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规范研究_张继光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_述评_张继光_王少爽
92
张继光 王少爽
语料库中每个文本的文献信息、文本本身的结构信息。前面讲到的标注都是和文 本在一起,放在方括号里面的,这是“文本内”标注(inline annotation) 。作者还 介绍了另外一种标注模式,即分离式标注(standalone annotation) 。进行分离式标 注,不同层次的标注被记录下来、然后和正文文本分开保存。Zanettin 认为分离式 的 XML 标注具有光明的前景,因其有助于语料库资源的互通与分享。章末结论建 议,为了让研究者能够共享语料库资源,学界很有必要采用一个通用的标注标准。 第五章“语料库工具及语料库分析”首先分别介绍了用于创建、管理及分 析语料库的软件工具,然后将重点放在语料库分析方面。一些常见的语料库分 析工具和技术通过实例展示出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它们如何揭示语料库的词 汇模式,例如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语义韵、语义关联等。索引工具帮助 研究者揭示语料库的语言和文本信息。语料库提供的实证证据使得用户能够更 容易识别语言、文本行为的模式,证实或证伪自己的直觉。通过提取索引行并 对之进行归类,用户可以搜集到某个单词的词汇环境信息,也就是它的搭配概 貌。但是检索词必须要表达准确,否则搜索结果会出现“噪音” ( noise ,无关 信息)或“缄默” ( silence ,遗漏信息) 。本章重点介绍了用于提取类联接关系 的程序 Sketch Engine 。该软件最大的特色是“词汇素描” ,它可以自动总结一 个单词的语法和搭配行为。互信息、 Z 值、 T 值、对数似然率等用来计算搭配 显著性的几种统计学方法及其各自适用的范围,在本章也作了详细说明。 第六章“创建多语语料库”阐述了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Zanettin 首 先比较了可比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然后概述了平行语料库句子对齐的步骤及所 使用工具,通过引用各种平行语料库创建过程中的例子详述了平行语料库处理方 面的问题。多语平行语料库 OPUS 被用来作为个案研究,讨论了可以用来创建对 齐版本的平行语料库所需的工具及创建步骤。接着又讨论了平行语料库与翻译记 忆的差别,以及在可比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中的“词语对齐” 。Zanettin 介绍了两 类对齐方法,一类基于长度,另一类基于内容。基于长度的对齐依靠计算一对文 本里单词、句子的数量,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方法是基 于“类符”而非“形符” 。这种方法的双语对齐是通过“锚点”建立起联系,一种 特别的锚点词是语料库的结构标注。Zanettin 推荐了 ParaConc Aligner 和 Alinea 两 种常见的语料库对齐工具。 第七章“使用多语语料库”论述了在描写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中用于 对多语语料库开展研究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并解决了索引行的展示与分析等相 关问题。在概述了用于检索平行语料库和提取平行索引行的一些工具之后,接 着用两个个案研究让读者了解利用平行语料库可开展的各种分析。可开展的分 析种类取决于语料标注的层次、用来提取 及展示索引行的工具。最后简析了 职业译者如何利用多语语料库资源。可比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可以帮助译者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规范研究_张继光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汉译规范研究_张继光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汉译规范研究*北京师范⼤学江苏师范⼤学张继光北京师范⼤学张政提要:⽂章通过分析⾃建的由100篇英⽂散⽂及其汉语译⽂组成的平⾏语料库和由100篇当代原创汉语散⽂组成的参照语料库及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探讨当代散⽂翻译规范。
研究发现,在具体词语使⽤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传统化期待规范趋向,在句⼦、段落、篇章等结构形式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陌⽣化期待规范趋向。
另外,研究还发现译⽂的确是“第三符码”,具有独特的语⾔特征,主要翻译单位是句⼦。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翻译规范;散⽂;翻译单位;第三符码1.前⾔从⼆⼗世纪50年代以来,西⽅翻译研究的范式逐渐发⽣转变,由传统的规定性研究转向描述性研究。
这种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90年代末由语⾔学派催⽣的语料库翻译研究⽅法和⼏乎同时产⽣的⽂化学派所主张的描述翻译学。
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本的对照,强调译⽂与原⽂的“等值”,是以原⽂为取向的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突破了单纯⽂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种历史和⽂化⾏为,在⽬的语社会⽂化这个⼤环境中研究翻译、考察翻译与译⼊语⽂化的互动关系”(韩⼦满、刘芳,2005),是⽬的语取向,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的翻译现象。
描述性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研究都是采取⾃下⽽上、描写性的研究⽅法,这使得⼆者能有机地结合在⼀起。
学派之间的借鉴和融合是当代翻译学独⽴发展的必然趋势,语⾔学派的语料库研究和⽂化学派的描述性研究融合在⼀起形成的语料库翻译学已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范式(王克⾮,2006)。
语料库翻译学通常都称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语料库语⾔学的⼯具和⽅法为描述翻译学提供了实证的基础,⽽描述翻译学可以为语料库语⾔学提供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框架。
本⽂将⽤语料库的⽅法研究当代散⽂翻译规范,属于语料库翻译研究。
⽂章借助语料库对当代散⽂翻译语⾔的特征进⾏系统研究,继⽽发现制约译者们决策的翻译规范。
散文翻译现状
散文翻译现状本综述通过图书馆阅读和网络资料搜索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期刊,总结了国内外多名学者教授对于散文翻译的特征问题的分析,归纳了他们提出的各种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而分析出其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
本综述将详细分析散文翻译各种特征,再提出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能提高大学生的散文翻译能力,帮助大学生专八翻译提升,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散文翻译是大学生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的一个热点,也是整个翻译学的重要部分,是每个大学英语学习者必须重视和掌握的一项,也是许多国内外学者教授研究的重要范畴。
散文的用词清新优美,天然纯净,行散而神不散,且长句中修饰语较多,想要较为形象地将原文忠实再现到译文中有一定难度,尤其大学生的翻译技巧不够娴熟,每个学习者在散文翻译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分析常出现的问题,总结技巧经验,才能真正提高散文翻译的能力,从而带动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
国内外诸多学者及教授对于散文本身的特点,散文翻译过程要注重的特征和细节及散文翻译的规范和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一部分学者着重研究散文翻译本身具有的各种特点如音韵节奏,用词等,散文翻译的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等,还有一部分学者更注重研究散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能如增益法,意境理解等。
总而言之,散文翻译的特点这一范畴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笔者专门针对这项研究范畴,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及去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期刊等,通过研究前人的各项理论和观点来对此话题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这些丰富的参考资料及文献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通过笔者对各资料的分析分类,本人认为,散文翻译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散文翻译具有的特点想要做好散文翻译,首先就必须了解散文自身具有的一些特征,只有充分透析了散文自身的特征,才能将其的神和形都忠实地再现出来,因此,研究散文自身的特点不可忽略;同时,散文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诸多,要充分了解原文和译文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为译文能忠实再现原文奠定基础。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诗歌译者风格研究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诗歌译者风格研究》摘要:[2]张继光.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3-2014)[J].上海翻译,2016:34-40.,[3]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4]胡开宝,谢丽欣.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内涵与路径[J].中国翻译,2017:12-18.李艳琴摘要: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写作风格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基础。
以往的语言风格对比研究大多是以经验型、内省型为主,略微主观,说服力不足。
因此本文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基于自建诗歌语料库分析惠特曼的名作O Captain!My Captain!,并分别从遣词、韵律和格式三个方面,对楚图南、江枫和赵萝蕤的中译本风格进行评析,最终发现楚图南和江枫在翻译时,会因译文的流畅程度与否和文字的文学色彩浓度对原文进行部分修改;而相比之下,赵萝蕤则注重在表达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表达,尽量还原原文的实际内涵。
关键词:O Captain!My Captain!;平行语料库;译者风格;诗歌翻译一、引言语料库用于翻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但学界一般把 Mona Baker(1993)的论文“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作为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诞生的标志[2]。
目前,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的成果颇多,如《语料库翻译学》、《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和《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等。
但笔者在中国知网、SCI-HUB和谷歌学术等网站搜索“语料库诗歌研究”时,却发现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除此之外,风格批评被认为是讨论文学作品翻译得失的最高层面的批评[4],且译者的风格剖析对文学作品翻译研究也有深远意义。
因此,本文基于自建的平行语料库,从译者翻译风格切入,对楚图南、江枫和赵萝蕤翻译的O Captain!My Captain!三个中译本深入剖析,从而为基于语料库的诗歌翻译研究提供几点思考和借鉴。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159382 美学论文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1.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篇优美的散文往往文字优美,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散文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要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探讨张培基所译《故都的秋》的审美再现。
2.翻译美学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首次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1995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把源语和目的语看作翻译的审美客体,把译者看作翻译的审美主体,在主客体的动态作用中构建了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简言之,翻译美学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翻译过程中审美再现的手段。
3.《故都的秋》译文赏析3.1 形式系统的审美再现音韵之美。
音韵之美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上。
散文对音韵的使用极广泛,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还增加了人们对语言艺术欣赏的情趣。
翻译时译者应充分发掘译语的语言优势,通过头韵、内韵、尾韵等的巧妙运用实现音韵美再现。
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It will be most desirable to have them set of by some tall thin grass planted underneath here and there.原文中叠词“疏疏落落”的使用给人以音韵上的美感,但是翻译时却很难不损其美。
译者此处联想到英语中的押尾韵,将其译成“here and there”。
将汉语的叠词之美恰到好处地转移到英语的尾韵上,使译文达到视觉美与听觉美的统一。
遣词之美。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
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词。
精当的选词能给散文的美感和质感很大的提升,提高散文的档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
例: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英译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Vol.19No.14引言张培基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教授,28岁时便在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一生译出了无数经典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也给其他译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他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收录其翻译生涯中的经典译作,让读者大饱眼福,也让译者深受启发。
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国散文时感受、传递和创造美,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翻译视角,启发翻译爱好者的翻译创造力,不断增强其文化自信,促使其译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翻译美学及许渊冲的“三美”翻译思想(一)从美学到翻译美学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的最大难题。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对感官的感受”。
苏格拉底(Socrates,469B.C.—399B.C.)及诡辩家希庇亚斯(Hippias,460B.C.—399B.C.)曾就美学一词的定义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仍未能定义何为“美”。
最后,苏格拉底无可奈何地说,“美是难的”(董广杰等2011:12)。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亚历山大·鲍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是第一位使美学成为一门学科并将其定义为“对好坏的评判”的学者(毛荣贵2005:1)。
18世纪,实验美学在欧洲兴起,其宗旨是在具体事物中发现美的本质再寻找普遍标准来定义美,而此后欧洲大陆学者将美学定义为人们的某种需要被满足之后产生的愉悦感受,即对美的真实且自然的情感流露(董广杰等2011:20-21)。
在哲学视角下,美能使人感知欢乐、满足等情感。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B.C.—43B.C.)主张“辞章之美”,泰特勒提出“忠实之美”等(蒋雯倩2018:73),它是人们找寻愉悦的反射,是抽象的、实在的,可以被发现、被概括。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注重意象的表现形式,不太关注微观透视(刘宓庆2005:79-80)。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代散文选》评析
目录
01 一、英汉连词对比
03 三、张培基《英译中 国现代散文选》评析
02 二、汉译英处理方法 04 参考内容
散文中英汉连词对比及汉译英处理方法——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为例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形式,常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和描绘生活。在 散文中,连词的使用对于表达文意和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通过 对比英汉连词的特点、作用及应用场景,并分析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 选中的处理方法,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展现了中国现代散 文之美的英文译本。通过学习他的翻译风格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中国现代散文的魅力,同时也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引言
散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散文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 而喻。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散文翻译的难度较 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评析张培基教授的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来进一步阐述这一主题。
在情感方面,张教授准确地捕捉到了原文中的情感基调,并通过细腻的笔触 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深刻内涵。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 程中,运用跨句法可以有效解决中英文的语言差异问题,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 表达习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 文选》充分展现了跨句法在散文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散文翻译研究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英汉连词对比
1、主要特点及区别
英语连词主要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but、or以及that、which、 who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丰富句子的层次结构和 表达方式。而汉语连词则主要包括关联词和副词,如“和”、“可是”、“而 且”、“也”等,其连接作用较为直观,通常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当代散文翻译(英译汉)句法操作规范的语料库考察
( 州师范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 苏 徐 州 2 1 1 ) 徐 江 2 1 6
摘 要 : 过 分析 自建 的 当代 散 文翻 译 平行 语 料 库 和 当代 汉 语 原创 散 文参 照语 料 库 , 讨 当代 散 文 翻 译 句 法操 作 规 范 。通 过 通 探
6 当代散 文翻译 f 0 英译汉 ) 句法操 作规范 的语料 库考察 张继 光 , 张蓊荟
中图分类号 : 09 H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 4 2 1 ) 4— 0 0— 6 17 9 8 ( 0 0 0 0 6 0
当代散文翻译 ( 英译汉 ) 句法操作规范的语料库考察
t n e ,t atrf c sn n h p t ci nd paa a t e c s he lte o u i g o y oa tc a r tci p o u c, rno n,s n e c r e n a iu u t ain . e t n e o d r a d v ro s p ncu to s K e o ds:c r u yw r o p s;ta lto o m s c n e o a r s rnsai n n r ; o t mp r r p o e;ta sain u t y r n lto ni
fo b t co a d mir i n in r m o h ma r n co d me so s,wi hef r e o u ig o e t n ec re p0 d n ea d t e ln t fs n- t t o m rf c sn n s n e c o r s n e c n h e g h o e h
ZHANG ig a g, J— u n ZHANG e g h W n — ui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
102020年48期总第540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以《商务英汉翻译》为例文/贾 敏【摘要】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将语料库手段应用于翻译领域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渐兴起。
本文结合《商务英汉翻译》课堂教学中独有的商务行业特征,讨论了将语料库语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翻译教改实践中的可行性。
研究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双语语料库中大量真实的对译语料,归纳总结其所呈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能够提高商务语篇特定词汇及长句的翻译能力,并有利于形成课后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 语料库;对译语料;商务英语语篇;翻译策略【作者简介】贾敏(1978-),女,四川仁寿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翻译、话语分析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计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汉翻译》课改研究(HEX2018031)。
面的背景知识与行业术语,了解商务领域的语言特征与语篇特点,这对《商务英汉翻译》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如基础的翻译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词义的选择、词类的转换、增词翻译法、减词翻译法、重复翻译法、词义引申翻译法、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法等词汇的翻译技巧;以及主语的翻译、被动语态的翻译、语序的调整、从句的翻译、分句与合句翻译法等方面的基础训练。
而商务翻译实际操作部分则包括不同主题的商务类文本如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信用证、公示语、产品说明书、企业网站、企业简介、商务广告、等方面的篇章段落翻译。
通过课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再学期的针对性教学之后,能过掌握商务翻译的主要特征,并通过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手段,完成商务类垂直领域的译后校对翻译工作。
在面对不同类型商务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词汇的特殊翻译标准和翻译技巧。
如以商务合同为例,因其涉及法律法规,需要措辞严密准确以避免模棱两可,故多使用同义并列词语,如“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works or after their completion”“before or after the repudiation or other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arise any dispute in connection with, or arising out of”等,以及使用约定俗成的hereinafter,hereby,hereof,herewith,thereinafter等古体词。
一部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探讨的力作__省略_中的风格_基于语料库的视角_述评N_张继光
当代外语研究
No.02
Mar.2016 ·85·
一部译者风格研究方法探讨的力作
——— 《翻 译 中 的 风 格 ——— 基 于 语 料 库 的 视 角 》述 评
张继光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外 文 学 院 ,北 京 ,100875/江 苏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徐 州 ,221116)
· 86 ·
当代外语研究
文本相对于非翻译文本表现出的异 同;第 三,同 样 为 翻译文本,以译入母语的翻译文本为 规 范,判 断 译 出 文本相对于译入文本表现出的特征;第 四,译 者 风 格 考察,关 注 某 一 译 者 相 对 其 他 译 者 表 现 出 的 翻 译 风 格。语料库翻译研究中对文体或风格的研究范围, 不再局限于作者风格或原作风格在目标文本中的传 达,开始关注翻译语言整体的文体特 征,特 定 译 者 的 翻译风格,以 及 译 者 群 体 的 翻 译 风 格。 其 中 最 突 出 的一个变化就是关注特定类型翻译文本整体上表现 出的 规 律 性 语 言 使 用 模 式,语 料 库 为 这 一 研 究 提 供 了方法支撑。
第六章“贾平凹小说的译入与 译 出:基 于 语 料 库 的风格对比”利用个案研究探讨译入、译 出 这 两 个 译
者群体风格 的 异 同。 基 于 由 贾 平 凹 的 15 部 小 说 原 文和译文组成的平行语料库以及由四部英语原创小 说所组成的参照语料库,本章从形式 统 计、文 本 呈 现 模式、翻 译 策 略 三 个 方 面 开 展 贾 平 凹 小 说 的 正 向 翻 译与逆向翻译的译者风格对比。 研 究 发 现:一、与 英 语原创小说相比,英语翻译小说的词 汇 量 更 大,正 向 翻译 比 逆 向 翻 译 的 词 汇 多 样 性 更 丰 富;翻 译 小 说 信 息量比原创小说信息量更大;二、就文 本 呈 现 模 式 而 言,贾平凹小说原文开篇是自然环境 描 写;英 语 原 创 小说的开篇 是 人 物 描 写;三、就 翻 译 策 略 而 言,针 对 中英 文 小 说 文 本 呈 现 模 式 的 不 同,正 向 翻 译 倾 向 于 采用调整语序、增删信息的方式使译 文 结 构 明 晰 化, 使之 接 近 英 文 小 说 的 呈 现 方 式;逆 向 翻 译 一 般 忠 实 传 达 原 文 形 式 、内 容 ,不 对 原 文 结 构 进 行 调 整 。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_1993_2014_张继光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6No.3[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文本研究”(12YJC74013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葛浩文译作特征描述性研究”(13WWC011)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14WYB015)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张继光,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语料库语言学。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状况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3—2014)张继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江苏师范大学,徐州221116)[摘要]本文借助CiteSpace 这一计量学工具及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对中国知网1993—2014年收录的全部期刊中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论文的题录信息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考察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论文发文数量、主要研究领域、论文发表载体、高产作者(机构)、高频关键词,作者梳理了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对这种新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全景式扫描。
研究发现: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成果丰硕,但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研究层面受限,跨学科研究能力不足;研究不均衡;研究工具及资源共享还存在缺陷。
作者建议今后应加强口译语料库建设及研究,挖掘语料库翻译学的应用价值,开展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CiteSpace ;研究热点;跨学科研究;语料库[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16)03-0034-071引言语料库用于翻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Laviosa ,2002:21),但学界一般把Mona Baker (1993)的论文“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作为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诞生的标志。
Ty-moczko (1998:652)预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成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
第53卷第6期㊀2020年11月㊀㊀㊀㊀㊀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Y a n b i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㊀㊀㊀㊀㊀㊀V o l .53㊀N o .6㊀N o v .2020㊀Ѳ语言文学与艺术研究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 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徐㊀珺㊀张晓恬[摘㊀要]随着文化转向进入翻译领域,译者身份和主体性成为了翻译作品研究的热点之一,而语料库作为一个翻译语言特征比较的定量工具,将前者推进了实证研究的大门.研究中的基础语料为2016年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韩国作家韩江的力作 «素食主义者»,通过自建韩中㊁中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对两个译本从词汇㊁句子㊁语篇等维度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后发现:基于相同的源语言文本(韩文),及文本内容中性与暴力描写的翻译任务,中文译者选择采用了更多描绘性词语且注重词汇的多样性,句式更长但连接词相对较少,吻合了中文多 意合 的特征,较为隐晦,减少了 敏感内容 对于译入国家(中国)读者受众的主流文化冲击;英文译者的风格选择则是词汇变化相对少,更加简单直白,句式较短但连接词使用反而相对较多,语篇特征更注重 形合 ,逻辑易于理解,译者的主体性在于较少考虑敏感词汇带来的文化冲击,更注重解决译出文化(韩语背景文化)可能给英语读者带来的理解困难.[关键词]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韩汉㊁英汉双语语料库;译者主体性[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课题(2017J Y A 74005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0J X 04)[文章编号]1009-3311(2020)06-0039-09㊀㊀[作者简介]徐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29);张晓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9),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哈尔滨150025).林语堂在他的«论翻译»一文中曾经说过, 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译者)心理的问题 .①20世纪初,对于林语堂等一批翻译家来说,译者责任和忠诚度就已经成为翻译领域讨论的话题.虽然长期以来,翻译的目的更多的是忠诚于原作,重现作者意图,译者致力于弱化自己的存在,消除主观参与的痕迹,但是译者的自由和翻译风格的存在一直是无法磨灭和否认的事实.随着翻译研究方法之一 描写研究的发展,学者们的重点从语言特征的研究转移到了译者风格和主体性的研究.其中,勒费弗尔(L e f e v e r e )的操控理论提出, 翻译是译者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原作的改写/操控,文学翻译绝不是单纯的语言转化而是不同文化的93 ①林语堂:«论翻译»,吴曙天主编:«翻译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419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㊀第6期交流 .①因此,文学翻译已经不只是语言的互相转换,现在已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本研究选取的小说是韩国作家韩江的代表作品«素食主义者»②,该作品在2016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全书包含三个章节,分别为 素食主义者 胎斑 树火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为英惠的女性,因为受童年残暴父权压迫的影响,加之成年后婚姻生活中的夫权当道,产生可怕梦境后拒绝肉食,又被姐夫利用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最后逐步发展成为精神分裂患者.书中叙事方式独特,书中人物如丈夫㊁姐夫㊁姐姐先后作为叙述声音,揭示了故事的发展.本研究的«素食主义者»中文译本是由译者千日所译,2013年由文通天下在重庆出版社出版.③英译本T h e V e g e t a r i a n:A N o v e l是由译者D e b o r a h S m i t h所译,2016年由G R A N T A B O O K S 在伦敦出版.④两个译本出版年份相近,处于相同时期,但是两位译者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的受众(中文读者与英文读者)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差异,且中文受众和韩文作者之间的文化距离要小于英文受众与韩文作者之间的文化距离.因此,成为较为理想的语料,可以通过译者翻译规范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来体现出不同语种的译者风格与主体性.一㊁文献概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语料库翻译研究与译者风格㊁译者主体性的结合主要出现在近10年.译者主体性是译者旨在尊重源语言作者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它的基本特征是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㊁人文特征以及审美创造力.关于译者风格,胡开宝和谢丽欣指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本选择㊁翻译策略应用以及翻译文本的语言应用等方面所表现的个性化特征 .⑤可以说译者风格正是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本中的特征体现.译者本身的风格受传统的翻译研究理论影响,往往被原著的风格所覆盖,被看作是原著的再现,谢天振将其称之为边缘化的状态.⑥将语料库技术应用在译者主体性以及译者风格的研究中,可以从译著的总体上对文体的特征进行研究,也可以统计某一词㊁句以及标点的使用特征的数据,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对译者主体性以及译者风格进行研究.金婧运用语料库研究手段,描写了«雾都孤儿»近百年11个中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了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⑦赵征军在«牡丹亭»语料库的基础上,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㊁译出群体风格特征.⑧闫怡恂㊁成晓光以自建«青衣»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依据场景框架认知模式理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创造性的实现过程与成因.⑨不仅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场景框架的认知作用,同时表04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毕珍珍:«文学翻译在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体现»,«语文建设»2016年第36期,第74-75页.:«»,:,2004.韩江:«素食主义者»,千日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H a n K a n g:T h e V e g e t a r i a n:A N o v e l,L o n d o n:H o g a r t h,2016.胡开宝㊁谢丽欣:«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内涵与路径»,«中国翻译»2017年第2期,第12-18页.谢天振:«超越文本,超越翻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22-223页.金婧:«基于语料库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雾都孤儿›十一个译本为例»,«文教资料»2013年第8期,第30-32页.赵征军:«基于‹牡丹亭›语料库的译入㊁译出群体风格对比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第111-119页.闫怡恂㊁成晓光:«基于场景框架认知模式的译者主体创造性研究 ‹青衣›平行语料库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第146-147页.徐珺等㊀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 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明文学翻译中为了体现译者主体创造性,译者根据不同类型情况选择了相应策略.对近年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现有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译本㊁译者主体性等研究范式,多为单一文本的单一语种多译本研究,缺少多语种译本的译者风格和主体性的对比研究.二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对比中英文两个译本,从词汇㊁句子㊁语篇三个维度讨论中英两种语言在翻译同一部作品时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在中英文语境下两位译者的语言选择特点,解读译者主体性并试图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韩江的«素食主义者»在中英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中译本译者与英译本译者在词汇维度上有哪些风格的不同,体现怎样的译者主体性?二是韩江的«素食主义者»在中英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中译本译者与英译本译者在句子维度上有哪些风格的不同,体现怎样的译者主体性?三是韩江的«素食主义者»在中英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中译本译者与英译本译者在语篇维度上有哪些风格的不同,体现怎样的译者主体性?(二)研究工具研究中使用的工具包括:1.平行语料库对齐及检索工具T m x m a l l㊁C U C_P a r a c o n c V0.3;2.汉译本语料库分词以及词汇标注工具 语料库在线 ,网址为:h t t p://c o r p u s.z h o n g h u a y u w e n.o r g/ C p s W P a r s e r.a s p x;3.英译本运用 C L AW S7 在线词汇标注工具,网址为:h t t p://u c r e l-a p i.l a nGc a s t e r.a c.u k/c l a w s/f r e e.h t m l.另外,检索软件根据需要的功能,如词频表生成与关键词提取㊁语篇统计㊁语境共现㊁搭配词统计,选用了不同版本的W o r d S m i t h4.0和A n t C o n c.(三)韩江的«素食主义者»语料库建设本研究通过使用T m x m a l l㊁C U C_P a r a c o n c V0.3等工具自建由中文译者千日与英文译者D e b o r a h S m i t h所译的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平行语料库.首先,将韩江«素食主义者»小说的中文译本与英文译本录入为w o r d文档,经人工校对排除文字㊁标点㊁角标等错误识别,保留文字及标点准确的正文,命名为 c hGv e g e t a r i a n i s m 以及 e nGv e g e t a r i a n i s m ,并分别导出以U n i c o d e (U T F-8)为代码的t x t文档.通过T m x m a l l在线对齐系统对w o r d文本进行句级对齐,并分别导出w o r d文档以及t x t文档,以 c hGv e g e t a r i a n i s m_z hGC N_e nGU S 命名,并通过P a r a C o n c软件实现进行快速准确检索并定位到相关译文和原文.之后,将汉语语料 c hGv e g e t a r i a n i s m 通过 语料库在线 这一线上分词系统对中文译本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并进行人工校对,由此得到中文译本语料库 s e g m e n t a t i o nGc hGv e g e t a r i a n i s m .同理,运用 C L AW S7 完成英文译本的标注.三㊁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对比分析(一)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词汇维度对比作为本研究的第一个维度,词汇选择是译者言语模式风格的一个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W o r d s m i t h4.0得出的类符-形符比以及词汇密度来进行描述和分析.1.标准类符-形符比(S T T R)类符-形符比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中用来衡量文本词汇多样性的重要指标.T o k e n即形符,指文本中每一个使用的词汇,而T y p e类符是指不重复计算的形符.译本每增加一个词,就等于增加了14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㊀第6期一个形符,但是只有增加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词汇,才会增加类符.刘肖港认为,译者越倾向于选择使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相近的原文时,T T R(T y p eGt o k e n R a t i o,类符-形符比)越高;反之,T T R就会越低,说明译者表达相近相同意思时,词汇重复使用较多.当然,类符-形符比作为词汇多样性的衡量依据,也存在局限性.S T T R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 t a n d a r d i z e d T y p eGt o k e n R a t i o)被研究者采用,引入文本固定值后加上均值处理后,可以解决因为功能词数量影响T T R的现象.S T T R值与词汇变化范围成正比.①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的S T T R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表1㊀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的S T T R统计情况表文本文件英译本中译本文件大小577894372406形符(t o k e n s)5303245627类符(t y p e s)57226216标准类符-形符比(S T T R)43.6348.89㊀㊀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译本在词汇使用方面的风格特征.英译本㊁中译本的形符数分别是53032和45627,英译本形符数明显多于中译本,可以推测英译本显化程度较高,究其原因是与两位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相关,相较于东方人,«素食主义者»中涉及私密的话题,如人体器官㊁性欲和血腥梦境等,西方人在语言使用上更加直白㊁更加显性.在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两译本中,中译本S T T R值较高,这表明中译本的词汇变化较大.相较于英译本,中译本的译者千日注重用词的多样性.综上所述,从译者风格来看,中译本译者在译作过程中更加隐晦㊁更加隐性;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来看,这一差异与两位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词汇密度L e x i c a l D e n s i t y词汇密度是继T T R(类符-形符比)之后,又一个衡量译者风格的重要指标.词汇密度主要是考察译文中实词数量占文本总词数的百分比.实词使用得越多,词汇密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本的难易程度以及所含信息量的大小.有些情况下,词汇密度可以直接采用T T R值.综合考虑,本研究采用名词㊁动词㊁形容词㊁副词作为具有稳定词义的实词来计算词汇密度,详见表2所示:表2㊀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的词性及词汇密度统计情况表英译本中译本名词96188026动词76859384形容词32712763副词27833403实词合计2335723576词汇密度44.04%51.67%动词/实词32.90%39.82%名词/实词41.18%34.06%刘肖港:«基于语料库的‹琵琶行›译者风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7年,第2页.24 ①徐珺等㊀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 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㊀㊀由表2可见,英译本的词汇密度低于中译本的词汇密度,说明英译本在词汇选择上相对于中译本更加简单㊁易懂,说明译者考虑到了韩文小说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对英语读者的接受带来的影响.同时,从动词在实词中所占的比率来看,中译本(39.82%)高于英译本(32.90%);而从名词在实词中所占的比率来看,英译本(41.18%)高于中译本(34.06%).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文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动词,即中文表达是以动词优先;而英文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名词,即英文表达是以名词优先.两个译本词汇密度及实词比例的不同反映出文本阅读难度的差异,既是由于中英文表达的侧重不同,也是由于译者对于译入国文化考虑做出的主体选择.例如:(1)a ..b .老婆居然理直气壮,应对得头头是道.c .H e r r e p l y w a s s o m e t h o d i c a l ,i t w a s a si f s h e t h o u g h t t h a t t h i s r i d i c u l o u s d e c i s i o n o f h e r s w a s s o m e t h i n g c o m p l e t e l y r a t i o n a la n d a p p r o p r i a t e .①例(1)节选自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的第一部分.可以直观地看出,中译本例(1b )语句较英译本例(1c )和韩语原文语句例(1a )要短,且只有 居然 得 2个虚词,而其他均是具有4类稳定意义的实词,因此,词汇密度最大.英译本例(1c )中出现了 s o o f a n d等多个虚词及不计入实词统计的代词 h e r等,因此,词汇密度小.中英译本相比较,英译本更容易使读者在脑中形成场景,而汉译本则需结合上下文意会文中场景,所以英译本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进一步证明了词汇密度越小,所表述语言更容易被理解这一结论.(二)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句子维度对比语句维度的研究是探究译者风格的重要手段,语句特征也是译者主体风格的重要表现.文字转换过程中的语句特征主要是指宏观上句子的整体特征.虽然平均句长并不直接等于句子的繁琐程度,但对于整个语料文本来说,平均句长在整体上反映了句子结构的复杂与否.可以从宏观上说,平均句长越短,整个语料文本的句子结构越简单;反之,越复杂.句长标准差也是句子维度中体现译者主体风格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句子间句长的浮动情况,句长标准差的值越大,则说明文本中句子长短变化程度越大.因此,从句长标准差可以看出译者在句子维度上的写作布局,译者的语句是否多样化,以及译者对语句的操控能力如何.综上所述,平均句长反映的是语句的复杂程度,而句长标准差反映的是语句的可读性.本节采用语料库研究工具W o r d S m i t h 4.0,将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语料文件同时导入W o r d S m i t h 4.0,在w o r d l i s t 功能中选取统计功能,便可直接得到两个文本的平均句长及其标准差的计算结果.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表3㊀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的平均句长以及句长标准差统计情况表英译本中译本形符数5303245627句子个数34492375平均句长1519句长标准差11.0612.4834 ①文中韩㊁中㊁英文例句出处分别为::«»,:,2004;韩江:«素食主义者»,千日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H a n K a n g :T h e V e g e t a r i a n :A N o v e l ,L o n d o n :H o g a r t h ,2016.以下不再进行标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㊀第6期从表3可知,中译本的平均句长(19个单词)长于英译本的平均句长(15个单词),中译本的平均句长明显高于英译本的平均句长.这说明中译本句法结构更加复杂,也体现了汉语在表达上具有句子较长的特征.此外,从表3的句长标准差可以得知,中译本的句长标准差为12.48,略高于英译本的11.06,说明中译本句子长短变化更大,结构更加多样化.通过2个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句子维度上中译本译者对语篇总体布局的操控力更强.例如:(2)a.,,,,..,,,.b.不高不矮的个子㊁不长不短的头发㊁略微泛起角质的泛黄皮肤㊁单眼皮㊁稍稍突出的颧骨㊁仿佛害怕张扬个性似的黯淡平凡的着装 她脚蹬着款式最简单的黑色皮鞋,走到了我的桌前,那不紧不慢的样子,既不强壮高大,也算不上弱不禁风.c.M i d d l i n g h e i g h t;b o b b e d h a i r n e i t h e r l o n g n o r s h o r t;j a u n d i c e d,s i c k l yGl o o k i n g s k i n; s o m e w h a t p r o m i n e n tc h e e k b o n e s;h e rt i m i d,s a l l o w a s p e c tt o l d m e a l lI n e e d e d t o k n o w.A s s h e c a m e u p t o t h e t a b l e w h e r e I w a s w a i t i n g,I c o u l d n t h e l p b u t n o t i c e h e r s h o e s t h e p l a i n e s t b l a c k s h o e s i m a g i n a b l e.A n d t h a t w a l k o f h e r s n e i t h e r f a s t n o r s l o w,s t r i d i n g n o r m i n c i n g.例(2)是«素食主义者»第一部分开篇一段话,描述了女主人公素食之前的外貌特征,与后期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比例(2b)和例(2c)可以看出,中译本例(2b)是1个长句,运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将多个人物特征一气呵成;而英译本例(2c)则是运用3个长句,分别描写面部特征㊁着装特征与体态特征.汉译本例(2b)通过标点 ㊁ 将多个意群进行连接;而英译本例(2c)则是通过句子间连接的符号和单词 . A s w h e r e A n d 来分割人物的面部特征㊁着装特征与体态特征.从这一特征可以看出,对于目标语言的读者而言,英译本意群分割更加明了㊁清晰,因而更易被理解.(三)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语篇维度对比在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可以反映出译者的主体风格.吴昂和黄立波两位学者指出, 在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句子的过渡性连接成分分为隐性连接和显性连接 .①本研究通过词汇赋码的方式,对语篇中的连词进行统计与分析.1.显性连接 句子与句子间连词连词是一种重要的连贯机制,它不仅能保持词㊁短语和句子之间的连贯,而且在语篇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语料库词性标注工具 语料库在线 与 C L AW S7 分别进行赋码,并将赋码后的文件导入词汇检索工具 W o r d s m i t h4.0 进行词频检索.统计数据如表4所示:表4㊀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文译本显性连词数量统计情况表英译本中译本形符数5303245627连词数27401297占总词汇量比例5.2%2.8%吴昂㊁黃立波:«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第296-302页.44 ①徐珺等㊀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 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从表4可知,韩江的«素食主义者»的英译本译者使用了2740个连词,占总文本数量的5.1%;中译本译者使用了1297个动词,占总文本数量的2.8%.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英译本使用了更多的连接词,说明了文本的句法显化程度,在语法与逻辑关系的表达上运用了更多的功能性的词汇,使翻译文本的结构更加清晰㊁易懂,这和译者身份是英文母语译者有关,更倾向于英文重 形合 的特点.中译本的连接词数量是最少的,说明中译本中句子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但表述出了清晰㊁明了的语义,体现了汉语更加注重 意合 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凸显也与译者本身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联.2.隐性连接 句间连词隐性连接主要突出了语言 意合 的表达特点.韩礼德在C o h e s i o n i n E n g l i s h 一书中指出, 隐性连接在句中的位置不受限制于语法结构,而是依靠语境中的逻辑性词语进行连接的 .①霍跃红在«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 英语语言的 形合 更多地表现在语法的层面上,短句间的连接要依靠标点符号来保证句子的准确性,如 , 不能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在保证语法准确且可以直接连接两个短句的标点符号为 ; ,如:I c a m e ;I s a w ;I c o n qu e r e d .②在两个译本中,多数标点符号都是出现在句末或行尾的,如 ! , .等;而在英译本中,根据英文语法规则,当以 , 连接句子时,一定要同时使用连词,如无连词则使用 ; 连接句子.通过运用语料库词性标注工具 语料库在线 与 C L AW S 5 分别进行赋码,并将赋码后的文件导入词汇检索工具 W o r d s m i t h 4.0 进行词频检索.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表5㊀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文译本标点符号数量统计情况表英译本中译本形符数5303245627分号9618分号占总词汇量比例0.2%0.04%标点数68098519标点占总词汇量比例12.8%18.7%从表5的标点符号总数上来看,英译本共计出现6809个标点符号,占总标点符号的12.8%;中译本共计出现8519个标点符号,占总标点符号的18.7%.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译本作者使用了更多起到隐性连接作用的标点符号,说明中译本译者更善于使用隐性连接来体现句子间的连贯,体现了汉语 意合 的特点.从分号的数量上来看,英译本共计出现96个分号,占总词汇量的0.2%;中译本共计出现18个分号,占总词汇量的0.04%.这两组数据表明,在英译本中,译者运用 ; 进行连接的次数要远高于汉译本,这说明在有较明显衔接意义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上,英译本比中译本多,从而进一步说明中译本译者更加倾向于 意合 ,不仅使用了较多的隐性连接的标点符号,并在具有相对显性意义的 ; 的使用上使用较少.3.在语篇维度上译者风格与主体性差异的原因语篇维度的讨论,更多是围绕语意衔接层面上韩㊁汉㊁英三种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之分.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逐渐地走进学者们的视野,翻译研究的学者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开展54 ①②H a l l i d a y M a k ,H a s a n :C o h e s i o n i n E n g l i s h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a n d R e s e a r c h P r e s s ,2001,p .8.霍跃红:«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1-115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0年㊀第6期了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上的比较研究.索绪尔认为,词汇和 其不可论证性 ,与语法和 其相对论证性 是一个连续共同体的两端,语言的运动就在两个端点之间.①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恰好是趋近不同端点的语言.英语是综合型的语言,注重静态㊁物称㊁句子结构等;而汉语是分析型的语言,更关注动态㊁人称㊁主题.因此,英语也被公认为是 形合 语言,而汉语被认为是 意合 语言.源语言语料为韩国语,权恩珠在汉韩连词比较研究中曾经提到了汉语的表意性和韩国语的表音性,并认为韩国语更趋近于形合.②从这个意义上讲,源语言韩国语与英语在语言的内部结构上反而更相似,都是以 形合方式 发展语法结构;而汉语则以 意合的方式 发展语法结构.本研究通过对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从语篇层面上进行分析,发现中译本译者在语言表达上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语言表达习惯,这是译者风格的体现,也是译者主体选择的结果.例如:(3)a..,,, ,,,..,,.b.我环顾着周围,老丈人被晒得黝黑的脸,岳母已经不再年轻的遍布皱纹的面容和充满担忧的眼神,大姐充溢着惆怅的纤细双眉,姐夫一副旁观者的姿态和小舅子夫妻俩不以为然的表情都尽收眼底.她总得说点什么吧?我在心里期待着.可是她用放下筷子来应对一个个盯着自己的锐利目光,好像是用这个举动来回答家人们无言的质疑.c.I s u r v e y e d i n t u r n m y f a t h e rGi nGl a w s s w a r t h y c h e e k s;m y m o t h e rGi nGl a w s f a c e, s o f u l l o f w r i n k l e s(t h a t)I c o u l d n t b e l i e v ei t h a d o n c e b e e n t h a t o f a y o u n g w o m a n, h e r e y e s f i l l e d w i t h w o r r y;I nGh y e s a n x i o u s l y r a i s e d e y e b r o w s;h e r h u s b a n d s a f f e c t e d a t t i t u d e o f b e i n g n o m o r et h a n a c a s u a l b y s t a n d e r;t h e p a s s i v e b u ts e e m i n g l y d i s p l e a s e d e x p r e s s i o n s o f Y e o n gGh o a n d h i s w i f e.I e x p e c t e d m y w i f e t o s a y s o m e t h i n g i n h e r o w n d e f e n s e,b u tt h e s o l e,s i l e n ta n s w e r s h e m a d et o a l lt h o s e g l a r i n g f a c e s w a st o s e tt h e p a i r o f c h o p s t i c k s s h e h a d p i c k e d u p b a c k d o w n o n t h e t a b l e.例(3)选自韩江的«素食主义者»第一部分.首先,从直观上看中译本例(3b)文字最为精炼,英译本例(3c)文字最为繁杂,而韩语原文例(3a)则介于二者之间.其次,从语篇显性连接上来看,中译本例(3b)只有 可是 一个连词,而在英译本例(3c)中有 s o t h a t t h a t b u t a n d 等多个连词,可以明显看出英译本的显性连词多于汉译本,体现了汉语重 意合 ㊁英语重 形合 的语言特点.从隐性连接(标点符号)的角度上来看,中译本例(3b)中运用较多的 , . ? 等无实际意义的以及只有语气作用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语义间的衔接;而在英译本例(3c)中,译者更多地应用了有实际连接意义的 ; 来表示语义的衔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汉语多 意合 ㊁英语多 形合 的语言特点.64 ①②[瑞士]费尔迪南 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过程»,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84-185页.[韩]权恩珠:«汉韩连词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2年,第53页.。
基于语料库的《带灯》英译本翻译风格探析
基于语料库的《带灯》英译本翻译风格探析1. 引言1.1 介绍语料库的重要性In summary, language corpora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by providing translators with a wealth of language data and resources. By utilizing these corpora, translator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their translations, ensuring that they capture th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of the source text effectively.1.2 简述《带灯》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带灯"是老舍的经典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其英译本在西方读者中也享有广泛的声誉。
本文将重点探讨《带灯》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对读者的影响。
《带灯》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可以说是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
译者在保持原著情感和意境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加流畅的语言表达,使得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和可读性。
翻译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幽默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翻译中对于老北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的描绘也相当细致入微,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视过去的窗口,也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带灯》英译本的翻译风格不仅保持了原著的精髓,更为西方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丰富的老北京画卷。
其独特的翻译风格为作品的传播和理解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体验。
通过深入研究《带灯》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翻译的魅力和挑战,同时也可以发掘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和意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第2版).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振定. 《翻译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比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明编著. 《英汉互动翻译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李正栓. 《英美诗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林大津等主编.《修辞学大视野》.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钱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钱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钱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武力、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吴伟雄、方凡泉. 《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辉、汪晓毛主编. 《汉译英教程》.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建忠.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Christia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王克菲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杨士焯. 《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贺军主编. 《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刘宓庆主编. 《翻译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张春柏. 《汉英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郭著章、黄粉保、毛新耕编著. 《文言英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黄振定. 《英汉互译实践教程》.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实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许建忠.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朱徽主编. 《汉英翻译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1991. 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1978 (54): 564-58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76.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New York: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London: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5. 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Indiana: Indiana Univ. Press. 1979. Landers, Clifford E.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Lao, She. Camel Xiangzi.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1973.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ornwall: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不确定性.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或是“化异”?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色》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含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晚清以来Jury、Juror汉译考察与辨误.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1).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究.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发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Administration与Governm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 (10).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 外国语. 1998(1).李正栓. 文化背景与学习风格—中国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中国外语, 2007(2). 李正栓. 徐忠杰的翻译原则研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0).李正栓. 唐诗宋词英译研究:比较与分析. 中国外语, 2005(3).李正栓. 实践、理论、比较:翻译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3(4). 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李正栓. 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2).林大津. Meme的翻译. 外语学刊, 2008(10.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刘全福. 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 中国科技翻译,1999 (3).刘全福. “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翻译,1996 (5).刘全福. 对翻译教材译例的审美性思考与评价. 上海科技翻译,1998 (3).刘全福. 试析我国酒类产品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 上海科技翻译,1997 (2).刘全福. 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 外国语,1996 (4).。
国内葛浩文研究状况的CiteSpace分析_张继光
检索到 1323 篇论文, 最早一篇论文出现在 1980 年, 从那以后, 在这 35 年里每年都有相关论文出现。剔 除期刊目录等重复数据和无效数据, 共得到有效引 文 1282 条。每条引文包含作者、 作者单位、 期刊名 称、 篇名、 关键词、 摘要、 出版年份等信息。 2. 2 研究方法 — —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 陈超美博士开 发的 CiteSpace 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CiteSpace 是一款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 的 Java 应用程序, 已成为信息分析领域中影响力相 当大的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进行可视化分析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 1) 确定主题词和专业术语; ( 2 ) 收集数据; ( 3 ) 提取 研究前沿术语; ( 4 ) 时区分割; ( 5 ) 阀值选择; ( 6 ) 显 2006) 。 示; ( 7) 可视检测; ( 8) 验证关键点( Chen, 3. 数据分析 3. 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国内葛浩文研究状况的 CiteSpace 分析
张继光
( 1. 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 北京 1, 2
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徐州
提
要: 文章运用 CiteSpace 计量学方法, 以 CNKI 中收录的期刊在 1980 - 2014 年之间所刊载的与葛浩文相关的 1282
外国语文 表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当代作家评论 中国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名作欣赏 当代文坛 小说评论 当代外语研究 东吴学术 海南师范大学( 学院) 学报 文艺争鸣 华文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海外英语 安徽文学( 下半月) 文学自由谈 刊 物 国内刊发葛浩文研究论文的主要刊物 频次 36 30 17 17 16 15 15 14 13 13 12 11 11 11 9 序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文学评论 新文学史料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广角 读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国语文 鲁迅研究月刊 社会科学战线 中国图书评论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奥海风 外国语 上海翻译 中国出版 刊 物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译者审美追求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译者审美追求张继光张蓊荟(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08-11-06**[作者简介]张继光(1980—),男,湖北襄樊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张蓊荟,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学博士。
一、引言翻译理论界长期注重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方法等涉及翻译科学性的问题,这些都是规定性研究。
上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者逐渐用描述性方法来研究翻译理论,并深化了对翻译研究的认识。
翻译美学这一理论正是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为背景在中国译界开始酝酿的。
美学属于文化范畴,后来翻译学又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美学正式诞生。
(隋荣谊,李锋平,2007)。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语用学的特点是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指导其它学科的研究。
本文将用语用学综观论来探讨翻译美学,重点探讨译者的审美追求。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方梦之,2004)。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版前言)提到,“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
林语堂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首先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
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效应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陆洋,2005:49)。
翻译的审美客体(TAO )是译者所要加工的原文。
它的基本属性是它的依附性:离开了原文去追求或探讨译文的美如果不是哗众取宠,至少也是无益的徒劳。
“哲学美学,相互阐发”的散文翻译对比研究——以张培基、朱纯深的《匆匆》英译本为例
“哲学美学,相互阐发”的散文翻译对比研究——以张培基、朱纯深的《匆匆》英译本为例摘要:散文翻译一直被视为最能体现译者水平的翻译文体,许多MTI学生看到散文翻译就如临大敌,尤其是中译英,译者常常会心怀敬畏,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瑰宝”推介出去,则非译者不能成事。
因此,本文以张培基、朱纯深的《匆匆》英译本为例,以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中的“哲学美学,相互阐发”为理论基础,探讨两个译本在字词、语篇、音韵等各方面的差异。
以期可以为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散文;翻译;哲学;美学一、引言《匆匆》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写于1922年7月28日。
文章充满诗意,对时光的消失深表感叹和无奈,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这篇佳作经常出现在语文教材中,阅读量广泛。
近年来,《匆匆》一文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英译本,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比研究不同的译本。
比如闵西鸿从修辞翻译风格入手,对比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本在拟人、排比、比喻、疑问等修辞上处理的异同。
蔡丹和陈文安从英汉语言音律美的角度出发,对比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探析两种语言的不同音律特征。
吕凌云和母海则对比《匆匆》四种英译本的词汇选择和句子处理。
李琳和刘波建立了《匆匆》的两个英译本的小型语料库,利用软件来对比两个版本的句法特征。
尚未见以“哲学美学,相互阐发”为视角的对比研究。
二、译者介绍张培基(1921年-2021年6月27日),福建福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同年任英文《上海自由西报》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英文《中国年鉴》(1944—1945年度)副总编。
张培基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文翻译,并亲身经历过东京审判朱纯深,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曾执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翻译专业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4·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 2014 年第 4 期
文或 目 的 语 原 创 文 本 不 一 样 的“第 三 符 码 ” ( Cowie,1997: 172-173) 、“第 三 种 状 态”( 杨 晓 荣,2000: 440-451) 或韩子满( 2005: 14-18 ) 、孙 会军( 2005 : 161 -170 ) 等 人 提 出 的 杂 合 语。 这 些研究者的成果都表明译文拥有自己的独特 语 言 特 征 ,因 此 也 就 有 了 研 究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2. 1 翻译规范的分类
Baker 等人在用语料库研究翻译中发现译文 具有一些“翻译普遍性”特征,即“在译文中而非 原文中展 现 的 典 型 特 征,这 种 特 征 不 是 特 定 语 言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1993: 233-250 ) 。也 就 是 说 ,译 文 具 有 自 己 固 有 的 特 征 ,被 视 为 与 原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 2014 年第 4 期
·83·
*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规范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张继光 北京师范大学 张 政
提 要: 文章通过分析自建的由 100 篇英文散文及其汉语译文组成的平行语料库和由 100 篇当代原创 汉语散文组成的参照语料库及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探讨当代散文翻译规范。研究发现,在具体词语使用 上,译者采取的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传统化期待规范趋向,在句子、段落、篇章等结构形式上,译者采取的 操作规范主要体现的是陌生化期待规范趋向。另外,研究还发现译文的确是“第三符码”,具有独特的语言特 征,主要翻译单位是句子。
Toury( 1995) 把翻译规范分为三类: 初始规 范,初步规范以及操作规范。Chesterman ( 1997) 、 Nord ( 1991) 等人又提出了期待规范、专业规范、 组成规 范 等 等。 这 些 规 范 有 些 涉 及 内 容 基 本 相 同,只是名称不一致。胡显耀( 2006: 93-94) 把这 些学者的不同规范归纳为两种规范: 外部规范 和内部规范。外部规范包括期待规范和选择规 范,指读者 和 社 会 机 构 制 定 的 翻 译 政 策 和 对 翻 译总体 性 质 的 期 待 和 社 会 群 体 如 何“选 择 ”翻 译 文 本 、源 语 语 种 等 的 规 范 ,这 两 种 规 范 都 不 涉及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内部规范包括操 作 规 范 ,是 关 于 翻 译 的 具 体 策 略 的 规 范 或 者 翻 译 的 过 程 规 范 ,它 与 翻 译 行 为 的 关 系 更 直接。
词语的丰富性是指相同长度的语料中不同词 语的数 量 大 小。可 通 过 语 料 库 的 类 符 /形 符 比 ( TTR) 来衡 量。一 般 说 来,语 料 库 规 模 越 大,类 符 / 形符比越小。若语料库规模相同,TTR 越大, 就说明用 词 越 丰 富,反 之 则 说 明 词 汇 比 较 贫 乏。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平行语料库和一个参照语 料库,另 外 在 有 些 地 方 还 参 考 了 胡 显 耀 ( 2006, 2007) 研究发现的当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LCMC) 中的相关数据。
平行语料库由 100 篇英语散文及其对应译文 组成,参照语料库由 100 篇当代中国散文组成。 选用 的 平 行 语 料 来 自 陶 洁 ( 2008 ) ,杨 自 伍 ( 2010) ,朱明炬等( 2007) ,杨岂深、杨自伍( 2010) 和南建翀( 2008) 。所选篇目均为名篇佳作,绝大 多数译文出自名家手笔,由陶洁、高健、夏济安、施 咸荣、黄源深、杨岂深、杨自伍等 49 名译者在上世 纪九十年 代 前 后 翻 译 的,他 们 的 译 文 应 该 能 较 好地反映当代散文翻译的现状。英语原文和中 文译文规模分别是 128 573 词和 230 221 字。参 照语 料 库 入 编 的 语 料 主 要 选 自 丛 培 香 等 ( 2004) ,贾平凹( 2005) 和王剑冰( 2004 ) 。选择 的都是 1949 年以后的散文,主要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 至 20 世 纪 末,这 些 作 品 也 都 是 名 家 名 作,以大 陆 作 家 为 主。参 照 语 料 库 的 总 字 数 是 230 914。两个 语 料 库 的 汉 语 部 分 规 模 基 本 相 同。肖忠华 教 授 负 责 建 设 的“兰 开 斯 特 汉 语 语 料库”( LCMC) ,也将 作 为 本 研 究 的 一 个 参 照 语 料库。LCMC 选 用 的 语 料 是 1989—1993 年 的, 涉及各种 体 裁 的 文 本,和 本 研 究 中 的 原 创 散 文 和译文几 乎 是 在 同 一 时 间 段 产 生 的,因 此 可 以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 2014 年第 4 期
·85·
作为本研究的参照语料库。 建立语料库之后,研究者利用 WordSmith 工
具箱就可 以 分 析 出 译 文 的 各 种 语 言 特 征,进 而 反映译者们遵守的各种翻译规范。 3. 当代翻译散文的词语操作规范
Laviosa ( 1998) 提出并验证了英语翻译叙事 文的四个词语使用模式: ( 1) 翻译文本中实义 词相对于语法功能词的比例较低。( 2) 翻译文 本中高频词相对于低频词的比例较高。( 3) 翻 译语 料 库 的 词 表 表 头 覆 盖 语 料 库的范围较大。 ( 4) 翻译文本的表头包含的词目较少。这四个模 式都与翻 译 文 本“简 化 ”等 特 征 的 假 设 有 关。 本 文围绕三个模式来考察当代汉译散文的词汇使用 特征。 3. 1 词语的丰富性
操作规范共分为词语操作规范、句法操作规 范和篇章操作规范三个层次。文章将用语料库来 逐一考察这些规范,并验证在不同层次上采用的 上述关于操作规范的假设。 2. 2 自建语料库
Baker( 1995) 指出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主 要有两种: 平行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前者用 于比较原 文 与 译 文,后 者 用 于 比 较 翻 译 文 本 与 非翻译文本。平行语料库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从 特定原语译入译语的语言转换规范; 参照语料 库的意义在于识别翻译行为不同于原创性文本 的特征。
期待规范又分为“陌生化期待”和“传统化期 待”( 胡显耀,2007) 。陌生化期待是指读者对作 品中异质 性 材 料 的 期 待,希 望 看 到 译 文 中 的“洋 气”和“洋腔洋调”,为目的语语言带来新鲜成分。 许钧、袁 筱 一 ( 1996: 88-89 ) 和 姜 秋 霞、张 柏 然 ( 1997: 155-162) 的 调 查 都 表 明,当 代 读 者 偏 爱 “等值”的译文,即尽量保留原文 语 言 文 化 特 色 的译文。这 就 说 明 当 代 读 者 有 陌 生 化 期 待,希 望在译文中看到在本土文学中看不到的东西。 但是,陌 生 化 期 待 不 是 无 限 制 的,正 如 秦 洪 武 ( 2000) 所言“任何语 言 系 统 都 有 自 身 的 结 构 规 律,语言结 构 具 有 一 定 的 伸 缩 性 和 结 构 张 力”。 传统化期待是指期待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和文化传 统,至 少 在 语 言 上 要 符 合 目 的 语 的 基 本特征,容易理 解。因 为“可 理 解”是 翻 译 的 必 要前提。这 就 说 明,当 代 社 会 这 两 种 期 待 规 范 是并存的。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当代英语散文汉译文本研究”( 12YJC740137) 、江苏 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当代散文汉译研究”( 2011SJD740024) 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现代语言技术体系研究”( 14WYB015) 的阶段性成果。许家金教授、马武林副教授、王少爽博士和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 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谨致谢忱!
选择规范包括对翻译文本、原文语种、译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选择,主要跟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状态 有关,它不直接决定翻译的操作。
在两种外部规范的制约下,译者的操作规范 必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 Baker 等语料库翻译 学研究 者 关 于“翻 译 普 遍 性”的 研 究 和 连 淑 能
( 2010) 等对比语言学者的研究,研究者提出关于 当代 散 文 翻 译 的 四 种 操 作 规 范 的 假 设,即: ( 1) 意合或形合; ( 2) 简化或繁复; ( 3) 明确或暗 含; ( 4) 常规或变异。如果译文中表现出意合、简 化、明确或常规的语言特征,那就说明当代社会存 在传统化期待规范趋向,反之就说明是陌生化期 待趋向。
答以 下 问 题: 翻 译 语 言 是 不 是 一 种“第 三 符 码”?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当代译者主要是以什 么为翻译单位? 2. 翻译规范及相关研究
翻译规 范 是 描 述 翻 译 学 的 重 要 概 念。 Toury 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翻译规范是内在化了 的规则,体现某一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对行为的 制约( Toury,1995: 57-61) ; 翻译规范是“译者在 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做出的 有规律性和习惯性的选择”( 廖七一,2001: 314315) 。Toury 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方法做出了非常 重要的贡献。他提出,规范无法直接观察到,因为 它们已经内化为译者的行为模式,但我们能观察 到在一定规范制约下的翻译行为和产品的某些规 律。翻译规范的存在使特定时期的翻译文本总体 呈现某些规律性和倾向性的语言特征。这种特征 只能通过对大量翻译文本的分析来加以识别。通 过研究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重构翻译规范。Toury 在区分翻译行为和翻译事件时指出,从译文语言 特征就可推测出译者遵守的操作规范,进而反映 出对译 者 行 为 进 行 制 约 的 社 会 文 化 情 景 因 素 ( Chesterman,2007: 90-97) 。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规范; 散文; 翻译单位; 第三符码
1. 前言 从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