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供参考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

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

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

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

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三个时期里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

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的原始的人口迁移

对于处于游牧、游耕和逐水草而居社会阶段的原始部族的酋邦、方国来说, 这种以群体生存为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由于原始社会阶段与阶级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有限, 唯有群体的方式方能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而那时的移民基本上采取举族而迁的方式来进行

【问:这种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以个体生存为目的的无序的人口迁移

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移民是历史上发生最频繁、最普遍的一种移民形式。这种移民可以按其动因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

战乱往往是大规模自发移民的主要动因之一。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的。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 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 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 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 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自发移民, 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最为典型。

除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小规模的逃迁至山区的也不可忽视。东汉末年,一些人因为战乱而逃入山区耕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说人们为了逃避秦乱而隐居到山林安家落户。

(2) 以逃避灾荒为目的自发移民

每当严重的洪涝旱蝗灾害之后, 灾区的生产力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地区甚至连年灾荒, 致使元气大伤, 生产力一时难以恢复, 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 便被迫扶老携幼、自发地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移。

(3) 以逃避苛政为目的自发移民

“苛政猛于虎”。历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无疑都要由编户齐民提供的赋税徭役来维持。当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百姓们不堪负担之时, 当土地兼并致使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难以“安居乐业”之时,就会迫使众多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 逃亡他乡, 以寻求赋税徭役较轻、能够维持起码生计的地方来落

籍。

【上述三种移民中,哪一种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最密切?】

【自发的移民,与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有什么关系?】

[海外移民]

周武王克殷后封殷王子箕子于朝鲜, 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

秦始皇时期,“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国志•魏志•东夷列传•韩》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 其耆老传世, 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 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棚,其言语不与马韩国同有似秦人, 非但燕齐之名物也。”这说明秦代已有大批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

明清以来, 由于国内人口剧增, 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因而导致无地少地民户的生活无着、困苦不堪, 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 违禁出走海外谋生。这种类型的移民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 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 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 故无地无家之人, 一往海外, 鲜回家者。”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 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福建人和广东人大量移民海外,请你联系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想一想,这种移民对近代

史造成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军事性的人口迁移]

所谓军事性移民是指国家政府为了某些军事目的而组织的移民。这种方式的移民多以强制的方式进行。“移民实边”是最常见的军事性移民, 国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迁移人口于边疆地区, 以开拓边疆、巩固边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大规模“移民实边”。秦始皇三十五“徙三万家丽邑, 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 又“徙北河、榆中三万家。”云阳、榆中均为秦朝北部边疆, 与匈奴为邻。向这些地区移民, 显然带有加强防御力量、遏制匈奴进攻的军事目的。汉王朝也大规模地实行过这种军事性的“移民实边”政策, 且很有成效。武帝时期是“移民实边”最为活跃的时期。“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 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 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 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元朔二年,“夏, 募民徙朔方试万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历史上, 除了“移民实边”之外, 还有“移民虚边”这种军事性移民。所谓“移民虚边”就是当某一王朝政府难以有效保卫边疆时, 便主动将边疆居民迁移到内地, 以避免边疆的人力和物力落入敌国之手而进一步增强其入侵能力。我国古代许多王朝实行过“移民虚边”这一策略。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匈奴助(卢)芳侵边, 入河东, 中国未安, 米谷荒贵,民或流散。”三年后, 汉朝便迫于匈奴的压力而“徙雁门、代郡、上谷、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