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合集下载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姓名:解题通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一、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20分)。

答: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

(l)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

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

(4)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 第一,皮亚杰有意独立于学校教学来考察儿童的认知发展。

如果我们认为学校的教学是要以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那么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可以成为学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般基础。

即使对于“加速学生认知发展”的学校教学计划而言,皮亚杰理论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照。

第二,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虽然使用了一组带有生物学色彩的术语,却可以成为学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启发性思想体系。

因此从皮亚杰理论出发,教师可以得到很多更具体的理论体系的帮助,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某些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的实质含义。

第三,即使就具体学科而言,比如小学的算术或数学教学,皮亚杰理论也有重要的根本性启发作用。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的种种活动都同数学(算术、代数、几何)观念的形成有关联。

在小学数学教学理论中是最值得钻研皮亚杰理论的。

二、试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20分)。

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A卷)答题纸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A A C A B A A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答案ACD AC ABC ACD ABCD三、判断题:(对的请打√,错的请打×。

每题3分,共15分)题号 1 2 3 4 5答案××××√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1.研究性家校联系模式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亲子关系状况以及教养方式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逐步创建心理档案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3.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实质上就是其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关系问题及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4.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5.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课程结构形式上区别于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没有和其他课程融合。

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1.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什么制约?答:一、内部因素: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二、外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2. 适应的内涵及本质?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现象。

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与功能的与相关的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包括行为习性等。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2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将迁移分为的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的依据是____。

A、从迁移发生的方式B、从迁移的影响效果C、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D、从迁移的方向2.广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人才的过程。

()A、错误B、正确3.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J.Z.Herbart,1776--1841)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最早尝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一本书。

()A.正确B.错误4.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A、错误B、正确5.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A.正确B.错误6.听者把讲话人的交谈作为生成和加工新观念的一种刺激,这种倾听属于____。

A.鸡尾酒式的倾听B.内容的倾听C.承担义务的倾听D.创造性的倾听7.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中高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A.正确B.错误8.首字联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A、错误B、正确9.元认知知识包括()。

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B、对任务的认识C、对有关学习策略的认识D、对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认识E、对教师的认识10.组织策略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A、错误B、正确11.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姆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

()A、错误B、正确12.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13.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即()。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1、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答:答: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木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础。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一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一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 岁-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欺成年晚期)。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心理学》期末试卷A一、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含义(50分)。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存在质的差异。

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而且不能互换。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辅导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辅导答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考核题问题:请谈谈你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一、心育与德育的特性1.目标不同决定了教学任务不同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

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心育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篇二: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学术界争论不一,基本形成以下三类观点:第一,等同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甚至有人提出用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第二,对立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两个不可互相包含、不可互相代替的领域;第三,中立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独特子系统。

笔者支持第三种观点,因为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

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一定的联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方向指导作用。

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其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科学观念,这就要求其教育对象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情感、需要、动机和情趣等心理素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指导着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有一项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科学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性格爱好、人际关系等特点,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有一项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训练活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达到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辅导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9年8月课程考试学前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辅导答案

《学前心理学》考核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A)。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幼儿期
D、学龄期
2、昔日同窗情,至今常怀念,这属于( B )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3、一个5岁三个月的幼儿说:“我想画小猫咪、小花,还想画人”她基本上按所说的去画了。

说明她的想象是( B )
A、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B、有计划的,但内容零碎,缺乏组织
C、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D、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4、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C )
A、感知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5、儿童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是( D )
A、诱发性微笑的出现
B、出声的笑。

福建师范19年8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答案

福建师范19年8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答案

《心理学》考核题一、试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并分析其教学含义(50 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 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 ? 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量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含义 :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 :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

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A卷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个体的( D )便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终的规定性。

A.生存状况B.健康状况C.经济状况D.适应状况2.( D )指主体通过外部或内部的活动,在机能上(而不是物质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来。

A.适应B.平衡C.顺应D.同化3.( A )的自动调节机制失效,从而造成心理失调或失控状态。

A.心理疾病B.心理障碍C.心理不健康D.神经衰弱4.目前大多数中小学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其中最常见,也较专业可行的称呼为( C )。

A.心理辅导室B.阳光心理室C.心理咨询室D.知心朋友屋5.( D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A.教师B.学生C.家长D.心理健康老师6.( B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A.培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B.促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C.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水平D.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7.( B )反映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不同任务。

A.中间目标B.总目标C.初始目标D.工作目标8.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着重于( B )。

A.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B.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C.提高小学生的沟通能力D.提高小学生的抗压能力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有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B.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心理环境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协同配合D.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含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10.学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体现在(B )上。

A.教学模式B.教学目标C.教学动力D.教学环境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它具有( ABCD )。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咨询学》作业考核试题非免费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咨询学》作业考核试题非免费

心理咨询学考试题及其考试答题格式范本需答案75149 5932一、课程性质:应用心理学课程。

属于技能类考试。

二、考试方式:开卷式论文考试三、考试时间: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到系统设置的作业结束日截止三、考试范围:仔细理解教材以及网络学院网络学习资料四考试题目: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撰写心理咨询案例一份。

五、考试要求:题目自拟。

字数4000字以上。

如:小学生逆反心理咨询案例;青春期失落的苦恼;青春期社交恐惧心理咨询案例;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等等。

请严格参照老师所提供的案例报告格式,编写案例。

红色字体(正文内容有八个方面)是案例的内容结构,大家依照这些格式进行编写。

没有实际做过心理咨询案例的学员,可以虚拟设计某案例(即基本情况、求助者主述与自述、临床观察与他人反映等三三部分内容),并针对该案例进行设计与编写。

案例格式样板(8100字,红色字为必需的答题要素,不能遗漏):-个转校生的苦恼专业姓名单位学号摘要:求助者因环境突变(转校)无法适应而产生焦虑担心、烦恼等不良情绪,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并出现食欲下降,难以入睡等明显的躯体症状。

咨询师从心理支持入手,主要运用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等治疗方法帮助其调整认知观念,消除不良情绪,重建信心。

恢复积极的生活方式。

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认知疗法;放松疗法;心理咨询一、基本情况求助者乐乐,女16岁,高二学生。

身高1.63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上学期随父母工作调动从三明转学至福州-重点高中。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均为国家干部,对其要求严格。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神经疾病历史。

乐乐为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父母从小照顾得很周到,只要她一心把学习搞好就行。

在转学前,-直在三明一重点高中读书,学习成绩很不错,老师喜欢,同学羡慕,父母也高兴。

可转学到福州这一重点高中后,这些优势不复存在,在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乐乐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考核题一、试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并分析其教学含义(50分)。

答: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

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含义: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为基础,就学习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进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建构主义的一支,它取了一条中间路线,它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但同时它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方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

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中,基本上是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进程。

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的小单元,让学生按一定的步调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

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

在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

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认为它是过于简单化的根源。

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遵循相反的路线:①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在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总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认为,教学并不应从简单到复杂,如果简单意味着脱离情境的话。

②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认知心理学家们试图以电脑模拟来探讨人脑的认知规律。

然而人脑在处理种种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其功能远远胜于电脑。

因为电脑程序必须执行序列的、直线型的指令,而人脑的信息加工有时是可以进行平行分配加工的。

布洛非的研究指出,在教和学的活动中,不必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

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

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

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新思路。

然而,一些建构主义者在批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时,却有全面否定的绝对化的倾向。

我们认为,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或是从网络中某一部分入手,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它们都必须适应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条件而确定。

简单地以一种设计去否定另一种设计,是片面的、不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一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3.情境性教学:以其对学习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解为基础,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

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

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它具有必要的复杂性,比起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

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利用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

4.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

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维果斯基的“辅助学习”为基础的,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去探索。

(3)独立探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与以前所谈的指导发现法相似,都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则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5.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当今的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

之所以如此,是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相一致的。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

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

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

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与维果斯基对社会性交往的重视以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

二、请论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50分)。

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

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通过观摩分析,新教师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程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程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3)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

有人曾经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①每天进行回顾;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④布置家庭作业;⑤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它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注意事项:1.请直接用word文档提交,勿用压缩文件提交(很重要!)2.请独立完成,雷同答案一律视为不及格。

3.题目为论述题而非简答题,请围绕答题要点展开具体陈述。

4.请注意文档的格式和排版,确保整齐、规范。

5.请看清题意,切勿答非所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