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枣儿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导语】《枣⼉》是⾹甜的枣⼉,也是苦涩的枣⼉。
那⼀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内⼼,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种给予,⼀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孙赖以⽣存的精神维系和⽣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翼,使他们飞得更⾼、更远。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枣⼉》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们⽣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的象征⼿法。
过程与⽅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们的⽣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出封闭,⾛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法】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标: 分⾓⾊演读课⽂,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把握⽼⼈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边孤独的⼈群。
⼀、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爹喊⾃⼰的娃来吃,别⼈的娃却来了;娃喊⾃⼰的爹吃,⾝边却只是别⼈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遍野⽆⼈应。
⽥野⾥只回荡着祖孙⼆⼈⽆⽐热烈却⼜近乎⽆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命的⼈性和⼈情果竟唤不回从⼩也是由它奶⼤养⼤的⼉孙这枣⼉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甜 ⼆、分⾓⾊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荐朗读课⽂,⼀⼈读⽼⼈,⼀⼈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男孩的语⾔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的语⾔应读得亲切⼀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述枣儿背后的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以及故乡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故乡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b. 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c.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回忆”的短文。
2. 答案:a. 略b. 示例:比喻。
如“枣儿红得像玛瑙”,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枣儿的喜爱。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课文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分析c. 情感表达3. 重点、难点提示:a. 掌握课文内容b. 分析修辞手法c. 体会作者情感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枣儿》,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修辞手法,体会了作者情感。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慨及对时代的思考;2. 通过阅读诗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悟;2.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悟;2. 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诗歌欣赏。
四、教学准备黑板、彩笔、课件、音频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介绍课文《枣儿》的作者杨朔,并展示关于枣子的图片和一首关于枣子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枣子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枣子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农民生活以及农民在农闲时的生活与娱乐,引导学生思考和议论。
Step 3 阅读课文(15分钟)1.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
2. 分段导读: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快速了解课文大意,再带领学生逐段解读,重点关注诗人对枣子的思考和感悟。
3. 听课文朗读,加深理解,并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Step 4 分组讨论(8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分析诗中的写法、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主旨。
Step 5 诗歌欣赏(10分钟)1. 阅读《枣树》这首诗歌,让学生先默读,再朗读。
然后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欣赏,指导学生从字词的运用、表达方式、押韵节奏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优点。
2. 对比分析《枣儿》和《枣树》两首诗歌,让学生探讨两者的异同之处。
Step 6 课文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Step 7 课文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枣子的小作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戏剧欣赏与表演》,详细内容为《枣儿》一剧。
本剧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枣儿及其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坚强与善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的背景和情节,感受剧本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2. 学习剧本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演技巧。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剧本、角色分配表、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2. 情境引入:讲述剧本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3. 剧本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语言特点;4. 例题讲解: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关系,讲解剧本的语言表达技巧;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本情节;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剧本编写一段对话,巩固剧本语言特点;8. 作业布置:安排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枣儿》2. 人物关系图3. 剧本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枣儿》剧本,编写一段对话,体现人物性格和剧本语言特点;2. 答案示例:(枣儿娘与枣儿对话)枣儿娘:枣儿,你看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咱们家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吗?枣儿:娘,别担心,咱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红军的保护,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剧本,如《雷雨》、《茶馆》等,进一步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演技巧;2.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本情节;4. 作业设计:编写一段对话,体现人物性格和剧本语言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节“小说阅读”,详细内容为《枣儿》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枣儿》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枣儿》的人物形象、情节及语言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实践情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讲解人物形象,解读语言特色。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设置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形象:枣儿、奶奶、小男孩3. 情节:枣儿与奶奶的亲情、枣儿与小男孩的友情4. 语言特色:质朴、生动、富有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枣儿》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2)从语言特色角度,评价《枣儿》这篇小说。
2. 答案:(1)人物形象分析:枣儿:纯真善良,关爱他人;奶奶:慈爱、勤劳;小男孩:活泼可爱,懂得感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小说,如《背影》、《我的叔叔于勒》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的要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教案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善良。
本文以一个枣儿引发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表现了亲情、友情、乡情和人性的美好。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富有地方特色,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但文中一些民间习俗和地域特色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亲情、友情的认识有一定基础,但通过文本深入挖掘人性美好品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民间习俗和地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友情、乡情,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的美好。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挖掘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关系等。
2.视频:准备相关民间故事的视频资料,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作业: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人物形象。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民间习俗和地域特色,如“枣儿”、“糖人儿”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如:“课文中的枣儿象征着什么?”,“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发展脉络;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2. 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1)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社会现实,感悟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形象:枣儿、母亲、父亲;3. 主题思想:亲情、成长、社会现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形象特点:枣儿勤劳、善良、纯真;母亲慈爱、坚强;父亲严厉、关爱。
(2)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枣儿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成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⑷“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⑸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教学反思
《枣儿》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2、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2、通过语言赏析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1、 通过阅读使学生更加珍惜亲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亲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也要保留一些淳朴的乡土气息。
教学重点
1、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 读、赏析小品剧 本。
2、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 介
孙鸿,剧作家,1999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
jīn jīn()()有味niè()手niè()脚咀()嚼
7、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8、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B类题)
9、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B类题)
10、文中有两个 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实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 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然温和”,最后“紧紧搂住男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枣儿》所反映的亲情、乡情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3.通过表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以及剧情发展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枣儿》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剧情,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背景介绍:详细阐述《枣儿》的背景和时代特征,包括社会环境、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等。
3.阅读剧本: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适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人物分析:根据剧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5.深入探讨:选取几个关键场景或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其中的戏剧技巧和人物心理变化,进一步理解剧情发展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引导他们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枣儿》的艺术魅力。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
3.组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根据剧本内容进行即兴表演,观察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对人物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编写一篇关于《枣儿》剧中某个场景或情节的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枣儿》的情节并理解其中的道理;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枣儿》的基本情节;2. 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道理;3. 学习使用恰当的词语和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2. 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教学准备:1. 课文《枣儿》的教材;2. 录音机;3. 黑板和白板;4.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录音机播放《枣儿》的相关音乐,渲染课堂氛围。
2. 给学生展示一张枣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枣子和枣树的印象。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突出感兴趣的部分。
2. 分组讨论并总结课文的基本情节,以展示出每段内容的关联性。
3.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三、词语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包括:“枣儿”、“悬”、“灿灿”等,并通过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
2. 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词语造句。
四、情感教育(10分钟)1. 通过课文中枣儿果敢追求梦想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激发学生的潜能。
五、文学鉴赏(2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如形容词的使用和对比的巧妙运用。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如作者用枣儿追求梦想的经历给人以启示。
六、写作练习(15分钟)1. 基于课文的内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枣儿的敬佩之情,并分享自己的梦想。
2. 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想象力。
七、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按照课堂要求,完成写作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讲述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枣树、枣儿,引出本课《枣儿》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4.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枣儿》家乡——枣树——枣儿亲人——枣儿——思念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你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答案:每当我想到家乡,我就会想起那片熟悉的枣树林,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枣儿,仿佛在我眼前跳跃。
我怀念家乡的亲人,他们就像那些枣儿一样,温暖着我的心。
2.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理解。
答案:我认为作者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枣树是作者家乡的象征,枣儿则是亲人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枣树和枣儿的描述,展现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枣儿》。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课文的背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并能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X(根据课文内容列出)3. 修辞手法:X(根据课文内容列出)4. 作者背景:X(根据课文内容列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及反思 《枣儿》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及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枣儿》的作者和内容。
•理解《枣儿》中蕴含的人生观和情感。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知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枣儿》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枣儿》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
教学准备•课文:《枣儿》•多媒体设备•板书准备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标题、作者、内容等。
Step 2:课文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枣儿》,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课文分析•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结构进行分析和解释。
•板书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并给出汉字的注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Step 4:语法延伸•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语法结构,如状语从句、主谓宾结构等。
•通过例句讲解并巩固这些语法结构的使用方法。
Step 5:情感体验•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情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人生观和情感。
Step 6:写作练习•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如《从《枣儿》中所传达的人生观谈谈我的人生态度》。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练习,然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Step 7: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主要收获。
•鼓励学生表达对本节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反思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方式,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引入课文作者的背景知识,增加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展示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
他们不仅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的大意,还能够从中汲取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某些难点和重点的语言知识,学生的掌握还不够牢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教材分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一)三维学习目标展示(内容见前)(二)资料助读: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幻灯片显示:(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的《枣儿》。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与祖父一起摘枣、吃枣的情景,展现了祖孙二人深厚的感情。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段落分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会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体会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结构、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段落,交流心得。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结构c. 情感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祖孙之间的感情。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2. 答案:a. 祖孙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相互关爱、陪伴成长。
b. 示例:第二段。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了祖父对作者的关爱和耐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亲情故事、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采访家人,了解他们的童年故事,体会家庭亲情,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枣儿》一篇。
文章通过讲述枣儿与奶奶之间的亲情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的生活风貌和传统美德。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学习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应用于写作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和亲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解读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b. 解读关键词语:挑选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枣儿”、“奶奶”等,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c. 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述,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分享感受,培养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2. 描写方法:对比、排比、拟人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运用所学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家乡和亲人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更多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15:《枣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转变。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经常使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会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2.琢磨情节、语言,明白得作品的象征意义,培育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熟悉和适应时期进展带来的转变,走出封锁,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明白得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领会剧本所包括的象征意义,明白得剧本的主题。
学情分析:学生很少了解戏剧,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有限。
教学方式: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教学要点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明白得人物的思想情感;深层探讨,合作研讨。
领会作品包括的象征意义,明白得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旁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他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旁却只是他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该,爹也不该。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非常烈火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什么缘故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究竟是苦涩仍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诵,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诵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窗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度,读出较强的人一辈子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枣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枣儿15枣儿【学习目标】1.熟悉剧情。
(重点)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掸去(dǎn)囫囵(hú lún)咀嚼(jǔ jué)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
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枣儿
【学习目标】
1.熟悉剧情。
(重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
3.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
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 掸.去(dǎn)
囫囵
..(jǔ jué)
..(hú lún) 咀嚼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
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
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
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把握象征手法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示例: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
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
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
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生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
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讲解比较全面,学生也积极参与某些问题的讨论,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不错。
不足之处:本文是一篇话剧,我忽视了让学生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一个方面是朗读,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课堂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