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从洪武时期人口迁徙探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10历史文化遗产班徐浩(31)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不同地区多民族聚居形成的过程,已经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不那么清晰。但是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还是或多或少的依托历次的人口迁徙而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历朝历代人口迁徙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变迁。本文试图通过明朝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来阐述人口思想对于统治阶级的影响,进而进一步探视人口的迁徙。

关键词:人口迁徙;人口思想;洪武时期

人类从迁徙到定居经历了蛮长的过程。人口迁徙自古有之,但是人口思想却是后来产生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大致包括增加人口数量、小国寡民、加强对人民的教化、重男轻女、加强人口的调查和管理、掌握人口数量是治国之本等等。如管仲、孔子、商鞅、孟子等都提出过增加人口数量的言语,老子则觉得小国寡民更好。同时,从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后,统治者意志下的大规模移民使得人口思想开始出现在移民戍边上。如王符(约公元85—163年)就提出:“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即反对放弃边地,保卫边防的思想。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王朝建立初期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以统治者意志为主导的人口迁徙可能受到前朝人口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明朝初期人口的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一、明朝以前的人口迁徙

(1)、从早期城市发展窥视人口迁徙的秘密

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伴随着不断迁徙而前进的,在迁徙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增长和消亡。种族的延续壮大,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标志着迁徙的成功。而那些掩映在沉寂中的废墟也许只是这个迁徙过程的一个部分,众多遗留的痕迹勾勒出了一幅断断续续的迁徙画面。而最后呈现在历史面前的将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人的活动总会在大地上留下一些痕迹,而作为规模相对较大的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会伴随着聚落、城市的发展而有所表现。现有的考古实物充分证明,中国最早的城市至少不晚于“龙山文化”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至夏代前期,其间经历约千年之久。①早期城市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国家和文明史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之前和之后历史的变迁则或多或少在迁徙中伴随着增长和消亡。

人类历史上长期的游牧迁徙历史即使到了夏朝也有所保留。启建立国家以后,仍然有着打猎的原始生活习惯;商朝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迁徙的记载。从夏商早期城市功能与设施之简单,多少可以看到当时游牧迁徙的影子。所以奴隶制国家都城迁徙频繁之秘密即在此:那时的都城只是国家统治者和部落首领、贵族、军队集会、聚会、聚居、宗教仪式活动、生活的地方,设施简单。因而以部落为活动单位的人口迁徙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而且这时期的人口迁徙似乎并不附生多少人口思想。

(2)、明朝以前历代人口迁徙

随着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开始,以国家意志为主因的人口迁徙就屡见不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

①引自《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编中国城市演变史之早期城市的起源

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①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余万。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于上党武乡(山西长治市北),后散布在太行山一带。氐族原分布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集中住在武都(甘肃成县)一带。魏蜀争汉中,曹操先后徙武都氐人于天水、扶风和京兆。原居甘肃、青海间的羌族,大部分被迁往陕西。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有一半是氐族和羌族。②自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以来,先后南下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有70多万人。其中流寓在江苏的有26万,安徽有17万,湖北约6万,江西、湖南各1万。另外还有一部分迁移往交、广地区。北方流民的南下,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③

隋大业六年(610年),隋军攻占台湾。从此以后,大陆人民移居台湾的日益增多,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初,因隋末动乱迁入北方边地的人口大部分返回了原籍。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河流域战争不断,造成西起关中,东至青(山东益都)、齐(山东济南),南及荆(湖北江陵)、郢(湖北钟祥),北亘卫、滑(河南滑县),千里

①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2

②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34页

③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6—87页

无舍烟的惨状,人口大量南迁。①

两宋时期,宋金、宋元的对峙,促使北方民众一次次南迁。靖康之乱造成500万人南迁,可见移民规模之大。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口大批移入中原、江南,同汉族等杂居共处。

二、中国人口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明初人口迁徙

(一)、明朝初年的人口迁徙

在《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中,记载了明代十几次移民的情况。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其中江淮两岸是元末农民战争的首义之地,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原大地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战乱之中,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返回故里,曾感慨的说:“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②”至洪武改元,凤阳已是“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③,“长淮以北鞠成茂草”。④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如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移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⑤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无产者田凤阳。”⑥

(二)、人口思想在明初人口迁徙中的表现

人口思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口现象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口思想的萌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①《新唐书》卷二二五下《秦宗权传》

②《明太祖宝训》卷四《仁政》

③《明太祖宝训》卷50

④光绪《凤阳府志》卷12《识货考?户口》

⑤《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⑥《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古代人口思想分为:主张人口大量增长;主张人口适度增长;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实质上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等三种类型。主张人口增长,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支配地位。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提出了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观点,其中包含了人口适度增长的思想。每当社会经济由盛转衰,一国人口相对于生产条件而过剩时,便往往出现反对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实质上主张控制人口规模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我国封建统治后期较为繁盛。

纵观秦朝以后的历次人口迁徙可以发现,每当新的王朝建立,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为了发展生产,恢复实力,抵御外族入侵,必然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开发土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发展所需要的粮食问题,因而朝代初期的人口思想就会相对一致的集中为强调增加人口。

明初的中原地区,经过战乱之后,几乎到处都是一片草莽,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色。所以明初的统治者沿袭了历朝历代的做法,即在遭受长期战争创伤的地区采取移民政策。将地区人口富余的迁到人口匮乏的地方,从而实现“地尽其力”,发展生产。比如,朱元璋曾经下令在中原地区采用“计民授田”,在北方“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菜)地二亩,免租三年”和“额外垦荒者永不起科”外,还大量移民垦荒。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①

除了注重创造条件增加人口外,统治者为了严格控制人民,减少人口隐漏,还十分重视加强户口管理。如明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建立了黄册和里甲制度。黄册即户口登记册,它是按照人们职业的不同,首先分为军、农、匠、灶四种籍属,然后详细登记每户的姓名、乡贯、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里甲制度是指民户110户组成一里(城内为坊,近城为厢,乡鄙为里)。选推丁多、财多的10户为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10户。在里甲内的各户,必须彼此了解丁口、职业情况,以便相互作保。黄册10年造一次,造时各地官员要先将户口登记式样发给里长及甲首,在民户填好后进行核实,再逐级汇总上报。②

正是在这种严密的人口控制制度下,明朝才走出了荒凉动乱的初期。废墟上

①引文均见《明史?食货志》

②《中国人口思想史》第八章《明、清时期的人口思想》

飘起来炊烟,荒野里出现了牛耕。开国的君主励精图治,劝耕农桑,百姓赋薄徭轻,安居乐业,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在中国古代以农本位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历史演变,民族矛盾,王朝更替带来的经济创伤,使得戍边生产变得理所当然。因此自从孔子提出徕民①思想以来,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考察了人口迁移问题。到汉代,移民垦边,驻军屯田已成为重要的人口政策,其后历代都有所论及。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商业的兴衰。对于生产发展的进一步认识使很多人认识到人口多不等于生产人口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人口众多日益成为统治者的巨大压力。如乾隆就曾说道:“朕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徙。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②

可见,当统治者将移民戍边政策娴熟的运用,来达到充实国库、拱卫边防时,伴随而来的人口问题也在困扰着统治者,成为新的人口思想及其运作下措施的源动力。而那些颠沛流离远赴异地的流民,似乎只能在移民浪潮中摸爬滚打,谋得生存的一线生机。

①“徕民”是《商君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政策主张,即招徕三晋之民到秦国垦荒。

②《清史稿?食货志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2012.1重印)

「2」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中国古代史(中册)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中国古代史(中册)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新唐书》卷二二五下《秦宗权传》

「6」《明太祖宝训》卷四《仁政》

「7」《明太祖宝训》

「8」光绪《凤阳府志》卷12《识货考?户口》

「9」、「10」《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11」引文均见《明史?食货志》

「12」《中国人口思想史》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 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 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 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

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三个时期里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 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的原始的人口迁移 对于处于游牧、游耕和逐水草而居社会阶段的原始部族的酋邦、方国来说, 这种以群体生存为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由于原始社会阶段与阶级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有限, 唯有群体的方式方能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而那时的移民基本上采取举族而迁的方式来进行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既是劳动者、生产者,也是封建国家征税和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封建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繁殖的政策。不仅如此,封建国家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强大的象征。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一)王德宏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根据迁移地域的不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大类。国内人口迁移划分为先秦、秦至元、明清、近代4 个时期。国际迁移则经历了古代移民、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又有自由移民和强迫移民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政治、军事、自然、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根据迁移的地域可划分为国内迁移、国际迁移两大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颇为复杂。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距离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随着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展,还有部分人口移居国外,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着3000 多万华侨,经历了古代移民和近代移民两个阶段,方式上也有自由移民、强迫移民的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 黄帝为诸夏部落群结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自己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上,逐步发展,东迁到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活动在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 周围的蚩尤氏发生了涿鹿之阿的大战。结果以蚩尤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失败了,诸夏部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周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除活跃着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族外,还分布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戎狄和夷族。商人建国前后,在这里曾进行过十几次迁移。从成汤灭夏至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有成汤前的8 迁和成汤后的5 迁,迁徙地都在黄河下游。 夏末,不之孙公刘为躲避夏桀,带领全氏族成员迁居到豳(今陕西邑县) 。“彻田为粮”,即治理田亩,种植粮食。“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生产有了剩余①。 西周初期“封藩建卫”,建立了71 个属国,其中以鲁、卫、晋、齐、燕等诸侯国为最重要。西周灭商后,很多分封之地存在着强大的敌对势力。如:封周王的舅舅姜氏师尚父(姜尚、太公望) 统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包括山东半岛地区,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太公就国,其初颇为不顺,通过对东夷的不断兼并,齐国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方大国。可见,那时的分封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人口迁移大多具有一定的规模。 春秋期间,各少数民族深入华夏族区域,而华夏族又散居到各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地域界限。由于军事、政治等因素,造成各民族频繁迁徙。如戎狄有往东、往东南迁徙之趋势,甚至在东周附近的伊川也能见到戎人。除自然流动外,还有强制迁移,晋惠公迁姜戎于晋“南鄙之田”,齐悼公“迁莱于”。各族杂居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北方民族游牧技术,南方冶铸青铜、制造漆器技术,以及东方种植的戎菽(大豆的一种) 等,也都传播到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大约有2000 万人口,分布在北起阴山和辽河下游、辽东半岛,东至于海,南到南岭山脉,西抵今陕西北部、甘肃洮河、四川盆地和湖南西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②。 2 、秦至元的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都咸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70 万以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 派大将蒙恬率30 万大军向河套(即所谓“河南地”) 征伐。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 年) 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设置34 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 迁3 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 ,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当时称这里为“新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以后又有不少匈奴人迁移到中原,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生活。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秦始皇又派军队征服了南方的百越,在那里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迁徙50 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③。 西汉初年,为了“实关中”,刘邦由关东向关中移民,总数不下30 万人。西汉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汉武帝向西北边疆移民达70 余万。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秀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附,令其入居云中,不久又徙居西河郡美稷县。南单于还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8 郡,协助东汉防御北匈奴的侵扰。使原先撤消的缘边郡县得以恢复,内迁的民众复返故居。后来北匈奴的一部分西迁,越过中亚细亚移往欧洲。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口陆续向内地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旧史上称为“五胡”。晋武帝时,塞外匈奴、“杂胡”又源源入塞,达20 余万之多,分布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魏晋时期,鲜卑族秃发一支数万人迁到雍、凉二州间,乞伏一支迁到甘肃的陇西一带。随匈奴入塞的羯族,聚居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1.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迁移原因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

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 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2、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2020年中国人口大迁移研究报告

2020年中国人口大迁移的研究报告 现代经济,人口不是负担,而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 是创新创业的基础,人口迁移带来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发展 的根基。 我们曾提出业内经典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 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长期倡导“城市群”模式,尊 重人口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近年大力呼吁“尽快 全面放开生育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从城市层面看,近年向粤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 1、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 1.1.省级:粤浙人口再集聚与渝皖川回流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从“孔雀东 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 部并存三个阶段。从常住人口变化看,2001-2010年、 2011-2015年、2016-2019年,粤、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别为171、69、131万和83、15、65万,而江苏三个时期分别为51、16、18万;皖、桂、川、豫、湘、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负增长转为2011 年后的正增长;东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长转为2011-2015年的 负增长,近4年减幅扩大。

从剔除自然增长因素之后的人口迁移看:近4年广东、浙江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由2011-2015年的14、-7 万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万,呈现明显的人口再集聚趋势; 上海、北京因近年严控人口规模,均由人口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岀; 山东近年经济转型落后,年均人口净流出规模较2011-2015年继续扩大; 中部省份除安徽由年均净流岀转为净流入外,其余各省均为持续净流出状态; 重庆、四川、陕西近年人口持续回流,其中重庆、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规模在10万以上; 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人口净流出规模持续扩大,辽宁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净流入14万下滑至 2011-2015年的2.3万,近4年年均净流出5万。 1.2.城市: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年均净流入超 20万 人口持续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近4年深圳、广州、杭州、长沙4市年均净流入超20万,北京年均净流出超10 万。2001-2010 年、2011-2015 年、2016-2019 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中,人口净流入的分别有155(1 市数据缺失)、134 (10市数据缺失)、120个(14市数据缺失),人口净流入城市数量占比分别为46. 1%、41?0%、37. 2%;三个时期人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

中国人口迁移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从80年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超大规模剩余劳动力成为全国城镇化的主体力量,人口红利得以释放,因此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梳理我国人口迁徙趋势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人口迁移:乡镇企业发展推动补偿性高峰 在经历了60-7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后,上世纪80年代进入恢复性城镇化阶段,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带来了城乡迁移的浪潮,尤其在1984年后,国家逐步放宽对人口迁移的制度限制后,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在小城镇落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条件。据统计,1979年至1981年我国人口省际净迁入量为626万人,净迁出为107万人,迁移活跃度较70年代明显提升。 当时的人口迁移表现具备以下特点:1、人口迁移还主要集中在省内。1985-1990年全国平均省内迁移率在20-30%左右,其中广东省省内迁移率达到40%以上; 2、地区之间的迁移活跃度分化明显。总迁移率最高的北京达到74.2%,而最低的河南只有12.4%。

流迁人口的活跃也推动各个地区人口区域的变化,直辖市、沿海城市以及部分非农城市开始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百万民工下广东”的民工潮开始显现,折射出改革开放进程对我国人口再分布的直接影响,而中西部省份以及东北省份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的趋势也在当时开始形成。 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东部省市的人口吸引力开始初步彰显,而人口迁出最大的省市包括四川、浙江、黑龙江等中东部区域,“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成为当时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典型。 上世纪90年代人口迁移:东部城市群开始形成 1992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后,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建设的神话,人口迁移流动进入快速提升周期。相比80年代,人口迁移流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迁移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期间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迁移量都增长了近4倍,并且非正式迁移(在人口普查中根据户口登记状况离析出来的“人户分离”的人群)对总迁移的贡献度逐步加大,到2000年,非正式迁移的占比高达70%,远远超过80年代; 2、人口迁移原因变化。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增强以及电子和汽车产业兴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人口流迁的核心动力,人口迁移原因也从原来的工

近几年中国人口迁移的规律

近几年中国人口迁移的规律 1.以短距离的迁移为主。以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省内迁移或者是周边省份之间的迁移。举杭州为例,大概有80%的迁移人口的原籍是浙江,而大概13%的人口是来自安徽江西。基本上所有年龄段的人口都会选择短距离迁移,一来费用相对较低,同时又能迅速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2.以农村人口移向大城市为主。几年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山区居民,生活没有保障,出行非常不便,而在大城市里,工资水平要大于农村,近些年地铁,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又更加完善,因此许多人离开家乡,抱着对城市生活的幻想,历尽千辛也一定要到大城市。最近新闻上也总是报道某某山村只有一位居民和狗相依为命,山区的村庄一个个成为“空村”,山区农村的减少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3.大部分迁移人口为青年人和中年人。老年人口迁往南方的比重不断上升。青年人和中年人都是主要的劳动力,大学生的话,从2003 年开始公安部就推出了大中专学生可自愿迁移户口的便民措施,所以他们从外省来到这里,为了更好的融入这里的生活,(比如打工,办理签证护照等)就选择户口迁移,这也是一个竞争优势。中年人一般为了改善家里的情况而迁移至大城市打工,等到条件符合以后再落户,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到了春节过年之际,总有大批农民工挤爆火车站,还有一些甚至买不到车票而无法和家人团聚,可以说农民工的人口流动大大增加了大城市的

人口数量。当然也有部分高素质人才,在其他地方的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当地寻找工作,结婚生子落户。而大部分人口的迁移,也导致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量大量缺失,留下的是老年人或者是妇女及孩子。“空巢”一词也油然而生。同时老年人的迁移虽然还是近乡迁移为主,但是最近几年跨省迁移,迁至广东上海天津的比例不断增加。也就是由北方寒冷地区迁至南方地区,这个跟美国的移民相类似。据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以上迁移人口数量为934万,占全部迁移人口的5.79%,近几年更是逐级增加。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且由于重工业较发达,空气污染严重,很多地区雾霾状况实在堪忧。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就会选择异地养老,南方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阳光充足,冬季平均温在0°以上,同时污染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重。当然,随着老年化的严重,对于子女不在当地的父母来说,随子女迁移至一个城市也是较好的选择。 4.迁移至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大比例。东部地区的地势相对平坦,雨热光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还有较优惠的政策,外企也发达,像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城市,对于劳动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诱惑。在东部经济区中,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需要的劳动力也不断增加,劳动工人来到这里能较容易的找到一份工作,而工资水平又大大超过了原籍地区。因此劳工都倾向于东部沿海经济区。但是也因如此,东部地区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许多行业几近于饱和状况。这对当地的发展又是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摘要;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年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农业、军事、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探索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必须从气候入手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迁移 引言:气候的变迁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侵袭,对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寒冷期来临往往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南移。目前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的问题。我也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中国气候”主要指新石器时期以来中国地区的变化过程。包括气温冷期和干湿状况两大要素。分为高温期或大暖期与气候适宜区。适宜期又分为温暖期和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10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文化时代。李文漪通过对在湘阴、汉寿等县的全新世孢粉的分析认为,那里的泥炭层中多阔叶常绿木本植物,其上下层都以松、栎占优势【1】另外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竹鼠、獐和貂等亚热带骨骼遗骸。【2】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处于比较温暖的气候时期。 2,第一个寒冷期,这一时期从西周前中期开始至西周后期结束。大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其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今本竹书纪年》载到:“周孝王七年,江、汉俱冻。”这说明西周天气的确处于一个寒冷期。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孟子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到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一年两熟。【3】《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耕。”【4】可见当时气候温暖。 4第二个寒冷期。这个寒冷期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前后持续近六个世纪。其时间大致为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东汉末年,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冬天,史载:“东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5】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期间公元650年、689年、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可见当时气候温暖。 6第三个寒冷期。对应的朝代是两宋时期,即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据记载当时北方人到南方来认为梅为杏“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6】可见气候寒冷。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400年。对应的朝代为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道士处机《春游》诗描写北京是:“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7】可知那时候北京物候气候正与北京今日暖冬气候相似。 8第四个寒冷期。元末明初气候转入严寒。据元代陆友仁记载:“天历二年冬,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天,人履平地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几尽。【8】 二、中国南北气候差异 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决定我们气候类型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迁的基本因素。气候由南而北,依次渐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现。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农牧分区和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两种经济、两个民族即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 三、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几次大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复杂,历史上有多次的人口迁移才造成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征。每次迁移规模不同,历史记载详略不一,现在以几次著名的人口迁移为例。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式确立之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的规模和特点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缺乏系统的、可靠的有关国内人口迁移统计资料。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1954~1987年间的全国人口迁移数据,已汇总发表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但其中问题不少,主要的就是对统计对象缺乏严格的界定,各种类型的迁移混在一起,更有甚者,不少地区视人口迁移为平衡人口总数的“弹性系数”,统计时随意性很大。典型的如青海省1960~1962年间对死亡人口未作如实统计,缩小了死亡数,夸大了迁出数。天津市在1973~1981年间年均漏报出生人数达4360人,这些婴儿第二年一般均计入“迁入人口”。类似的问题在其它地区也相当普遍。结果造成在中国这样一个国际人口迁移率极小的封闭系统中,迁入总人数不能与迁出总人数相互抵消,有的年份差额竟达数百万人之多,这不能不影响到上述这套统计数据的实用价值。 根据由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统计,1954~1987 年间,中国年均迁入1840万人,迁出 1752万人。由于其中的 1966~1971年间部分省区缺统计,经修正后年均迁入、迁出数分别应为1956万人和1868万人,迁入率和迁出率分别为 23.7‰和 22.6‰。以上可见,迁入与迁出之间有近90万人的差额,表明统计中确有缺陷。但若取二数的平均值,即年均迁移1910万人,迁移率为22.2‰,则是大体可信的。 1987年中国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人口迁移的内容,并对统计对象作了较严密的界定。这次抽样调查中的迁入人口,指的是从1982年7月 1日到1987年6月 30日由外市、镇、县迁入本市、镇、县,并一直居住到1987年7月1日零时的人。其中既包括有户口迁入的人,也包括虽无户口迁入,但已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在本地居住不满5年的人。5年内有两次以上迁入,以最近一次为准。很显然,如此清晰的界定,同相对含糊而有缺陷的日常户籍登记统计在科学性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遗憾的是,不同地区在对上述规定的理解和执行上仍有差异。例如,按规定一个城市市区内的迁移是应予排除的,实际并非如此,表62 反映了由市、镇、县三部分组成的中国三大直辖市的市内迁移情况。 从表62可见,北京市完全计入了市区内部迁移,天津市则完全予以排除,上海市在6.88万的抽样人口中统计出3人,年均0.6人,既未完全排除,市区内迁移率又小得难以思议。三大直辖市就出现3种不同情况,这不能不使此次抽样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受到影响。 按1%抽样调查数推算,前述5年内中国迁移人口共3053万人,年均610.6万人,迁移率为5.90‰。与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1954~1987年间的年均数据相比,尚不及其1/3,可见统计范围差异很大,很重要的原因看来是抽样调查只统计跨市、镇、县的迁移,而户籍统计则包括了其内部迁移。 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也包括了人口迁移的内容,从而填补了前3次普查在这一领域内的空白。第四次普查设有“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一栏,以此同目前普查所有地比较,可反映出5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同1%抽样调查一样,这次所统计的也只是跨市、镇、县的迁移,仍然不包括市、镇、县的内部迁移。如上海市的市区包括12个区,总人口达821万之多,但在普查中统统算作一块,其内部迁移未得到反映,从而失去了一次研究城市内部人口迁移的好机会。同1%抽样调查不同的是普查将迁入者的迁入时间由半年改为1年,这一改变显然是比较适当的。 除了未包括市、镇、县的内部迁移和居住未满1年的迁移外,这次普查的人口迁移项目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1)5年中多次迁移的,只计算1次。 (2)5年中已死亡的迁移者,以及未满5足岁的迁移者,均未予计算。 (3)5年中迁出又迁回的人员也未予计算。 因此,1990年普查数据所反映的实际上只是中国国内人口迁移总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有偏低的倾向。

国际人口迁移分析及发展趋势

国际人口迁移分析及发展趋势在哥伦布 15 世纪末发现美洲之前 , 各国几乎是各自独立地发展 , 只有在美洲大陆被重新“发现”之后 , 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才联系在一起 , 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全球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才名副其实。另外,在 一战和二战期间,受到战争的影响,全球的国际人口迁移在 这一段时期内出现了停滞的特殊现象。所以本文对国际人口 迁移以 15 世纪末—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至今的 国际人口迁移这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国际的人口迁移是受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如气候因素、淡水因素、土壤因素、矿产资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如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 的结果。但是,二战前与二战后引起其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 主导方面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因此,各自具有特点。 一、 15 世纪末—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15 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那时候,商业在发展,贸易在扩大,从世界范 围来看,欧亚两洲商贸发达,对于西欧、北欧的国家来说, 亚洲无疑是千里之遥,而美洲、非洲则近得多。于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等开始殖民扩张。他们在美洲创 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利 润的驱使下,殖民者于是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非洲大

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 “处女地”。随着商贸的扩大,欧洲国家资本积累的需要, 全球国际性的人口迁移进入高潮期。该时期的人口迁移有三 大特点: (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如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 ; (2) 从较发达地区向 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如欧洲国家向拉丁美洲各国 移居人口 ; (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即亚非欧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迁移。(见图1) 图一 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对利润的疯狂追逐是该时期 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当然还有政府政策(“重商主义” 以及政府的默认),社会文化(如非洲人民由于原始的社会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作者:黄冈中学教师李文雄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 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既是劳动者、生产者,也是封建国家征税和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封建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繁殖的政策。不仅如此,封建国家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强大的象征。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

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