歧义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的英语歧义的形成及其存在的形式,从而透视消除歧义所需要的合适条件。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s of English ambiguity concerning phonological ambiguity,lexical ambiguity,grammar ambiguity,the blending of lexical and grammar ambiguity and context ambiguity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required to eliminate it.【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2【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英语;歧义;现象分析【作者】郝瑞松【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歧义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并具有各自的特点,英语歧义也是如此。

就英语歧义而言,是指“意义不止一个的单词、短语或句子被称为是歧义的”[1]。

英语歧义的存在形式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词汇和语法混合型歧义以及语境歧义等。

语音歧义尤指“同音异义词”(homophone)和“同形异义词”(homonym)所造成的歧义。

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拼写不同、意义不同的词汇。

在使用过程中,两个及其以上的语言现象的使用,就有可能产生语音歧义。

同形异义词是指,拼写相同、发音相同、意义不同的词。

同样两个及其以上的这种语音现象的使用,就有可能产生歧义[2]。

由于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同形异义词在英语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例子见表2。

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诠释英语时态系统的范畴化机制

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诠释英语时态系统的范畴化机制

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理论诠释英语时态系统的范畴化机制张凤娟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16)002
【摘要】基本上所有的范畴都具有转喻结构,英语时态范畴也不例外.和隐喻一样,转喻出现在时态范畴的概念、形式和语义等各个层面.时态系统的范畴化涉及转喻和隐喻两种基本机制,两者构成一个连续体.共同的经验基础、语用含义、范畴结构和文化模式为隐喻的转喻基础提供认知来源.时态系统范畴化是转喻和隐喻两种机制互动的结果.作为激发机制的转喻本身不能提供概念结构,必须由隐喻提供概念潜势,才能建立丰富、具体的时态范畴概念结构,这是由转喻的本源性所决定的.【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张凤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
【相关文献】
1.名词再范畴化的识解操作及其转喻机制 [J], 段文汇
2.从转喻-隐喻连续体角度看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 [J], 李振
3.英语名词再范畴化的转喻认知机制 [J], 林慧英
4.试论名词非范畴化的转喻机制 [J], 李振
5.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的角度看同义反复的工作机制 [J], 李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中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张春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提要: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在语言中非常普遍,这一现象已经成为语言学工作者和术语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非术语化”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并从非术语化的过程、特点、非术语化后的词与原术语词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非术语化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术语;非术语化;过程;特点中图分类号:H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0)06-0171-3Talking about DeterminologizationZhang Chun-xin(Center for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Determinologization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language,that has become a research highlight for linguistic and ter-minological researchers.This paper proposes a strict definition of this concept,and gives a discussion about determinologization including process,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terms and the words after determinologizing.Key words:term;determinologization;process;characteristics“清理内存”这个计算机专用术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某天一位同学感冒了,擤鼻涕时说,“我要清理一下内存”。

一位同学去卫生间时,也戏称自己去“清理内存”。

类似的将某一领域的专门术语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非常多见,这种现象在术语学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名:术语的“非术语化”。

随着术语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关于术语词汇用于其他皮尔士领域的研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笔者发现,近年来以术语的泛化、俗化、术语的借用、移用、挪用以及术语的跨域使用等等为题目的文章非常多,尤其以“术语的泛化”这个术语使用的频率最高。

但是,关于这一现象的概念内涵却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的人认为,“有些术语常常跨域使用,并经过频繁的跨域使用后产生新的义项,突破了其单义性和专业性,导致术语的泛化”(苏卉2009:47)。

还有人认为,“科技术语以普通词汇的意义活跃于日常交际领域,就叫做科技术语的泛化”(高慧娟2008:28)。

“科技术语的语义泛化,具体来说,是指科技术语在保持越来越少原有语意特征的情况下,在非专业语境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扩大指称范围,结果衍生出不同于原有意义的新义。

”(宋培杰2009:34)其实,上面各家所谈到术语泛化,严格说来都不十分全面,如果综合起来的话恰好包括了“术语泛化”的两个方面:(1)本来属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理论的术语,转而成为另一学科或另一理论的术语,这叫“术语转移”;(2)某一术语脱离开原来所在的专业术语系统进入标准语,这种现象叫做“非术语化”。

将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笼统地称为“泛化”,从术语学的角度来说,都不够科学、严密与规范。

而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是术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术语工作者本身就更应该使用规范的术语,本文所谈的术语的非术语化,指的便是“术语泛化”的第二个方面。

1非术语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术语的非术语化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以具有术语意义的词汇单位的身份进入日常语言阶段,这时它已经开始摆脱原有的术语系统,其本来严格的定义界限开始松动以致模糊起来。

二是术语词在日常普通语言中已经用于转义这一阶段。

这时,术语词与原来指称的概念完全脱离,也不再受原来术语系统的制约。

其作1712010年第6期总第157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0,No.6Serial No.157*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术语规范:方法与原则”(08BYY017)的阶段性成果。

为术语使用时所具有的单义性特点也会相应消逝。

这个过程很容易理解。

首先,当某个人或某些人率先将某个学科的术语借用到通用语中时,由于术语与通用语搭配上的陌生化,人们需要根据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含义来推导它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清理内存”这个例子,当时对计算机术语还比较陌生的人就必须先想到在计算机学科中它是什么意思,据此才能根据当时说话者所处的语境推导出这句话确切所指的含义。

再如水利术语“管涌”指水利上的渗漏,在98年长江洪水中被人们所了解,迅速出现了一种隐喻用法:例如,“山西大战税收‘管涌’”;“水利资金使用中如何堵‘管涌’”。

这两个例句中的“管涌”前者指“偷税漏税”,后者指“漏洞”。

也都必须对这一水利术语的意义有所了解才能明白其在交际中的确切含义。

当这种特定的临时用法经过一段时间,得到了全民的认可,在人民大众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们见到它时不会再去联想它的术语意义,而是直接想到这个词的转义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词已经实现了非术语化,成为了通用词。

而这个转义也可以在词典中通过一个专门的义项的形式得以确立下来。

有些术语在术语化的过程中可能只经历了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所产生的普通词义是不稳定的,临时的,只存在于某个语境之中。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使用这些词汇时需要用双引号标示出来。

临时所产生的意义经过时间的检验和人民群众的取舍之后,可能并未流行开来,因此逐渐消失。

比如上面所举的“清理内存”在特定语境使用过之后所产生的临时义马上就消失了。

而“管涌”这个词现在也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而经历了第二个阶段的术语词成为通用词语后,具有了稳定的、广为人知的意义,使用时就不必再加双引号用以凸显和强调它的特殊意义了。

这里的双引号,按照一位学者的说法,“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表强调、表特定称谓和表特殊含义等用法,而应理解为新词的合法程度,或“准新词”状态,或新词的雏形状态,过渡状态”(刘禀城等2005:208)。

这位学者在他的文章中探讨了行业语的转化问题,认为行业语的转化的轨迹大致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1)客观需要(新义)与主观需要(定势心理、经济原则)→(2)转型期(加上提示语或双引号作标志,产生新义)→(3)使用频率高,凝固程度高,大量使用→(4)固定下来。

这种观点其实与我们所说的上述两个过程是不谋而合的。

其中,(1)是非术语化的原因,(3)是非术语化产生新义的必要条件。

(2)和(4)则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两个阶段。

2非术语化现象的特点非术语化现象最普遍的特点是数量大,学科分布范围广,非术语化速度快。

此外,这一现象还有几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特点。

2.1学科领域的不均衡性这表现在人们较为熟悉的、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非术语化现象较多,而不感兴趣、不熟悉的领域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较少。

目前,发生非术语化现象的学科主要有宗教、医学、戏剧、生物学、物理学、体育、文艺、军事、一般的工业技术、经济、计算机、电子通信等学科领域;而天文、建筑、化工等领域的非术语化现象则相对较弱。

2.2鲜明的时代性语言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体现在非术语化现象上表现为,不同的历史时期非术语化领域的侧重范围有所不同。

比如在俄罗斯,上世纪后10年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与生态学领域非术语化现象较为活跃。

在中国,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电子通信领域的非术语化现象异常活跃,而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股票术语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很多股票术语已经在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如“开盘,收盘,牛市,熊市,利好,套牢,解套,割肉,大户、看涨、绩优股、原始股”等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原来较为生僻的航天专业术语发生非术语化的几率也在逐步增加。

例如,“卫星”、“软着陆”等。

还有一本书名为《让孩子的心灵软着陆》。

这些词在日常语中的广泛使用证明了该词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高的词语更容易占据人们语言中枢的兴奋点,因此它们发生非术语化的可能性就比其他的术语大得多。

”(宋培杰:2009:37)2.3独特的民族文化性由于国情的差异,同一学科领域中发生非术语化的词也有所不同。

比如各国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美式足球,棒球,英国的板球,中国的武术等。

在此类体育运动的非术语化后的词汇便成为其语言中所特有的,对该运动有深刻了解的本族人才能领会其术语化后的涵义。

如美国英语中与棒球运动有关词汇就非常多,如fumble(失球-犯下严重错误),homerun(跑回本垒———大功告成),out(出局———失败)。

而在我国,由于排球和乒乓球运动的深入人心,由这些运动中的术语“二传手”、“短平快”、“主攻手”、“擦边球”等非术语化后产生的普通词汇应用得非常广泛。

尤其是某些具有谐音或双关特点的由术语非术语化后形成的词如“红眼病”、“气管严”(妻管严)、“五官科(五管科———什么闲事都爱管)”等等。

对于不懂我国国情知识的外国人来说恐怕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这种特点为翻译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将具有文化语境特点的非术语化后的词语翻译为目的语,以便使对其十分陌生的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避免术语在源语文化语境中经过非术语化后取得的比喻义在目的语中出现空缺。

有学者专门撰文对术语非术语化后的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翻译俗化术语时,译者应该考虑源语271和目的语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以及俗化术语译文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灵活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力求实现翻译在动态中对等”的观点(李海军陈勇2009:138)。

3非术语化后的词与原术语词之间的关系未发生非术语化之前,术语系统与通用词汇系统没有交集,而发生了非术语化之后,两个系统相交,其中一部分术语进入通用语,这部分词语同时共属于两个系统。

原本单义的术语词进入通用词汇系统后,拥有了专业领域之外的普通词汇意义,在通用语词汇系统内便出现了一个新词,这个新词除了具有由术语引申而来的转义之外,还将术语的本义带入了通用语系统(这个本义原本不为普通非专业人员知晓,只是在发生了非术语化之后才会使人们在使用它的转义时联想到它,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术语化现象也推动了术语的普及)。

在通用语中,这个词不能再称之为术语,正如РеформатскийА.А.所指出的,“术语的特殊功能是由它所进入的系统决定的,离开这个系统,术语就会失去自己的术语特点”(郑述谱2005:184),即“不再具有或部分失去原来严密的术语概念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至少是其意义不再那么严格地受术语系统的制约,与该系统的联系也随之衰减、淡化”(郑述谱2006: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