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研究
西部乡村学校现状及发展思考
西部乡村学校现状及发展思考中国西部的乡村学校一直以来面临着多种困境,包括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流失、学校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制约着西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怎样改善西部乡村学校的现状,成为了这个地区很多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思考的焦点。
首先,西部乡村学校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
有数据显示,不少西部乡村学校的教师来自外地,往往缺少对当地文化、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理解。
这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
因此,要想提升西部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本地教师的培养。
这需要政府加大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设立教育基金,吸引优秀的本地青年到乡村学校任教,同时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素质。
其次,西部乡村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落后,往往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也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技术。
这就需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场馆、道路等硬件环境。
同时,推广信息化技术,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要加强对乡村学校的关注和支持。
西部乡村学校往往缺乏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对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
因此,应该加大对西部乡村学校的关注和支持,提高政策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为西部乡村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
最后,要注重西部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
乡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也是其发展的潜力所在。
因此,应该注重发挥乡村学校的特色,建立乡村学校特色教学研究机构,探索本地区的教育特色和资源,培养学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总之,西部乡村学校的现状与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要注重对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进行研究和支持,探索新的教育发展模式,促进西部乡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一所不放弃,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路径
助力分析思考。通过推门听课研课、智囊陪同磨课、 专题互动展课等活动,助力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 课堂分析能力与反思能力,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原生动力。
进家体验。一名学生进入另一名学生的家庭,两人 结成同伴,一起学习、生活。这种形式为学生建立“ 知 心同伴”,为学生提供一种“ 心灵寄托”空间提供了可能。 但这种形式对入住家庭的要求比较高,包括家庭环境和 陪伴时间,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够负担。
EDUCATOR
联片抱团,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联片抱团,就是将乡村小规模学校纳入条块发展的 模式,减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 孤立感”与“ 被抛弃感”, 实现与本区域其他学校的“ 同频共振”。
双向交流,拓展学生活动场景
双向交流,城镇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之间互派学 生,联合开展学生集体交流活动。双向交流,丰富了乡 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开拓了乡村孩子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对美好学习的向往;同时也让城镇学生体验了 乡村生活与文化,为城镇学生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主要形式有三种:
进班学习。以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走进城镇学校 的课堂为主,跟班学习一周或者两周,使乡村小规模学 校学生体验不同的课堂。进班学习,最为关键的是为乡 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指定一位或几位同伴,由同伴引领他 们逐渐适应新环境。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乡村小规模学 校学生能体验更为丰富的学习与生活。
进校活动。与进班学习不同的是,进校活动是乡村 小规模学校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城镇学校的各种集体 活动,如劳动实践、文体活动、研学实践等。这种方式 突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深度参与,如元旦庆祝活动 中有文艺表演是由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承担,与当地学 生共同联欢。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1. 介绍乡村振兴背景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它不仅关乎农民子女的教育权益,也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 分析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目前,农村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
其次,由于乡村学校规模小、生源稀缺,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再次,农村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突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他们缺乏公平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机会。
3. 探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多年来,农村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穷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可以改善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教育质量落后的问题,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4. 探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途径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农村学校工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教育硬件条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农村学生的教育资源覆盖面等途径,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5. 推动农村学校一体化发展目前农村学校规模小、生源稀缺是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可以通过推动农村学校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
这包括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合并,形成规模效应;补充建设农村学校寄宿制,解决农村学生的上学问题等。
6. 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可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农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途径。
7.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优秀的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儿童的教育需求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以探索合适的教育模式来满足农村学生的需求。
二、现状分析目前,农村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与城市学校差距明显。
其次,农村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动力。
另外,农村学生普遍缺乏专业教育指导,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模糊。
三、增加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为了改善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需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优先考虑农村教育,增加财政支持,用于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待遇,改善教学设施条件。
此外,可以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教育产业,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
四、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农村教师的素质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外派交流、聘请优秀教师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
此外,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基地,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农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农村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设置专门的科研竞赛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
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六、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农村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模糊,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指导。
学校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能力。
同时,学校与企业等职业机构进行对接,提供实习、见习等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
七、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应提供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同的信息技术设备与资源,为农村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资源,为农村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摘要:“共同体”根据马克思相关学说概括地理解为“现实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模式,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发展共同体”广义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在相同背景下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通过联合,建立相关的章程,结成一定的关系,达成一定的共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一定时期合理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末梢神经,它们具有大体相同的社会背景、相同的社会属性和相同的尴尬处境,大都发展艰难,它们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管理者,通过对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多年的跟踪调查、了解和研究,认为把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关注、重视与支持,通过建立发展共同体,搭建发展的平台,探索有效实用的模式,从不同层面多方位实施发展共同体建设,也许不失为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子。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探索与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
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
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乡村地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系统评价了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教育在地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探讨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对乡村教育在地化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中存在过于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际操作的问题,导致研究结果与实践脱节。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政策法规;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收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对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看法与建议;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学校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其在教育在地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乡村教育在地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引入特色课程与教学方法;二是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融合;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乡村教育在地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加强乡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缓解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降低农村学生涌入城市的压力。
尽管乡村教育在地化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受制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可能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照搬城市模式的现象,缺乏对乡村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之实例研究与发展建议
EXPLORATION中小学管理JOSI / 05探索45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之实例研究与发展建议陈元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要 以北京市H小学教育集团为例,分析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具有组织管理结构精简、成员校间共性与差异并存等特色,同时指出其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内外部困境。
面向未来,建议农村学校教肓集团在发展中需分析内外部环境,转变组织管理理念;明确自身特色,开发集团比较优势;立足学区平台,促进集团资源整合。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农村学校教育集团;学区制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2-2384(2021)05-0045-03(请扫表刊二维码)当前,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的重要途径。
m但在学区治理和名校集团化双重作 用下,现实中出现了一种以农村学校为核心的新型集团 化办学模式,改变了农村学校被动裹挟的状态,使其成 为集团化办学的主动参与者。
虽然本土农校集团化办学 尚未成为一种主流模式,但仍是农村学校寻求自主发展 的有益探索。
那么,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有何特色,发展中可能 面临何种阻碍,未来有何改进之策?为深入分析并回 答这些问题,笔者选择北京市海淀区的H小学教育集团 (以下简称H集团)作为个案,结合访谈、观察、实物收 集等方式,寻找该集团在发展和改革中的关键事件,挖 掘其办学特色和发展困境,并尝试提出改进策略,以期 为农村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提供经验和借鉴。
―、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传统的"名校+”模式,农村学校集团化是以本 土优质农校为核心校,整合附近区域的薄弱学校和新建学 校形成的合作办学模式,其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方面,是因为名校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有限。
在 名校合并薄弱校过程中,大部分农村薄弱学校被合并或 托管,但还有一些农村学校通过特色发展脱颖而出,办 学成绩获得了学生家长的认可。
面对学生的入学需求,这些农村学校具有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因此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是满足郊区和县乡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 要的必然要求。
乡村教育发展模式
乡村教育发展模式乡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等多种原因,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推动乡村教育的长足发展,采用适合乡村特点的教育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一、农村学校联合模式农村学校联合是一种基于资源整合的模式,通过将多个乡村学校进行结合,共享教师、教学资源及设施设备等,优化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质量。
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合作模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合作是一种通过城乡教育资源对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
通过与城市学校进行合作,乡村学校可以引进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将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农村地区,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式多媒体技术应用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模式。
乡村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形式的教学活动。
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农村学校与社区合作模式农村学校与社区合作是一种基于社区资源整合的模式。
通过与农村社区进行合作,乡村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设施和资源,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该模式也可以增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五、乡村教育发展基金支持模式乡村教育发展基金通过筹集资金,为乡村学校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该模式可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育问题,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提供资金、教材、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乡村教育的改善。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教育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上述几种乡村教育发展模式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更多的模式可以应用到乡村教育中。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乡村教育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而农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首先,新型农村教育模式的构建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农村学校往往条件有限,教学资源匮乏,如何打破这一现状,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引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推广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其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
农村教师队伍多数缺乏专业技能和教学理念,急需引进更多高素质的教师。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教学激情,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教育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吸引更多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资源。
再者,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再者,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搭建校友网络等方式,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
再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另一些地区却过剩。
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研究
WenZhaiZhiChuang㊀ 文摘之窗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研究纵观世界各国乡村学校发展史ꎬ虽然不同国家乡村学校发展的策略各有差异ꎬ但最终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本国乡村学校的发展ꎮ通过宏观比较研究发现ꎬ各国乡村学校发展都立足本国实际ꎬ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ꎬ总体来说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要发展模式:一是特色发展模式ꎬ它是各国根据乡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实施特殊的政策及解决方案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ꎮ该模式将地域特色融入乡村学校发展之中ꎬ基于特色性ꎬ以特殊 精准 对策来促进学校发展ꎮ二是跨越发展模式ꎬ它是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㊁资源的快速分享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ꎮ三是市场发展模式ꎬ即是将市场理论的相关运作方式运用于乡村学校的改进之中ꎬ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ꎮ四是协同合作发展是通过校际间的相互合作来促进各校发展的一种模式ꎮ五是社区共建模式是充分利用乡村学校与社区的密切关系ꎬ将乡村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合二为一的一种模式ꎮ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可分为两种ꎬ一是二维的平面交互式ꎬ二是三维的空间立体式ꎮ二维平面交互式的运行机制组成部分只在小于或等于 二 的范围之内移动ꎬ其中特色发展㊁跨越发展㊁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的运行机制皆是两大组成部分ꎮ三维空间立体式则指由三个点相互连接而成的面组成一个立体空间ꎬ市场发展模式是三维空间立体式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ꎮ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执行主体的偏重性将其分为三大主体执行方式:一是学校为主㊁政府为辅的特色发展模式ꎻ二是政府为主㊁学校为辅的跨越式发展模式ꎻ三是主体间并行执行方式ꎬ分别是政府㊁学校㊁市场并行的市场发展模式㊁学校与学校并行的协同合作模式和学校与社区并行的社区共建模式ꎮ乡村学校的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有其对应的发展思维方式ꎬ发展思维的差异性是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基础ꎮ特色发展模式着眼于用文化来分析乡村学校发展ꎬ跨越式发展与市场发展注重用事实判断乡村学校发展ꎬ乡村学校协同合作模式则是基于规范的思维角度对乡村学校进行分析ꎬ最后的社区共建模式以乡村学校的价值为着眼点ꎬ关注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形态ꎬ是一种基于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思维ꎮ乡村学校的运行机制㊁执行主体及发展思维皆有共同或相似之处ꎬ但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的基本组织要素却是一对一的线状结构ꎬ即每一发展模式皆有其核心的组织要素ꎬ该发展模式围绕其要素而形成ꎮ特色发展㊁跨越发展㊁市场发展㊁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五种模式构成了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ꎮ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ꎬ从差异性中找特色ꎻ跨越发展及市场发展模式就乡村学校发展的资源需求而言ꎬ注重将信息技术带入乡村学校建设ꎻ协同合作㊁社区共建模式则从乡村学校之间㊁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着眼ꎬ侧重于为乡村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ꎮ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㊁执行主体㊁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方面既有差异ꎬ也有共性ꎮ袁利平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理念与方法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ꎮ它的内部治理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大学的功能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需要从多视角考察ꎬ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其规律与特点ꎮ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ꎬ是建立一系列基于大学使命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平衡机制ꎮ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ꎬ又是承担教书育人任务的特殊公共服务事业单位ꎮ作为学术机构ꎬ学术自由和自主性是它的脉ꎻ作为公共服务事业单位ꎬ它的公共性不言而喻ꎮ公共性与自主性相互依存ꎬ又可能相互消长ꎮ只强调公共性ꎬ会忽视它的自主性ꎻ只强调自主性ꎬ会影响它的公共性ꎮ大学育人这一基本属性ꎬ决定了大学既不能是以行政权力架构及其有效运行为目的的行政机构或其附庸ꎬ亦非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组织ꎬ而是以知识追求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使命的教育组织ꎮ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的大学 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ꎬ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ꎮ因此ꎬ我们认为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ꎬ应该是 适合的 体制机制ꎬ没有最优ꎬ只有适合ꎬ瞄准世界一流ꎬ坚持中国特色ꎻ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ꎬ应该能够广泛有效地对接社会ꎬ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谋划大学发展ꎻ好的大学治理结构具有历史方位感ꎬ审时度势ꎬ与时俱进ꎻ好的大学治理结构具有高效有力的组织载体ꎬ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ꎬ确保教师学生广泛参与ꎬ确保学术自由ꎬ确保资源高效配置ꎻ好的大学治理结构还需要文化的滋养和支撑ꎮ以价值追求和高远志向引领大学发展ꎮ坚守呵护我们的 精神家园 ꎬ与浮躁㊁急功近利和不伦不类保持距离ꎮ管培俊摘自«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6期回归一流大学建设与治理的常识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ꎬ既然它是世界性的ꎬ就总存在一些共性ꎬ否认共性仅强调差异性ꎬ也就不存在 世界 这样的限定词ꎬ甚至是否为他者认可的 大学 可能都会成为一个问题ꎮ因此ꎬ论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与治理ꎬ首先就必须理清楚究竟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 共性 ꎬ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ꎮ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大致包括如下方面:培养一流(高层次拔尖)人才ꎻ学术底蕴与基础扎实的学科与研究支撑ꎻ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ꎻ相对充裕的科研经费以及其他有形资源的支撑ꎻ具有前瞻性视野㊁善于审时度势和掌握灵活策略来获取资源且有效将其利用的领导与治理制度安排ꎮ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拥有良好的研究氛围与卓越的本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外乡村美术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乡村美术教育研究现状导言乡村美术教育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随着人们对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增加,乡村美术教育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国外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背景、研究方法、教育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乡村美术教育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美术教育相比,乡村美术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国外,乡村地区的美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并进行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法国外乡村美术教育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法等。
其中,实地调研是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乡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
问卷调查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乡村美术教育的认知和期望。
此外,访谈法也被广泛运用于乡村美术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与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教育经验和看法。
三、教育模式国外乡村美术教育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传统教育模式和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创新教育模式则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通过开展艺术活动和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此外,一些国外学者还提出了社区参与型教育模式,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国外乡村美术教育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乡村地区的美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
其次,乡村地区的美术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乡村地区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缺乏对美术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因此,国外学者呼吁加大对乡村美术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和家长教育,提高乡村美术教育的质量。
结语乡村美术教育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美国农村社区中的学校教育
美国农村社区中的学校教育在美国,教育体系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其中公立教育占据着大多数。
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业水平提升的关键,也是社区发展的基础。
一、教育资源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的资源配置相对有限,这意味着教育机构的经费、教师水平、设施等方面的条件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会落后一些。
许多农村社区的教育资源甚至被视为是贫乏的。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教育体系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和投资的,而一些相对较小的农村社区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投入教育资源。
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学质量在美国农村社区,教学质量与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学校的师资构成有很大关系。
由于一些农村社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学校教育的经费维持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学校管理者为了节约经费而选择用较低薪金聘请教师,而这类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资历和专业性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不过,在这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了相应措施,比如会投资建设优质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等。
三、学生培养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对学生的态度和思想进行培养。
在这些学校教育中,青少年除了学习传统的知识技能,还要通过哲学、伦理、公民教育等方面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创造力,以及个人信念。
在这方面,美国的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成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一环。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父母要成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可以通过为孩子创造合适的学习空间、监督孩子的学习进展,以及帮助孩子投入和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
而学校教育则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地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学校教育是综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的学习铺平道路。
总的来说,在美国农村社区中,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摘要】当前农村学校正逐步推行“新教育实验”,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背景介绍中,概述了农村教育现状和新教育实验的背景意义。
在实施情况分析部分,详细分析了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具体情况和进展。
影响因素探讨部分探讨了影响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效果的因素,包括师资、教学资源等。
效果评估部分评估了新教育实验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困难与挑战部分分析了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评价了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成效,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农村学校、新教育实验、研究、背景介绍、实施情况、影响因素、效果评估、困难与挑战、总结评价、展望未来、政策建议。
1. 引言1.1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学校在教育改革中也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农村学校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实践方式。
这种“新教育实验”的探索,旨在解决农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随着“新教育实验”的深入开展,涉及到教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通过对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探讨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分析影响因素和困难挑战,进而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新教育实验”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总结评价实验结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当前农村学校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乡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部分学校面临师资、经费、设备配置短缺等发展困境,成为大家眼中“小而弱”“小而差”的存在。
而办好这些小规模乡村学校,既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应有之义,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之举。
乡村发展、社会发展都与这些小规模学校良好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
我们今天刊发这一组文章,即希望交流实践中的探索,借此聚焦推动此类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通过提升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为实现服务乡村振兴的大目标而努力。
一、补齐“最短板”,回归教育初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乡村小规模学校服务对象大多是边远艰苦地区贫困程度较深、无力送子女进城上学、处于社会分层“后20%”的弱势群体。
2009年全国仅有小学教学点72483个,在学人数为331.1万,点均学生数为45.7人;到2019年全国小学教学点增长至96456个,在学人数增长至384.2万,十年间分别增长了33.1%和16.1%,但点均学生数却下降至39.8人,教学点小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城乡教育质量不均等的“重灾区”,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最短板”,是精准教育扶贫的“关键点”,全面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否应该存在,无论学术界还是决策界,一直都是存在争论的。
有人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缺乏规模效益、较难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与其让它低质量发展,不如尽早让其消亡,使乡村孩子进城与城镇儿童一起共享优质教育。
也有人认为,小规模学校更容易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更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人性化教育、定制化培养,是引领未来学位变革的新生力量。
其实,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小规模学校都广泛存在,保护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就是维护学校的多样性,避免教育形态趋同和教育生态破坏,就是在激发教育想象力和教育创造力。
构筑乡村学校的新内生发展模式
构筑乡村学校的新内生发展模式作者:徐良来源:《江苏教育》2024年第12期【摘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乡村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乡村学校特色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呈现方式,在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外部资源是乡村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内部资源集聚与认同是乡村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通过正确处理好外部資源与内部资源的关系,构筑乡村学校的新内生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学校;影响因素;新内生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2-0007-04【作者简介】徐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教师,高级教师,博士。
江苏较早地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集团化、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标准化为主要特征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新样态日渐凸显。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关键环节,以城带乡、城乡协同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方略。
在城乡教育发展层面,南京市城乡初中一体化发展联盟和百所幼儿园城乡携手发展行动、南通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行动等就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举措和优秀经验。
笔者认为,南京、南通的行动呈现了新内生发展支撑下的乡村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以下将作一分析阐述。
一、乡村教育振兴与新内生发展理论1.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部署,要实现这一既定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的发展,更要有精神文明的发展,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我们应不断挖掘优秀的乡村文化,培育乡风、家风、民风,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统筹,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乡村教师学历水平、整体素质和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
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现状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优化设计•实施策略与建议•成功案例分析与借鉴•结论与展望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振兴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现状挑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与挑战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筑空间模式,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环境品质,促进农村教育的振兴。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传统院落式布局所有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区域集中布置,各个功能区域通过连廊或室内通道相连,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集中式布局分散式布局现有建筑空间模式概述功能分区不明确空间浪费严重不适应现代教育模式缺乏特色与文化传承建筑空间模式存在的问题规划理念落后资金短缺缺乏专业指导管理机制不健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
因地制宜原则功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确保建筑空间满足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基本功能需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严格遵守建筑规范,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并考虑防火、防震等安全措施。
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建筑。
优化设计原则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室内外空间融合多功能空间设计人性化设计01030204建筑空间模式优化设计建议01庭院式建筑空间模式02依山就势的建筑空间模式03集装箱式建筑空间模式04生态建筑空间模式适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建筑空间模式探索鼓励创新教育模式政策应鼓励乡村小规模学校创新教育模式,结合本地文化和产业特色,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优先保障教育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中获得优先保障,包括建筑空间、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
乡村振兴实施中的乡村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
乡村振兴实施中的乡村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的重要战略,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针对乡村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形势,找出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案。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1、乡村教育现状乡村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师资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很差,师生数量比例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这些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实施进程。
2、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短缺、资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等挑战。
乡村学校的发展困境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3、乡村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传统的农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乡村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4、乡村教育模式创新的途径乡村教育模式创新可以从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养、推动信息化教育、建设优质校园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才能实现乡村教育模式的全面创新。
5、加强师资培养乡村教育师资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农村教师队伍。
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学校培训、企业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6、推动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乡村教育也要跟上这一步伐。
可以通过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引入在线教学资源、推广电子教材等方式,促进乡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7、建设优质校园环境优质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乡村学校应该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
可以修缮校舍、增加教学设施、开展校园环境美化等举措,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8、发挥家长和社会的作用家长和社会是乡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中的作用。
可以加强家校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共同为乡村教育发展助力。
9、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乡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要注重其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摘要】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其重要性及改进策略。
在研究中发现,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存在教师培训与支持不足、课程设计与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与支持、推动课程设计与创新的措施。
文章对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现状、改进策略、教师培训、支持、课程设计、创新、未来发展方向、实施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改进策略,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乡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往往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而特色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急需深入研究与改进。
本研究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旨在为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促进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当前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可以丰富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
深入研究乡村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意义,不仅可以帮助了解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还可以为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乡村振兴与教育赋能:西班牙普索尔学校博物馆个案研究
乡村振兴与教育赋能:西班牙普索尔学校博物馆个案研究胡盈摘要乡村教育如何走出特色化道路是学界热议的话题。
面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文化认同的缺失,西班牙普索尔学校通过实施将文化遗产实践融入正式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建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乡村学校博物馆,走出了特色乡村教育之路。
五十年余来,该项目影响广泛,建立了学校、乡村、社会的互惠机制,激活了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也带动了区域发展,为乡村文化传承带来活化之路,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
西班牙普索尔学校博物馆项目为我国带来如下启示:以“教育共生”为模式发展乡村教育特色,通过活化记忆实现教育与乡村协同繁荣,以文化共治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赋能学校博物馆作者简介胡盈,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5-0091-13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①吉祥佩等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角阐释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学校教育的互动逻辑,并由此提出乡村学校教育发展要坚持乡土特色。
②张福平等介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通过资源合作共享和发挥学校特色实现发展的经验启示,但其具体路径还待探讨。
③然而,传统乡村社会的式微遮蔽了乡村教育的本体价值,④使乡村教育进①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18-02-04)[2022-07-10]. /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②吉祥佩, 胡金平.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境遇与突破−−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23(2): 63-72.③张福平, 邬志辉.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的国际经验[J]. 比较教育学报, 2022(3): 24-36.④杨羽, 李护君, 石连海.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 冲击与重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2, 33(5): 73-78.91一步萎缩,文化认同的退化激发了逆乡土化的社会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18年第05期
纵观世界各国乡村学校发展史,虽然不同国家乡村学校发展的策略各有差异,但最终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本国乡村学校的发展。
通过宏观比较研究发现,各国乡村学校发展都立足本国实际,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总体来说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发展模式,它是各国根据乡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实施特殊的政策及解决方案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将地域特色融入乡村学校发展之中,基于特色性,以特殊“精准”对策来促进学校发展。
二是跨越发展模式,它是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资源的快速分享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是市场发展模式,即是将市场理论的相关运作方式运用于乡村学校的改进之中,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
四是协同合作发展是通过校际间的相互合作来促进各校发展的一种模式。
五是社区共建模式是充分利用乡村学校与社区的密切关系,将乡村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合二为一的一种模式。
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可分为两种,一是二维的平面交互式,二是三维的空间立体式。
二维平面交互式的运行机制组成部分只在小于或等于“二”的范围之内移动,其中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的运行机制皆是两大组成部分。
三维空间立体式则指由三个点相互连接而成的面组成一个立体空间,市场发展模式是三维空间立体式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
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执行主体的偏重性将其分为三大主体执行方式:一是学校为主、政府为辅的特色发展模式;二是政府为主、学校为辅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三是主体间并行执行方式,分別是政府、学校、市场并行的市场发展模式、学校与学校并行的协同合作模式和学校与社区并行的社区共建模式。
乡村学校的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有其对应的发展思维方式,发展思维的差异性是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基础。
特色发展模式着眼于用文化来分析乡村学校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市场发展注重用事实判断乡村学校发展,乡村学校协同合作模式则是基于规范的思维角度对乡村学校进行分析,最后的社区共建模式以乡村学校的价值为着眼点,关注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形态,是一种基于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思维。
乡村学校的运行机制、执行主体及发展思维皆有共同或相似之处,但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的基本组织要素却是一对一的线状结构,即每一发展模式皆有其核心的组织要素,该发展模式围绕其要素而形成。
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市场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五种模式构成了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
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从差异性中找特色;跨越发展及市场发展模
式就乡村学校发展的资源需求而言,注重将信息技术带入乡村学校建设;协同合作、社区共建模式则从乡村学校之间、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着眼,侧重于为乡村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执行主体、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方面既有差异,也有共性。
袁利平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