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
高考历史题型演练提升——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训练3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动,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
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无论是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的流动,还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外迁(即中原人口南迁),其方向基本上都是由北向南,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只强调人口的流动,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政府组织的人口迁移方式,故D项错误。
2.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材料表明北人南迁() 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B.导致南北风俗习惯趋同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D.促进南北文化交融答案 D解析材料介绍了北人南迁对南人风俗习惯的影响,表明北人南迁促进南北文化交融,故D 正确。
B说法错误,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3.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A、C都是1500—1800年间美洲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的原因是欧洲长期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正确。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人口与人口迁移的问题一直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以及人口的迁移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国家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现象,回顾历史沿革,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人口数量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变迁可谓是波澜壮阔。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有人类聚居的痕迹。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古代初期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大约在数百万到一千万之间。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逐渐增加。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人。
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迅速膨胀。
据史书记载,秦代全国人口估计在2000万人以上,相比之下,汉武帝时期的人口据说已超过4000多万。
这一切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口的过剩。
人口过剩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土地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等。
这些问题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促使了人口的迁移。
二、人口的迁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现象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种类型。
内迁主要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往另一个地区,而外迁则是指人口离开中国境内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1. 内迁内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农民的迁徙。
由于人口过剩和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乡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常常导致大量农民南迁,南方成为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其次是官员和士人的流动。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才子出身的士人和优秀的官员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晋升和升迁的机会。
他们为了争取更好的官职机会,常常迁徙到希望有更多机会的地方,如首都洛阳、长安等地。
此外,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流动也对人口迁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活动的发展和经济交流加强使得商人和手工业者经常需求新市场,他们也因此迁往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的发达,人口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且受到地形,气候,土壤,战乱,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因素的变迁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五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当然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一: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秦代的移民政策子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不得不大肆开荒赋税制度吸引邻国的人口前去耕种,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又增加了本国人口,然后土,但是关中地区人口稀少,拥有大量待开采的土地,却没有人去耕种。
就用优惠的地也有人耕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部分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为去如风,秦朝不胜其扰,就迁了大批民众去边疆开发土地,同时也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当时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但是来自西北的匈奴经常越边袭扰,烧杀抢掠,来约有将近六的袭扰。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大了屯田戍边,十万人被迁徙了。
三十三年西北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有三四十个县,即使这些地方本来就有人口,但是在西北地区,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生的人并不会很多,置了这么多县必然要迁移很多人来此居住。
此外还向西南,东南也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承袭了前代的移民政策,也同样是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BC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然后皇帝修建陵墓同样也会迁移民众,如武帝陵墓就是由迁徙的1.6万所置,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BC127年收复河南的,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BC119年,关公连年爆发洪水“乃徒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专题一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0万人比1910年 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 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
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 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 激增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 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 重大意义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 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 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 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 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 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 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 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 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 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 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 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
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 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 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 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 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清代对台湾的移民
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的研究

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的研究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古代人口数据的研究和对历史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口的规模、分布以及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古代的人口统计方法相对简单,往往只是通过户口登记或地方官员的估算来得出一个大致的数字。
然而,尽管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数据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人口规模的基础。
根据史书记载,汉代的人口大约在5000万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已经达到了6000万。
这样的人口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相当庞大的。
其次,古代中国人口的分布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人口的分布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在古代,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较好,土地肥沃,便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而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口相对较少。
此外,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还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而隋唐时期的南方地区则因为农业发达和商业繁荣而人口众多。
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人口迁移往往是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荡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
例如,北方地区的人口在南方的政治动荡和战乱时期往往会向南方迁移,寻找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而在经济发展的时期,人口往往会向经济中心地区集中,寻找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迁移不仅影响了人口的数量和分布,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汴京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在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然而,通过对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问题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
古代的人口迁移不仅是人们寻求更好生活条件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2年高考历史热门专题复习专题13古代人口迁移(叙利亚难民危机引发思考)

2022年高考历史热门专题复习专题13古代人口迁移
(叙利亚难民危机引发思考)
题专题13
基本线索1.少数民族內迁:东汉初年南匈奴内迁;东汉末年以来五
胡内迁;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族的内迁;元朝建立后蒙古族迁入中
原和江南地区;明朝后期满族内迁。
2.汉族南迁:秦朝迁50万人到岭南地区;三国时期北方汉族人民迁
到吴国境内,与山越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五代时期,许多中原人流落江南;南宋时期,大批汉民南迁。
3.內地到边疆:秦朝时迁内地居民到河套及岭南地区;唐末许多中原
居民北迁到契丹境内;元朝建立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为那里开发
作出了贡献。
4.华人外流: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一带谋生,郑和下
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5.外族內流:唐朝时许多波斯、大食商人定居国内;元朝时期回族形成。
人口迁移原因:
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民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需要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
使农民流离失所,被迫迁移。
人口迁移影响: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的交融。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高考历史备战小论文: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题目】(安徽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冬季联赛文综历史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代人口迁移史实秦朝“徙天下富豪于咸阳”,移民十万戍五原、云中和五岭地区。
西汉移民充实关中,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及新疆中部屯垦移民。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人民向南迁至长江流域或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
三国时期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充实劳动力。
两晋南北朝黄河流域广大人民被迫大规模迁移至江淮流域。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人口南迁大潮继续,南方人口规模第一次等同北方。
两宋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
元朝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明朝徙江南百姓于凤阳,迁山东民众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
清朝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设“招垦局”,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
同时,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等方面的需要,统治者的移民政策也主要是将人口往政治中心或北方边疆地区迁移。
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北方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使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大量迁徙。
元朝时期,长江流域的战乱再度迫使人口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
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南方的开放,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强南北放的文化认同,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解析】从表格中各个朝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现南迁的发展趋势。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报告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和地区。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的研究报告的概览。
1. 古代人口迁移: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通常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贵族和平民因战争和政治压力而离散。
同时,边疆地区的移民也促进了人口迁徙。
丝绸之路的建立还推动了中国与中亚、欧洲和印度之间的人口迁移。
2. 官员迁徙:中国历史上的官员迁徙也是一个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在封建社会,官员被任命到不同的地方担任职务,带动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
这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常常在新的居住地定居下来,对当地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的移民与迁徙:秦朝的统一使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可能。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徙民政策,调动了大量人口到中原地区以加强统治。
汉朝时期,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尤其是自北方辽阔的草原地区南迁的游牧民族。
4. 封建社会的人口迁移:在封建社会,地方政权的更替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也导致了人口迁移。
例如,战乱时期的政权更替和土地改革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同时,经济和人口压力也促使人们离开资源匮乏的地方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5. 现代人口迁移: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
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
同时,农村的人口也迁徙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
这份报告只是对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研究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且复杂。
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当今中国的人口迁徙现象。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题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背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背景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人口数量也相应地增长。
同时,政治上的变革和战争也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二、原因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政治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因素。
政治动荡和战争会导致人口流离失所,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也会导致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则会导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三、过程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过程包括迁出和迁入两个阶段。
迁出阶段主要是指人们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前往其他地区谋生;迁入阶段则是指人们从其他地区迁入到新的居住地。
在迁移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
但是,他们也会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机会和挑战,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四、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迁移人口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迁移人口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人口迁移也导致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在迁移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五、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迁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迁移人口仍然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机会和挑战,开拓新的生活空间。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人口迁移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应对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下面从人口迁移的表现方式、原因和影响方面简要分析一下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情况。
一.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方式:1.由边疆迁往中原:①五胡内迁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②南匈奴内迁到今天的河套、陕西、山西一带。
③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
④这种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主要原因是受汉先进文化影响加上游牧生活不稳定,但有些带有武装掠夺,如匈奴南下、金兵南下等。
2.由内地迁往边疆:①秦朝夺取河套地区后,大量迁移内地居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在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后,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迁民50万与越族杂居。
②唐、元迁民加强边疆管理。
③这些迁移是政府有组织的迁移。
3.北方人民南迁:①三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东吴。
②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给江南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民南迁,共同发展江南经济。
④宋、金时期,南宋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个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⑤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
二.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②秦朝南征越族③西汉设郡县加强对西南的管理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⑤唐朝西亚人入唐定居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战乱逃难:①三国时迁民吴国②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③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④宋时北民南迁3.经济谋生:①东汉南匈奴南迁②西晋时期五胡内迁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④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1.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2.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的人口(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专题一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及成因规律性分析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什么 是小农经济?它有什么特点,怎样评价?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除了上述特 点外,还有哪些?
第二讲
中国人口迁移
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
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 们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南移的过程怎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 3、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 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什么区别?
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 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 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 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 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 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 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 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这 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 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眈眈。在此形 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 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 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 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 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 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
专题五 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讲练

专题五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
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美洲族群的变化(1)表现: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非洲黑人增加: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浅析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摘要】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源远流长, 绵延不断。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很多影响因素,一般从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和外在力三方面出发。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一般可分为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和有组织的(主要是国家组织)人口迁移两种。
前者包括, 以群体生存为目的原始人口迁移, 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人口迁移, 古代的海外人口迁移; 后者包括, 政治性人口迁移, 军事性人口迁移, 经济性人口迁移。
尽管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背景各异、方式不同, 各有其复杂的动因, 但无论何种形式的人口迁移, 其实质都是一种对失衡的人类社会的整合手段。
一般说来, 移民活动具有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能, 能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移民流民引言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
一.人口迁移及移民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一是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
然而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这个定义显然不太合适。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对“人口迁移” (population migration)释为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移动。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思考: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 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 (2)北方人民南迁。 (3)内地人口 向边疆迁移。
举例
东汉以后的 五族内迁等
西晋末年、五 代十国时期 秦朝中原人口 到越族地区
(4)华人外流。
唐朝人到南洋
元朝时回族的形成
(5)外族内流。
问: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有何意义?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50万人戍守南岭,与越人杂居。 2)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 生产。 3)西汉文景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方法鼓励移民北 方。
4)汉武帝时期,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到江淮一带与汉 人杂居。
5)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
(3)利弊:—“利”是主要的
利~~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 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和 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 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带来一些社会 问题。如:社会治安、城市人口增多带 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
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的 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 和利用。
思考:
在中国古代,国家一般 推行怎样的人口政策? 为什么推行这种政策?
材料二: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回答:
①、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两大趋势是 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 人口迁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 影响。 ②、根据材料二,20世纪50~60年代我 国人口移出的地区是哪些?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民工流向的方向是什 么?其利弊何在?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阅读与解答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
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
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
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
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
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
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
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
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
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文字素材2(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我国历史上几次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摘要】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源远流长, 绵延不断。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很多影响因素,一般从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和外在力三方面出发。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一般可分为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和有组织的(主要是国家组织)人口迁移两种。
前者包括, 以群体生存为目的原始人口迁移, 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人口迁移, 古代的海外人口迁移; 后者包括, 政治性人口迁移, 军事性人口迁移, 经济性人口迁移。
尽管历史上的人口迁移背景各异、方式不同, 各有其复杂的动因, 但无论何种形式的人口迁移, 其实质都是一种对失衡的人类社会的整合手段。
一般说来, 移民活动具有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能, 能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移民流民引言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中国移民运动的发展波澜壮阔,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今天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并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经济文化交流。
一、人口迁移及移民的定义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一是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
然而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这个定义显然不太合适。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对“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释为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移动。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推动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地区,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3.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动,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4.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东南亚经济文化的发展。
1、一般说来,人口迁移最基本的动因在于不同地区的人口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
而人口迁移正是调节这两者关系的重要杠杆之一。
2、北方人口的南移(包括两方面:A、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
B、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轨迹明晰而有力,历时长久,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流,其动力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策马南下逐中原,促使黄河流域人口迁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从而使三大流域人口得到均匀分布,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也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方人民南迁有三次高潮:(1)三国两晋南北朝。
(2)五百代十国。
(3)南宋。
3、中国古代内地居民向边疆地区迁移往往发生在统一王朝;迁移有度由政府组织和老百姓自发进行两种方式;通过迁移,把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到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巩固了边防。
4、清代人口比明代人口成倍增长,近代中国大门被西方打开,这为国内过剩人口移居海外提供了条件(如东南亚美洲),但由于中国向海外大量移民的机会已经错过,故内地贫困人民只好向边远地区移动(西北、西北等)。
5、影响我国人口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战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天灾人祸。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0年高考历史:人口迁移专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人口迁移专题答题模板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背景(1) 中国人口迁移的背景与原因①人地矛盾②政府政策(税收优惠/税收政策调整)③社会环境(战乱等)④经济重心南移(2) 世界人口迁移的背景①新航路开辟②殖民扩张,殖民地开发和发展需要③工业革命,交通、通讯条件改善④世界市场的形成2. 人口迁移的趋势与特点(1) 人口迁移的总趋势①数量不断增加②范围不断扩大(2)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①政府禁止/政府时开时禁/政府鼓励(开放)②自发移民/政府主导③非法性/合法性④北方到南方(3)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的特点①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国内移民)②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停止④改革开放后形成新移民潮(4) 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①二战前1) 从人口密集地区到人口稀疏地区2) 自由移民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3) 发达国家主导4) 自愿移民与强迫移民结合②二战后1) 自由移民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2) 强迫移民基本停止3. 人口迁移的影响(1) 有利影响①加速落后地区开发②改变地区人种和民族结构③推动世界物质和人文交流④促进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⑤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 不利影响:疫病传播物种迁移(中国高产作物)1. 背景:新航路开辟2. 影响(1)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 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 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4)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典例——走西口1. 走西口的概述(了解即可)走西口是指明、清至民国初年,由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居民因经商或谋生而向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移民活动。
“口”原指明长城的关口。
明朝和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两处最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2. 走西口的背景(1) 高产农作物推广,人口多,人地矛盾(2) 边防需要(3) 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4) 调整税收政策(政府支持,税收优惠政策)3. 走西口的特点(1) 历时长,长期性(2) 数量多,规模大(3) 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4) 自发性,无序性,盲目性(不利)4. 走西口的影响(对口外)(1) 文化交流与传播(2) 民族融合(3) 地区交流与联系(4) 经济结构调整,农牧并举(5)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6) 盲目开垦,破坏生态环境(不利)实战演练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庆假期历史科目阅读资料[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分期及其特点](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人们地理知识有限,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对迁入地的要求低,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少,他们大都随遇而安,迁移的距离不长,速度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总量少,在战国后期人口数量还不到3000万,人口压力基本不存在。
这一时期处在国家形成和制度的完善阶段,政治和行政的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开始出现,如西周迁商的遗民、分封诸侯国等。
(二)秦朝到元末(前221—1368年)这一时期有1580多年,经历了封建王朝的大部分时间。
这段时期有过几次长时期的分裂,也几度建立过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统一国家。
即使在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一般也实行集体统治,用行政或军事等强制手段推行的人口迁移始终不断,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方式。
迁入地往往是首都、边疆等政治、军事或者与统治者有着若干利益关联的地区。
这种迁移,数量一般很大,迁移时间也比较集中。
迁移方向有北方黄河流域向南迁往长江流域或者更远的地区,以及蒙古高原、东北、西北的牧业或半牧业民族不断进入黄河流域。
此时期经济、文化重心不断由北向南转移,人口比例也由初期的8:2强转化为后期的2:8弱,这一结果是由于南方经济文化发展,北方饱受战乱破坏所造成的,但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三)明初到鸦片战争(1368—1840年)在南方已成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后,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流不复出现,这一时期又出现新特点。
一是明初有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大规模让人口迁移,但之后更多的是由政府倡导、组织或招募人口从相对稠密地区迁入人口稀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从此这类人口迁移基本取代了强制性迁移。
一是这一时期人口总数越来越多,增长速度也加快,明后期人口约2亿,18世纪又出现新高潮,人口总数高达4亿多。
在此状况下,不仅南方大部分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就是北方平原地区也是人满为患,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由平原地区向山地迁移成为主流。
【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三个时期里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自发的无序人口迁移]1.以群体生存为目的的原始的人口迁移对于处于游牧、游耕和逐水草而居社会阶段的原始部族的酋邦、方国来说, 这种以群体生存为目的而改变居住地的人口迁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与阶级社会早期人们的生存能力有限, 唯有群体的方式方能应付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而那时的移民基本上采取举族而迁的方式来进行【问:这种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以个体生存为目的的无序的人口迁移以个体生存为目的无序移民是历史上发生最频繁、最普遍的一种移民形式。
这种移民可以按其动因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战乱往往是大规模自发移民的主要动因之一。
我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移几乎均是由战乱造成的。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 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 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 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
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 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
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自发移民, 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最为典型。
除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小规模的逃迁至山区的也不可忽视。
东汉末年,一些人因为战乱而逃入山区耕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说人们为了逃避秦乱而隐居到山林安家落户。
(2) 以逃避灾荒为目的自发移民每当严重的洪涝旱蝗灾害之后, 灾区的生产力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有的地区甚至连年灾荒, 致使元气大伤, 生产力一时难以恢复, 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 便被迫扶老携幼、自发地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移。
(3) 以逃避苛政为目的自发移民“苛政猛于虎”。
历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无疑都要由编户齐民提供的赋税徭役来维持。
当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百姓们不堪负担之时, 当土地兼并致使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难以“安居乐业”之时,就会迫使众多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 逃亡他乡, 以寻求赋税徭役较轻、能够维持起码生计的地方来落籍。
【上述三种移民中,哪一种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最密切?】【自发的移民,与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有什么关系?】[海外移民]周武王克殷后封殷王子箕子于朝鲜, 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
秦始皇时期,“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国志•魏志•东夷列传•韩》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 其耆老传世, 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 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
有城棚,其言语不与马韩国同有似秦人, 非但燕齐之名物也。
”这说明秦代已有大批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
明清以来, 由于国内人口剧增, 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因而导致无地少地民户的生活无着、困苦不堪, 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 违禁出走海外谋生。
这种类型的移民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
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 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 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 故无地无家之人, 一往海外, 鲜回家者。
”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 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福建人和广东人大量移民海外,请你联系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想一想,这种移民对近代史造成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军事性的人口迁移]所谓军事性移民是指国家政府为了某些军事目的而组织的移民。
这种方式的移民多以强制的方式进行。
“移民实边”是最常见的军事性移民, 国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迁移人口于边疆地区, 以开拓边疆、巩固边防。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大规模“移民实边”。
秦始皇三十五“徙三万家丽邑, 五万家云阳。
”三十六年, 又“徙北河、榆中三万家。
”云阳、榆中均为秦朝北部边疆, 与匈奴为邻。
向这些地区移民, 显然带有加强防御力量、遏制匈奴进攻的军事目的。
汉王朝也大规模地实行过这种军事性的“移民实边”政策, 且很有成效。
武帝时期是“移民实边”最为活跃的时期。
“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 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 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 分置武威、张掖、敦煌。
”元朔二年,“夏, 募民徙朔方试万口。
”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历史上, 除了“移民实边”之外, 还有“移民虚边”这种军事性移民。
所谓“移民虚边”就是当某一王朝政府难以有效保卫边疆时, 便主动将边疆居民迁移到内地, 以避免边疆的人力和物力落入敌国之手而进一步增强其入侵能力。
我国古代许多王朝实行过“移民虚边”这一策略。
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匈奴助(卢)芳侵边, 入河东, 中国未安, 米谷荒贵,民或流散。
”三年后, 汉朝便迫于匈奴的压力而“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余口, 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 以避胡寇。
”我国古代的屯田也往往具有军事性移民的性质。
自汉以来由官府组织军民垦荒种田, 征取收成以为军饷或税粮, 称为屯田。
西汉元鼎二年,“初置张掖、酒泉郡,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这是公认的西汉屯田之始。
东汉末年曹操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募民屯田许下, 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遂兼并群贼, 克平天下。
”可见曹魏的屯田具有明显的军事意义。
【请概括:军事性质的移民,有什么积极意义?】[经济性的人口迁移](1) 为了安置流民、应付灾荒而进行的移民。
西汉初年, 由于“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过半。
”于是高祖就下令关中灾民“就食蜀汉”。
汉武帝元狩年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 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
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
尚不能相救,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七十余万口, 衣食皆仰给县官。
数岁, 假予产业, 使者分部护, 冠盖相望。
”(2) 为发展首都地区及某些战略要地的经济而进行的移民。
我国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繁荣首都地区的经济,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政府的经济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生活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当年便“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这种性质的移民为后世许多王朝所仿效。
隋炀帝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 “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
又命“江南诸州, 科上户分房于东都住, 名为部京户, 六千余家”, 又命“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 三千余家”。
大批富商豪族与工艺户的迁入促进了洛阳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而使东都洛阳不仅成为隋代的政治中心, 而且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 便以神都(洛阳)为周都, 并于天授二年“秋七月, 徙关内雍、同等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尝命户部籍浙江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 依次召见, 徙其家以实京师。
谓之富户。
”“成祖时, 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 充北京宛、大县厢长附籍京师。
”(3) 为解决土地问题而进行的移民。
人口增殖、土地兼并、战乱、苛政与灾荒都有可能造成土地问题, 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我国古代许多王朝曾以移民为手段来解决这种土地问题。
如北魏推行均田令时, 为解决狭乡人多地少与宽乡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的矛盾,《通典•食货•田制》记载:“诸地广人稀之处, 官借人种莳。
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
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 不限异州他郡, 唯不听避劳就逸。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过剩人口由狭乡向宽乡迁移, 从而解决狭乡人多地的矛盾。
明初,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经过元末连年战乱和灾害的破坏, 人口大量逃亡,田地大片荒芜, 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明太祖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 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
”这些由政府组织领导的大规模的移民, 逐步恢复了这些受到战乱、灾害严重破坏地区的生产力, 使荒废多年的大片土地得到了复垦, 使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而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经济性的人口迁移,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