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哲学笔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1.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

记(全)

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

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马哲笔记

马哲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

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可思主义哲学笔记全集

马可思主义哲学笔记全集

马哲笔记2010

第一章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第一节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一、实践概念的规定

实践本身包含有一种矛盾性的本质:

一方面,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感性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一种表现出历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真正现实的、感性的客观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物质的。可感知的。

2.主观能动性:实践过程贯穿了人的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

3.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通过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生产满足人类生活物质需要的资料。

2.处理社会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维护和巩固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改变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改造社会。

3.科学实验活动:科学上为阐明某

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四、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体论就是论本体与其派生物(精神)之间的关系,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3.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哲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
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2019/11/1
3
开卷有益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掌握}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问题、两个层次。

第一,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
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
方式。

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
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
静止的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 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序、速度以及构成要
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性。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数量的界限。度的
权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
2019/11/1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性质)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哲学)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物质的含义: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8.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9.时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1)含义: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2)特点:三维性。

1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含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主要方式有):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马哲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一、哲学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

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我们的社会三、(唯物主义3个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其基本观点)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人本学唯物主义辩证唯

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世

界本源客观唯心主义: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

把它当成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社会经济前提

2无产阶级的壮大为独立的政治カ量提供阶级基础

二(意义)

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1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

律的科学)2实现了哲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辨证唯物+厉史唯物、唯物论+辨证法、自然观+厉史观的统一)

3马哲的本质特征及其精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第二章

第一节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概念和意义

列宁的定义:(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客观实在性:2、辩证性3、可被感知的

马哲主要笔记

马哲主要笔记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精华版)郑正真1.哲学的含义、特点、功能:(1)含义:它是从总体上概括的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的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2)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3)哲学的功能: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学科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人的功能:哲学的工具价值、精神武器;哲学的内在价值精神。(4)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哲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

2.哲学的基本问题。(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本体论问题。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否可以认识,认识论问题。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为本原的,第一性的。客观唯心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2)唯物主义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们第二性的。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近代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重视理论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哲课完整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划下划线的:老师讲课时说会考选择题的

加粗的123点的是老师讲会出简答题的

简答题的项目符号是ABCD的就是做多选题的,看看就O了

没记号的看看知道做选择题判断题就OK~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矛盾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含义?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含义:

1.从内容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从对象上看,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宝贵的,有些常识也包含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具有某种世界观的意义。

哲学与常识

常识也包含着世界观,但这样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的世界观是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4 宗教: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宗教中的神的形象特别是一神教中的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

哲学与宗教

宗教也是系统的世界观,但宗教的世界观以某种信仰为前提,不是彻底的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的世界观则是具有彻底批评精神的理性世界观。

5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应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有些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并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哲学与艺术

艺术也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但是艺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哲学则用概念、逻辑来表达。

6 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以未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一、传统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

现在基本不讲了,于是资本家就成了成功人士,无产者就成了弱势群体。

思想的优胜劣汰靠实践。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污名化了。

现行的教材都是反马克思的,是教条的、形而上学的,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

有一个名词叫“封建的社会主义”,比如毛泽东时代、朝鲜、东欧以及苏联。

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要停留在情绪化的阶段。

2、经济分析法

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经济,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

3、历史分析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回当时的历史时空当中。如德里达、福科、齐泽克以及拉康等人的观点(镜像理论、集体无意识等)。

二、本单元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件来研究,既不神化,也不恶化,要研究真实的生活。研究问题要深入社会背景。

由历史主义导出的相对主义,其背后都意味着虚无主义(无好坏无是非)。

现象学(Phenomenology),用“显现学”来表述更好,它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的科学,是探讨事情的本质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著名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

2、基本原则

面向事情本身,通过“还原”而直接面向前认识的事情本身。

专题二

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的概念应该广泛而非仅指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原则、方式和理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本课程所讲的就是方法论层次。

2、研究方法类别

现代西方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派: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的代表是机械论,是物理的世界,是实证的、因果的、数学化的、价值无涉的,总之是还原与实证。

人文主义则是主题参与其中的符号的意义的世界,是直观的、体验的,提倡表达与理解,总之是理解与运用。

3、科学研究方法的思想渊源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4、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偏颇与局限性

科学主义方法的局限性: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方法作为普适的方法强加给人文社会科学。这完全是自然科学认识模式扩散所产生的偏见,严重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内容。

人文主义方法的局限性:在否定唯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的同时却极端地否定了客观的、因果的、规律性的研究,进而面临着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危险,目前并未完全克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理念

(1)必须坚持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社会事实只有通过与其他社会事务的整体联系才能得到说明。

(2)必须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意志和计划的结果,是主观观念和精神的对象化结果。因而强调“理解”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这无可厚非。但把这两者根本对立起来,显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概而言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应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相结合。

(3)必须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科学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使命就在于追求客观真理,它不应该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相联系。

上述观点虽然维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但这个原则事实上即使是在所谓的纯粹的经验科学内也难以坚持。

因为,在自然科学范围内,它的认识对象虽然是客观的,但由于任何科学活动必然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由不可能与价值无涉的人来实现的社会实践(有选择、有目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实现价值中的客观性。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1)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2)实践的观点

(3)联系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5)对立统一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方法论启示

(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去把握它的规律。

(2)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在“相互联系”中发挥其作用,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

(3)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一样,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现象或事物也是矛盾在推动发展的。因此,从事设会科学研究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从经济关系中寻找根源的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历史分析方法

(4)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5)总体性方法

……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

一、现象学方法概述

1、概念

现象学(Phenomenology),即显现学。“现象”即“显现”,指事情自身不断显现(展示)的过程和结果,,现象学就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的显现出来的科学,就是探讨事情(的本质、意义)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方法)。

(1)胡塞尔:事情如何在意识中显现自身。(悬置存在、直观意识)

(2)海德格尔:把事情如其所是地揭示出来。

(3)解释学(语言现象学):通过语言、文本把意义解释出来。

2、现象学方法

(1)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思想):面向(回到)事情本身。通过“还原”、“悬置”而直接面向(回到)前认识的事情本身。即,在最直接显现的事情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

这是自笛卡尔以来所建立的一条为科学奠基的原则,它由康德的批判主义所深化,而在休谟哪里则体现为经验实在论。胡塞尔要建立严格科学的哲学,必须从这一前提出发:“人对事物本身”。所谓“回到事情本身”无非是回到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东西。

胡塞尔:事情就是意识,就是纯粹意识中的(先验)纯粹现象。

胡塞尔在后期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影响非常大,引起了20世纪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形成了各种或隐或现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海德格尔:事情就是存在。

马克思:感性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和显示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最大特点就是实事求是,它反对从本本和道听途说出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2)现象学方法:就是一种将事情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的方法。“Phenomenology”本身就意味着“将光投射在……之上”,即照亮、显示、揭示和阐明。

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家那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其精髓是体验(直观)及其言说(描述/道说)。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是什么样的呢?

(这里好像缺了一块)

****************************************************

当今生活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几种异化现象

异化劳动观导致异化的人学观

劳动异化在哲学上意味着人类本质的异化或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国民经济学把劳动者只是看作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仅仅具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劳动者和他的生产对象、产品被看作同样的“自然物”,而劳动者同这些自然物本应是属人的关系却被忽略了。人只是劳动载体、机器。

人成了劳动的奴婢。

一、异化概述

异化(Alienation),愿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题在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