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提纲

合集下载

新学年第一课:安全教育提纲

新学年第一课:安全教育提纲

新学年第一课:安全教育提纲目标本次安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掌握相应的应对策略。

内容1. 安全意识教育- 介绍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意识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

- 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和事故案例,引发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思考。

- 强调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性,如避免危险行为、保持警惕等。

2. 日常生活安全- 家庭安全:火灾、电器用电安全、防盗等。

- 校园安全:交通安全、校园欺凌、食品安全等。

- 网络安全:防止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沉迷网络等。

3. 自我保护技能- 火灾逃生: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了解火灾报警器的使用。

- 急救知识:研究基本的急救技能,如止血、人工呼吸等。

- 自我防护: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如避免与陌生人接触、拒绝不安全的邀约等。

4. 实践环节- 安全演练:组织火灾逃生演练、模拟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行动等。

- 模拟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解: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呈现安全知识。

-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分享经验。

- 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自我保护技能。

-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评估方法- 安全知识测试: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践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评估其自我保护能力。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 安全知识书籍、教育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 模拟火灾逃生器材、急救器材等实践教具。

时间安排- 第一课时:安全意识教育- 第二课时:日常生活安全- 第三课时:自我保护技能- 第四课时:实践环节- 第五课时:总结评估注意事项-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效果。

- 在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安全,提前做好安全预防措施。

政治第一课提纲1

政治第一课提纲1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途径)①到农村、工厂、商场、社区参加社会实践;②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③参观博物馆、观看升旗仪式、观光旅游;④阅读图书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查询.2.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①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③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6.什么是亲社会?(至少举3例说明)答: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例如:宣传环保、交通知识;向灾区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无偿献血等等。

7.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亲社会的意义)⑴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了解、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⑵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造健康的人格,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使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并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实现(个人⑶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8. 青少年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思想: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亲社会意识行动:①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②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③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的会师,长征结束。 6.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开始了局部侵 华战争。 2.张学良奉蒋介石命令不抵抗,东三全境在四个月内全部沦陷。 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了抗日义勇军抵抗敌人,中共派了杨靖宇等组织了东北游击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了。 安事变: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接 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不但不听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围攻红军,并亲自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红军。经过:1936 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出了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进行了协商。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 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历史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对卢沟桥发动进攻。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 变。 2.中国军人浴血奋战,佟麟阁和赵登禹为国捐躯。 3.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4.1937年,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侵略上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5.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屠杀了中国军民达三十万以上,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政府军取得台尔庄战役的胜利,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3.为了粉碎“囚笼”政策,1940年8月,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它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 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4.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5.中共七大:背景:抗战胜利前夕;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主要议题: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政治 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共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战胜 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美国向日本投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 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8.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血洗了百年国耻;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抗日战争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的 胜利,中华民族作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1.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战争时间,欺骗人民,蒋介石再三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等的陪同下于1945年8月到达重庆,通过努力达成了“双十协定”。 3.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1947年3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一直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 国民党进攻。 5.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直接威胁着南京和武汉。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1、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和徐州等战略要地,大决战时机成熟。 2、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3、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带领东北解放军首先占领锦州,围困长春,攻克沈阳,歼灭敌人47万,解放东北全境。 4、1948年11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55万,奠定 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5、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迅速分割包围敌人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傅作义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 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十九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马关条约》后,爱国分子张謇(状元)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但最终被帝国主义企业吞并。 2、民族工业发展概况:①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 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 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 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 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民族工业发展特征:①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

第1课 第2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提纲

第1课 第2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提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空想社会主义(1)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2)形成: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3)主张: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

(4)地位: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5)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6)局限①空想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②无效性: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1)实践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2)理论意义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②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提示:错误。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2.《共产党宣言》(1)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历史提纲

历史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1、时间:1839年6月2、地点:广州虎门3、人物:林则徐(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4、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导火线(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3、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主要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③割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影响:①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②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失败原因: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②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英法为了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侵略者:主凶:英国和法国,帮凶:美国和俄国。

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 (法)马神甫事件4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5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6两个条约:A《天津条约》:(1)时间:1858年(2)双方:清政府--------俄美英法(3)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个口岸自由航行。

(4)罪恶:1860.10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B《北京条约》:(1)时间:1860年 (2)双方:清政府-------英法 (3)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7、俄国趁火打劫--------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的受益者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一个条约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政治初二下第一课提纲

政治初二下第一课提纲

政治初二下第一课提纲一、引言•教学目标: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政治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政治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的兴趣。

二、政治学的定义•了解政治学的概念和定义。

•分析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探讨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三、政治学的研究内容1.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权力、组织、决策和分配。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规律的学科。

2.政治行为与政治过程–政治参与:选举、抗议、游行等方式。

–政治决策:制定政策和法律。

3.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国家体制、政党制度等。

–政治组织:政府、党派、社团等。

4.政治理论与政治观念–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

–政治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

四、政治学的意义•理解政治学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探究政治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分析政治学对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介绍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分析其重要性。

2.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讨论政治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就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4.视频展示:播放与政治学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的兴趣。

5.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学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小组活动: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3.学习笔记:学生能够整理和总结重要的知识点。

4.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能够展示自己对政治学的理解和思考。

七、延伸拓展•深入了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领域。

•阅读相关政治学家的著作,拓宽视野。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政治学的实际应用的认识。

八、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主搜索并了解一位知名的政治学家的研究成果,并撰写一份报告。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提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提纲】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农耕经济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3.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4.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族和文化认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得到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二、从部落到国家(一)三皇五帝(早期国家的推断)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①华夏始祖:炎帝、黄帝②禅让制:尧舜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朴素的民主观)③“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些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级形态。

(陶寺遗址)(二)夏朝(BC2070-BC1600)1.建立:约BC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统治:①王位继承:世袭制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文化成就:《夏小正》——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4.灭亡:BC1600年,商汤灭夏(桀)5.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商和西周(一)商朝(BC1600-BC1646)1.文化:甲骨文:神权色彩青铜器:阶级分化(主要用作礼器)金文(钟鼎文)干支纪日法: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2.政治:(1)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以及各类事务官。

开学第一课教案提纲

开学第一课教案提纲

开学第一课教案提纲一、教案背景本次开学第一课的教案主题为“成长与担当”,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以及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成长观念,认识到成长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2. 培养学生担当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及行动。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引导学生反思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担当责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2. 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流程1. 引入(5分钟)a. 使用故事、图片或视频等资源,引发学生探讨成长的意义和重要性。

b.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2. 成长的重要性(15分钟)a. 激发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分享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成功的背后是付出和努力的结果。

b. 分析成长的方式和途径:讨论个人成长的不同方式,如读书、实践、经验等。

c. 引导学生建立成长目标: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期望达到的成长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3. 成长的困难与挑战(15分钟)a. 分析学生面临的成长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列举出一些例子。

b. 分组情境模拟:根据讨论的困难,教师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解决方案。

4. 担当责任与义务(15分钟)a. 分享担当的案例:教师分享一些具有担当精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担当责任的重要性。

b.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与学生一起分析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

c. 讨论实践担当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践担当的不同方式,如助人为乐、独立完成任务等。

5. 团结合作与共同成长(15分钟)a.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同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享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对于共同成长的促进作用。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 第一课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 第一课复习提纲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1、国家性质:我国是领导的、以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人民的含义: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

(注意:敌人指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3、公民权利的含义:在我国,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享有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力。

作为国家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

所谓,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保障。

由于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

4、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和联系: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的内容。

公民是概念,是指具有某种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在我国,公民既包括,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不过后者不能够享有公民的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

5、我国公民权利保障机制:我们享有的权利保障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加以维护。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6、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①权;②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权利;⑤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建议、申诉、控告、,取得赔偿权;⑦、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⑧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和老人受国家保护;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和。

我国的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进一步规定公民的权利。

7、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权利;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行使权利;④要以方式行使权利。

8、如何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必背提纲

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必背提纲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必背提纲【选择题必背】1.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原始社会管理方式:氏族议事会2.原始社会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长和氏族首领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3.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确立。

4.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牲畜、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原始社会解体5.阶级、国家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6.奴隶社会生产力关键标志:金属工具、城市、文字、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分工、文明时代。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7.封建社会生产力关键标志:铁制农具、冶铁业、商业、水利事业、手工业。

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8.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9.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困苦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10.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1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历史前提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理论基石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7.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8.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__第一课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__第一课
经济: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
军事: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建立警察制度,以维护治安;
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6、历史意义:
积极:废除了封建政治制度,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4、开始标志:1861年4月南方发动叛乱,向北方发动进攻
5、领导人:林肯
6、战争过程:爆发:1861年4月南方发动军事进攻,林肯政府被迫迎战
转折: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
同盟国:1879年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协约国: 1907年英国、法国、俄国
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3、战争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②法律:《民法典》、《商法典》、《利法典》
⑵《拿破仑法典》
①内容: a.确立民事权利平等b.废除贵族特权c.财产所有权无限制d.契约自由
②评价: 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带上资产阶级的烙印。
4、影响:P11
第三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8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斗争两大阵营:以国王为主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代表的新贵族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俄国十月革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二、革命的经过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六年级开学第一课班会讲话提纲(9月)

六年级开学第一课班会讲话提纲(9月)

六年级开学第一课班会讲话提纲(9月)
1.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努力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必须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学会付出,学会放弃,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要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把作业当成考试,不懂就主动问,有错及时改正,……
2.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把感恩化作自己的行动。

3.做一个讲文明、守规矩的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一个人的修养。

做一个讲文明的人,让美德和品行成为你的名片。

要守规矩。

遇到一件事,首先要问自己“该不该做”,而不是问“有没有人看见”。

4,做一个会自我管理的人。

自己的事儿自己做,自己做的事儿自己要负责;
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不能只满足于完成作业,要养成阅读和自学的习惯。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大纲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大纲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大纲引言:开学第一课是新学期的开始,也是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教师们对教学的规划的起点。

一节富有创新和趣味性的开学第一课能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背景介绍:1. 新学期开学的气氛2. 学生们对新学期的期待与焦虑3. 教师对新学期教学的规划二、确定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4.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和计划三、引发兴趣:1. 通过有趣的故事、视频或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2. 利用游戏、小实验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 引导学生发表对于新学期的期待和感想四、激发思维:1. 提出一些引导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学生们关心的话题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思维3. 引导学生在自由表达中拓展思维,并提供相关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五、合作与沟通: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2. 设计小组活动,注重沟通和合作的技巧培养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互相倾听和尊重六、建立目标与计划:1. 引导学生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并教授设立明确的目标的方法2. 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供相关的工具和资源3. 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七、课堂实践:1. 通过丰富的实例向学生展示目标的制定和计划的重要性2. 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和总结实践经验八、评估与反馈:1. 设计评估方式,了解学生对目标和计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目标和计划3. 鼓励学生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九、拓展与延伸:1. 激发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拓展知识领域2. 提供相关资源和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3. 组织参观活动、学术讲座等开拓学生眼界十、教师的角色和支持:1.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关注和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2. 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目标和计划3.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总结:通过精心设计的开学第一课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和制定计划。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蓝田人。

(2)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1)含义:距今约1万年前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较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部落联盟出现。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时期:三皇五帝,禅让制。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陶寺遗址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文化:甲骨文。

政治: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经济:青铜器造型雄奇。

2.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3)分封制①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②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提纲

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提纲

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提纲
一、引言:
- 简要描述2024开学第一课的背景和目的
- 提出对该课的期望和预期
二、课前准备:
- 分析学校、教育局或相关机构在开学第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探讨针对新学年的特殊挑战和需求所采取的措施
三、课堂内容:
- 呈现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和课程安排
- 讨论主讲人或老师的表现和教学思路
- 记录课堂上的教育活动和互动方式
- 分析这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和教师的潜在影响
四、学生反应:
- 描述学生对开学第一课的反应和态度
- 分析学生反应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从学生的角度评价这一课程安排的有效性和意义
五、教师反思:
- 回顾自己作为教师在开学第一课中的角色和表现
- 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点和可改进之处
- 分析教师的反思对今后的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六、课程评价:
- 评估开学第一课对学校或教育实践的贡献和成效
- 探讨该课程对学生思维、素养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 从家庭和社会层面分析该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七、结论:
- 总结开学第一课的主要亮点和成功之处
- 提出改进和发展该课程的建议
- 强调开学第一课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八、参考文献(如果有):提供所引用资料的出处和相关的文献参考。

3 九上道法第一课提纲

3 九上道法第一课提纲

道德与法治九上提纲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1.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教材 P5〜11)★①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抉择), 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③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①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②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③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全面深化改革?(教材 P9〜11)(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原因(Why):①我国过去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④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3)做法(How):①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

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③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地改革创新精神。

4.坚持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教材 P11〜13)★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党和政府是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教材 P11〜13)★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一、基本问题
1、怎样创建班集体?(为班集体做些什么?)
(1)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2)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3)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二、基本观点
1.彩虹的美丽在于七色光彩,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才能奏出最优美的班级乐章。

3.如果我们把班级比作一个整体,那么共同的目标就是我盟的起音。

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是我盟的专业音,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是我们的团队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