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专业名词

合集下载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专业名词

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专业名词

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专业名词(四)2012-11-24 16:05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39、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主要论点: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

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

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

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

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

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3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专业名词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记忆思路:总述内容+代表人物+研究理论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

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记忆思路:时间+总括+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一、传播:传播是信息从一个传播源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进行,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传播等。

传播不仅涉及到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传递过程中的媒介选择、传播效果、公众反应等方面。

二、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渠道,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互联网的兴起则为传播媒介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

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也反映了传播者的意图和价值观。

三、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方。

受众可以分为平民大众、特定群体、意见领袖等不同层次和类型。

传播学研究关注着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信息获取途径、意见形成过程等,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受众需求。

四、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对传播活动影响的评估和衡量。

它可以从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层面来分析和研究。

传播效果不仅与传播内容相关,还与媒介选择、受众属性、传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传播效果有助于传播者优化传播策略和提高传播效益。

五、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介的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媒介的选择与使用、信息的辨别与评估、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六、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建立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平台。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用户能够分享和产生内容。

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重要场所。

七、信息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是指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信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传播学名词解释1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观点说明,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

传播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互动而共享意义2、信息: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3、符号: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4、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5、基模: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引导结构8、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可以改变自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9、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提出自我互动本质上来说是与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

10、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即社会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11、群体: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考研最新名词解释

传播学考研最新名词解释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以前,粉丝经济中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现在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束缚,粉丝经济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领域。

在一定意义上说,粉丝经济是“实物+虚拟”消费体验的升级。

在粉丝经济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创造营》《青春有你》等节目都表现出了粉丝经济的巨大营收潜力。

记忆点:定义+变化+本质+案例2.选择性心理选择性心理包含三个部分:1)选择性注意指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以及能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受众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3)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兴趣的内容。

受众选择信息的三个程序就像保护受众的三个防卫圈,由选择性注意依次向里,这种选择过程也是受众应对信息超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选择性的注意、理解、记忆,还有可能进行选择性的二次传播(例如微博转发),并且在二次传播中内容也会进行主动加工。

记忆点:三部分+意义+互联网变化3.发展新闻学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由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发展新闻学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发展新闻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发展新闻学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以发展新闻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新闻学,有助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

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

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第一篇: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传播学重点名词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

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23新传考研名词解释

23新传考研名词解释

23新传考研名词解释
以下是23新传考研可能涉及到的名词解释,民族志和应对效能:
- 民族志(Ethnography)又称人种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写作文本,是基于实地调查、建立在人群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在传播学中,指的是以田野调查(包括民族志)作为主要方法,是以传播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以传播问题作为问题导向的一种理论建构型研究。

发展传播、传播受众研究中的“接受研究”、文化研究、传播社会学等。

- 应对效能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对应对中个人风格层面的延伸与拓展,也是面对应激情境的自我效能。

处于应激状态下效能高的个体更有信心接受应激的挑战,会采用有效的应对方式,从而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相反,应对效能差的个体则表现为信心不足,无法有效及时地缓解由应激带来的各种心理生理症状,进而对其健康造成损害。

有研究表明,应对效能是一个可以有效测量的、在躯体及心理问题、严重突发性事件应激反应中值得重视的干预变量。

24新传考研 名词解释

24新传考研 名词解释

24新传考研名词解释以下是为你提供的24新传考研中关于名词解释的内容,字数超过4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验学派: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坚持经验性方法,利用可量化的实证材料来研究传播现象。

他们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其中,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芝加哥社会学派:是指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主张用经验论的方法研究人类传播,并提出了媒体效果、符号互动论和象征互动论等理论。

批判学派:兴起于欧洲,该学派的学者主要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他们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和传播的社会作用。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包括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的“文化研究”学派等。

“文化研究”学派:该学派的学者主要来自于伯明翰学派,其中霍尔和莫利主张用经济基础还原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认为大众传播能够赋予意义并构建社会关系,同时强调符号的多义性。

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主张用社会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危机和文化工业,认为文化工业是霸权主义的表现。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克海默和新马克思主义等。

帕洛阿尔托学派:又称交往传播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贝特森主张用模棱两可和悖论的方法来研究意识和传播,并提出了单向模式和元传播等理论。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宣传分析和《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认为传播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即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

卢因:也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认为群体传播能够影响群体的动力,并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控制机制。

完形心理学:该理论反对传统的反驳,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群体力学,其中卢因。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传播或人的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围进展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群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播送、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展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阔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开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构造、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构造,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根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根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无视了反响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重点专业名词(四)
2012-11-24 16:05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39、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
主要论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的情境重叠时,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③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由于电子传播媒介代码的简单性,它们能将来自不同的经验世界的视听形象显示给许多不同的受众群,造成不同阶层的受从群对信息更大程度的分离,从而促成许多公众活动领域的合并。

他得出结论说,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情境,谁被排斥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此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

根据这一观点来,受众的类型、人数多少和特征实际上影响着传播方式。

因此,在通过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应根据受众群的分离和结合形式设计媒介讯息。

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

受众成员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对媒介的使用方式。

他们的选择,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媒介正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3
梅罗维茨理论的缺陷: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
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

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

梅罗维茨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40、受众的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