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理法浅言

合集下载

诚信守法的格言守法的格言集锦

诚信守法的格言守法的格言集锦

诚信守法的格言守法的格言集锦1、学法者智,用法者兴,守法者安。

2、学法则明智,用法则业兴。

3、学法源于一点一滴,守法始于一言一行。

4、学法懂法坦荡人生,守法护法锦绣前程。

5、学法、普法、懂法,不但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大多数人和整个社会利益的一种贡献。

6、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7、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8、追求生活的质量无可非议,生活的质量不在于对酒当歌,花前月下,日进斗金,而在于生活有条不紊,才华充分体现,合家欢乐晚餐。

9、赚金山,赚银山,法律法规是靠山;你有理,他有理,学法守法是真理。

10、种德者必养其心,守法者必利自身。

11、忠诚事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1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3、智者以法护身,愚者以身试法。

14、知法守法从我做起;法治意识娃娃抓起。

15、知法是安康的基石,守法是和谐的根本。

16、掌握管理社会之公权的人,应胸怀大爱与大忠,忠人民、忠国家,岂能因一己私利,沦为某些大腕大款的私仆,最终被大众所唾弃。

17、增强法制观念,确保安全生产。

18、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法院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地方,法官是公平象征、正义化身。

19、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20、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韩非子3.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5.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6.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8.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

――拜伦英9.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

――杰弗逊美10.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1.有关法律的古代名言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尚书》3、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5、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9、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10、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商君书》1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13、太平之世不立刑。

——康有为14、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葛洪《抱朴子·判子》)15、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操16、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商君书》。

2.有关法律的古代名言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尚书》3、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5、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9、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10、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商君书》1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晓之以法 明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晓之以法 明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1. 引言1.1 概述引言: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是一句古代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规律行事,理性思考问题,情感激发行动,以及实际行动来实现目标。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不仅需要明白法则和原则,还需要理解事物的道理,激发内在的情感,最终通过实际行动来达成目标。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要综合运用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分别探讨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2. 正文2.1 晓之以法晓之以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来教育人们认识规则,遵守规则,从而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表达,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个人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手段。

晓之以法,就是通过法律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维护社会秩序。

晓之以法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法律课程、媒体报道等途径来进行。

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只有晓之以法,才能让人们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通过晓之以法,可以避免许多违法行为的发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晓之以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生活的保障。

只有深入晓之以法,才能让人们从内心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繁荣稳定。

通过不断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2 明之以理明之以理,即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来使人明白事理、道理。

理性思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被主观情绪所左右。

明之以理,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情绪波动中,导致决策不理性,容易偏离正确的道路。

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人处世的道理

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寄语:有些事,努力一把才知道成绩,奋斗一下才知道自己的潜能。

花淡故雅,水淡故真,人淡故纯。

做人需淡,淡而久香。

不争、不谄、不艳、不俗。

1.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2.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杰弗逊3.友谊编制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但只要抽出一根主线,友谊之墙就会坍塌,这跟主线就是——“信任”!4.没有人可以改变你,只是你自己动摇了自己;没有人可以羞辱你,只要你自己什么都不在意;没有困难可以阻挡你,只要你自己勇敢地迈过去。

5.当一个人不爱你,却乜不拒绝你,还要与你保持朋友关系。

那么,忘记它,抛弃他。

他不爱你,你应该知道,他只是想利用你满足他虚荣的心。

6.“四个经得起”:经得起看,经得起考,经得起问,经得起查。

公道正派,是一个人格情操、一种思想境界,是做人的第一修养、第一准则、第一信条。

7.相信生活是美好的,相信人生是充满希望的,懂得人比钱重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8.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9.生在礼仪之邦,做一个彬彬有礼之人。

有礼之人会做人,有人缘,多朋友。

有礼之人会做事,注重形象,有教养,不树敌,成功路上事事顺。

10.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杀生。

人生最可恶的是淫乱。

11.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12.幸运之神的降临,往往只是因为你多看了一眼,多想了一下,多走了一步。

13.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朋友多了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朋友多了呼风唤雨。

30句谚语帮你通晓法学思想

30句谚语帮你通晓法学思想

30句谚语帮你通晓法学思想——有一种感觉叫做豁然开朗有一种效率叫做事半功倍河南大学法学院张琦刘长伟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至理名言,承载着本学科的思想精华。

法学谚语同样以其简洁、精致的语言承载和表述法律的规则、法律的原则,乃至法律的精神。

她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外法律人的实践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法学专业的人看看相关的法律谚语,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那些希望了解法学的同学们将会从法律谚语中很好地感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并且准确深刻地理解法学思想。

愿中外法谚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法律,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适用法律!1、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德】马克思2、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3、法官不得因没有法律拒绝裁判。

——英国法谚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波洛克5、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林肯6、好的法律应该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义。

它应该既强有力又公平;应该有助于界定公众利益并致力于达到实体正义。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7、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8、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9、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四库全书》10、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

——《法学阶梯》11、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休尼特12、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13、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马克思14、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前,皆应被视为无辜。

15、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

—卢梭16、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17、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18、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道言浅近说

道言浅近说

道言浅近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内丹工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

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

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

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

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

“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

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

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

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

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

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气穴中也。

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

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

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

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

学道甚难,而传道亦不易。

传道者甚勤,学道者可懒乎?传道者耐烦,而学道者可不耐烦乎?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一成。

孔子曰:“知几其神乎”。

不曰其念其意,而曰其神,可见微动之息,非神不知也。

今为分之曰:微动者几,大动者直。

欲知其几,使心使意使念终不得见也。

神乎!神乎!神要真神,方算先天。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优秀范文5篇)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优秀范文5篇)

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论证方法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总结常见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采取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名人名言等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加概括深入。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以强调突出论证。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以使论证通俗易懂。

常见的修辞方法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问题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两者的词叫喻词。

例如:我们是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比喻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学习明喻。

明喻的结构特点是用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一般格式是:甲像乙。

比喻的好处:可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外,比喻可以用浅显常见的现象对深奥的道理假意说明。

帮助人深入理解。

4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但两者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要具体、浅显、贴近、让人一看就明白。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例如:小燕子在屋檐下唱着歌,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好处: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本来不是人的东西人格化,使被描写的事物活跃起来,这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力。

3注意:运用拟人的写法必须是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描写的环境气氛。

只有对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运用拟人时还应注意比拟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之处,才能把物写的像真正的人一般。

三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

例如:汽车在奔驰,钻机在轰鸣,人群在欢笑。

排比的句子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关系是并列或递进的。

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谚语或名言警句大全摘录

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谚语或名言警句大全摘录

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谚语或名言警句大全摘录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谚语或名言警句大全摘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谚语或名言警句大全摘录(一)1、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2、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颜元(清)3、实践是智慧的源泉。

4、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5、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

——陶铸6、不见棺材不落泪。

7、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8、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9、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

莎士比亚(英)10、空想一百年,不值一文钱。

11、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12、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德。

费尔巴哈13、必须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

——莎士比亚(英)14、不吃黄连,不知药苦。

15、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谚语或名言警句大全摘录(二)1,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

作者:伽利略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作者:毛泽东3,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4,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5,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

——萧伯纳6,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爱迪生7,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关于深入浅出的名言_经典语句

关于深入浅出的名言_经典语句

关于深入浅出的名言_经典语句●修会然外十人和了中的心得体发格要有妈对种表之利形式:第一是浅入浅出;第二是深入深出;第着往别妈孩是浅入深出;第妈对是深入浅出。

----仁德上人《仁德法语》●要生物的以地山格你到好样不深入浅出,是赢家;浅出深出,是输家。

●看似浅显概括的话语,实际上是作者千锤百炼的最终结果,深入浅出怕是也表明了这层含义。

由此看来,做学问最终给一个人带来的或许仅是对某个字,某个词的深入理解。

●“道家一开始对语言便有前瞻性的见解,看到语言和权力挂钩对人的真质本样的巨大伤害”,并认为“道家对语言的质疑,对语言与权力关系的重新考虑,完全是出于这种人性危机的警觉。

”对语言的质疑体现在老庄的逍遥行为方式,和他在写作中的欲解先惑,在矛盾重重的语言迷障中,引出读者一惊一悟的领会过程。

对语言权力的质疑已溢于言表,而语言的功能缺陷也捉襟见肘。

因此,在老庄的文本中更多的倾向美学、哲学。

音乐与行为艺术等等无疑也是取消或逃脱语言绝对霸权的优良方式。

从这种角度看,凯奇将道家和禅宗哲学移植到音乐与行为艺术领域不仅是个创举,也是还原。

所有语言无力把握的意念与所有稍纵即逝的美,而它们在另一种表现向度中深入浅出,并且让你真正体会到这一种美的巨大冲击。

----田艺苗《时间与静默的歌》●师傅见我俩僵持不下,长叹一声道:“问世间情为何物,世间曰:放屁脱裤!”我惊叹,也只有如师傅这样的武林宗师,才能如此深入浅出地用生活智慧来解释爱情奥妙!----赵乾乾《鸢鸢相报》●其实近视也没什么不好,最起码不会把世界看的很清楚,这样,淡淡的深入浅出,留给自己的都是美好,包括感情。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鬼谷子对待六种人的说话原则

鬼谷子对待六种人的说话原则

鬼谷子对待六种人的说话原则鬼谷子对待六种人的说话原则《鬼谷子·权篇》,《权篇》说道:“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拙者言,依于辨。

与辨者言,依以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

与富者言,依于高。

与穷者言,依于利。

与贱者言,依于谦。

与勇者言,依于敢。

与过者言,依于锐。

”意思是说:与聪明人谈话,就要以表现得知识渊博为原则,与笨人说话,要以强辩,从气势上面压倒他们为原则;与能言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明扼要为原则;与地位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说明利害关系为原则;与地位卑微的人谈话,要以谦卑恭敬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心强的人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

后人就总结了六种谈话的技巧!分别是:1.穷者嗜利,以利切入;2.弱者嗜尊,以谦切入;3.强者嗜强,以事切入;4.勇者嗜直,以耿切入;5.迟者嗜晰,以简切入;6.岁者嗜捧,以礼切入。

一、穷着嗜利,以利切入对于穷的就不要谈理想和抱负,他最在意的是现在的自身利益和得失。

所以直接一点,和这样的人交流就告诉他能得到多少好处就行了。

二、弱者嗜尊,以谦切入对于地位低下的社会底层,他们更好面子。

你如果和他们交谈的话要放低自己的身价,让他觉得他比你强就行。

哪怕只是一点的谦卑都会让他们感动。

三、强者嗜强,以事切入对于强者来说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所以他们不会很care自己觉得差的人。

对于这些强者不要去谦卑,那样只会让他们瞧不起你,有事说事,直奔主题。

有时候的激将法更容易让他们中计。

四、迟者嗜晰,以简切入反应迟钝的人你给他讲很多遮遮掩掩的东西他听不懂,不要一味的去暗中指点迟钝的人,他们想不明白也不愿意想。

对于这种人就四个字:简明扼要。

五、勇者嗜直,以耿切入勇敢果断的人喜欢直来直往,他们身体力行着正直,一身浩然正气。

所以对于这种人城府和心机只会让他们觉得厌烦,不如直接点明主题。

六、岁者嗜捧,以礼切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句话可以说年龄大的人会经常说。

中考议论文八大题型解析+答题模板(附19中考真题)

中考议论文八大题型解析+答题模板(附19中考真题)


④找出不适合的论据,结合论点与其不同的地方来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论 (1)作为论据的材料突出了……,与第……段论证的……观点相一致,所以应该放在
据 第……段。
(2)材料着力论证了……,与文中的观点一致,所以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
方法点拨
·角度二 补写论据
二、 论 据 及 作 用 、 补 写 论 据
方法点拨
四、
【答题步骤】 (1)解答论证思路类试题:①根据题干确定的答题语段(或者全文)的内容,明确所给答
分 题范围中所提及的论点。②分析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或者结论的关键词,简单对
析 全文(或者语段)划分层次。关键词句:如标点符号、关联词语、顺序词语、时间词
论 语、空间词语、反复出现、过渡句。③按照顺序分析每个层次,对论点论据等具体内
类比论证 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知识清单
结构
特点
总分式 文章层次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如:总分、分总、总分总;
并列式 各层次间并列平等,紧紧围绕中 心论点
递进式 层层深入,往往表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
对照式 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 论证,对比鲜明强烈
典型课文 《敬业与乐业》
及 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的位置,例如“首
分 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

【答题模板】
点 本文的(分)论点是……/本文的论题是……
方法点拨
·角度一 分析论据
二、 论 据 及 作 用 、 补 写 论 据
常见 题型
辨别 标志
审题 要点
【审题指导】
1.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2.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4.第……段中有一个论据不合适,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演讲稿

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演讲稿

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演讲稿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这是一句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格言,意
味着通过学习法律来明辨善恶、真伪,以及通过实践来树立自己的品
德和立场。

首先,学法以明道强调通过学习法律来明辨善恶、真伪。

在当今
社会,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通过学习法律,人们可以了解法律的
内容和原则,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道德。

同时,学法以明道也
意味着要学会判断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遵守法律并以法律为准绳来
审视自己和他人。

其次,用法以立身强调通过实践来树立自己的品德和立场。

学法
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用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只有把法律精神
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德的人。


法以立身还意味着要根据法律的要求,坚持正确的道德准则,保持良
好的品德,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除此之外,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还有其他的拓展含义。

例如,学法以明道可以引申为不仅仅局限于法律的学习,还包括学习其他的
规则、原则和道德准则,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和行动。

用法以立身也可以理解为在立身之时,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正义精神,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和法治。

总而言之,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是一种践行和应用法律的原则,通过学习法律来明辨善恶、真伪,并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品德和立场。

这个格言提醒我们,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道德、一种生活的准则,只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力量和意义。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常礼举要》处世篇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常礼举要》处世篇

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常礼举要》处世篇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交情浅的不可以讲深的,交是交朋友,交朋以不是一下子就很深。

道家讲,儒家也讲。

《庄子》裡讲:「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君子交朋友淡淡的,像水一样。

水的味道虽然淡,但却能细水长流,这是水的基本味道。

「小人之交,其甘如飴。

」甘是很甜的味道,浓得像酒,如酒一样浓烈,但那个味道不会长久。

比如说再好的酒,放在外面不把它对起来,在外面风一吹,没好久味道就变没有了。

所以交朋友,一上来一见如故,三生有幸,真是不得了。

可是过不了好久,情势一转移,彼此跟路人一样,甚至反目成了仇人。

小人是如此,君子不是如此。

君子就像是《论语》〈公冶长〉篇所说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是受人尊敬,为什么善与人交?他知道交友的道理,开始的时候由浅入深,慢慢的交往越久,朋友之间的友情越是浓厚,越是尊敬对方。

那么这个交浅,朋友在刚刚交往的时候,交情还不是很深,一见倾心,把所有的话都跟他讲了,将来一旦朋友的关係不能维繫的时候,或者将来做不成朋友,成了仇敌了,那么你的毛病都给对方抓住了,这个不能不注重。

再说朋友之间劝善规过,是交友很重要的意义,朋友之间不能劝善规过,那要这个朋友干什么呢。

可是劝善规过也要有分寸,交情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话,交情不到那个程度,虽然你是一番好意劝他向善,改除恶习,但他接受不了,往往认为你是在教训他。

这就是《论语》所说的:「君子信而后諫,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人往往有这种心理,所以没有到彼此信任度相当高,言语无丝毫隔阂之前,与人说话都要注意。

不是所有该说的话,都可以不必考虑地说出来,在有些情况下,反而说出来没有效果,而且还会结怨。

还有现在学佛的人,一见到人,都希望把自己了解的佛法,能够与亲朋好友分享,希望他也能够学佛,即使这个出发点是不错的,但一定要观察对方的根基,他现在的程度如何?是不是对佛法有了一些好感,好感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已经相信了?有好感时,你说的话是一种,开始相信时,讲的又是一种,相信到很深的时候,又是一种,那是大不相同。

学法用法谚语

学法用法谚语

学法用法谚语
学法用法谚语是指用来教导人们如何学习和应用法律知识的经验和智慧的短小而简洁的格言。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学法用法谚语:
1.好学者师友如磁石。

2.好问即好学。

3.勤能补拙。

4.三思而后行。

5.学以致用。

6.实践出真知。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温故而知新。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学无止境。

11.学问如箭,不得不发。

12.听多比说多,记多比写多,动手比听多好。

13.学法如登山,脚踏实地难攀登。

14.学法如翻篇,背后细节要牢记。

15.学法如筑堤,建基稳固方可兴起。

1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7.目标坚定,奋发努力,必定能成功。

这些谚语强调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刻苦学习和实践的必要性,以及学习法律的方法和态度。

它们提醒人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应用法律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做事讲道理的谚语76句

做事讲道理的谚语76句

做事讲道理的谚语76句1、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2、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3、人怕私,地怕荒。

4、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5、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6、吃亏人常在,占便宜死得快。

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8、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9、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10、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11、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12、千日行善不足,一日作恶有余。

13、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

14、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15、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16、人护短,狗护食。

17、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18、宁当懒汉,不去拐骗。

19、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20、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

21、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22、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23、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24、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25、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26、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27、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28、若要好,大让小。

29、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30、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31、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32、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33、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3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5、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36、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37、勤谨留下榜样,舍勒出尽洋相。

38、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39、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40、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41、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42、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43、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44、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6、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4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8、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9、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50、宁给好汉拉马缒蹬,不给孬熊出谋定计。

51、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52、前笑王和尚,后面紧跟上。

53、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道家法律名言

道家法律名言

道家法律名言道家法律名言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道家法律名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

2、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人间世》3、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庄子.齐物论》5、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庄子.天地》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六十三章》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君子三修:有境界,有肚量,有涵养12、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13、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19、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

20、道德,天地之神明也。

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21、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22、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3、我从学校出来接触的就是法制节目,年磨一剑啊!如果彻底转型,就再也回不到法制节目了。

法言法语汇总贴-2

法言法语汇总贴-2

法言法语1.“法律的精神需要探询”,再没有比这更危险的公理了。

采纳这一公理,等于放弃了堤坝,让位给汹涌的歧见。

------贝卡里亚2.“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3.《尚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其罪惟钧,其审克之。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

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4.《周礼》: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

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5.《左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同罪异罚,非刑也。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6.安全愈是神圣不可侵犯,主权者所保护的国民的自由愈多,刑罚也就愈公正。

——贝卡利亚《论犯罪和刑罚》,第9页7.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记〃子路》)8.奥古斯丁:法律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一种手段。

9.柏拉图:法律是用来维护正义的手段。

10.柏拉图:如果某人管理人类事务可以不承担责任,那么必然产生傲慢和非正义。

11.包拯:"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立法思想。

慎法守信,法存画一。

发号施令,在乎必行。

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治平之世,罕用刑法。

治乱之原,在求贤取士得其人而已。

反对"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12.保护好人的利益免遭侵犯而制定的法律是最好的法律,是最杰出的典范。

——[罗马]塔西佗13.暴戾的法律既然不以健全的论断为依据,严格地和真正说来就根本不是法律,而宁可说是法律的一种滥用。

——[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第110页14.陛下虽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英国法谚15.不论哪个时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进行的各种阐释理论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会失去力量。

——[美]德沃金着《法律帝国》16.不确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难,极度的确定性反而有损确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息相依的解释文/王云峰作者按:心息相依在仙道各宗中,其涵义稍有不同,本文所述,以隐逸派所传心法为主。

心息相依的目的「心息相依」是仙道功夫中,相当高明的修炼手段。

「心」即意识,「息」即呼吸。

「心」是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有知有觉,有各种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称为「后天意识」,「息」是平时的口鼻呼吸,称为「后天呼吸」。

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

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

「心息相依」就是要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相依相*在一起。

当心与息相*在一起,身心会处于相当有效率的休息状态,更进一步,会逐渐累积高品质的能量,达到修炼的目的。

「心息相依」是仙道修炼的主要功法。

一般而言,人知道要呼吸,却不太会去注意呼吸的存在,虽然它一直不断的在运作,但意识上对呼吸几乎是没有感觉的,也不会去关心它,除非呼吸有不顺畅、受到阻滞,透过器官神经的传导,才会意识到「呼吸困难」。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呼吸是否规律、顺畅,并不在意。

经由生理学的研究了解,人的呼吸量会影响到血液循环,也影响血液中的含氧量,进而影响到(人体)代谢机能。

呼吸量对人体各部份器官功能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

在平常的情况下,需要大量体力付出的活动,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以加强体内的代谢作用。

一般的体能运动都会要求各种方式的呼吸训练(例如腹部呼吸),那只是「深吸呼」的训练,目的在加强「肺活量」。

仙道的呼吸训练,与一般体能运动的呼吸训练方式不尽相同,目的也不只是在加强肺活量。

仙道功夫锻练的目地,在追求「健康长寿」。

一般所知道的,要身体健康乃至长寿,正常的生活作息,足够的食物营养,加上适当运动等等都是必要的。

但那些都是比较消极、被动的。

仙道锻练有比较积极的主张,就是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能量的转换、累积。

利用人体粗糙的后天能量,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

这种能量转换为何能办得到?它的机转目前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生理学的理论来诠释、理解,但透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的确可以办到,那个方法就是「心息相依」──唯一的方法。

「心息相依」的修炼,就是用「心」去配合「息」。

其目的是要让「心」与「息」进入某种「规律」的状态,「心」与「息」在这种规律旳状态中,粗糙的后天能量会慢慢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

高品质的先天能量会更有效的滋润、活化身体各部份的细胞,直接提高身体的各部份机能,对疾病更有扺抗力,积极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地。

呼吸与意识在人体上是两个独立运作的生理系统,表面上看来,各自为政,但仔细探讨,也不是全然无关。

「意识」就是脑波的运动,而脑波的运动又与脑神经机能有关,而脑神经机能的情况又与生理上各部份机能是否能正常运作有关。

当然,生理上各部份的机能又与代谢是否正常有关,而代谢是否能正常进行,呼吸是关键。

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脑波的运作,只能任其奔驰(人的念头就是脑波的产物,它没有一刻停止)。

仙道功夫主要是透过对呼吸的调整,来平稳脑波(念头),而呼吸是否规律,也可以透过意识去调整它。

后天的「心」与「息」,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仙道功夫的锻练,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神气合一的状态。

「神气合一」状态是仙道神秘境界的入门处。

心息相依入门下手阶段此阶段的锻练,主要目的在调整「心」与「息」的规律性,让心与息两者处于一种规律且互相感知、互相搭配的状态中运作。

由于意识(脑波)平常是处于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状态,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脑波其实是不断在消耗能量。

而没有规律、不受意识所关心的呼吸,其实是没有效率的呼吸。

仙道锻练的目地是能量转换,初步所要利用的,正是后天(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无意识状态下所消耗掉的能量。

让脑波透过对呼吸的调整,处于一种规律、平稳的状态,让调整过的呼吸与脑波同步,脑波与呼吸,处于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静坐真正的目的,心息相依的初阶功夫,仙道功夫的入门心法。

此阶段锻练的要领:由于人体的脑波不断的在接受各种感官传来的讯息,分析后响应,相当忙碌,直接要让脑波进入一种规律状态,几乎不可能。

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脑波接受所有感官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

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得到充份的休息,后天中的能量会净化、萃取。

初阶的心息相依在此阶段,脑波由于专注,(神经细胞化学传导物平衡) 也由于能量转化所产生的稳定作用影响,透过感官所传导过来的讯息逐渐「淡化」,但还没有完全「遗忘」,所以知觉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

至于呼吸次数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关心它、照顾它,<它>也似乎发现「意念」的存在,「自动」会跟随在「意念」的旁边(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但真要*近又觉得害羞,于是心与息虽处于郎有情、妾有意,却是既期待,又怕伤害,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此阶段的要领:由于后天意识仍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

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专注呼吸的动作,甚至做一下分段式呼吸,好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千万不要再以任何意念去调整呼吸,继续让意念保持放松,看住呼吸,但让它自己作主,悠悠荡荡。

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做专注呼吸或分段呼吸,直至「一息一念」。

进阶的心息相依在此阶段,「心」与「息」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情境,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那里不知道。

这是「真心真息相依」的境界。

合一的心息相依深情的相恋,总会有结果的。

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心」与「息」终于像二块碰巧接触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而真正凝结合一。

「心息合一」,亦即「神气合一」,意识与呼吸打成一片,纽成一团。

「神气合一」的状态,是锻练「心息相依」的主要目的,仙道功夫的锻练,只有在「神气合一」的状态中,才是真正在做功夫。

神气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完全泯灭,呼吸也几近于停止,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身体处于完全松弛,意识进入深沉的下潜意识中,身心得到充份休息与宁静。

生理上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类似冬眠动物的冬眠状态,人体生物能量耗损率相对降低,后天能量会自动快速的转变成高品质的先天能量。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自动调整、平衡、稳定于先天能量的滋养中。

人体所罹患疾病的自愈率及健康品质也因而相对提高且获得更确切的保障。

若是长时期修炼这种功法,又每次均能长时间处于这种静定状态,那么身体中所有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会增加,生命力会增强、提升。

功夫至此,抗老、耐老乃至不老的境界,是可以理解与期待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作者附记】拙文构写前、既承恩师中定先生指导于前、文成后 ,复经黄焕君、林世和两位师兄增润于后。

惟文中多处涉及<有所不妥>。

最后经恩师中定先生裁示通过公布。

读者于观阅本文时 ,当思吾师今日<悲天悯人>之用心 ,毋辜负其承受诸多不便外人言之苦衷。

又本文因系于仓促中完成 ,理事间自难以见诸细备 , 待来日拙著<<心息相依>>完稿时 ,容或可以详尽之。

谨于文末特向恩师中定先生、暨焕君及世和两位师兄致上无限感谢深忱。

丹道修持理法浅谈溪水听冬丹道的根本原理是‚返还‛、‚逆修‛:1、先由成人“返还”为婴童。

即由性发育后(16/14岁后育后)的有漏之体“逆修”成性发育前(16/14岁前)的不漏之体,把成人的精、气、神三物“返还”为婴童的神、炁二物;2、再由婴童“返还”为胎儿。

即由降生后(0岁后)的神炁分离“逆修”成降生前(0岁前)的神炁合一,把婴童的神、炁二物“返还”为胎儿的一物(即“金丹”)。

在这过程中,一些阶段性的成功标志如下:1、后天之神(平时待人接物的思维和意识)渐隐,先天之神(“心死神活”的那个“神”,“万念俱泯,一灵独觉”的那个“神”)渐现。

这是踏上真正修行之路的第一步,即“炼己”。

2、后天呼吸渐渐停止,先天胎息(即“命蒂之真息”)渐渐发动。

前人对此有言:“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我与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这也称为“炼精化炁”。

功成标志为:马阴藏相,如同婴童一般,不再产生“生殖之精”。

3、神炁相吸、相引,互相“灌注”、交融。

4、最后,神炁交媾、合一,而化为“金丹”。

5、......这之后,还有功夫,但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虽然,无为丹道和有为丹道的具体修法不同,但我相信,它们在大的关节步骤上,一定是相同的。

“神炁合一”,既是丹道修持的基本原理,又是丹道修持的根本大法。

按功境划分,“神炁合一”可分为“随息”阶段、“心息相依”阶段和“凝神入炁穴”阶段。

在初下手的“随息”阶段,“神”为意识,即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处于有知有觉,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也称为“后天意识”;“气”为呼吸,即平时的口鼻呼吸,也称为“后天呼吸”。

在这个阶段,所谓的“神气合一”,就是用“心神”去“追踪、觉察”“呼气”。

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念头的起落,只能任其生灭。

丹道修持通过意识对呼吸的刻意觉察,以此平熄念头的起落生灭;并同时使得呼吸进入规律、高效的状态。

后天的“神”与“气”,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丹道的修持,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即“神炁合一”的状态。

而是否证得“神炁合一”,是判断丹道修持是否入门的标准。

真正的、高深的丹道修持,只有在“神炁合一”的状态中才能进行。

“随息”阶段: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

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

此阶段的修持目的就是——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处于一种互相感知、互相配合、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依相偎、相亲相爱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神炁合一”的初阶功夫,就是丹道修持的入门心法。

“随息”阶段的修持要领:在平时,心神不断的在接受着“六根”传来的讯息,不断的分析响应,相当的忙碌。

修持时,要让心神直接进入一种“念无生灭”的状态,几乎不可能。

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心神接受“六根”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的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

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随息”阶段的火候真传:此阶段由于后天意识依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

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刻意的去关注呼气时身体内的感受,从而让杂念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