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作者:屈家安刘菲郭胜利

来源:《消费导刊》2009年第22期

[摘要]感恩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相处的润滑剂,是个体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品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是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文章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感恩缺失现象大量存在,很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和行动,并已造成道德和人格的缺陷的现状,指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思考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0902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期教改课题(09JY0042);江苏省教育厅成人教育研究会2009年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成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屈家安(1978-),男,江苏泗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教育理论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即将成才的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随处可见,并已造成道德和人格的缺陷,如何给他们补上“感恩”这一课,应成为目前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一、感恩缺失: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桎梏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接受他人、社会的馈赠、援助、支持等是不可避免的,个人应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心存感恩。然而,现实中不少人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在高校中,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关心更是无动于衷,毫无回报的意识,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

(一)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淡漠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据资料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自杀的大学生

不但没有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且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负责都没有做到。他们没有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不仅给父母带来一生无法医治的伤痛,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二)从大学生对待他人的态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感恩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中有相当部分不知感恩父母、不知感恩师长、不知感恩他人的帮助。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人际关系功利化,人情冷漠,淡忘恩情,受恩者“知恩不报”、“多受少报”甚至是“恩将仇报”。

(三)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方面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在种种压力下,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人的帮助之恩和老师的培育之恩,怎能奢望他们学成之后能牢记祖国和人民的恩德,肩负起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场所,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溯本求原:感恩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感恩教育呢?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教育活动。

首先,从内容上看,其本质上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可以认为: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其次,从活动过程看,其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双方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双方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识双方间的交互关系,也就认识了感恩教育活动过程的本质;准确把握双方间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感恩教育的活动过程。我们必须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西方哲学中的感恩与社会学关系密切,感恩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社会学家认为,感恩在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恩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强化物,还是一种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美德,感恩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体验感恩的能力以及表达感恩的能力。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感恩是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2]。感激者认为感恩是一种人格财产,一种天赋,一种特质,或者甚至一种渗透到他所有社会联系的一种礼物

感激者并且认为若缺乏这种道德感可能导致忘恩负义。西方的感恩节日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恩思想。感恩节源自美国。据说,感恩节的设立,最早是用来感谢北美印地安人的。西方的感恩最初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戴,后来才演化为一种特殊文化,体现着一种先进文明的节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是礼仪之邦。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褒扬和传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中的孝、忠、义、节,都渗透着感恩的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占主流地位,它从社会现实关系着手,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并注重相互间的责任、义务,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从而把社会整体秩序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孝为报亲恩。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它首先呈示了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是父母给予自己血肉之躯并把自己带到世上来的,父母无疑是最大的恩人;当然,父母之恩还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费的心思和所做的操劳。忠为报君恩。儒家文化在注重孝的同时,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相应的家庭生活中孝的道德信念也延伸到社会组织中,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使君臣如父子。这样感恩意识也就随之渗透到政治领域。节为报夫恩。亲如夫妻,妻平时“女为悦己者容”,感谢丈夫对自己的欣赏之恩;关键时刻要为丈夫守节保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是对丈夫保护、收容之恩的报答。“一夜夫妻百日恩”,夫妻之间的情是恩情,是由结合而带来的恩,而不是个体间的两性相吸、平等互爱的美好情感。义为报友恩。生活在伦理人际关系中的中国人,除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关系外,还有社会上的朋友关系。“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对朋友邻居要讲究信誉,不背叛朋友,不见利忘义,必要时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对朋友信任之恩的回报。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反映了大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自尊意识,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写照。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因此,它是一个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

三、势在必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加强感恩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感恩教育符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对大学生感恩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探索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法创新与途径拓展,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缺失的突出问题,帮助高校德育工作者做好高校的感恩教育和德育工作,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重要依据,促进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