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不同学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学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不同学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阅读,要特别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着眼于打好基础。

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理解了词和句,也就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

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以理解词、句为重点。

要引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同时,从一年级起就要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把朗读作为理解词句的重要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指导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从二年级起开始指导学生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鼓励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丰富语言积累。

第二学段要继续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继续重视朗读和默读的指导。

教学的重点要逐步由词句向篇章过渡,要使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指导学生开始学习略读。

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乐于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到了第三学段,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继续重视词句教学的同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整篇课文上。

词句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应使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学习课文时,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加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加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加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37-01小学语文新课标阶段目标明确指出了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的目标是: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这个第二学段目标对于3~4年级学生来说,是打好基础阶段,真正完成好是不容易的,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很大力气,下很大工夫才能实现的。

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我们说,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范读、讲读、领读、朗读、默读、背诵等。

范读和讲读是对教师而言的。

其它方法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默读中通过让学生:读,其内容,知其概要。

查,碰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划,给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加点划线,作出标记。

摘,摘抄好的词句。

想,读后思考所得所需。

记,背诵精彩段落、优美诗文,汲取知识的精髓。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背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语言技能,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

然而,现在的小学生背诵能力是比较差的,多数学生不愿意背诵。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及教学建议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编排特点:训练时间贯穿始终;训练要求螺旋上升;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训练内容前后呼应;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

针对编排特点,教学时要注意:1.通览教科书,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序列,”根据学段和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2.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

3.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

关键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维训练序列分析建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里边涵盖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也是学生概括力、推断力等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特点统览统编小学语文12册教科书,通过对教科书中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交流平台、课前导读等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教科书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思维训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1)训练时间贯穿始终(2)训练要求螺旋上升(3)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4)训练内容前后呼应(5)训练方法有指导与总结1.从小学一年级上册,到小学六年级下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思维训练贯穿始终,粗略算来,有80多篇课文的课后问题,或者是课前导读都指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六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三个单元的交流平台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在统编教科书中是贯穿始终的。

同时也说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语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成。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问题指向----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训练内容有分类有重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第二学段共三次进行专项训练: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篇誗课改论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文|张博培养小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反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第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少。

教师担心学生没有“听懂”,重复讲解太多,学生被动听课。

表面看,教师付出了很多,其实是一种教学假象,课堂效率并不高。

第二,课堂提问的途径与方式存在问题。

比如,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机械呆板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问题设计的层次不够分明,不能照顾学习基础和学习层次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发展需要;问题解决途径单一:教师问,学生答。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探究过程。

第三,课堂阅读数量有限。

一节课时间段,仅就一篇课文去阅读,缺乏拓展延伸。

第四,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没有充分认识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科学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起步阶段和关键阶段。

第五,课外阅读数量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根据调查与访谈,发现某农村小学68%的学生每学期阅读一本课外书。

阅读量十分有限,令人担忧。

二、学习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得到的启示(一)明确学段要求,按计划完成阅读与鉴赏任务在学段内容安排与要求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学段内容要求分做4个板块,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关于“阅读与鉴赏”板块,小学六个年级安排三个大学段去分步完成,初中三个年级安排为一个学段去分步完成。

九年义务教育四个阶段的“阅读与鉴赏”板块,其内容与要求呈现出从“基础培养”到“能力提升”的发展要求,便于广大语文教师以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为基本目标,以学段要求为基本框架,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内外学习空间,更好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语文阅读质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

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不同层次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整体,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师要特别注重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注重方法的领悟。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最基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

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利用这些理性认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理解文本、熟知语言、运用文字的能力。

因此,思维的洪流应该流淌在文本这个河床上。

阅读教学中思维的自主是学生自主的最大表现。

只有课堂上学生思维动了,学生才真正是自主学习。

那么,语文阅读中的思维力怎么表现?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有别于数理学科的思维,数理学科的思维重在思维的深度和精度,而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重在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一种文学性、哲学性、思辨性的思维。

这种思维一经形成,学生今后的阅读就会有一种感觉,姑且称为“阅读感”。

这种思维不是经过师生分析阅读文本获得的,而是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一种文化性的思考。

思维能力是内核,阅读教学应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学生只有在通畅、放松、开放的思维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最好的学习成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的是归纳、概括、综合、判断这些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每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在低年级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指导他们运用简单易学的方法,使他们有兴趣去识字、读书、说话,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

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选择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或者小诗歌及篇幅短小的文章,一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二来可以适度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寻找记忆规律。

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 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适当引入跨学科的阅读内容
语文与科学:结合科学知识,丰富阅读内容 语文与艺术:融入艺术元素,提升阅读审美 语文与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增强阅读实用性 语文与其他学科:拓展学科知识,开阔阅读视野
小学第二学段 阅读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与学生共同制定阅读计划, 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自主
学习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和教学方法。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深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与合作
激发学生阅读兴 趣,引导学生主 动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 阅读习惯,提高 阅读效率
拓展学生的阅读 视野,增加阅读 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增强 阅读体验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 策略,能够根据上下文和语 境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 准确性,能够快速获取文章
结合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 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
教师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自我成长 家长评价: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与学校和教师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共同参与: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提问、讲故事、设置悬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阅读效果。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阅读内容。 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与阅读内容的紧密结合,避免过于花哨或偏离主题。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建议1、加强识字、写字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对于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要重点进行指导,同时提高写字的速度,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来,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2)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

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除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还应根据中年级的特点,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

还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老师可以从这些安排中受到启示。

(3)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

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2、坚持“以读为本”,继续加强阅读教学和朗读教学的训练。

(1)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一堂语文课上,学生的读累计要不少于15分钟,老师的讲不多于15分钟,要把讲与读紧密结合起来,讲讲读读,读读讲讲,不要割裂二者的联系。

(2)对于阅读的指导要有层次,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其形,最后要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其神。

(3)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阅读,初步学会默读是第二学段训练的目标之一,因为它比朗读吸收信息要快,读书、看报、看文件、查资料等都离不开默读,其使用率很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相关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方面的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要求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第二学段(3-4)“通过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体会课文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题方提出疑问”“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观察虽不属于思维,但它是思维的基础。观察的方法有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和分步观察三种。联想是有某人、某事或某概念引发而想到相关的人、事或概念的过程。联想的方法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分析是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然后分别加以考察和研究,研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及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约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在整体对象中的地位,考察他们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及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解释事务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在思维中重新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与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而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发散思维是指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向四面八方想,朝多方面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的思维过程,通过知识、观察和方法的重组,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个:(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

小学语文第二学习阶段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第二学习阶段课程目标

中段学段目标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4年级)目标(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3. 文献综述 (5)二、研究方法 (6)1. 研究设计 (7)2. 研究问题 (8)3. 数据收集方法 (9)4. 数据分析方法 (10)三、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1)1. 教学内容选择 (12)2. 教学方法与手段 (14)3. 学生阅读情况 (15)4. 学校阅读环境与资源 (16)5.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7)四、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18)1. 教学内容优化 (19)2. 教学方法创新 (20)3.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21)4. 校园阅读环境建设 (23)5. 家庭阅读指导 (24)五、案例分析 (25)1. 优秀教学案例介绍 (27)2. 存在问题的案例分析 (29)3. 改进策略在案例中的应用 (30)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31)1. 研究主要发现 (32)2. 对实践的启示 (34)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认识和态度: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教材选择与使用:本研究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教材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

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于强调知识点传授,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调查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多样,包括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朗读表演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仍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解、提问等,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表示感兴趣,认为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

初探在小学语文中段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施啟燕

初探在小学语文中段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施啟燕

初探在小学语文中段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施啟燕发布时间:2022-03-06T13:10:00.386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9月作者:施啟燕[导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遵义市朝阳小学施啟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

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一、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

而我们的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利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实施阅读教学,合理设计议题,适时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对相关文本进行深层次分析,能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学习方向,找到学习路径,并在阅读活动中实现高阶思维的提升。

在探讨如何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来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之前,我们需要先对群文阅读和高阶思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一)群文阅读蒋军晶对群文阅读的定义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是一个相对概念,这是一种多文本阅读方法,它以一个议题为基准延展至相关文本,将同一类型、同一主题、同一结构的文本组成一个文本群,学生在议题下,思维和眼界从一个知识点扩展为一个知识面,从认知表层现象到剖析深层次问题,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增进阅读及语文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思维能力。

(二)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作了高低两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划分,其中知道、领会、运用三者为低层次思维能力,而分析、综合和评价为高层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执行,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步改变传统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向着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着重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向发展,旨在全方位的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新思维;培养策略引言:新时期,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兴起,传统固化、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了。

而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语言智能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载体。

需要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思维视角,多元化的构建阅读情境,并以结构化和翻转式阅读教学策略全方位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更高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一、创建启发式阅读情境,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小学生思维意识活跃、想象力丰富,但是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积极构建有利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将抽象的文字素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并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并鼓励小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1]。

例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这部分内容时,语文老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中播放语音版的故事内容,让小学一边听、一边用笔记录自己所听到的关键词和重要内容。

以丰富的感官刺激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播放故事后,语文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关键词和信息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在丰富的故事情境中,对海力布的故事内容进行品味和赏析。

新时期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新时期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202030No.21 2020新时期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析刘岩(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小学 300051)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发展,不少教师在教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从根本上突破阅读教学“高负低效”的困境。

文章聚焦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着力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阅读教学面临的新要求,以建构主义、接受美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提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第二学段 个性化阅读 策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验层出不穷,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尚未走出“高负低效”的困境,“吕叔湘之问”仍然盘旋在众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心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受应试教育影响,阅读教学以教师标准化、模式化讲解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有效落实。

第二,一方面,部分老教师阅读教学理念较为陈旧,将阅读教学等同于“抠挖字句、概括段意、总结中心”;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深刻,探索阅读教学的意愿不强、实践能力不足。

第三,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时间少,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得不到大量、有效训练。

因此,必须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二学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的承上启下阶段。

笔者重点探究了如何实施第二学段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优化1.“互联网+”时代对阅读教学提出新要求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以网课为代表的在线教学模式“遍地开花”,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应用广泛,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教师、教材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对于以互联网呈现的知识兴趣更浓、接受意愿更强,多元化的阅读取向特征愈加明显,如果延续“满堂灌”、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要求。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摘要:阅读不仅仅是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解读分析的能力,更是学生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低年级学段,小学生的文化思维、思想意识正在不断发展,其正在阅读活动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学习兴趣。

抓好学生的阅读,完成阅读智慧的启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文围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个体自诞生之时便具备了多种不同的素养,教育的任务便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这种素养调动出来。

蒙台梭利指出,受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天分”“能力”不同,在文化教育层面的硬性需求也不尽相同,由此,其开始尝试通过设置针对性、定向化的教育方案启发学生的智慧。

而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也可尝试通过这种方法解决阅读教学问题:围绕阅读思维,尊重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欲望,从思维与能力入手,能够更高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技巧。

1.阅读思维能力的核心概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对教育活动的发展要求与建设目的做出了新的规划,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都可以通过理智的方法完成教育任务,但教育必须以动机为原则,即强调受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学习欲望。

当个体的思想意识被不断重申,阅读活动的发展得到了新的方向:围绕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情感、思维意识开展教学工作,强调个体在阅读环节的主观表现,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

故而,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是围绕语文教育演化而来的教学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从内到外的育人模式,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再帮助学生规划阅读模式。

由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阅读思维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强调。

从当前的教学活动来看,阅读思维的定义、概念较为笼统,少有教育工作者会对其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

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思维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质,包含对文本专注、分析阅读材料等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在阅读环节的表现。

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摘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教学中,不同学段阅读能力要求逐级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能快速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章情感,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好抓关键词句这一阅读教学方法,让阅读成为推动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保证自身教学工作顺应社会发展的速度,贴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扎实知识基础,并培养小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勇气和能力[1]。

一、什么是阅读能力简单地说,阅读能力,就是读了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篇文章以至于一部几十页甚至上千页的长篇文学作品,知道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简单地概括,学生阅读能力最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道阅读材料讲的是什么,二是知道句段包含的思想感情,三是表达的方法。

阅读能力提升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读书量的累积,更应该是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抓关键词的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1.抓关键词句是阅读练习,也是学生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联想想象、分析比较,都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常见的做法,就是通过想象理解思想感悟,通过分析比较理解做法、写法的好处。

在第二学段后期和第三学段,也就主要在小学中高年级,归纳判断逐渐显得更加重要,表现在语文课的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就是概括大意、理解思想感情。

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经过各学段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增长,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

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长度增加,内容更加复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学生运用归纳的思维,增加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有好处的。

2.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能代表一类或者本问题核心的词语。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词语。

搞好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搞好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

搞好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摘要】为促进第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务必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阅读探究活动;二、贯彻“学讲计划”理念,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三、落实课程改革思想,追求对话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活动;“学讲计划”;师生对话第二学段处于一种上下衔接位置,上承第一学段,下启第三学段,既要巩固之前养成的阅读习惯,又要培养新的阅读能力。

处于该学段中的三、四年级学生所面对的阅读教材在内容和思想上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加深。

搞好该学段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成为该学段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以第二学段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阅读探究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师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南。

教材的编写彰显了《标准》的思想,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阅读活动,运用传统的或现代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或策略,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因语文教学而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字,喜爱阅读与表达,从而增强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文情怀。

比如,《标准》针对第二学段学生,在“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

这一思想在教材编写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像三年级上册第25课《掌声》一文,课后第1题设置的练习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是一道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问题,这一练习的设计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一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二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教学目标。

要想解决“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瞻前”,了解之前的行为表现;又要引导学生“顾后”,发现之后的行为表现,两相对比才能发现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能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法,对于各学科系各学段而言,运用该教学法能实现教学的共性要求和共同法则。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而言,“读、思、达”教学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基本概述(一)阅读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进行所有活动的基础。

没有阅读基础的实践是无章法的。

对于思考与表达而言,阅读是其基础。

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那么所有的思考都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不是头脑风暴。

只有在阅读后将他人的所思、所想进行吸收总结,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

口头表达即指我们平时说话,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阅读,那么在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就无法脱口而出,更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书面表达即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思想的输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去学习他人是运用哪些方式进行表达的,再加以吸收利用;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以此为评判某些语言是否恰当的标准。

对于当代中小学生而言,阅读非常关键。

阅读决定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潜力及高度,是一个学生精神发展的根基。

一个拥有丰富阅读史的学生,他能更容易掌握学习的本质。

到今天为止,阅读仍然是社会、个人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

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他实现认知与精神成长。

所以,阅读是最有效、最优美的精神旅途。

阅读能够为学生注入新鲜的知识,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及之后思考表达的根基。

阅读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二)思考思考是核心关键。

思考、阅读、表达的关系都极为紧密,思考是阅读的升华与深化,是“读”与“达”的中间环节,也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

[1]在进行基础阅读之后,人们会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一个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考过程。

对于阅读而言,思考是将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成为自己价值体系内的固有内容。

打个比方,思考的过程更像是电脑的处理终端,主机将所看到的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并存档,在此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筛选,进而选择适合自己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吸收,将不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删除,以此对所读内容进行整合归纳。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了三个学段的具体规定(分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三个学段)。

由此可见,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听、写诸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及智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健康民主、宽松自由、富于情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1、充分发挥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却是无限的。

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从“有尽”的“言”中领悟到“无穷”之“意”。

2、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整体感知,培养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而且是文章的主干,低年级小朋友都处于形象思维接受状态,都比较喜欢故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达到师生共情,让阅读在想象中更上一层。

4、比较阅读,启发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5、创造问题情境,培养独特体验。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问题意识放在首位,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提出问题,勇敢地探究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蒋秀云【摘要】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有: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成此目标的教学策略有:建立教学内容在概念性层面的联系,明确学科核心知识;聚焦核心知识,从整体出发设计教学思路;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设计动态、开放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表现进行评价.【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概念性知识;核心知识;教学策略【作者】蒋秀云【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1],可见,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目标。

但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对思维培养目标的内容做具体明确的阐述,再加上思维并不是一个显性的存在,而是隐含在语言背后,在实际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思维能力的培养呈现出可有可无的状态。

老师们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般只从语言学习维度陈述学生对具体知识掌握的程度,至于这些知识应当发展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并没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培养思维能力在不少老师那里只是一个缺乏具体内涵的概念。

目标的模糊不清,导致思维能力的培养难以在教学层面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是教师对如何达成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选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建构,不能从整体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提纲:一、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1、思维能力的定义2、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二、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1、中西方教育中对思维能力培养的异同2、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三、怎样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1、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的几方面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⑴善用动机营造氛围⑵制造冲突设疑问惑⑶思维延续纵横阶进⑷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小学语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想”,培养学生独立正确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法可循的。

教师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中的方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途径。

关键词: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基本概念重要性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能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与文化伟人的灵魂的沟通,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能够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能力更占有重要地位。

一、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

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

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②判断力等能力。

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

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

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

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

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等等。

比如阅读的理解力指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既有对词、句的理解,又有对段、篇的理解;既要通过课文言语认识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而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理解是对阅读的基本要求,其中的要点有两个,一是理解应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提高阅读理解力,就要确立语境观念,提高在语境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理清思路。

要根据词序理解句子,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③理解一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根据各段间的关系来理解一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比如在《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中,这则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三个过程来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我以课本剧的形式,利用角色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等多种手段创设语文实践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理解空间;其次,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句子,以读一读“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的方式来体验,例如:通过“你敢碰我吗?” ”可以”看出铁罐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通过“不敢,铁罐兄弟。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

”可以看出陶罐的谦让、宽容。

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训练边朗读边理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练习朗读,加深理解,领悟寓意;最后,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以及事物的不同感受力和情感表达力。

通过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再品读关键词语,加深理解课文交流感受,体会中心思想,明白道理这三个过程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一步步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师生交流感受,让学生明白道理:要全面的看问题,懂得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想”,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分层有序逻辑辩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

“想”的训练应占首要位置,必须有步骤地突出“想”“想”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育中,重视思维培养的历史并不悠久。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学说是认识世界的最主要观点,与之相应的我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也多侧重于经验状态,也就是说,认识事物主要靠个体的感性经验和直觉能力,不强调逻辑推演,不对事物作“形而上”的抽象思考。

这种思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易于解读情感、心灵、道德、生命等问题,却不利于理性科学的认识,致使我们在研究事物、推导结论时,缺乏严密的论证手段,不能产生严整的思想体系。

所以,我国古代文学家多而科学家少,也是受此影响。

我国古代不少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里的一些发现、创造,由于缺少对事物普遍性、规律性的概括、提升,以致于这些研究成果都成了外国科学家研究创造的垫脚石。

而在西方,思辩理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注重思维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侧重于理性探求,以求真求知为宗旨。

在这种不同的历史渊源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忽视了对。

叶圣陶先生曾经痛切地说过: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只是“代圣贤立言” “语文教学再④也不能继承或变相继承以前的老传统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形态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大抵定型,形成侧重于某方面的思维优势和思维定势。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此阶段思维品质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后的思维方式也会难以改变,也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另外,从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关系来看,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智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组成部分。

试想,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否拥有强大的记忆能力?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每一种能力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都依赖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跟不上,其他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整个智力的发展也就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更是为学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开出了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科学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最美丽的花朵。

三、怎样培养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其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创造性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

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二、分散性。

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新颖性。

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

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给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

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一是鼓励学生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

学生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

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

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四是思维的结果是不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答案。

首先,平常要注意知识的应用性,能够把知识真正活学活用,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表面;其次,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迁移,只有知识形成体系后,才能真正被吸收和消化。

思维能力是能够提高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

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

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