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数字的分解与组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数字的分解与组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第一课时——数字的分解与组合第一节:数字的拆分与组合【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单位名称和相应位数。

2.能用数的单位名称快速读出数、写出数。

3.理解数的位数概念,能正确快速读写6位以内的数。

4.通过合理的分解和组合,能否快速准确计算6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1.数的单位名称;2.数的位数概念;3.分解和组合的方法;4.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用具】实物模型、数码架、数字卡片、黑板、彩笔。

【教学步骤】1.数的单位名称和相应位数教师可展示数码架或数码板,指出各位的名称和相应的位数。

同时,教师可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数码拼写出数字,并快速报出数字。

2.数的位数概念教师可用数码架或实物模型,抽出一些数字,让学生对其位数进行观察与分析。

教师可将数字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给出它的位数,巩固学生的认识。

3.数字的拆分与组合教师可通过一些实物模型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字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字拼成较大的数字。

例如,教师抽出数字“15”,引导学生将其拆分为“10+5”或“3+3+3+3+3”等不同形式的数字组合。

4.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学生掌握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方法后,教师可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快速计算,并且培养他们的心算能力。

【教学反思】数字的分解与组合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心算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法上,教师应该多运用实物模型和数字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和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数学广角(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数学广角(一)》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形状和性质。

2.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

2.帮助学生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数学广角(一)》相关的PPT课件。

2.教具:板书、计算器、几何图形模型。

3.材料:准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A. 导入1.利用课前准备好的PPT,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初步认识。

2.谈论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B. 学习1.向学生介绍不同几何图形的名字和性质,让学生用手指指出相应的图形。

2.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观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C. 操练1.教师板书几个几何图形,让学生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和性质。

2.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拟定答案。

D. 达标1.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属性。

2.汇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勇于表达。

六、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

2.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探索不同的几何图形。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共同进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第一课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解答题1.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2.从上面看,各是什么图形?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4.下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用线连一连.二、连线题5.下面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三、填空题6.在括号里填上正面、侧面或上面.7.画一画.四、作图题8.谁能从方格里面画出各个面.参考答案1.【解析】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考点:观察物体.总结:本题主要考查观察物体,熟练掌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是关键.2.【解析】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考点:观察物体.总结:本题主要考查观察物体,熟练掌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是关键.3.【解析】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考点:观察物体.总结:本题主要考查观察物体,熟练掌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是关键.4.【解析】由图可以发现,房子前面的同学看到的有房子的门,右边的同学看到的上面是一个三角形,下面有窗,剩下的一个就是左边的同学看到的,据此即可连线.考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总结:此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解决的关键是找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特征.5.【详解】略6.侧面,上面,正面.【解析】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考点:观察物体.总结:此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解决的关键是找到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特征.7.侧,上;上,正,侧【解析】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考点:观察物体.总结:本题主要考查观察物体,展开想象,理解不同方向观察到物体形状不同是关键.8.正面侧面【详解】略。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角》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时认识角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八1——5题。

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下一学段学习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的基础,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的情景图引入,通过观察,对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二)核心能力“认识角”这节课,通过观察、折叠、制作活动角、画角等多种实际操作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在有序、规范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等活动,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

2.借助折一折、活动角演示等操作活动,能正确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通过教师示范画角,学会用尺子画角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特征,学会用直尺画角。

(五)学习难点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认识角》教学课件、《认识角》巩固练习、《认识角》课时作业、三角尺、活动角等。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找一找,生活中哪里有角。

(二)课堂设计1.导入(教师出示美丽校园的情境图)师:你在哪里发现了角?师:角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情境,发现角的身影,感知角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1)认识角(课件出示下图)师:这里有几件生活中的物品,(出示剪刀、钟表、三角尺)角就藏在它们身上。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数线段解析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数线段解析
பைடு நூலகம்
解四:我们再从点3开始,点3到点4为第 一条线段,我们用点34表示,再从点3到 点5为第二条线段,我们用35表示,依次 类推,我们可标出3条线段,它们分别是 34-35-36
123456 34 35 36
解六:我们再从点5开始,点5到点6为一 条线段,我们用点56表示,我们可标出1 条线段,它是56
123456 56
解三:我们再从点2开始,点2到点3为第 一条线段,我们用点23表示,再从点2到 点4为第二条线段,我们用24表示,依次 类推,我们可标出4条线段,它们分别是 23-24-25-26
123456 23 24 25 26
解五:我们再从点4开始,点4到点5为第 一条线段,我们用点45表示,再从点4到 点6为第二条线段,我们用46表示,我们 可标出2条线段,它们分别是45-46
例题: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数一数以下 总共有几条线段?
解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
什么叫线段? 直线上的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直线部分组合起来称之为线段。 线段特点? 1:有有限的长度,可以测量。2:有两个端点。 3:具有对称性。
4:两点之间的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距离。 5:线段是直的,不会弯曲。
了解了线段的一些相关知识后,下面我们就开始解题
解一:首先我们把这条线上的端点用序号依次 标识出来,如下图。
12 34 5 6
解二:从点1到点2为第一条线段,我们 用点12表示,再从点1到点3为第二条线 段,我们用13表示,依次类推,我们可 标出5条线段,它们分别是12-13-14-15-16
123456 12 13 14 15 16
下面讲另外一种简单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连续的几条线段,并标出序号。如下图:

【西师大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

【西师大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

【西师大版】2019学年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2的乘法口诀
第四课时1的乘法口诀
第五课时3的乘法口诀
第六课时练习课
第七课时乘加乘减
第八课时4的乘法口诀
第九课时5的乘法口诀
第十课时练习课
第十一课整理与复习
第十二课时练习课
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第二课时角的初步认识(2)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一课时6、7的乘法口诀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8、9的乘法口诀第四课时练习课
第五课时整理与复习
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五单元测量长度
第一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第二课时用分米作单位量长度第三课时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第四课时练习课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小小测量员第六单元表内除法
第一课时分一分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1)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2)第五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1)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2)第七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3)第八课时倍的认识(1)
第九课时倍的认识(2)
第十课时问题解决(1)
第十一课时问题解决(2)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第十三课时综合实践走进田园第七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表内乘法和除法
第二课时练习课
第三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
第四课时测量长度。

重庆市【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002)

重庆市【人教版】2019年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版,89页)(002)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2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1 、 2 、 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 设计意图 ]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2019年春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人教版】2019年春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8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约3课时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第8单元克与千克)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型:新授探究课课时:第1课时。

3() 500() 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钟面的结构,认识时、分、秒,掌握读写时间的方法,并体会时间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了解钟面的结构,认识时、分、秒,但在读写时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钟面,了解时、分、秒的单位。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时间。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秒的单位,掌握读写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时间,特别是整时和几时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了解钟面的结构和时、分、秒的单位。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钟面的认识,掌握读写时间的方法。

3.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钟面的图片或实物,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计时器,用于实践操作。

3.准备写有时间的卡片,用于学生读写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数学知识,认识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钟面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钟面的结构,提问:“请大家看看钟面有什么特点?时、分、秒的单位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钟面的结构和时、分、秒的单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并提问:“请大家看看,时针、分针、秒针分别指向哪里?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秒?”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一、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课前准备:小棒二、课题: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学习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活动一: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课件演示小动物重建家园情境图)背景音乐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关注要点: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1)有20 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

(2)有16 只小兔子,要建4座房子。

(3)有21 块砖,每次搬3块关注要点: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1)有20 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要几个山洞?(2)有16 只小兔子,要建4座房子,每座房子里住几只兔子?(3)有21 块砖,每次搬3块,几次能搬完?关注要点: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2、探索新知活动二:(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现在我们一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师:(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二)20 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该怎么住?20 只小熊,每个山洞住4 只,怎么住呢?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小学数学入门,掌握基本概念作为小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们初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因此,学生们必须认真对待,多思考,多体验。

1.引入通过对学生们的生活实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们理解“数学”的概念。

比如,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时间、长度、价钱、重量、面积等等,都与数学有关,数学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基本概念教师要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数、数的读法、数字、数的大小、数的比较、数的顺序等等。

其中,对“数”这个概念的讲解尤为重要,因为“数”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概念之一。

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来展示数字,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字的概念。

另外,在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顺序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来进行教学。

3.加减法的简单应用在学习了数学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法的简单案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字和计算过程。

在讲解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数轴、珠心算、图片配合文本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本质。

同时,在加减法的讲解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们注意顺序的重要性,即先加后减或者先减后加是有区别的。

4.总结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结,帮助他们更好地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入门的重要一课,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们,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第一单元数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doc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第一单元数数与乘法第一课时数一数.doc

教学要求:1. 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乘 法的意义。

2.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 周围事物的意识。

3.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简单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 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

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教学内容:数一数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数活动,并列岀相应的加法算式。

2.培养学生能按一定标准观察、计数,进行有规则的几个几个的数 数。

3 .逐渐锻炼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几个几个的计数的方法,并列出相应的加法算 式。

在活动中让学生计算中需要乘法,在比较中择优。

教学准备:挂图、图片、学具盒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有多少个熊猫?:与乘法.二、有多少个O?(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只列出一个算式,最 好两个算式都能列出)先动手按照书上的样子摆图片 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各自列出算式,组内交流。

说一说你所列算式的含义。

三、数方格: 抽象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人都能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小组活动:1。

2. 3.4.明确要求: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方让学生独立思考数方格列算式格?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咱们请小组内选独立列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我是横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图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每行有10个锻炼学生的表达的想法格,3行一共有30 个10 + 10 + 10=30(个)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3个格,10列一共有30个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表内乘除法。

教学提示总复习是对全册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与提升。

通过复习,系统、全面的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本课时是对整册书的知识点的一个回顾整理与练习,所以在课程开始时直接表明了本节课的目的。

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首先对数与代数进行复习,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回忆新接触数的类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相应知识,然后学习图形与几何。

教学时要注意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直观的条件下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这样既能避免单纯的讲解带来的枯燥乏味,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出全面的知识点。

有条理的进行知识整理,是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知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昨天晚上已经让同学们对本册数学知识进行了回忆,并且做了简单的整理,谁来说说你都学会了什么?生: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而且会用乘法计算。

生:我会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计算。

生:我认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能根据其中的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角,角有锐角、直角、钝角,还学会了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生:……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总结得特别详细,真了不起!设计意图:虽然是低年级的学习阶段,但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归纳、整理,对其形成知识网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1、出示“过年”情境图。

师: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如果你们能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幅喜庆的图画中包含了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所有知识,怎么样?有兴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2、欣赏图画,理清图意。

(课件显示“过年”画面)同学们,图中有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

)生:有的小朋友在放鞭炮,有的在贴对联,有的在看汽车,有的……生:房子的旁边有小河,河里有鸭子、鹅、岸上还有小鸡。

生:树上有一些小鸟。

生:奶奶家的另一面有很多树。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一下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整个画面呈现出来热闹的农村过年气息,孩子们被这热闹的情景所吸引,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认真观察、理清图意,为全面系统地进行整理与复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对复习产生兴趣,并愉悦地进行复习。

3、结合图意,分区域整理知识瞧,奶奶家多热闹呀!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奶奶家的院子里看看哪些地方藏着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

(1)整理乘法知识师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一个乘法问题吗?生:墙上一共挂多少串辣椒?生:墙上的玉米,一串有8个,这样的5串有多少个玉米?生:小刚的鞭炮是5响的,小华鞭炮的响数是小刚的4倍,小华的鞭炮是多少响?生: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有7个字,一副对联共有多少个字?生:大树上一共有多少只鸟?师:这么多和乘法有关的问题,你会解决吗?下面我们一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我算辣椒:2×4=8(串)生:我算玉米:5×8=40(个)生:我算小华的鞭炮:5×4=20(响)生:我算对联:2×7=14(个)生:我算鸟:2×4+3=11(只)师:小鸟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生:这是乘加算式师乘加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再算加师:通过刚才的解决问题,老师发现同学们的乘法口诀掌握的非常好,那除法也一定不错,我们一起去找一找除法问题2、整理除法知识师:大家一起看一下院子的外面有什么?生:河里有8只鸭子生:岸上有24只鸡生:河里有3只鹅……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道除法问题并解答吗?生: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24÷8=3生:鸡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24÷3=8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哪种类型的?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师它表示什么意思?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师:关于除法知识,你还知道哪些?生:我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生:我知道除法算式的名字:被除数、除数、商生:我知道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乘法知识、除法知识,当然图片上呈现的只是一部分,让学生自己补充,丰富知识的内涵。

(三)巩固新知我身边的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大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你能举例说几个吗?并说说怎样计算生:每个小组有8人,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5×8=40人生:一只兔子吃2个萝卜,9只兔子共吃几个萝卜?算式为:2×9=18(人)生:小明买一个本子花了3元钱,买7个本子共花多少钱?3×7=21(元)生:……师:老师发现这些问题都和乘法有关,除法的有吗?生:把1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支?18÷2=9(支),二九十八生:有24本书,平均每个班分4本,可以分给几个班?24÷4=6(个)四六二十四生:10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几份?10÷2=5(份)二五一十生:……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出题,学生积极性特高,学生出题的范围更是让老师意想不到。

(四)达标反馈1、填空题。

(1) 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 );在30÷6=5里,除数是( )。

(2) 8的5倍是( );21是3的( )倍。

(2) 根据口诀填空。

四五( ) ( )四得八 五( )四十五7×( )=42 ( )÷8=4 ( )×( )=182、看图写出算式。

7只小狗腿的条数是: 一共有多少个辣椒?□×□=□ □○□+□=□3、在○里填上“+”、“-”、“×”、“÷”。

2○2=0 5○5=1 4○4=164、按规律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⑴ 2,4,6,( ),( )。

⑵,36,30,( ),( )答案:1、25,6;40,7;横着:二十,二,九,6,32,随意。

2、4×7=28(条),3×5+3=18(个)。

3、-,÷,×。

4、8,10,24,18。

(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生:我学会了乘法和除法。

生:我整理时一定不能慌。

生:举例子时我喜欢×××的例子。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1、认真选一选,在正确答案后的□里打“√”。

(1)兰兰每天学会3个英语单词,一周学会英语单词多少个?3 □ 15 □ 21 □(2)表示12里面有几个4的算式是( )12÷4=3 □ 12÷3=4 □ 3×4=12 □(3)5个4相加可以写成算式( )5+4 □ 5+5+5+5+5 □ 5×4 □(4)在67>( )×9中,( )里最大能填几? 6□ 7 □ 8 □2、计算,你一定行!(1)直接写得数。

2×7= 20÷4= 0×9= 64÷8=12÷3= 3×6= 35÷7= 8×3=4×6-8= 28÷7+16= 85-60= 72÷9÷4=(2)用竖式计算。

25+36= 8×7= 54÷9= 51-18=3、动手做,你一定行!⑴ 画一画 。

⑵ 圈一圈,填一填。

△的个数是○的2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 )倍。

4、在○里填上“>”、“<”或“=”。

7×7○14 8÷2○5 2×4○24÷3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乘加、乘减算式。

4+4+4+4+4+4=( ) 3+3+3+3+1=( ) 6+6+6+6+6=( ) 2+2+2-3= ( )6、解决问题。

(1)如图所示:做6根这样的跳绳,需要多少米绳?□○□=□( )⑵ 二⑴班原有12根跳绳,后来又做了6根。

现在一共有多少根?□○□=□( )(3)合唱队有8名男生,32名女生。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如果每排站8人,一共可以站几排?答案:1、(1)21 √(2)12÷4=3√(3)5×4√(4)7 √2、(1)横着:。

14,5,0,8,4,18,5,24,16,20,25,2。

(2)略3、略4、>,<,=。

5、4×6=24,3×4+1=13,5×6=30,2×3-3=3。

6、4×6=24(米);12+6=18(根);32÷8=4;32+8=40,40÷8=5(排)。

板书设计过年——总复习求几个相同的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熟知的,本节课通过对全册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如:将知识点分类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对比学习可以更清楚的区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以及四道算式的互相转换,举例学习可以让学生直观的归纳出知识的要点,在自己举出的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中,学生都说的特别开心。

本节课我主要复习了乘法知识和除法知识,有的题目是容易混肴的,所以老师有意安排这两个知识点一起复习,通过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于情境图的整理不是很好,孩子们一开始有点混乱,学生学习秩序不是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