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2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模拟精选演练提升 中图版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9第九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2·6月浙江卷,15~1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C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D )
A.纬度 洋流
高考真题专练❾
[2022·山东卷,8~9]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 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 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C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 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 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 和草本植被为主。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
11.[2021·河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 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 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 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 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 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一、高考展望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卷就会发觉,试题的风格与特色有较强的连续性,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恒久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地理教化本身充溢着才智和乐趣,必需亲密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切的重大问题加以阐述、评价1、近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表现特征。
所谓热点试题,是指以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重大时政事务为背景而设计的试题。
分析历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命题取材和设问,不难发觉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1)取材于简单“地理化”的资料信息。
时政地理试题终归有别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试题,对时政资料所隐藏的空间地域性、逻辑规律性、人地关系性等要求较强,而那些难以“地理化处理”的时政热点,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不会出现。
如“全面建设小康”与产业结构调整;欧盟东扩、非盟成立与区域经济发展;东盟“10+3”会议与其地形、气候、物产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开发;四大工程等都是简单“地理化”的时政热点。
(2)取材偏向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
高考地理命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集自然地貌、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生态爱护等要素于一身。
强调重大工程建设的教学与考查,干脆体现了地理学科探讨对象和方法的综合性特征,也干脆体现了地理学科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功能。
跨世纪时期,国家提出了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其中有很多技术层面的内容是高考命题的好素材。
例如线路的选择、资源的开发、水量平衡和水循环原理、工程与环保、三峡工程与移民等。
不失时机抓住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命题,不仅使试题新奇、规范、科学,也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学地理教学从应试教化向素养教化转轨的步伐。
(3)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
时政地理试题往往以“稀奇”来制胜。
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三篇
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三篇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120某某年云南省高考为新课标的第某届,为了更好迎接本届高考,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根据近几年新课标试卷的命题特点,制定了本届高三的复习备考计划。
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为他们20某某高考地理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
以下为具体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1、复习中国地理(某某年7月—某某年9月)2、第一轮复习(某某年10月—某某年3月)完成必修1、2、33、第二轮复习(某某年3月—5月)专题复习4、第三轮复习(某某年5月—6月)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具体内容: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总之,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
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
复习时间安排具体如下:20某某.7.1——20某某.9.30复习中国地理20某某.10.1——20某某.11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20某某.11.1——20某某.12.1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0某某.12.1——20某某.12.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20某某.12.10——20某某.12.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20某某.12.20——20某某.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20某某.1.1——20某某.1.10城市空间结构变化20某某.2.20——20某某.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20某某.3.1——20某某.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20某某.3.5——20某某.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地理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等。
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位因素专题:包括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区位等。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大纲版课件第九单元单元知识整合
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 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 标轴。每一点所读出
↓ ②读坐标(或图例)
↓ ③读数据(大小及
变化趋势)
↓ ④分析数据
↓ ⑤用文字概括联系
或规律
↓ ⑥进行图表转换
(或图图转换)
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 100%。判读时可用 “逆右顺左”四字口 诀来进行,具体如下: 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 时针方向递增的,过 点作平行于各底边(3 条)向右的平行线,再 读出数据。数据沿顺 时针方向递增的,过 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 左的平行线,再读出
No 概述图1、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解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由200逐渐降到100多点,说明性别比 趋于平衡。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郊区中西、南郊 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谢谢使用
Image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第十页,共21页。
【解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海外来常 住人口性别比由200逐渐降到100多点,说明 性别比趋于平衡。首先明确图2中的折线图 表示外来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柱状图表示 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然后比较中心城 区和郊区的差异。 【答案】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这有利于社会、家庭(jiātíng)、婚姻的稳定 ,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任答两 点即可)
第十八页,共21页。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1)题,该国人口快速增加,属于
“高低高”的模式。第(2)题,从人口的增长模式
和人口就业结构(jiégòu)可以看出,该国为发展
中国家,工业结构(jiégòu)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
密集型为主。
【优化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第21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
释疑解惑 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涵义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 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规模 膨胀,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 (2)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 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 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五、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大型中心城市 辐射带动 1._____________加速发展,_________功能显著 增强。 农业人口 2.有更多的_________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手段提升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现代化水平 信息化 4.控制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 环境污染 “_______”。 城市病 5.强调_________,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 以人为本 人居环境 6.城市经济逐步成为_____________的主导力量。 区域经济增长
拥挤 交通_____,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 昂贵 (2)表现地价房租_____ 就业_____,社会不太安定 困难
(3)影响: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 郊区 卫星城 宜的______或______迁移的过程。是城市化 集聚 扩散 进程由______发展到______的新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及应 对措施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 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 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 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 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 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四、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 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 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如研究山西城镇体系 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山西在全国地域分式中 的地位,山西城镇体系在全国、在环渤海经济 带、经济区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山西的发展, 同时还要理清与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经 济区之间的关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 经济大国, 经济大国,起 步较晚 高技术工业, 高技术工业, 临海 型 _____型布局 种植 业 ______业为主 地狭人稠, 地狭人稠,分 沿海 布于______
返回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 课程标准: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 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 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区域差异比较 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Hale Waihona Puke 区域特征 地形 自 然 环 境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资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英国 日本 高原、低山、 高原、低山、丘 山地、 陵、平原交错分 山地、丘陵为主 布 海洋 性 海洋性 季风 温带_______性 海洋性_______ 气候 气候 _______覆盖率 森林 覆 草地 为主 ______为 高 河网密集, 河网密集,水量 河流短小, 河流短小, 丰富, 丰富,水流 水力 丰 _______丰富 稳定 _____ 煤、铁、 贫乏 石油 _______ 返回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地理选修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选修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空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在地理学科中有一些重要的选修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些地理选修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1 地理环境与区域选择对于地理环境与区域选择这一章节,我们需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区域选择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人文因素也会对区域选择产生影响,如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交通通讯和政治经济因素等。
1.2 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包括了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适应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2.1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蕴含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它包括了地表资源、地下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分布受制于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的气候地形。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分布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2.2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同时也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措施,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区域发展3.1 农业与乡村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它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原材料的一种经济生产活动。
农业的发展与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阶段验收评估(九)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阶段验收评估(九)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013·青岛测试)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D.稳定性2.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A.两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B.两区域语言的差异C.两区域人种分布的差异D.两区域领导人的差异(2013·无锡调研)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成本低C.淡水资源充足D.交通运输便捷4.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A.经济腹地更广B.科技实力更强C.产业基础更好D.改革开放更早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
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
读“环渤海地区行业分工指数表(表格上数字为1997年,下数字为2001年)”,回答5~6题。
5.A.天津B.河北C.山东D.辽宁6.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A.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D.内部竞争更加激烈(2013·汉沽月考)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
读图,完成7~8题。
7.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
以下不属于区域划分自然因素指标的是() A.气候B.地形C.洋流D.植被8.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2013·北京海淀区期中考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理环境的研究,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
读图,回答9~10题。
甲我国西北某地遥感影像乙车载导航仪示意图9.利用甲图可以()A.了解地形和地貌特征,开展土地资源调查B.监测风沙和干旱灾害,进行灾情预测分析C.确定时间和空间定位,进行路线筛选导航D.测算经济和人口数据,确定商业网点布局10. 有关乙图车载导航仪及其所示电子地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车载导航仪借助GIS实现精确定位B.车载导航仪通过RS获得交通信息C.电子地图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功能D.电子地图不能显示自然地理信息(2013·绍兴测试)读“2010年我国冬小麦麦收时间信息图”,回答11~12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同步讲义: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解析版)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②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综合思维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了解,能初步认识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展生产活动。
④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难点:区域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02知识网图01学习目标03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知识点01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优势:(1)共同特点:①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北温带。
②大河中下游平原。
(2)有利自然条件(共同优势):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势平坦;③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④热量、水源充足。
2.自然条件重要不唯一(1)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2)日本自然条件较差,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较好:地处西北太平洋;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之一。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为宽而浅的外江,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 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_课件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要求: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其改变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深圳罗湖1983年)黑岱沟露天煤矿荷兰风车(磨房或发电)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矿产资源的开采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给区域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1)利于加快全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促进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3)提供能源;(4)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2)破坏自然景观;(3)产生环境污染;(4)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因此,一要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利用率;二要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三要加强环境立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受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增加水资源调入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2. 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改善生态环境;3. 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面沉降;4. 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循环,从而利于水土的保持。
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水资源和用水需求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人口占全国(%)耕地占全国(%)人均水量(米3)黄河流域 2.6%8.2%12.7%912淮河流域 3.4%15.7%14.9%623北方14.4%43.5%58.2%938长江流域34.2%34.8%24.6%2760南方81.0%54.4%36.6%4180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结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决定南水北调的根本原因。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讲评课
1、学生先根据资料自纠(不发解析,只说选择题答案)。老师帮助目标 生分析试卷。 2、然后再下发答案,学生结合答案和解析自主思考。 3、老师通过阅卷分析和课堂调研,明确本次课堂重点问题,并结合多维 细目表和考点讲评。 4、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典题本,解决问题。 5、最后利用自习时间,各位老师结合班级实际将重点问题二次过关并批 阅反馈。
三、具体措施 1、备课组层面
团队建设: 明确工作分工,责任具体到个人,个人主动承担;基于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 抓教学效率和收益。 课程研究: (1)深入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结合至少近4年高考进行反复研究、解读、交流。 (2)新课标、新教材、高考题的反复研究:针对每一大单元的具体内容,汇总每一部分, 2020-2023年全国、山东、江苏、浙江、海南高考题,反复演练,明确考什么,怎么 考,如何应对。找出高考的高频考点及时做好双向细目表。 (3)在集团创编的高二区域地理复习学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 (4)单元过关检测:对问题归类的清单,将学生问题较多的试题进行适当变式归类,重新 组卷,并有计划地进行训练,错题重做,阶段性滚动练习。 (5)集体会商研究:每次教研会商要做到主题突出,交流碰撞,必须提出自己的疑问。每 周一、三会商时晾晒工作日志、备课设计、听课记录本、学程演练情况,及时做好记 录与现场点评。
的听课,无法清晰的知道自己哪个会,哪 1、每天积累一个地方,上课前展示经纬度 个不会,也没有自我梳理的意识,结果就 是不清楚会与不会,面对巨量的学习内容, 2、自习时,利用好《三维设计》配套填充图册,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造成的结果就是:迷茫,焦虑。部分学生 自主时间啥也不干,或者自主学习不聚焦 自己的难点,盲目刷题。只顾低头赶路,
课堂创新:打造精品复习课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九章章末复习总结(共9张PPT)
(2009年高考上海卷)德国著名的经济 学家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假 定只考虑运输因素,则工厂应建于运费最低 的区位。右图中M1表示原料地,M2表示燃料 地,C表示消费地,P表示生产地,则P最可 能是( ) A.炼铝厂 B.制糖厂 C.纺织厂 D.家具厂
例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
及地理示意图的判断分析能力,结合各点的 含义可知,生产地最接近原料地,属原料导
向型工业。
【答案】 B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谢谢使用
章末复习总结
知识网络构建 章 末 复 习 总 结 专题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整合
工业区位三角形图的判读
假定在某一均质的地域范围内,
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
某个工厂的原料来自两个地区,
它的产品销售到一个市场,那么
这个工厂就在一个市场地和两个
原料地之构成一个区位三角形。
通常,根据成本和运费最低的原则,在这个三角 形内必然存在着一个总运量的最低点,这个点就 是工厂最理想的区位。如上图所示三角形 AM1M2中,M1、M2为原料地,A表示市场地,P 点表示工厂的合理区位。这种反映工业区位选择 的图叫工业区位三角形图。 在选择工业地址时,若仅考虑运费,且运费与所 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之积成正比,一般原料指数 对P点位置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原料指数就是 指需要运输的原料重量与成品重量的比值。具体 又分三种情况:
(1)当某种工业的原料指数大于1时,则工厂的 区位应为原料导向型,即靠近原料产地。 (2)当某种工业的原料指数小于1时,则工厂的
区位应为市场导向型,即靠近市场消费地。
(3)当某种工业的原料指数等于1时,则工厂的
完整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完整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高三地理一轮复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一、指导思想为了保证高三地理学科的复效果,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并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
我们需要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以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我们需要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我们需要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二、复进度自2017年8月30日至2018年2月31日,教学内容包括节假日约26周,每周5课时130课时。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和地图8.30第一讲:地球重点: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断、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近航线的判断、两个日界线的应用、区时计算。
8.31—9.5第一讲:地图重点:地图上方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综合应用。
9.6—9.11第二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9.12—9.13第一次月考9.14--9.20第三讲:地球的运动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9.21—9.27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9.28—9.30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0.8—10.11第三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常见的天气系统10.12—10.14第四讲:气候类型及其判读10.15—10.18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10.19--10.20第二次月考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21—10.24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四单元10.25—10.26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0.27--10.30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0.31—11.3第三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4—11.7第一讲: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11.8—11.10第二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11.11-11.14,我们研究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第一讲。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九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综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生用书P200][学生用书P201]区域差异比较类题目答题模板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思路为: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思路为: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思路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区河流分布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A.光照水源B.热量光照C.降水热量D.热量水源(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审答流程][标准答案] (1)B(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1.自然要素差异(2016·云南省部分名校统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美国地理略图,图2为我国某区域图。
图1图2材料二美国纽约至旧金山铁路沿线部分城市资料表。
材料三环渤海工业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正面临着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众多的优势区位条件。
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和内部联系的地方,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地球表面空间特征的基本单位。
区域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
2.内部的地物和关系有内在的联系。
3.区域之间有共性和差异,以及联系和分化的特征。
4.区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场所,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场所。
区域分析的基本要素:1.区域范围:区域的边界是区域识别和分析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域分类的依据,地理学中,一般从历史、文化、经济、自然地理等各个角度出发进行区域划分,既要考虑到人类、社会活动对陆地、海洋的利用和影响,也要考虑到地表形态、气候、动植物分布等方面。
2.区域人口:人口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结构、人口增长率等都是刻画区域人口特征的重要指标。
3.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指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的活动。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内经济走向和特点,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4.区域社会:社会是区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5.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
自然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等环境特征;人文环境则是指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等方面的环境特征,二者结合反映了区域的内在联系和特点。
二、区域经济1. 区域经济的定义:区域经济是指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衡(2)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分化(3)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4)多样性和复杂性(5)技术和制度的制约3. 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1)传统阶段(2)工业化阶段(3)后工业化阶段(4)信息化阶段4.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1)传统的资源型经济(2)集约型经济(3)创新型经济(4)服务型经济5. 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1)区域协调发展(2)以创新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3)区域立体化经济发展策略(4)区域协同发展三、区域生态环境1. 区域环境的概念:区域环境是指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21讲 区域和区域差异名师课件 中图版
耕地
旱地
农作物 _小__麦_、棉花、杂粮
__水__田____ _稻__谷___、茶叶、蚕丝
水果 苹__果__、梨、桃、杏
柑橘、香蕉、荔枝、龙 眼
北方
南方
民居建筑
平顶
屋顶坡度大
交通运输 铁路、公路 铁路、公路、内河运输
⑦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⑧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⑨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⑩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⑪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⑫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界线:雪峰山。
(4)河流界线 ①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②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③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④汉水与渭河的分水岭:秦岭。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和甲、乙、丙三幅 气温、降水柱状图,完成 1~3 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P 线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条件不同 B.Ⅲ区比Ⅱ区纬度低,故热量比Ⅱ区充足 C.Ⅲ区和Ⅰ区所处纬度差不多,光热条件相同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与Ⅰ区北部为界
边缘山谷地区
3.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分界线:__秦__岭__—__淮__河__一线。 (2)自然环境差异
北方
南方
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平原、低山和 ____丘__陵__为主
气候 _温__带__季__风_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湖
结冰
不结冰
矿产 煤、石油、天然气
有色金属
通过观察上面表格可知: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也 较明显,但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主导因素是__热__量____;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主 导因素是___水__分___等。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第九单元第26讲
考点(kǎo diǎn)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1.遥感(RS)技术 (1)原理:不同地物的__电_磁__波_______特性不同。
(2)环节:
信息的 获取
→
传输
→
接收与 处理
→
分析和 应用
(3)特点:探测范围____大_________;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
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4.(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 湖的影像。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 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qūyù)的技术是( B)
第二十七页,共44页。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解析: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需要对影像图进行(jìnxíng)分析,需 要模拟堰塞湖决口可能会淹没的范围。遥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地理 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只 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jìnxíng)分析处理。
农业
植物生长状况不同,其 识别农作物、估算产量、 ____反_射__(_fǎ_n_s_h_è_)波特谱征不 灾情预报
同
第七页,共44页。
分析遥感探测的范围、获取资料的速度和周期、对地物 的分辨率与运载工具飞行高度的关系。 [我来解答]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 _范__围__(_f_à_n、wé速i)度、__周__期__(_zh_、ōu分qī)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 运载工具飞得越___高_____,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 度越____快____、周期越短,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第十八页,共44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22讲 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名师课件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影响
增加水源,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 对调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小气候 a.入区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b.对调出区和沿途地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②典例 a.大型工程中 美国 国的 加南 利水 福北 尼调 亚、 州引 的滦北入水津南调 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背景北 南部 部湿 干润 旱, 少萨 雨克 ,拉 水门 资托 源河 短等 缺水 ,量 而丰 需沛 水量较大 意义:缓解了__南__部____缺水地区的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紧 张,产生了水力发电、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 益。
作物
阶段 因素
分布
典例
人地关系
利用环境
能__源__、
德国鲁尔区、日
工业
丰富的自然
提供的资
金属资
本太平洋沿岸
社会
资源和交通
源或区位
源、交
工业带、山东东
阶段
发达的地区
优势发展
通状况
营
经济
后工
美国硅谷、日本 环境质量
环境质 环境质量优
业化
九州、英国苏格 对社会的
量 越的地区
阶段
兰、德国南部 影响上升
2.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航海技术落后阶段: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 _大__陆__内__部_,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
(1)横向
(2)纵向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完成(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和区域差异
(2016·山西忻州高三模拟)下图为世界某两个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图中两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B.气温
C.海陆位置D.光照
2.右上图中钱塘江河口三角洲缺失的原因是( )
①水流速度快②潮水顶托作用明显
③潮水冲刷作用强烈④流域植被覆盖良好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题,左图所示区域为两河流域,主要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而右图所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则导致图中两地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第2题,由于杭州湾口大内小,潮水冲刷作用强烈,同时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较少,因此河口三角洲缺失。
该地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势较低,水流速度较慢;潮水顶托作用易使泥沙沉积。
答案:1.A 2.C
(2016·甘肃天水模拟)读“我国南、北方粮食、水资源、森林资源、人口分布对照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a表示人口,b表示水资源
B.粮食总产量南方多于北方
C.北方的人均水资源是南方的一半
D.北方的人均森林资源不到南方的一半
4.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区()
A.光照差异大B.水热差异大
C.人口数量差异大D.降水差异大
解析:读图分析得知,a表示水资源、b表示人口、虚线表示北方地区、实线表示南方地区。
第3题,由于a表示水资源、b表示人口,所以A项错误;从图示来看,北方粮食占61.9%,南方占38.1%,北方多于南方,B项错误;北方水资源总量占19.5%,人口占45.3%,北方的人均水资源不到南方一半,C项错误;北方地区森林资源占29.2%,人口占45.3%,北方的人均森林资源不到南方的一半,D项正确。
第4题,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不同,即水热差异大。
答案:3.D 4.B
(2016·浙江模拟)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
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6.下列关于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爱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第5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网稠密,应该是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地区,故饮食为“饭稻羹鱼”;图示该区域临海,又因区域界线一般为山地,故饮食又
有“山珍海味”。
注意甲区域为多条河流的源头,应该是山地地形而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乙区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而应发展水稻种植。
第6题,当地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的物产,而物产会影响饮食习惯,故③、④正确。
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水硬”(碱性强)有关,重庆人喜辣与气候潮湿有关。
答案:5.D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