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供参考学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人口的迁移》文字素材1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人口的迁移》文字素材1 中图版必修2

中国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某某、某某、某某、某某,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某某、某某、某某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X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某某、某某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某某、某某、某某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某某、某某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阅读附答案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阅读附答案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刘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

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

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

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人口的变化 第36课时 人口迁移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人口的变化 第36课时 人口迁移教学案(含解析)

【第36课时人口迁移】之小船创作1.中国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人口主要由□01黄河流域向周边地区迁移,特别是向□02南方地区迁移;图中□03乙即属于此类。

引起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04北方战争频繁,南方政治环境稳定,南方气候条件优越等。

(2)图中丙代表的人口迁移受□05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显著,以有计划、□06有组织迁移为主。

(3)图中丁代表的人口迁移受□07市场经济影响显著,以□08自发迁移为主,□09务工经商人员成为迁移的主体。

2.世界人口迁移(1)世界人口迁移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新航线开辟以来的人口迁移,图中□02实线箭头表示此类人口迁移。

第二阶段是□03二战以来的人口迁移,图中□04虚线箭头表示此类人口迁移。

(2)新航线开辟以来的人口迁移由□05亚洲、欧洲、□06非洲迁往□07美洲和大洋洲。

即由“□08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这一时期以□09大批量、集团性迁移为主要特点。

(3)二战以来人口迁移主要由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迁往北美、欧洲和大洋洲。

主要由□10发展中国家迁往□11发达国家。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点四十九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2018·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户籍人口数量□01多于常住人口数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差距呈□02缩小的趋势。

(2)2006年户籍人口数量超过□033_200万,常住人口数量超过2 800万。

2021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热点之人口迁徙(主题剖析+真题回看+对点训练)

2021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热点之人口迁徙(主题剖析+真题回看+对点训练)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主题剖析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徙。

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

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迁移1.类型及表现(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徙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向新大陆移民的阶段及特点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开发美洲(1)背景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①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题目】(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冬季联赛文综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代人口迁移史实秦朝“徙天下富豪于咸阳”,移民十万戍五原、云中和五岭地区。

西汉移民充实关中,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及新疆中部屯垦移民。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人民向南迁至长江流域或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

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充实劳动力。

两晋南北朝黄河流域广大人民被迫大规模迁移至江淮流域。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人口南迁大潮继续,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等同北方。

两宋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

元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明朝徙江南百姓于凤阳,迁山东民众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

清朝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设“招垦局”,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

同时,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等方面的需要,统治者的移民政策也主要是将人口往政治中心或北方边疆地区迁移。

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北方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使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量迁徙。

元朝时期,长江流域的战乱再度迫使人口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南方的开放,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强南北放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解析】从表格中各个朝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业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业课件

热考主题4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 [2023江苏苏州调研]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是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地区相对较少。

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D.北方经济超越南方答案1.C 南朝时期,长江下游扬州地区人口增长明显,但是中游地区人口增长数量并不多,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北方和南方经济进行对比,排除D项。

2. [2023湖南常德考试]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间相适应。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2.C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而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与水稻的成熟时间相适应。

根据所学可知,粟主要种植在北方,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这一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地位变动有关,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赋税征收时间的变化,而不是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关,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关,而与种植区域与种类无直接联系,不影响财政年度的计算时间,排除D项。

3. [2022山东泰安模拟]明代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于1401年设立漕运总兵,管理漕运事务;1451年设立漕运总督,直属中央,管理大运河航运。

弘治八年(1495年),为防止黄河水北窜妨碍漕运,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强行阻断黄陵岗支渠,使黄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这反映了当时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C.南方经济繁荣发展D.经济与生态矛盾不可调和答案3.C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证漕运畅通,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材料中明代加强对漕运的治理是为了将南方的财富北运,而不是调节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排除D项。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题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题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背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背景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人口数量也相应地增长。

同时,政治上的变革和战争也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二、原因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政治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因素。

政治动荡和战争会导致人口流离失所,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也会导致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则会导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三、过程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过程包括迁出和迁入两个阶段。

迁出阶段主要是指人们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谋生;迁入阶段则是指人们从其他地区迁入到新的居住地。

在迁移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

但是,他们也会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机会和挑战,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四、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迁移人口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迁移人口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人口迁移也导致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在迁移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五、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迁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迁移人口仍然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机会和挑战,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口迁移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应对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下面从人口迁移的表现方式、原因和影响方面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情况。

一.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式:1.由边疆迁往中原:①五胡内迁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②南匈奴内迁到今天的河套、陕西、山西一带。

③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

④这种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主要原因是受汉先进文化影响加上游牧生活不稳定,但有些带有武装掠夺,如匈奴南下、金兵南下等。

2.由内地迁往边疆:①秦朝夺取河套地区后,大量迁移内地居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在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迁民50万与越族杂居。

②唐、元迁民加强边疆管理。

③这些迁移是政府有组织的迁移。

3.北方人民南迁:①三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东吴。

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给江南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共同发展江南经济。

④宋、金时期,南宋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个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⑤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

二.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②秦朝南征越族③西汉设郡县加强对西南的管理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⑤唐朝西亚人入唐定居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战乱逃难:①三国时迁民吴国②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③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④宋时北民南迁3.经济谋生:①东汉南匈奴南迁②西晋时期五胡内迁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④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1.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2.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2020年高考历史:人口迁移专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人口迁移专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人口迁移专题答题模板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的背景
(1) 中国人口迁移的背景与原因
①人地矛盾
②政府政策(税收优惠/税收政策调整)
③社会环境(战乱等)
④经济重心南移
(2) 世界人口迁移的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殖民扩张,殖民地开发和发展需要
③工业革命,交通、通讯条件改善
④世界市场的形成
2. 人口迁移的趋势与特点
(1) 人口迁移的总趋势
①数量不断增加
②范围不断扩大
(2)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政府禁止/政府时开时禁/政府鼓励(开放)
②自发移民/政府主导
③非法性/合法性
④北方到南方
(3)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国内移民)
②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停止
④改革开放后形成新移民潮
(4) 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二战前
1) 从人口密集地区到人口稀疏地区
2) 自由移民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3) 发达国家主导
4) 自愿移民与强迫移民结合
②二战后
1) 自由移民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 强迫移民基本停止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①加速落后地区开发
②改变地区人种和民族结构
③推动世界物质和人文交流
④促进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⑤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讲练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讲练

专题五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美洲族群的变化(1)表现: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非洲黑人增加: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房山区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二历史本试卷共 9 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 分)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史记·周本纪》记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如右图),上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岁星当空),克昏夙(一夜之间)有商”。

由此可知①周武王军队于甲子日到达牧野②武王伐纣确切的年份至今未定③商纣王军队与周武王军队进行了殊死大战④“武王征商簋”印证了《史记》相关记载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2.下表是《郑世家》中记载的从公元前632 年到公元前600 年郑国的重大事件,据此得出结论正确的是时间事件公元前 632 年郑助楚击晋公元前 625 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公元前 607 年楚命郑伐宋。

郑败宋,囚华元公元前 604 年楚怒郑受送赂纵华元,伐郑。

郑背楚,与晋亲公元前 600 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高二历史试卷第1 页(共9 页)高二历史试卷第 2 页(共 9 页)A .外交上实现从郑晋结盟到郑楚结盟转变B .郑国通过不断的征伐成为春秋五霸之一C .诸侯间相互征伐不断,分封制趋于瓦解D .郑国在这 30 多年的征伐中均取得胜利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这一变革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此 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能佐证“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源的史实是 A .铁犁牛耕出现B .鲁国税制改革C .秦国商鞅变法D .都江堰的修建4.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的法律条文,其中“岳麓秦简” (如右图)中出现的一些律名,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律名相当, 内容相关,首次出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也能得到印证。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阶段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

”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2、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

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王室逐渐衰微C、宗法制度瓦解D、殷人旧俗影响3、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

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

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

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

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5、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疾疫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政府主导疫情防控事务C.救灾防疫体系完备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6、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人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

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01期)(解析版)

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01期)(解析版)

专题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

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A.战争B.隔离C.分裂D.交融【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

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D正确;ABC与题干出土文物描述不符,故错误。

综上故选D。

2.(2021·江苏南京市·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A.吴国B.西晋C.东晋D.南朝【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A正确;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

B错误;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

晚于吴国。

C错误;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

晚于吴国。

D 错误。

综上故选A。

3.(2021·山东菏泽市·中考真题)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

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

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思考: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 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2)北方人民南迁。 (3)内地人口 向边疆迁移。
举例
东汉以后的 五族内迁等
西晋末年、五 代十国时期 秦朝中原人口 到越族地区
(4)华人外流。
唐朝人到南洋
元朝时回族的形成
(5)外族内流。
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有何意义?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50万人戍守南岭,与越人杂居。 2)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 生产。 3)西汉文景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方法鼓励移民北 方。
4)汉武帝时期,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到江淮一带与汉 人杂居。
5)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
(3)利弊:—“利”是主要的
利~~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 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 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 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带来一些社会 问题。如:社会治安、城市人口增多带 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
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的 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 和利用。
思考:
在中国古代,国家一般 推行怎样的人口政策? 为什么推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回答:
①、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是 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 人口迁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 影响。 ②、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60年代我 国人口移出的地区是哪些?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民工流向的方向是什 么?其利弊何在?

(复习指导)第16单元单元提升课含答案

(复习指导)第16单元单元提升课含答案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将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导致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点练习1】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

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C项正确;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未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但是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则不一定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故B项错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容易引起民族矛盾和斗争,故D 项错误。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供参考学习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供参考学习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供参考学习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

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

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

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

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

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

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

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

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

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共19页文档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共19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移及成因规律 性分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

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

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

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

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

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

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

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

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

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三个时期里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的原始的人口迁移对于处于游牧、游耕和逐水草而居社会阶段的原始部族的酋邦、方国来说, 这种以群体生存为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与阶级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有限, 唯有群体的方式方能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而那时的移民基本上采取举族而迁的方式来进行【问:这种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以个体生存为目的的无序的人口迁移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移民是历史上发生最频繁、最普遍的一种移民形式。

这种移民可以按其动因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战乱往往是大规模自发移民的主要动因之一。

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的。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 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 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 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

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 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

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自发移民, 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最为典型。

除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小规模的逃迁至山区的也不可忽视。

东汉末年,一些人因为战乱而逃入山区耕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说人们为了逃避秦乱而隐居到山林安家落户。

(2) 以逃避灾荒为目的自发移民每当严重的洪涝旱蝗灾害之后, 灾区的生产力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有的地区甚至连年灾荒, 致使元气大伤, 生产力一时难以恢复, 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 便被迫扶老携幼、自发地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移。

(3) 以逃避苛政为目的自发移民“苛政猛于虎”。

历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无疑都要由编户齐民提供的赋税徭役来维持。

当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百姓们不堪负担之时, 当土地兼并致使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难以“安居乐业”之时,就会迫使众多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 逃亡他乡, 以寻求赋税徭役较轻、能够维持起码生计的地方来落籍。

【上述三种移民中,哪一种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最密切?】【自发的移民,与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有什么关系?】[海外移民]周武王克殷后封殷王子箕子于朝鲜, 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

秦始皇时期,“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国志•魏志•东夷列传•韩》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 其耆老传世, 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 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

有城棚,其言语不与马韩国同有似秦人, 非但燕齐之名物也。

”这说明秦代已有大批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

明清以来, 由于国内人口剧增, 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因而导致无地少地民户的生活无着、困苦不堪, 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 违禁出走海外谋生。

这种类型的移民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

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 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 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 故无地无家之人, 一往海外, 鲜回家者。

”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 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福建人和广东人大量移民海外,请你联系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想一想,这种移民对近代史造成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军事性的人口迁移]所谓军事性移民是指国家政府为了某些军事目的而组织的移民。

这种方式的移民多以强制的方式进行。

“移民实边”是最常见的军事性移民, 国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迁移人口于边疆地区, 以开拓边疆、巩固边防。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大规模“移民实边”。

秦始皇三十五“徙三万家丽邑, 五万家云阳。

”三十六年, 又“徙北河、榆中三万家。

”云阳、榆中均为秦朝北部边疆, 与匈奴为邻。

向这些地区移民, 显然带有加强防御力量、遏制匈奴进攻的军事目的。

汉王朝也大规模地实行过这种军事性的“移民实边”政策, 且很有成效。

武帝时期是“移民实边”最为活跃的时期。

“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 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 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 分置武威、张掖、敦煌。

”元朔二年,“夏, 募民徙朔方试万口。

”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历史上, 除了“移民实边”之外, 还有“移民虚边”这种军事性移民。

所谓“移民虚边”就是当某一王朝政府难以有效保卫边疆时, 便主动将边疆居民迁移到内地, 以避免边疆的人力和物力落入敌国之手而进一步增强其入侵能力。

我国古代许多王朝实行过“移民虚边”这一策略。

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匈奴助(卢)芳侵边, 入河东, 中国未安, 米谷荒贵,民或流散。

”三年后, 汉朝便迫于匈奴的压力而“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余口, 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 以避胡寇。

”我国古代的屯田也往往具有军事性移民的性质。

自汉以来由官府组织军民垦荒种田, 征取收成以为军饷或税粮, 称为屯田。

西汉元鼎二年,“初置张掖、酒泉郡,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这是公认的西汉屯田之始。

东汉末年曹操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募民屯田许下, 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遂兼并群贼, 克平天下。

”可见曹魏的屯田具有明显的军事意义。

【请概括:军事性质的移民,有什么积极意义?】[经济性的人口迁移](1) 为了安置流民、应付灾荒而进行的移民。

西汉初年, 由于“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过半。

”于是高祖就下令关中灾民“就食蜀汉”。

汉武帝元狩年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 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

尚不能相救,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七十余万口, 衣食皆仰给县官。

数岁, 假予产业, 使者分部护, 冠盖相望。

”(2) 为发展首都地区及某些战略要地的经济而进行的移民。

我国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繁荣首都地区的经济,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政府的经济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生活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当年便“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这种性质的移民为后世许多王朝所仿效。

隋炀帝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 “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

又命“江南诸州, 科上户分房于东都住, 名为部京户, 六千余家”, 又命“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 三千余家”。

大批富商豪族与工艺户的迁入促进了洛阳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而使东都洛阳不仅成为隋代的政治中心, 而且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 便以神都(洛阳)为周都, 并于天授二年“秋七月, 徙关内雍、同等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尝命户部籍浙江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 依次召见, 徙其家以实京师。

谓之富户。

”“成祖时, 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 充北京宛、大县厢长附籍京师。

”(3) 为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移民。

人口增殖、土地兼并、战乱、苛政与灾荒都有可能造成土地问题, 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我国古代许多王朝曾以移民为手段来解决这种土地问题。

如北魏推行均田令时, 为解决狭乡人多地少与宽乡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的矛盾,《通典•食货•田制》记载:“诸地广人稀之处, 官借人种莳。

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 不限异州他郡, 唯不听避劳就逸。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过剩人口由狭乡向宽乡迁移, 从而解决狭乡人多地的矛盾。

明初,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经过元末连年战乱和灾害的破坏, 人口大量逃亡,田地大片荒芜, 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明太祖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 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

”这些由政府组织领导的大规模的移民, 逐步恢复了这些受到战乱、灾害严重破坏地区的生产力, 使荒废多年的大片土地得到了复垦, 使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而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性的人口迁移,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借鉴的价值?】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