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9劝学 创新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 劝学》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 劝学》3

高中语文目标管理活动设计教学课例《劝学》教学设计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语文组赵仁富教学概况:1、教学时间:一课时2、教学方法:目标管理活动设计教学法3、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4、教学过程:自读质疑——目标管理——学习课文——课堂讨论——课堂检测——总结反思第一课时(一)自读质疑1、导语引入:诸子百家,荀子的《劝学》2、自读课文:借助注解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重点,记录疑难。

3、思考发问:写什么?何特点?何价值?4、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提出疑难,讨论研究。

(二)目标管理1、根据自读收获,小组拟定学习目标。

2、轮值小组整理学习目标,板书讨论。

3、师生讨论制定教学目标,并落实教学目标。

(三)学习课文活动一:发现之旅:寻找重点词句组织:小组竞赛,指出重点词句,教师评点,科代表记分。

活动二:接力翻译竞赛(小组代表)活动三:合作探究:论证思路和方法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有什么效果?活动四: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准确断句2、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活动:个别到集体(四)检测验收活动一;字词句解释活动二:翻译检测(五)讨论探究1、质疑讨论:小组讨论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2、我的论坛:小组代表上台作专题发言3、教师评点(六)总结应用1、科代表总结归纳2、运用《劝学》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修改月考作文(3)文化积淀活动一;根据写作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活动二:请说出《劝学》产生的成语活动三:课外收集荀子的名言名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9 劝学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9 劝学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一、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停止)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轮虽有(通“又”)槁暴(晒)金就(动词,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犯错)矣2. 文段分析思考①比喻论证。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三、 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须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学跂而(连词,表修饰)望矣登高而(连词,表修饰)招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假(借助,利用)舆马者而致(到达)千里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2. 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目标阐述(一) 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能说出“言”的字词音义和句子意义。

2) 能阐述“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

2. 过程与方法3)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

4)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 情感与体会5) 能感受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6) 能体会作者荀子对学习的强调、重视。

(二) 教学重点:能说出“言”的字词音义和句子意义。

(三) 教学难点:能阐述“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

过程设计(一) 教师激趣导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是唐人颜真卿的一首诗——《劝学》。

我们从中可见古人对学习的重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篇经典的谈学习重要性的著作《劝学》。

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和理解。

(设计意图:从认知和情感双激趣上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 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先讨论学习内容:一篇文言文,什么内容是必学的?学习顺序又是怎样的?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促进认识的深化:文言文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两方面:“文”与“言”。

应该先学哪个呢?应该先“言”后“文”,只有准确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分为四部分来学习。

再讨论学习方法: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促进认识的深化: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

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朱熹《四书集注·劝学章》等,这些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并与《劝学》进行对比学习。
- 视频资源:寻找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讲座、访谈等视频资源,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 ①《劝学》的作者和背景。
- ②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 ③《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 关键词、词:
- ①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 ②劝学:劝勉学习的必要性。
- ②性:人性的特点和教育的目的。
3. 句: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名句;分析并阐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 游戏:设计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参与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制作包含《劝学》文章内容、儒家思想观点和教学活动的PPT,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强化重点知识。
- 视频:播放与《劝学》和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教育背景和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劝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9劝学第二课时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 2018 年 3 月 20日课题劝学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课正确翻译文章内容。

依照: 2018 年高考大纲领求“理解常有文要点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要点考察。

教课识记“疾,绝,省”等文言实词,概括整依照:古文基础单薄。

《劝学》中要点好多,难点理“而、之”等虚词的用法。

学平生常累积文言字词较少,翻译句子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累积,提升理解文言文能力。

劝学中比喻许多,应启迪学生思虑。

一、知识目标:原因:高1、学生能正确翻译文章内容。

考考察学2、学生能切记“疾,绝,省”等文言实词,概括整理“而、之”等虚词的生运用文用法。

言知识理3、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知识会答有关文言知识题。

解文章大学习意,从而目标意会文章中情意旨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默写《寡人之于国巡视学生达成情默写加强记忆考纲 3 分钟三分钟也》第 4,5 自然段况同桌互批规定的“默写常课代表辅助检见的名句名篇”查部分1翻译文章内容 1 巡视检查学生完 1 抽小组展现学生课前自主9 分钟承接导成状况,进行实时 2 其余小组补翻译,课上再翻入环节评论。

充译能够帮助学2 增补有关知识3 增补记录生澄清迷惑和记忆。

2 练评剖析文章内容1、荀子的这篇文1、小组议论展 1 、培育学生的 5 分钟联合环章主要目的是劝示成就。

文言文的理解节学,他讲了哪些道力。

理?试从文中找2、明确后,规出并谈谈他们的范地记录在教含义材上2、点拨:联合中心看法及每段中心句剖析3、抽查3要点文言实词虚词1、指引学生概括1、小组议论经过自主概括,练评结整理2、小组代表展可帮助学生记合环节2、增补明确示。

忆。

8 分钟3、巡视检查3、书上记录41、本节课知识1、展现增补解说1、自主总结灵巧运用教材, 5 分钟讲堂2、高考取的考题2、巡视学生累积2、增补记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优秀教案3.9 劝学 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优秀教案3.9 劝学  教案(第2课时)

3.9 劝学(第2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结构的安排、论证方法的运用。

二、自主学习(答案见课件)1、字词解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三、合作探究3、4段都使用了一组比喻句,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四、课堂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

五、课堂演练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A.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获取渊博的知识,达到“神明自得”的地步。

B. “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的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

D.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从正面证明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2、对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运用及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1.取之于蓝2.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1、2相同,3、4不同B.1、2不同,3、4相同C.1、2不同,3、4不同D.1、2相同,3、4相同5、选出对下面句中加点字“十”和“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D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加点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D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稿暴,不复挺者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B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中语文9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9劝学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案
(2)分论点一: 冰寒于水 人
学习的意义 輮以为轮
(5喻) 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 变化→ 不可逆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变化→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变化→ 不可逆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在开头提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2)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3)
论证: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不可以已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 积累、锲而不舍、用心——(4)
自主
合作
探究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一、翻译课文 分析课文
(一)翻译课文
(二)分析课文: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论据是什么?是如何论证的?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跂而望 不如登高见之博
(3)分论点二: 登高招 见者远
学习的作用 顺风呼 闻者彰 人
弥补不足(5喻)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提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传统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授课:结合《劝学》的内容,通过讲述、板书、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新知识。

3.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

4.演示:通过视频、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同时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

5.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教师讲述,学生听取,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2.讨论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互动法:提问、测试、评分等互动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PPT、视频、试题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小组练习、个体练习、课堂测试等,能够及时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撰写心得体会,提出学习建议和改进意见等,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为他们提供多角度的学习反馈。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和知识点讲解,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 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 第2课时 教案

《劝学》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找同学背诵片段。

2.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1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11

3.11 师说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①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②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③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二、分析课文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2)分析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背诵2.第3段(1)学生朗读。

(2)分析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 劝学》0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 劝学》06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理解本文的观点态度,把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3、积累文言字词。

4、背诵课文一、研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态度1、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归纳:使观点更具权威性2、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第2段)学习的意义:(1):能提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2):能改变自己:“糅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运用五个比喻阐述学习的意义。

)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的重要性。

3、学习的作用是什么?(第3段)学习的作用:(1)能事半功倍:“终日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2)能弥补不足:“登高招,顺风呼;假舆马,假舟楫”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运用五个“比喻”阐述学习的作用。

)4、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第4段)(1)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2)要坚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朽木不折,金石可镂(3)要专一: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正反对比、反复设喻。

结论“积善成德,圣心备焉”(运用十个“比喻”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二、内容小结:三、归纳中心(内容情感)《劝学》通过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劝勉和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以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美好品德和操守。

四、写作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五、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必修三《劝 学》教案

必修三《劝 学》教案

必修三《劝学》教案----300f0dc8-6eb2-11ec-b64a-7cb59b590d7d必修三《劝学》教案必修三说服教学计划未2022-03-191256必修三《劝学》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复习考试。

2.说出并阅读第二段。

3.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学生背诵。

2、让学生串解重要字词句。

二、研究第二段1。

导游大声朗读。

引导正确的句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词句辨析老师的道已经很久没有被传承了(成为老师的道德方式)我们老师的道(学习真理)我们老师的道的消失(成为老师的道德方式)困惑但不是从老师(老师)我们老师的道(学习)我们老师的道的消失(学习)并不以老师(学习)为耻。

古今同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代:小方面学习今天:小学教育学校4。

关键句释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男孩的老师??不是我所谓的人在宣扬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惑(否定判断判决,“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阅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的论点是什么?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层:针对当前存在的弊端,从三个方面对“不听话”的症结进行了比较分析。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作为一名教师的结果。

论据(一)(纵比)古代圣人远离人类。

他们仍然要问如何成为一名教师。

如今,圣徒们已经远去了,他们羞于向他们的老师学习。

结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然后将“为儿子选老师”与“他的身体为老师感到羞耻”进行比较:在这组自相矛盾的比较中,对没有跟随老师的表现进行评论,并给出直接的否定。

论点(2)(与相互矛盾的事实相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句读之不知,……师焉。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教案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诵读教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三单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江油市太白中学刘礼芬[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三、四段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文段思路。

3、补充和拓展相关文言知识。

4、课堂小练习。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段思路。

2、补充和拓展相关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旧知:1、学生一起读课文。

2、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文章结构思路)二、学习、梳理课文第三段:(一)师展示第三段内容,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重点(标注在课件上)(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重要的文言知识。

(三)教师点拨重点知识,展示归纳: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四)学生自主识记、积累相关知识点。

(五)补充扩展实词“假”1、补充关于“假”的重点意义:(1)借、借用,凭借。

(2)虚假的,不真。

(3)假如、如果。

(4)假期。

(5)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2、学生思考小练习:(1)久假不归(2)愿大王少假借之(3)虚情假意(4)十旬休假(5)假若3、师生合作探究:(1)借(用)(2)宽容原谅(3)虚假的(4)假期(5)假如、如果4、学生积累、做笔记。

(六)师生合作,理清文段思路。

1、找比喻论证的句子。

2、理清文段思路。

三、学习、梳理课文第四段:(一)师展示第三段内容,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重点(标注在课件上)(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重要的文言知识。

(三)教师点拨重点知识,展示归纳:1、实词2、虚词3、特殊句式(四)学生自主识记、积累相关知识点。

(五)师生合作,理清文段思路。

1、找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对比论证方式。

2、理清文段思路。

(六)补讲“定语后置句”1、定义。

2、回顾四种常见类型。

3、学生识记。

(七)课堂练习:(判定类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战》)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四、本课内容小结。

五、板书设计: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劝学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4、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劝学创新教案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

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
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
“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逍遥游》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