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五十七、相见欢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五、黄鹤楼
五十五、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之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波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背景资料】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正值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主题】本诗抒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__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__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愁”字。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__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精练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
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二)(一)过故人庄(2016年遵义市第十二中学模拟)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__①与老朋友相见;②欣赏如画的田园美景;③品尝美酒;④畅谈农事。
__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__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__(二)赤壁(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有何妙处?__妙在不直接叙写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迁。
形象生动,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
__2.如果把“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__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__(三)过零丁洋(2016年遵义市第53中学模拟)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__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__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__(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上 五十一、如梦令
五十一、如梦令(2009遵义已考)
[南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词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词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字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1.(2009遵义中考)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__描绘了一幅在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图景。
(要求:时间和“风”“雨”的情景。
)__ 2.(2009遵义中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五十四、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第一节一二句采用起兴的手法,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叙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由此,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二、三节①“苍苍、萋萋、采采”三词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②“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是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一直待到大阳东升。
③“方、湄、涘”三字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情景与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大大地拓宽了诗的意境。
④“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主人公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背景资料】这首诗选自《国风》中的《秦风》,也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
诗中写被追求的人始终没有得到。
对“伊人”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指的是恋人。
【主题】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
1.(2016河北中考)请解释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思。
__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__2.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__这首诗通过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景象。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八、江城子
五十八、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两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一个“猎人”的形象。
一个“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了打猎的阵容——气势宏大。
其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说明自己打猎的英勇,突出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上阕写出城打猎的宏大壮观,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酒酣”之后,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以“鬓微霜”与“何妨”衬“少年狂”,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和豪放开朗的心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两句化用“冯唐持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含蓄典雅地表达了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的愿望。
“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最后两句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出词人豪放的气概,抒发词人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阕以魏尚自比,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挽弓劲射的志士形象,反映出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加,而西北方的西夏和北方的辽不断袭扰边境。
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僚属猎于铁沟、黄茅岗,因作此词。
【主题】全词用语刚劲有力,挥洒自如,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感,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九年级下学期《诗词曲五首》知识点复习梳理
部编版课内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作品常识|内容理解|考点分析|重点难点《十五从军征》同步品读全文十五从军征/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创作背景本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汉朝时,北部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悲苦经历。
作者简介《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译文年少时就从军出征,老了才得以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内容梳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说明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道逢乡:就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人的现状,同乡人:暗示人亡“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见家景:白描手法,到家后看到的景象:凄凉破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做饭羹:进一步表现出老兵孤独凄苦的处境和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东门:动作描写,刻画老兵的形象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泪沾巾:无以言状的心境,叫人痛苦至极,怆然泪下中心思想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几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七、相见欢
五十七、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渲染了清秋的独有气氛。
神态动作描写集中,“无言”极言愁苦难言,“独”字尽显孤独之感;“残月”如“钩”,点明了时间,将环境渲染得凄凉、幽冷,同时移情于月,抒发了离愁别绪。
“寂寞”“深”“锁”则呼应前面的“独”字,进一步写出了前面的“独”字,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锁”是“锁住”的意思,而“锁住”的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家国亡恨,此处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这两句情景交融,反映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在国破后内心的孤寂、凄婉之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
以“丝”比喻“离愁”,欲剪却“不断”,要理却“还乱”,词人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的感情具体化,表现词人的万般无奈。
“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阶下囚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愁别绪。
“一番滋味”自是离愁别恨,亡国之悲。
【背景资料】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将曹彬率军围金陵,南唐派使臣向宋军请求缓师,不许。
宋兵遂攻克金陵。
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
从一个皇帝忽地变成一个囚徒,他的悲痛愁恨是难以承受的。
他尝尽了人世的悲哀,因而率直、真切地把自己内心深沉的哀愁,倾泻在他的词作之中。
【主题】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做铺垫,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词人还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如诉如叹,凄婉动人,又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1.(2016连云港中考)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__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__2.(2016连云港中考)“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__“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六十、左迁至蓝关
六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一、二句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贬”的原因是“奏”,“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疾!一贬就贬到八千里外,处罚又何其严厉!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眺,流露出隐隐的悲哀。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后一句即景抒情,境界雄阔,情悲且壮。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两句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幽怨。
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自己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背景资料】唐宪宗元和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本诗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
【主题】这首诗是韩愈送给侄孙韩湘的,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的眷恋。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横”和“拥”的妙处。
__“横”字体现了乌云遮日的广度,“拥”字体现了大雪纷飞的宽度和气势,渲染了一种开阔大气、气势雄浑之境,体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__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__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
__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即使拼尽全力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四
四十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停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全文中心】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途中所见,描绘了一段优美的山光水色,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鸢飞戾.天者古义:__至__ 今义:罪过,乖张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原意:方位名词,东,西,在文中的意思:__向东或向西飘荡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望峰息.心原意:平息,在文中的意思:__使……平息__(3)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风烟俱净.原意:干净,在文中的意思:__消净,散净__②互相轩邈..原意:高,远,在文中的意思:__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__3.一词多义(1)绝天下独绝.__形容词,独特__猿则百叫无绝.__动词,停止__(2)直直.视无碍__一直__争高直.指__笔直__(3)无直视无.碍__没有__猿则百叫无.绝__不__(4)上负势竞上.__动词,向上__横柯上.蔽__名词,表方位,上面__4.重点实词(1)天山共色..共色:__同样的颜色__(2)从.流飘荡从:__顺,随__(3)猛浪若奔.奔:__(马一般)飞奔__(4)皆生寒.树寒:__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__(5)嘤嘤..成韵.嘤嘤:__鸟鸣声__韵:__和谐的声音__(6)窥谷忘反.反:__返回__(7)横柯.上蔽柯:__树木的枝干__二、句子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标古诗词曲分篇梳理课件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作家作品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多为讽喻时政之作,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有《樊川文集》传世。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这首咏史怀古诗借助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唐〕杜牧
作家作品 诗人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宫赋》等。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材)
全诗主旨 本诗通过有关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第6首 木兰诗 北朝民歌
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作家作品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散曲最为有名的当属《天净沙·秋思》,其杂剧代表作为《汉宫秋》。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九、行路难
五十九、行路难(2012遵义已考)[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加点字是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虚写;加点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
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中的名句,相信困难终将过去,阴云定能消除,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主题】全诗通过对世路艰难的描写,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展示出作者力图摆脱困境,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典故回放】“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溪垂钓时遇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重任的时候,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
【艺术特色】浪漫主义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一会儿飞至黄河,一会儿飞上太行山,一会来到碧溪上,一会儿又是冰冷的现实。
1.(2012遵义中考)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__2.(2012遵义中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__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吕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__1。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七上 二、杂诗
二、杂诗(2016遵义已考)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久居他乡,忽遇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应知”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我”的殷切乡思,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要问的故乡事实在太多了,诗人却只问了窗前那株寒梅,这是因为窗前的寒梅最能引起诗人的怀想,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
这里的“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事物了,而是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背景资料】本诗是王维在盛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人久居异乡,忽然遇见来自故乡的旧友,激起了强烈的乡思和急欲了解故乡的人和事的心情。
【主题】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请简要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两句诗。
__这两句诗通过询问故乡的梅花是否开放,自然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质朴平淡而诗意浓郁。
同时,梅花在这里成为一种象征,成了故乡之物的代名词,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作者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__ 2.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故乡”一词迭现,表现出思乡之深;“应知”表现出了解乡思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寒梅着花未?”借梅花这一物象,承载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
__
1。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六十三、破阵子为
六十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里”点明是在酒醉之时,“挑灯看剑”写动作神态,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愿望的迫切。
“梦回”这里指回到梦中,“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词的开篇,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指牛,“五十弦”这里泛指各种乐器,这两者相对应,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
“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
“点兵”二字透出战斗即将开始,“秋”字点明了季节,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隐含词人虽罢官退居山林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前两句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了却”指了结,把事情做完,“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后两句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可怜”两字至为沉痛,这里指可惜,笔锋陡转,使感情一落千丈,尽吐词人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充满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背景资料】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与陈亮会于江西鹅湖,纵论天下大事。
十余天后,陈亮别去,此后二人多有唱和。
这首词大约作于约会前后。
【主题】词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阕描绘军旅生活;下阕前四句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结语点明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整首词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五十
五十六、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第一句是点明钱塘湖的方位,第二句是远景。
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此句用“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声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略显俏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迷人眼”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马蹄”点明诗人骑马游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背景资料】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天,白居易任某某刺史时所作。
【主题】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1.(2016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喜悦__的感情,尤其是“__行不足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2016襄阳中考)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__“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五十三、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有__现在写作__又__,意思是__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__2.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开扩,扩张__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2)引喻失义.古义:__道理__今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3)晓畅.军事古义:__精通__今义:无阻碍,不停滞(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__痛心遗憾__今义:十分憎恨(5)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低微鄙陋__今义:品质低劣、下流(6)由是感激..古义:__感动,激动__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以光.先帝遗德原意:光芒、光亮,在文中的意思:__发扬光大__(2)形容词用作动词①恢弘..志士之气原意:宽阔,广大,在文中的意思:__发扬,扩大__②陟罚臧否..原意:善恶,在文中的意思:__评论人物的好坏__③有所广益..原意:宽广有益,在文中的意思:__更多好处__④亲.贤臣,远.小人原意:关系近,在文中的意思:__亲近__原意:关系远,在文中的意思:__疏远__(3)动词用作名词①恐托付..不效原意: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在文中的意思:__托付的事情__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原意:效力,在文中的意思:__效力的机会,即任务__(4)形容词用作名词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原意:邪恶,在文中的意思:__邪恶的事情__②优劣..得所原意:美好,在文中的意思:__德才高的人__原意:坏,在文中的意思:__德才低的人__③攘除奸凶..原意:奸邪凶恶,在文中的意思:__奸诈凶恶的人__4.一词多义(1)道而中道.崩殂__路途__以咨诹善道.__道理__(2)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判定__每与臣论.此事__谈论、议论__(3)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给予__深追先帝遗.诏__指死去的人留下的__(4)益有所广益.__好处__至于斟酌损益.__增加__(5)行性行.淑均__品德、品行,名词__然后施行.__做,执行,动词__必能使行.阵和睦__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__(6)能先帝称之曰能.__有能力__能.使行阵和睦__能够__(7)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将要,副词__临.表涕零__面对__(8)兴兴.复汉室__复兴__若无兴.德之言__使……兴盛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兴旺__(9)效恐托付不效.__完成__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任务__(10)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__副词,就要,将__当.奖率三军__应该,应当__5.重点实词(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__实在__(2)不宜.异同宜:__应该__(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__彰明,显扬__理:__治理__(4)使内外..异法也内:__指宫中__外:__指府中__(5)悉.以咨.之悉:副词,都,全咨:__商议,询问__(6)必能裨.补阙漏裨:__弥补,补助__(7)性行淑均..淑:__善良__均:__公平,平均__(8)躬.耕于南阳躬:__亲自,自身__(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__那,那时__(10)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慢:__怠慢,懈怠__(11)以彰.其咎彰:__表明,显扬__(12)以咨诹.善道诹:__询问__二、文言虚词1.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结构助词,的__先帝称之.曰能__代词,指代向宠__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__连词,译为“可是”“但是”“然而”__ 3.盖.追先帝之殊遇__句首语气词,表示整句是解释原因__4.可计日而.待也__表示修饰关系__5.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在__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对__6.以咨臣以.当世之事__当“把”“拿”讲__以.光先帝遗德__表目的连词,来__三、句子翻译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七、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渲染了清秋的独有气氛。
神态动作描写集中,“无言”极言愁苦难言,“独”字尽显孤独之感;“残月”如“钩”,点明了时间,将环境渲染得凄凉、幽冷,同时移情于月,抒发了离愁别绪。
“寂寞”“深”“锁”则呼应前面的“独”字,进一步写出了前面的“独”字,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锁”是“锁住”的意思,而“锁住”的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家国亡恨,此处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这两句情景交融,反映出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在国破后内心的孤寂、凄婉之情。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
以“丝”比喻“离愁”,欲剪却“不断”,要理却“还乱”,词人通过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的感情具体化,表现词人的万般无奈。
“别是”极言这不是一般的阶下囚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离愁别绪。
“一番滋味”自是离愁别恨,亡国之悲。
【背景资料】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将曹彬率军围金陵,南唐派使臣向宋军请求缓师,不许。
宋兵遂攻克金陵。
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
从一个皇帝忽地变成一个囚徒,他的悲痛愁恨是难以承受的。
他尝尽了人世的悲哀,因而率直、真切地把自己内心深沉的哀愁,倾泻在他的词作之中。
【主题】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做铺垫,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词人还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如诉如叹,凄婉动人,又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1.(2016连云港中考)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__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__
2.(2016连云港中考)“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__“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__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__“锁”字把秋色秋意比拟为可锁之物,生动形象,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秋意和凄清气氛。
被锁住的不止是“清秋”,还有词人的自由和无可解脱的孤寂。
__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既有远离故土的离愁别绪,又有独处清冷环境的孤独寂寞,还有无可名状的亡国之痛。
__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