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文化随笔欣赏 鹭漂 新老厦门人口迁徙的茶话

合集下载

启五茶话

启五茶话
2015 年第 2 期
启五茶话 ( 14 题 )
郑启五
千座茶山又一座 我一直有“攀千座山品千种茶 ” 的痴心妄想, 一直不断努力登爬,但也顺其茶缘自然,这次到 江西婺源明明是冲着“婺绿 ” 去的, 谁知半路却杀 “狗牯脑 ” 出一头 , 赣山徽山蛰伏佳茗知多少! 《玉华洞口喝擂茶 》 《喝梁野绿观瀑布 》 《喝 、 、 女儿茶登泰山》…… 我把这些年爬山问茶的经历 揉制成茶话与读者分享,有一位心细的厦门博友 看出百茗不拒的我其实更偏爱绿茶,这在厦门乃 至闽南都属于另类 。 闽南乡亲大多钟情 “铁观 “香头 ” 音” , 或迷醉清香型的 , 或痴爱传统烘焙的 浓香; 这十年来随茶市风起云涌,不少人跟风爱 上了普洱,也有的移情别恋钟情岩茶,渐渐形成 “三足鼎立 ” “金骏眉 ” 之势; 直到 领衔的红茶杀将 “三足鼎立 ” 演绎成“四脚朝天 ” , 无论三足 过来, 还是四脚, 却很难有绿茶插足的空间。在闽南, 绿 茶爱好者成了游兵散勇,绿茶的影响甚至不如偶 尔露峥嵘的白茶 、 黑茶 。 闽南茶客大多对绿茶有偏见,觉得它性味 烘青 、 晒青 、 蒸青各 冷, 又有青辛味, 殊不知炒青 、 有滋味也各具性味, 而所谓的“青辛味 ” 正是茶之 原味,乃我最爱。 当这位也爱绿茶的厦门博友提 出要把她最新订购的黄山野绿与我分享的时候, 见茶眼开的我忍不住就伸手接纳,而见到成品, 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立马开泡, 尽享新绿 。 博友寄来的是很实在的一大包,茶名 “黄花 , 生长于皖南宁国的黄花山 , 这样我不费吹 云尖 ” 灰之力就在自己的饮茶札记里又添一山 。黄花山 属黄山余脉东段,或许当年我爬上黄山莲花峰上 极目远眺,早就将其若隐若现的云雾山峰收入眼 帘。 资料说, 黄花山降水丰富, 森林覆盖率极高, 空气湿度大, 雨雾时间多, 土质深厚疏松, 有机质 “ ” 含量高,茶树生态环境良好 , 黄花云尖 茶从 制作考究 , 并由著名 1983 年开始试制 , 采摘精细, 茶学专家陈椽亲自指导 , 博采众名茶之长 , 形成 其的独特风格。 我拿剪刀轻轻地剪开那鼓鼓的包装袋,袋上 “山醉人水醉人茶也醉人 ” 是穆青的书法 。穆老是 新华社的老社长,代表作有 《县委书记的榜样 —— — 焦裕禄 》 等 。尽管他是资深文胆, 也是货真价 实的书法家,但身为茶文化的包装袋,绝对是新 人,此类包装可向来是苏轼 、陆羽等古代名家的 “太平猴魁 ” 地盘 。其实穆青的这一题词是给绿茶 的, 结果让“猴魁 ” 的邻居“黄花云尖 ” 给“资源共 享” 了。 “丑媳妇终究是要见公婆面 ” ,茶叶的任何包 装都要退去,袋口一剪开,就有股幽幽的干香扑 鼻而来, 嗅觉告诉我, 这是我喜欢的气味 。只见这 “黄花云尖 ” 外形挺直如梭,壮实匀齐,色泽翠绿 显毫,有着烘青绿茶针针挺拔的俊秀 , 让我联想 起孙传哲设计的黄山邮票浮突的雕刻线条 。 我喝绿茶抢新又贪浓,捏了一撮又一撮投入 玻璃筒杯 , 然后注入热水, 那如梭似针像笔尖的 干茶迅速升浮, 随即又一叶叶慢慢降下 , 此时此 刻 , 那茶幽幽的干香确实廉颇老矣,年少者齐刷刷 “古稀 ” “年 越过 60, 年长者则昂首挺胸迈向 , 尽管 。 琢磨着“老知青 ” 这三个字的组 过七十今不稀” “老 ” 与“青 ” 真可谓一对矛 合, 愈发觉得有意思, “无奈 ” “无悔 ” 盾的组合, 两厢守望, 或 , 争来又争 “ ” 去, 不如 喝茶去 。 老来爱茶, 愈来愈爱, 爱得死心塌地, 爱得一 发不可收拾, 本周先在《厦门大学报 》 的“大学文 化 ”发 《芙蓉湖畔喝茶记 》 ,紧接着在 《厦大老年 《土楼茶香 》 “老知青 发 。后者可是地地道道的 报》 茶香 ” , 从老知青黄美妙永定开茶园, 一直写到老 《大溪种茶记 》 知青游春丰 …… 喝酒不能喝闷酒,喝茶最宜老友圈,而茶散 文酷似闽南功夫茶,分明就是一盘人生滋味和微 老茶又老壶, 清涩 、 清苦 醺的共享, 来来来, 老友 、 又清甘 ……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浓茶岁月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浓茶岁月

我的“浓茶岁月”郑启五所谓“浓茶”,恐怕再浓也浓不过老厦门“茶桌子”泡出的乌龙茶“一枝春”,棕褐色的茶汤,夸张一点,浓得像酱油!“茶桌子”是我们这里街头巷口曾经摆出的茶摊,几张旧木的矮方桌,一副半新的瓷茶具,几个人围坐在简易的木凳竹凳上,就壶起壶落地喝开了,这样的泡茶模式,可是岛城民间喜闻乐饮的,但时过境迁,现已日趋式微。

我一开始学喝茶,喝的就是这样级别的浓茶!讲到喝浓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会兴奋要失眠,可当初学喝茶的我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基本反应,您不信,嗨,说来话长!那年从插队的农村调回城市,因为“出生不好”,父母亲是大学的“老九”,于是就安排到了厦门大学外文食堂当炊事员。

我负责掌锅,是个水深火热的活儿,一方面要烧煤火,一方面要油炸鱼,双面夹击,浑身的汗水浓得可以贴邮票,人都快被烤成干尸了,于是享有分派的“劳保茶”,肚子里有茶水,“干尸”不干,就得以存活又可以继续劳作,而负责洗菜的女工就没有这个福利,我们喊她们喝茶,多少有些厨房男子汉的大度与豪爽,还夹杂着几分施舍的意思。

什么叫“劳保茶”,就是因为“劳动保护”而分发的茶,那是计划经济最严峻的时代,连茶叶也要配给,当采购员骑着三轮车把茶也捎带回来时,我们整个厨房里就拂动着茶叶的清香,那时茶叶大多是简装的,用一只纸袋简单一装,再信封似的封口,难怪纸包不住茶香。

纸袋上有简单的图案,大多是一壶一叶,壶棕色,叶绿色,双色套印,斜斜的大大的美术字是茶名——“一枝春”或“留香”或“水仙”,简约而醒目,还有微型的图标——“海堤牌”,以及“厦门茶叶公司”的字样。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其实在食堂里,茶才真正不分家,师傅们分的“劳保茶”很少有拿回家享用的,都是放在厨房里“共产主义”,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想来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劳动间隙,大家就围坐一起喝茶,沏茶的水用的是大锅里取之不尽的蒸饭水,茶具是一套花瓷的茶具,壶上有“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毛主席语录”,如果留存到现在,应该也是可以放在街头兜售的大众文物了。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芙蓉园里喝茶记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芙蓉园里喝茶记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芙蓉园里喝茶记2014年5月1日下午,厦大学生茶学社的一则微博让我心动:“晨起凉风细细,珠雨淋漓,虽欲得听雨品茗之雅趣,奈何同仁甚众,雨间穿行多有不便。

故将茶会之址迁于科学艺术中心楼下,若下午三时烟销雨霁,茶学社诸人将于原处静候佳客。

”心动不如行动,我立马出门,五分钟后已经来到游人如织的芙蓉湖畔,近水楼台啊,厦大新建的“科学艺术中心”就在那里,男女学子已经席地而坐,在中心底层的边廊一字排开六个茶摊,摊摊茶具一应俱全,还有木炭火炉,开水壶,有模有样,“厦门大学第二届人文茶会”免费向路人提供各色名茶随意品饮,目的在倡导国饮,彻头彻尾的公益,不少游客觉得不可思议,大学生路边摆茶摊卖小杯茶?于是难免一番解释半声叹息。

我随茶学社的指导老师“一真茶子”一摊一摊喝过去,名曰指导,实则蹭茶,“金骏眉”、“铁观音”、“龙井”、“信阳毛尖”、“白芽奇兰”和“大红袍”,茶香袅袅,炭火幽幽,我一时大为感慨,感慨神马?多年来我边走边喝,喝遍了厦门的大小茶馆,喝多了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还喝到了海外,喝到了异国他乡,可今天却是首次出门专门在近在咫尺的芙蓉园里喝茶,舍近求远几春秋?那年厦大“科艺中心”正在从蓝图上走向落成,我不识时务地写下如下文字:“记得在十多年前,厦门大学丰庭食堂的后面,曾经有一家简朴的‘武夷茶舍’,成为不少来访的学者与文人安静的去处,并因此在多篇名家美文里留下淡淡墨迹,可惜后来因老楼的拆除而消失。

现在美丽的厦大校园里,在碧水涟漪的芙蓉湖畔,在原来外文学院的旧址上,一座典雅恢弘的‘国际会议中心’大楼正在落成,我觉得这个中心里理应设置一处类似‘武夷茶舍’的清静之地,用于接待像陈文华教授、甘利大辅社长这样的各界校友雅士和海内外学人,让素净甘醇的闽南功夫茶在‘国际会议中心’学术交流的空气里暗香浮动……”此文名《甘利大辅先生》,发表在《海峡茶道》2008年第8期上,并收入我的《茶言茶语》一书。

甘利大辅先生是厦大历史系的日本留学生/厦大日本校友会副理事长,毕业后在日本经营“乌龙茶水”罐头,为闽茶出口日本,贡献良多。

郑启五:到闽南喝功夫茶_自序与后记

郑启五:到闽南喝功夫茶_自序与后记

到闽南喝功夫茶 自序与后记厦门大学郑启五自序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三大都市,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

!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经济生活大潮中一花独秀恬淡灵动的文化景观。

在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

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生生不息,且如鱼得水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幻;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借茶性之温良而荡涤浮躁,二者相得益彰。

这是茶文化的魅力更是茶文化的活力。

洋饮料如水银泻地钻营着中国市场,众多茶界名仕慷慨悲歌,在杭州发出了 保卫国饮宣言 ,其情可敬,其为可疑:可乐与茶并非水火不容,以我为例:以茶为主,兼饮别样,烈日当空,冰镇雪碧也时有所饮。

但魅力无穷的闽南功夫茶却是我永远的最爱。

人的最大本能就是爱惜生命,就养生功能而言,茶可谓!万饮之王∀。

如此,不抽烟,少喝酒,多饮茶!活命哲学∀势必将在新世纪中成为主宰。

若是烟鬼、酒徒、茶客,三者必居其一,理智之人自然有明智的选择。

!茶文化∀还是广义理解为好,那种将!饮茶∀与!茶文化∀做泾渭分明的区分未必科学。

茶文化应像一位慈爱的老人,将所有对!饮茶∀的品评、感受、议论及连翩的浮想都拥入他宽容的怀里。

闽南是乌龙茶的一统天下,品饮功夫茶是漳泉厦父老乡亲聚友待客休闲的重要方式。

以!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汤色黄亮,清香味甘,充盈着茶的原汁原味。

功夫茶的泡饮一派热情好客,体现着民俗淳,人情美,不绝于耳的闽南话充盈着诙谐幽默的民间熟语,流淌着妙趣横生的俗语故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一壶茶、一壶甘醇的茶、一壶高古绝俗韵味悠悠的功夫茶,使得整个绿色的闽南更加温馨,更有人缘,更具亲和,更为澄澈清醒。

儒雅的功夫茶导引着健美的绿色饮茶风浸润着闽南山海城乡,悠闲与爱拼齐舞,恬淡与激越共鸣,谱写着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乐章。

来来来,来闽南喝功夫茶,功夫茶是一盅享受,一壶境界,一种玄机,多少春秋,多少岁月,功夫茶是闽南茶文化和食饮文化的精要,演绎着中华地域文化无限的生机。

郑启五:茶之旅_茶之思

郑启五:茶之旅_茶之思
, ,
,
飞 抵 长 沙 的 隔 日 便 抽 空 直 奔 市 中心 规 模 可 观 的 阿 波 罗商 城

一 头 扑进 茶 叶 自选 拒 区 果
, 、 、
然 琳 琅 满 目 不 但 长 沙 的 好 茶 一 应 供 全 潇 湘 各 处 的名 品 八 面 来 风 亦 有 问 浙 云 贵 的 佳 茗 加
盟Hale Waihona Puke 。, , , ,“

,

图 案 一 面 为 碧峰

,
一 面 为 砂 壶 皆具 木 # % 刀 功 的 简 朴 苍 劲 可 惜 的 是 文 字 里 英语 和 汉 语 拼 音 各 有 一 错 ∃
此 茶 颇有
无 名 山 茶的 清纯 令 我 忏 然 心 动 美 好 的 预 感 随 幽 幽 茶 香 而 冉 冉 叙 升
,

果 不 其 然 在 张 家界 森 林 公 园 的 标 志 门 及 金 鞭 澳 与 黄 石 寨 交 汇 处 沿 路 的 商 贩 长 阵 无
&∋




,
不 新 茶 孩 香 地 产 的 毛 尖 与 云 雾 细 嫩 匀称 条 索 紧 细 从 如 塔 的 薄 膜 大 攀 里 透 出 暗 绿 色 迷


至 于 韶 关 的 茶情 我 虽 所 知 寥寥 不 过 就 地 域 而 言 与 其 毗 邻 的 湘 南 名 茶 丛 生

五盖 山 米

” 、“
那 州碧 云
,
” 、 “
黄 竹 白毫
, ,
” 、 “
江 华 毛 尖 … … 品 品 碧 芽银 毫 无 不 英 姿 飒 爽


,

郑启五文坛忆旧 路过北门外街想起特区文学报

郑启五文坛忆旧  路过北门外街想起特区文学报

郑启五文坛忆旧路过北门外街想起特区文学报郑启五在厦门老市区华新路转了半圈,找到了“不在书店”,逛了书店出门直走,才发现此店与熟识的“北门外街”仅隔几米。

在“不在书店”看的是老诗刊,走北门外街就自然勾起我早年的文学情怀。

北门外街的端头是“先锋营”一号,当时是歌仔戏剧团的地盘,现今还是,当年“世纪老编”吴静吟先生就是坐镇那里,指挥文学青年的稿子有序登陆《鹭涛》文学报,我的不少青涩文字就是在他老人家红毛笔的勾勾画画下变成了铅字豆腐而一路吆喝……《鹭涛》后来渐渐从《厦门工人文化宫》活动月报剥离,1984年成为一份独立的文学月报,起初由老作家蔡燕生主编,不久在市委宣传部任职的“文学中年”李红祥以鹭涛文学社社长的身份掌控了该报。

李红祥在1986年将该报改名《鹭涛-厦门特区文学报》,并通过特殊关系请了叶飞将军提了报头《厦门特区文学报》,淡化“鹭涛”;1987年又擅自出对开大报,报头处理上淡化“厦门”,一直在“偷吃步”,企图将其变成全国性的文学大报。

编辑部实际上就设在李红祥在北门外街3号的家里,红祥拉志趣相投的我和诗人鲁萍,成立三人的编辑班子,齐心合力。

为了征求订户和广告,我们三人常常一同从集结地北门外街3号出发,由市委宣传部借来一部丰田面包车,司机老梅也加入我们的行列,形成了“四人帮”。

李红祥巧妙地利用了《厦门特区文学报》与他工作的部门——市委宣传部若即若离的关系,深入基层推广订户,每每听见他正儿八经地对基层官员说:“我们宣传部目前主要精力放在本市的两家媒体上,一家是《厦门日报》,一家就是我们《厦门特区文学报》……”我就忍俊不禁,但还好没有笑出声来。

因为这家夹缝求生的月报一无经费,二无编制,三无归属,四无正式刊号,就凭着我们几个对文学痴迷的中青年一味打拼,日日在北门外街3号做黄粱美梦,梦想尽快把这家报纸办成全国性的文学大报!不过话又得说回来,那年头一张大报纸好生了得,《厦门日报》一天也不过如此,就四个版面。

那段时间我为文学而痴狂而奋不顾身,常常是胆大妄为把厦大的工作应付一下,一有时间就往北门外街跑,我不仅身兼小说和散文的编辑,还学会了划版。

郑启五集邮随笔 返老还童走金尚

郑启五集邮随笔  返老还童走金尚

郑启五集邮随笔返老还童走金尚
郑启五
电话来了,请我参加在厦门金尚小学举行的“《宋词》特种邮票首发式”,我是市“青少年集邮协会”的顾问,顾问要问,于是摸黑起床,欣然前往。

首发式在校园里的露天操场举行,校方既担心小学生被太阳晒了,又害怕半途下雨,于是采取了早会的方
式,七点半开张,九点前结束,我匆忙打直奔目的地,并在车上用馒头草草填了肚子。

全国集邮联的王新中副主席从天而降,让我微微吃了一惊,于是握手,于是寒暄,台上的嘉宾都被戴上了红领巾,新中兄在发言中说他七十岁变成了七岁,遥想当年我也是一个少先队的中队委员,返老还童的感觉真好。

厦门网的林兴华老总也率领小博客的虾兵蟹将杀到现场,又是拍照又是采访不亦乐乎,让现场的大记者们都感到饭碗难保,“无冕之王”渐行渐远了。

金尚的小朋友们好生了得,仪式上举行了文艺和武术表演,并现场书法绘画,个个都是真功夫,问及小朋
友对邮票的感觉,大家众口一词——“很漂亮”。

不过我在心里悄悄地对专心彩墨的小画家说:宋词经典文
字的意境很难用画面完全表现出来,更无法以单一的画面框定下来,每个人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咏梅》,你们以后完全有可能画得比邮票设计家更出彩!
有老邮友耳语,让小朋友诵读《浣溪沙》、《鹊桥仙》,他们能懂得那些大人的情感吗?我触景生情地答道,他们最初感受的也许只是方块的文字美和音律美,但随着生命的进程,他们定能渐渐悟出蕴含在母语宋词中的精微意境和深邃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当他们成为栋梁之才,也许还能想起:在2012年金秋开始的新学年第一天,他们获取了一份叫《宋词邮票》的别开生面的礼物。

2012/9/01
001
IMG_7187[1]。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幸运52_喝茶记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幸运52_喝茶记
Fra bibliotek107力。
( 三)
这样在进京的第四天下午 , 就轮到我们正 式上场了。上场前我和小刘在下榻的宾馆一楼酒家点了一份热 辣的山西火锅 , 流一身大汗 , 然后换上崭新的!幸运 52∀ 兰色 T 恤装 , 按规定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央视 门口等候。 一同等候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大三的学生 , 他们将作 为现场观 众 , 为我 们呐喊助 威。! 中国 集邮报∀ 著名的摄 影 记者王宏伟闻讯后特意打的赶到门口 , 为我留影鼓劲 , 可惜他不能进入现场。由于! 幸运 52∀ 每 次节目在 央视 一套和二套黄金时间每周播出四遍 , 现在的观 众多达数亿 , 有家喻户 晓的巨大影 响 ! 湖北天门 市高度重视 这 次摄制 , 市委书记亲自带队进入现场摇旗呐喊 。尽管摄 制还未正式开始 , 整个演播厅里已经异常热烈 , 台上台 下热气腾腾 , 那 陆羽故里人 和 成都盖碗茶 的牌子在 红色和黄色 衣服的人 堆里起伏摇 晃 , 乌 龙茶的我 感到 有些孤单。我不得不提前活动 , 以调 动和我着 同样兰 色服装 的观众 的沟通。我 放言 : 我 们兰 色是 大海的 颜 色 , 我相信我们兰色军团的欢呼声一定会像大 海一样汹涌澎湃 , 这一煽动 果然管用 , 乌 龙茶 的声势顿 时无 中生有 , 兰色人群里人声沸扬 ! 此刻我一点也不慌张 , 而对手也出奇地镇 静 , 看来好戏一场无疑 , 只是那近乎疯狂的电子灯光闪动得令人 有些微微的昏眩。在临近开始时 , 李咏 到达现 场 , 全 场鼓掌 , 表现 出当今 大众对 主持明 星的心 仪与 特别的 好 感 , 大学生也不例外 ! 李咏敏锐的反应、 超常的语速 , 特别是 他即席 的幽默 和恰到好 处的调 侃成了! 幸 运 52∀ 引人注目的焦点 , 也是! 幸运 52∀ 成为央视 二套收视率排行第一、 央视一套排行名列前茅的重要 原因。 又是一阵雷动的掌声 , 现场录制真刀真枪 地拉开了帷幕。两位对手在与主持人的对话里不断地为所在地 作宣传 , 我当然决不能坐失良机 , 一轮到我 , 开口就 是 我 来自海峡西 岸最美丽 的花园城市 ∃ ∃ ∃ 厦 门 , 话间 未 落 , 仿佛事先有约 , 兰色军团的男女顿时山呼海啸 , 连 李咏都傻了 眼。我紧接着 宣扬了自己 不抽 烟少饮酒 多 喝茶 的九字 活命哲学 , 迅速打出了 武夷大红袍 和 安溪铁观音 两张福建茶叶的王牌 # #我兴奋极了 , 我 知道中央台的广告可是一秒万金 , 不 说白不 说 , 真 恨不能 一口气 把闽东 福鼎的 品 品香 到闽西 武平的 桃 溪 绿 等八闽的名茶都乘机罗列一番 # #我激情 洋溢 , 李咏不失时机地调侃说 , 这种状态一般是喝酒之后才出现 的。这也提醒我要以饮茶之后的清醒与冷静面对挑战。 整个节目分四个部分 , 看谁先夺得 10 枚商标 , 谁就 是该场节目 的胜者 ! 旗开 得胜 , 在 第一轮的 抢答中 我 首先赢得了 第一枚商标 , 顿时踌躇满 志。可接 下去就 不妙了 , 我接 连抢答 犯规 , 多次被 判停止 答题 一次的 处 罚 , 天哪 , 问题都是我了如指掌的茶叶 ABC 啊 , 转眼间我的 商标数就 落后了 ! 这 是失去 培训的 后果吗 ? 我 至 今没有搞明白自己究竟是出了什么错 ! 现场只感到头脑一阵阵的发热 , 但心里只有一个字 ∃ ∃ ∃ 拼 ! 有回当李 咏的问题才刚刚讲了唐三藏西天取经归来回到西安时 , 我又不顾一切按动了抢答器 ! 李咏似乎不忍再处罚我 了 , 说 尽管 郑先生再度犯规 , 但他如果猜得出我尚未 说出的问题 并回答出 答案 , 可 以免于处 罚 ! 一时间我 犹 如神助 , 脱口而出 : 皇帝给他建了一座宝塔存放取 回的经书 , 请问这 座宝塔叫什 么 ? 叫大雁塔 ! 我 小学生 背 书般自问自答 , 并极力表现出一脸的 无辜 , 李咏连 连点头 , 发布 大赦令 , 我 在不利的 困难里 力挽 狂澜 , 死里 逃 生! 下去一个关卡叫 一分钟十答 , 也就是 60 秒钟你必须答 对 10 个 问题 , 这 是最刺激 最紧张的一 个智力 较 量 , 胜者可得一枚商标 , 另奖高级茶具一套 ! 此时我的商标 数量少 , 无论如何 , 为了荣 誉也要拼 死一搏 ! 当 选 手每答对一个问题 , 大屏幕上就会跳出一个数 字 , 60 秒里全场的欢呼喧叫声达到 最高潮 ! 身着 红衣的俊 男选 手刚好在 60 秒的时间过关 , 而身着黄衣的美女选手似乎承 受不了这 样巨大的压 力而 很遗憾 。接下去看 我 的了 , 在全场震天动地的叫喊中 , 我几乎把耳朵贴着李咏的快嘴 , 抢在时间结束之前好几秒 , 就答对了 10 个问 题。这大大增加了我的自信 : 我的反应能力和知识面具 有明显的优势 ! 接下去的第三关 , 与搭档一同上阵 , 我不失时机地把小刘推介了出去 , 特别强调了他目前没有女朋友的重 要情报。李咏也无比义气 , 亲切地搂着小刘作了动人的 介绍 , 全场洋溢着极为欢乐的气氛。不管怎么说 , 小刘 为节目的成功作出一个别开生面的贡 献 , 而且富有 双 赢 的前景。 可惜收之 桑榆 , 失之 东隅 , 在两 人配合 的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笔筒当茶杯等十八题小辑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笔筒当茶杯等十八题小辑

裸茶馥郁清明前夕,我再度托人到闽中大山腹地,寻买农家无名绿茶,结果如愿以偿,窃喜下欢呼雀跃熏我的绿茶我的绿选多年来闽茶的“农家绿”在“铁观音"的打压下默默无闻熏沐浴岚霭,饱含清露,躲在深山无人识,闲得自在,不仅仅价廉物美,更因为山里裸茶毫无商业气的染指,淳朴无暇,从山谷屋瓦下赤足直奔我的书房。

轻轻地打开比毛边纸还要轻灵的薄膜,白毫微微,绿光幽幽,枪枪旗旗曲卷成粒鸦竹炭火火熏铁锅烘烘熏茶米的干香隐隐袭来,冉冉弥散,一杯馥郁熏陋室生香,老夫满心窃喜,最喜绿茶滋味青,心旷神怡从深山一杯新绿开始熏心满意足竟是如此简约。

佳茗本无名,一山一精灵,莫道龙井好,村茶味青青……2011-4-01笔筒当茶杯校庆活动之一,工会组织全校教工登山,事后按惯例,总要发点什么纪念品,但一直静悄悄没有消息,后来电话铃响了,通知到院办领取杯子。

什么杯?是特意烧制的纪念茶杯,白瓷蓝字,外有杯盖,内有茶漏。

茶杯放在特制的手提礼品盒里,标上庆典的标志熏显得有些贵气。

也许是怕一只茶杯太孤单,于是礼品盒中还有一个和茶杯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笔筒,杯与筒,筒与杯,相互搭档,看上去形同夫妻。

我嗜茶,茶杯不嫌其多,在伊斯坦布尔参加“汉语桥”土耳其大学生汉语竞赛,主办单位法蒂赫大学发给我的一个纪念茶杯,老夫也不远万里带回家来。

但笔筒一只都显多余,因为现在几乎不用笔了,笔筒连沦为摆设的资格都没有,转送他人,恐怕也是要挨骂的。

于是就有了把笔筒挪来当茶杯的念头,因为这个笔筒一旦闲置,就很可能鸡肋永远,几同废物。

再说杯子和笔筒既然疑似配套,棒打鸳鸯,于心不忍。

笔筒变身茶杯,夫唱妇随,物尽其用。

尽管笔筒没有杯耳,但由于筒壁较厚,也不大烫手的,无耳之杯,反倒显得别具一格,日本茶道用杯,多为无耳,我就有一套日本茶友赠送的加贺“九跖烧”无耳陶杯,雅致得很,顺手也顺(十八题)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启五茶话郑启五39网络出版时间:2012-04-06 14:20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6.1069.K.20120406.1420.201202.39_018.html口。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汇友茶社品画展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汇友茶社品画展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汇友茶社品画展“一支钢笔绘厦门”是画展别开生面的由头,而“听障艺术家曹晓文老师钢笔画作品展”是它的细节,“女人的背影”是画家动情的谈吐。

展览的地点在瑞景新村洪文五路的“汇友茶社”,时间是周六下午赤日炎炎的二点半。

很久没有去“汇友茶社”喝茶了,记得有次喝茶的主题与水果蛋糕有关,可惜失之交臂;又有一次品饮的茶配是云南花饼,痛惜另有安排,看来这次的“画饼”非尝不可了,一是因为事主是“听障艺术家”,双目失明的家父生前是“市残联”的顾问,一有类似活动,他总是一马当先,这回在下算是替他老人家出门尽尽捧场的义务。

二则本人对钢笔画情有独钟,有文集为证,2007年冬日在厦大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选《芙蓉湖随笔》,我就是特约5位厦大建筑系的学生用钢笔速写为我插图,我觉得这散文和钢笔画有相通的灵动,我甚至选其中的一幅作为该书的封面,至今仍心满意足。

我突然想起1963年邵宇为一本古巴游记的散文选插图——《马埃斯特腊山下》,传神的几笔大胡子,就把那“英雄卡斯特罗”勾勒得惟妙惟肖。

三是茶馆开画展,独辟蹊径,汇友茶社张列权创意层出不穷。

路再远,天再热,我也毅然决然。

主持人阿杜要求来宾说两句“正能量”,我就举家父为例,上帝很公平,眼睛瞎了,听力和记忆却愈发敏锐起来;或许耳朵聋了,上苍将赋予聋家更多的灵感和悟性,再说这个世界假话喧嚣,不听也罢!我说话时,这位画家从我侧面探头探脑,有照片为例,既萌又奇,后来想想,大概是听障之故,他急需看我的口型,是否说他的“坏话”。

我与曹晓文先生绝对一见如故,他是一个率真得不能再率真的人,总是毫无掩饰地把内心的欲望和情感片刻之间全摊晒在你的面前,让人觉得有些措手不及;传奇的他居然能把厦大某先生当年当炊事员的细节倒背如流,说是给他在人生最穷困的日子——打工麦当劳——以激励和鼓舞。

曹晓文先生在讲话中有几句摧枯拉朽,语惊四座:“钢笔画一笔就是一笔,无法修改”;“带着感情作画,爱沙坡尾就画沙坡尾,爱镇邦路就画镇邦路,爱女人的背影就画女人的背影”,“背影给人以联想,背影给人以余味……”随后进行的展览会拍卖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则悄悄离去,老夫原来想给这位画家提两点建议,以期多元的表现空间:一是能否在信封上作画,即“手绘封”,把钢笔画与厦门集邮做一个勾连;二是能否为厦门作家的散文选插图,图文并貌,相得益彰。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土耳其知遇“老厦门”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土耳其知遇“老厦门”

土耳其知遇“老厦门”■郑启五说起来奇妙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远天远地的土耳其,我居然天天与AMOY(厦门的英语老名字)这个消失多年的老家伙打交道!话得从1979年说起,那年我正在厦大读英语专业本科,正好赶上上级关于把外语中的中国人名和地名汉语拼音化的决定,印象中的理由大致有二:一是老外的拼法五花八门,造成信息混乱;二是这些拼法里不少带有早年殖民入侵的色彩。

于是厦门的英译从此就从AMOY正式变成了XIAMEN,油印教材下面的署名也都从AMOY UNIVERSITY变成了XIAMEN UNIVERSITY。

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突然被改掉,厦门大学可有些恋恋不舍,于是顽强地在老校徽里保留了拉丁文的“AMOIENSIS”,但不管怎么样,AMOY是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30年后,我来到十万里之外的土耳其,居然天天与AMOY谈情说爱。

原来,不知什么时候,AMOY悄悄地来到了土耳其“洋插队”,虽然黑不溜秋,却鲜美可人,出落成一朵令我心仪的“黑美人”,可谓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土耳其的菜系据说和中国、法国并驾齐驱,被共同赋予“世界三大美食”的荣誉。

但身为“美吃家”的我直到落入这个境地,才明白了一个很原始的道理,美食不能当饭吃,抑或美食与三餐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比如海蛎煎是厦门第一小吃,可拿它当主食,有谁受得了?于是在“中国胃”的命令驱使下,无论多忙,我每天至少给自己的“中国嘴”熬一锅“中国粥”。

但有了“中国粥”,还得有配套的“中国小菜”呀,可惜没有,形形色色的土耳其腌菜都是为土耳其烤肉配套的,与“中国粥”实在难以共舞!那就退而求其次,只要有垫底的酱油也可以,想想在中国生病的时候,那酱油拌粥的味道,有多香,有多美,有多么地可口,多么地开胃下饭啊!可惜的是,土耳其人是不食酱油的,在土耳其语里Soya sosu(酱油)与英语soy sauce(酿造酱油)很接近,估计就是转换“进口”的,说明这里原本极可能根本没有这个东西。

郑启五书话 《梁野飞歌》,厦门老知青当仁不让

郑启五书话 《梁野飞歌》,厦门老知青当仁不让

郑启五书话《梁野飞歌》,厦门老知青当仁不让“作家看武平,走进梁野山”文学采风作品集《梁野飞歌》一书,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抢在国庆前正式出版发行。

被厦门老知青视为“第二故乡”的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接合部,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深厚,风光秀美。

武平梁野山生态优良,山高林密、流泉飞瀑、珍稀动植物众多,荣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山光水色的一方圣地。

2013年7月20日,龙岩市作家协会、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武平县委宣传部、武平县文联共同举办“作家看武平,走进梁野山”文学采风活动。

为配合这次文学采风,7月29日厦门知青文学沙龙也组织了一支文学小分队,挺进梁野山下平川两岸,“自家的事”厦门老知青当仁不让。

这些来自省文联以及厦门、龙岩和武平本土的作家、文艺家和诗人,用散文随笔热情讴歌武平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入发掘武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热烈赞美梁野山的神奇秀丽,抒发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热爱、缱绻之情。

全书35万字,收入文学采风作品85篇,分五辑:“大美武平”、“神奇梁野”、“抒怀放歌”、“徜徉古镇”、“别样风情”。

其中“厦门知青文学沙龙小分队”的作品占了20篇,约10余万字,我的《喝梁野绿茶,看云礤瀑布》跻身其间。

《梁野飞歌》厦门作者的篇目如下:沈世豪《武平诗篇》,朱佩国《边城》,陈志铭《梁野山的水》,郑其岳《百姓镇》,《野性之美》,谢春池《武平大赋》,郑启五《喝梁野山茶,看云礤瀑布》,林金针《掀起头盖是美娘》,郑炯垣《梁野山小记》,林坚《真水未必无香》,王小强《清凉·趣说·重返》,薛小龙《魂牵梦萦武平行》,陈星《享受山水之乐》,李向群《武平菜》,许永惠《生命之水礼赞》,杨汝坚《三题中山镇》,庄琼华《两条老街》,李素月《探秘中山》,冯兰《梁野山瀑布》,谢玉兰《十方镇的烟花》。

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为该书作序,该书由武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钟日朝主编,武平县文联何育东、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钟德彪执行主编。

郑启五随笔 九江路上觅旧处

郑启五随笔  九江路上觅旧处

郑启五随笔九江路上觅旧处
——深秋走沪浙之八
天麻麻亮,我就起床,走在空荡荡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别有一番滋味。

不过相邻的宁波路就热闹多了,小摊小贩的地摊云集,买菜的大妈大伯来来去去,恍若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记得1981年的夏天,我读大四,第一回光临上海,一个人先跑去看了一场国际足球赛,好像是罗马尼亚对八一队的比赛,然后又傻乎乎直奔南京路要找个地方住宿,居然一头跑进国际大厦,那房价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嘛。

后来在一位热情的老人指引下,入住了低矮阴暗的“国营九江旅社”的过道加铺,我现在依然奇迹般地保留了当时的住宿发票,住一夜八角钱,沧海桑田,便宜得几乎天方夜谭!其实这样的经历几乎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但我保留了当年的那一纸发黄的“国营九江旅社专用现金发票”,我集邮嗜好顺手牵羊的副产品,青春不在发票在,于是发了白驹过隙的大感叹,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回望,这是一声岁月如水的仰天长叹!
穿过宁波路和南京路,我突发奇想,决定到九江路的老旅社看一看,那破旧的所处自然早已难觅踪迹,为了忘却的纪念,我在九江路上豪华的“古象大酒店”用了自助早餐,尽管超贵,却毅然决然,31年弹指一挥间,吃吧,尽情地吃吧,这人生的自助!
2012/11/24。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海滨公园泡茶记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  海滨公园泡茶记

海滨公园泡茶记郑启五人往高处走,老厦门喜欢登山泡茶,掐指算来,我先后在万石岩、金榜山、狐尾山、东坪山、鸿山寺等山头喝过茶,不亦乐乎,留下《金榜山泡茶记》、《“茗古屋”里读〈妙智〉》等随笔不胫而走。

这一两年,我双十中学的老同学都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大家闲暇时间更多了,于是相约定期泡茶,地点直指海滨公园。

我想想也是,早年厦门“茶桌子”就是在海口一带摆摊设点,哪有老往山上跑,但也有人反对,说是如今那地处车水马龙,早没了当年市井的情调……相约的那天秋高气爽,海滨公园的一角,小桌小凳,一瓶开水,一套茶具,三五知己,就这么开泡了,话匣子一打开,人人谈兴甚浓。

一边是车流滚滚,一边是海风阵阵,感觉还是闹中取静。

茶叶和茶配都是同学自带的,茶叶是“老海堤”重火烘焙的岩茶,茶配是咸香糕、脆口酥、生仁糕等地产古早味,相得益彰,很是对口。

前前后后,莫约散落着这样的茶桌子十几摊,我很惊奇地发现,茶客一旦喝足了茶,拍拍屁股就走人,连招呼都不需要,不仅留下杯盘狼藉自有人来清理,而且那茶具和热水瓶也无须什么押金,一摊子所有费用就是10元,走遍世界,恐怕也少有如此低廉的消费,更难得的是茶客与摊主之间的默契与信任。

也许是因为这小小和谐,让我处于莫名的感动之中,老同学却告之这茶摊摊主无证经营,不时要与城管队员进行“游击战”,惨烈的一回发生在年前,上级文明大检查,城管队员扣押了摊主的热水瓶和桌椅,摊主随即跑到几步远的海滨公园边上,威胁要跳海,城管队长现场电话请示上级,结果那摊主竟一头扎进大海,一时城管阵脚大乱,两位略懂水性的城管队员随即跳入海里拼死营救……茶多酚的作用下,我心跳加速,头脑异常清醒,我甚至相信,即便跳海的细节与老同学的描述有所出入,也分明浓缩了时代的真实。

我经常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痛斥城管,现在才深深知道无论是城管还是小贩,各有各的艰难,我们的城市就是在这样两难乃至多难的境地里奋力发展。

海滨公园这泡老茶,让我喝出迥然不同的况味。

郑启五集邮美文:邮事茶事

郑启五集邮美文:邮事茶事

邮事茶事郑启五集邮与品茶是我的两大嗜好,兴致如帆高张之时,左手写邮文,散见《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右手涂茶文,广发《新民晚报》、《中国茶文化》、《厦门文学》……如此雅趣人生,不亦乐乎! 终有一日,双手合力,精雕细镂出一题《集邮如品茶》的千字散文。

投向何处?直指《湖北集邮报》!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且不说茶圣千年之前已风流;看今朝,鄂省绿茶精品荟萃:恩施玉露、峡州碧峰、金岗银针、双桥毛尖、天台翠峰、熊洞云雾,龟山岩绿、保康银芽……澄碧透亮,银毫群舞,无不令人翘首神往!武汉是我国集邮的重镇,且不说《湖北集邮报》乃省级邮刊之佼佼;《武汉集邮》名列省会级邮刊之前茅;光是当今东西驰骋南北纵横的邮文名家中,人数最多的,非“九头鸟”莫属!我以力作会华中同好,何其痛快!据传邮电部明年将发行《中国茶文化》特种邮票,这对我等嗜邮如命嗜茶保命之徒,可谓双喜合一之妙事。

我在福州参加“1995年最佳邮票颁奖活动”期间,结识了浙江著名的残疾邮人李少华。

他热情邀请我在《中国茶文化》邮票首发期间作客杭州。

欣喜之余,不由想到《三国演义》邮票小型张“隆中对”导致两市相争首地发风波。

不过,我以为茶性乃温良恭俭让,《中国茶文化》邮票首发式杭州、天门两相宜,断断不会蹈相争闹剧之复辙而贻笑大方。

人世间因邮相争因茶而斗的丑闻可谓少之又少,因为争斗之劣行实在为邮性茶性所不容。

而以邮会友,以茶会友的佳话则层出不穷,灿若繁星。

从中衍生出“以邮会茶”的美事亦值得一提:浙江湖州的邮友吴建华多年来兼有收集剪贴“茶散文”的嗜好,无意中发现有多篇乃我的作品,于是令我俩颇有一种“亲上加亲”的缘份与情谊。

而我对“仙人掌”茶的追求,又引出了另一段“以邮会茶”的故事。

名茶成名,除了本身的品味之外,又往往附丽于名山名寺,或名泉名人。

如此,“仙人掌”茶堪称“五名俱全”:其产地湖北当阳的玉泉山素有“三楚名山”之称;泡制该茶的玉泉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绝”;玉泉山的珍珠名泉涌泉如玉水泡似珠,曾得苏东坡“嗽玉喷珠”之赞誉。

郑启五闽西的客家茶亭共5页word资料

郑启五闽西的客家茶亭共5页word资料

郑启五:闽西的客家茶亭郑启五1969年上山下乡,到一个闽西老区客家人聚集的山区,叫“武平”的地方。

有一回我和几个知青朋友从永平公社步行到中堡公社,走的是红土镶着卵石的小路,要经过一个名“孔厦”的村庄,有一位知青称,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某篇文章的注释里,有“毛泽东与朱德率红军经孔厦到永平”的字样。

我说我怎么没有见到过,而他却信誓旦旦。

我也希望他说的是真的(事后翻烂了第一卷,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注释)……赤日炎炎,口干舌燥,头也晕晕的,有些中暑的前兆,这时小路边出现了一个土屋,三面墙,靠路的一面没有墙,这就是所谓的“茶亭”了,让路人休息的地处。

民俗学家称:茶亭是客家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事项,有史料记载,光是一个武平县,就曾有茶亭600余座,还大多被赋上文绉绉的亭名,如“普济亭”、“登云亭”、“回澜亭”等等,但我在武平时处于“文革”岁月,这些带有“封资修”色彩的名字是荡然无存了,而所谓的“茶亭文化”也只有墙壁上的“最高指示”和门框上的“红雨随心翻做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之类的对联。

只有茶是不变的,屋角有一个加了盖的木桶,木盖上放了一个竹勺,所谓“竹勺”,就是一节空竹,上端横穿一根细杆,细杆为把,竹筒为杯,是用来喝茶的。

木桶里就装着茶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政权的更迭,不管时代的变迁,现在想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土垒的椅垫上横置着一条很厚的木版,算是歇脚喝茶的长椅,南来北往都是客,不计家庭成分也不计个人身份!揭开沉甸甸的桶盖,里面是红褐色的茶水。

这种茶水我是熟悉的,大抵武平的客家人家夏天都有的,叶子是煮的而不是冲泡的,我房东家里便是,赶墟时路过农家讨水喝,大多也是讨得这样的茶水,解渴去暑。

但茶亭里放置的,我却犹豫了,虽然口也很渴,但就怕那茶桶和竹勺不卫生,随便放在路边,万一喝了拉肚子怎么办?知青朋友说,不会的,他经常喝,没有什么不卫生的,喝时那竹勺就对着张开的大嘴倾倒,并未接触到唇唾;再说这茶每天都有人挑来新茶更换。

郑启五文化随笔 讨海人呛声

郑启五文化随笔 讨海人呛声

郑启五文化随笔讨海人呛声
郑启五
《厦门商报》的“商议版”受到一些好评,可见“言论”特别是报家“独家言论”是很受关注的,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这个编辑部与众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所产生的声浪和影响。

《厦门商报》变身《海西晨报》,当头一个“海西”喷薄欲出,如日东升,但“海西”得从漳厦泉“金三角”脚踏实地,“商议版”不妨改称“讨海人呛声”,因为无论是“讨海人”还是“呛声”,双双都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闽南方言语词,极具地域的亲和,不过“讨海人”已经广义了,他既是《海西晨报》辛勤耕作的一拨报人,更是海西蓝图的所有建设者和参与人。

“讨海人呛声”保持原来“商议”特色,并四下扩张渗透,因为言论仅仅在“呛声”一个海区发出声音,有可能让读者感到不过隐,因此特建议“讨海人呛声”的“独家言论”除了把“呛声”保留版作为“根据地”之外,还可以潜派“讨海人”以游兵散勇的形式深入出没到各个版面上,叽里咕噜地发议论,或三言两语,或舌枪唇剑,或慷慨激昂,总之要紧紧贴着被议论的对象(新闻)
呛声,声音必须言之有理且犀利活泼,进而形成整个报纸“讨海人”言论的合力,但请别忘了给我们的“讨海人”设计一个统一的超酷的卡通形象。

“讨海人”应该是一个犀利的言论小组的强力组合,可含有例如“讨海人坚定”、“讨海人老撷”、“讨海人姜宏”、“讨海人兰学军”……,在下“讨海人启五”也悉听尊便,放下茶杯,恭候调遣。

“讨海人”来了,“讨海人”呛声了,“讨海人”所呛之声是海西百姓最想听的声音!
83011345482694796[1]
2012/8/21。

郑启五茶话 饮和泉水老茶汤

郑启五茶话   饮和泉水老茶汤

饮和泉水老茶汤
郑启五
步入悠闲的退休岁月,我们双十中学同班老同学相约泡茶,十天聚一回,采取电影《地道战》的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根据地,争取几年里把厦门岛内外的茶馆、茶室、茶桌子“走透透”,把八闽大地锦绣河山的好茶“喝透透”。

头一回在“海滨公园”,接着相中“鸿山寺”,这回顺水推舟,来到南普陀寺“饮和泉茶室”,品鉴三款自带的茗茶:海堤“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可茗苑”老普洱,茶配乃素饼、蛋卷,更有一道道甘鲜的茶话。

其中老普洱是我的贡献——一小块黑不溜秋的老茶,据赠茶的“可茗苑茶庄”庄主邱季端先生告知,这乃30年陈普,可遇不可求也。

我把头回茶聚写成散文《海滨公园泡茶记》,发在报刊上,已在班级微信群里通报并表示稿费将充公“茶聚基金”,但老同学们觉得阅读还是一纸在手更踏实,于是拙文配海滨公园旧图,打印数份,逐一分发,亦茶亦文,现场品鉴,白纸黑字老照片,皆大欢喜。

我们这届同学,史称“1968届初中生”,很可能是全世界学时最短的一届“初中毕业生”,在校8个月就横遭文革而失学,但我们无不对那短暂初中生活拼命回味,在茶汤的作用下,如老牛反刍,点点滴滴历久弥新,Even the last drop is delicious(即便最后一滴也是甘美滴)!
饮和泉水老茶汤,微苦而后甘,30年陈茶愈泡愈有味,可遇不可求的不仅有老茶,更有我们老同学50载的相知相遇,品味老茶,也品味我们自己。

原文刊〈海西晨报〉2014年12月9日。

郑启五经典散文:茶价与包装

郑启五经典散文:茶价与包装

郑启五经典散文:茶价与包装郑启五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回颇具规模的评茶会,所谓的“厦门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茶”二十强悉数聚齐,耳熟能详的“厦茶”、“八马”、“山国饮艺”、“日春”、“华祥苑”、“聚祥春”、“乾宫茗”、“中闽魏氏”、“御上茗”、“武夷星”等都送来它们的品牌茶,这多好茶汇聚一堂,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包装上更呈五光十色。

随即按铁观音、岩茶、红茶分成三个茶桌,一任与会诸君尽情品鉴,名家名品,且绝无假货,如果要“标题党”的话,真可谓“厦门史上最牛的品茶会”。

记得十年前我在安溪参加“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大会”,因为同时品尝八款乌龙茶的“茶王”而大呼痛快,留下了散文《长饮不醉的甘淳》。

“最牛”归“最牛”,但实话实说,这回的感觉并没有上回在安溪好,上回环境清静,八款佳茗其实均乃闽台乌龙茶系,令人不慌不忙潜心于近似的口感和回甘中探微幽香。

这次则茶多嘴杂,与品饮所必需的静心相去甚远。

不过佳茗杯杯,一路品去,这些好茶在褪去层层包装后尽显芳容,悬壶高冲,化成茗汤,有幸品饮,终归一个缘分。

毋庸置疑,茶自然都是好茶,虽不及细品,但依然满口茶香,只是售价多少有些离谱,每斤动辄几千,而上万的也赫然在目。

茶是老百姓开门七件事的大事之一,茶价关乎民生,关乎社会,把这些几乎天价的茶叶列为“消费者最喜爱的茶叶品牌”,恐怕有八成以上的消费者是消受不起的,而消受不起又谈何喜爱?其实百元一斤的原茶在繁复的包装后加价几百元乃至上千元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但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消费者知晓这一款款的品牌茶中究竟茶的价值占多少,包装后又“增值”多少,很多消费者是在被迫消费这样层层膨胀的豪华包装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又遑论什么消费者“最喜爱”呢?再说当消费者每每品饮了一斤的品牌茶叶后往往要带给这个社会至少五斤以上的包装,硬生生地让茶的低炭被包装的高碳所冲抵,让绿色的福建为之倒下多少大树,让爱茶的厦门平添多少垃圾,这难道不是事实?!更为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恶性共识:好茶不经过反复包装就没有人认可你是好茶,连向来简装亲民的“海堤牌”也不得不两条腿走路,足见恶劣的社会风尚是如何地“逼良为娼”,过度的豪华包装因此越发有利可图而有恃无恐了,仅仅二百五十克的茶叶包装成一个大大的礼品手提箱招摇过市,自然也给劣质茶更多的鱼目混珠的机会,一袋袋的“礼茶”后面隐匿了多少奢华、糜烂和虚假,真可谓“礼茶无礼”,一片奢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启五文化随笔欣赏鹭漂——新老厦门人口迁徙的茶话
记得是2012年的春天,有厦大新闻传播学院08级的陌生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正在做一个纪录片的作业,问我能否接受采访,我立马回复:没有问题!对方连声谢谢,我在心里大声喝道:谢什么,三十年前我也是一员学生记者!
我们在校园的逸夫楼见面,有五六个男生女生,扛着黑亮的摄像机,我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物换星移,鸟枪换炮了。

学生们嘀嘀咕咕商议片刻,然后决定采访地点转移到校图书馆的“凤凰花咖啡屋”。

咖啡屋的服务生为我泡了一壶茶,因为是泡在透明的圆壶里,茶汤的澄碧透亮十分养眼,我这才注意到“凤凰花咖啡屋”四面玻窗,光线自然柔和,随即作业开始,一问一答,顺畅极了,前后个把小时。

这事很快就淡忘了,多月后的一天,电子邮箱有信告知“纪录片上网了”,“什么纪录片?”我不解,“就是您参与的作业,现在取名《鹭漂》,已经上网了。

”字里行间有按捺不住的喜悦……
我随即点击浏览,以地道厦门郎的目光,觉得蛮不错,这部初出茅庐的纪录片,谈的是厦门的外来人口,16分钟剪辑自几十个小时的拍摄素材,真的不可思议,在这个浮躁的世界。

拍了我一个小时,最后以秒取舍,但看得出已是特别优待!纪录片的指导教授林念生来自台湾,隔行如隔山,我不认识这位老师,甚至从未谋面,但却被他的纪录片理念所吸引,因为特点是那么显然:不要解说,不要音乐,全篇通由各路人马的谈话剪辑而成,这样镜头和语言衔接的流畅最见功夫。

强将手下无弱兵,《鹭漂》展翅翩翩,一路行云流水。

两年多过去了,日前在网上与《鹭漂》不期而遇,发现单在“优酷”一处的点击已过5万,这可是一部没有任何噱头
的都市纪录短片,温润的镜头依依叙说着一个城市温馨而包容的襟怀,以及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我忍不住再重看了一遍,“凤凰花咖啡屋”的茶汤甘醇依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能体悟出“无解说而多声音”的韵味以及更深一层的包容与排斥的相互依存和无奈。

近来看央视记录频道的《档案》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等,解说员把一台老放映机开机关机,不停地重复以表示时间的切换,装腔做势,形成了一套新的拖拉模式,真是烦透了。

《鹭漂》和《档案》虽然没有什么可比性,没有解说的“原声态”确实带给受众另一种轻灵的畅快!
《鹭漂》真的不容易,好一份厦门人口流动的茶话,好一份永不消失的作业,这样的学子,这样的起点,这样的理念,还有幕后的台湾老师林念生教授!
2014/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